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5-6年级)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和2001年版本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次课标修订的最大特点是进一步加强了德育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性,等等。按照中心校的安排,由我来给大家做新课标高年段目标的解读。下面,我将就2001版与2011版的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内容的变化,以及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识字与写字部分

1.继续强调5-6年级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即学生在这一学段的识字主要是比较熟练运用字(词)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独立认识的。同时明确规定这一学段识字的具体数量,也就是3000个,但对会写字的要求不再用“左右”来限定,规定为2500个字会写。大家都知道,“左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老师对写字要求比较容易把握,容易操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修订明确了小学高年级的写字底线,要求这一年段的学生必须、起码会写2500个字,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这点变化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把写字教学真正重视起来,真正让学生会写、写好这些字。

2.第三学段的硬笔字除了原来的“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这说明我们这一阶段的写字不仅要有范围的要求,有书写的整齐,有速度的要求,还要有写字达到美观的要求,就是要讲究实效性。同时,新修订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将识字写字表述为“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各学段要做到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甚至在写作中继续强化写字教学,注重习作的书写质量,把誊抄作文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另外,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事实上,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作为传统文化的汉字日渐式微,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大面积滑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火星文”。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写字非常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可见,修订版的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明确了三个学段都要求每天开辟10分钟的练字时间,这说明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而且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其他学科。这里有个补充建议,我们并不只是在每天的10分钟里让学生练字,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一个意识:每次提笔写字就要做到“姿势正确”。所以,无论是写作业、写作文、听写生字词,还是抄写几个字的笔记,我们都要严格要求学生,以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为,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就是说,规范写字还具有育人的功能。此外,这里的“规范要求”就是说写字的姿势要正确,所写的每个字的笔画、笔顺要正确。过去我们关于写字教学所说的“三个一”,“提笔即是练字时”等口号,如今在高年级段仍然要喊,仍然要坚持。

二、阅读部分

1.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阅读目标的意思表述更为严密,原来有11项要求变为8项,总体的意思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2.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这是适应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新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处理连续性文本材料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处理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何为“非连续性文本”?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以句子组成的段落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通常以图表、图画或配以少数的文字说明等形式呈现。“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传统的文本材料的补充,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与比较,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过程。以往我们说的阅读就是阅读连续性的文本材料,而这样的阅读能力还不能真正胜任日后的学习。新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其实是适应了社会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因为一个图形就是一个或者多个信息,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掌握一定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运用语言的思维活动,最终也能获得审美的体验。应该说,这样的能力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阅读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表述变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着“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现实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就是脱离了这个核心进行阅读教学的。在教学古诗的时候,不少老师就很注重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介绍创作的背景,但对高度凝练的字词,对优美含蓄的意境却是轻描淡写;许多老师非常注重通过品味、咀嚼文字来探索文本的意蕴,甚至非常注重对文本意蕴领悟的“深”和“透”,他们讲课的重心就是要把学生“讲懂了”。也有不少老师,特别是高年级段的老师由于面临着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对语文的学科知识过于关注,但凡有语文的知识点就务必认真去落实。上面说的阅读教学现象就是忽略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字、词过分挖掘和过度发挥了。不能否认,抓住文字是可以帮助我们来探索文本的意蕴,除了这个方法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修订后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探索,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从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比如在六年级课本安排了一些名著单元的课文,很多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感悟的,例如人教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梗概》、《《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等等。所以,抓住字词来讲透和讲深只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阅读教学终点应该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简而言之,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品味和感悟;二是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去驾驭语言。

4.努力抓好学生的读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学生进入高年级,应该说他们的阅读面会变得非常广,阅读量也会有明显增加。我们在这一阶段抓好学生的读书,重点落在“提高阅读品味”上。这时候的读书,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读书的“质量”,而非读书的“数量”了。除了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还应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情趣高雅、思想健康、个性发展等等的书来读,把读书往“深”处引导,要他们读整本的书,读长篇著作,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一生的需要。同时,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下,阅读的选择日益多样化,比如读书网站,MP5,电子书,甚至Ipad,语文教师应该面对多媒介的阅读选择,学会用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给予学生在阅读选择更多的

