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

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差异

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狗”福州说“犬”。“书”厦门说“册”。“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喝”,广州人说“饮”。“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跑”,广州、厦门说“走”。“眼睛”,潮州说“目”。“眉毛”,潮州说“目毛”。“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

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

方言区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当地的方言词语。例如:

南方亚热带地区不见霜雪,当地人冰、霜、雪往往分不清。广州话冰、雪都叫雪,有关冰的词语都说成雪:雪条(冰棍)、雪糕(冰淇淋)、雪屐(冰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厦门、潮州把“冰”叫“霜”。建瓯把“冰”叫“霜冰”。

广东人长年洗冷水浴,洗澡往往是为了冲凉降温,洗澡在广州话叫“冲凉”,在海南文昌话叫“洗热”。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也影响到对粉状物的称呼。粉状物,北京叫“面”,济南叫“面儿”,西安叫“面面儿”,太原叫“面面”。受此影响,同样的事物,北方叫“胡椒面儿”,南方叫“胡椒粉”;北方叫“辣椒面儿”,南方叫“辣椒粉”。

二、观念认识的影响

方言区的人可能因为避讳某个方言同音词而改变用词。例如:

“伞”,广东一带人叫“遮”。这是一个委婉词,避讳“伞”的同音词“散”(散失)。

空置的房子广州话叫“吉屋”,因广州话“空”、“凶”同音,避“凶”音而改用“吉”。

“丝瓜”,广州话叫“胜瓜”。广州郊区“丝”、“输”同音,避“输”而改用“胜”。广州话虽不同音,音“胜”字吉利,也乐用之。

“苦瓜”,广州话说“凉瓜”。因“苦”字不祥,又“苦”者性凉,可以降火,随改用“凉”。

“四叔”、“四哥”,福建永定客家话叫“细叔”、“细哥”,因为该方言“四”、“死”同音,为避“死”而改用“细”。

三、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

方言的语音系统会影响词汇。如果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由复杂变简单,那么,这个方言的词汇很可能会发生变化。汉语北方方言由于语音简化,同音词增加。为了区别同音词,北方方言的一些单音节词被双音节词取代了。但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仍然比较复杂,相应的词就没有发生这类变化。例如:

“影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都单说“影”。

“叶子”,温州、广州叫“叶”。

“裙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裙”。

“袜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袜”。

“面子”,温州、广州、厦门和福州叫“面”。

“窗子”,温州、广州、潮州叫“窗”。

“螃蟹”,苏州、广州单说“蟹”。

“窟窿”,广州叫“窿”。

“蚂蚁”,潮州单说“蚁”。

“尾巴”,广州、潮州和福州单说“尾”。

“老虎”,厦门单说“虎”。

“木拖鞋”,广州叫“屐”。

“抽屉”,厦门、福州说“屉”。

“相片儿”,广州、厦门说“相”。

“故事”,梅县、潮州说“古”。

思考题: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节方言词的词源考证

在局部地区使用的词叫方言词。

词源就是词的本源。方言词大致有三个来源:承传词、新词和借词。

承传词是从古汉语继承下来的词。例如,广州话把“吃饭”的“吃”叫“食”,“食”就

是广州话的承传词。

新词是近年新创造的词。例如,厦门话把会打扮的小青年叫“派头弟”,“派头弟”就是新词。

借词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词。例如,厦门话把暂时寄食于人,并帮助人家作些辅助性劳动的人叫“郎邦”。“郎邦”是借词,来自印尼语long pang。

方言词的词源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这就需要进行考证。考证方言词是研究方言词汇时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考证方言词的词源需要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且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作周密的论证。下面介绍承传词和借词的考证方法,重点是承传词的考证方法(本字的考证)。

一、考求本字

一个方言词是不是承传词,最主要的就是看这个词在历史文献中有没有出现过。方言词在历史文献中最初的书写形式就是这个词的本字。所以研究方言词中的承传词,实际上就是考证本字。

例如,有一种动物,普通话叫“獾”。这种动物穴居山野,昼伏夜出。人们用其脂肪炼的油来治疗烫伤等。这种动物西安话、凤翔话叫t ua 21,这就是一个承传词,本字为“貒”。

考证本字要结合音义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音义两个方面都要符合,还要尽可能利用文献材料作为证明。下面分别介绍。

