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道教又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宗教。从形式到发展都具有中华的典型特色。作为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中国画,不论理论与技法都与道教提出的阴阳,虚实,有无相生的思想相合。道教倡导天地人三位一体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立足本体与宇宙相通。这也是传统国画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道教文化影响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中国画形成都有的审美观。也成就了中国话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不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同是传统文化的道教与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中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中华文化大繁荣做出贡献。

浑元一气。道教讲究练气。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草木山川各有气。道教认为有生命就有气场。古代道士又称练气士。他们通过练气而养生,而知天命。进而通神。调和宇宙浑元一气,在冥冥之中体味万物微妙变化,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羽化而成仙。而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也很注重气的存在。在作画前要静心养气。作画时要注意画面上气的流畅。清·沈宗骞云:“天下之物本气所及所成。即如山水,重岗复岭以致一米一石,无不生气贯乎期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聚,分之又自然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上这段话说明了道家所说的气与画家所反映的气是相通的,都是感悟自然而得的万物之灵气。在中国构图当中,有一种构图叫S 形构图,其理念取于道教的太极图。道教文化中的太极图,代表着元气,阴阳,四象,其形是曲线相通,象征宇宙之气萦回反复,生生不息,气场流畅,同时也展示出气场流动状态。通过对太极的理解,画家所画的S形构图气势贯通,气脉流畅稳重,开合自如,顾盼相生。因此和大道通灵气,道家练气养神,通过修炼得道的是真气,称之为仙风道骨。画家练性养气,通过修炼而得道的是浩然之气,称为气质超群,道家与画家在共存精神层面的修炼养气。道德真气只要行气流畅,就能乾旋坤转,乾旋坤转就能万物化生,万物化生就有阴阳,有阴阳就有黑白,就有虚实,有远近,有高下,有前后,有浓淡,有疏密,就有“有无相生”。气势宏大的中华文化必将得到空前的繁荣。

水运天成。道德经第八篇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孔子在颖川曰:“逝者如斯”。水是万物之母,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汉字中带水偏旁的字都是活动的字意。水的意志坚决,日夜不停的奔向大海,遇山绕山,奔高流下,什么也挡不住它的行程。水又随遇而安,为世间荡垢去污。中国画古时称为水墨画,顾名思义水是第一位的,笔墨靠水而行,加上宣纸特有的吸水性,水墨画会呈现出如诗如幻美妙绝伦的效果。水与墨在宣纸上碰撞所产生出浓淡干湿,流痕天趣,虚实相间的效果,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唐·张彦远云:“生枯笔,润含春泽,干裂秋风”。他所强调的也是水的作用,作画时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时一下处,效果天成,有渐渐成绩处,有谵荡虚无处,有沉浸浓郁处,所以称水墨具五色。唐诗有句:“意足不求颜色似,元气淋漓幛犹湿”。其时幛已干了,但幛上面的画看上去还是湿的。这就是水在画上起的作用,在汉字发音中湿与诗同音,诗者,情深意浓,能撞击人心灵深处,使人浮想联翩。任何一门艺术在达到一定高度时都会孕育着一层诗意,使读者与作者在心底产生共鸣。苏东坡有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这就是水在作品中产生的诗情,画意。

写意自然。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画家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修养,结合画家的学识,道德理念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通过心源与造化产生的意再与神交会,这样才能产生出好的作品,这就是几千年来传承不息的中国画。中国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它不注重物体的形象,却注重物体的精神,不注重反复涂抹,却注重书写性,不注重物体呆立不动的逼真,却注重物体瞬间流露出的动感表现。物体瞬间活动的形象,有可能与结构不符,但精神却很鲜活。如果很细致的刻画物象的结构,所画的物象就呆板,如同标本,就没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意,没有意就没有情趣,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感动人。五代·荆浩云:“运转变通,不质不形,高低晕染,品物深浅,文采自然,似因非笔”。中国的意象画不是单纯的再现具体的物象,也不是舍去形体的抽象,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精神与物体的完美结合,是很客观的反映物体瞬间动态之美。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道教文化的道相合,它不但合乎形而上的神,也合乎自然界万物活动的科学形态。它是灵活的,秀润的,有生命的再现自然。

