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化习题(下)

物化习题(下)

物化习题(下)
物化习题(下)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溶液是电中性的,正、负离子所带电量相等,所以正、负离子离子的迁移数也相等。2.离子迁移数与离子速率成正比,某正离子的运动速率一定时,其迁移数也一定。3.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其价态有关系。

4.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5.电解池通过l 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6.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时要用直流电桥。7.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摩尔电导率之和,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8.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Λ可以由Λm作图外推到c1/2 = 0得到。

9.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10.若a(CaF2) = 0.5,则a(Ca2+) = 0.5,a(F-) = 1。

二、单选题: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 0.1M KCl水溶液; (B) 0.001M HCl水溶液;

(C) 0.001M KOH水溶液; (D) 0.001M KCl水溶液。

2.对于混合电解质溶液,下列表征导电性的量中哪个不具有加和性:()

(A) 电导; (B) 电导率;(C) 摩尔电导率; (D) 极限摩尔电导。

3.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则溶液的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Λm变化为:()

(A) κ增大,Λm增大; (B) κ增大,Λm减少;

(C) κ减少,Λm增大; (D) κ减少,Λm减少。

4.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电解质溶液被冲稀时,其摩尔电导变化为:()

(A)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增大;

(B)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减少;

(C) 强电解质溶液增大,弱电解质溶液减少;

(D) 强弱电解质溶液都不变。

5.分别将CuSO4、H2SO4、HCl、NaCl从0.1mol·dm-3 降低到0.01mol·dm-3,则Λm变化最大的是:()

(A) CuSO4 ; (B) H2SO4 ; (C) NaCl ; (D) HCl 。

6.影响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λ的是:①浓度、②溶剂、③温度、④电极间距、⑤离子电荷。()

(A) (1)(2); (B) (2)(3);(C) (3)(4); (D) (2)(3)(5)。7.科尔劳施的电解质当量电导经验公式Λ = Λ∞ - Ac1/2,这规律适用于:()(A)弱电解质溶液;(B)强电解质稀溶液 (C)无限稀溶液 (D)浓度为1mol·dm-3的溶液。8.已知298K,?CuSO4、CuCl2、Na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λ∞分别为a、b、c(单位为S·m2·mol-1),那么Λ∞(Na2SO4)是:()

(A) c + a - b; (B) 2a - b + 2c;(C) 2c - 2a + b; (D) 2a - b + c。9.相同温度下,无限稀时HCl、KCl、CdCl2三种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l-离子的淌度相同; (B) Cl-离子的迁移数都相同;

(C) Cl-离子的摩尔电导率都相同; (D) Cl-离子的迁移速率不一定相同。10.不能用测定电解质溶液所得的电导来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A) 离子迁移数 (B) 难溶盐溶解度 (C) 弱电解质电离度 (D) 电解质溶液浓度。11.用同一电导池测定浓度为0.01和0.10mol·dm-3的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前者是后者的10倍,则两种浓度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A) 1∶1 ; (B) 2∶1 ; (C) 5∶1 ; (D) 10∶1 。

12.离子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离子的迁移数,它们的关系是:()

(A) 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电量越多,迁移数越大;

(B) 同种离子运动速度是一定的,故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其迁移数相同;

(C) 在某种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速度越大,迁移数越大;

(D) 离子迁移数与离子本性无关,只决定于外电场强度。

13.25℃时,浓度为0.1M KCl溶液中,K+离子迁移数为t(K+),Cl-离子迁移数为t(Cl-),这时t(K+) + t(Cl-) = 1,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1M NaCl,则t(K+) + t(Cl-)应为:

(A) 小于1 ; (B) 大于1 ; (C) 等于1 ; (D) 等于1/2 。

1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Λ都可以由Λm与c1/2作图外推到c1/2 = 0得到;

(B) 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C) 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

(D) 若a(CaF2) = 0.5,则a(Ca2+) = 0.5,a(F-) = 1 。

15.在25℃,0.002mol·kg-1的CaCl2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γ±)1,

0.02mol·kg-1CaSO4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2,那么:

(A) (γ±)1 < (γ±)2; (B) (γ±)1 > (γ±)2;

(C) (γ±)1 = (γ±)2; (D) 无法比较大小。

16.将AgCl溶于下列电解质溶液中,在哪个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A)0.1M NaNO3; (B) 0.1M NaCl; (C) 0.01M K2SO4; (D) 0.1MCa(NO3)2。17.下列电解质溶液中,何者离子平均活度系数最大:

(A) 0.01M NaCl ; (B) 0.01M CaCl2;(C) 0.01M LaCl3; (D) 0.02M LaCl3。18.德拜-休克尔理论导出时,未考虑的影响因素是:

(A)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

(B)每一个离子都是溶剂化的;

(C) 每一个离子都被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包围;

(D) 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导致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

19.能证明科尔劳乌施经验式 (Λm = Λ∞ - Ac1/2) 的理论是:

(A)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的电离理论;

(B) 德拜-休克尔(Debye-Huckel)的离子互吸理论;

(C)布耶伦(Bjerrum)的缔合理论; (D) 昂萨格(Onsager)的电导理论。2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

(B) 电解池通过l 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C) 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率时要用直流电桥;

(D)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摩尔电导率之和,

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三、简答题

1.柯尔拉乌希经验公式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柯尔拉乌希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重要性何在?

2.电导率与摩尔电导概念有何不同? 它们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时,作为溶剂的水电离为H+、OH-离子,为什么一般不考虑它们的迁移数? 影响离子迁移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德拜-尤格尔公式为什么只能适用于稀溶液,提高适用范围怎么办?

四、计算题

1.25℃时在一电导池中装入0.01mol·dm-3KCl 溶液,测得电阻为300.0Ω。换上0.01mol·dm-3 AgNO3溶液,测得电阻为340.3Ω,试计算(1)电导池常数;(2)上述AgNO3溶液的电导率。(3)AgNO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2、用银电极电解KCl 水溶液。电解前每100g 溶液中含KCl 0.7422g 。阳极溶解下来的银与溶液中的Cl-反应生成AgCl(S),其反应可表示为Ag→Ag++e-,Ag++Cl-→AgCl(S),总反应为Ag+Cl-→AgCl(S)+e-。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0.6136g Ag,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117.51g,其中含KCl 0.6659g 。试计算t(K+) 和t(Cl-)。

3、 298K 下BaSO4饱和溶液的电导率为4.63x10-4S·m-1,所用蒸馏水的电导率为1.12x10-4S·m-1。试计算BaSO4在298K 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第八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练习题

一、判断题:

1.电池(a) Ag,AgCl|KCl(aq)|Hg2Cl2,Hg与电池(b) Hg,Hg2Cl2|KCl(aq)|AgNO3(aq)|Ag的电池反应可逆。

2.恒温、恒压下,ΔG> 0的反应不能自发进行。3.对于电极Pt |Cl2(p)|Cl- 其还原电极电势为:φ(Cl-/Cl2) = φ (Cl-/Cl2) - (RT/2F)ln{[p(Cl2)/[p a2(Cl-)]] 。4.电池(1) Ag|AgBr(s)|KBr(aq)|Br2|Pt ,电池(2) Ag|AgNO3(aq)||KBr(aq)|AgBr(s)|Ag 的电池电动势E1、E2都与Br-浓度无关。

5.在有液体接界电势的浓差电池中,当电池放电时,在液体接界处,离子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6.对于电池Zn|ZnSO4(aq)||AgNO3(aq)|Ag,其中的盐桥可以用饱和KCl溶液。

二、单选题:

1.丹聂尔电池(铜 - 锌电池)在放电和充电时锌电极分别称为:

(A) 负极和阴极; (B) 正极和阳极;(C) 阳极和负极; (D) 阴极和正极。2.某电池在标准状况下,放电过程中,当Q r = -200 J 时,其焓变ΔH为:

(A) ΔH = -200 J ; (B) ΔH < -200 J ;(C) ΔH = 0 ; (D) ΔH > -200 J 。 3.下列说法不属于可逆电池特性的是:

(A) 电池放电与充电过程电流无限小;(B) 电池的工作过程肯定为热力学可逆过程;

(C) 电池内的化学反应在正逆方向彼此相反;(D) 电池所对应的化学反应Δr G m= 0 。4.电池在下列三种情况:(1)I→0;(2)有一定电流;(3)短路。忽略电池内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

(A) 电池电动势改变; (B) 电池输出电压不变;

(C) 对外输出电能相同; (D) 对外输出电功率相等。

5.下列电池中,哪个电池反应不可逆:

(A) Zn|Zn2+||Cu2+| Cu ; (B) Zn|H2SO4| Cu ;

(C) Pt,H2(g)| HCl(aq)| AgCl,Ag ; (D) Pb,PbSO4| H2SO4| PbSO4,PbO2。

6.对韦斯登(Weston)标准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温度系数小; (B) 为可逆电池;

(C) 正极为含 12.5% 镉的汞齐; (D) 电池电动势保持长期稳定不变。

7.电极①Pt,Cl2(g)|KCl(a1)与②Ag(s),AgCl(s)|KCl(a2),这两个电极

的电极反应相界面有:

(A) (1) 2 个,(2) 2 个; (B) (1) 1 个,(2) 2 个;