(一)方言本字考证中的字音问题

在本字考证的语音方面,要借助以下方法:

1、根据古今语音演变规律考证本字

考证一个方言词的本字,首先要到《广韵》、《集韵》中找。而要从《广韵》、《集韵》中找到本字,先要用《方言调查字表》调查记录该方言的字音,把字音记在字表上。掌握《广韵》所代表的古音到今方言语音演变的规律,看看《广韵》每个音类(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是音类),方言里有几种读法。再从今到古,看看今方言每个音类,《广韵》有几个来源。

掌握了一个方言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就可以考证这个方言的本字了。

考证本字的第一步是确定今方言词的音韵地位,即按照古今音变规律,确定其在《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调地位。第二步就在《广韵》一系韵书的相应韵里寻找音义相合的字。

例如“獾”西安称为t ua 21。今西安话t ua 21音来自《广韵》山摄合口一等平声桓韵透母。在桓韵中找,结果找到“貒”,他端切,“似豕而肥”。音义皆合。

又如,“妯娌”西安话叫 ia 44xou0。前一字与“线”同音。西安话的 ia 44音可以来自古上声、去声的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咸、山摄开口二三四等。因为 ia 44是去声,所以在豏、陷、槛、鉴、琰、艳、俨、酽、忝、掭、产、裥、铣、潸、谏、狝、线、阮、愿、铣、

霰二十一个韵里找。最后在霰韵找到“先”,苏佃切,“先後犹娣姒”。

再如,山东烟台把“大麦”叫ku 214ts 0。ku 214与“拱”同音。就语音演变的常例而言,这个音来自古上声见母通摄或曾摄一等、梗摄二等合口。通摄曾摄都没有合适的字。本字当为梗摄梗韵的“穬”字。《广韵》古猛切:“[麦廣],[麦廣]麦。”《集韵》:“穬,麦也,或从黄[麦黄],通作穬。”《太平御览》:“大麦一曰穬麦。”

2、通过方言间的语音比较寻找本字

考证方言本字,通常是在某一方言的范围内寻找答案。但有时某一方言并不一定能提供所需的答案,倒是在其它方言中可以找到线索。这是因为汉语方言是由同一源头分化出来的,分化前的某个语言现象在这个方言中也许已经消失了,在另一个方言中却可能仍然存在。因此,与不同方言的比较是考证本字的有效手段。

例如,厦门话的第二人称代词说li53。这个词的本字是什么呢?就这个音说,可以是“汝”,

也可以是“你”。因为“汝”是遇摄合口三等日母字,“你”是止摄开口三等泥母字。而在厦门话中,古泥母日母今不分,都可以读l声母。遇摄合口三等部分字也与止摄多数字不分,读i韵母。

鱼韵字猪ti55 箸ti22 鱼hi35 去k i21 徐ts i35

之韵字耻t i53 治ti22 耳hi22 起k i53 饲ts i22 为方言词考本字,只就一个点去考察,碰到这类情形可能就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时就要作方言比较。我们找一个遇摄合口三等字与止摄合口三等字读音有区别的方言考察。厦门

泉州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用平声包括上去声)都读 ,止摄合口三等之韵只有精庄组读 ,其余读i,泉州话第二人称代词说 l ,本字为“汝”。通过比较,厦门话的li53本字为“汝”无疑。

又如,“肥皂”在浙江温州话里称为 ji31 z 35,其中后一音节是“皂”不成问题,但是前一音节是“洋”还是“胰”颇难判定,因为这两个字在今温州话里是同音的。闽方言建瓯话和福安话称“肥皂”为“胰皂”,前一个字写作“胰”,不写作“洋”,这两个字在这两个方言里都不同音:

建瓯:胰 i≠洋jio

福安:胰 ji≠洋 jio

所以温州话里的 ji z 应写作“胰皂”。

3、在白读音中考证本字

一个方言在接受其它方言的影响时,可能借入一种和本方言原有的字音不同的读音。借入的读音由于开始时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而被称为文读音,与此相对,方言原有口语中的读音就叫白读音。例如,西安“来去”的“去”读t i44,是白读音;“去痛片”的“去”读t y44,是文读音。

