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

(PS:本篇课程较难,本人做了5次才完成,答案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考下面的课程讲义)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是(A)

A.创新发展

B.科学发展

C.民主发展

D.可持续发展

2. 根据本讲,“主要依靠二产尤其工业向一二三次产业推动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属于(D)A.需求结构调整

B.供给结构调整

C.产品结构调整

D.产业结构调整

3. (C)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A.党的十五大报告

B.党的十六大报告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4. 根据本讲,“五个坚持”是(C)提出来的。

A.1995年

B.2000年

C.2007年

D.2010年

5. 根据本讲,我国出口率(A)世界平均水平。

A.低于

B.高于

C.大致等于

D.无法比较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现阶段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C)

A.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区域结构

B.产业结构决定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区域结构

C.全球化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必然沿海和临港布局

D.内陆地区率先发展

2. 根据本讲,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AD)

A.解决由于政策扭曲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

B.解决由于政策扭曲造成的第一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C.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D.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

问题

3. 根据本讲,我国城镇化的驱动路径包括(ACD)

A.非农产业发展和新兴城镇形成推动的“经济和户籍”双重意义城镇化

B.城市扩张推动“户籍”意义上的郊区人口城市化

C.消费升级推动的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

D.公共服务导向的农民工家属城镇化

4. 根据本讲,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包括(ABD)

A.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产业带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错误

2. “十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

益。错误

3.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制定“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正确

4. 当前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正确

5. 贸易依存度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错误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课程讲义

(方便查答案)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

宋立,1965年生,陕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财政金融体制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等。

学术成果:主持了包括国家软科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以及金融机构委托的重多科研项目。

主要著作:专著《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编著《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等。代表论文《以深化改革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体制加速转型阶段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现状与对策思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

思路、主要任务与战略步骤》等。

所获奖项: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投资学会等优秀研究成果奖励十余项。

社会兼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税收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本课程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究竟转什么、怎么转,并从需求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区域城乡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改革的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其中转型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主要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大家知道,转型是一个含义非常复杂的概念,过去我们讲转型主要讲的是体制的转轨,国际上称这些转轨国家为转型国家,也就是这么一层含义。后来我们讲转型,更多的聚焦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

构调整。大家知道,我们开始提出了两个转变,后来结构转型方面又提出了三个转变,这些都是转型的概念。升级就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了,当然一般我们讲,比如说产品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技术的升级等等,放在经济转型来讲,主要讲的是产品的升级和产业的升级,就产品升级而言,比如说旧的,原有的产品换代,一代二代三代这么换下去。最近马桶盖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背后也是一个产品换代的问题,过去的马桶盖只是一个普遍的盖,盖下去就完事儿,现在的马桶盖实际上是一个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的工业这么一个产品,除了原有坐的这个功能之外,还又附加了其他的附加值。另一个方面就是新产品不断地推出,一方面老的产品在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的产品推出,比如说苹果,这就不是一个苹果系列了,不是一个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问题,而是推出一个新的产品,新的一个系列,一个新的产品推出呢,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大家平常说得更多的是产业的升级,比如说过去传统社会是一次产业,工业革命之后,二次产业为主了,现在发达国家都进入三次产业为主的阶段,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入的是从一产转向二产为主,或者从二产为主转向三产为主的阶段。如果进一步就产业的特征而言,也存在一个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当然就产业内部而言,也有一个不断从低往高,从低技术低附加值往高技术高附加值不断升级的过程,当然技术方面、流通方式等等都会有一些升级,我们更多讲的是产品和产业的升级。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体制转轨到转方式、调结构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转型升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体制转轨到转方式调结构的这么一个变化,1995年我们已经开始提出了两个转变,2007年提出了三个转变。

大家应该都记得,1995年的同样是五中全会,那是十四届的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个是体制的转轨,经济体制,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方式,注意那个时候我们的认知是在增长阶段,就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12年之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就比增长概念宽泛,除了经济的增长之外,还加上了结构的调整,加上了社会的进步等等这方面的内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升级,两层意思都出来了。这次着力提出了三个转变,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那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从需求方面讲,一般我们认为经济的增长短期来说,是靠需求拉动的,所以首先需求拉动的时候,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为一个时期,尤其是2003年以后,我们的投资增长比较快,出口增长更快,所以当时在需求里边,投资和出口拉动就比较明显,尤其是2007年,我们出口拉动可以是登峰造极了,所以当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转变,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着眼于供给,供给呢,我们需求呢,我们讲三大需求,有些人把它形象称为三架马车,供给呢,也是三大供给,实际上是三次

