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1章)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1章)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1章)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1章)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1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律方法概述(见表19-1)★★

表19-1 法律方法概述

考点二:法律发现(见表19-2)★★

表19-2 法律发现

考点三: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概述(见表19-3)

表19-3 法律解释概述

2.法律解释的原则(见表19-4)

表19-4 法律解释的原则

3.法律解释的方法(见表19-5)

表19-5 法律解释的方法

考点四: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是人们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法律推理包括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两者都离不开概念。

2.形式推理、辩证推理和权利推理(见表19-6)

表19-6 形式推理、辩证推理和权利推理

考点五:法律论证(见表19-7)★★★

表19-7 法律论证

考点六:司法数据处理(见表19-8)★★

表19-8 司法数据处理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答:(1)法律解释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指法律解释要在权限、程序、内容等方面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具体包括:

a.法律解释必须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b.对下位法及其规范的解释必须符合上位法及其法律规范,并最终符合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

②合理性原则,指法律解释必须合乎法理、情理、公理、道理,具体包括:

a.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公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保持法、理、情的一致性;

c.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

d.要以党和国家政策为指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势。

③法制统一原则,指法律解释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具体包括:

a.对法律概念、术语、条款、规范的解释,必须符合相应法律部门和整个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法律解释要有助于维护法律体系整体内在的统一性。

b.法律解释要遵循宪法法律规定的效力位阶,维护我国法律解释的现有体制。

c.法律解释要在技术上和方法上保持统一,如语言上的统一、体例上的统一等。

④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法律解释必须在考虑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充分考虑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和现实的需要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的原则重视体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适应性、一致性(不矛盾性),是国际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作为开放的、文明的、负责任的法治大国所应当树立的形象和尊严。立法机关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

关系一般有两种方式:

a.通过制定新法律或者修改已有法律把国际法转化为国内法的一部分。

b.明确规定国内法与已经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国际惯例冲突时,国内法应当服从国际法(即依照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行事)。

(2)法律解释的方法

①一般解释方法

a.语法解释,又称文法解释、文义解释、文理解释,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的解释方法。

b.逻辑解释,又称体系解释、系统解释,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所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法律内部统一的解释方法。

c.历史解释,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立法当时立法者准备赋予法律的内容和含义。

d.目的解释,指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对法律所作的说明。

e.当然解释,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法律规定,某一行为合乎逻辑地应该被纳入该规定的适用范围内,从而对适用该规定所作的解释,即常说的“举重明轻”或“举轻明重”。

②特殊解释方法

a.扩张解释,指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现立法意图、体现社会需要时,对法律条文所作的宽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b.限缩解释,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较之立法意图或社会实际需求明显过宽时,对法律条文所作的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

2.如何理解权利推理?

答:(1)权利推理的含义

法律推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法律实践活动应以保护公民权利为目的,以此为目的导向的实践推理称为权利推理。

(2)权利推理的表现

①权利推理表现为权利发现或权利体系扩充。权利推理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依照法律的精神、法律逻辑和法律经验来发现、拾取和确认权利。法律上明示的权利是不完全的,权利是发展的,没有确定的量。权利推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去发现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肯定会包容的权利。

②权利推理表现为自由推定——法不禁止即自由。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且合法的;每个人只要其行为不侵犯别人的自由和公认的公共利益,就有权利(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

③权利推理表现为保护社会弱者的原则。“社会弱者”在宏观层面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在微观层面泛指权利受到侵害的个人,如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等民事权利因他人的过错而受到侵害的自然人、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等。

④权利推理表现为无罪推定,指被控犯罪的人在被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当被视为无罪的人。

3.法律论证应遵循哪些规则?

答:法律论证是通过提出一定的理由来证明某个法律规则、法律陈述或法律决定的正确性。法律论证的方法具体包括三个问题:“正确”的标准;达致“正确”的方式;达致“正确”所需遵循的论证规则。而达致“正确”所需遵循的论证规则包括:

(1)法律论证的一般规则

法律论证的一般规则是指各种类型的法律论证都必须遵循的规则,主要内容包括:

①每个论证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都可以参加论证,提出自己的主张;

②任何人只能主张自己相信的东西,任何人都不得自我矛盾;

③任何人都可以质疑任何主张,被质疑的一方有义务直接回答相关质疑,并合理负担举证责任;

④每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法律判断时必须引用一个普遍性规范,并且能够从该普遍性规范中合理地推导出该法律判断;

