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湘教版七年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本2—6页)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7—14页)

3、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

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4、图例和注记:判断常用图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1、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有多大: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a 都指示东西方向; b 形状都是圆(极点除外);

c 长度不相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纬线长度越来越短。

5、纬度的划分:

①赤道的纬度是0°,

③从赤道向两级,纬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纬度数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6、低纬度范围是0°— 30°;中纬度范围是30°— 60°;高纬度范围是60°— 90°。

7、经线的特征:a 都指示南北方向; b 形状都是半圆; c 长度都相等,

8、经度的划分:

①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③经度变化规律:由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9、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并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10、20°W和160°E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1、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的原因是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对海洋了解很少。而叫“水球”是因为

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

4、①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③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都是面积比例大。海洋

6、七大洲:

①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③大陆,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

7、四大洋: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最浅、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②,呈“S”形;大西洋

③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北冰洋

8、大洲之间的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里海、黑海。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苏伊士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拓展延伸:

看图填空:(填写代号及名称)

1、赤道穿过的洲有:

②南美洲、③非洲、⑤亚洲、⑥大洋州

2、赤道穿过②南美洲和③非洲大陆

3、南极洲被哪些大洋包围?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4、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

⑥在图中标出160°E和20°W以及西半球和东半球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课本33—39页)

1、人们通常把陆地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海拔(绝对高度)指的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5、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非洲);

②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南美洲);

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

④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6、科迪勒拉山系主要有北美洲的和南美洲的等山脉组成。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学看地形图

1、如何画和判读等高线图?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单位为米,数值越大,即海拔越高

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区别: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的是,等高线稠密的地方表示的是。缓坡、陡坡

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洼的部分②陡崖:等高线重合或相交的地方

③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地方④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第四节海陆变迁(课本40—44页)

1、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例子: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本48—52页)

1、到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非洲、欧洲4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

;B临海,交通便利;C多为平原、盆地;D温暖湿润

5、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陆地面积

6、世界人口问题:

7、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课本54—55页)

1、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分为

①黄色人种分布:主要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分布: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是肤色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本56—59页)

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英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在拉丁美洲广为流行的是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巴西通用。西亚和北非通用语。葡萄牙语、阿拉伯

3、世界三大宗教:

①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

②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自然资源丰富(3)交通便利⑷气候适宜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课本67—69页)

1、天气特点:多变;气候特点:相对稳定

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1-50优;51-100良;101- 轻微污染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本71—77页)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下午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和纬线(经线、纬线)平行,等温线较平直的是南半球,原因海洋面积广阔

②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影响气温分布

的重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4、最炎热的大陆是:洲,最寒冷的大陆是:洲。非、南极

5、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世界“雨极”是印度的,其降水类型属于。乞拉朋齐、地形雨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7、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本78—86页)

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①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就越弱。

②当太阳直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

2、地球运动与气候

①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③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都在赤道上,此时昼夜平分: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总是66.5°,保持不变。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4、一年内,太阳只能直射一次的地方在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

能直射两次的地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1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3、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 ,B C D E 。 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 (3)、一年中有

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 热带。

(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B 带和D 带 。 北温、南温

(5)、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北回归线,

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是 南极圈。

3、海陆分布与气候

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 ;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

温高些。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

4、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差异很大

(2)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两侧水分、气温差异很大

(3)气温随地势的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 0.6°

拓展延伸 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 天津的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海陆分布;

② 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地形地势

③ 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 地形地势;

④赤道终年炎热,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 纬度位置

3、人类活动与气候

①全球的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排放到空气中的 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 二氧化碳

③ 岛效应指的是指 , 城市中心的气温比郊区高。

③ 破坏了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急人类健康。 氯氟化合物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课本87—96页)

带 气候类型

分 布 地 区 气 候 特 点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地区(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分布面积最大、巴西高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东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

岛)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课本100—109页)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2、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

3、根据,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4、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大多数位于半球;北

5、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6、在国际上,南北差距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的差别,南北对话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说明:“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

7、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8、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三大问题是: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9、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英文简称为UN。联合国

10、联合国总部设在,其中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纽约

11、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是,英文简称是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

12、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

1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与合作越来越显著。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湘教版)

第一章:认识大洲

1.和是亚洲和欧洲的名字。“亚细亚”、“欧罗巴”

2.“亚细亚”的含义是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的含义是西方日落之地。

3.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

4.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北极圈、赤道

5.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

洲相望。

6.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

7.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8.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是: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9.亚洲有世界陆地最高点——;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珠穆朗玛峰、死海

