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

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 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

挨打的主要原因。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A.邓世昌 B.刘步蟾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 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 D

二、1.1896年。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马关条约》。3.三国时,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科目一考试https://www.doczj.com/doc/072774215.html,科目一模拟考试仿真考试最新试题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大家日本语五十音图及发音部分教案

教案 一.導入 1.自己紹介:みなさん、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まず自己紹介をします。私は劉爽と言います。今日からみなさんの日本語授業を担当します。みなさんはこれから「劉先生」と呼んだらいいです。みなさんのご協力を望んでいます。お互いの努力で日本語の授業を楽しく、よくするように願っています。2.質問を出す 刚才我用日语讲了几句,可能有部分学过日语的同学听明白了。也看到有部分同学发笑了。这叽里咕噜地在说什么,我们今后要学的就是这个吗?对,正是这个,现在我想让大家谈谈对我刚才所说的感想。比如,我说的内容是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言,不必拘束。 下面我再用中文解释一遍。 大家谈谈对日语有何印象或感觉。

3.在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日语,对日语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从日本电视连续剧,杂志、漫画上得来的,可能有些同学是因为觉得有趣才选择日语的,也有的同学可能原来选择的是其他专业,后来被分配到这个专业来的,不管怎样,既然你已经来到了这个班级,坐在这个教室,就要定下心来,不管你从前怎样,其他成绩多么优秀,现在都是从零起步,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谁能先达到取决于你的毅力和耐力以及技巧的运用发挥了。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习日语决非易事,我上大学时,也是从没有学过日语,我们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就是:学习日语,笑着进来,哭着出去。没有吃苦的准备是不行的。越是后面,越是辛苦。当然大家也不必害怕,日语也并非洪水猛兽,没有学不会的,只有不愿学的,一切看你的努力。 4.学习目的:我要问问大家,学习日语是为了什么。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有一点是肯定的,掌握一门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大家可以看到,在宁波有许多日资企业,与日本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密切,这些都需要懂日语的人才。因此,现在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学校日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很抢手,所以大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有信心。当然,还有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学好日语,同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在学习日语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日本的文化,礼仪等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学好这门语言。 5.要求:任何游戏都有规则。上我的课,必须遵循我制定的规则。至于课外大家可以和我随意交流,但是课上必须按我的规则来办。我的要求不是太高,相信大家也经过了12年的教育很容易可以做到。 (1)上课不迟到,这是大家从小学开始就懂的规则。不要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迟到的同学,就不用来教室了,因为我不希望因为你而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影响大家上课的情绪。 (2)上课时一律关闭对外联络工具,一旦发现,就将作为赠送给我的礼物。上课时不可以吃东西,如嚼口香糖等。 (3)独立完成作业,如不会可以在作业上说明,抄袭者一经发现,平时成绩扣分。作业及时上交,作业成绩作为平时记录在册,未按时交的不必再交。 另平时和期末各占一半成绩。作业字迹工整,清楚,否则不批阅。 (4)课上勇于开口练习、提问,有问题可随时提出,但在讲解时必须认真倾听。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

第4课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 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 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选择题】 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理学两大流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①社会:伦理道德②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 二者关系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格物致知”途径:陆王 心学内涵:“发明本心”,致良知” 【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 【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选择题3】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指 A .社会发展规律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7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 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徐 光启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生产和农学研 究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本及必修Ⅱ第六和必须Ⅲ第、6、17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找和分 析及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和徐光启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李时珍的人生经历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晚明科技的特点;晚明科技群星璀璨的原因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投影:华夏明作为世界明的重要一支,无论在人还是科技方面都有不同其他明的发展脉络,并且一直到明末都代表着当时人类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的繁荣是和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大量伟大科学著作以及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华夏明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一、世界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提出问题):阅读本第一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李时珍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医生世家:1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 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父亲是位当地颇有 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