⑤主张必须以已经生效的法律规则为依据,依据法律原则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则必须确切地证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则存在并证明该法律原则存在的真实性、中立性和不偏不倚。

(2)法律论证的特殊规则

法律论证的特殊规则是指各种类型的法律论证活动各自应该遵循的规则。以法庭辩论和司法决定的形成为例来说明。

①法庭辩论过程中应遵循的论证规则有:a.在法庭上,法官不得发表有利于某一方的诱导性言论,原被告双方享有平等地发表意见和质疑对方意见的权利;b.原告方必须围绕案件直接陈述自己的主张,依据法律提出证据;c.被告方必须回应且必须直接回应原告方的主张;d.任何人均不得使用夸张或煽情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e.权利主张必须依据法律提出,任何人不得在法庭上借用公共舆论、领导意见、公共政策、道德、宗教教义支持自己的主张,从而给对方及法庭施加压力;f.必须区别法律规则的文字含义和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任何对法律规则的解释性言论,当对方需要时,必须就其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说明和论证,直到对方不再有疑问。

②司法决定形成过程及表述中的论证规则有:a.参与司法决定(包括司法判决、司法

决定、司法裁定等)形成者必须实际参与案件审理的全部过程;b.任何人对案件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c.任何人必须有权且有条件独立陈述自己的意见;d.任何人都负有证明自己的主张符合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司法决定文字表达的论证规则有:a.任何司法文书均须充分说理;b.判决、裁定、决定意见必须清晰地从普遍性的法律规则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c.在关键概念上使用非法律术语时必须进行合法性说明;d.没有相关法律规则时,形成司法决定的参与者负有更加审慎的义务,必须证明自己的意见不带任何偏见(非歧视、非个人偏好、非个人兴趣和道德倾向),必须证明自己的意见来自“客观”共识,来自基本法理;e.必须对法庭上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f.平等地表述少数人的意见,等等。

4.司法数据处理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规则和方法?

答:司法数据处理是信息化时代新出现的一种法律方法。法官进行数据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则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推理有效原则。由已知数据能推出多少未知取决于两点:一是数据是否可靠;二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推理有效原则的具体规则和方法如下:

①保真。即正确有效的推理确保从真的前提推出真的结论。

②必然。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③相关。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有意义和内容上的关联。

④普遍。即数据处理方法要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⑤简单。即数据处理必须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2)法官主体原则。司法裁判的终局性要求遵循法官主体原则,具体规则和方法如下:

①数据处理中的数据是过去的状态,每一步从已知预测未知最终都必须由法官来决断和

完成。

②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可能残缺不全,法官的思维应当是全面的。

③基于数据的推理是否有效需要由法官来判断,推理结论的性质应由法官来评价。

④在疑难和新奇案件中,法官必须基于对道德、正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辩证推理,借助这些经由个人良知获得的正义观念,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

(3)司法论辩原则。法律适用过程中,司法论辩似乎是最后的检验法庭,理性思维要求“以审判为中心”。

(4)始终把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作为实现法律正义的辅助手段,不可盲目依赖技术而忘记运用法官智慧。

司法数据处理尤其是对关键数据的分析研判对法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高素质的法官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提供的客观资料、演算和定量分析,增强司法的确定性和公信力,而又不沦陷于“数据拜物教”。

5.有学者认为:“一旦有人适用一部法典的条文,他就是在适用整个法典。”请结合法律发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法律发现”是与法律创制、法律适用和法律论证三个概念相对而言的:

①关于法律以何种方式产生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法律创制和法律发现两种观点。持法律发现观点的人认为,法律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和习惯之中,立法者要做的不是去创制法律,而仅仅是将既存的法律予以整理、记录和表达。也就是说,法律是在生活中被发现的,而非由立法者的意志决定的。

②法律推理大前提的建构阶段被命名为“法律发现”,其定义为:在司法过程中,法官

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在各种法律渊源中寻找、选择、确定可以用来裁判具体案件的法律规范,也即法律推理的大前提。

③受到科学发现与科学论证二分的启示,美国法学家沃瑟斯特罗姆提出了法律发现与法律论证二分的理论。此后,司法上的法律适用过程被细分为两个阶段:a.法律发现,即法官实际上是如何得到一个判决结果的;b.法律论证,即法官是如何公开地证明该判决是正当的。

