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物分子与细胞

高二生物分子与细胞

高二生物分子与细胞
高二生物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梳理.pdf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1)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具有一定的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1)位于染色体上的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首要条件是正确选用试验材料即。(2)采用由单因素到的研究方法。(3)用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 5.相关概念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杂交、测交、自交 第二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以2N、精细胞形成为例) ⑴细胞图像特征比较: 细胞图形独有特点分裂方式细胞名称 ①前期染色体随机分布在细胞内,有染色单体,中心体向两极移动。 ②中期染色体有规律分布在赤道板位置

③后期纺缍丝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 DNA 4N - -------- 染色体 2N - N -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有丝分裂时间 作用 3.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可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一个精原细胞种种() 一个雄性个体种种() 一个卵原细胞种种() 一个雌性个体种种()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母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母病必病,女病必病。”遗传特点:患者中多于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父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父病必病,子病必病。”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八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八)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B.能否进行减数分裂 C.能否形成生殖细胞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结合2.牛的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期间 A.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B.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不分裂C.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D .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3.高等动物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 A.合子形成过程中B.有丝分裂的中期 C.配子两两融合在一起的时候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4.利用马铃薯块茎上的芽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是 A.出芽生殖B.营养生殖C.分裂生殖D.孢子生殖5.孢子生殖最显著的特点是 A.具有两种菌丝B.每个孢子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C.孢子生于菌丝的顶端D.孢子体积小,重量轻 6.高等植物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 A.分裂生殖B.营养生殖C.出芽生殖D.卵式生殖7.一般来说,精子和卵细胞相比,精子具有的特点是 A.体积小,有鞭毛,能游动B.体积小,无鞭毛,不游动 C.体积大,有鞭毛,能游动D.体积大,无鞭毛,不游动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是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联会→复制→分裂→分离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形成二条 A.染色单体B.非同源染色体C.同源染色体D.相同的染色体10.下列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B.极体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精子 11.下列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B.口腔上皮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红细胞 12.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各种组织切片,看到某一切片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该组织体细胞的两倍,有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不可能的切片是 A.卵巢切片B.精巢切片C.子房切片D.输卵管壁切片13.家兔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它所以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要进行 A.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 14.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B.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核融合 C.合子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合子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 15.如某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于一个精原细胞的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16.在繁殖季节、雄蛙精巢中有1000万精原细胞同时进入生长期和成熟期,那么精巢中次级精母细胞有 A.1000万B.2000万C.4000万D.500万 17.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有 A.46 B.23 C.92 D.184 18.10个卵原细胞和10个精原细胞,全部发育成熟、受精后,最多能产生的合子数为A.10 B.5 C.40 D.20 19.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的比例为A.1∶1∶2∶4 B.1∶1∶1∶2 C.1∶1∶4∶4 D.1∶1∶1∶1 20.某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染色体16条,则该生物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A.32 B.16 C.8 D.4 21.某物种的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有染色体32条,则该物种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A.8 B.16 C.32 D.64 22.某生物的卵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其中来自这个生物父方的染色体是

高二生物上册基础训练试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植物细胞工程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等。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A .植物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 B.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完整的 C.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受激素调节 D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具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结构完整,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B.只具有膜和质,同样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C.植物体细胞所具有的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D.具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的特定细胞 3.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因为 A.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 .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 C.不同的细胞内基因不完全相同 D .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4.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悬浮液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②植物用种子进行后代繁殖