一般情况下,文读音是外来的,白读音是方言原有的。通过文读音借入的词语,大多因属晚近而无需考证。而在方言原有的词语的白读音中,则多有因经历长期的音义变化而需要考证的本字。所以考证本字时要特别注意与文读音相对的白读音。

母鸡孵小鸡,西安话说“pau44鸡娃子”。pau44的本字是什么呢?根据西安话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来说,这个音来自古上声去声帮母並母效摄开口一二等。效摄开口二等没有合适的字,一等有“菢,鸟孵卵。”音义皆合。但母鸡孵小鸡,凤翔话说“p u44鸡娃”。p u44的本字是什么呢?根据凤翔话的古今演变规律,这个音来自上声或去声,滂母或並母,遇摄合口一等或流摄开口一等。但在这两摄都找不到合适的字。不过如果从区别文白读音着眼,则凤翔话u韵还有个别来自效摄开口一等字。如“堡”pu53,“毛”mu24。根据“堡、毛”的白读音,我们可以推断,p u44的本字就是“菢”。

又如,江苏南部的常熟话中,第三人称代词说 13。本字是什么呢?应是“渠”。下面列出遇摄合口三等鱼韵部分字在常熟话中的读音:

锯去渠鱼虚

文读音t i35 t i35 d i13渠道i13 i51

白读音k 35 k 35 13他 13 h 51浮肿如果把 13与其它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的白读音比较, 13的白读音为“渠”。《集韵》去声鱼韵:“[亻渠],吴人呼彼称,通作渠。”

4、通过对语音变化原因的探求考证本字

方言中有的词语发生了特别的语音变化,与本字的字形无法相联系。如果能找到音变的

原因和规律,则有可能推断原来的语音形式,找到本字。

例如,西安话把“乌鸦”叫lau53ua0。有人写作“老哇”,后字本字不明。但如果知道语流音变中有同化现象,本字不难找。西安话把“半个”说成pa 44k 0,北京话把“走啊”说成tsou214-21ua0。据此类推,西安话的“老哇”的“哇”ua0就是“老鸦”lau53ia0的“鸦”ia受前字韵尾同化的结果。扬州、苏州、温州、南昌、梅县、福州等地就把“乌鸦”叫做“老鸦”。

又如,广州话“我”读 13,阳上;“你”读nei13,阳上;第三人称代词说k y13,也是阳上,有人写作“佢”。广州的“佢”其实就是“渠”。问题是“渠”字古平声群母,今音照例读阳平,怎么读阳上呢?那是受了“我、你”两字的感染。“我、你”两字都是阳上,“渠”也读阳上。代词读音互相感染的例子不限于广州。例如陕西凤翔话:我 53,你 i53,他t a53。

又如,西安“张狂”说t a 35。这其实是音变构词。普通话有不少这类例子。例如,“好”有hǎo、hào两个音,“空”有kōng、kòng两个音。

(二)方言本字考证中的字义问题

考证本字时,除上述与字音有关的各种情况外,也要考虑词义变化可能会比较复杂,变得不相符合。这就需要根据词义转化的踪迹寻求本字。

例如,西安话把用模具铸造铁锅叫tau44锅。这个tau44有人以为本字为“铸”。因为以“寿”为声旁的字有读tau的,如“祷”。其实,tau44的本字为“倒”。所谓“倒锅”就是把模具里的锅倒出来。西安还说“倒砖”。这是词义缩小了。

又如,广州话“瓶子”叫ts n55。本字就是“樽”。“樽”《说文》:“酒器也。”今广州话泛指“瓶子”,如“酒樽酒瓶”,“花樽花瓶”。词义扩大了。

又如绪论中我们举过的例子“烧”,《广韵》中有平去两读,去声一读在笑韵,失照切,意思是“放火”。现在西安等地把“早霞”、“晚霞”叫“烧”,词义转移了。

(三)本字考证中文献材料的问题。

文献是考证本字的重要依据。有了文献材料的证明,考证本字就能释然无疑。这些文献中,考证本字时,应该充分利用其中的字书、韵书,因为其中有当时的人汇总过的各种音义,对我们进行方言和古代汉语的比较可提供很多方便。这些工具书中,汉代的《说文解字》、《方言》、《尔雅》,宋代的《广韵》、《集韵》又是最重要的。但是字书、韵书上收的字当时究竟是否真正用于口语,所注音义是否确切,通行在哪些地区,都还值得研究。因此,如果能在其它典籍中(包括先秦的韵文或散文),尤其是接近口语的作品中(例如唐代变文、曲子词、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得到证明,那就更加有力了。例如上文提到南方不少方言把“他”说成“渠”,可证之于唐诗。杜甫《遣兴》有“世乱怜渠小”句,又《寒山子诗集》(寒山子,唐代人,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有“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句。这就足见以“渠”指“他”在古代汉语里还是经常可以遇见的。

