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陌上桑

八年级语文陌上桑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陌上桑

陌上桑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学习这首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要注意把握句子的层次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就连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到民间去收集诗歌呢!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1.汉乐府: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 2.本诗出处:《宋书·乐志》收载本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相如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要求:(1)标画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讨论,交流后明确。 1.注意以下生字词: 隅敷襦捋髭峭姝骊踟蹰 2.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较多,其中主要刻画了罗敷的形象,使君的形象也着墨较多。 四、学生品读课文 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2.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3)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歌中,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5)诗歌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形象的? 五、交流、讨论,明确 1.罗敷的身份: 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 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2.诗篇叙述的事件: (罗敷)采桑。(罗敷)拒诱。 3.“使君”的形象: 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4.罗敷拒绝使君:

初中语文文言文《陌上桑》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陌上桑》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赏析: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陌上桑练习题及答案

《陌上桑》同步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组坐.观罗敷:() A.座位B.因为,由于C.蹲下D.等待 2.五马立踟蹰 ..:() A.象蜘蛛一样B.如立柜形状 C.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D.一只足 3.使君谢.罗敷:() A.感谢B.辞别C.致谢D.请问 4.皆言夫婿殊.:() A.出色,与众不同B.矮小C.除外D.小妹 二、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三、以课文第一段为例说明侧面描写的作用。 四、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五、阅读下面一段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解释“盈盈”、“冉冉”的含义。 2.请你各用四人字概括这段诗的每层意思。 □□□□→□□□□→□□□□→□□□□ 3.指出这段中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诗句。 六、从罗敷夸夫的言辞中,可以看出,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 A.是一位炫耀夫势、贪图享受的贵妇人 B.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一般妇人 C.是一位坚贞不阿、勇敢机智的劳动妇女 D.是一个爱好打扮、行为不端的不良女子 参考答案: 一1.B2.C3.D4.A 二D 三如“行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从侧面描写周围人都为罗敷的美貌而倾倒,以至忘神失态,更加烘托出她那动人的容貌,为下面的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四1.借代2.设问3.夸张4.比喻 五1.形容举步轻盈,从容大方 2.气派华贵官运亨通仪表堂堂众人称羡 3.直接描写: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间接描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六C

《陌上桑》(七年级上册)

《陌上桑》(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文正侧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了解乐府常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一、读。 (一)个别诵读,读准字音。 1.记住下列字的读音。 隅倭堕髻缃绮襦捋髭踟蹰姝骊帩 2.记住下列字在诗中的读音。 系(多音字)著骑 (二)全班齐读。读懂词语。 1.落实下列重点词。 隅我好女善著踟蹰姝尚一何居何用专盈盈冉冉殊 2.理解下列多义词。 为:自名为罗敷青丝为笼系缃绮为下裙 系:青丝为笼系青丝系马尾 居:夫媚居上头四十专城居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几何宁可但坐立骑谢不

(三)分组演读。读出层次。 第三节重点写“罗敷夸婿”的情节。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有三个层次。分三组试读这个片断,每组读出一个层次,教师通过停顿检验学生对层次的把握是否正确。 学生每读一层,教师进行讲解: 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 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 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这是表现男子美的名句(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 (四)分组齐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分男女生读。 二、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主题、写法及语言。 自读课文一遍,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

七年级语文上册《陌上桑》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语文下册1陌上桑教案长春版

《陌上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 讨论点拨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探究本文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生生互动法:由于诗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可通过学生自学了解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总结罗敷的形象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陌上桑》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现在学习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待,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教学过程: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 陌上桑》课文分析

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福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全诗分三节。作者在诗的开头,即以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其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去实写,而是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这段描写,不仅营造了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 的“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和导引。 第二、三节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种面对面的斗争,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君的荒淫无耻,罗敷的机智勇敢。 第三节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事功和美貌,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表现了罗敷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却越听越扫兴,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陌上桑》是以喜剧为结局的,塑造了一个获得成功的女子的形象。如果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相比,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罗敷是很幸运的。 关于《陌上桑》的主题,关于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专家之间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们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纳游国恩等先生的观点(见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带领同学一起深入探讨,使其有所碰撞,有所收益。 课文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照到我秦氏的楼台。 秦家有个美好女孩, 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

常常采桑在城南角; 篮子是系着青丝带, 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 耳上佩着明珠宝饰。 下身穿着缃绮的裙, 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 放下担子捋着胡须。 年少的人见到罗敷, 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田的人见到罗敷, 忘记了把住犁耕田; 锄地的人见到罗敷, 忘记了握着锄锄地; 回家之后相互嗔怨, 只是因为观望罗敷。 从南面来了太守模样的人, 乘坐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 太守模样的人令手下去问, 问这美人是谁家的好女孩。 (那人)说: “她是秦家的女孩, 她的名字叫罗敷。” (太守模样的人问): “罗敷现年几岁了?” (那人)回答道: “不够二十岁, 十五已出头。”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陌上桑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陌上桑诗五首教案语文版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30.诗五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 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江南春》《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古诗文背诵比赛入题 二、诵读赏析 1.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对曹操的评价 补充说明:曹操,字孟德,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利用汉末混乱的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 2.补充材料 碣石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介绍 3.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互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七年级语文下册 1《陌上桑》导学案(无答案) 长版

