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上,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或主张。虽然在划分的根据或标准方面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上,却大同小异,都大致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方面是受到历史科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超前或滞后的情况,但大体上也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样,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外国学前教育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上、也采取了一般的划分方法,只是试图在这样的框架内,大致勾画出外国学前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轮廓。

(一)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因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同时,学校也尚未产生,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那时,儿童的教育主要由氏族公社负责,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模仿成年人的生活和劳动等活动。

家庭产生以后.尤其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相产生了学校以后,出现了家庭教育。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出现以前,家庭一直都是教育学前儿童的唯一场所。父母尤其是母亲,就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教师。此外,保姆、家庭教师和教仆也是家庭里学前儿童的教育者。

在古代希腊相罗马时期,已有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继后,亚里士多锡和昆体良等人也论述过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执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构建了家庭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并对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7世纪后半期发端于英国的贫民冕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18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产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客观上需要保护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机构。在这一时期,先是出现一些主要目的在于看管学前儿童的慈善性质的机构。19世纪初,欧文为工人子女创办的幼儿学校已以教育为主要任务.1838年,福禄贝尔又创办了幼儿固。在欧冕相缨出现的幼儿学校运动和描撂倍尔主义幼儿园运动,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近代是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卢梭的近代儿直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同时,他关于生来具有学习能力的婴幼儿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经验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器官进行学习的主张,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福禄贝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等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教育革新运动.极大地推动7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时期在欧美兴起了儿童研究运动、教育调查运动和各种学前教育实验活动。杜威和蒙台核利在批判地吸取传统的学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派学前教育理论,重视活动课程和儿童的自我教育,对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

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各国政府为加强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视发展本国的学前教育。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谈德国学前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处处体现着效法自然,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对照我国的学前教育,两百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发出的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早已被那些花样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没了。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想像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在我国,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的活动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

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这里没有房屋、围墙,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这里入托的15个l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或个人自由活动,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饭后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的活动。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我看德国的学前教育 【摘要】德国是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德国重视教育,并将其民族的严谨性体现在教育中。追溯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源与历史,探索其发展的原因,从中汲取有益经验,能够给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比较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德国也曾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并开始了幼师培训工作。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以后,对西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重视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的紧密联系。政府历来主要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事业,交给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办理,不对学前教育作硬性规定。学前儿童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制,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前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的最初20年,为解决父女劳动力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冠以各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且多为季节性设施。其中,最早且最富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至战前阶段。这一阶段,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192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俄优先地位。该法案基本上定下来现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第三阶段是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两个国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德,幼儿教育被纳入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成为公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德,幼儿教育又恢复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传统。同意后的德国保持了西德的学前教育传统。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幼儿园,即幼儿一般按年龄分组进行活动,1岁前的婴儿分为一组,1~3岁幼儿为一组,3~6岁幼儿为一组。传统幼儿园在形式上主要以混合组的形式,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合在一起活动。二是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三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德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幼儿园主要是由联邦各州的青少年福利局或其他相应的组织直接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质的,是私立幼儿园的主体;另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德国所有的学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等7项;该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园,1904年9月易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幼稚园;同年2月,附设保育科开办,招收青年妇女,由日本保姆教习讲授保育知识,标志中国近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起步。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2日 作者:徐秀玲黄乾玉字号来源:《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0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从模仿外国到日益本土化,从零散到逐步整合的特点。研究其发展历程,需要考究学前教育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自从模仿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后学前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等相 关内容。研究得出启示,学前教育改革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向民族化、地方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前课程改革模仿民族化地方化 学前教育课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 中都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学前教育的核心支柱,其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新中国成 立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本土化,从借鉴、吸收到自我创新的过程。在 国内外各种观念的抨击下,保障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随之而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 也应然而生。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注意回归本国的实际,建设本土化、 地方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国学前教育的古代渊源 中国古代就很重视幼儿教育,并强调幼儿教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有“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直到今日,古代教育家们的思想仍具有 深远的意义,颜之推主张胎教,墨子强调环境和人性的形成作用,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今日依然被世人谨记和沿用。 1.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儿童应当及早施教。朱熹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他 对人的心理特点有独到的认识,他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在这两个 教育阶段中,朱熹更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 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初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 必须先入为主,为儿童提供形象、生动、能激发其兴趣的材料;他首创《须知》、《学 则》,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他指出,在 小学阶段打好基础,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若儿童时期打好了基础, 大学就不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因此,他再三强调15 岁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2.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胎教。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 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是奠定一个人发展基础的重要阶段,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及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1 陈丽华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1.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并于次年颁发全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多是通过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法政法规。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形式的特点而更改,学前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受重视,以继承为主。 2.全面学习苏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倡导全面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政策及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表现出苏联特色,如倡导分科教育,强调幼儿具有差异性,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是很少经验的,大多都是借鉴国外一些教育政策制度,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有些却可能不是很能适中国国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不断实践中改进。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发出的《关于托儿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的保教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带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到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的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显著而受到关注,而后来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改进工作,使之巩固和发展,各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源自静怡的博客 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建幼儿教育机构后,德国的学前教育就对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福禄贝尔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前期,家庭教育始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形态。 16世纪,最早发生于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期间,德国宗教派别共同体(再浸礼派)中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设施。再浸礼派根据所有不带有信仰的圣礼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认为对刚刚出生无信仰能力的幼儿举行洗礼是徒劳的,强调生下来就进行教会洗礼的幼儿待到成人期,必须接受再洗礼。为躲避宗教迫害,再浸礼派迁移到南麦伦地区。因为世俗的压力和贫困,他们创办了共同的教育设施,对所有教徒的幼儿实行共同教育。在这个机构里,他们注意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健康和幸福的公共责任,这在德国当时的幼儿教育中是一个亮点。在其他地区,学龄前的教育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进入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在一些法令中明确要求5岁儿童就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这样,学龄前儿童(5、6岁)就提前进入到正规学校接受不同于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 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热爱儿童,以顺乎天性为出发点来安排学生生活,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以鼓励儿童的积极性为教育的主要凭借,以奖励好的行为来代替体罚;它的教学方法在于使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特别是语言教学;法文和拉丁文要通过日常应用来学习;户外活动和游戏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对德国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出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巴特,他们都对幼儿教育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新人并进而改良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批判了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要求挑选受过良好教育并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办理学校教育;他同意泛爱派的主张:重视幼儿的保育,重视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实施儿童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另外,康德对儿童德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受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对对儿童进行“奴性的约束”,但儿童的自由必须是有节制的,因为儿童的本性除了善的倾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如果听任野性的冲动自由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康德的思想对后来一些教育家(如赫尔巴特)产生了重要影响。赫尔巴特在其晚期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第四部分按年龄阶段论述了普通教育,其中第一、二章专门论述了婴、幼儿(0——8)教育。他主张0——3岁的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尤以体育为重,智育包括有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德育则强调把握分寸和服从成人;4——8岁则主要进行德育和智育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冠以各种名称的幼儿教育设施已遍布德国各地,其中最应给予关注的有1802年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和1819年瓦德蔡克设施。从1824年《一般学校新闻》上重登伦敦幼儿学校协会的创立宗旨,1826年J?威尔托哈伊马用德文翻译并出版维罗达斯比的著作开始,德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德国幼儿教育设施真正发展的开端,开创了幼儿教育论的高潮时期。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全民教育: 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 教育, 以普 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全民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 是社会摆 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 要选择, 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 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质量 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终身教育: 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 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 的,它在时 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 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 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 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 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 育。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 是教育整体的变革。包括教育 制度、 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 现代化是核心。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 的方向 ; (2)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以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 更全面、更深 刻的影响 ; (3) 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 (4) 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2. 简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 (1) 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 ( 2)教育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 名词解释: 1. 2. 3. 4. 5. 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 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 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教师是指有意识地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 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 有系统、 有组织的影响活动, 将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 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 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 者。 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性 别、不分身份、不分职业背景,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 广义包括不分年龄、 不分 6. 7. 8. 9. 10. 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人的个体发展: 指个 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身 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 长, 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 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 等的发展。 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非正规教育: 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 织、有系统的学习活 动。 非正式教育: 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 过程。 是有组 是无组织、 无系统的终生 11. 12. 13. 14.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名篇成百上千,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了帮助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名著,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后浪推前浪的、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古代的初创到现代的奠基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早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一词并未出现,与其对应的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前551一前479)非常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被记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孔子的主体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它上承孔子、子思、孟子还有荀子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的思想,影响至深,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思想已关注到国民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关注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之后,颜之推(531—59O)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的《颜氏家训》原本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其意义早已超过训诫颜氏一家门内,堪称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庭教科书,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都在探索幼儿教育新路上矢志不渝、躬行实践,把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结起来,研究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儿童期的意义探索及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的经典描述与概括,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陶行知(1891—1946)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如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论述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综上所述,近现代幼儿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时期至16世纪。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95)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是有罪的,教育上一味压制儿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很缓慢。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许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幼儿教育思想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德国幼儿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政府出资却不少。2002年,政府拨款44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等)。仅此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年,私款项估计不会低于74亿欧元。虽然只有约250万的在园幼儿,德国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达到每年4720欧元,约合人民币4.7万元。可见,政府和民间资木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2015-01-30 摘要:中国学前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变革始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主线。文章介绍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阶段,总结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点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课程,启示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