(2)法律发现本身具有“不能脱离整体法律秩序”的特点,即“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部分”。法律发现要在整体法律秩序内进行。整体的法律秩序由各种形式的法律渊源组成,不同形式的法律渊源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而是先后有序排列,内容互相补充。因此,发现具体案件的裁判规范,实际上是在整个法律秩序内获取答案。法官只有依据并维护“法律秩序的统一性”,在整体法律秩序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才能发现所要适用的法律。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官必须根据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来确定一条规范的内容及其优先性。实际上,“一旦有人适用一部法典的条文,他就是在适用整个法典”,他是将特定的法律规范与整个法律秩序作为相互联系的内容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整体来发现的。

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法律方法(中财2016年研)

答:法律方法是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路径。这是法律工作者

独特的思维方法,其伴随着法律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工作领域,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法律方法是由法律人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积累和发展出来的法律技术,是法律实践智慧的结晶,是法律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

2.法律发现(山东师大2017年研)

答:“法律发现”是与如下三个概念相对而言的:

(1)法律发现与法律创制。法律产生的方式有两种:

①法律创制。法律是人为创制的,理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可以凭借立法者的理性建构、推导出来。

②法律发现。法律是在生活中被发现的,并非由立法者的意志决定。法律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和习惯之中,立法者要做的不是去创制法律,而是将既存的法律予以整理、记录和表达。

(2)法律发现与法律适用:

①法律适用,指将法律规范应用于案件事实的推理过程。

②法律发现,指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即在司法过程中,法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在各种法律渊源中寻找、选择、确定可以用来裁判具体案件的法律规范。

(3)法律发现与法律论证。受到科学发现与科学论证二分的启示,美国法学家沃瑟斯特罗姆提出了法律发现与法律论证二分的理论。此后,司法上的法律适用过程被细分为两个阶段:

①法律发现,即法官实际上是如何得到一个判决结果的;

②法律论证,即法官是如何公开地证明该判决是正当的。

3.无权(效)解释(中南财大2013年研)

答:无权(效)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是指未经法律明确授权的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对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通常分为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前者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后者是指在司法活动中的当事人、代理人和公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4.法律解释与立法解释(武大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立法解释(南京大学2013年研;西北政法2013年研)

(2)法律解释(中南财大2012年研;公大2009年研)

答:(1)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通过对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或其部分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表达的立法者的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义务及其界限或补充现行法律的规定的一种国家活动,是立法的继续。法律解释的特点包括:

①法律解释属于官方解释或有权(有效)解释。

②法律解释的主体是国家机关,法律解释具有国家权威性和法律的规范性。

③法律解释不仅是对个别法律条文、概念和术语的说明,也可以指对整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阐述。

(2)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狭义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广义上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

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立法解释是法律解释的一种,具体包括: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解释。

②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解释。

③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另外,立法解释还包括:事前解释一般是指为预防法律、法规在实施时发生疑问而预先在法律、法规中对有关条款和概念术语加以解释,事后解释是指法律、法规在实施中发生疑问时,由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进行的解释。一般所说的法律解释是事后解释。

5.行政解释(武大2007年研)

答: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解释。它有两种情况:①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这种解释,实践中一般体现在他们所制定的对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中。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这种解释仅在所辖地区内发生效力。

6.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中南财大2004年研)

相关试题:司法解释(宁夏大学2018年研;河南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北师2007年研;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1)从狭义上说,立法解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从广义上说,则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立法解释包括事前解释和事后解释。

(2)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具体包括:①审判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②检察解释,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③审判、检察联合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联合解释。

(3)两者的区别有:①解释主体不同。司法解释的解释主体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法解释主体是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②解释内容不同。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司法工作中具体适用法律问题。立法解释主要针对的是制定的法律需要明确界限或作出补充。

7.文义解释(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文义解释又称文法解释、语法文义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的解释方法。法律解释通常都是从语法解释开始的。法律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要理解法律的含义,首先就要从法律规定的文字含义入手。

8.体系解释(杭师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逻辑解释(安徽师大2018年研)

(2)法的体系解释(中财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体系解释又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是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所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法律内部统一的解释方法。“法律解释必须要努力在语言和逻辑的可能框架之内找到对问题的合乎正义的解决办法。”法律文件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法律确定性的保证。逻辑解释强调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联系起来,从该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的关系、该法律条文在所属法律文件中的地位、有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的联系等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内容,以免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该法律条文的含义。