《陌上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能复述故事。 2、学习本文正侧面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探讨本文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4、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反馈: 学习目标: 1、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3、初步了解文意 一、资料链接 1.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二、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注音 南隅上襦髭须帩头踟蹰堕髻 鬑鬑骊驹罗敷缃绮姝冉冉 2.大声朗读课文。 方法指导:古文如何确定朗读节奏?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4)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全解 第一单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期行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夜雨寄北(李商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江南春(杜牧)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附录一:名著引读(一)附录二:汉字的形体附录三:常用标点符号用法

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中“罗敷”这个人物形象。 二了解这首诗多样的表现方法。 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这首诗多样的表现方法。 2.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歌的特点。 教学要点: 一人物性格──严正、机智、诙谐。 二表现方法──人物自己的语言(正面的),环境和其他各种描写的陪衬(侧面的)。 教学过程 一引起回忆(问答,水平低的班要尽量启发) 在语文课上读过哪些民歌?──《木兰诗》,是叙事的;《敕勒歌》,是写景的。前一首,可鼓励简述故事内容,背出若干名句(切勿多花时间);后一首,可鼓励背诵全文。如果学生还读过别的民歌,欢迎举出、介绍。 二解题(讲述时要引导看课本) 《陌上桑》是民间故事诗,是汉代乐府歌辞(参看课本,明确乐府含义,省去板书时间)。《陌上桑》有两首,这里选的一首,又名《日出东南隅》,另一首是《秋胡行》,也是故事诗。全诗分为三“解”,

“解”是指乐歌的段落。第二解原到“罗敷自有夫”为止,现在课本上的段落是编者重新划分的。 三自读 先范读一遍,可辅以表情、手势,帮助学生自读时体会内容。指出骑(一人一马)的读音,旧读,现行审音表已改读。学生自读时,巡回了解情况,有个别小疑难,可及时解决,如有多人提出的问题,确属共同的难点,可在自读几遍后统一解答。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体会,不必多讲。 1.诗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早晨“日出”时的晴好天气,“东南隅”是早晨受阳光沐浴的佳境,罗敷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劳动。 2.罗敷的器物服饰是怎样的?──笼系用青丝,可见它的精美,笼钩用桂枝,显见它的香洁。服饰:倭堕髻、明月珠、湘绮、紫绮都高贵华丽。器用精致高妙,都衬托人物之美。 3.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从这些人的反应来显示罗敷的美丽。 4.使君是怎样邀罗敷的?“使君谢罗敷”一句应怎样理解?──使君通过随从的小吏去邀罗敷,还是做得比较有分寸的,并没有用威势来强迫罗敷。“使君谢罗敷”是说小吏受使君的命,用使君的名义向罗敷问话,使君并不直接问话。 5.第三段罗敷的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使君-何愚”,一个“愚”字便表现了罗敷的善于辞令。她既不是瞪眼高声,也不是委

七年级《陌上桑》教案设计

七年级《陌上桑》教案设计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罗敷与太守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写法,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年级(上)的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1、在教学时,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一教时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陌上桑》教案 语文版

《陌上桑》 1教学目标 1.掌握汉乐府的基本常识 2 .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的形象。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文言文词汇需要稍加解释再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分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花木兰——罗敷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智勇双全,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对,她就是《乐府诗集》中的花木兰。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乐府诗《陌上桑》,它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女性。 活动2【讲授】析题及乐府知识 《陌上桑》是乐府诗题,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南北方向的叫“阡”),泛指道路。“陌上桑”可理解为“小路边上的桑林”。但是,这首诗写的主要对象却不是桑林,而是采桑的姑娘。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了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活动3【讲授】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隅yú 笼系xì 倭wǒ堕髻jì 缃绮qǐ 髭须zī 帩qiào 共载zài不fǒu 骊lí 2、学生自由读,参看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第一段重点字词:隅好捋但坐 补充: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东南隅,指东方,东南,偏义复词,偏在“东” ( 东

方 ) ,“南”字无实义 秦氏有好女:好,美,指女子容貌美丽 自名为罗敷:自,自己;名,名词作动词,取名,起名 喜蚕桑:喜爱养蚕采桑。喜,喜爱。蚕,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养蚕、采桑 下担捋髭须:放下 第二段重点词:踟蹰遣姝颇谢宁可一何 颇:稍稍 使君自有妇:本来 第三段重点词:从殊 白马从骊驹:从,使跟从,可译为带领 趋:①步,行走②小步快走 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专城居:住进独掌一城的太守府。专:独占。专城居:独占一城作官。 为人洁白皙:为人,指人的外貌长相 活动4【讲授】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隅yú 笼系xì 倭wǒ堕髻jì 缃绮qǐ 髭须zī 帩qiào 共载zài不fǒu 骊lí 2、学生自由读,参看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第一段重点字词:隅好捋但坐 补充: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东南隅,指东方,东南,偏义复词,偏在“东” ( 东方 ) ,“南”字无实义 秦氏有好女:好,美,指女子容貌美丽 自名为罗敷:自,自己;名,名词作动词,取名,起名 喜蚕桑:喜爱养蚕采桑。喜,喜爱。蚕,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养蚕、采桑 下担捋髭须:放下 第二段重点词:踟蹰遣姝颇谢宁可一何 颇:稍稍 使君自有妇:本来 第三段重点词:从殊 白马从骊驹:从,使跟从,可译为带领

《陌上桑》 初中一年级

《陌上桑》初中一年级 江西黄茅初中龙永忠 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 2、评议人物; 3、背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

《陌上桑》诗词赏析

《陌上桑》诗词赏析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 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的《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