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空间变化分析_张春鹏

中国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空间变化分析_张春鹏

中国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空间变化分析_张春鹏
中国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空间变化分析_张春鹏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移历程: 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

中国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 一、中国“电子口岸”建设的背景 我国人世之后,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国际贸易在海关实现无纸通关方式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已经比较普遍了,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也都积极提倡和推行无纸通关方式。中国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完善海关监管,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和紧迫的问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国际贸易而言,关键是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贸易效率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海关原有通关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需求,尤其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对产品出口通关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进行改革。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已经达到23%。近两年来,出口面临严峻形势,国家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海关实行无纸通关可以在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方面有力地支持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 中国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在部分海关、部分企业试行了EDI无纸报关方式。EDI报关,主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从有纸变成无纸,把报关电子化。 1998年12月启动“中国电子口岸”项目建设。当时海关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开发建设国家口岸专网,利用中国电信宽带数据网,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建成运行了全国海关外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全国每一个县所有外汇局和银行,不论当地是否有海关机构,都能在本地169网上很方便地核验所有海关报关单底账,及时有效地遏制走私、骗汇、骗税势头,保护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海关专网的应用显示了政府上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11月,中编办正式同意海关总署设立两个新部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两个部门对“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协调指导委员会”负责。有网络基础、有执法系统,全国所有海关都加入了“中国电子口岸”,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域的海关报关业务。 “中国电子口岸”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资源,将国家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各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电子口岸的推广,使传统进出口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在管理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所带来的通关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业务单证弄虚作假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管理部门的综效能,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大了打击走私、骗汇、骗税违法活动的力度,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电子口岸,加快了企业货流的通关报关、出口收汇、出口退税速度,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 “中国电子口岸”与1994年试行的EDI无纸通关有了重大突破,就是在通关流程中凡是可以实行无纸作业的环节,全部实现电子化,使得大部分的企业、货物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过关,完成海关的各项手续,投人生产或市场。 中国“电子口岸”除了把通关作业流程各个环节能够无纸化的全部无纸化外,还把可以前推、后移或者外置的海关手续,统统提前或推后到通关过程之前或之后。比如,实行了货物到港前舱单的预申报、审核,实现了货物的预归类、预审价,实现了有关单据的事后集中递交、复核。原来企业要多次往返办理的各种手续,全部从时间上前推、后移。这就大大压缩了货物在口岸的通关时间,提高了贸易效率,使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中俄边境贸易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的新态势下,中俄边境贸易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俄边境贸易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发展时期。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俄罗斯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复苏,俄的政治经济环境也在全面好转,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边贸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两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往来蓬勃展开,发展迅速。然而两国边境贸易仍然不够成熟,规模仍然有限,面临着许多的困扰,严重阻碍了中俄边境贸易巨大潜力的发挥,要进一步推动中俄边境贸易和整个中俄贸易的战略升级,就要排除这些困扰,改变传统贸易思维、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中俄边贸是典型的中俄贸易,其特点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中俄贸易的特点。 【关键词】中俄经贸边境贸易历史机遇战略升级 论中俄边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纵观自17世纪至20世纪末中俄边境贸易3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俄边境贸易的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1.中俄边境贸易适应了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两国边民的欢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边境贸易的发展直接受到国家关系的制约,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和睦与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俄边境贸易的盛衰。 3.两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对于边境贸易管理与扶持力度的大小,对于边境贸易的稳定和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二) 中俄边境贸易在整个中俄贸易中的地位。 1.2000年迄今是中俄边贸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背景,首先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尤其是实现了政权的稳定交接。普京总统执政以来,由于俄罗斯稳定的政局加之强有力的中央干预,促成了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复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增加。持续回升的俄罗斯经济,为中俄贸易(包括边贸)创造了加速发展的基础。 2.近两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基本稳定。据统计,200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7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0.1%;2003年为35.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22.3%。2004年为42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将近20%。2005年依然保持着这一水平。据中俄经贸合作网的统计资料,2005年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的外贸额达86.4亿美元,占中俄贸易总额的30%,其中,中俄边境贸易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中俄贸易额近20%,占同期中俄边境外贸额的64.5%。2006年上半年,两国边境地区的外贸额达48.6亿美元,占同期中俄贸易总额的26.8%,其中,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同期中俄贸易额的20.7%,占同期中俄边境地区外贸额的64.4%,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中俄边境贸易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对稳定边疆、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 当前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徐根艳望江县高士中学 摘要: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而农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相对于南方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的具有农业发展的这些条件,从而使其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却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启示 Ancient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south and the reasons for inspiration Xu Genyan Gaoshi Middle School Wangjiang County Abstract :The ancient economy mainly refer s to the individual’s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so the ancient time was named as agricultural society o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capacity,social stability,special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excellent lands for farming.Thes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cted as motivation,prerequisite,guarante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ttps://www.doczj.com/doc/0213814379.html,pared with south China,th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or lower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possessed thes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e,so the region was more prosperous than the south.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中国对外贸易简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中国对外贸易简况 第一节中国出口贸易 一、中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中国发展出口贸易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经济规模,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二,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物质基础。第三,可以推动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使国内经济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第四,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五,可以扩大劳动就业。另外,也有利于创造我国经济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1.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但在世界出口贸易中仍属低水平。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始终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上升。 2.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居主导地位。 (三)中国技术出口