产业,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二产业为主了,所以2003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我们二产的比重是迅速上升了,那是明显的上升了,二产的带动作用加大了,二产的贡献加大了,所以我们就提出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分别是需求和供给方面的转变。第三个转变,就是从生产因素的组合方式方面而言的,那就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说白了,就是要从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创新方向转变,科技进步也罢,劳动者素质提高也罢,管理创新也罢,都可以把它归入到创新概念。

大家应该还记得,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就一些重要的学者就提出了,东亚的模式是有内在缺陷的,他主要是一个依靠物质投入的这样一个模式,而不是依靠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不是依靠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方式,所以要实现这三个转变,这是十七大提出来的。

二、中国经济转型:究竟转什么,怎么转?

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一个转什么和怎么转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转型升级?因为有些人认为当时中国经济,比如说投资出口比例太高,比如说二产比例太高是一个问题,而有些则认为这是一个特征,不一定是一个问题,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转什么?

应该讲在当时一线问题上是没有争议的,是达成了共识的,比如说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方面的监管,加快设备更新的改造,这个没有

问题。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加强工作服务,尤其是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没有问题。区域城乡要均衡发展,要去掉人为因素造成的差距,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推动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所以我们当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等。同时在深化改革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开始我们就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十四大,到了十八大我们改成决定性作用,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在有些领域,还是有些争议,虽然说更多的人认为你的投资太高了,你的出口太高了,你的工业太高了,但是还是有一种声音,坚定地认为,在我们这个阶段,或者在一定的时期,投资高、出口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二产比例高,实际上有些人认为我们的二产比例不见得高,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过了这个阶段,它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也不能认为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特点,这就是从动力方面来讲。从突破方面来讲,有些人认为应该从收入分配着手来改,而有些人认为应该从产业结构来改,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所以如果你从收入分配改了,是本末倒臵了,你从产业结构开始改,就抓住牛鼻子了。从原因来讲,有些人认为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是合理的,有些人认为确实除了资源禀赋决定因素之外,还有政策扭曲在里头,我们现在要着力消除政策扭曲,当然资源禀赋是客观存在的,政策的扭曲也是存在的,我们要在种种资源禀赋捷径的基础上,把一些造成严重扭曲的政策纠正过来,这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

三、中国经济转型怎么转: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

怎么转?动力机制和它后面的制度建设问题。大胆来说,深化要深化改革,通过体制的改革构建一个好的机制,我们十八大讲,要发挥时候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新的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边,也对此问题有所涉及,虽然说没有直接出现转型这个词汇,但是升级和结构调整多次讲到了,比如说升级方面,在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里边,第一条培养发展新动力里边就讲到了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同时在扩展发展新空间里边,就讲到了要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第四部分,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里头,又讲到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结构调整的一个大的概念,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这样一个概念。在第六部分,坚持开放发展里边,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里边,第一部分就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里边就讲到了,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实际上这主要也是一个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

就结构调整而言,也是多个方面讲到了,比如说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里边,也讲到了要坚持发展,在讲发展理念的时候,讲科学发展的时候就讲到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第三个部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新动力里面呢,除了消费结构升级之外,又讲到了优化投资结构。在第四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里面又讲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第六点,当然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叫税制结构的时候也用了这个词汇。在第七点,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也讲到了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大家知道西方的宏观管理,主要是拥有财政货币政策进行总量强控,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说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我们之所以叫宏观调控,而不是叫西方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因为我们除了财政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还有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我们还加上了环保土地等等方面的政策,提出我们除了总量调节之外,我们还加上了结构调整,这里着重强调了调整结构。在第四点,坚持协调发展里边也强调了要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这里边特别强调了两个,一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里,主要讲到了要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这讲城市的产业结构,当然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加总。第三个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强调了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前面也讲到了。在第五部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里第一点讲到的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第二点就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讲到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这是产

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问题,当然也提出到了用地结构等等一些东西,当然在共享发展也多次讲到了这个结构。

总括一下,就转型升级而言,应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需求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当然里边也包括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城乡区域的调整优化,包括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再一个,通过这些实现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向集约,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驱动变成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从动力机制方面来讲,就需要一个发挥市场决定的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它的制度建设方面来讲,那就是要全面的深化改革。

