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一、概述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听需的营养素。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

近20年来静脉高营养在治疗中的作用,尤其在外科患者的治疗中,已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传统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氮源,适体代谢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的提供营养,更重要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的代谢,保持组织器官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指当患者禁食时所需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TPN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TPN是利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输入静脉营养液的一项复杂的治疗方法。

二、肠外营养适应症

(1)营养不良。

(2)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3)因疾病或治疗限制不能经胃肠道摄食或摄入不足。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烧伤、创伤或大手术。

(5)抗肿瘤治疗期间。

(6)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的肠外瘘自愈,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改善营养状况。

(7)炎性肠道疾病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外营养是重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有利于黏膜修复。注意:有些患者虽有PN指征,当伴随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乡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先纠正,待患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PN。

三、肠外营养禁忌症

(1)胃肠功能正常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3)心血管功能不全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四、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

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有周围静脉输注和中心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的病营养液组成、输入量及护理条件而定。

(1)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证:肠外营养时间短(<2周),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理有困难时。

2)优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

3)缺点: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不宜使用。

(2)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证:肠外营养时间长(>2周),置管途径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PICC等。

2)优点:易于活动和护理。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 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 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肠内营养护理小组项目书

肠内营养护理小组项目书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 建立肠内营养护理小组项目书 (草拟稿) ---护理学组提案单位: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二零一五年

项目提纲: 项目背景以及意义 ........... 二. 诔 .......... 项 (3) 目概 还 ......... (3) 三>谕 .......... 组织实 .......... . (4) 四>考核内 容 …??4 五、附件表格 申报书 ............................................... 筛肠内营养输注流 ■14筛肠内营养配

.15 表… .. .. ..... ..20 胃残留量测 定 (21) 肠内营养耐受性分 级 .......................................... .22 吞咽评 估 .................................................. (24) 肠内营养护理考核标准............................. ..25 工作总结表 (26) 资质考核表 (28) 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并且,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可能因原发疾病而加重。有研究表明,患有营养不良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并对住院费用有显著影响。对已有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患者

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显然,决定患者是否接受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患者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者具有营养风险,同时,也直接面临医护人员给予正确、规范营养支持的评价方法。在营养治疗中,营养配方确定后,下一步的工作均由护士完成。它包括:导管的置入及维护;营养液的配置技术; 营养液的输注技术;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建立患者的心理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 教;营养监测及信息库建立与管理等。因此,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肠外肠内营养护理领域,培养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护士在肠内肠外营养工作中的作用,是肠内肠外营养护理领域的当务之急。因此,领域发展顺利、规范、标准就必须有专业、专科、专职护士。只有专业(职)护士工作,才能达到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预期目标,降低治疗中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医患纠纷。0而肠内营养指因消化功能障碍或部分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病人,通过口服、管饲或造痿的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特殊营养制剂的一种治疗方式。与普通饮食相比肠内营养液具有量小、营养素全面、成分明确、只需部分消化或不需消化即直接吸收等优点。近年来,对肠道功能的重新理解,使我们认识到肠内营养治疗对临床各类病人救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更是无可取代。肠内营养是否能够实施得当,精心准确护理才是关键所在。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将在全国建立40个肠内营养护理小组,该小组覆盖危重症领域;神经内、外科领域;消化道疾病领域;老年、肿瘤疾病等领域,旨在培养肠内营养专科(职)护士。 二、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建立肠内营养护理小组及培训计划 2.活动时间:2015年1月--2015年12月 3.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 .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 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

(新)护理人员肠外营养液考试卷及答案

护理人员肠道外营养疗法考试卷 姓名科室职称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计52分) 1、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肠外营养的唯一氮源,每日至少供应复方氨基酸。 2、肠内营养是经以口服或管饲的方式补充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 3、EN是,TPN是,TNA 是。 4、肠外营养的主要能源物质是,高浓度的(25%,50%)葡萄糖渗透压高,对静脉壁刺激大,不能经输注。 5、肠外营养制剂由、、、、 等组成。 二、选择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不包括() A中心静脉置管输液等所致并发症B感染 C胃肠性并发症D肝脏毒性反应 2、下列关于胃肠外补充营养的适应症中不包括()