我国在50年代到70年代,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出口。 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尝试对外技术转让,出口内容主要是新技术、新工艺等软件技术。 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出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技术出口发展速度快,技术含 量不断提高,成套设备出口向大型化发展,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三、中国出口贸易战略 (一)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是指一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的规划。一国要想使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不能忽视出口商品结构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制定出口商品战略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发挥我国机械工业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 2.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出口。 3.积极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 4.发展深加工、附加价值高的矿产品和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出口。 (二)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介绍

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介绍 2011/01/21 14:05 第一章系统简介 《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作为中国电子口岸的配套服务项目,与中国电子口岸其它业务系统以及银行内部已有的业务系统相连接,改变传统的税费支付方式,为用户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网上缴纳税费服务。 采用网上支付的用户,通过中国电子口岸查询到税费通知后,可在网上发布支付指令,银行接到支付指令后,可直接从用户在银行开设的预储帐号中划转税费,划转成功后,用户可直接办理相关通关手续。网上支付业务的推出将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网上税费支付系统具有高强度的身份认证功能,有效地防止篡改和抵赖,保证支付交易的完整性,体现交易双方明确的意愿、承诺和责任,并提供充分的存证审核功能。 第二章功能介绍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网上支付子系统"企业用户端",提供企业用户进行税费通知单查询、税费支付确认等功能,主要由以下几个功能组成: 一、税费支付--提供用户登录网上支付子系统,查询税通知,指定缴款单位,网上支付确认功能; 二、手续费支付--提供用户登录网上支付子系统,查询费通知,指定缴款单位,网上支付确认功能; 三、综合查询--提供用户登录网上支付子系统,查询税费情况等功能; 四、业务规范--介绍本系统的具体使用方法。 第三章系统流程简介 3.1 使用"网上支付系统"的前提条件 通过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开展网上支付业务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用户是中国电子口岸入网用户,已通过用户资格审查,取得企业法人卡及操作员卡,具备联网办理业务条件; 2、用户已在银行指定分支机构开立能用于支付税费的预储帐户,开户行及帐号对海关不保密。 3、用户通过"中国电子口岸"网站向银行提出企业备案、操作员备案及授权的申请,银行审批通过后企业与银行签定服务协议完毕。 3.2 企业备案申请与审批 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网站向银行提出网上支付业务企业备案申请,银行通过中国电子口岸企业管理子系统,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批。 3.3 海关电子税单税费通知 企业用户向海关电子申报,海关审结报关单后,生成海关"税费通知"传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海关"税费通知"对申报单位、经营单位开放。 3.4 查询待支付税、费款清单 海关"税费通知"上网后首先对申报单位、经营单位开放,申报单位或经营单位登录"中国电子口岸"主页,查询属于自己的"税费通知",如有异议,则通过手工方式与海关联系,如无异议,则可进行网上付税的有关操作。 3.5 指定缴款单位 申报单位首先根据其与经营单位、收发货单位的税费支付协议,网上指定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来自网络) 一、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 海关事务联系系统归类预裁定申请功能企业端操作 手册 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 2018年1月

目录 第一篇前言 (2) 第二篇总体介绍 (3) 第三篇具体操作流程 (4) 第一章进入海关归类预裁定申报系统 (5) 第二章海关归类预裁定申请录入 (7) 第三章海关归类预裁定查询修改 (11) 第一篇前言

货物在实际进出口前,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以海关规定的形式向企业注册地直属海关提出申请并提供商品归类所需的资料,海关依据有关规定预先做出商品归类预裁定决定并出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预裁定决定书》(以下简称《预裁定申请书》)适用本手册。 海关归类预裁定申报子系统依托于归类作业平台,面向进出口企业,是连接企业用户与海关归类作业部门的桥梁,实现海关归类预裁定数据的申报修改和查询功能,达到便捷通关、服务企业的目的。 第二篇总体介绍

中国电子口岸海关归类预裁定申报系统面向进出口企业,是连接企业用户与海关归类作业部门的桥梁,进而达到服务企业、执法公开、执法透明的目的。 海关归类预裁定申报系统采用的是中国电子口岸的Quickpass版预录入系统。 第三篇具体操作流程

第三篇 第一章进入海关归类预裁定申报系统 1.1登陆 从WINDOWS进入系统,将企业的IC卡插入连接在电脑上的IC卡读卡器中,或将操作员的Ikey卡插入电脑的USB接口。当IC卡和Ikey同时使用时,IC卡优先。 进入中国电子口岸系统主页,输入IC卡密码,点击“确定”按钮或敲击回车键。 1.2选择“海关事务联系系统”。