9.历史解释与目的解释(北航2008年研)

相关试题:法的历史解释(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1)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立法当时立法者准备赋予法律的内容和含义。

(2)目的解释是指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对法律所作的说明。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根据立法意图解答法律疑问,是法律解释的应有之义。目的解释的目的,不仅是整个法律的目的,而且也包括各法律规范的目的;可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更多的则藏于法律规定之后;有的是立法当时的目的,有的则是后来赋予的目的。

10.目的解释与文本解释(武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目的解释(杭师大2016年研)

答:(1)目的解释是指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对法律所做的说明。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根据立法意图解答法律疑问,是法律解释的应有之义。目的解释的目的,不仅是整个法律的目的,而且也包括各法律规范的目的;可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更多的则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法律体系 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律体系概述(见表6-1)★★★

表6-1法律体系概述

考点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见表6-2)★★★ 表6-2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考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九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境资源法、军事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6.2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规范的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其作为一个“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的严密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从终极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

法理学张文显笔记超全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第一节 第一节第一节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 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 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 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 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 价值。 2. 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 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 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 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 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 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 第二节第二节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历史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历史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 (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 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 现)。 8)社会化——20 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张文显第三版法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版

名词解释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 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 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 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 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 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

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 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7、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 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8、在法学方法的体系中,法学方法论原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方法论原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开发和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根本方法,就此而言,可以把方法论原则理解为“关于方法的方法”。9、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 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法哲学以法的理念、本质等为研究对象;法理学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 区别:1、属性不同,法哲学着重于思辨,法理学侧重于分析和清晰性;2、重点不同,法哲学重点在于法的价值和本性,法理学重点在于法律规范和案例;3、研究方法不同,法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方式,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经济、案例分析;4、区域不同,法哲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而法理学存在于英美法系。 自然法学派是产生最早的流派,基本观点:1、国家制定的法是实在法;2、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绝对的法叫自然法;3、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 主要观点:1、自然法是居于某种价值的判断,该判断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理性相一致; 2、自然法的原则是不变永恒的,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为人的理性掌握; 3、只有符合自然法和实在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4、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法律是独立于道德、宗教、伦理的社会现象,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1、法律、实施、客观评价;道德、标准、主观评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2、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唯一来源;3、应当对实在法进行评价,但评价不能影响法的效力;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可以用客观主义的公式概括法律,对法律进行技术分析。 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主要观点:1、法律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政党、纪律、宗教、规范等与法律同等重要;2、法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运行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没有绝对的价值,法律价值的基础是社会生存的条件。 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1、把法的想象放臵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观察,科学地确证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现象相对独立的内在机理辩证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论:1、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角度;3、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1、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理解为一定法的现象的基础出发来阐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产生条件和途径;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把法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系统来看待,揭示各个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法的本质层次: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不同,规范作用基于法的规范性进行考察,社会作用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作用来考察;2、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规范人的行为,后者规范社会关系;3、所处层面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前者是颁布法律,后者是法律被适用和实施。 法律的作用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1)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2)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7-9章)

第七章法的要素 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的要素概述(见表7-1)★

表7-1 法的要素概述 考点二:法律概念(见表7-2)★★★ 表7-2 法律概念 考点三: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释义(见表7-3)

表7-3 法律规则释义 2.法律规则的分类(见表7-4)

表7-4 法律规则的分类 考点四: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概述(见表7-5)

表7-5 法律原则概述 2.法律原则的适用(见表7-6) 表7-6 法律原则的适用

7.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法律概念? 答:(1)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建筑材料”;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2)法律概念有两个来源:一是脱胎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经法律人对它的吸纳而成为法律概念;二是法律人(立法者、司法者、法学家)的创设。法律概念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日常生活。 (3)法律概念对于法律的运作与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法律概念具有三大功能: ①表达功能,法律概念及概念间的连接使法律得以表达,无概念的法律是难以想象的;同时,法律概念也是表达诉状、答辩状、司法判决等法律文书的重要工具。 ②认识功能,法律概念使人们得以认识和理解法律,不借助法律概念,人们便无法认识法律的内容,难以进行法律交流,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律实践活动。 ③提高法律合理化程度的功能。丰富的、明确的法律概念可以提高法律的明确化程度和专业性程度,使法律成为专门的工具,使法律工作成为独立的职业。 (4)法律概念的分类 ①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按概念涉及的内容划分)。涉人概念,是关于人(自然人和团体人)的概念,如“公民”“人”“法人”“法定代理人”“律师”“法官”等;涉事概念,是关于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概念,如“故意”“过失”“责任”“贪污”“受贿”“代

