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键》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键》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键》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键》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离子键的概念

2、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

离子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言]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元素,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分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可以相互碰撞形成新的物质呢?

[学生]举例说明。

[教教师]以上例子可知,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够反应有的不能反应。

在能够组合的原子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力的作用,比如说,苹果能掉在地上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对于微观世界里的物质来说也是一样,也存在力的作用。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物质的呢?这就是化学键,也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化学键

[教教师]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种类。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教师]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先从离子化合物说起。

[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化合物,如NaCl、K2S、Na2SO4、MgCl2、KOH)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

[实验]学生动手完成课本实验1—2。

[请一个学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学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在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在和钠原子组合学生成新的物质。)

[教师]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以怎样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

[学生]讨论完成课本思考与交流。

[副板书]

e-

[教师]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

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 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我们把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

,叫作离子键。

[板书]1.定义: 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提问]: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

[板书]2.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 M

M n+

化合 离子键 活泼非金属 X X m-

[教师]原子形成离子键以后离子间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成键后体系能

量降低。

[板书]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教师]从离子键形成的条件我们还可以看出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

[板书]4.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活泼金属形成的阳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形

阴离子。

[教师]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

定。

[教师]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学生变化,为了分析

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个式子----电子式。

[板书]二.电子式

[教师]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ne - +me - 吸引、排斥 达到平衡

电子式。

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板书] 1.表示原子 Na ××Mg ×?Cl ?O ? [练习] Al Si P S H

[说明]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教师]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板书]2.表示简单离子:

阳离子:Na + Mg 2+ Al 3+

阴离子: [∶S ∶]2-[∶Cl ∶]-[∶O ∶]2- [练习]:Ca 2+ Br - K + F

– [注意点]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

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化合价。

[板书]3.表示离子化合物

NaF MgO KCl

Na +[∶F ∶]- Mg 2+[∶O ∶]2- K +[∶Cl ∶]- [练习] KBr NaCl

[提问]对于象MgCl 2、K 2O 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

[学生自己动手写,教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说出其中的注意点]

[教师]对于以上我们所学习的电子式的表示是为了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过程。

[板书]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判断]1. ∶Cl ? + ×Mg × + ?Cl ∶ Mg 2+[∶Cl ∶]-2 2 . ∶Cl ? + ×Mg × + ?Cl ∶====== [∶Cl ∶]-Mg 2+[∶Cl ∶]- 3. ∶Cl ? + ×Mg × + ?Cl ∶[∶Cl ∶]-Mg 2+[∶Cl ∶]- [学生回答,1,2错误,3正确]

[注意点]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

表示;学生成物中“同类项”,只能分写,不能合并。

②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可不采用

③离子化合物形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连接反应物和学生成物一般用“→”不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及电子式的有关知识。知道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电子式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离子,还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分子及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补充习题

1.下列电子式有误的是 ( ) A .氯原子?Cl ∶ B.硫离子∶S ∶

C .溴离子 [∶Br ∶] D.钙离子Ca 2+

2.下列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Ca 2+[∶Cl ∶]-2 B.Na +[∶S ∶]-2Na + C. [Mg 2+][∶O ∶]2- D. Na +[∶F ∶]-

3.下列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

A.H 2O

B.CaI 2

C.KOH

D.NaNO 3

4.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aI 2 Na 2S KCl NaCl

5、下列各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之比最小的

是…………………………………( )

A .KCl

B .NaBr

C .LiI

D .KF

参考答案:1、BC 2、AC 3、A 4、略5、C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

‥ ‥ ‥ ‥ ‥ ‥ ‥ ‥ ‥ ‥ ‥ ‥

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3、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

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复习离子键,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的书写。(Mg 3N 2、Ca 3P 、K 2O )

[引言]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学生成氯化钠分子,它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

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 的形成和NaCl 一样吗?H 2和Cl 2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 2和Cl 2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呢?

[教师]氢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就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氯原

子最外有7个电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需要得到一个电子,两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都可以达到稳定结构。 H × + ?Cl ∶HCl ∶ 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所以氯化氢分子也可以表示为H —Cl 。

象氯化氢分子这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共价键。

[板书]三.共价键

1.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元素原子之间能够形成共用电子对呢?(对照离子键形

成的条件)

[教师]得失电子能力较强的形成离子键,得失电子能力较差的一般形成共用

电子对,这也就说明了形成共价键的条件。

[板书]2.形成条件:

(1)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结合;

(2) 部分金属元素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如AlCl 3 ,

FeCl 3;

[教师]象HCl 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提问]还有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呢?举例说明。

[教师]刚才我们所举例的化合物都符合我们所说的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条件,那是不是所有的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呢?