A.高位小肠瘘 B.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 C.大面积烧伤 D.贫血 E.坏死性胰腺炎 三、问答题(每题14分,共计28分) 1、简述肠内营养的优点 2、肠外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肠外营养相关复习题 一、填空题 1._ 氨基酸_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肠外营养的唯一氮源,每日至少供应复方氨基酸1g/kg 。 2.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以口服或管饲的方式补充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 3.EN是胃肠营养,TPN是全胃肠外营养,TNA是全营养混合液。 4.肠外营养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高浓度的(25%,50%)葡萄糖渗透压高,对静脉壁刺激大,不能经外周静脉输注。 5肠外营养制剂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组成。 二、选择题 1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不包括(C 胃肠性并发症) 2下列关于胃肠外补充营养的适应症中不包括(D贫血)

三、问答题(每题20分) 1.简述肠内营养的优点 (1)利于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肠粘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移位。(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到肝脏,有利于肝脏合成内脏蛋白(3)在同样能量和氮摄取条件下,应用EN营养支持的病人体重增加和保留均优于全静脉营养(4)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费用仅为全静脉营养的十分之一(5)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减少肝胆并发症 2、肠外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机械并发症:气胸、空气栓塞、血管、神经损伤、导管性 感染并发症:局部感染、导管脓毒症 代谢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脂肪代谢紊乱、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症 肝脏功能损害:肝胆系统异常、肠道屏障受损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肠外营养的护理

护理 1、常见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气胸、血管或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导管移位、感染、糖或脂肪代谢紊乱、血栓性浅静脉炎。 (2)不舒适。 (3)有体液失衡的危险。 2.护理措施 (1)观察与预防并发症 ①静脉穿刺置管时的并发症 1)气胸:当病人于静脉穿刺时或置管后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弱时,应疑及气胸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包括作胸部X线检查,视气胸的严重程度予以观察、胸腔抽气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对依靠机械通气的病人,须加强观察,因此类病人即使胸膜损伤很小,也可能引起张力性气胸。 2)血管损伤: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表现为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等,应立即退针并压迫局部。 3)胸导管损伤:多发生于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穿刺时若见清亮的淋巴液渗出,应立即退针或拔除导管;偶可发生乳糜瘘,多数病人可自愈,少数需作引流或手术处理。 4)空气栓塞:可发生于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或因导管塞脱落或连接处脱离所致。大量空气进入可立即致死。故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置病人于平卧位、屏气;置管成功后及时连接输液管道;牢固连接;输液结束应旋紧导管塞。一旦疑及空气进入,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以防空气栓塞。 ②静脉置管后输液期间的并发症 1)导管移位:锁骨下或其她深静脉穿刺置管后可因导管固定不妥而移位。临床表现为输液不畅或病人感觉颈、胸部酸胀不适,X线透视可明确导管位置。导管移位所致液体渗漏可使局部组织肿胀;若位于颈部,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并发感染等。因此,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必须妥善固定导管。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立即停止输液、拔管与作局部处理。 2)感染:长期深静脉置管与禁食、TPN,易引起导管性与肠源性感染,须加强观察与预防。 a.导管护理:每天清洁、消毒静脉穿刺部位、更换敷料,加强局部护理。若用3M透明胶布贴封导管穿刺处者,胶布表面应标明更换日期并按时予以更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热等感染征象。若病人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反应淡漠或烦躁不安,应疑为导管性感染。一旦发生上述现象,应及时通知医师,协助拔除导管并作微生物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避免经导管抽血或输血;输液结束时,可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与保持导管通畅。 b.营养液的配置与管理:营养液应在层流环境、按无菌操作技术配置;保证配置的营养液在24小时内输完;TNA液输注系统与输注过程应保持连续性,期间不宜中断,以防污染;避免因营养液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与高温下而导致变质。 C.尽早经口饮食或肠内营养:TPN病人可因长期禁食,胃肠道黏膜缺乏食物刺激与代谢的能量而致肠黏膜结构与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导致肠内细菌与内毒素易位,并发肠源性的全身性感染。故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或允许进食的情况下,鼓励病人经口饮食。 3)代谢紊乱: a.糖代谢紊乱:当单位时问内输入的葡萄糖量超过人体代谢能力与胰岛素相对不足时,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附属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一、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肠外营养药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1.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1)营养支持应有适宜的适应证。 (2)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3)根据肠外营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2.肠外营养药物的配置 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的操作规程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配置,保障静脉用药安全。 3.肠外营养药物的管理 3.1定期对胃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和学习。 3.2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同医务部每年1-2次对各临床科室的胃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并在办公网上通报检查结果。 3.3定期对临床科室上报的关于胃肠外营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办公网上公示。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一、总则