法理学笔记 张文显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 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 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 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 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

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 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 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

张文显法理学笔记全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产生是法学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主要区别大致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 2.阶级基础不同。 3.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4.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有原则不同。 第二节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一)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察的方法。(3)比较的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方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身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张文显《法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及2015年考研复习规划

张文显《法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及2015年考研复习规划(7.21)第二章马克思注意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名词解释 法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法学方法论原则:在法学方法的体系中,法学方法论原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方法论原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开发和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根本方法,就此而言,可以把方法论原则理解为“关于方法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否认,法律与利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法律的存在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是维系某种社会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众所周知,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之后和阶级差别、阶级斗争消灭之前,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具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基本社会背景,并从根本上影响着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形成、延续和变更,至于在那些阶级分裂、阶级矛盾十分明显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会成为最具决定性和最具根本性的利益关系,任何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都必然要借助于法律秩序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秩序。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决定了阶级分析方法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价值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生活的规范体系,从终极的意义上说,它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一定价值的手段。也就是说,社会中所有的立法和司法活动都是一种进行价值选择的活动。价值分析方法之所以是法学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即回答法应当是怎样的(关于“法律应然”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所谓经验事实,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这些事实因素是如此的确定、确实,以致于由此所作出的有关“是什么”的判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即使发生争议,也比较易于复核、检验,而极少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永无止境的争议。对于法学的实证研究而言,经验事实既包括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关的一切可以确定的事实,也包括法律文本中的词语、句法和逻辑结构等事实因素。实证研究方法之所以是法学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实然状态,即回答法实际上是怎样的。 单项选择

张文显法理学笔记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 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 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 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 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 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简答题 1.简述法学的研究对象。 答: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2.如何划分法学体系? 答: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这是就法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随着法律发展成为广泛而复杂的整体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法律部门的出现,产生了对法律体系进行解析型研究,即对法律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科学需要。由此,出现了法学内部的分科。然而,如何分科或依据什么标准分科,这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还没有一致的观点。 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 第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或迟或早要有新的法学部门与之相应。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3.为什么说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 答:法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特殊联系。这是因为:第一,在认识论上,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又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可以分为若干大类,每一类都包括一系列科学部门。在不同的科学部门之间还有若干边缘科学。各门科学都以特定客体作为研究对象。各门科学以其研究对象的个性而互相区别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它们研究的对象的共性而互相联系,并一起构成科学体系或学科群。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来说明法律现象,从而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本质和价值基础中,并且能够解答法的外在方面(如法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客观倾向,同时也以自己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产生。第二,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法律现象的许多问题不单是法学的问题,而是属于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双边问题或多边问题。第三,在法治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并提交给法律机关处理,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以至要求法律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由于这些原因,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 4.简述法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答:法学与社会学存在着相当密切的、相互交错的关系。一方面,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学要通过法律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因而,法学和社会学有着广泛的共同论题。 5.简述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答: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归结起来,可以说有两项,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法学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是公民素质教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考研张文显《法理学》内部辅导讲义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第四版 第二编法的本体 法的本体就是法的存在及其本质、关系、规律和内在联系 第四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法律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中的“法”及相关概念 二、西文中的“法”及相关概念 三、学术意义上的“法”的概念 A、法: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B、法律经常是指规范性文件,法律体系即规范性文件的体系,即法律渊源体系,而法经常是指这些文件所包含的内容,即法律规范的集合。 第二节法的本质 A、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性质,是指法这一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 由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B、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借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即法本身。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1、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2、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 3、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关系 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 (一)法的阶级本质 (1)法是“意志”的体现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二)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这个物质条件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尤其是后者。例如公有制就体现一种生产关系。 2.这个物质条件是统治阶级的物质条件。 3.物质生活条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包括政治、道德、文化、传统等因素。 4.因此物质条件大致相似的国家,其法律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征

整理的法理笔记(红皮高教版-张文显)