[学生思考,教教师再说明]象NH 4Cl ,(NH 4)2SO 4由非金属组成,但是‥ ‥ ‥

‥ ? ×

是离子化合物。NH 4+我们把它当作金属离子。

[提问]那么共价间存在在哪里呢?

[板书]3.共价键的存在:

① 共价化合物中 ②非金属单质 ③离子化合物中的原子团

[教师]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用电子式来表示共价化合物、共价单质及其形成过

程呢?

[板书]4.用电子式表示:

① 分子: Cl 2:∶Cl ∶Cl ∶ Cl —Cl O 2 :O ∶∶O O=O

N 2:∶N ∶∶N ∶N ≡N H 2O :H ∶O ∶H H-O-H ②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r 2:∶Br ? + ?Br ∶→∶Br ∶Br ∶ HF :H ? + ?F ∶→H ∶F ∶ [练习]CO 2、CH 4、NH 3

[教师]在HF 分子中,F 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于H 原子,电子对偏向于F

原子方向,即F 原子带部分负电荷,H 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整个分子显中性,在HF 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电子的得失,也未形成阴阳离子,所以书写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不能标电荷。

[注意点]

1.电子对共用不归属于成键其中任何一个原子,不能像离子化合物一样用[ ]

2.不能用“→”表示电子的转移。

[提问]根据H 2、 Cl 2 、 O 2 的电子式思考为什么H 2 、Cl 2 、O 2 是双原子

分子,而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从电子式的角度考虑)

[教师]以上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都是由成键双方提供的,那么共用电子对能

不能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呢?下面我们通过NH 4+ 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说明。

我们知道氨分子和氢离子可结合成铵离子,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

[副板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H ∶N ∶H + H +→ H ∶N ∶H

[教师]从氨分子的电子式可看出氨分子在氮原子周围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又

称孤对电子)而氢离子的周围是空的,当氨分子和氢离子相遇时,氢离子共用了NH 3 分子中未共用的电子对,从而是两者都达到稳定结构,这时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又多了一种化学键,氨分子也因氢离子的介入而带了正电荷,变成NH 4+。

像这样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单方面提供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的一种。

[板书]5.共价键的种类:

① 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单方面提供的共价键。

[教师]在我们以上所接触的分子中,有些共用电子对处在中间位置,也有些

偏向成键原子的其中一方。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共价键分为:电子对处在中间的称为非极性键(也就是两者吸引电子的能力一样,指相同元素原子),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的称为极性键(两者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就是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

[板书]② 非极性键:电子对处在成键原子中间;

③ 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

[提问]判断Cl 2 、N 2 、HCl 、NH 3 、NaOH 、H 2O 2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共价键饿相关知识,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形

成过程,共价键的分类,我们要能够判断出极性键、非极性键。

[作业]完成习题3,4。

补充习题

1.下列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

A .HI B.NaOH C.Br 2 D.NaCl

2.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 ∶∶∶N ∶ B.H ∶N ∶H C.H +[∶O ∶]2-H + C.Na +[∶Cl ∶]-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 2分子间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

B .CO 2分子内存在着极性共价键

C .SO 2与H 2O 反应的产物是离子化合物

D .盐酸中含有H +和Cl -,故HCl 为离子化合物

4.含有下列键型的物质,可能为单质的是( )

A .只有离子键的物质 B.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H H

‥ ‥ H H ‥ ‥ ‥ ‥

C.既有极性键,又有离子键的物质 D.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5.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

5.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之。它的分子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3是非极性分子

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电子对

C.PH3是一个强氧化剂

D.PH3分子中的P-H键是非极性键

6.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VIIA族。下列事实能支持这一

观点的是……………( )

①H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实现最外电子层稳定结构;②氢分子的结构式为

H-H;③与碱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

M+[:H]-;④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都属于非极性键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①③④

C.只有②③④D.有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

2、BC

3、BD

4、D

5、B

6、A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两节课我们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请大家回忆一下相关内容,