气韵生动。谢赫提出的书画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并称气韵生动是不可以后天学到,是天生的。这句话讲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气韵生动是捉摸不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思为,在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气韵是通神的,神是物象升华现象,既有形,又无形,可以看到又捉摸不到。清·沈宗骞云:“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神靠形来彰显,形靠神来生动。人有神称精神,万物有神称为精彩。神在文化艺术中起到核心作用,自古文人士大夫都注重精神上的修养,孔子也曾问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朽兮。独其言犹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两家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退下后对弟子说:“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道家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儒家开启过一盏智慧之灯。老子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就是说整个宇宙万物都是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是个形而上的虚空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和万事。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又真实存在,这就说明了道与神同象同在。神靠具体物象显灵,道靠德来修炼,道教文化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它启明了前代也照亮了后代。

道德人品。道家注重修的养心,而中国画家也注重修身养德,两者都注重德的修养。一部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道德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与修炼规范,道德经也是历代中国文化人必读之书。中国历代画家在学习与生活中大都注重人品与道德的修炼。郭若虚有云:“人品技艺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里面讲到的是道德行为表现之一的“人品”的重要性,故称画品如人品。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历代画家不但注重道德的修养,还要有一身正气。百画不厌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因其各有品行,而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典范。兰生幽谷不因人不知而不芳,竹生硬节,中空外直。菊傲秋霜,梅抗严寒。缘物寄情以表达画家心中的感慨。近而激励人,感染人,净化人的心灵。唐·张彦远云:“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起到成教化,助人伦与善仁,修大道的理想境界。庄子云:“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念当中,道教文化的智慧及审美精神,绝非局限于道教的思想和宗教领域,而是拓展和渗透在各种文化当中,进而深刻地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柔韧性,和谐的生态精神气质。庄子又云:“天地有大美,灵而无言。”怎样才能发现美和表现美?是画家在修炼当中苦苦寻觅的。通过内修道德,外观自然,达到心源与造化的统一,人与神的遇合,如

梦如幻,返璞归真,才能画出灵秀而有言的大美之作。老子云:“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明心见性。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勿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内涵是清净无为,提倡清心欲寡,只有清心欲寡才能明心见性。性者,自然之本,万物之生命,本性又需要蒙养,窗户有尘可以擦明心中蒙尘,不可擦。只有多读书,明礼仪,讲道德,熄妄想,去邪念,热爱生活,精神与万物之母道遨游于宇宙间,心旷神怡,遗性达物,这样才能发现自然之中的“真,善,美”。所以历代画家重知识的积累,重道德的修炼,淡薄名利,宠辱不惊,这种文化与道德沉淀,结合世间经历的甜酸苦辣,就会发现很难观察到的物象真美,这时人与物像瞬间的情感在内心相通,激发出无穷的创作热情,物我两忘,下笔有如神助。在经意处留神,在不经意处求趣,以形写意,以意求神,以神传情,以情求趣,以趣求灵,以灵求感,以感与天地合,与宇宙合,与大道合。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长河,历朝历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立身立德,慕仙慕道。道教文化以其博大宽宏从古到今已经渗入到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从精神到本体,从有形到无形,各方各面无不体现出来。随着世界人民越来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道教文化也必将影响整个人类。行道宏德,关注生命,关注地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文化不但会影响中国绘画,也必然会影响世界整个绘画艺术。庄子云:“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利。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

中国著名实力派画家

刘永林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 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浅析