(C) (1) 2 个,(2) 1 个; (D) (1) 1 个,(2) 1 个。8.原电池Pt,H2(p )|H2SO4(0.01m)|O2(p ),Pt 在298K时,

E = 1.228V,并已知H2O(l)的生成热为- 286.06 kJ·mol-1,

n = 2,那么该电池的温度系数是:

(A) -8.53 × 10-4 V·K-1; (B) -4.97 × 10-3 V·K-1;

(C) 4.12 × 10-3 V·K-1; (D) 8.53 × 10-4 V·K-1。

9.对于甘汞电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极反应为 Hg22+ + 2e == Hg ;

(B)属于第一类电极;

(C)对阴离子可逆,电极电势较稳定;

(D) 电极电势为φ(Hg2Cl2) = φ (Hg2Cl2) + (RT/2F)ln a(Cl - ) 。

10.关于玻璃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特殊玻璃吹制的薄泡,内置0.1mol·kg-1的HCl溶液和Ag-AgCl

参比电极(或甘汞电极) ;

(B)不受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影响;

(C) 对H+可逆,为离子选择电极;

(D) 为第一类电极,定温下φ (玻)为常数。

11.电极 Pb2+(a)|Pb-Hg(a’) 和 Pb2+(a)|Pb(s) 的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

电势间的关系为:

(A) φ 相同φ不同; (B) φ相同φ 不同;

(C) φ和φ 均相同; (D) φ和φ 均不同。

12.常用三种甘汞电极,即(1)饱和甘汞电极;(2)摩尔甘汞电极;

(3)0.1mol·dm-3甘汞电极。反应式为:Hg2Cl2(s)+2e = 2Hg

(1)+2Cl-(aq)。25℃时三者的标准电极电位φ 相比:

(A) φ1 > φ2 > φ3 ; (B) φ2 > φ1 > φ3 ;

(C) φ3 > φ2 > φ1 ; (D) φ1 = φ2 = φ3 。

13.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与氯离子活度无关的是:

(A)Zn| ZnCl2(aq)| Cl2(p),Pt ;

(B)Zn| ZnCl2(aq)| KCl (aq)| AgCl,Ag ;

(C)Ag,AgCl| KCl(aq)| Cl2(p),Pt ;

(D) Pt,H2( p)| HCl (aq)| Cl2(p),Pt 。

14.25℃时电池反应 H2(g) + ?O2(g) = H2O(l) 对应的电池标准电动势为E1 ,

则反应2H2O(l) = 2H2(g) + O2(g) 所对应的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2 是:

(A) E2 = - 2E1 ; (B) E2 = 2E1 ;(C) E2 = - E1 ;(D) E2 = E1 。

15.下列反应 AgCl(s) + I - == AgI(s) + Cl - 其可逆电池表达式为:

(A)AgI(s)|I - | Cl - | AgCl(s) ;

(B) AgI(s)|I - ||Cl - | AgCl(s) ;

(C) Ag(s),AgCl(s)|Cl - || I - | AgI(s),Ag(s) ;

(D) Ag(s),AgI(s)|I - ||Cl - | AgCl(s),Ag(s) 。

16.可以直接用来求Ag2SO4的溶度积的电池是:

(A) Pt|H2(p)|H2SO4(a)| Ag2SO4(s)|Ag ;

(B) Ag|AgNO3(a)||K2SO4(a)|PbSO4(s),Pb(s) ;

(C) Ag(s),Ag2SO4(s)|K2SO4(a)||HCl(a)|AgCl(s),Ag(s) ;

(D) Ag|AgNO3(a)||H2SO4(a)|Ag2SO4(s),Ag(s) 。

17.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Cl的是:

(A) Ag|AgCl(s)|KCl(aq)|Cl2(p )|Pt ;

(B) Ag|Ag+||Cl - |Cl2|Pt ;

(C) Ag|Ag+||Cl - |AgCl(s)|Ag ;

(D) Ag|AgCl|AgCl(s)|Ag 。

18.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I的溶度积K sp的是:

(A) Ag|AgI(s)|KI(aq)|I2;

(B) Ag|Ag+||I - |AgI(s)|Ag ;

(C) Ag|Ag+||I - |I2|Pt ;

(D) Ag|AgI|Pt 。

19.若某电池反应的热效应是负值,那么此电池进行可逆工作时,

与环境交换的热:

(A) 放热; (B) 吸热; (C) 无热; (D) 无法确定。

20.某电池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r G m和焓变Δr H m的关系为:

(A) Δr H m = Δr G m ; (B) Δr H m > Δr G m ;(C) Δr H m < Δr G m ; (D) 三种均可能。

三、简答题

1.同一反应如Cu2++Zn=Cu+Zn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电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否相同? 为什么?

2.在电势差计中AB线段为电阻,为什么能表示电势的数值呢?

3.用电势差测定电池电动势时,若发现检流计始终偏向一方,可能的原因:

(1) 检流计不灵;(2) 被测定的电池电动势太大;

(3) 搅拌不充分,造成浓度不均匀;(4) 被测电池的两个电极接反了。

4.为什么选用韦斯登电池作为标准电池?

四、计算题

1.标记以下三电池。已知电池反应为:

2、

2、

3.求下列电池在25℃ 时的电动势

已知电池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189.8kJ·mol-1。

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练习

一、判断题:

1.用Pt电极电解CuCl2水溶液,阳极上放出Cl2 。

2.电化学中用电流密度i来表示电极反应速率。

3.分解电压就是能够使电解质在两极上持续不断进行分解所需要的最小外加电压。4.凡是可以阻止局部电池放电,降低腐蚀电流的因素都能使腐蚀加剧。

5.测量阳极过电位用恒电流法。6.恒电流法采用三电极体系。

7.交换电流密度越大的电极,可逆性越好。

8.用Pt电极电解CuSO4水溶液时,溶液的pH值升高。

9.极化和过电位是同一个概念。

10.双电层方程式不适用有特性吸附的体系。

二、单选题:

1.电极极化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说法(1):正极电位越来越大,负极

的电位越来越小;说法(2):阳极电位越来越正,阴极电位越来越负。分析以

上两种说法时,以下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无论对原电池或电解池,说法(2)都正确;

(B)对电解池,说法(1)与(2)都正确;

(C)对原电池,说法(1)与(2)都正确;

(D) 对原电池,说法(2)正确。

2.随着电流密度由小到大增加,电解池的实际分解电压V(分) 与原电池的端电压V(端) 将:

(A)V(分) 递增,V(端) 递减;

(B)V(分) 递减,V(端) 递增;

(C)V(分)、V(端) 递增;

(D) V(分)、V(端) 递减。

3.在极化曲线的测定中,参比电极的作用是:

(A) 与待测电极构成闭合回路,使电流通过电解池;

(B) 作为理想的极化电极;

(C) 具有较小的交换电流密度和良好的电势稳定性;

(D) 近似为理想不极化电极,与被测电极构成可逆原电池 .

4.Tafel公式η = a + b lg i中,i的物理意义是:

(A)交换电流密度;

(B)极限电流密度;

(C)电极表面在还原方向的电流密度;

(D) 电极与溶液界面上的净电流密度。

5.分别用(1)铂黑电极,(2)光亮铂电极,(3)铁电极,(4)汞电极,电解硫酸溶液,若电极极片的大小和外加电压相同,则反应速度次序是:

(A)(4) > (3) > (2) > (1) ;

(B)(2) > (1) > (3) > (4) ;

(C)(1) > (2) > (3) > (4) ;

(D) (4) > (2) > (3) > (1) 。

6.在电解硝酸银溶液的电解池中,随着通过的电流加大,那么:

(A)阴极的电势向负方向变化;

(B)(阴极附近银离子浓度增加;

(C)(电解池电阻减小;

(D) 两极之间的电势差减少。

7.当原电池放电,在外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其电极电势的变化规律是:

(A)负极电势高于正极电势;

(B)阳极电势高于阴极电势;

(C)正极可逆电势比不可逆电势更正;

(D) 阴极不可逆电势比可逆电势更正。

8.电极电势φ的改变可以改变电极反应的速度,其直接的原因是改变了:(A) 反应的活化能; (B) 电极过程的超电势;(C) 电极与溶液界面双电层的厚度; (D) 溶液的电阻。

9.氢超电势(η)与电流密度(j)之间的塔菲尔经验式

η = a + b ln j只适用于:

(A)氢气析出的电极极化过程;

(B)有气体析出的电极过程;

(C) 电化学步骤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的过程;

(D) 浓差步骤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的过程。

10.阴极电流密度与浓差超电势η的关系是:

11.对于活化过电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活化过电势的产生是当有电流通过时,由电化学反应进行的迟缓性所引起的;

(B)活化过电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活化过电势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电解时阴极析出金属时(Fe、CO、Ni除外)活化过电势很小,若电极上有气体析

出时则活化过电势很大。

12.对于塔菲尔公式η = a + b lg i,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适用于氢、氧等气体在金属电极(阴极和阳极)上的析出;

(B) a为单位电流密度的过电势,与电极材料有很大关系;

(C) 对大多数金属来说,b = 0.10~0.14 V ;

(D) 气体析出的过电势与温度无关。

13.氢在金属Pb上析出反应的机理是:

(A)复合脱附机理;

(B)电化脱附机理;

(C)迟缓放电机理;

(D) 以上三种机理都可能。

14.已知:氢在某金属M上的交换电流密度i0 = 10-2A·cm-2,其过电位

为0.004V,那么该过电位主要是:

(A) 电阻过电位; (B) 浓差过电位; (C) 电化学过电位; (D) 活化过电位。15.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滴汞电极上:

(A) 电阻小,电流密度大; (B) 形成浓差极化;

(C) 氢超电势大; (D) 易生成汞齐。

16.用Pt电极电解CdSO4溶液时,决定在阴极上是否发生浓差极化的是:

(A) 在电极上的反应速率(如果不存在浓差极化现象) ;

(B) Cd2+ 从溶液本体迁移到电极附近的速率;

(C) 氧气从SO42- 溶液本体到电极附近的速率;

(D) OH- 从电极附近扩散到本体溶液中的速率 .