不过文献材料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献没有收入某读音

北京话“沿”有ian35、ian51两读,第一音阳平为动词,如“沿街”,第二音去声为名词,义为边沿,如地名“南河沿”。“沿”《广韵》“从流而下”,以母仙韵平声(《字表》p.52),音义与北京话第一读音相符,而北京话去声一读则不见于《广韵》等文献。在没有文献证明的情况下,单从北京话来看,很难判断“沿”字去声一读究竟是音变构词还是另有来源。幸好这种读音也见于其它一些方言,如太原ie ,江苏丹阳i ,浙江绍兴jie ,金华ie 等,而且都作边沿讲。“沿”字去声一读既然见于多个方言,可见不是某个方言中的音变构词,而是古已有之的读音,只不过是文献没有收入而已。这种缺乏文献材料证明但有众多方言支持的读音,应该是可信的。

2、文献没有收入某本字

广东阳江话把“柚子”叫“[亻僕]子”puk tsi。“[亻僕]”,方言字,读音和“仆”相同,本字不明。

二、识别借词

有些方言词是古代从原住民的语言借来的或近代从其它民族语言借来的。前者通常称为“底层词”,后者则称为“外来词”。

先说“底层词”。两广有不少地名带有“那”,如广东的“那扶”、“那金”,广西的“那坡”、“那劳”。“那”据考证是壮侗语的“田”na。

再说“外来词”。“外来词”也叫“借词”。广州话把“扳手”称为“士巴拿”,借自英语spanner,广州把“发酵粉”称为“泡打粉”,借自英语powder。厦门话把“专用车”称为“把家车”pa53-55ke55ts ia55,借自印尼语pake。

思考题:

1、方言词有哪几种来源?

2、怎样考证方言本字?

《现代汉语》第四章__词汇_练习(有答案)

第四章词汇 一、填空 1、_词汇_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熟语的集合体,_词汇_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_____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基本词具有__稳固性__、_能产性_、_全民实用性_______三个特点。 4、一般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熟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具有稳固性、______具有完整性。 6、语汇规范的原则包括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7、一般而言,一个________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 8、词以________作为构成材料。 9、词由单纯词向________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 10、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 11、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12、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13、词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14、词义派生发展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5、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都变成了_____________。 16、________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语汇丰富发达的标志。 17、能构成反义关系的几个词,必须属于同一_____________,属于同一上位概念的几个矛盾对立的同级_____________。 18、“世外桃源”的内部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 19、惯用语的实际意义都不能从字面来理解,他们用的都是__________。 20、根据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歇后语可以分为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两种。 21、谚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就是谚语的真实意义。 2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______,如按音节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按构词功能和构词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3、“小孩儿喜欢吃吐鲁番的葡萄”中包含了________个语素________个词。 24、_____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_____是词的内容。 25、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6、________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的________,也可称作________。 27、义项是词的________。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________,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________。 28、同音词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词,它可以分为和________两大类。 29、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0、词义演变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1、“激烈——猛烈”的差别在于__D______。 A、范围大小不同 B、词义轻重不同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 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差异 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狗”福州说“犬”。“书”厦门说“册”。“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喝”,广州人说“饮”。“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跑”,广州、厦门说“走”。“眼睛”,潮州说“目”。“眉毛”,潮州说“目毛”。“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 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

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

现代汉语练习 第3章 文字 (附答案)