四、需求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需求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需求结构调整没有错,扩大内需也没有错,这里边主要的一些问题,是要客观地认识外需,客观地认识投资率,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消费。我们到底是不是严重的依赖外需,这要放到全球化背景下来看,不能关起门来看,我们的投资率是不是现在严重偏高了,也要放在全球化背景来看。从长期来看,肯定要主要依靠投资,是不是就是现在立即要转到依靠投资上来?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把明天乃至后天做的事情拿到今天来做是不恰当的,如果把今天要做的事儿推到明天后天做也是不恰当的,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科学的认识这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扯到两个,一个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问题,一个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问题。从对策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扩大国内的需

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大家形成共识的问题我就不多讲了,我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讲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一些,澄清一些媒体上的误导和误读的问题,我不是攻击媒体的朋友,大家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要认识到。媒体有时候对有些问题的报道,仅供参考而已。因为我们现在媒体的一些从业人员,不完全是学经济的,大部分是学新闻的,他们对于经济问题的一些报道,做专业的报道,有时候会一边倒,不够实事求是,不够客观,不够辩证,比如说他们过去说中国对外依存度太高了,那我们看一下,高不高不是看你自己上升还是没有上升,主要要放到全球化背景下来看。这张图上大家看,这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平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家发现我们是世界上比较低的三分之一,我们在全球而言是较低而非较高,所以你说我们太高了,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是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局部,只见树木没见森林,我们自己看是快速上升了,尤其是2007年那段时间,但是放到全球看,因为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提高了,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提高得比较小的。

再看,有人说我们出口率太高了,同样我们的出口率在世界上是低的一半,大家看,这是世界平均水平,红色的是中国,所有的片子里边,红色是中国,我们低于世界全球水平,你能说我们高得不得了吗?所以你既要看自己,也要放到世界上。即便是加工贸易,我们也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儿我还要强调,我放上来最后一个国家是美国,美国那么发达都搞加工贸易,所以有些人前几年说,我们过去刚改革开放之初,搞搞加工贸易,现在发展这么多年了,还搞什么加

工贸易啊?此加工贸易和彼加工贸易不一样,改革开放之初搞的那个加工贸易现在可以不搞了,但是搞升级版的加工贸易,美国那么发达还搞加工贸易,原因就在于现在全球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由不同的国家协作完成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加工贸易否掉。有人说我们生产力太高了,美国人说,国内有些人也跟着说,我们生产力是有,但是我们是不是高了?大家看,我们放到世界上,我们红色的是中国,我们更接近于基本均衡,而不是接近于严重失衡,我们有一定的顺差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加入全球化之后,我们吸引外资,外资和我们的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这生产的产品不是为我们一国生产的,而是为全世界生产的,那为全世界生产,那最后你就得把它出口出去,那你必然就会形成顺差,这是正常的。否则的话,那我们的这些外向型经济就没法发展了,就在自己里边憋死了。我们再看看我们的顺差其实跟东南亚差不多,这两条线分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差不多,所以即便说是高,那这也是一个东南亚这一类国家的普通的现象,或者是共有的特征,而不一定是我们中国自己特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看看高增长的国家,都有一定的顺差率,而且东亚国家的顺差率是跟你的劳动年龄人口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现在的出口实际上是出口血汗,出口汗水,为什么会出口这个呢?因为我们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一旦我们劳动力资源发生变化之后,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了,我们为什么要放开二胎,就是因为我们劳动关系发生变化了,未来我们想出口也出口不了了,也许未来某一天,世界各国人民要怀念中国产品了,

那个时候中国没那么多劳动力,就出口不了那么多产品了,所以我们对这些问题也要客观地去看,有这个优势的时候要把它用好,当然也不要政策扭曲,要顺势而为。没有的时候你再怀念它,就来不及了,有不用它,把它作为问题,把它束之高阁,实际上你就等于说自废武功了。

再看我们的消费率,我们消费率确实是低了,这在世界上是很低的,这个怎么比都是低的,红色的是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低的?为什么低呢?我们看看,原因是在1998年,这是东南亚,这是中国,在1998年之前,我们跟东南亚差不多,1998年之后,我们的投资率、消费率掉下来了,东南亚的消费率跳上去了,这个问题值得反思,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投资率,因为消费率在出口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率和消费率加起来等于一个定制,所以有一个跷跷板效应,你高了我就低了,你低了我就高了,消费率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掉下来了,东南亚上去了?原因在于东南亚的投资率掉下来了,我们的投资率这个时候升上去了,这个一会儿再解释,现在先看我们的消费率低,但是我们的消费是不是慢了?大家看我们按人均消费来看的话,我们在世界上是快的,明显高于好多国家,消费增长非常的快,所以消费率只是代表了整个的消费,收入中占的比例并不代表消费自己的增长的速度,对消费者的福利而言,是看你个人的消费增长快慢,至于你整个的消费,在经济里边占的比例大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增长比较好的时候,经济要增长比较好,怎么增长?那你就得进行投资,扩大厂房,扩大基础设施,或者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这时候投