17.分别测量两节用过一些时候的干电池的电压,其起始电压都在1.1伏以上。将此两节电池放入一支完好的手电筒内,灯泡却不发亮,究其最

可能的原因是:

(A)电池电压降低;

(B)电筒电阻太大;

(C)电池内阻太大;

(D) 电池内发生了严重的电化学反应。

18.对于浓差过电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浓差过电势的产生在于电极反应速率大于离子迁移速率;

(B) 可用升温或搅拌的方法减小或消除浓差过电势;

(C) 浓差过电势的大小与电流密度无关;

(D) 浓差过电势的大小是电极极化程度的量度。

19.为了防止金属的腐蚀,在溶液中加入阳极缓蚀剂,其作用是:

(A) 降低阳极极化程度; (B) 增加阳极极化程度;

(C) 降低阴极极化程度; (D) 增加阴极极化程度。

20.碳钢(为阳极)在碳铵溶液中的腐蚀属于:[已知:

φ (OH,H2) = -0.828 V,φ (OH,O2) = 0.401 V]

(A)析氢腐蚀; (B) 化学腐蚀;

(C) 吸氧腐蚀; (D) 浓差腐蚀。

三、简答题

1. 你认为影响分散层厚度的因素有哪些?

2. 试以铅—酸蓄电池为例,说明当其作为电源放电和电池充电时,哪个电极是阳极、

阴极、正极和负极?

3 在测定极化曲线时,为什么要使用另一参考电极?对参考电极应该有什么要求?

4. 如何理解交换电流i0的物理意义并说明其数值的大小和极化的关系。

四、计算题

1、一电解质溶液含有0.1mol·dm-3的Pb2+、0.2mol·dm-3Zn2+,溶液pH=2 。已知,在电流密度为10000A·m-2(即

1Acm-2)条件下氢在Pb 电极和Zn 电极上的超电压分别为-0.52V 和

-1.23V 。试求各离子的析出顺序(实验温度为298K)。

2.用Pt作电极电解SnCl2水溶液,在阴极上因氢气有超电势故先析出Sn(S),在阳极上

析出氧气,已知=0.10, =0.01,氧在阳极上析出的超电势为0.5V,已知

= -0.140V, =1.23V

(1)写出电极反应,计算实际分解电压。(2)若氢在阴极上析出时的超电势为0.5V, 试问要使降为何值时开始析出氢气?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3.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5.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6.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7.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8.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9.若反应A + B == Y + Z的速率方程为:r=kc A c B,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

是双分子反应。

10.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二、单选题:

1.1.反应3O2 ==2O3,其速率方程 -d[O2]/d t = k[O3]2[O2] 或

d[O3]/d t = k'[O3]2[O2],那么k与k'的关系是: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 ?k' 。

2.基元反应A + B==2D,A与B的起始浓度分别为a和2a,D为0,

则体系各物质浓度(c)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为:

3.关于反应速率r,表达不正确的是:

(A)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B)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C)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D) 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有关。

4.进行反应A + 2D == 3G在298K及2dm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化率为0.3 mol·s-1,则此时G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1·dm3·s-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 g G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A]a[D]d; (B) -d[D]/d t = k D[A]a[D]d;

(C) d[G]/d t = k G[G]g; (D) d[G]/d t = k G[A]a[D]d。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0/k,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 E(g),将2mol的A与1mol的B放入1升容器中混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

率间的比值是:

(A) 1∶2 ;(B) 1∶4 ;(C) 1∶6 ;(D) 1∶8 。

8.关于反应级数,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

(B)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

(C)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级数;

(D) 反应级数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9.某反应,其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反比,则反应完成87.5%的时间t1与反应完成50%的时间t2之间的关系是:

(A) t1 = 2t2 ; (B) t1 = 4t2 ; (C) t1 = 7t2 ; (D) t1 = 5t2。

10.某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其转化率达到75%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50%

的时间的两倍,反应转化率达到64%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x%的时间的

两倍,则x为:

(A) 32 ; (B) 36 ; (C) 40 ; (D) 60 。

11.有相同初始浓度的反应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经一级反应时,半衰期为t1/2 ;若经二级反应,其半衰期为t1/2',那么:

(A)t1/2 = t1/2' ; (B) t1/2 > t1/2' ;

(C) t1/2 < t1/2' ; (D) 两者大小无法确定。

12.某一气相反应在500℃下进行,起始压强为p 时,半衰期为2秒;

起始压强为0.1p 时半衰期为20秒,其速率常数为:

(A) 0.5 s-1 ; (B) 0.5 dm3·mol-1·s-1;

(C) 31.69 dm3·mol-1·s-1; (D) 31.69 s-1。

13.起始浓度都相同的三级反应的直线图应是 (c为反应物浓度,n为级数) :

14.某化合物与水相作用时,其起始浓度为1 mol·dm-3,1小时后为

0.5 mol·dm-3,2小时后为0.25 mol·dm-3。则此反应级数为:

(A) 0 ; (B) 1 ; (C) 2 ; (D) 3 。

15.某反应速率常数k = 2.31 × 10-2mol-1·dm3·s-1,反应起始浓度为

1.0 mol·dm-3,则其反应半衰期为:

(A) 43.29 s ; (B) 15 s ; (C) 30 s ; (D) 21.65 s 。

16.某反应完成50%的时间是完成75%到完成87.5%所需时间的1/16,该反应是:

(A) 二级反应; (B) 三级反应; (C) 0.5 级反应; (D) 0 级反应。17.某反应速率常数k为1.74 × 10-2mol-1·dm3·min-1,反应物起始浓度为1mol·dm-3时的半衰期t1/2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为2 mol·dm-3时的半衰期t1/2'

的关系为:

(A) 2t1/2 = t1/2'; (B) t1/2 = 2t1/2'; (C) t1/2 = t1/2'; (D) t1/2 = 4t1/2' 。18.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之半衰期与反应物最初浓度有何关系?

(A) 无关; (B) 成正比; (C) 成反比; (D) 平方成反比。

20.反应A + B → C + D的速率方程为r = k[A][B] ,则反应:

(A) 是二分子反应;

(B) 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

(C) 不是二分子反应;

(D) 是对A、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

三、简答题

1.对恒容反应a A +b B →eE+f F,其反应速率可用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1) -a(d c A /d t)=-b(d c B /d t)=e(d c E/d t)=f(d c F /d t)

(2) -d c F /f d t=-d c E /e d t=d c A /a d t=d c B /b d t

(3) -f d c A /a d t=-f d c B /b d t=f d c E/e d t=d c F /d t

(4) d c A /d t=b d c B /a d t=e d c E /a d t=f d c F /a d t

2.在描述一级反应的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 ln c对时间t作图得一条直线;

(2) 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成反比;

(3) 同一反应消耗反应物的百分数相同时,所需的时间相等;

(4) 速度常数的单位是(时间)-1。

3.二级反应2A →B 的半衰期是( )。

(1) 与A 的起始浓度无关;(2) 与A 的起始浓度成正比;

(3) 与A 的起始浓度成反比;(4) 与A 的起始浓度平方成反比。

4.已知某反应为n级,其速率方程式为:r=kc n

试据此导出其有关动力学方程式,并讨论当n=0,1,2,3 时的情形。

=Lim x→0 (c-x-c0-x)/x=Lim x→0 (-c-x ln c+c0-x ln c0)/1

四、计算题

1、

2、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

一、判断题:

1.碰撞理论成功处之一,是从微观上揭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本质。

2.确切地说:“温度升高,分子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度也增大”。

3.过渡状态理论成功之处,只要知道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4.选择一种催化剂,可以使ΔG > 0的反应得以进行。

5.多相催化一般都在界面上进行。

6.光化学反应的初级阶段A + hv P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7.酸碱催化的特征是反应中有酸或碱存在。

8.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所有性质都不改变。

9.按照光化当量定律,在整个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一个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分子,因此只能使一个分子发生反应。

二、单选题:

1.微观可逆性原则不适用的反应是:

(A)H2 + I2 = 2HI ;

(B) Cl· + Cl· = Cl2;

(C) 蔗糖 + H2O = C6H12O6(果糖) + C6H12O6(葡萄糖) ;

(D) CH3COOC2H5 + OH -=CH3COO - + C2H5OH 。

2.双分子气相反应A + B = D,其阈能为40 kJ·mol-1,有效碰撞分数是

6 × 10-4,该反应进行的温度是:

(A) 649K ; (B) 921K ; (C) 268K ; (D) 1202K 。

3.双分子气相反应A + B = D,其阈能为50.0 kJ·mol-1,反应在400K时进行,该反应的活化焓为:

(A) 46.674 kJ·mol-1; (B) 48.337 kJ·mol-1;

(C) 45.012 kJ·mol-1; (D) 43.349 kJ·mol-1。

4.关于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阈能的概念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阈能值与温度有关;

(C) 阈能是宏观量,实验值;

(D) 阈能是活化分子相对平动能的平均值。

5.在碰撞理论中,碰撞直径d,碰撞参数b与反射角θ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0 < b < d,分子发生碰撞; (B) 0 < θ < π,分子发生碰撞;

(C) 若b = 0,则θ = 0 ; (D) 若b = 0,则θ = π。

6.由气体碰撞理论可知,分子碰撞次数:

(A)与温度无关;

(B)与温度成正比;

(C)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D) 与绝对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7.有关碰撞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说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证明活化能与温度有关;

(C)可从理论上计算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D) 解决分子碰撞频率的计算问题。

8.有关绝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是最低;

(B) 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C) 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D) 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9.对于气相基元反应,下列条件:(1)温度降低;(2)活化熵越负;

(3)活化焓越负;(4)分子有效碰撞直径越大。能使反应速率变大的条件是:

(A) (2)(4) ; (B) (3)(4) ; (C) (2)(4) ; (D) (1)(2)(4) 。10.若两个同类的气相反应的活化焓值相等,在400K时,两个反应的

活化熵(1) - (2) = 10 J·mol-1,则这两个反应的速率之比:

(A) k1/k2 = 0.300 ; (B) k1/k2 = 0.997 ;

(C) k1/k2 = 1.00 ; (D) k1/k2 = 3.33 。

11.光合作用反应6CO2 + 6H2O=C6H12O6 + 6O2,每生成一个C6H12O6,

需要吸收多少个光子:

(A) 6 ; (B) 12 ; (C) 24 ; (D) 48 。

12.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中,最精确的是:

(A)k = A·exp(-E a/RT) ;

(B)ln k = -E a/RT + B ;

(C)ln k = ln A + m ln T - E a/RT;

(D) (k t + 10n)/k t = r n。

13.光化反应与黑暗反应(热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A) 都需要活化能;

(B) 温度系数都很小;

(C) 反应均向着Δr G m(T,p,W’ = 0 ) 减少的方向进行;

(D) 化学平衡常数与光强度无关。

14.下列哪个光化学反应中,光的量子产率Φ最大的是:

(A) 2HI == H2 + I2; (B) 3O2 == 2O3;

(C) H2 + Cl2==2HCl ; (D) H2S == H2 + S(g) 。

15.一定温度下,某反应 A n + + B m - === C n + + D,当在体系中加入某

电解质以增加离子强度时,则k1,k-1的变化为:

(A) k1不变,k-1增加; (B) k1不变,k-1减少;

(C) k1减少,k-1增加; (D) k1减少,k-1不变。

16.溶剂对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有利于离子间的化合反应;

(B) 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大,在极性溶剂中反应速率较大;

(C) 溶剂与反应物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会增加反应速率;

(D) 非极性溶剂对所有溶液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17.光化反应的初级阶段 A + hνP,其反应速率:

(A) 与反应物A的浓度无关;

(B) 与反应物A的浓度有关;

(C) 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 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18.根据光化当量定律:

(A) 在整个光化过程中,一个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B)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1mol原子或分子;

(C)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D)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爱因斯坦能量的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19.一个化学体系吸收了光子之后,将引起下列哪种过程:

(A) 引起化学反应; (B) 产生荧光;

(C) 发生无辐射跃迁; (D) 过程不能确定。

20.用一束波长为300~500 nm的光照射反应体系,有40%的光

被吸收,其量子效率:

(A) Φ = 0.4 ; (B) Φ > 0.4 ;

(C) Φ < 0.4 ; (D) 不能确定。

三、简答题

1.何为分子笼和偶遇? 据此设想的溶液反应模型怎样?

2.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些属于物理作用,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链反应和光反应有何特征? 激光化学反应有何特征?

4.F r a n ck-Co n do n原理具体内容是什么? 对研究光化学反应有何意义?

四、计算题

1、

2、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只有在比表面很大时才能明显地看到表面现象,所以系统表面增大是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对大多数系统来讲,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张力下降。

3.比表面吉布斯函数是指恒温、桓压下,当组成不变时可逆地增大单位表面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则是指表面单位长度上存在的使表面张紧的力。所以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4.恒温、恒压下,凡能使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的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5.过饱和蒸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新生成的微小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吉布斯函数。6.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决定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7.单分子层吸附只能是化学吸附,多分子层吸附只能是物理吸附。

8.产生物理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作用较弱,因而吸附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9.在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中,Γ为溶质的吸附量,它随溶质(表面活性物质)的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溶质达饱和时,Γ达到极大值。。

10.由于溶质在溶液的表面产生吸附,所以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大于它在溶液内部的浓度。

11.表面活性物质是指那些加人到溶液中,可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二、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比表面自由能的物理意义是,在定温定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系统

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B)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是,在相表面的功面上,垂直作用于表面

上任意单位长度功线的表面紧缩力;

(C) 比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量纲相同,单位不同;

(D) 比表面自由能单位为J·m2,表面张力单位为N·m-1时,两者数值不同。2.在液面上,某一小面积S周围表面对S有表面张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表面张力与液面垂直;

(B)表面张力与S的周边垂直;

(C) 表面张力沿周边与表面相切;

(D) 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液面指向液体内部(曲面球心),在凹液面指向液体外部。 3.同一体系,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都用σ表示,它们:

(A) 物理意义相同,数值相同; (B) 量纲和单位完全相同;

(C) 物理意义相同,单位不同; (D) 前者是标量,后者是矢量。

4.一个玻璃毛细管分别插入25℃ 和75℃ 的水中,则毛细管中的水在

两不同温度水中上升的高度:

(A) 相同 (B)无法确定 (C) 25℃ 水中高于75℃ 水中(D) 75℃ 水中高于25℃ 水中。

5.纯水的表面张力是指恒温恒压组成时水与哪类相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A) 饱和水蒸气; (B) 饱和了水蒸气的空气;(C) 空气; (D) 含有水蒸气的空气。

6.水的相图中s、l、g分别表示固、液、气三态,

a、b、c、d是四种不同的状态,则在这四种状态中

没有界面张力、只有一种界面张力、有两种以上界

面张力的状态依次是:

(A) d、a、b;

(B) d、a、c;

(C) a、c、b;

(D) b、d、c。

7.某温度压力下,有大小相同的水滴、水泡和气泡,其气相部分组成相同,

见图。它们三者表面自由能大小为:

(A) G a = G c < G b;

(B) G a = G b > G c ;

(C) G a < G b < G c ;

(D) G a = G b = G c 。

8.已知20℃ 时水~空气的界面张力为7.27 × 10-2N·m-1,当在20℃

和p 下可逆地增加水的表面积4cm2,则系统的ΔG为:

(A) 2.91 × 10-5 J ; (B) 2.91 × 10-1 J ; (C) -2.91 × 10-5 J (D) -2.91 × 10-1 J 。 9.对处于平衡状态的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凸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大于外部压力;

(B) 凹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外部压力;

(C) 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大于外部压力;

(D) 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等于外部压力。

10.当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时,那么不正确的是:

(A) ΔG S > 0 ; (B) ΔH S > 0 ; (C) ΔS S > 0 ; (D) Q r < 0。

11.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的联系与区别在于:

(A)产生的原因与方向相同,而大小不同;

(B)作用点相同,而方向和大小不同;

(C)(产生的原因相同,而方向不同;

(D) 作用点相同,而产生的原因不同。

12.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有大小不同的两个水珠,长期放置后,会发生:

(A) 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小; (B) 大水珠变大,小水珠变大;

(C) 大水珠变小,小水珠变大; (D) 大水珠,小水珠均变小。

13.开尔文方程RT ln(p/p0) = 2γ·M/(ρ·r) 不能运用的体系是:

(A) 空气中分散有r= 10-5cm 的水珠体系;(B) 水中分散有r= 10-6cm 的油滴体系;

(C) 水中分散有r = 10-5cm 的微晶体系; (D) 水中分散有r = 10-8cm 的气泡体系。14.微小固体颗粒在水中的溶解度应:

(A) 与颗粒大小成正比;

(B) 与颗粒大小无关;

(C) 随表面张力增大而增大;

(D) 与固体密度成正比。

15.下列摩尔浓度相同的各物质的稀水溶液中,哪一种溶液的表面发生负吸附:

(A) 硫酸; (B) 己酸; (C) 硬脂酸; (D) 苯甲酸。

16.一根毛细管插入水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当在水中加入少量的NaCl,这时毛细管中液面的高度为:

(A) 等于h; (B) 大于h; (C) 小于h; (D) 无法确定。

17.某溶液表面张力σ与溶质浓度c的关系式:σ0 - σ = A + B ln c,

式中σ0 为纯溶剂的表面张力,A、B为常数. 则表面超量为:

(A) Γ = c/RT(?σ/?c)T; (B) Γ = B/RT; (C) Γ = -B/RT; (D) Γ = Bc/RT。18.用同一支滴管分别滴取纯水与下列水的稀溶液,都是取得1cm3,

哪一种液体所需液滴数最少?