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浅析 在现代社会中,对美术的了解和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人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所以现今中学美术课已大大加重了欣赏内容的份量,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入门之道,以培养同学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尽管在教材中对如何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的方法、角度或要领作了一些提示,但对于某一具体画种因缺少深入的分析,仍有不知从何方面入手去欣赏之感。基于这一想法,这篇文章,拟就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画欣赏方法问题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作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探讨。 一、对传统写意水墨画的基本认识。 在中国画中,我们通常把注重表现笔法,充分调动水墨功能(偶略施淡色),信手抒写,造型简单概括,追求疏朗纵放意趣的绘画形式,称为写意水墨画。 写意水墨画是传统中国画里最令人着迷的绘画形式之一。据传,在唐玄宗时候,吴道子、李思训两位画坛高手,受命在大同殿壁上各画一幅嘉陵山水画。李思训工细无遗地刻划了几个月。而吴道子,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仅用了一天的时光,就活现了三百里嘉陵江胜色无限,使观者无不叹为奇观。可见写意水墨画在唐代已经出现,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 正因为传统写意水墨画,注重于运用水墨手段"写?quot;所以我们在欣赏这一绘画形式之始,应先了解一下"写意"的含义。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传统对"写意"一词看法难有统一的标准,本义只引用其中最常见的说法加以阐述。"'写意'的概念,传统的含义是指一种用较粗放笔法造型的画法,与'工笔'相对,现代的另一种用法是把它同西方的'写实'画法相对而言,泛指中国画的较不讲究'形似'的特点"。(1)用孙其峰的话讲可以概括为十六字:"不求形似,不离形似,貌离神和,似非而是。"(关于"形"的问题,本文第四章将作专题论述)。 "写意"这一传统,绝不是仅仅中国画专有的,在其他姊妹艺术中,也不乏旁例。例如在京剧(还有许多地方戏)表演艺术中,骑马没有马、摇船没有船,开门不设门、挂画不拿画……这无不?quot;写意"。 传统写意水墨画作画讲究"写意",所以我们欣赏时就得千方百计去捕捉画中"写意"成份,在回味不尽的"写意妙境"之中,享受艺术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但是,写意水墨画的"写意"成份是有多项内容构成,我认为,欣赏课的设计较好的办法是从熟悉绘画技能入手,因为写意水墨画的"意",往往是通过相当具体的绘画手段来塑造确立的。没有精湛的绘画技能,就不可能有令人回味不尽的"情趣"。为此,文章以下的部分是从笔、墨、形、构图、诗、书、印等诸角度结合教科书上的部分作品分析一下绘画技能的欣赏方法。二、写意水墨画的欣赏离不开笔的欣赏 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奇诡万状,富有意想不到的表现了力。汉代的蔡邕就阐明过它的妙用,他说:"笔软则奇怪生。"我国独有的毛笔,软中见刚,运动幅度大,起伏节奏强,能表现线,亦能表现面,粗燥、平滑、坚硬、柔轻、的物体质感都可从笔端流出。如上海书画版高中教材第一册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画家用皱擦的笔法交织使用,写出了丛山峻林的无限生机。用粗细、顺逆、重轻互换的笔法写出了层层叠叠有空间感的茂密林海。正是这笔的尽情发挥,多方调动,成功地描绘出峻秀的山石,坚劲的枝干,漂渺的烟云达到生机盎然的艺术境地。 讲到用笔,不能不提"书画同源"之说。因为书与画有共同的笔法。书法的线与绘画的线同样由毛笔作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古往今来始终是融溶贯通的,元代画家赵孟曾作一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里"飞白"是指一种干枯的草书笔法,"籀"是指圆浑的篆书笔法,"八法"是指书法的整个笔法。总之,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胡晔 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得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得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得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得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得中华民族特色、特点与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得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就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得分类: 简单得来讲就就是两大类:工笔与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得分类很复杂: 从画得内容来瞧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得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得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得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与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得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得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与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得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得发展阶段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得急剧变化、域外文化得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得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得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得把握,并提出了一定得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得观念,她画人物吸收了天竺得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得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得“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她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得特点,有曹衣出水得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得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得六法为主要得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得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与气韵得方法,就就是中国画意象与写意得表现。

中国水墨画介绍

中国水墨画介绍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简介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黑白调子的水墨画早期都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虽然仅有黑与白,但因为纸色的关系,其实是略为偏黄的。彩色的水墨画在近代有泼墨山水的应用,也有水墨动画的应用。 与水墨画有关的还有水墨版画。与一般版画不同的是,水墨版画虽然也是木刻版画,但使用宣纸作为纸材,在不同的地方重复水墨印刷,层层渲染的效果,使得每一张作品都明显不同,也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朝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后人宗之。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中国画与西洋画