资率必要会提高一下。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了,大家有工作干了,有工作干的人,收入也提高了,所以你的消费就上去了。

我们再看投资率,中国确实比较高,而且在世界上是相当之高的,前三高,跟哪个区域比都是高的。从什么时候高起来的?同样在1998年,大家看,这是东南亚国家和我们,这是东南亚,1998年之前,中国和东南亚几乎是连在一起的,1998年之后,东南亚掉下来了,中国跳上去了,中间拉开了这么一个持续的差距,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持续的差距呢?原因在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好多厂倒闭了,这些劳动力进行的产业转走了,转到哪去了?转到中国来了。因为中国引进的外资增加了,所以我们投资率就提高了。所以这个投资率高,首先是一个全球化现象。我们看看跟任何一个类型比我们都高,而且投资率跟经济增长率无论在任何国家,你要增长就得有投资,大家可能学经济学的同志知道,生产函数里边有一个K,这就是基本形成,就是投资。经济要增长,就得投资,这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是生产函数里边没有C,没有消费。相反消费函数里边,有收入,获得了收入,才能消费,整个串起来因果关系是先投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了,大家工资提高,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之后去消费,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有些媒体把它倒过来,大家要注意。

如果要再说得多一点,我们的投资率为什么高?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我们对外开放了,吸引外资,我们的投资率,厂房设备的投资直接就上来了,所以这是投资率高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和这些吸引外资相配套,我们就要加快基础

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中意义上,是和全球化相关的,是有一定超前性的,我们不是建了一个,比如说几千美元的一个基础设施,而是建了一个跟发达国家差不多的一个基础设施,这个有些人可能认为是浪费,实际上不是,因为你要参加全球分工,你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你就要跟他对应起来,否则的话你是不行的,就会制约你的产业发展,所以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有一个和国际产业分工相应的,从我们内部来看,适当的超前这么一个投资在里头。当然我们也承认,第三个原因,也有一些浪费,但是我们认为主要的还是跟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厂房设备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让我们的投资率高起来了,铺张浪费是一个方面,但是不是主要的。否则的话就解释不了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持续高于其他国家。实际上如果再看得多一点,投资率、顺差率、二产比重高了,这个高,不是中国一国的事儿,是好多国家都有的事儿。大家看我列的这张表上,这个表表明了投资率、顺差率、二产比重高的一些经济体,是一些什么样的经济体呢?主要是一些拥有劳动力优势或者拥有资源的一些经济体,同时顺差率和二产比例高的经济体,是一些转轨的经济体,这说明什么呢?这实际上说明一个全球化现象,什么叫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各国把封闭时期,各自过剩的生产要素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劳动力是过剩的,所以支持青年上山下乡,支持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毛主席太狠,让大家去吃苦,而是我们革命成功之后,大量的人口迅速地涌进城市,城市提供不了这么多的生存条件和

工作条件。现代化的生产,劳动力必须和资本跟机器设备结合起来,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购臵机器设备,所以只好让人到农村去和土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来满足自己的嘴,所以那个时候劳动力对我们来说,跟劳动力联系在一起的词汇,叫人口负担。美国呢,资金技术是过剩的,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所以他们的商品价格就很高,巴西、澳大利亚,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资源是过剩的,所以过去西澳的这个地方很落后,巴西高原地方也很落后。封闭时期,各国都有过剩的生产要素,那与此对应也就会都有短缺的生产要素,各自的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全球化以来,大家把自己封闭时期过剩的生产要素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中国把劳动力拿出来,所以我们就从人口负担变成了人口红利,美国把资本和技术拿出来,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等把资源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但是,这样一个全球化生产并不是说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组织,并不是随随便便布局的,原因是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大家知道过去有句话,叫资本家没有祖国。技术是不完全流动的,有些技术给你转让,有些技术不给你转让,有些技术给这个人转让,给这个国家转让,不给那个国家转让,但是毕竟还是有一部分技术是可以转让的。资源跟资本一样,几乎是完全流动的,只要你愿卖高价,这些年在中国拉动下,西澳的这个地方迅速发展起来了,西澳的首府珀斯,在20多年前,比我们东部的县城稍微大一点,比我们的地级市要差,但是过去这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了,就是依靠中国给东南亚国家出口铁矿石发展起来了,以至西澳的州长甚至还配了一个中文翻译,专门