帮助。此外,读书的面广,量大以及品味高,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来一些必要的辅导,多些创设读书交流的情境和机会,用好每周的阅读课,组织好每次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时不断提升自信。

三、习作部分

1.阶段目标中对习作要求的表述进行厘清和整合,由原来的7条整合为5条。

2.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两个最大的毛病:一个是通篇只有一段,一个是通篇只有一个标点──最后一句的句号。这两个毛病是作文的大忌。我们都知道,人说话是需要停顿的,而且有些停顿配之以恰当的神情、动作、语气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然而当语言通过笔反映在纸上时,没有了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语气,我们怎么才能看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呢?这就需要借助标点符号的作用。此外,不少学生在书写标点符号时非常不规范,如逗号写得和顿号一样,句号写成英文用的实心句号,等等。照我看来,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既有正确规范地表情达意的要求,也有正确书写的要求。一个书写标点符号不规范的学生,自然写字也不够规范。所以,阶段目标对使用标点符号用了“正确”一词来进行强调,其实是和写字教学中的“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正确、规范的写字要求贯彻始终。

3.本学段的习作目标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原来的“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要求,改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过去的表述虽然有量化指标要求,易于教学评价的操作,但却忽视了学生在习作表达活动的差异性,也容易丧失了操作的灵活性。“一定的速度”则有很大的弹性,也体现了习作教学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4.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如仔细观察、先说后写等等,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我们总喜欢把语文课分成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等类别,其实是在无意中分割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实践能力是从平时的读读写写,日积月累中积淀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总听到老师们说习作课很难上好,或者说自己很用心去指导学生写作文,可总不见得水平的提高。我从来就不认为一个老师一节习作课就能把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起来。阅读课渗透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相辅相成,都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所以,教学中要我们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为了与时俱进,新课标这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化和网络的存在对教学的影响,写作教学要积极利用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催化学生习作的动机的要素,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自由创作。

四、口语交际部分

1.该部分是新课标中变化最少的部分,还是6条,删去了“交流的”和“在交际中”七个字,添加了一个字。但从删去的字当中可以看出来,口语交际的范围得以拓展,注意语言美的外延得以扩大,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理念的体现。

2.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主阵地,平时的教学中要有这一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造口语教学时机,把口语交际教学抓好,抓实。

3.口语交际教学不主张采用大量讲授交际的原则、要领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口语交际的方法或者妙处。

五、综合性学习部分

综合性学习是2001版语文课标首次提出的内容,对于这一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实施建议并没有做很详细的解说。2011版的新课标对此来了大量的补白,在教学实施中明确了如下原则:一是贴近生活的原则,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二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的精神,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开放、多元的原则,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提倡和其他学科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四、积极构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做到与时俱进,拓展学习和创造的空间,丰富综合性学习。

知识无限,智慧有限,再加上时间的局限,我的个别观点也许会略显粗浅,愿做他山之石,以上的交流纯属个人学习的观点,如果能对大家的教学有帮助,我将不胜荣幸。谢谢大家!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小学中年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5-6年级)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和2001年版本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次课标修订的最大特点是进一步加强了德育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性,等等。按照中心校的安排,由我来给大家做新课标高年段目标的解读。下面,我将就2001版与2011版的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内容的变化,以及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识字与写字部分 1.继续强调5-6年级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即学生在这一学段的识字主要是比较熟练运用字(词)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独立认识的。同时明确规定这一学段识字的具体数量,也就是3000个,但对会写字的要求不再用“左右”来限定,规定为2500个字会写。大家都知道,“左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老师对写字要求比较容易把握,容易操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修订明确了小学高年级的写字底线,要求这一年段的学生必须、起码会写2500个字,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这点变化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把写字教学真正重视起来,真正让学生会写、写好这些字。 2.第三学段的硬笔字除了原来的“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这说明我们这一阶段的写字不仅要有范围的要求,有书写的整齐,有速度的要求,还要有写字达到美观的要求,就是要讲究实效性。同时,新修订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将识字写字表述为“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各学段要做到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甚至在写作中继续强化写字教学,注重习作的书写质量,把誊抄作文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另外,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事实上,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作为传统文化的汉字日渐式微,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大面积滑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火星文”。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写字非常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可见,修订版的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明确了三个学段都要求每天开辟10分钟的练字时间,这说明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而且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其他学科。这里有个补充建议,我们并不只是在每天的10分钟里让学生练字,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一个意识:每次提笔写字就要做到“姿势正确”。所以,无论是写作业、写作文、听写生字词,还是抄写几个字的笔记,我们都要严格要求学生,以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为,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就是说,规范写字还具有育人的功能。此外,这里的“规范要求”就是说写字的姿势要正确,所写的每个字的笔画、笔顺要正确。过去我们关于写字教学所说的“三个一”,“提笔即是练字时”等口号,如今在高年级段仍然要喊,仍然要坚持。 二、阅读部分 1.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阅读目标的意思表述更为严密,原来有11项要求变为8项,总体的意思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目标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目标(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理解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40万字。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实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使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一学段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第一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