1.3选择“预裁定”,进入预裁定系统。 系统默认进入到归类预裁定录入页面。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通往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在双方边境地区开设的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边境)的港口、机场、车站等,满洲里作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的窗口,充分发挥了边境口岸城市作为经济实体和服务系统的作用,是东北边境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1992年国家实行沿边开放政策,批准满洲里市为计划单列市,同年满洲里口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试点口岸。满洲里口岸基于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对于促进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中俄蒙三国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满洲里口岸经济现状 1.1 满洲里口岸疏运体系情况 随着口岸经济快速发展,满洲里市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三大口岸建设。铁路口岸现有宽准轨到发编组线、换装线和专用线一共140余条,换装仓储基地20余个,口岸日均接俄罗斯重车20列,年综合换装能力3000万吨。1998年满洲里公路口岸投入使用,是我国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国际公路口岸,日均出入境车辆1300多辆,出入境人员达10000人次,集通关、监管、查验、仓储、运输、生活服务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和出入境人员一次性报关和税费征缴等业务。2004年满洲里机场投入使用,满洲里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建立,年进出港达到20万人次。由此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化疏运体系正式形成。 1.2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后,满洲里市依托口岸优势,把进出口贸易作为主线,2000-2010年口岸过货量累计达18502万吨,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580.9亿美元,年均增长20.3%,占中俄两国贸易总额的17.6%,上交关税、代征税550.9亿元,保持全国最大陆路口岸的地位不动摇。2002-2010年满洲里口岸进口贸易总额为487.5亿美元,进口贸易占贸易总额90%以上,出口贸易额仅为52.87亿美元,贸易逆差达434.63亿美元(表1)。 1.3 满洲里口岸进出口商品结构 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进程加快,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但进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且低附加值商品占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经满洲里市口岸进口商品以木材、原油、纸浆、化肥、锯材、铁矿砂、合成橡胶等战略性物资为主,其中原油、木材、纸浆和化肥四种商品成为进口大宗商品,尤其在2009年四种大宗商品总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89.5%(表2)。 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疲软和蒙古经济落后,两国居民购买力不强,导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到俄罗斯的货物量增长缓慢,始终在100万吨左右徘徊。2010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商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钢材、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鞋类、服装、纺织品、耐火材料、艺术品、汽车、粮食,其中钢材达到16.4万吨,出口总值达15762.2万美元,居于出口商品总值排名之首。汽车出口量增长较大,汽车(包括整套散件)出口达573辆,出口总额达1097万美元,同比增长270%,出口粮食达1.7万吨,其中出口至蒙古176吨,剩余全部出口到俄罗斯,价值602万吨,同比增长76.8%(表3)。 1.4 满洲里口岸贸易方式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2010年进出口总值达66.9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69.2%。边境小额贸易居于第二,2010年进出口总值达28.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9.5%。近年来口岸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多带动旅游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旅游贸易额达到9.3亿美元。进口加工贸易和过埠商品进行增值加工业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满洲里口岸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对外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1.5 对外投资与合作 近期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正在逐步加快,两国投资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满洲里驰誉经贸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国主要边境城市

中国主要边境城市 东北边境城市 陆海疆城——东港市 最大边境城市——丹东市 边陲古城——集安市 历史文化名城——临江市 海兰江畔明珠——和龙市 苹果梨之乡——龙井市 东疆春城——延吉市 中朝俄交通要冲——图们市 东北亚金三角——珲春市 国境商都——绥芬河市 百里金川——穆棱市 农垦新城——密山市 赫哲人之乡——同江市 北国重镇——黑河市 草原边城——额尔古纳市东北的西大门——满洲里市 西北边境城市 当今交通要冲—二连浩特市 瓜果之乡———哈密市 金城——阿勒泰市 新疆农牧基地——塔城市亚欧陆桥第一关——博乐市花园之城——伊宁市 塞外江南——阿克苏市 帕米尔高原山城——阿图什市丝路明珠——喀什市 西南边境城市 中尼边关颈道——聂拉木县青藏高原小江南——亚东县孔雀之乡——瑞丽市 袖珍边城——畹町市 神奇的乐土——景洪市 中越交通要冲——河口县 祖国的南大门——凭祥市 北部湾疆城——东兴市

电影:边境城 市英文片名:Bordertown 国家/地区:美国区域:欧美类型:冒险惊悚导演:格雷高里·内瓦 Gregory Nava 分级:未分级 主要演员 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凯特·德尔·卡斯蒂洛Kate Del Castillo 剧情介绍 惊悚片《边境城市》讲述了一位女记者的冒险故事。劳伦是《芝加哥哨兵报》一名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的记者,她奉命 前往墨西哥边境城市Juarez,调查发生在这里的系列谋杀案。当地工厂的年轻女工频频神秘遇害,她们清一色全是来自墨西哥 的女子。劳伦的调查层层深入,发现了几百名受害者,渐渐赢得当地工人信任的她,却不知不觉陷入危险中。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