整理的法理笔记(红皮高教版-张文显)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研究对象 法学”一词源自古代拉丁语的Jurisprudentia。其原意是“法律的知识”或“法律的技术”。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Ulpianus )对该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考察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对法的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我国现阶段从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实践需发从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一个从法学部门划分:国内法与国际法学. 另一个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第二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法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对经济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取决于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可以加深和丰富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是有助于说明法律制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和经济运动”,都是法学和经济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和标志。 法学与历史学 法律是凝结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法律的生命不仅是逻辑,更重要的是经验. 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法学教育的四个方面:思想素质,法律素质,(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文化素质(广阔的知识背景,工具性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身体心理素质 第二章法学历史 第二节中国法学的历史 夏,商,西周时期: 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春秋旧中国时期: 几百年是中国法学兴起和大发展的时期 西汉至清代中期; 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清末至中华民国: 当权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法学和中国历史上的法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法学。它们没有揭示出甚至有意地掩盖了法的本质和法的发展规律,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是不科学的.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现象,揭示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规律,使未能学成为一门真

张文显法理学笔记全重点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二、法学与相邻学科 1.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发展 2.法学于其他学科双边问题或多边问题 3.法律人才是知识复合人才 三、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法理学理论研究要坚持一条路线、三个观点。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3.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4.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P8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三)现代公民基本素质 1.主体意识 2. 权力意识 3.参与意识 4.平等意识 5.宽容态度 6.法治观念 7.义务观念 8.理性精神 9.人本观念 10。全球意识(四)法律人才的素质 1.基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2.法律素质: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第二节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一)1.法理学性质:法理学即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意识形态。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法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2.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4.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 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第六:注意将理论法学与部门法学的学习结合。 (三)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学习法理学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需要 .学习法理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需要。

张文显 法理学 第四版 全书整理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将法学体系划分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 (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自然法学派: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振兴——20世纪50年代:新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分析法学派等 二、中国法学历史 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明德慎刑”“以德配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法学一度非常昌盛。 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明末进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为独立学科,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法理学笔记 张文显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包括对法的历时性 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 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 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 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 研究范围内。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 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部门法 学以某个分支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3.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1)根据研究对象,将法学体系划分为: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 交叉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文学、法律心理学、法律伦理学、法人类学、法政治学、法社会学等)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一、西方法学历史 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最早并保存完整的一部西方法学,盖尤斯的《法学阶梯》。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 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 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 现)。 8)社会化——20 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 10)振兴——20 世纪50 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11)流派——70 年代:经济分析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 二、中国法学历史 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明德慎刑”“以德配天”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法学曾成为“显学”。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 明末进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 为独立学科,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1.哲学是法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法学和政治学互相依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第四节法学教育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 概念:定位为素质教育原因: (1 素质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

第四章法、法律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分别从法的内部依据和外部显现两个方面来揭示法现象。(1)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多变的,通过经验的、感性的

认识就能了解到。 (2)法的本质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稳定的,不可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联系。 3.法的阶级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1)法是“意志”的体现。法是人们意识活动的产物,是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因此,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 (3)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法所反映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即统治阶级经过国家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 4.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 (2)法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此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张文显的法理笔记

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其实质是统治 阶级(或人民)的意志、国家权力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法的作用机制(02简答) 简述法的规范作用(04简答)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这种意见和态度以造成 和许可或反对和禁止的形式昭示于天下。 2.指引作用。法是能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 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告知晓或估计到人们间将如何行为,特别是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为行动安排和计划 。 5.教育作用。传播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习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 6.强制作用。主要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法的社会作用 一.在阶级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维护阶级统治。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系统和法律规则体系建立的秩序,是把一个阶级对 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合法化,制度化,把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 社会存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即建立起有利于统治阶级和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常常被迫做出某种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作出一些保 护被统治阶级个别利益的条款。或者对统治阶级内部个别违法犯罪的成员实施惩罚。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1)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2)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3) .组织社会化大生产(4).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 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5).推进教育、科学 、文化的发展。 以上阶级社会中法的两方面作用是一致的。(1).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而 国家政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2).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 基础。 两方面的作用有时是由不同的法律规范承担和履行的,有时是由同一规范同时承担和履行 的。 二.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保障、引导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国际和平和 发展。 法律调整的局限性(03简答) 论述法的局限性(04论述) 1. 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2. 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 3. 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重点笔记整理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重点笔记整理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一编法理学导论 第一章法学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法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法理学基本概念 第四章法、法律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法律体系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法的要素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权利和义务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法律行为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章法律关系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二章法的历史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法律演进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全球化与世界法律发展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