1、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科室较多、临床应用较广。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三、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 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B)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修订稿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 ,TPN)。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 (1)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适用于PN时间<2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 (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PN)包括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途径,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途径。CPN需有严格的技术与物质条件。适用于PN时间>10日、营养素需要量较多及营养液的渗透压较高的病人。 3.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 (1)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 ,TNA ):即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葡萄糖+各种营养素)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混入 3L输液袋中。 (2)单瓶输注:不具备以 TNA方式输注条件时,采用单瓶输注方式。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局部:患者周围静脉显露是否良好,颈部和锁骨上区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气管切开或其他影响静脉穿刺(置管)的因素。 2.全身: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脱水或休克等征象。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电解质、血生化和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肠外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肠外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肠外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 1.合理输注,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控制输注速度:TNA输注不超过200ml/h (2)观察和记录:液体出入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一般护理常规

目录 第一节患者入院护理第二节患者出院护理第三节给药基本原则第四节小儿用药护理第五节老年人用药护理第六节化学药物治疗护理第七节外用药护理第八节高热护理第九节昏迷护理第十节休克护理第十一节危重患者护理第十二节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护理第十三节多发性创伤护理第十四节意识障碍护理第十五节机械通气护理第十六节气管插管患者护理第十七节人工气道护理第十八节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护理第十九节肠内营养护理 亠般护理常规 第一节患者入院护理 一、入院护理 1. 病区接患者入院通知后,及时准备床单位及用物,做好入院准备。 2. 热情迎接新患者,引导患者到准备好的病床。 3. 办理入院手续,通知主管医师接诊新患者。(入院手续包括接收住院证,填写病 历并置于对应的病历夹中,准确填写一览表卡片、床头卡及相关登记,并安放有关卡片)。 4. 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包括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餐饮服务、作息时间、探视制度、陪护制度、住院安全事项、床单位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并用“住院病员告知书”书面指导,请患者或家属详细阅读后签名。一份存入病历,一份交病人或家属。 5. 进行入院护理评估,包括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的评估,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等并填入体温单相应栏;按要求书写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等。 6. 根据住院患者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评估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压疮风险评估表以及留置导管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高危患者做好护理并加强宣教指导,在病人床头置相应的提示牌。加强巡视。 7. 检查患者皮肤、口腔、指甲、胡须等,做清洁、修剪处理。 8. 根据医嘱给予病人相应的治疗、护理,协助完成各种检查及检验。 9. 通知营养室为患者准备膳食。 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 2. 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 3. 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求。 4. 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 5. 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6. 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完整版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 ,TPN)。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 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 (1)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适用于PN时间<2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 (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PN)包括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途径,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途径。CPN需有严格的技术与物质条件。适用于PN时间>10日、营养素需要量较多及营养液的渗透压较高的病人。 3.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 (1)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 ,TNA ):即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葡萄糖+各种营养素)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混入3L输液袋中。 (2)单瓶输注:不具备以 TNA方式输注条件时,采用单瓶输注方式。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局部:患者周围静脉显露是否良好,颈部和锁骨上区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气管切开或其他影响静脉穿刺(置管)的因素。 2.全身: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脱水或休克等征象。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电解质、血生化和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肠外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肠外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肠外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 1.合理输注,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控制输注速度:TNA输注不超过200ml/h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 年11月26 日第15卷第33期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王秀荣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 EN)是近代医学史上发展快的领域之一。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已近40多年的历史,1963 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曾宪九教授建立了“营养代谢实验室”;1971 年开创有关肠外肠内营养的研、教、医工作,并做了 大量的营养药物输入体内的代谢研究工作,从而得出了专家共识,认为当患者肠功能受到障碍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维持患者的生命,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整体治疗的水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工作与天然饮食营养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在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的条件下,经过静脉或管饲提供人体必需营养素。在这些年为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此技术,国内及国外组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普及应用知识的研讨会。这种交流对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规范使用肠外肠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并已被多学科关注。目前,我国的临床肠外肠内营养的护理领域,还没有明确形成专业领域,无固定床位。因此,患者也基本上是处于分散管理阶段。这也意味着应该需要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本领域相关技术,才有可能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多年的临床工作证实护理工作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工作量大约占60%~70%。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当医院内有营养支持小组( NST) ,人员包括: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 、护士、药师、营养师等。有了专业人员,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特别是输液和导管方面的。可避免不合理的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时造成的并发症致费用增高也可完善肠外肠内营养的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需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和相关技术治疗量的患者逐年增多。因此,需要做 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包括:医疗、教学、研究、患者的宣教等,所有资源都需要细致的管理才有可能发展临床需要的领域。2006 年北京协和医院在成立了“肠外肠内营养科” 开始培养了专业护理人员,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和医疗纠纷现象。 1、重视专业护士在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并且,在 其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可能因原发疾病而加重。有研究表明, 患有营养不良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 并对住院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已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显然,决定患者是否使用营养支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该患者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者具有营养风险,这就直接面临营养评价方法 的问题。在营养治疗中医生制订配方后,下一部的工作基本上由护士完成。它包括:导管的维护、营养液的配制技术、营养液的输注技术、建立患者的心理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教问题,所有相关领域工作的管理资料保管。因此,要想健康地发展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培养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护 理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是肠外肠内营养 领域中的当务之急。因为,领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需有专业护士,只有专业护士工作,才有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医疗纠纷。 2、掌握PN/EN 置管相关技术 无论是PN 支持还是EN 支持,大部分患者均离不开置管技术。也就是说,置管技术是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这就要求专业医生和专业护士,必需要掌握的技能,以便能及时给患者进行营养输液治疗和重要的药物治疗。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力求将其痛苦降到最低点,所以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置管技术和对导管相应并发症的预防及准确的处理。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之