2020学前教育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0学前教育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远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远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5.学前教育是面向0-6 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其攻能的表现和结果。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11.在学前教育学孕育阶段,我国关于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和(王守仁)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 )。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 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教育的基本功能是(B)。 A.社会的功能 B.个体的功能 C.文化的功能 D.育人的功能 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C)。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6.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A)。 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3.育人效益: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追求育人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或者以同等的教育投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 4.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案要点: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2.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案要点: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

第二编-中国近代学前教育3(复习资料)

04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3——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一,【蔡元培】 【大纲】识记: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尚自然、展个性 3 学前儿童公育领会:1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2学前儿童美育的要义 1,蔡元培,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任中国教育会会长,毛泽东称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 蔡元培“军国民教育”指的是对国民的体育 P158 4. 蔡元培“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P159 5.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五育”的“中坚”。即自由、平等、博爱。 6,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P160 7,蔡元培,美感教育,即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8,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P161 9. 蔡元培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P161▲▲ 10,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出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11. 蔡元培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中,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P162 1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 13. 蔡元培,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P163 14. 蔡元培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公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P163 15. 蔡元培,把幼稚园视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过渡机关”。P164 ▲名词解释1: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P161 1,蔡元培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器。▲名词解释2: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P161-162 1,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出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2,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3,其次,他强调“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 4,他主张,妇女有了身孕,进胎教院;子女进乳儿院;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 5,蔡元培试图通过贫儿院,以学前公共教育替代家庭教育,实现其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6,他对封建家庭教育的批判无疑有进步性,但其公育理想显然是空想。 ■简答:蔡元培学前儿童美育的要义。P162-164 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 2. 首先,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 蔡元培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美育思想,对学前儿童美育起着导向作用。 3.其次,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公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 4.蔡元培重视学前儿童美育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合理要求,至今仍可作为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借鉴。★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200 5.7】P158-160 1,1912年,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要举国皆兵,进行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 3.“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给人以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4.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五育”的“中坚”。即自由、平等、博爱。 5,世界观教育,是“超轶政治之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6,美感教育,即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7,“五育”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须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 8,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为资产阶级创建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改革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