③ 用烟草组织培养的单个组织培育出可育的完整植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5.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接种前将胡萝卜用解剖刀在无菌培养皿中 切 成薄片后,选取的部位和大小最好是 A .具有木质部的部分,约为1 cm 2 B .具有韧皮部的部分,约为1 cm 2 C .具有形成层的部分,约为1 cm 2 D .具有髓的部分,约为1 cm 2 6. 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下 列哪一项条件是不需要的 A .消毒灭菌 B .适宜的温度 C .充足的光照 D .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7. 若获得脱毒苗,一般选取植物体的哪一部分组织 A .叶 B.花粉 尖 8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A .产生新的细胞壁 9. 组织培养可%钢成愈伤组织,下列有关愈伤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愈伤组织是离体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的 B. 形戚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不需含有机分子 C. 愈伤组织可以形咸具有生根能力的胚状结构 C.根 D.茎 B .细胞膜发生融合 C .细胞质发生融合 D. 细胞核发生融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多倍体育种原理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1)让学生阅读有关染色体组的内容,感知染色体组的概念;以辨图(或用带磁性的雄果蝇染色体组染色体模型)、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讲清染色体组的概念;用练习的方法巩固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建议教师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问题情境如下。

观察教科书P86图5-8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和P87图5- 9雄果蝇的染色体组,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答:8条;3对。) (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答: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 (答: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 X和Y。) (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 部遗传信息? (答:Ⅱ、Ⅲ、Ⅳ、X或Ⅱ、Ⅲ、Ⅳ、Y;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它们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答:两组。) 通过以上的问题情境,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并能很好地理解二倍体和多倍体与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十四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十四)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生物的变异主要来源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改变2.基因重组指的是 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3.基因突变指的是 A.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B.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序的改变C.基因所含遗传信息的改变D.以上均正确 4.基因突变发生在 A.分裂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5.关于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的发生的论述,正确的是 A.广泛存在,突变率很高B.广泛存在,突变率很低 C.存在稀少,突变率很高D.存在稀少,突变率很低 6.基因突变是基因的 A.结构发生变化B.载体发生变化 C.组合发生变化D.功能发生变化 7.新基因的产生来源于 A.基因自由组合B.等位基因分离C.碱基对的改变D.基因互相交换8.搭乘宇航飞船的番茄种子产生了广泛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 A.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C.诱发突变D.自然突变9.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来说 A.大多有害B.大多有利C.无害无利D.有利无害10.一般来说,能引起遗传变异的突变发生在 A.生殖细胞中B.神经细胞中C.体细胞中D.果肉细胞中11.同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其形态和大小

A.都相同B.各不相同C.多数相同D.多数不同 12.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有10对,它的单倍体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A.5条B.10条C.10对D.20条 13.普通小麦有6个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则其花粉粒中共有染色体 A.7条B.14条C.21条D.42条 14.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是 A.3对B.6对C.21对D.7对 15.单倍体的染色体数一定是 A.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B.一个奇数 C.一个偶数D.是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 16.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有染色体组 A.1个B.2个C.3个D.4个 17.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得到的无籽番茄一定是 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四倍体 18.秋水仙素在育种中的作用是 A.促进生根B.促进生长C.抑制纺锤体生成D.抑制侧芽生长19.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得到的一定是 A.二倍体B.多倍体C.杂合体D.纯合体 20.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理由是 A.培育技术简单B.单倍体植株生长快 C.幼苗成活率高D.后代无性状分离 二、填充题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和。2.基因突变是指的改变,其中,突变是自然发生的叫,在人为条件下发生的叫。 3.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是,但对一个物种来说是 。 4.基因突变是的主要来源,也是的重要因素之一。5.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发生改变的结果,人们利用和的因素处理生物可得到基因突变。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练习:教材“边角”冷知识热考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