(A) 纯水; (B) NaOH水溶液; (C) 正丁醇水溶液; (D) 苯磺酸钠水溶液。19.涉及溶液表面吸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表面发生吸附后表面自由能增加;

(B) 溶质的表面张力一定小于溶剂的表面张力;

(C) 定温下,表面张力不随浓度变化时,浓度增大,吸附量不变;

(D) 饱和溶液的表面不会发生吸附现象。

20.某温度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γ~c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说明烃基为直链时比带有支链时表面活性剂的:

(A) 效率高,有效值小;

(B) 效率低,有效值大;

(C) 效率高,有效值大;

(D) 效率低,有效值小。

三、简答题

1.表面能、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是否是一个概念?相同否?

2.若在容器内只是油与水在一起,虽然用力振荡,但静止后仍自动分层,这是为什么?3.铅酸蓄电池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活性铅电极,另一个是活性氧化铅电极,你是怎样理解这理解这“活性”两字?

4 在化工生产中,固体原料的焙烧,目前很多采用沸腾焙烧,依表面现象来分析有哪些优点?

四、计算题

1、如果水中仅含有半径为的空气泡,试求这样的水开始

沸腾的温度为多少度?已知以上水的表面张力为,汽

化热为

2、水蒸气迅速冷却至时会发生过饱和现象。已知时水的表面张

力为,当过饱和蒸汽压为水的平衡蒸汽压的4 倍时试求算

最形成的的水滴半径为多少?此种水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2.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3.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4.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5.ζ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φ的绝对值.

6.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入电解质也可以使肢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7.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8.旋光仪除了用黄光外,也可以用蓝光。

9.大分子溶液与溶胶一样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10.将大分子电解质NaR的水溶液与纯水用半透膜隔开,达到Donnan平衡后,膜外水的pH值将大于7。

二、单选题:

1.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A) 液体; (B) 气体; (C) 固体; (D) 气体或固体。2.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A) 是多相体系; (B)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 对电解质很敏感; (D) 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3.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A)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 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4.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粒子大小不同; (B) 渗透压不同;

(C) 丁铎尔效应的强弱不同; (D) 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5.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A) 渗透压大; (B) 丁铎尔效应显著;

(C) 不能透过半透膜; (D) 对电解质敏感。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B) 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C)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D) 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7.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

(A)除去杂质,提高纯度;

(B)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

(D) 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

8.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A)[(AgI)m·n I-·(n-x) ·K+]x-·x K+;

(B)[(AgI)m·n NO3-·(n-x)K+]x-·x K+;

(C)[(AgI)m·n Ag+·(n-x)I-]x-·x K+;

(D) [(AgI)m·n Ag+·(n-x)NO3-]x+·x NO3-。

9.以下列三种方法制备溶胶:(1)亚铁氰化铜溶胶的稳定剂是亚铁氰化钾;

(2)将10ml的0.5M NaCl与12mol 0.5M AgNO3制得;(3)FeCl3在热水中

水解得的溶胶,它们带电荷的符号是:

(A) (1)正电荷,(2)正电荷,(3)正电荷;

(B) (1)负电荷,(2)与(3)正电荷;

(C) (1)与(2)负电荷,(3)正电荷;

(D) (1)、(2)、(3)负电荷。

10.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电位离子是Ag+; (B) 反号离子是NO3-;

(C) 胶粒带正电; (D) 它是负溶胶。

11.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

(A) 沉降平衡; (B) 布朗运动;

(C) 沉降电势; (D) 电导。

12.当一束足够强的自然光通过一胶体溶液,在与光束垂直方向上一般可观察到:

(A) 白光; (B) 橙红色光;

(C) 兰紫色光; (D) 黄光。

13.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A) 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 观察丁铎尔效应;

(C) 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 观察ζ电位。

14.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观察离子的布朗运动;

(B) 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 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

(D) 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15.有两个连通的容器,中间用一个AgCl做成的多孔塞,塞中细孔及两

容器中分别充满了0.02M与0.20M的NaCl溶液,在多孔塞两边插入

两电极并通直流电,发生下列哪种情况:

(A)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B)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C)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慢;

(D)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16.有关电泳的阐述,正确的是:

(A) 电泳和电解没有本质区别; (B) 外加电解质对电泳影响很小;

(C) 胶粒电泳速度与温度无关; (D) 两性电解质电泳速度与pH值无关。17.固体物质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

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A) 滑动液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 (B) 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

(C) 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电势差; (D) 即为热力学电位φ。

18.动电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A)外电场或外电压作用;

(B)电解质离子存在;

(C)分散相粒分子或介质分子的布朗运动;

(D) 固体粒子或多孔体表面与液相界面存在漫散双电层结构。

19.对ζ电势的阐述,正确的是:

(A) ζ电势与溶剂化层中离子浓度有关;

(B) ζ电势在无外电场作用下也可表示出来;

(C) |ζ| 电势越大,溶胶越不稳定;

(D) |ζ| 电势越大,扩散层中反号离子越少。

20.水中直径为1μm的球形石英粒子在电位梯度1.0 V·cm-1的电场中

运动速度为3.0 × 10-3 cm·s-1,则石英-水界面上ζ电位值为

(η= 0.001 kg·m-1·s-1,D = 80):

(A) 0.630伏; (B) 0.424伏; (C) 0.0636伏;(D) 7×10-6伏。

三、简答题

1.纯液体有无散射光? 为什么? 一般溶液如何? 溶胶具有乳光现象,但体系透明,为何?2.超显微镜为何要用强的光源?

3.为何说我们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胶粒真实的运动情况?

4.布朗运动扩散方程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四、计算题

1、290K时在超显微镜下测得藤黄水溶胶中的胶粒每10s沿x轴的平均位移为6μm,溶胶的粘度为0.0011Pa/s,求胶粒半径。

2、某金溶胶在298K时达沉降平衡,在某一高度粒子的密度为8.8910m,

在上升0.001m粒子密度为1.0810m。设粒子为球形,金的密度为

1.9310kg/m,水的密度为1.010kg/m,试求:胶粒的平均半径及平均摩尔质量。使粒子的密度下降一半,需上升的高度。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物质的构成溶解及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考点1:分子的热运动 1知识梳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典型例题 1 水结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2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3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4 针对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 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 腌咸菜时,时间一长才就变咸了。 D 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考点2:物质的溶解 1知识梳理 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2、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溶解得越少。 2典型例题 1色拉油地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4 针对性练习 1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 B 有的温度降低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吸热放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洗出了白色晶体。她觉得非常不满意,认为被欺骗了,但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你认为他们谁有理?请说出理由。 考点4: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状态、密度、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等 化学性质:有些物质有毒性、食物会腐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等 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 经典例题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检测 针对性练习: 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 酒精挥发 D 煤油燃烧 E 氧化酶是白色粉末 F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 煤油能燃烧 H 酒精易挥发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化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2. 下列三种胶体分散系统中,热力不稳定的系统是:() A.大分子溶胶 B.胶体电解质 C.溶胶 3.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 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5.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A) W =0,Q <0,U <0 (B). W>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6. 对于化学平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C)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化学势相等 (D)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化学平衡态 7. 封闭系统内的状态变化:() A 如果系统的?S >0,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sys B 变化过程只要对环境放热,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变化过程是否自发无法判断 C 仅从系统的?S sys 8. 固态的NH H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 4 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9. 在定压下,NaCl晶体,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和条件自由度f':() A C=3,f'=1 B C=3,f'=2 C C=4,f'=2 D C=4,f'=3 10. 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最新物化下册练习题