11.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亚洲都分布有世界上各种气

候。

12.北半球的“寒极”是,这里曾经观测到-71℃的低温。西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小镇奥伊米亚康

13.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14.亚洲冬季风的源地是寒冷干燥的西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夏季风的源地是湿热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15.夏季风主要影响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16.亚洲河流的两大特点:

①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②内流区面积十分广大。

17.亚洲中部的和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锡尔河、阿姆

18.欧洲河流的特点:①水流缓慢;②河网密布,水量丰富;③河流短小。

19.和是欧洲两条著名的国际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

20.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

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21.2000年,欧洲有亿人口,居世界各大洲第三位。

2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欧洲

23.回答问题: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种植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答:①处于季风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多位于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24.亚洲现有1000多个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25.亚洲既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也有日本、韩国等单一民族国家。

26.欧洲现有70个民族。

27.欧洲多数国家民族构成比较单一,如德国、波兰等,民族构成比较复杂的国家有俄罗斯、瑞士等。

28.亚洲现有50个国家,人们习惯上将亚洲分为东亚、西亚、南亚、北亚(指的是西西伯利亚地区,属于俄罗

斯)、东南亚、中亚6个地区。

29.欧洲目前有40多个国家,从面积和人口来看,除俄罗斯外,绝大多数属于中等或中等偏小的国家。

30.“阿非利加”是非洲的名字,意思是“阳光灼热”。

31.非洲位于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东

32.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

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33.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非洲

34.二战前夕,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独立国家。

35.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海拔在500~1000米的高原面积占全洲面积的60%以上,被称为“高原大陆”。

36.非洲的山脉分布在大陆的西北和东南边缘。

37.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8.非洲东南部从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

39.非洲的最高峰是赤道附近的,海拔5895米。乞力马扎罗山

40.非洲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外,大多都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

41.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赤道从其中间穿过。

42.非洲东部有一条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43.位于非洲北部的,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25%。撒哈拉沙漠

44.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非洲

45.非洲75%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热

带大陆”。

46.非洲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热带草原

47.非洲的气候特点:①气温高;②干旱地区广;③气候类型以赤道为界线,成南北对称分布。

48.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丰饶大陆”。

49.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50.非洲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都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名贵树种。

51.非洲还是咖啡、枣椰和油棕等作物的原产地。

52.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数量和总类都居世界首位。

53.2000年,非洲有7.94亿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

54.多年来,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世界各个大洲。

55.非洲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广,是农村居民的主食;小麦和稻米不能自给,需要靠大量进口。

56.非洲的出口经济作物有咖啡、可可、花生、棉花、棕榈油和剑麻等。

57.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美洲

58.回答问题:美洲为什么又称为“新大陆”?

答:500年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居民,几乎不知道美洲的存在。直到“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之间的隔绝,是新发现的大陆,因故而得名。

59.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60.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亚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线、俄罗斯和美国的国界线。

61.中美地峡指的是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被称为中美洲。

62.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其次是。加拿大、美国

63.加拿大和美国曾经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国通行英语,但加拿大有一部分居民讲法

语。

64.回答问题:人们通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称为拉丁美洲,为什么?

答: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历史上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而这种语言都源于拉丁文,故把该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65.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面积2400多万平方千米,在各大洲中居第三位。

66.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①西部是高大的山系;②中部是广阔的平

原;③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67.北美洲不少湖泊是作用的产物。冰川

68.格陵兰岛(世界第一大岛)上80%目前仍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是除南极洲以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69.北美洲地跨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寒、温、热

70.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热带范围相对狭窄。

71.回答问题:为什么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仅限于北美西海岸的狭长地带?

答:因为由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仅能到达西部沿海地区,在西部地区形成降水。

72.有一条贯穿北美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73.北美洲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

74.南美洲西部也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75.南美洲的地形特点是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76.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77.南美洲气候类型以气候和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

78.南美洲除高山地区外,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最热月一般不超过28℃。

79.大部分地区降水都在1000毫米以上,是世界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80.美洲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美国

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属于发展中国家。

81.墨西哥年产石油量在1.5亿吨以上,是西半球主要出口国之一。

82.是玉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该国被称为“玉米的故乡”。墨西哥

83.南美洲有13个国家。

84.目前,是南美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巴西

85.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突出的地位。

86.南美洲农业以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种植业

88.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89.中南半岛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

90.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91.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

92.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93.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印度尼西亚

95.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每年11月到次年的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每年的6月到10

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

96.马来群岛大多数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97.中南半岛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7个国家组成【顺口溜:越老柬泰缅马新】。

98.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99.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