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一二学段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二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一)识字: 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 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会写2000个。 目标要求逐步提高。两个学段识字目标彼此联系,体现了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书写要求 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尤为重要。第一学段学生对书写很难做到熟练,更难照顾到行款问题。为此,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才要求熟练地书写,是强调写字基本功的表现。

1、朗读。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粗略的看,这两个表述几乎是一样的,但仔细比较,正是这种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让我们明确了不同学段朗读要求上的差别: 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较低,它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示范下去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第二学段是“用”,它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这一学段教师要适当放手,逐步加大“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读中“用”,在“用”中学,努力做到以用促读,以用促学,既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朗读基本功,又要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默读。 默读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主要阅读方法。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默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大意。 (二)词句理解的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在理解词语的内涵上,第一学段是了解,第二学段是理解。 (三)关于阅读的过程 第一学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借助图画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形式。 第二学段的阅读,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它的主要任务。

新课标第三学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小学语文低年段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解读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与写字既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学段目标中,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目标分为“认识”和“学会”两个,鲜明的体现了“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教学理念。 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必须尽可能快的使学生认识一定量的字,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先教学生认字为主,字的“讲、写、用”等方面速度可放慢,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也会及时跟上。

第四学段级目标与内容版《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七年级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课本 p119)。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语文第二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解读 一、识字与写字目标 情感态度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识字写字量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识字能力 3.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摩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教学目标 兴趣习惯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阅读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词句理解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把握内容领悟方法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种文体的阅读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标点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积累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内容与形式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词句运用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标点符号 6.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修改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习作次数速度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阶段目标的解读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阶段目标的解读 这是2012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写作部分,加粗字词均为改动部分。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

相对而言,在第二学段中,写作课程标准改动最大。这也正是我新学期要面临的中段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尤其第二条和第四条的规定,我们发现目标界定的更加清晰。 新课程写作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在这里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淡化技巧训练,注重生活积累 尤其对于中低段学生而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和兴趣,中年级的教学中的是积累和信心。除了中低段对标点符号的要求和把想写的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内容写清楚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高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但对积累素材,却作了具体的规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在小学阶段,《标准》淡化了写作技巧训练,而更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注重写作过程,评价要实施与作文的每一个环节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可见,《标准》非常关注写作过程,无论是写作前(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评价),还是写作时(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或者写作后(“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学生的表现都作为评价的内容。 然而,以往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只看作文本身,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引起广泛注意的问题,问题的焦点是对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的评价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能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得到的只是一个低分或者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甚至有些评语还很不具体,久而久之,自然对写作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突出写作主体,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标准》在对写作的要求上,也非常强调“自己”,倡导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标准》在“写作”阶段的目标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此外,《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明确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相对于过去教学大纲中“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标准》则提出“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化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学生的作文自然多了些真实、童真、童趣。 四、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相融合,关注生活现象,倡导研究性写作 如果仅从“写作”的要求来看,《标准》对小学生是否应该进行综合性研究写作似乎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结合课程改革新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来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