物化下册练习题 第七章 《电化学》 一、选择题 1.用铂作电极电解一些可溶性碱的水溶液,在阴、阳两电极上可分别获得氢气和氧气。所 得各种产物的量主要取决于( )。 A. 电解液的本性; B. 电解温度和压力; C. 电解液浓度; D . 通过电极的电量。 2.采用电导法测定HAc 的电离平衡常数时, 应用了惠斯登电桥。作为电桥平衡点的示零仪 器,不能选用( )。 A. 通用示波器; B. 耳机; C. 交流毫伏表; D . 直流检流计。 3.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规律为:( )。 A. 随浓度增大而单调地增大; B. 随浓度增大而单调地减小; C. 随浓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D. 随浓度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 4.离子独立运动定律适用于( )。 A. 强电解质溶液; B. 弱电解质溶液; C. 无限稀电解质溶液; D . 理想稀溶液。 5.在论述离子的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的影响因素时,错误的讲法是( )。 A. 认为与溶剂性质有关; B. 认为与温度有关; C. 认为与共存的离子性质有关; D. 认为与离子本性有关。 6.25℃无限稀释的KCl 摩尔电导率为130 S · m 2 ·1mol -,已知Cl -的迁移数为0.505,则K +离 子的摩尔电导率为(单位:S · m 2 ·1mol -)( )。 A. 130; B. 0.479; C. 65.7; D. 64.35。 7.已知298K 时,NaCl ,HCOONa 和 HCl 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分别是1.264210?、1.046210? 和 4.261210?S · m 2 ·1mol -。实验测得298 K 时,0.01 mol ·3dm -HCOOH 水溶液的电导率 是5.07210?1S m -?。298 K 时,0.01 mol ·3dm -HCOOH 水溶液的解离度为( )。 A. 0.1254; B. 0.2508; C. 0.3214; D. 0.0879。 8.25℃饱和AgCl 水溶液电导率为63.4110-?1S cm -?,所用水的电导率为61.6010-?1S cm -?, 已知25℃时,+m,Ag 63.5λ∞=S · cm 2 ·1mol -,其迁移数为0.4568。则AgCl 的溶度积为( )。 A. 101.6910-?; B. 111.9810-?; C. 92.1810-?; D. 103.2110-?。 9. 电解质水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温度一定时,其主要的影响因 素是( )。 A. 离子的本性; B. 电解质的强弱; C. 共存的其它离子的性质; D. 离子浓度及离子电荷数。 10.0.001 1mol kg -?的K 3[Fe(CN)6]的水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 A. 316.010mol kg --??; B. 313.010mol kg --??; C. 314.510mol kg --??; D. 315.010mol kg --??。 11.下列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都为0.011mol kg -?。离子平均活度系数最小的是( )。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卷号:18 学校:院系: 专业:年级:班级: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 时间:120分钟总分:100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6页) 大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成绩 一.问答题。请回答下列各题。(本大题 3 分) 计量化学反应式为a A + b B y Y + z Z,试写出d c A/d t,d c B/d t,d c Y/d t和d c Z/d t四者之间的等式关系。 二.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8 分) 用活性炭吸附CHCl3时,0 ℃时的最大吸附量为93.8 dm 3·kg -1已知该温度下CHCl3的分压力为1.34 ×10 4 Pa时的平衡吸附量为82.5 dm 3·kg -1,试计算: (1)朗缪尔吸附等温式中的常数b; (2)CHCl3分压力为6.67 ×10 3 Pa 时的平衡吸附量。 三.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 6 分) 65℃时,在气相中N2O5分解的速率系(常)数为0.292 min-1,活化能为103.34 kJ·mol-1,求80℃时的k和T1/2 。 四.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 5 分) 测得NO2热分解反应的数据如下:

求该反应的级数。 五.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已知某总反应的速率系(常)数与组成此反应的元反应速率系(常)数k 1, k 2, k 3 间的关系为k =k k k 3122 ?? ?? ?,又知各元反应的活化能 E 1=120 kJ -mol -1,E 2=96 kJ -mol -1, E 3=196 kJ -mol - 1,试求总 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 a 。 六.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CH 4 气相热分解反应 2CH 4?→?C 2H 6 +H 2 的反应机理及各元反应的活化能如下: CH 4 k 1 ?→? CH 3- +H - , E 1=423 kJ -mol -1 ; CH 3- + CH 4k 2?→? C 2H 6 +H - , E 2=201 kJ -mol -1 ; H - + CH 4 k 3?→? CH 3- +H 2 , E 3=29 kJ -mol -1 ; H - + CH 3- k -?→?1 CH 4 , E -1=0 kJ -mol -1 。 已知该总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d (C H d 26c t ) =k k k k c 123112 32 ???? ?? ? -[()] CH 4 试求总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七.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某电导池中充入0.02 mol ·dm -3的KCl 溶液,在25℃时电阻为250 Ω,如改充入6×10-5 mol ·dm -3 NH 3·H 2O 溶液,其电阻为105 Ω。已知0.02 mol ·dm -3KCl 溶液的电导率为0.227 S ·m -1,而NH 4+及OH -的摩尔电导率分别为73.4×10-4 S ·m 2·mol -1,198.3 S ·m 2·mol -1。试计算6×10-5 mol ·dm -3 NH 3·H 2O 溶液的解离度。

天然气物理化学性质

海底天然气物理化学性质 第一节海底天然气组成表示法 一、海底天然气组成 海底天然气是由多种可燃和不可燃的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以低分子饱和烃类气体为主,并含有少量非烃类气体。在烃类气体中,甲烷(CH 4 )占绝大部分, 乙烷(C 2H 6 )、丙烷(C 3 H 8 )、丁烷(C 4 H 10 )和戊烷(C 5 H 12 )含量不多,庚烷以上 (C 5+)烷烃含量极少。另外,所含的少量非烃类气体一般有氮气(N 2 )、二氧化 碳(CO 2)、氢气(H 2 )、硫化氢(H 2 S)和水汽(H 2 O)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 由于海底天然气是多种气态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物,所以也像石油那样,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它的主要物理性质见下表。 海底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名称分 子 式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密度 /Kg ·m-3 临界 温度 /℃ 临 界 压 力 /MP a 粘度 /KP a ·S 自 燃 点 / ℃ 可燃性 限 /% 热值 /KJ·m-3 (15.6℃, 常压) 气体 常数 / Kg· m· (Kg ·K)-1 低 限 高 限 全 热 值 净 热 值 甲烷CH 4 16. 043 0.71 6 -82. 5 4.6 4 0.01( 气) 6 4 5 5. 15. 372 62 334 94 52.8 4 乙烷C 2 H 6 30. 070 1.34 2 32.2 7 4.8 8 0.009( 气) 5 3 3. 2 12. 45 661 51 602 89 28.2 丙烷C 3 H 8 44. 097 1.96 7 96.8 1 4.2 6 0.125( 10℃) 5 1 2. 37 9.5 937 84 862 48 19.2 3 正丁烷n-C 4 H 10 58. 12 2.59 3 152. 01 3.8 0.174 4 9 1. 86 8.4 1 121 417 108 438 14.5 9 异丁烷i-C 4 H 10 58. 12 2.59 3 134. 98 3.6 5 0.194 1. 8 8.4 4 121 417 108 438 14.5 9 氨He 4.0 03 0.19 7 -267 .9 0.2 3 0.0184 211. 79 氮N 228. 02 1.25 -147 .13 3.3 9 0.017 30.2 6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四.概念题参考答案 1.在温度、容积恒定的容器中,含有A 和B 两种理想气体,这时A 的分压 和分体积分别是A p 和A V 。若在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理想气体C ,问A p 和A V 的 变化为 ( ) (A) A p 和A V 都变大 (B) A p 和A V 都变小 (C) A p 不变,A V 变小 (D) A p 变小,A V 不变 答:(C)。这种情况符合Dalton 分压定律,而不符合Amagat 分体积定律。 2.在温度T 、容积V 都恒定的容器中,含有A 和B 两种理想气体,它们的 物质的量、分压和分体积分别为A A A ,,n p V 和B B B ,,n p V ,容器中的总压为p 。试 判断下列公式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 A A p V n RT = (B) B A B ()pV n n RT =+ (C) A A A p V n RT = (D) B B B p V n RT = 答:(A)。题目所给的等温、等容的条件是Dalton 分压定律的适用条件,所 以只有(A)的计算式是正确的。其余的,,,n p V T 之间的关系不匹配。 3. 已知氢气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为633.3 K , 1.29710 Pa C C T p ==?。 有一氢气钢瓶,在298 K 时瓶内压力为698.010 Pa ?,这时氢气的状态为 ( ) (A) 液态 (B) 气态 (C)气-液两相平衡 (D) 无法确定 答:(B)。仍处在气态。因为温度和压力都高于临界值,所以是处在超临界 区域,这时仍为气相,或称为超临界流体。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无论加多大压力, 都不能使氢气液化。 4.在一个绝热的真空容器中,灌满373 K 和压力为 kPa 的纯水,不留一点 空隙,这时水的饱和蒸汽压 ( ) (A )等于零 (B )大于 kPa (C )小于 kPa (D )等于 kPa 答:(D )。饱和蒸气压是物质的本性,与是否留有空间无关,只要温度定了, 其饱和蒸气压就有定值,查化学数据表就能得到,与水所处的环境没有关系。

物理化学下册复习题

07电化学 一、单选择题 (1) 电解质溶液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 .0.1M KCl 水溶液 B .0.001M HCl 水溶液 C .0.001M KOH 水溶液 D .0.001M KCl 水溶液 2.1摩尔电子的电量与下列哪一个相同 A .安培秒 B .库仑 C .法拉第 D .单位电荷 3.分别将CuSO 4、H 2SO 4、HCl 、NaCl 从0.1mol ·dm -3 降低到0.01mol ·dm -3 ,则Λm 变化最大的是: A .CuSO 4 B .H 2SO 4 C .NaCl D .HCl 4.下面那种阳离子的离子迁移率最大 A .Be 2+ B ..Mg 2+ C .Na + D .H + 5.不能用测定电解质溶液所得的电导来计算出的物理量是: A .离子迁移数 B .难溶盐溶解度 C .弱电解质电离度 D .电解质溶液浓 6.用0.5法拉第的电量可以从CuSO 4溶液中沉淀出铜大约(原子量Cu 为64,S 为32,O 为16) A .16克 B ..32克 C .48克 D .64克 7.在界面移动法则定离子的迁移数的实验中,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 A .界面移动清晰程度 B .外加电压大小 C .正负离子的价数值相等 D .正负离子运动数相同否 8.298K 时,0.1mol ·dm -3 NaCl 溶液的电阻率为93.6m ?Ω它的电导率为 A .114.6--?Ωm B .11936.0--?Ωm C .1136.9--?Ωm D .11011.0--?Ωm 9.摩尔电导率的定义中固定的因素有 A .两个电级间的距离 B .两个电极间的面积. C .电解质的数量固定 D .固定一个立方体溶液的体积 10.0.4000ml 水溶有2克无水BaCl 2,溶液的电导率为0.00585 S ·m -1 ,该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 A .127101--???mol m S B .1261041.2--???mol m S (BaCl 2式量为208) C . 1241041.2--???mol m S D .1231041.2--???mol m S 11.科尔劳乌斯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公式:)1(C m m β-Λ=Λ∞仅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测验-相平衡