第三章文字 一、填空: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_____ ,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 。人类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______ 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 。 2、文字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3、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文字,一类是______文字。汉字是_______体系的文字。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______文字。 4、汉字产生以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正式字体以及____、等辅助字体。汉字的形体主要是朝着_______方向发展的。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______。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______国的文字,一般以___和_______为典型代表。以上两种字体合称______。 6、____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7、楷书出现于________,到魏晋时就完全成熟并代替了隶书。 8、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______和______。 9、_____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它的组合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__。 10、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偏旁是构成____的基本单位。____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___。 12、"六书"之中,_____ 、、、是造字的方法,、_______是用字的方法。 13、形声字是由____和____两部分组成的,其组合方法主要有六种,如"语"是_______,"期"是______,"竿"是________,"盆"是_______,"阁"是______,"辩"是_______。 14、《说文解字》把9353个汉字归为___部,《字汇》和《康熙字典》把部首归并为___部,《汉语大辞典》和《汉语大字典》___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都是__ 部。 15、汉字的整理包括_____、______其他方面的整理。 16、异体字是___ 的字,多音字指的是一个字具有_____,同音字则是几个字共有____。 17、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____、____、____、____。 18、1988年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该表共收_____字,其中常用字____个,次常用字___ 个。 19、汉字的排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20、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主要可分为笔画法、______、_____三种。 21、汉字编码是指把汉字变换成代码,主要指_____ 的编制,编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22、不规范汉字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不符合国家发布的汉字整理的字表规定的汉字,例如国家已经简化的____,已经整理的______、旧字形等;另一个是。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是仍然可以根据形体构造拼读出来。 B、文字的能指和语言的能指是相同的。 C、文字的所指和语言的所指是相同的。 D、文字是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 2、下列各组汉字的注音,()是不正确的。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现代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 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 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 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语法单位四级: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王 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 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 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 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 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 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 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 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2)入声。作为晋语的最重要特征,这类文章相对较多,而且内容广泛。其中,有将方言的入声字和中古入声字进行比较的,如《介休方言的入声字和古入声字比较》等;有对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进行穷尽描写或综合分析的,如《大同方言入声字两读详例》、《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等;有对山西晋语入声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如《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山西晋语入声韵的类型》等;有结合山西方言入声探讨汉语入声演变问题的,如《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演变的历史》等。(3)变调。这类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重读变调、子尾变调等。比如《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分别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两字组、三字组和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对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大同方言的重读变调》讨论了由重读引起的变调;《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等文章则揭示了变调在某些方言中的特殊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山西方言的尖团音问题》等或是对山西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或是对山西方言某一语音专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崔淑慧2004) 2 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研究上最为突出。对此研究既有对某地方言各种形式、各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圪”头词的穷尽性描写,又不乏整体性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对分音词与合音词、古语词、逆序词、四字格俗语的研究,但成果不是很明显。山西方言词汇内部比较及 收稿日期:2008207216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复习课程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 (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 (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 (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 (6)[A]式→[C]式 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 (7)[B]式→[D]式 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8)[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9)[B]式→[D]式 [B]式→*[C]式 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

现代汉语第四章词汇(练习)

现代汉语练习题 第四章词汇 一、选择题 1.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 A.音位 B.词 C.音节 D.语素 2.下面哪一组是成词语素()。 A.火、人 B.车、民 C.大、言 D.奋、玩 3.下面哪一组是不成词语素()。 A.吗、丰 B.以、语 C.固、伟 D.型、怕 4.下面哪一组是不定位语素()。 A.鱼、手 B.们、热 C.理、呢 D.阿、的 5.下列是联绵词的是()。 A.相同、咖啡 B.沙发、哆嗦 C.吩咐、芙蓉 D.忐忑、关闭6.下列词语含两个语素的是()。 A.法国 B.俄罗斯 C.蝴蝶 D.沙发 7.下列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皑皑 B.爹爹 C.偏偏 D.反正 8.下列词语属于联合式复合词的是()。 A.动静 B.动员 C.表态 D.动心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B.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 C.基本词汇的特点之一有全民常用性 D.熟语是尚未定型的自由短语10.下列词语属于“词根+词根”的是()。