的中文翻译,因为要接待大量中国的代表团。巴西高原也是如此,秘鲁、智利就不用说了,巴西是给我们卖玉米、大豆、铁矿石,过去巴西高原很落后,现在巴西高原起来了,巴西人称巴西高原为巴西的老虎,为什么称老虎呢?因为当年东南亚几个国家起来的时候,称为东亚的四个小虎,所以他们也模仿这个,称巴西高原上的几个省府,巴西高原上的老虎,这个巴西高原上老虎是我们带动起来的。我们的发展实际上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和他们的区域平衡,但是在过去澳大利亚主要是从悉尼的墨尔本,澳大利亚东南亚部地区是澳大利亚的澳洲,西部是澳大利亚的非洲差异,实际上与澳大利亚的亚洲没有发展起来的那个阶段,现在澳大利亚西澳也发展起来了,它的区域也发展平衡了。巴西也一样,过去的巴西,就是从圣保罗到那个地方,这一代地区在它的东南部,东南亚沿海地区发展比较快,他的内陆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比较慢,现在中西部地区也发展起来了。资源充分流动的结果,使得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了。唯独生产因素是不能流动的,我们过去国内有户口管着了,国际上有护照管着,当然不是护照,主要是别的国家的签证,护照是你本国发的,是保护你的,是为了保护你本国政府给外国行政机关的照会,但是你这个护照上别人给了你的签证,你才能去人家那儿,别人不给你签字,签证,你是去不了的,我们国内的户口放开了,但是国际上的护照一直没放开。从好多角度来讲,这个签证制度,好像是保护着国家的,但是从坏的方面讲,他是限制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尤其是阻碍劳动力跨国自由流动的,实际上是阻碍世界各国人民福利提高的,由于劳动力是不能流动的,几

乎是不能流动的,所以这个全球化的生产,不是随随便便组织的,必然是在劳动力国所组织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美国的资本,美国的技术,当然不仅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来到了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的资源来到了中国,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劳动力出口到美国去,中国的劳动力出口到澳大利亚和巴西去,这个全球化生产最终的结果是在劳动力的所有国来组织的。那么在劳动力的所有国组织的话,就必然产生一种现象,由于你吸引外资,所以你的投资率就提高了,吸引外资之后,不是为你本国生产的,是为全球生产的,那就生产什么呢?生产可贸易产品,而不是生产不可贸易产品,所以二产的比例就提高了。生产了这些东西之后,要卖出去,不是在你本国生产,比如说苹果手机,是在中国生产,中国组装的,当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产,是组装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首发不是在中国,而是在美国。那就得先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去,所以中国必须有一个顺差,所以这个三高,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当然政策扭曲导致的投资高、二产比率高、顺差率高,另当别论,需要纠正过来。另外就是一些产油国,像什么阿联酋、智利、俄罗斯,还有一些资源的生产国,像什么智利这些国家,他们也会有这样一些特点。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