然后回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四.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

[教师]通过学习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我们知道,离子键使离子结合

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键是原子结合形成共价化合物分子,那么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通常称离子相结合或原子间相结合的作用力为化学键。

[板书]五.化学键

1.定义:离子相结合或原子间相结合的作用力

※ 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为化学键

例:水的蒸发破坏的是分子间的作用,所需能量不高。

[教师]一般的化学物质则主要由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而成,除此以外还有

金属键。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离子键通过原子价电子间的转移,共价键是原子价电子的共用。由此说明化学键可分为以下几类:

[板书]2.分类:

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配位键

金属键

(复习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配位键的知识)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化学键,那么化学键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呢?

[板书]3.化学键的存在:

① 稀有气体单质中不存在;

②多原子单质分子中存在共价键;

③非金属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包括酸);

④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的存在(Na2O2、

NaOH、NH4Cl),共价化合物中不存在离子键;

⑤离子化合物可由非金属构成,如:NH4NO3、NH4Cl 。

[教师]在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学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包含着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的形成。

以Cl2和H2反应为例,Cl—Cl和H—H键断裂成H原子、Cl原子(旧键的断裂)后H原子Cl原子组合学生成HCl分子,也就形成了H—Cl 键(新键的形成)。

[板书]4.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注意点]若只有键的断裂没有键的形成这不能称为化学反应。

例:(1)HCl溶于水,电离成H+、Cl-破坏了两者间的共价键,

但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不为化学反应。

(2)NaCl固体受热变为熔融状态,破坏了Na+、Cl-之间的作用力,但未结合成新的化学键,也不为化学反应。

[小结]这节课重点学习了化学键、化学键的分类、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补充习题

1、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为2:1的是…………………()

A.Be2+离子中的质子和电子

H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

B.2

1

C.NaHCO3晶体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D.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2、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A.Na+B.

C.D.

3、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H2O B.BF3

C.CCl4D.PCl5

4、在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B.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

C.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均很高

D.稀有气体的原子能形成分子晶体

5、自然界中的铀和钴都有同位素。

(1)铀主要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三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含量分

别为:234

92U 0.005%、235

92

U0.72%、238

92

U 99.275%。请列出计算U元

素近似原子量的计算式(不必算出具体数值)。

(2)放射性同位素40Co能够产生γ射线。高速运动的γ射线作用于DNA,能够产生氢键断裂、碱基替换等效应,从而有可能诱发生物产生,使生物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从而选择和培育出优良品种。此外用γ射线照射过的食品有利于贮藏,这是因为γ射线能。在进行照射生物或食品的操作时,需要注意人体防护。操作完毕后,人体(可以、不可以)直接触摸射线处理过的材料。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1)(234×0.005+235×0.72+238×99.275)×l0-2

(2)基因突变杀菌可以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浪县土门初级中学王兴德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氯化钠的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在本节课中学习完毕。所以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内容的一个升华与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的第一课时,之前学习的CO2的制取反应和灭火器的原理中牵涉到的反应,正是本节课所学的盐与酸的反应。而盐与碱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内容则是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或是虽然接触到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关观念的新内容。所以本节课应将此项内容定位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 过程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去验证物之间的相互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 【探究实验准备】 学生探究实验:1.实验11-1 2.实验11-2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情境引入,解决问题】 投影侯德榜的图片引出碳酸钠的用途图片;学生总结碳酸钠的用途。 投影我县石灰山的相关图片引出碳酸钙的用途。学生总结碳酸钙的用途。 投影面包和泡打粉的图片引出碳酸氢钠的用途。学生总结回答。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常见物质的用途设计成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以我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的图片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I 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是教学重点课题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气体,某些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只是一知半解,也没有系统掌握二氧化碳性质。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课本P114实验6-5和实验6-6)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用对比的方法,明确每一步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并准确用化学语言表述现象和结论。学习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II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制取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 途。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学习比较、归纳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掌握反应的原理。[教学程序设计]: [问题]通过观看意大利的“死狗洞”的动画,我们可以知道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讨论得出结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要大 2、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