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100.马六甲海峡全长1080千米,呈西北宽、东南窄的喇叭形,水深25~150米。

101.回答问题: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答:①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②海峡底部较为平坦,海峡内风平浪静,有利

于船只航行。

102.东南亚是世界上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天然橡胶、油棕、椰子103.目前,泰国和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橡胶、棕榄油104.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出口最多的国家。椰子、椰油105. 是东南亚居民的主要粮食,也是传统的出口产品。稻米

106. 、、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107. 和在东南亚的矿业中占突出的地位。石油、锡108.印度尼西亚是著名的石油输出国,出产量居世界首位,出产石油较多的还有马来西亚和文莱。

109.东南亚出产的矿砂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的锡居世界第一位。马来西亚110.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111.东南亚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区则人口稀少。

112. 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在2000万以上。东南亚113.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福建(闽)、广东(粤)两省有大量人口“下南洋”

【当时称东南亚为南洋】谋生。

114.在国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人称为华人,还保留了中国国籍的人称为华侨。

115.在新加坡,有98%的人说的是汉语。116.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117.南亚次大陆又被称为“印巴次大陆”和“印度次大陆”。

118.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个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顺口溜:南亚有七国,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相邻有四国,印不与尼巴】。

119.南亚次大陆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5个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

120.南亚的三大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121.南亚地势是南高北低。

122.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一年可以分为三季。热带季风123.南亚3~5月为热季(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湿热多雨);11至次年2月为凉季(凉爽宜人)。

124.南亚以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孟加拉国西部;水稻其次是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

125.南亚是、等宗教的发源地。佛教、印度教126.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和不丹;印度教盛行于印度和尼泊尔;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孟加拉国等国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127.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128.南亚的7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129.西亚被称为“五海三州之地”。130.五海指的是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三洲指的是亚洲、非洲、欧洲。

131.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我国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132.西亚气候炎热,面积广大。沙漠

133.西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了业和农业。畜牧、灌溉134.以色列灌溉农作物应用最广灌溉方式是和。喷灌、滴灌

135.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两河

136.一般把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137. 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西亚

138.西亚是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普遍信奉,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麦加清真寺139.西亚也是、的发源地。基督教、犹太教140.三教圣地是耶路撒冷。

141. 是世界石油宝库。西亚

142.西亚的石油产量通常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湾运出。波斯143.西亚各国90%的石油供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的3/5。

144.西亚的石油主要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145.西亚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地区。146. 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147.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

148.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149.欧洲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然居各大洲的首位。150.欧洲西部集中有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大国。

151.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都有发展农牧业。

152.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153. 是著名的旅游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154.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155.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156.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157.极地,多。酷寒、狂风,干燥

158.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159.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160.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161.中国在南极洲设有三个考察站,分别是中国长城站和中国中山站、昆仑站。第三章:走进国家

162.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首都东京,全国通用日语。

163.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

164. 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165. 是著名的活火山,海拔3776米,为日本最高峰。富士山

166.日本主要属气候和气候。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167.日本四季分明,气候的特征明显,在夏秋季节,经常受到袭击。海洋性、台风168.回答问题:日本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大?为什么?

答:差异明显,因为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跨纬度大。

169.在古代,日本文化受影响;在近现代,广泛影响到日本。我国、欧美文化170.日本人传统的衣服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是。和服/寿司

171.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居世界。美国,第二位17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

173.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作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金融业和信息产业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174.主要工作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

175.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和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176.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

177.日本的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口达1200多万。

178.埃及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简称,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面的西奈半岛属于亚洲。

179.埃及领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

180.2000年,埃及总人口为6398万,87%是,多信奉。阿拉伯人,伊斯兰教

181.埃及的首都是开罗(千年古都)。

182.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大部分地区属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

183.埃及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少雨。184.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埃及人称之为。尼罗河,母亲河

185.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186.埃及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87.农业集中在,这里是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以生产著称,长绒棉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长绒棉

188.俄罗斯幅员辽阔,领土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189.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俄罗斯领土中,有70%是广阔的平原。

190.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温带大陆性

191.俄罗斯河川流经量居世界第位。二192. 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贝加尔湖

193.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94.俄罗斯是重要的工业大国,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部门地位突出。

195.俄罗斯主要的农产品有谷物、马铃薯、亚麻和乳肉制品。

196.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

197.俄罗斯在1991年由苏联解体为俄罗斯,首都位于东欧平原。莫斯科198.俄罗斯有许多天然港口,有海参崴、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莫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受到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199.俄罗斯3/4的国土在亚洲,1/4在欧洲;1/4的人口在亚洲,3/4在欧洲。