A.老乡 B.老人 C.老师 D.老板 11.下列词语中“子”是词缀的是()。 A.莲子 B.电子 C.瓶子 D.独子 12.下列是附加式合成词的是()。 A.莲子、盖子 B.原子、板子 C.帘子、桌子 D.瓶子、中子13.下面哪一个是简称()。 A.文盲 B.公关 C.电器 D.布匹 14.下列词构成了互补反义场的是()。 A.粗——细 B.大——小 C.动——静 D.福——祸15.下列词构成了极性反义场的是()。 A.曲——直 B.反——正 C.生——死 D.苦——甜16.下列词语感情色彩不同的是()。 A.小气 B.吝啬 C.节省 D.守财奴17.下列词语体色彩不同的是()。 A.机遇 B.明儿 C.半中腰 D.聊天 ※18.下列划线的词属于比喻义的是()。 A.爱的结晶 B.风浪大,船要翻 C.满面风尘 D.万吨巨轮 ※19.下面哪一组中的“花”与其他的不一样()? A.花季年华 B.别乱花钱 C.眼花了 D.笑得花枝乱颤20.下列成语属于主谓结构的是()。 A.守株待兔 B.三心两意 C. 包罗万象 D.百花齐放 ※21.汉语基本词汇的特点是()。 A.选择性、稳固性 B.排他性、能产性 C.单一性、稳固性 D.稳固性、能产性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第13卷第6期2010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6 Nov.2010 ■语言文学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瞿建慧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形成了湘南土话和湘西乡话的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与周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开始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始了汉语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实验语音学、计算机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世纪;近十年;湖南汉语方言;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6-0120-03 湖南的汉语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和湘南土话。20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以语音为重点的普查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三个阶段[1]。自迈入新世纪以来,湖南汉语方言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与上个世纪相比,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 新世纪湖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不再停留在方言音系的静态共时描写,而是注重方言音韵特征历时演变的探讨;不再停留在对单一方言点语音现象的解释,而是把这个现象放在方言区乃至整个湖南汉语方言的框架里加以考察。《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对湘方言语音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新老更替和文白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通过广泛地实地调查和现有材料的充分挖掘,对湘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情况和演变类型、果假摄今读、假梗摄文白读、声调调类演变和调值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湖南赣语语音研究》(李冬香2005)分析了赣方言普遍存在的透定母今读擦音、清从母和初崇母读舌尖中音、遇蟹止摄合口三等合流、阳声韵读同阴声韵等语音现象。《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周赛红2005)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湘方言历史文献、比排现代湘方言读音语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湘方言音韵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从音韵学角度对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行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彭建国2006)以潘悟云教授开发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作为方言材料分析工具,对湘语的音韵现象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来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来,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再作历史比较分析,整理出它们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并参以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推断各个层次所形成的大致时间,尽量还湘语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新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代表作有:《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罗昕如2000);《湖南新田南乡土话词汇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谢奇勇2007);《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胡萍、唐七元2009)。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文已不再局限于提供方言词汇材料,而是将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代表著作《湘南土话词汇研究》(罗昕如2003)揭示湘南土话词汇的特点,分析湘南土话词汇的底层、古语层、湘语层、客赣层和官话层,探讨了湘南各土话点之间的关系、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以及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湘方言词汇》(罗昕如2006)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对湘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湘方言词汇的特征和整体面貌,探讨湘方言的构词规律、湘方言词汇的源流与演变规律、湘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对于人们了解湘方言的历史与演变,从词汇的角度认识湘方言的特点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法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方言语音和词汇的研究,但较长时期以来湖南方言研究中的语法部分是一个薄弱环节。”[1]在新世纪,这个薄弱的环节引起了湖南方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伍云姬博士主编的“湖南语法研究系列”完成了最后两集———《湖南方言的语气词》和《湖南方言的副词》。单点方言语法研究除了散见于各大期刊的论文外,还出现了专著。比如:《益阳方言语法研究》(徐慧2001);《湘潭方言语法研究》(曾毓美2001);《衡阳方言语法研究》(彭兰玉2006)。“湘方言研究丛书”共五本,其中 021*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瞿建慧(1973-),女,苗族,湖南泸溪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