[引入]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是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先研究物理性质,再学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通常包括什么?化学性质呢? [归纳]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观察与归纳]观察一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 [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怎样通过实验去验证?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能否用硬质的玻璃瓶代替塑料瓶完成 实验? [实验6-5]二氧化碳水溶解性实验 [板书] 请填写课本P114二氧化碳性质表格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3 CO2能溶于水 4 CO2的三态变化 [问题]进入洞穴探险通常要带火把,为什么?久未开启的菜窖在进入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归纳]1、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步支持燃烧。 [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到燃着蜡烛的实验。填写《学习指导》P79实验探究二表格内容。 现象:⒈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⒉下层的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结论: 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变和化变 1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特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物质状态的改变,位置的移动。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长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等。 3联系: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例题1】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 A 镁条燃烧B火柴梗被折断C干冰升华D玻璃破碎 【例题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 A蜡烛融化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酒精挥发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风力发电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示例: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温度硬度,导电热性,沸点,溶解性等。、常见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等。 【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B ) A用活性炭吸附异味B氮气作为保护气 C用金属做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例题4】下列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 A金刚石做成饰品B生铁制成铁锅 C洗涤剂除去油污D铜丝做成导线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常见的实验仪器 存放仪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②细口瓶:存放液体③集气瓶:存放气体 取用仪器:①镊子:取用块状,条状,颗粒较大的固体②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 反应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③燃烧匙④坩埚以上可以直接加热 ⑤烧杯⑥烧瓶以上不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 计量容器:①天枰②量筒 分离仪器:漏斗 2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用药匙取用。块状的可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 子需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注意事项: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缓慢导入以免溅出细口瓶标签朝 向手心立即塞进瓶塞放回原处。 取用液体也可以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可平放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 方用后立即清洗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首先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分析思考入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和科学事实及图片说明分子真实存在并总是不断运动,紧接着:通过氨水分子运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确实在不断运动。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通过演示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不同实验,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再通过科学数据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九年级上册化学 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 分子与原子的有什么本质区别? 2 不同的原子之间怎样区分? 3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的一个大写字目表示元素,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 【板书】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板书】一、元素 1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 (学生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练习】填写下列表格 【提问】上表中对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什么相同?是否都属于同种元素。 【小结】表中氢原子(氕氘氚)的质子数相同,都为1,但中子数不同,但属于氢元素。同理氧原子三个微粒质子数也相同,中子数不同,但也都属于氧元素。【说明】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注意】关键词语:(可由学生找出) 1 相同核电荷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 2 一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能不同。 【讲解】既然是一类原子既是种类,向人类不能说一个人类。 【板书】2 元素:只论种类,无数量。表示宏观物质的组成 从微观认识: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每个氧化汞分子是1个氧原子和1 个汞原子构成。不能说每个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汞元素构成。 从宏观认识:氧化汞是由氧元素、汞元素组成的。不能说由氧原子、汞原子组成。 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的一类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量(B)中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 4.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能不能说由两个氧元素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大田五中张玉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是初中元素与化合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也介绍了置换反应的概念,为后面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铁、镁与氧气的反应,锌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通过实验学生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研究和系统总结,更缺乏对金属有关反应规律的深入探讨。 2、通过前阶段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并懂得判断常见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某些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2)能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化学实验在发现化学原理和反应规律中的意义;了解比较实验在 探究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提高学生沟通、归纳、表达等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部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1、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2、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方法: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采用指导阅读和演示实验 2、金属与酸的反应采用学生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六、教学准备:教学媒体、演示文稿 七、实验准备:试管,镊子、酒精灯、火柴、稀盐酸、稀硫酸、镁带、锌粒、铁丝、铝丝、铜丝、金戒 指。 八、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复习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案例分析 2009年7月,黄女士经婚介中心介绍 认识男友黎某,随后黎某告诉她,他有 亲戚在厦门当黄金矿矿长,张女士花 22万元买了一大包“黄金”;随后, 张女士再也联系不上黎某,于是拿着 “黄金”去鉴定,鉴定报告显示,这一 大包“黄金”只是黄铜 过渡:如何去区别黄金和黄铜? 判断黄金和黄铜 倾听 用图片和案 例刺激学生 的感官,激 发探究欲和 好奇心,为 后续的探究 活动创设情 景。 知识回顾提问:哪些金属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 应?写出相关方程式 展示图片:铁和镁条的燃烧 2Mg + O2 ===== 2MgO 3Fe + 2O2==== Fe3O4 思考:能得出金属的什么化学性质? 回答:铁、镁 书写方程式 回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氧气→氧化物 通过对已学 知识的回 顾,让学生 在交流中巩 固旧知,从 中培养学生 的知识迁移 能力,归纳 总结的能 力。 自主归纳提问:有没其他的金属能和氧气反应 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思考学 案上自主研学的问题,并试着写出相关 的方程式 4Al + 3O2===== 2Al2O3 (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铝进一 步被氧气氧化) 2Cu + O2==== 2CuO Au + O2 === 不反应 阅读得出结论: 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 与氧气反应; 铁、铜等在加热或高温 下能与氧气反应;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 氧气反应。 通过阅读课 本内容,培 养学生自行 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 自主意识 联想质疑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的做法好吗? 为什么? 思考回答: 不好,容易把氧化铝薄 膜除掉,失去对铝的保 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 是铝抗腐蚀性能好的原 因。 通过生活常 见现象,教 会学生用化 学知识解决 问题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第1课时) 【课堂目标】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课前预习】 1、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变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石蕊和酚酞溶液叫做 ________________ ,通常也简称_____________ ,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 ____ ,遇碱性溶液变__________ -,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____________ ,遇碱性溶液变____________ 。 3、按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的步骤(1 )、(2)在课前自制指示剂,每小组制1-2种, 带到课堂上用于实验。 4、常见的酸有(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等,食 醋中含有______________ ,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汽车用铅蓄电池中含有 5、常见的碱有(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等,石 灰水中含有 _____________ ,炉具清洁剂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 。 【当堂导学】 一、酸碱指示剂 (情景导入)用波义耳发现石蕊溶液可做酸碱指示剂的故事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学生对预习学案进行矫正、巩固,并进一步预习实验探究的要求、步骤;熟悉实验用到的仪器,复习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如液体的倾倒、滴管的使用、试管的洗涤等。 (实验探究一)小组合作完成课本48页【实验10-1】,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在49页表 中,并归纳结论 (精讲点拨)1、酸碱指示剂跟酸或碱溶液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变色的是指示剂,不是酸或碱溶液。 2、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3、难溶的酸、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氢氧化镁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探究活动三】自制指示剂并用其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1)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者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分别在研钵中捣乱,加入酒精浸泡;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者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在上述几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舞钢市实验初中韦文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能解释关于生活中常见金属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锌、铁与盐酸、与硫酸反应。教学难点:解释关于生活中常见金属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某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常用黄铜(铜、锌组成的合金,颜色跟黄金相似)冒充黄金,欺骗消费者,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鉴别真假黄金吗? 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阅读教材P9页,回顾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镁、铁、铜都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试填下表:

2、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为什么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呢?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如何呢? 4、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认为这5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怎 样的? 知识点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 1、[活动与探究]取两小块镁条、锌粒、铁丝、铜丝分别用砂纸打磨 后,分别加入盛有2mL 稀盐酸、稀硫酸的试管中. 稀盐酸 2、观察右图比较上面的反应你发现金属与 酸的反应规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 念和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 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 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教学过程】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同时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并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 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 种变化,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处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 1. 教法分析: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 学法指导: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设计本节课的学法为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大烧杯、小烧杯、量筒、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A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②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③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 教师:白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羽衣甘蓝。 学生:每小组自制2~3种指示剂。 教学设计 回忆与引入:你知道哪些酸和碱,请你说出它们的名称。那么,我们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呢? 活动与探究: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白醋、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向另一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可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与探究:根据你的假设,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观察与思考:取羽衣甘蓝,在上面滴加盐酸,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羽衣甘蓝变红)。对羽衣甘蓝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 活动与探究:根据你的假设,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活动与探究:用自制指示剂试验在白醋、稀盐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等五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讨论与交流:比较实验结果,哪些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变色效果较好?你认为这些指示剂有什么用途? 联想与应用: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请你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反思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回忆与引入:有稀硫酸、石灰水、食盐水三种溶液,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鉴别它们。 2.收集白醋、果汁、石灰水、肥皂水、蔗糖水、清洁剂液、自来水等物质,用自制的指示剂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探究单 回忆与引入 你知道哪些酸和碱,请你说出它们的名称。 问题与讨论 我们怎样确定上述物质是酸还是碱? 活动与探究 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白醋、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向另一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