第二个方面就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的问题,实际上前面我已经讲到了二产比率较高的问题和三产偏低的问题。最近大家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演化的回顾与展望(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演化的回顾与展望(一)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演化经过30年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对其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经济转型;体制演化;中国模式;特点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经济转型和体制演化,取得较大成效。 一、经济体制演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体制演化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推动,这是一种既非完全市场化,又非完全行政化的形式。这种演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行政化逐步转向行政权力制约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过程。 (一)资源配置行政化的作用。资源配置的行政化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使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准动员状态,资源配置实际上是通过资源的行政化动员方式进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我国政府仍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当然,在经济改革初期,这对资源的配置又是必要的。 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所有的资源中,资金是企业创建和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经济方面说,一国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的筹集不可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向金融机构与社会筹集资金,形成大规模的信用资金。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凭借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横向拆借规模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强制或变相强制性的社会集资规模也相应增大,从而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自有比重明显低于借人比重,形成了典型的“负债经营”。这种状况是资源动员行政化在资金筹措方面的典型体现。 在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上,政府动员的行政化也得到充分体现。政府的统一安排是劳动力向新的产业转移的唯一途径,在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怎样的劳动力、需要多少劳动力,均由行政管理机构决定,也就是通过计划实现的。尽管存在个人收入的差异,但它还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部门间转移的支配力量,竞争性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仍由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控制。不过,这种控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有所放松。资源的行政性配置不仅仅存在于资源结构性转移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而且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行政机构也直接介入。在土地资源配置上,也体现出更加明显的行政配置色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是无偿使用,而且不得转让。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在使用权上,变过去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不过,上述有偿征用土地的做法仍是非市场竞争性的,行政性配置的特征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上的控制权力远远超过市场力量。 政府之所以具有直接的社会动员作用、集中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积累机制,除其行政机构的权力中心地位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公有产权制度。公有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依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它不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自然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同样,计划经济的瓦解,也就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是以打破单一公有制局面开始的。在不断的市场化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直接归属关系发生变化,使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有所松动的情况下能轻易实现资源的部门间转移,并通过行政性动员,使政府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其拥有的资产总量也不断扩张。 (二)行政权力制约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传统的体制下,行政权力主体在大部分时间里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具有强有力的直接动员资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构一般按行政原则来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在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后,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著作用。这样,资源的配置又会接受市场信号的导向。也就是说,政府资源配置的决策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引导着行政机构的投资方向决策和产业结构选择,而且这种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最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7.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 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允许的范围。现有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的继续快速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抑制消费,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

收入水平后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陷阱。在此阶段,缩小增长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2.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约束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继续快速扩张 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有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将会阻碍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现有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且环境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其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它的过快发展将会阻碍产业升级。 现有发展模式还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现有发展模式在资源、资金及人才方面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存在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风险。 总之,现有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依赖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预见危机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转型模式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转型模式 2012年06月25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文杂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柏林墙倒塌、中国改革开放演绎出世界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转型国家社会发展轨道的转换不仅是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也是战术策略选择的挑战,是制度体系“华丽的转身”,浓缩漫长的人类社会变迁于“惊险一跳”。中国33年的改革已使国家治理走出计划经济集权体系的“政府全能主义”模式,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发展轨道,然而,转型过程中的制度转换摩擦引发的经济衰退与秩序混乱是所有 转型国家都必须正视的现实风险,如何在制度转换中继续保持秩序、持续增加改革动力对于进入到转型“深水期”的中国意义非比寻常。“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必要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中国社会的高效与和谐发展。 一、从集权到自由的转型:大爆炸、休克与陷阱 1.激进转型的思想与“休克疗法” 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央集权时代,以“全能政府”“有形之手”全面控制社会资源配置,取代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与供求竞争这只“无形之手”,这产生了两个直接效果。其一、政府的作用被空前强化,从宏观到微观,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以政治中心

形成了对经济、社会、思想的全面控制,导致转型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畸形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的整体失败。其二、计划经济效率的持续衰减。对此,科尔奈曾尖锐地指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宏观和微观供求之间普遍存在长期性失衡是资源约束型经济的典型现象,其关键性缺陷是国有财产制度的非人格化,并由此形成最普遍的“短缺”特征,形成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各类摩擦,导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是软预算约束,而造就软预算约束的原因则是表现为“善意”和“强制”规定的“从80年代末开始,以科尔奈为代表的东欧经济学家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Reformability),其理论根据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效率追求之间的矛盾分析,认为前者所主张的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经济上强弱团结原则;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长期利益保障等安全原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匈牙利1968年经济改革的失败以及1973-1979年再度集权化则被视之为“将公有制和市场化相结合而遭到的失败” 的实践证据。就此,科尔奈认为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体制与理论体系:既能够维护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且同时保证高效率,两种制度体系之间不存在“第三条道路”,建议采取“一揽子”市场化的措施。这是包含着激进色彩的市场化方案,意在避免七、八十年代初苏东国家出现的体制摩擦和体制复归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两种制度的)制度转型论”。萨克斯(Jeffrey Sachs)早在前苏东各国1989-1991年的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精编版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商品和服务贸易扩展到全球,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上述定义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主权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经济全球化可以从交易范围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贸易和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这两个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同一过程中并行的两种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它必然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我方持有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使得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强烈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WTO后,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受冲击较大。其中,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2、经济全球化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边缘化。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大背景下,管制失灵一直是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原因,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管制失灵现象的相关问题,并以医药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管制失灵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本文研究了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现象的原因,再提出了经济管制的基本特征;之后结合医药行业,对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提出了管制策略,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管制失灵问题的认识,为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pap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phenomen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regulation failur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recognition of related personnel control failur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的若干思考考试题库