教学目标中国画与西洋画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交流互助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德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如何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比较法欣赏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个性阅读——品评环节。 教学准备课件素材(视频、动画、图片、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引入法,运用两幅画:水墨画和油画 素材:水墨画(或动画)油画(静物) 开门见山法:让学生们判断哪一幅是中国画?哪一幅是西洋画? 从颜色和背景观察其不同点。 提示:中国画有留白,西洋画重视背景。 色彩方面:中国画较单调,直接是黑白两色;西洋画色彩丰富,接近实物的颜色。 总结:个性差异:中国人含蓄而西方人个性张扬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结构完整,内容之间容易衔接,易于引入情景,节省时间】 〖导语〗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哪些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近“中国画”与“西洋画”,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时间我们只能浮光掠影稍作了解。 请大家打开书91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6课(自读课文)。 〖第二环节——阅读〗 一、阅读的基本技能。 探究问题1:从《中国画与西洋画》这个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确定文体)提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虑。 ①文体——说明文——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②说明对象——中国画、西洋画 一般的说明文说明对象只有一个,而这篇文章却是2个,如果你是作者,你会采用哪种说明方法为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作用:比较是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可以就其共同点来比,可以就其不同点来比。) 探讨问题2:确定了文体,阅读说明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 ——其美学相通之处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是艺术的两个组成部分,其艺术之源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就其哲学渊源问题,造型问题,构图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从水墨画中吸取一些艺术精神应用于建筑设计,从而能更好的做好中国人的设计。 关键词:水墨画建筑哲学造型构图 正文:为什么人而作设计?这是一个建筑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建筑师当以作让世人满意的设计为本,而不能全凭一己好恶而作。中国的建筑师当以作好了中国的设计后再考虑走向世界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是了解中国人审美观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研究如何做让中国人满意的建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世间万物都有其可揭示的规律,美学也是如此,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的美学则是其中的两种。研究传统水墨画与建筑设计,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即共性)和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区别),而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着重点是在于它们的共性。下面谈到的哲学渊源问题、水墨画之造型、水墨画构图就将主要分析它们之相通之处。 哲学渊源问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释道三家长期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尤其以儒家为甚,因此三家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哲学影响和美学上的影响就不得不研究。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孔子把艺术作为人生憩息和精神的飞升,孔子认为艺术与道、德、仁是并列的,是生活的主要方面,应当“游”于其中,那么艺术就作为一种不那么严肃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人精神调剂、放松的手段。而艺与道、德、仁并列,其中以包含“技进乎于道”之理,随心所欲的游,是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之一,这种充满愉悦自由境界的“游”即时道。以绘画作为体道的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畅神达性,从而超离现实中物质和功利的羁绊,精神上获得自由的释放和解脱,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最高审美理想。而庄子则说“解衣般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较孔子更为自由洒脱,因为如果艺术创作若热衷于名利,斤斤计较于得失高下,必会拘谨,而使得绘画缺乏生机与气势,庄子这种解衣般礴的论点对后世的水墨画,尤其是大写意水墨画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昭示作用。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以禅宗为甚,其静心、自悟之思想有深远影响,而其所发展出来的“自然天成”的美学境界也对绘画有很大影响。这三家所倡导的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促成了中国画界对意境的独特要求,尤其是后世的文人画,他们绘画追求的是自身的享受,追求的是画中的意境,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 那么这些对于建筑设计有什么启发么?我们明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渊源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对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就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我们在为中国人作设计的时候就有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我们一般的就要在设计中特别注意对于意境的创作,而能有好的意境的创作,来源还在于建筑师那种作为艺术家的修养,要视钱财如无物,追求自身精神的解脱,把创作美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而不可过分拘泥于建筑设计的技巧,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美学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水墨画造型与建筑设计 水墨画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它非常重视对物象本质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特别注意传神。水墨画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1194912.html,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

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中国画与西洋画教案

教材简析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朝鲜族中学高中汉语第四册(高二下学期,第一版新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篇幅较短,结构清晰,准确、平实;采用比较说明,展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征,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学生需要,加入了拓展欣赏,挖掘绘画艺术中文化内涵,丰富内容。 学生分析 高中理科班学生比较聪明,虽然阅读水平不高,对阅读的基本技能掌握的也是一知半解,只要能调动他们得积极性,他们很快就会学会并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是汉语课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学生知识面广而杂,汉语课应跳出束缚,有针对性的拓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重要性,有意识地提高艺术修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设计理念 中遵循服务学生的原则。 阅读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交流互助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德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比较法欣赏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个性阅读——品评环节。 教学准备(视频、动画、、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 直接引入法,运用两幅画:水墨画和油画 :水墨画(或动画)油画(静物) 开门见山法:让学生们判断哪一幅是中国画?哪一幅是西洋画? 从颜色和背景观察其不同点。 提示:中国画有留白,西洋画重视背景。 色彩方面:中国画较单调,直接是黑白两色;西洋画色彩丰富,接近实物的颜色。 总结:个性差异:中国人含蓄而西方人个性张扬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结构完整,内容之间容易衔接,易于引入情景,节省时间】 〖导语〗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哪些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名的漫画家、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近“中国画”与“西洋画”,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时间我们只能浮光掠影稍作了解。 请大家打开书91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6课(自读课文)。 〖第二环节——阅读〗 一、阅读的基本技能。 探究问题1:从《中国画与西洋画》这个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确定文体)提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虑。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_1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导读:本文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

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