“liudanqing_yuxu.doc”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原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2期,2001年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 刘丹青 [Abstract英文提要] This paper compares word order patterns of topic, subject, object and the verb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rough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of order types since archaic Chinese, it claims that Chinese has been largely an SVO language but has never been a typical SVO language. In Wu dialects, topicalized patients are more common and are of more syntactic nature than in Mandarin, and topicalized patients prefer the subtopic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main topic position. Therefore a new verb-final pattern is developing throug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ubtopics with patient role in these dialects, though it is not a real SOV type yet. The same is true for Min dialects, but not for other southern dialects such as Hakka, Gan and Hui. An interesting consequence arising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subtopic prominence and the SVO type is the frequent use of split topic structure, which divides a patient argument into two parts, one serving as subtopic and the other as object. By contrast, Cantonese exhibits the strongest SVO type in various respects. Thus the paper proposes a typological model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at is “Cantonese (strong SVO) : Mandarin/Hakka/Gan/Hui (mo derate SVO) : Wu/Min (weak SVO)”, sharp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models like Hashimoto’s “Mandarin : Wu/Cantonese : Min”. Real SOV order appears in some northwestern dialects due to the influence from SOV languages like Tibetan, as well as a developing case system, which is a crucial condition for being a real SOV language. [作者简介] 刘丹青,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 0. 引言 本文讨论的语序类型限于小句基本结构,即话题、主语、宾语、动词等成分的语序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涉及汉语事实问题,而且涉及怎么分析有关事实的问题,比如是前置宾语还是小主语等等。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有了事实也难以得出结论。所以本文试图以语序共性和类型的研究成果为背景,结合语序理论、话题理论和语法化理论,以汉语从古到今和若干方言的语言事实比较为基础,为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构建一个新框架,而不是照搬单纯在普通话研究中形成的现有框架。现有框架虽然孕育了大量描写性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普通话语法事实的认识,但也存在天然的缺憾。它对内包容性不够,有时难以合理地分析汉语史上和各方言中的语言事实;对外可比性不足,难以同国际语言学交流,也不利于展开汉语和其 *本文写作得到香港研究经费拨款委员会项目“汉语三种方言广东话、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参数变化”的部分资助。本文所涉及的吴语区田野调查为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学院研究资助委员会项目。本文英文稿和中文初稿曾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和2000年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讨会(3月30日-4月1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报告课程大纲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大纲 第一讲绪论第二讲词和语素 第三讲词的构造第四讲词义 第五讲语义场第六讲固定语 第七讲现代汉语词汇的规X化第八讲汉语词汇与文化 第九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第一讲绪论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 三、词汇研究的意义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语的总和。 所谓?°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它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意义,在实际使用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所以,词汇也叫?°语汇?±。 “词汇”的多种理解 词汇有时可以指某种特定X围内所有词语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汇里大多数是复音词。 英语词汇中半数以上的词语来自于其他语言。 老舍的词汇具有幽默的风格。 《红楼梦》词汇

的著作既有高雅的书面语词汇,也有大量的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口语词汇和方言词汇。 注意区分“词汇”和“词” 词汇是个集体概念。 想当年,邓丽君一首《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让全国人民对“野花”这个词汇有了婚恋学上的新认识。(《羊城晚报》2005.2.24《家花没有网花香?》) “许国璋先生曾列举了《中国日报》上foreigner、tradition等十多个词汇,指出中国作者用英语写新闻报道时,往往是“英语词汇形式,中国文化内容”,即:土特产,洋包装。”(《语言学习之含义——谈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 注意区分“词汇”和“词” “‘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好像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文汇报》1979.8.20) 在XX,人们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棒棒”,它带了一定的歧视意味,吐出这一词汇者往往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神态。 所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体,词汇与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 (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 (二)词汇学的类别 (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

现代汉语题册及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词汇 一.名词解释: 1.词汇 2.词 3.熟语 4.同音词 5.同义词 6.反义词 7.成语 8.谚 语 9.歇后语 10.义素 11.语义场 12.义项 二.填空题 1.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根据其组词能力,可分为__、__、__。(P115) 2.词是构成__或__的要素,语素是构成__的要素。(P183) 3.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___,合成词是由_______语素构成的词。(p122) 4.复合式合成词是由____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由_____组合而成的。(p124) 5.复合式合成词有6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p124) 6.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是词的内容。 7.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131) 8.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二是___。(p142) 9.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______,二是_____,三是_____。(p143) 10.反义词是指_______的词。从意义关系上区分,反义词有两类:一类是______,另一类是______。(p149) 11.基本词汇是词汇的__部分,它长期存在着,并且为____提供基础。(p157) 12.基本词汇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p157) 13.对从其他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吸收的词语进行规范时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是: . . 。(p120) 14.同音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4点,它们 是、、、。(P153)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词义具有哪些性质? 2.举例说明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 3.同义词具有哪些表达作用?举例说明。 4.什么叫成语?它有哪些特点? 5.举例说明成语的主要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