2.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价格.所有领域商品和服务 .重点领域商品和服务 .竞争性商品领域和服务 .非竞争性商品领域和服务 2.区域之间的利益有时没理顺,协调发展的()比较滞后,市场一体化存在很大问题。 .政策文件 .经济发展 .法律法规 .市场远景 2.2010年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最高的是()和最低的是() .北京、云南 .上海、云南 .上海、贵州 .北京、贵州 2.“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实施()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和西部 .板块与轴带 .中部和西部 .一带一路 2.在“十三五”时期,解决区域差距问题应该是做一个转变,从差异性向()的

转变。.关键性.针对性.持续性.一体化2.2004年以后,我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减少.保持不变.无差距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2015-2019年.2015-2020年.2016-2020年.2016-2021年 2.从国内产业结构来看,非农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60%.70%.80%.90% 2.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一定要保持()定力。 .发展.创新.稳定.改革1.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继续加大()支付力度,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性转移.均衡性转移.方向性转移.关键性转移1.现在全球的分化,不光是产业间的分工,更多的是产业内部()的分工。.设计环节 .制造环节.销售环节.延伸环节1.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社会捐助.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政策扶持1.京津冀各地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实现()是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资源共享.人才流动 .配套设施.合理分工1.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取得进展担压力仍大,东部地区()经济比重较高,加工贸易规模较大。.轻工业.加工型.外向型.制造型1.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上游()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起步相对较晚。.加工型.外向型.制造型 .资源型1.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战略.全球农业.农业走出去.农业品牌发展.藏粮与地、藏粮于技 2.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会().不断下降 .不断增加.不变.不确定3.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逐渐向内陆地区,特别是()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转换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转换之路 何克宇学号:15969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在旧的社会制度和战争的洗礼后,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6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13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经济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作出重大决策:改革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十八大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推动转型和改革,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活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大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是指制度或体制、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建国初期我们推进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显然,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 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之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仅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改革)、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 综合来看,推进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形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为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信仰、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障转型必须全面改革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以往转型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我们没有抓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自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二是转型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拥有特权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惠于过渡型体制,一旦彻底转型,部分权利和利益就会丧失,这无疑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三是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地方政府 由于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导致转型在地方政府层面常常落不到实 处;四是尚未形成上下齐转型的共识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于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方面对转型的方向、途径、措施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延缓了转型的进程。

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环节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初步确立。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尤其要求政府职能有相应的转变。目前政府职能的行使中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因此必须使政府职能归位,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政治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进行20多年的改革主要是侧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改革策略使经济改革能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起步和推行,避免了大的社会震动。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需要政治体制相配合,仅有经济体制单方面的改革已经不可能再持续进行下去了。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要求,加快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我国改革能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Keywords: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the key link ABSTRACT:2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been founded in china.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reform, especially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transform the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exercis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absence and offside, so must the homing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early 90's,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politic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 reform of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reform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started in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o avoid a large social motion. However,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must be match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nly unilateral has been impossible to continue. Therefore, to adapt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requirements,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in our reform can to the depth development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把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的决策者。它能够使消费品得到最佳分配,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让动态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但市场却不是万能的,它会在某些环节上失灵。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应是弥补市场缺陷。 [3] 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究竟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尤其是适当的经济自由、产权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信用体系。[4] 这些“游戏规则”都应由政府来制定和强制执行,以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