肠外营养的护理

护理 1.常见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气胸、血管或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导管移位、感染、糖或脂肪代谢紊乱、血栓性浅静脉炎。 (2)不舒适。 (3)有体液失衡的危险。 2.护理措施 (1)观察和预防并发症 ①静脉穿刺置管时的并发症 1)气胸:当病人于静脉穿刺时或置管后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弱时,应疑及气胸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包括作胸部X线检查,视气胸的严重程度予以观察、胸腔抽气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对依靠机械通气的病人,须加强观察,因此类病人即使胸膜损伤很小,也可能引起张力性气胸。 2)血管损伤: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表现为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等,应立即退针并压迫局部。 3)胸导管损伤:多发生于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穿刺时若见清亮的淋巴液渗出,应立即退针或拔除导管;偶可发生乳糜瘘,多数病人可自愈,少数需作引流或手术处理。 4)空气栓塞:可发生于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或因导管塞脱落或连接处脱离所致。大量空气进入可立即致死。故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置病人于平卧位、屏气;置管成功后及时连接输液管道;牢固连接;输液结束应旋紧导管塞。一旦疑及空气进入,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以防空气栓塞。 ②静脉置管后输液期间的并发症 1)导管移位:锁骨下或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后可因导管固定不妥而移位。临床表现为输液不畅或病人感觉颈、胸部酸胀不适,X线透视可明确导管位置。导管移位所致液体渗漏可使局部组织肿胀;若位于颈部,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并发感染等。因此,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必须妥善固定导管。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立即停止输液、拔管和作局部处理。 2)感染:长期深静脉置管和禁食、TPN,易引起导管性和肠源性感染,须加强观察和预防。 a.导管护理:每天清洁、消毒静脉穿刺部位、更换敷料,加强局部护理。若用3M透明胶布贴封导管穿刺处者,胶布表面应标明更换日期并按时予以更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热等感染征象。若病人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反应淡漠或烦躁不安,应疑为导管性感染。一旦发生上述现象,应及时通知医师,协助拔除导管并作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避免经导管抽血或输血;输液结束时,可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和保持导管通畅。 b.营养液的配置和管理:营养液应在层流环境、按无菌操作技术配置;保证配置的营养液在24小时内输完;TNA液输注系统和输注过程应保持连续性,期间不宜中断,以防污染;避免因营养液长时间暴露于阳光和高温下而导致变质。 C.尽早经口饮食或肠内营养:TPN病人可因长期禁食,胃肠道黏膜缺乏食物刺激和代谢的能量而致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导致肠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并发肠源性的全身性感染。故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或允许进食的情况下,鼓励病人经口饮食。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3)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肝胆外科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全身情况:营养情况、皮肤黄染程度、意识状态。生命体征:T、P、R、BP,有无寒战、发热。 2、动态观察腹部体征:腹痛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如呕吐等。 3、各种引流管的观察:胃管、腹腔引流管。 4、潜在并发症:出血、胆漏、肝功能障碍、膈下感染。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疼痛护理:评估疼痛情况,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时间、诱因及缓解的相关因数`1`,对诊断明确且剧烈疼痛者,遵医嘱予以消炎利胆、解痉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2、饮食护理:进低脂饮食,以防诱发急性胆囊炎而影响手术治疗,可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 3、皮肤护理:有皮肤瘙痒者可给止痒剂涂擦。 4、病员高热时,密切观察病情,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防止休克症状发生。 5、特殊准备:(1)皮肤准备:腹腔镜手术者要做好脐部清洁处理,指导病人用肥皂水清洗脐部,脐部污垢可用松节油或石蜡油清洁(2)呼吸道准备:LC术中将CO2注入腹腔形成气腹,达到术野皮肤清晰并保证腹腔镜手术手术操作所需空间的目的。CO2弥散入血可致高碳酸血症及呼吸抑制,故术前病人术前应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避

免感冒,戒烟,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利于术后康复。 术后护理 1、体位:麻醉未清醒,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协助病人取半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缓解疼痛。 2、LC术后护理 (1)饮食指导:术后饮食指导:术后禁食6小时。术后24小时内饮食以无脂流质、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2)高碳酸血症的护理:表现为呼吸浅慢、PaCO2升高。为避免高碳酸血症发生,LC术后常规予以低流量吸氧,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机体内CO2排出。 (3)肩背部酸痛的护理:腹腔中CO2可聚集在膈下产生碳酸,刺激膈肌及胆囊床创面,引起术后不同程度的腰背部、肩部不适或疼痛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 (4)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管道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和性状,有异常者及时报告医生。 (5)遵医嘱予以应用抗生素,补充液体,必要时予以止血、缓解疼痛药物。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出现发热、腹胀和腹痛等腹膜炎表现,或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常提示发生胆瘘。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