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活动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

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

2.掌握0-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3.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一般以儿童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三个方面的能力:

1.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辨音能力的发展)

辨音水平(0— 4个月)一辨调水平(4—10个月)一辨义水平(10—18个月)

2. 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前语词发声阶

段(10—18个月)

3. 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学习交际“规则” (4—10个月)—扩展交际功能

(10—18 个月)

语言的发展可从二个方面体现出来, 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语言形 式是指儿童语

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 括了对语言和语法的获得。

1. 语言形式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 个方面来考察。 (二)语言发展

售言的发展 「苗音

「语言形剧语法 I 字形

苫言內容一一词义、句义

语用技能

A 、 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这一时期儿童语音辨别主要表现在对母语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方面。

B 、 发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困难,发音能力的发 展也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到4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全 部语音。

C 、语音意识的产生。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

正确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的发音的一种能力。 这种语音意识主要表现在:能 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能够有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 的发音。2、3岁儿童开始出现语音意识。

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以下的规律:

A 、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如:“妈妈”一词可能表示要母亲做什么事 情,也可能表

达情感);

B 、 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C 、 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 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 句子和语段 3 个语言结构

层次在理解上的

发展和获得。儿童语义的获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 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 面或不正

(2)

旬子 复合句佗岁开始,<4一5岁发展校快) 儿童句

完整句

完整单句(2岁)

确的。②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语词的含义等几个阶段。儿童获得词义要比获得语音、语法更加复杂,可以说,对词义的获得贯穿人的一生。

(1)对词义的获得:

发展趋势:

A、从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向掌握全面的语义特张发展

B、从一个词的单义向多义发展

(2)对句义的获得

在儿童语法获得的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早于对句子的产生。儿童在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经能基本上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学前儿童是如何理解一个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子的?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常常采取一定的策略,即找出一定的“诀窍”去理解一些新句子。

这些策略是个体从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中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听到的新句子。结果,

他们有时会较快地理解,当出现理解错误时他们又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原有的

“规则”,从而产生新的理解策略。学前儿童理解句子常用的策略有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非语言策略。

①语义策略是学前儿童最初使用的一种理解句子的策略。儿童只注意句子中

的几个实词,将句子中的几个实词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以组合来理解句

子,全然不顾句法结构。例如:相当多的儿童把“用皮球打小狗”理解为

“小狗打皮球”,因为他们觉得“小狗打皮球”更符合常理。

②词序策略就是根据句子中词的先后顺序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

思。由于在儿童的经验中,句子的结构是名词——动词——名词词序,表

示动作者——动作——承受者,因此,他们也会习惯于用这种策略去理解被

动句。如把“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理解为“小明碰了小华”。研究发现,

词序策略产生于3 岁左右,4 岁表现最为强烈,5 岁以后逐渐减弱。

③非语言策略是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常运用已有的

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例如:认为“张老师被小华

背着去教室,他的脚跌伤了”中的“他”指的是小华,因为“张老师跌伤了

腿”与他们已有的经验不相符。

3.语用技能的获得

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仅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还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以及交际当时的语境和具体情境。同样语法结构的句子在不同的情境中含有不同的含义,而有些语法结构的非常简单的句子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就无法理解其意义。语言运用可以用来对具体情境中的交际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用技能是指运用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言语表达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语言交际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前儿童的语用技能可以从语言操作能力、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