经济全球化与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全球化新变化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在各类新闻中经常被提及,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但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跟我们没啥关系,其实不然,经济全球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iPhone。从苹果手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以及软件生态圈的建立,谈谈全球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 当CEO乔布斯决定苹果需要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时,他委任自己的亲信斯科特·福斯特尔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该团队聚集了苹果最棒且最具野心的工程师,随后该团队开发出了iOS,为iPhone的诞生打下了基础。20世纪初期,福斯特尔被乔布斯委以重任,他可以全权负责招募iPhone的开发团队,不过人选必须从公司里挑。这符合苹果一贯的作风,iPhone 的开发更是无比的神秘。可想而知,手机的研发部门在美国,但这似乎也难以与全球化沾上边,但对于手机的研发,不是靠凭空想象、纸上谈兵就能完成。苹果手机风靡世界,据了解,苹果iPhone已经卖了约12亿部,销售至10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手机的使用方式、使用习惯是有很大差异的。要想遍及世界,那研发出的手机就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手机使用需求。倘若,苹果手机没有拼音输入法,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将大打折扣。 苹果与其他制造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来源于其他来自全球各地的制造商的材料和组件。例如,它的显示器主要是由日本显示器和夏普在日本制造的,有些仍然在LG Display 在韩国制造;苹果的供应商名单遍布世界各: 加速度计:博世在德国。 音频芯片组和编解码器:Cirrus Logic在美国(外包制造)。 基带处理器:高通在美国(外包制造)。 电池:三星在韩国。 相机:索尼在日本。 芯片组和处理器:三星在韩国和台积电在台湾。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如果 建国后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苏联模式的影响② 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的需要③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的需要④后 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 乏经验,急于求成⑤ 照搬政治斗争模式,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 公”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 民政府财产、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 础②把民主革命时期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直 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③对民族工业 先调整然后通过赎买 过度到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④实行和强化计 划经济⑤片面追求工 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初步基础②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 权③对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④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得企业失去活 力,不利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党中央及时总结了 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教训②汲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③借鉴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经验④ 汲取了东欧及苏联经 济改革失败教训 ①管理方式:由计划 经济到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宏观调控② 分配方式:有平均主 义到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③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改变企业的管理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调动了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②增强了企业 活力③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国民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成 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的经验②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③符合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的经验 ①把企业推向市场② 实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①增强企业活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②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③与世界市场接 轨,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 7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A.教育 B.人才 C.科技 D.创新 2. 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是() A.此消彼长 B.同增同减 C.没有联系 D.关系不确定 3. 根据本讲,我国应大力推进以()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A.城市 B.人 C.党 D.政府

4. 根据本讲,()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减速由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 A.55% B.65% C.75% D.85%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深化收入分配推动消费升级的政策环境包括() A.稳定消费预期 B.改善消费环境 C.提高消费能力 D.提高储蓄能力 2. 根据本讲,经济转型升级重点与实施路径包括() A.市场化推进需求结构优化 B.以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C.以扩大内需推动区域协调 D.以三个市民化推动城镇化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消费升级、扩大消费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 正确 错误 2. 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正确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王朝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电灯,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火车,没有汽车的。短短的几十年,上海滩成了世界四大明珠之一,成了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它的三大条马路上的一栋栋花园洋房,它的浦江岸边的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橱窗。可是这个成就它挽救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吗?没有。一九零五年孙中山先生说:单单是引进铁路、火车、电话、电报这样一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措施,却不进行政治改革,只能为国内的贪污腐败敲诈勒索,打开更加广阔的门路。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将贵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的王朝都进行过改革,但是“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却是从李鸿章开始的,虽然那个时代它不叫“改革开放”,它叫“洋务运动”,那么这是中国的历史。从西方历史来说,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搞过“改革开放”,彼得大帝搞过改革,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也搞过改革,当然他们都失败了,因为这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维护他们的专制政权,延续专制制度的寿命。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政权的改革开放都不会错,但是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改革开放的目的就象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西太后所讲的那样:爱新觉罗的江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爱新觉罗的江山是我的,也是你们的,这祖宗留下的江山你们可千万别把它丢了啊。如果改革开放仅仅是为了爱新觉罗这一个家族不丢掉它所掌引的这江山的话,这个改革开放是做不到底的。经济改革的结果是什么?是要政治改革来配套的,可是由于政治上不放权,经济改革改不到底;由于政治上不放权,一些统治集团中的人就乘着经济改革来进行贪污,才造成了腐败的歧生歧长。因此伴随着满清王朝改革开放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的是腐败的加深和扩张。犹如两广总督自称是西太后一条忠实走狗的岑春轩,他就告诉西太后:新政推行之后,立宪预备之后,卖小官成了卖大官,小贪污成了大贪污,朝野上下无不指责新政和立宪都是假的。预备立宪之后清王朝的状况是更加腐败了。过去不敢干的腐败的情况,今天不但敢干,而且大干特干。这种状况跟今天中共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完全一样。根子在哪里?就在于改革开放虽对,但是由于目的不对,它不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而进行改革开放的,它不是为了分权于民和分利于民去改革开放的。恰恰相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夺权于民,攫利于民,造成了新的不平等的出现,造成了新的腐败的泛滥。这才造成了虽然有所进步,可是进步的成就不如腐败的成就大,结果当然是一朝覆亡而矣。所以如果说,今天中国大陆的观众们看了《走向共和》以后,痛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大清朝的洋务运动太相似了,结果太雷同了,那么我们应该肯定的说一句话,他们的命运就必然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