必修2遗传与进化 边角12突变果蝇的变异类型验证 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 w X w)与红眼雄果蝇(X W 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Bridges)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 000~3 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 ——[摘自必修2 P38“拓展题”] 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不含X染色体,如含X w X 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产生基因型为X w X w 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 W染色体的精子受精,产生基因型为X W O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预测】 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X、XXY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XY和XO的受精卵发育成雄性个体;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用白眼雌果蝇(X b X b)与红眼雄果蝇(X B Y)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后代红眼雌蝇中有千分之一左右的白眼雌蝇,白眼雄蝇中有千分之一左右的红眼雄蝇。下图为果蝇细胞分裂图,其中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图示4个细胞均发生分裂异常。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图③)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单体未分开(图④)时,出现性染色体为X b X b和O 的卵子,前者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将生成基因型为X b X b Y的雌性白眼果蝇,后者与含X B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将生成基因型为X B O的红眼雄果蝇。 2.1909年,摩尔根开展了关于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研究,他将白眼雄蝇与纯合的红眼雌蝇杂交,F1都是红眼;F2中红眼雌果蝇2 459只,红眼雄果蝇1 011只,白眼雄果蝇782只(设有关基因用R、r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果蝇眼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其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2)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在重复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时,又发现了例外现象。

高二生物上册基础训练试题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个卵泡中能形成成熟的卵子的个数是() A. 1 B. 2 C. 4 D. 8 2、排卵是指() A.卵泡从卵巢中排出 B .卵子从卵泡中排 出 C.卵子从卵巢中排出 D .卵子从输卵管中排出 3、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两个不同类型的粗糙脉孢菌A和a融合后成为二倍体,随即发生典型的减数分裂,紧接着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此过程最终形成的子细胞及每个子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A.8 个、7 条 B.8 个、14条 C.4 个、7条 D.4个、14条 4、初级卵母细胞的第一次减数咬分裂完成于() A.排卵前后,在卵巢内 B. 受精前,在卵巢内 C.排卵前后,在输卵管 D. 受精时,在输卵管内 5、次级卵母细胞的第二次成熟分裂完成于() A.排卵前,在卵巢内 B. 受精前,在输卵管内 C.排卵后,在腹腔内 D. 受精时,在输卵管内 6、透明带反应发生在() A.排卵时 B .精子与放射冠接触 时 C.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后 D .精子接触卵黄膜时 7、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有丝 分裂和减数分裂 8下列关于生精细胞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2条常染色体及二条性染色体 B.精母细胞经历两次成熟分裂 C.精子是由精子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来的 D.精子细胞与精子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

9、精原细胞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是(

A. 精子 B .精原细胞 C .初级精母细 D .精子 细胞 10、 关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由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分裂而来 B. —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精子细胞 C. 细胞体积最大 D. 染色体数目为23+X 或丫 11、 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 A. 肌细胞 B .精原细胞 C .初级精母细 胞 D.次级精母细胞 A. 有利于受精作用 B C .有利于有丝分裂 D 13、关于受精,何项错误( ) A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 B 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14、下列关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B. 括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C.受精卵首先通过卵裂发育成桑椹胚 D 外两个胚层 15、精子入卵后,发生的变化是( A .精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雄原核 B .精子发生顶体反应 12、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比精子大得多, 其生物学意义是( .有利于胚胎发育 .有利于减数分裂 .受精前精子和卵子已 D .精子进入卵子后,发 C.精子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 生卵黄膜封闭效应 胚胎发育过程包 .囊胚具备内、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案(全套)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 2-遗传与进化必修2 遗传与进化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正交 P (亲本)互交 反交 F 1纯合子、杂合子 F 2

3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五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五)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胃液只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消化,这说明酶具有 A.高效性B.多样性C.选择性D.专一性 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C.酶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但本身不发生变化 D.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3、在10℃(X)、40℃(Y)、80℃(Z)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大小是 A.X>Y>Z B.Z>Y>X C.X>Z>Y D.Y>X>Z 4、在下列酶中,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是 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麦芽糖酶 5、在一装有蛋清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狗的胃液和肠液,置于适宜的温度中,过一段时间,试管中的物质是 A.蛋白质B.多肽C.氨基酸D.H2O 6、下列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不需要消耗A TP的是 A.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有丝分裂B.根细胞与土壤溶液中矿质离子的交换吸附C.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D.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葡萄糖 7、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实质是 A.物质代谢B.能量代谢C.合成代谢D.自我更新 8、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能促进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B.能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 C.能促进植物体对矿质养料的吸收D.能促进植物体内矿质养料的运输 9、与番茄对土壤溶液中Ca和Si的选择吸收直接有关的因素是 A.土壤溶液中Ca和Si的含量的多少B.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 C.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D.根细胞膜上Ca、Si的载体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多少10、ATP的正确简式是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11、高大树木顶端叶片中的细胞能够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水分,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呼吸作用B.渗透作用C.蒸腾作用D.吸胀作用 12、落中中的含钾量比植株上正常叶中的含钾量低,这是因为 A.钾在植物体内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B.钾在植物体内呈离子状态,可以移动C.钾在植物体内形成稳定的化合物D.钾元素在植物体内只能够利用一次 13、为了促进根吸收矿质元素,农田中一般应采取的措施是 A.尽量施肥B.大量灌溉C.疏松土壤D.增加光照 14、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合成1分子C6H12O6,要固定的CO2分子的数目是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填空