200.法国国土面积55万平方千米,2000年人口有5889万人,首都是巴黎。

201.法国的地势,平原和丘陵占全国的4/5。东南高,西北低202.法国的气候以气候为主,气候变化小,全年将水分平均匀。温带海洋性203.法国小麦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巴黎盆地是欧洲重要的小麦产区。

204.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合种植葡萄。

205.法国的工业也很发达。

206.法国的等矿产比较丰富。源煤、铁207.法国的占发电量的70%以上。核电208.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09.法国在1999年的外国游客接待量是世界首位。

210.旅游业也是法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211.美国领土由阿拉斯加州、“本土”、夏威夷州组成,国旗是星条旗,首都是华盛顿。212.美国有50个州,本土有48个州,海外有2个州,分别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13.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的特区不属于任何州。哥伦比亚214.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他的工业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15.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具有许多优势。216.美国也是世界上的工业大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既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17.人口在2000年为2.82亿,人种绝大多数为欧洲迁移的,白种人也有美国原来的少部分黑种人,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100万。

218.美国人口稠密地区是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而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219. 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纽约

220. 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洛杉矶221.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三藩市,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222. 是美国的交通中心,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匹兹堡是美国的钢铁业中心。芝加哥

223. 是南美洲面积最大国家,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巴西

224.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亚马逊平原部分约占全境的1/3,其余部分基本上属巴西高原。

225.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226. 支流众多、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河口为喇叭形海湾,宽达300多千米,洪水季节一片汪洋,号称“河海”。亚马孙河227.巴西的气候类型以气候和气候为主。热带草原、热带雨林228.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巴西拥有较为完整的工巴西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

229. 农业机械化程序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230.巴西的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231.巴西水力资源丰富,在国内供电量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交界处的伊泰普水电站是全国最大的。水电232.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达1.70亿人。

233.巴西的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圣保罗、巴西利亚234. 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235.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周围岛屿,面积约77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通用语言是英语。236.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近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西部是宽广平坦的高原,中部平原区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5%,东部山地北起的约克角半岛。

237.澳大利亚大陆也是世界最小的大陆,比澳大利亚大陆小的叫做岛屿。

238.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城市是,这里有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239.袋鼠、树袋熊、袋狸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240.澳大利亚的国徽上的两种动物是袋鼠和鸸鹋。

241.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全长3000千米,宽150~300千米,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15%。

242.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和适宜发展农牧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

24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美誉。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的四端:最北53°N: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最南4°N:曾母暗沙(琼)(南北纬度跨度

大,温差大。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最西73°E:帕米尔高原(新);

最东135°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黑)(东西经度跨度大(跨5个时区,时差4个小时))

2、陆地面积约平方千米,居第3位,与欧洲面积相当。960万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台湾东面直接面临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和琼州海峡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面积最大的邻国)、蒙、哈(邻国中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吉、塔、阿、巴、印(人

口最多的邻国)、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2345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简称和行政中心:p10六省轮廓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1/5。

2、省区分布:最多:;最少:广东省、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

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分布疏密不均。

1、人口分界线:一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黑河-腾冲

2、农村、城镇人口分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

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桂)

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西藏是藏族聚居区,宁夏是回族聚居区,新疆是维吾尔族聚居区,广西是壮族聚居区,内蒙古是蒙古族聚居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汉族——赛龙舟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朝鲜族——长鼓舞苗族侗族——芦笙节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3)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P22

(1)三列东西向的山脉: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2)三列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4)南北向的山脉:横断山、贺兰山、六盘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五岳:山东东岳泰山、陕西西岳华山、湖南南岳衡山、山西北岳恒山、河南中岳嵩山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2/3)面积广大。(p29图2-17中国地形类型构成)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山区在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方面有优势。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高寒);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4)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华北平原——又叫黄淮海平原,水土矛盾突出;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鱼米之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①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因素与冬季风的影响

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因素

③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4图2-24和p35页的表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①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②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集中在5月-9月,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③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3)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度等温线、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通过的地区。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

(2)夏季风导致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36第二段

(4)冬季风几乎不带来降水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6)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7)大陆性特征显著: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低,夏季明显偏高。

二、特殊天气

1、寒潮: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青藏高原海南省、台湾、云贵高原等不易受影响)

2、梅雨与伏旱:夏初、江淮地区。

3、台风: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部地区。

4、沙尘暴:在干燥的春季多发生。

三、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干旱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1、流域与水系、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概念。

2、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4、内流区: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