物理化学测验(四) 一、选择题。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 1、硫酸与水可形成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三种水合物,问在101325 Pa的压力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物最多可有多少种?( ) (1) 3种;(2) 2种;(3) 1种;(4) 不可能有硫酸水合物与之平衡共存。 2、组分A(高沸点)与组分B(低沸点)形成完全互溶的二组分系统,在一定温度下,向纯B 中加入少量的A,系统蒸气压力增大,则此系统为:( )。 (1)有最高恒沸点的系统; (2)不具有恒沸点的系统; (3)具有最低恒沸点的系统。 3、设反应a A(g ) == y Y(g) + z Z(g),在101.325 kPa、300 K下,A的转化率是600 K的2倍,而且在300 K下系统压力为101 325 Pa的转化率是2×101 325 Pa的2 倍,故可推断该反应()。 (1)平衡常数与温度,压力成反比; (2)是一个体积增加的吸热反应; (3)是一个体积增加的放热反应; (4)平衡常数与温度成在正比,与压力成反比。 4、某反应A(s) == Y(g) + Z(g)的?r G与温度的关系为?r G= (-45 000+110 T/K) J ·mol -1,在标准压力下, 要防止该反应发生,温度必须:( ) 。 (1) 高于136 ℃; (2) 低于184 ℃; (3) 高于184 ℃; (4) 低于136 ℃; (5) 高于136 ℃而低于184 ℃。 5、将固体NH4HCO3(s) 放入真空容器中,等温在400 K,NH4HCO3按下式分解并达到平衡:NH4HCO3(s) === NH3(g) + H2O(g) + CO2(g) 系统的组分数C和自由度数?为:( )。 (1)C=2,?=1; (2)C=2,?=2; (3)C=1,?=0; (4)C=3,?=2。 6、已知等温反应 ①CH4(g) == C(s) + 2H2(g) ②CO(g) + 2H2(g) == CH3OH(g) 若提高系统总压力,则平衡移动方向为()。 (1)①向左,②向右; (2)①向右,②向左; (3)①和②都向右。 二、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 本大题7分) 在323 K时,下列反应中NaHCO3(s)和CuSO4-5H2O(s)的分解压力分别为4 000 Pa和6052 Pa: 反应①2NaHCO3(s) ==Na2CO3(s) + H2O(g) + CO2(g)

常用化学试剂物理化学性质

氨三乙酸 化学式CH6N9O6,分子量191.14,结构式N(CH2COOH)3,白色棱形结晶粉末,熔点246~249℃(分解),能溶于氨水、氢氧化钠,微溶于水,饱和水溶液pH为2.3,不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溶于热乙醇中可生成水溶性一、二、三碱性盐。属于金属络合剂,用于金属的分离及稀土元素的洗涤,电镀中可以代替氰化钠,但稳定性不如EDTA。 丙酮 最简单的酮。化学式CH3COCH3。分子式C3H6O。分子量58.08。无色有微香液体。易着火。比重0.788(25/25℃)。沸点56.5℃。与水、乙醇、乙醚、氯仿、DMF、油类互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和物,爆炸极限2.89~12.8%(体积)。化学性质活泼,能发生卤化、加成、缩合等反应。广泛用作油脂、树脂、化学纤维、赛璐珞等的溶剂。为合成药物(碘化)、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 冰乙酸 化学式CH3COOH。分子量60.05。醋的重要成份。一种典型的脂肪酸,无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比重1.049。沸点118℃,可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纯品在冻结时呈冰状晶体(熔点16.7℃),故称“冰醋酸”,能参与较多化学反应。可用作溶剂及制造醋酸盐、醋酸酯(醋酸乙酯、醋酸乙烯)、维尼纶纤维的原料。 苯酚 简称“酚”,俗称“石炭酸”,化学式C6H5OH,分子量94.11,最简单的酚。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露在空气中因被氧化变为粉红,有毒!并有腐蚀性,密度1.071(25℃),熔点42~43℃,沸点182℃,在室温稍溶于水,在65℃以上能与任何比与水混溶,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丙三醇、二硫化碳中,有弱酸性,与碱成盐。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可用以制备水杨酸、苦味酸、二四滴等,也是合成染料、农药、合成树脂(酚醛树脂)等的原料,医学上用作消毒防腐剂,低浓度能止痒,可用于皮肤瘙痒和中耳炎等。高浓度则产生腐蚀作用。 1,2-丙二醇 化学式CH3CHOHCH2OH,分子量76.10,分子中有一个手征性碳原子。外消旋体为吸湿性粘稠液体;略有辣味。比重1.036(25/4℃),熔点-59℃,沸点188.2℃、83.2℃(1,333Pa),与水、丙酮、氯仿互溶,溶于乙醚、挥发油,与不挥发油不互溶,左旋体沸点187~189℃,比旋光度-15.8。丙二醇在高温时能被氧化成丙醛、乳酸、丙酮酸与醋酸。为无毒性抗冻剂。可用于酿酒、制珞中,是合成树脂的原料。医学上用作注射剂、内服药的溶剂与防腐剂,防腐能力比甘油大4倍,此外还可用于室内空气的消毒。 丙三醇 学名1,2,3-三羟基丙烷,分子式C3H8O3,分子量92.09,有甜味的粘稠液体,甜味为蔗糖的0.6倍,易吸湿,对石蕊试纸呈中性。比重1.26362(20/20℃)。熔点7.8℃,沸点290℃(分解)167.2℃(1,3332Pa)。折光率1.4758(15℃),能吸收硫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其水溶液(W/W水)的冰点:10%,-1.6℃;30%,-9.5℃;50%,-23℃;80%,-20.3℃。与水、乙醇互溶,溶于乙酸乙酯,微溶于乙醚,不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油类。可以制备炸药(硝化甘油)、树脂(醇酸树脂)、润滑剂、香精、液体肥皂、增塑剂、甜味剂等。在印刷、化妆品、烟草等工业中作润滑剂。医学上可用滋润皮肤,防止龟裂;作为栓剂(甘油栓)可用作通便药。切勿与强化剂如三氧化铬、氯酸钾、高锰酸钾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爆炸。 蓖麻油 化学式C57H104O9,分子量933.37。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臭味,凝固点-10℃,比重

各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各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序号符 号 中 文 读音 原子 量 外层 电子 常见化 合价 分类英文名英文名音标其它 1 H 氢轻 1 1s1 1、-1 主/非 /其 Hydrogen ['haidr?d??n] 最轻 2 He 氦害 4 1s2 主/非 /稀 Helium ['hi:li?m] 最难液化 3 Li 锂里7 2s1 1 主/碱Lithium ['liθi?m] 活泼 4 Be 铍皮9 2s2 2 主/碱 土 Beryllium [be'rili?m] 最轻碱土金属元素 5 B 硼朋10.8 2s2 2p1 3 主/类Boron ['b?:r?n] 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的非金属元素 6 C 碳探12 2s2 2p2 2、4、-4 主/非 /其 Carbon ['kɑ:b?n] 沸点最高 7 N 氮蛋14 2s2 2p3 -3 1 2 3 4 5 主/非 /其 Nitrogen ['naitr?d??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 8 O 氧养16 2s2 2p4 -2、-1、2 主/非 /其 Oxygen ['?ksid??n] 地壳中最多 9 F 氟福19 2s2 2p5 -1 主/非 /卤 Fluorine ['flu?ri:n] 最活泼非金属,不能 被氧化 10 Ne 氖乃20 2s2 2p6 主/非 /稀 Neon ['ni:?n] 稀有气体 11 Na 钠那23 3s1 1 主/碱Sodium ['s?udi?m] 活泼 12 Mg 镁每24 3s2 2 主/碱 土 Magnesium [mæɡ'ni:zi?m] 轻金属之一 13 Al 铝吕27 3s2 3p1 3 主/金 /其 Aluminum [,ælju'minj?m]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 金属 14 Si 硅归28 3s2 3p2 4 主/类Silicon ['silik?n] 地壳中含量仅次于 氧 15 P 磷林31 3s2 3p3 -3、3、5 主/非 /其 Phosphorus ['f?sf?r?s] 白磷有剧毒 16 s 硫留32 3s2 3p4 -2、4、6 主/非 /其 Sulfur ['s?lf?] 质地柔软,轻。与氧 气燃烧形成有毒的 二氧化硫 17 Cl 氯绿35.5 3s2 3p5 -1、1、3、 5、7 主/非 /卤 Chlorine ['kl?:ri:n] 有毒活泼 18 Ar 氩亚40 3s2 3p6 主/非 /稀 Argon ['ɑ:ɡ?n]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 含量最多的稀有气 体 19 K 钾假39 4s1 1 主/碱Potassium [p?'tæsj?m] 活泼,与空气或水接触发生反应,只能储存在煤油中 20 Ca 钙盖40 4s2 2 主/碱 土 Calcium ['kælsi?m] 骨骼主要组成成分