必修2遗传与变异——教材填空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授粉,也叫自交。豌豆花的 结构很适合自花传粉。 3、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 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 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分离假设”: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6、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分离假设”是正确的。 7、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构及其解释,后人把它们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 给后代。 8、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9、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 10、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1、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 12、任何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 的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的 体积增大,染色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1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 14、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 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

高中生物练习(4)

高中生物练习(4) 1.绿色植物在暗室中不能()A.生长B.呼吸C.合成叶绿素D.吸收水分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TP分子聚集能量和释放能量过程中都与磷酸分子有关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往往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 C.在光合作用中光能以它原来的形式储存于糖类中 D.叶绿体既进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3.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其中一枝仅保留一张叶片(甲),另一枝保留两张叶片(乙、丙),叶片置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O2,装置如下图。照光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放射性的叶片( ) A.仅在甲中B.仅在甲和乙中C.仅在甲和丙中D.在甲、乙和丙中 4.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5.有些植物在春天开花时,叶子尚未生长出来,开花时期植物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A.春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B.春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肥料 C.花瓣的光合作用D.上一年贮存在植物体中的营养物质 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A.内膜上B.基质中C.片层膜上D.各部位上 7.下列关于叶绿素合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B.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C.矿质元素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D.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可进行光合作用 8.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下面有关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膜上B.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9.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5毫米见方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做下列处理(见图及图注),这四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 )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求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能利用实验结果建 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 3.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1.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12.5—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 现有温度、 湿度等环境条件下, 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 3 次,则 一 昼 夜 后 , 由 一 个 细 菌 分 裂 产 生 的 后 代 数 量 是 ( ) A. 23×24 B . × ×. 3 × D . × 24 3 2 4 2C 2 24 3 2 (二)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 年的 增 长率 λ =1.3 保 持 不变 , 则第 三年该 种 群数量 为 ( ) A. 1.3 N 0 B . 0 . 0 D . 5.29 N 0 1.69 N C 2.3 N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 C.直线型增长 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 B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遗传与进化 目录 致教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简洁的4句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还引领着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节(包括“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和第2节均可用2课时教学。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开始引入的问题探讨是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本节所述的孟德尔“颗粒遗传”的观点打下伏笔。 在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生平(如进修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如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等),这为后面讲述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这样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考虑到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原教材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显性的相对性”等内容,有的删减,有的移到教材的其他地方讲述,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流畅,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方法。 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原教材比较,本教材在这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如在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就用“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如对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教材也没有做跨越时代的说明,而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把这一内容放在第2章减数分裂的内容之后进行叙述。 3.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例如,让同桌同学根据孟德尔的假说,讨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验证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理论,自己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等。这样编排教材,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正文中还辟有专门栏目,对本节科学史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科学方法“假