大家日本语第12课教案

教案 一.復習 1.数詞をまとめる 枚薄い物や平たい物を数える台機械や乗り物などを数えるつ物の数を言う人人数を数える

例:紙を三枚ください。部屋にテレビが2台あります りんごを5つ買いました。教室に学生が3人います 2.練習 1)事務所先生46)シャツ2洗います 2)テーブルの上ラジオ27)箱みかん3 3)事務所机68)家冷蔵庫1 4)庭自動車29)昨日80円の切手買いました5)卵10買います10)教室いす何 3.宿題を説明して、間違いをなおす ※日本語で数詞はよく動詞の前に置く わたしは卵を2つ食べました。 二.新しい単語 1.テープを聞いて読む。発音に注意をする 2.意味と使い方の説明 1)どちらも:両方とも肯定、あるいは否定であることを示す 例:日本語と英語と、どちらが難しいですか。どちらも難しいです。 どちらもいいです。どちらもよくないです。 表示两者都怎样。后接续肯定表示两者都,接续否定表示两者都不。 2)ずっと:ずっと多いです。後ろは形容詞、或いは形容動詞である。 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今日はずっと暖かいです。 3)はじめて:はじめて+動詞例:はじめてさしみを食べました。 はじめて日本へ行きます。はじめて王さんに会います。これははじめて見ます。4)「ただいま」家に帰ったときに言う。家にいる人は「おかえりなさい」と言う。 5)すごいですね:ほめるときに使う わたしは昨日4キロ走りました。すごいですね。 6)でも:接続詞、逆接を表す。さしみはおいしいです。でも、高いです。二.新しい文法 1.目標:過去の出来事や経験について、簡単な感想や印象が述べられる。身近なものや、自国と日本などに関しての簡単な比較ができる。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 2.派别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大家日本语第4课教案

教案 一.復習 1.文型練習帳を説明する 2.文法を復習する ①这里是老师的办公室吗?是的。

ここは先生の事務所ですか。はい、そうです。 ②这辆车多少钱?250万日元。 この自動車はいくらですか。250万円です。 ③史密斯的国家是哪里?是英国。 スミスさんのお国はどちらですか。イギリスです。 ④这是日本的杂志。 これは日本の雑誌です。 3.会話をする 二.新しい単語 1.テープを聞きながら読む。間違えた発音を直す。 2.説明 (1)時:前加上数字可以表示时间。例1時(いちじ)5時(ごじ) 特別の言い方:4時(よじ)7時(しちじ)9時(くじ) (2)分:1分(いっぷん)3分(さんぷん)6分(ろっぷん) 8分(はっぷん)10分(じゅっぷん) (3)半:2時半(にじはん)4時半(よじはん) (4)今日は何曜日ですか。今日は○曜日です。 曜日の読み方 (5)番号:10番(じゅうばんん)1番(いちばん)何番(なんばん)(6)格助詞「から」 接在体言、体言+助词及相当于体言的词后,构成补语。 表示动作作用的时间、空间的起始点。 うちから駅まで10分です。学校は九時から始まります。 「まで」「から」相反,表示动作、作用的时间、空间的终点。 2時まで働きます。金曜日まで休みました。 (1)並列助詞「と」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物、以对等的关系并列,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具有体言的资格。相当与汉语的[和]、[与]、[跟]、[同]。 と所表示的并列,是列举事物本身的并列,不涉及言外事物。 使用形式:N1とN2とN1とN2

アメリカと日本日本人は山田さんと佐藤さんです。 (8)大変ですね。用于向对方表示同情、慰问。 わたしは毎日1時に寝ます。朝6時に起きます。大変ですね。 (9)えーと用于讲话时的停顿、思考。 (10)かしこまりました。比わかりました更加礼貌。 通常用于下级向上级报告,或店员向顾客时。 动词(動詞) (一)意味 表示动作、作用、行为和存在的词叫动词。是用言的一种,有词形变化。由词干和词尾构成。动词的基本形(原形)最后一个假名都在「う段」上。即 うくすつぬふむゆる中的某一个。 (二)種類 动词的词形变化叫做活用。按动词的活用和形态不同,可以分以下四种动词。(1)五段活用动词 简称[五段动词],以最后一个假名为词尾,其它部分为词干。五段动词在动词中为数最多。 (2)一段活用动词 又分为上一段和下一段。一段活用动词的基本形以后两个假名为词尾,其它部分为词干,上一段动词词尾的最后一个假名是「る」,前面一个假名在「い段」上,下一段动词词尾的最后一个假名也是「る」,前面一个假名在「え段」上。例:上一段おきるおりるみるいる 下一段おしえるさけるしめるくれる (3)サ行変格活用動詞 サ变动词「する」中的「す」既是词干,又是词尾「する」的一部分。另外,象「勉強する」「練習する」等都是由「する」派生出来的サ变动词,这些サ变动词,「する」是词尾,「する」前的汉字部分是词干,サ变动词是特殊变化的动词。(4)カ行変格活用動詞 只有一个「くる」。く是词干,又是词尾「くる」的一部分,是特殊变化的动词。(5)识别动词种类的方法 词尾在是五段,る前イ、エ是一段。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第4课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白马寺龙门石窟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渐》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的表情,其实照片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