新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新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目录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 2.认识地区 (2) 3、我国的人口 (5) 4、我国的民族 (6) 5、我国的地形 (6) 6、我国的气候 (9) 7、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2) 8、我国的交通 (13) 9、我国的农业 (14) 10、我国的工业 (15)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亚洲的海陆位置:在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纬度位置:从东西半球来看,大部分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大部分在北半球。(2)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河流分布受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影响,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3)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亚洲人口最多,占全球总人口61%,亚洲众多的人口给资源环境产

生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亚洲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到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1)日本。在我国的东面,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岛屿和海域组成,首都是东京。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日本的经济是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原料和燃料从国外进口,产品出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其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首都是东京。 (2)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处在亚洲与大洋州、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本区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使水稻成了这里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南半岛的山脉和河流相间南北延伸,纵列分布,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同时,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本区旅游资源丰富,比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越南的 下龙湾,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花园城市新加坡。 (3)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亚最大的国家,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印度水旱灾害频繁,20世纪60年代,实行“绿色革命”改良生产技术,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印度的核技术、软件工业和卫星发射技术居世界前列。首都新德里。印度著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长率 人口增 长 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 森林等地 区的落后 民族 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 洲的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 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 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 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新湘教版八年级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 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 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剑麻、 矿产资 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

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 10. 11. 矿, 12. 短缺。 14. 1. 西部。 2. 的25 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 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 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 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 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 小麦、油菜等。 13.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 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 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 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 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 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 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 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 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 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 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 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 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 )东北 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 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 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 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 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 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 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 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页脚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模拟旅行】暑假我们沿图中红线徒步旅行: ⑴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⑵说出沿图线路的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点拨】热带荒漠、茂盛的热带草原、凋零的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自然景观;金字塔、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维多利亚瀑布、黄金之都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新课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 ?知识 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 ?知识 地 地 ?:地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地 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 分类及各自成员 地 特殊性:地 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 上有生?命存在 ?因: ①宇宙环境 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 自身 因:适宜 日地距;适宜 体积与质量 3.太阳 能量来源及其对地 重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 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 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 影响 光 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 标志降水与黑子数 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 磁场,引起磁暴 色 层耀斑最强烈 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 自转 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 自 ?产生 现 ?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一 昼夜更替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 概念:昼半 和夜半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 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小时)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影响 南半 左偏;北半 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 公转 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 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 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体现自转和公转 关系第1 黄赤交角 ?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 轨道倾角 关系 黄赤交角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 置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 时间分配变化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

第一章xx的主要产业 第二节工业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 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指导: 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要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 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要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一些工业生产的流程,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

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方案②: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 张、文具、锅、碗、菜刀。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 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 1.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可安排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一工厂后进行)。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 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 湘教版通用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①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②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一周为一天就是24小时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④自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o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相差N个时区则相差N小时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注北京时间就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o经线上的地方时

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的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就是公转公转一周即周期为一年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注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o34′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一年四<>季<>的变化注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 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b.地球的五带 a 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b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南北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二地球仪 1地球绕着固定的轴转动称之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N南极S 2经线与纬线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 必修一至三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必修一至三 湘教版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初中地理工业教案

初中地理工业教案 【篇一:湘教版地理教案工业】 澧阳镇中学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3《工业》教案】《工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主要的工业基地及特点。 3.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 地区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及自主学习等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关心工业,增强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1.我国工业布局的现状。 2.我国工业的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工业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小到拿在手中的手电筒, 大到发射卫星的火箭,都是工业生产的成果。 工业的地位有多重要?我国的工业状况如何?让我们在第三节《工业》中寻找答案吧! 二、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工业的概念

与农业一样,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2.工业的作用——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1)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如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电力设备以及各种各样 的农用机械、运输工具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现代化的城乡建设离不开工业提供的建筑机械和建筑材料,如起重机、水泥、玻璃、钢材等。 (3)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离不开工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设备和材料,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修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需要的工程机械和材料,都是由工业提供的。 (4)工业为科学研究提供精密仪器和设备,如显微镜、计算机、望远镜等。 活动:认识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找出张梦家中的工业产品。(玻璃、灯具、钢琴等) 仿照下面分解图,任选一个工业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如灯具等)拓展延伸:对比工、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工业是主导产业,因为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3.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2内容,完成表格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 工业中心的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3内容,完成表格 四大工业基地及工业发展特色 (辽中南: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活动性课文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是指在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活动,用以探究基本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叙述式课文的扩展和补充。通过“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性课文的增加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排设计时每一章每一节都编排了大量的活动探究。例如:《地理2》第一节在讲《人口增长模式》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