冶物化课后习题答案

P188 下 册 1.试计算高炉中炉气的2CO 为16%的区域内。总压为126656.25Pa 时,石灰石的分解温度和沸腾温度。 32CaO CaO CO =+ 0170577144.19G T ?=- 28908 lg 7.53CO P T =- + ① 开始分解2'16%126656.20.1620265CO P P Pa =?=?=总 2 2'20265 0.2101325 CO CO P P P θ ∴= = = 1082.5T K = ② 沸腾时:2' CO P P =总 2 2' 1.25CO CO P P P θ == 1198.4T K = 2.根据氧势图, 求23Fe O 分解在大气中分解的开始温度和沸腾温度,并与23Fe O 分解压的热力学计算值进行比较。 2 2' 0.21O O P P P θ = = 2' 0.21101325O P Pa =? 连接“O ”与2'0.687 10O P -=点,T=1380℃ 沸腾20110O P == T=1460℃ 计算:2334264Fe O Fe O O =+ 0586770340.20G T ?=- 230645.5 lg 17.77O P T =- + 开始分解:T 开=1338℃ 沸腾:T 沸=1451℃ 3.把4510kg -?的碳酸钙放在体积为31.510-?3m 真空容器内,加热到800℃,问有多少kg 的碳酸钙未能分解而残留下来。 32CaO CaO CO =+ 0170577144.19G T ?=-

T=800℃(1073K )28908 lg 7.53CO P T =- + 20.169CO P = 2'0.169101.32517124CO P Pa Pa ∴=?= 按理想气体处理,分解的2CO 量 PV nRT =3 17124 1.5100.002888.3141073 PV n mol RT -???===? 则分解的3CaO 摩尔数为0.00288n mol = 100/0.002880.288m g mol mol g =?= 3330.5100.288100.21210m kg ---?=?-?=? 5. 用空气/水汽=3(体以比)的混合气体去燃烧固体碳。试计算总压为51.0132510?Pa, 温度为1127℃时煤气的组成。(提示:初始态中(/)O H n n ??初=(1+20.213)/2) 设碳过剩下,平衡气相中气体为2222CO CO H H O N ++++ 独立反应:22C CO CO += 2 2 1CO CO P K P = 01169008177.19G T ?=- 222()CO H CO H O g +=+ 222 2CO H O H CO P P K P P = 2 3449329.83G T ?=- 927℃(1200K ):1169008177.191200 ln 3.778.3141200 K -+?= =? 143.41K = 23449329.831200 ln 0.138.3141200K -+?==? 2 1.14K = 又空气与水汽的体积比为3,101.325P Pa =总,T=927℃ (/)O H n n ??初=(1+20.213)/2=2.26/2 ① 分压总和方程:22221CO CO H H O N p p p p p ++++= ② 平衡常数方程:2 21CO CO P K P =22 1/CO CO P P K ?= 2222CO H O H CO P P K P P = 22222 1221H O H O CO H CO CO CO P P P K P P P K K P ?=??=

物理化学课程总结

物理化学期末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到了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量子力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与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其中我个人还有许多地方存在问题,包括一些基础概念,公式,还有解题思路,都有些欠缺。这更能说明这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这里请允许我自我检讨一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学生应尽的义务去认真负责的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导致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脑海中实在搜刮不出一些讲得出口,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知识与技巧,又实际上没有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能说的出口的,可以说是虚度好一段大好时光。学习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学期末的总结也只能说是反省一下自我过失,谈不上后悔,和如果当初了......为了期末考试对于我来说我还是要好好复习。以弥补我在这个学期中对物理化学学习的不用功。 但是,这学期的课程中有很多我感兴趣的部分知识点,仍然学了些可以总结的东西,比如电化学。 电化学学习伊始,老师就提点了我们几点基本的学习要求:①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异同点;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及其应用。②掌握电解质的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动系数的定义及计算。③掌握离子迁移数,离子电迁移率的定义了解迁移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④掌握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会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动势。⑤了解浓差电池的原理,了解液接电势的计算。⑥了解分解电压和极化的概念以及极化的结果。 学习中我了解到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和电能相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其中电解质的导电任务是由正,负离子共同承担,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等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等类似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希托夫法测量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电导定义,德拜休克极限公式和有关电池热力学方面的计算与测定。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电池的原设计,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中和反应的,沉淀反应的以及浓差电池——扩散过程。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本学期的电电化学的学习中,我更加深了了解物理化学这门课的含义:即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更加明白了问什么说“物理化学的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化学发展的深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物理化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学生努力学习的一门课,它相对而言更难,更精,是我们化学专业领域的一块好工具,傻傻的我一开始并不清楚,只有失去才懂得追悔莫及。

物理化学性质

甲醇 MSDS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甲醇;木酒精木精;木醇英文名: Methyl alcohol;Methanol 分子式:CH4O 分子量: 32.04 CAS号: 67-56-1 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等。 物理化学性质 熔点: -97.8 沸点: 64.8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 1.11 饱和蒸汽压(kPa):13.33/21.2℃ 溶解性: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7.95 燃烧热(kj/mol):727.0 甲醇由甲基和羟基组成的,具有醇所具有的化学性质。[3] 甲醇可以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生成水蒸气(I)和二氧化碳(IV)。另外,甲醇也和氟气会产生猛烈的反应。[4] 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 燃烧。燃烧反应式为: CH3OH + O2 → CO2 + H2O 具有饱和一元醇的通性,由于只有一个碳原子,因此有其特有的反应。例如:① 与氯化钙形成结晶状物质CaCl2·4CH3OH,与氧化钡形成B aO·2CH3OH的分子化合物并溶解于甲醇中;类似的化合物有MgCl2·6CH3OH、CuSO4·2CH3OH、CH3OK·CH3OH、AlCl3·4CH3OH、AlCl3·6CH3OH、AlCl3·10CH3OH等;② 与其他醇不同,由于-CH2OH基与氢结合,氧化时生成的甲酸进一步氧化为CO2;③ 甲醇与氯、溴不易发生反应,但易与其水溶液作用,最初生成二氯甲醚(CH2Cl)2O,因水的作用转变成HCHO与HCl;④ 与碱、石灰一起加热,产生氢气并生成甲酸钠;CH3OH+NaOH→HCOONa+2H2;⑤与锌粉一起蒸馏,发生分解,生成 CO和H2O。[2] 产品用途 1.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胺和硫酸二甲酯等多种 有机产品。也是农药(杀虫剂、杀螨剂)、医药(磺胺类、合霉素等)的原料,合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原料之一。还是重要的溶剂,亦

物理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 下一章返回 一、判断题(说法对否): 1.1.当系统的状态一定时,所有的状态函数都有一定的数值。当系统的状态发生 变化时,所有的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2.2.体积就是广度性质的状态函数;在有过剩NaCl(s) 存在的饱与水溶液中, 当温度、压力一定时;系统的体积与系统中水与NaCl的总量成正比。3.3.在101、325kPa、100℃下有lmol的水与水蒸气共存的系统, 该系统的状态完全确定。 4.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当热力学能与温度确定之后,则所有的状态函数也完全确定。 5.系统温度升高则一定从环境吸热,系统温度不变就不与环境换热。 6.从同一始态经不同的过程到达同一终态,则Q与W的值一般不同,Q + W的 值一般也不相同。 7.因Q P= ΔH,Q V= ΔU,所以Q P与Q V都就是状态函数。 8.封闭系统在压力恒定的过程中吸收的热等于该系统的焓。 9.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当温度一定时热力学能与焓的值一定, 其差值也一定。 10.在101、325kPa下,1mol l00℃的水恒温蒸发为100℃的水蒸气。 若水蒸气可视为理想气体,那么由于过程等温,所以该过程ΔU = 0。 11.1mol,80、1℃、101、325kPa的液态苯向真空蒸发为80、1℃、101、325kPa 的气态苯。已知该过程的焓变为30、87kJ,所以此过程的Q = 30、87kJ。 12.1mol水在l01、325kPa下由25℃升温至120℃,其ΔH= ∑C P,m d T。 13.因焓就是温度、压力的函数,即H = f(T,p),所以在恒温、恒压下发生相变时, 由于d T = 0,d p = 0,故可得ΔH = 0。 14.因Q p = ΔH,Q V = ΔU,所以Q p - Q V = ΔH - ΔU = Δ(p V) = -W。 15.卡诺循环就是可逆循环,当系统经一个卡诺循环后,不仅系统复原了, 环境也会复原。 16.一个系统经历了一个无限小的过程,则此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17.若一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无限接近平衡态,则此过程一定就是可逆过程。 18.若一个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则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就是可逆的。 19.1mol理想气体经绝热不可逆过程由p1、V1变到p2、V2,则系统所做的功为。 20.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后,因Q = 0,W = 0,所以ΔU = 0,气体温度不变。 21.(?U/?V)T = 0 的气体一定就是理想气体。 22.因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与体积压力无关,所以(?U/?p)V = 0,(?U/?V)p = 0。 23.若规定温度T时,处于标准态的稳定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那么该 温度下稳定态单质的热力学能的规定值也为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