{高中试卷}高二生物基础训练[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16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在距海面200米以下的海域里,植物难以生存,原因是 A.海水压力太大 B.温度太低C.阳光不能到达D.氧气不足 2.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A.因为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 B.因为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C.因为种植过密易造成大面积倒伏D.因为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 3.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 4.大多数动物生活的温度范围是 A.10-15°C B.20-30°C C.-5-45°C D.-2-50°C 5.南方的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主要是由于 A.阳光太强B.温度不适宜C.雨水稀水D.土壤质地不好 6.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的增多,会抑制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竞争D.共生 7.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有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从而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间互助 B.种间斗争C.种内互助D.种内斗争 8.聚集成群的麝牛,如果遇到狼群,雄牛就围成一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 A.种间互助B.种内互助C.共生D.竞争 9.在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竞争C.共生D.捕食 10.生物的生存环境的构成是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七

高二生物基础训练(七)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第1-30题为单选题,每小题1分,第31-40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体进行下列哪项生理活动时,会产生A TP A.呼吸运动B.外呼吸C.肺的通气D.内呼吸 2、三大有机物在体内相互转化的枢纽是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同化作用 3、500克黄豆生成2500克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为 A.变多B.变少C.不变D.先变少后变多 4、太阳光能最终转变成人体股四头肌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的主要过程是 A.光能→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能→A TP中的化学能→肌肉收缩的机械能 B.光能→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能→肌肉收缩的机械能 C.光能→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动物体内的化学能→肌肉收缩的机械能 D.光能→A TP中的化学能→肌肉收缩的机械能 5、给某动物呼吸含放射性同位素18O,则该动物体内首先出现18O的物质是 A.葡萄糖B.蛋白质C.水D.脂肪 6、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A.电能B.太阳光能C.化学能D.热能 7、关于新陈代谢的进行,正确的说法是 A.生物的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在进行B.生物的新陈代谢偶然发生 C.生物地冬眠和夏眠时暂停新陈代谢D.生物的新陈代谢是无条件的 8、下列变化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释放②[H]的产生③CO2的固定④产生ATP ⑤A TP中能量的释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③⑤ 9、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水的生成B.在光反应阶段有ATP生成 C.在光反应阶段没有酶参加D.暗反应阶段有五碳化合物生成 10、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一种成分,如将植物的幼苗移到缺镁的环境中培养并继续生长,将会看到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高二生物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b) 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时间: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实质: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1 )次,细胞(连续分裂 2 )次结果:分裂产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目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含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2、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和卵子形成的区别 1:形成部位,精子的形成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卵巢;

2,结果不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子和三个极体 3、精子的形成经过变形,卵细胞不经过变形。 4、初级卵母细胞及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后期不均裂。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高二生物练习册第三册及答案

高二生物练习册第三册及答案 1、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 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A.164 B.664 C.1564 D.2064 2、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 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D.Ⅲ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3、子代不同于亲代的性状,主要来自基因重组,下列图解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 重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⑥ D.④⑤ 4、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 例为 A.14 B.18 C.116 D.0 5、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 雌花;基因型为aaB _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_bb和aabb植株的顶端 长出的是雌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作亲本,杂交后得到下表中的结果。则所用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类型正常株雄株雌株 数目 998 1 001 1 999 A.aaBb×Aabb或AaBb×aabb B.AaBb×Aabb或AaBb×aabb C.aaBb×AaBb或AaBb×Aabb D.aaBb×aabb或Aabb×aabb 6、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一、选择题 1.将下列细胞或细胞器置于蒸馏水中,不.会破裂的是() A.红细胞B.叶绿体C.线粒体D.洋葱表皮细胞 2.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3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乙>丙,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A B C D 3.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4.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骨架特征的是() 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 B.磷脂排布成双分子层 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D.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维生素D比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红细胞吸收甘油与吸收葡萄糖相同的是() A.低浓度→高浓度B.载体蛋白协助 C.高浓度→低浓度D.消耗能量 7.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A.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 B.细胞膜上的磷脂排列紧密 C.木糖的浓度太低 D.木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太小 8.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的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生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移向低浓度处,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作用 9.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A.氧气、甘油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D.钾离子、氨基酸 10.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 ..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