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8)

1.5 项目执行机构 (8)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8)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10)

2.2 项目创新 (11)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1)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2)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2)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2)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3)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3)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1—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5)

3.4.1项目建设名称 (15)

3.4.2项目建设目标 (15)

3.4.3项目建设地点 (15)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6)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6)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8)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9)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20)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20)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21)

3.4.8产品方案 (22)

3.4.9建设期限 (23)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3)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7)

4.1 投资估算 (27)

4.1.1基本建设投资 (27)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7)

4.1.3流动资金估算 (27)

4.2 国内配套资金 (29)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9)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30)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30)

5.1.1 项目农户 (30)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0)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3)

5.3.1项目领导小组 (34)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4)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4)

第6章偿还及担保责任 (34)

—2—

6.1贷款及贷款偿还 (34)

6.2项目贷款转贷、担保方式和还款责任 (34)

6.2.1贷款转贷、担保方式 (34)

6.2.2还款责任 (35)

6.3项目专用账户及管理 (35)

第7章项目效益 (35)

7.1经济效益 (35)

7.2 社会效益 (36)

7.3 生态效益 (36)

第8章项目风险 (37)

8.1 组织管理风险 (37)

8.2 投资风险 (37)

8.3 技术风险 (38)

8.4 自然风险 (38)

8.5 政策风险 (38)

8.6 对项目受益者的风险 (38)

8.7 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支持能力不足的风险 (39)

8.8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39)

—3—

第1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结果规划贷款与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结合起来,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选择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在每个试点项目县内选择具有发展潜力、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形成特色品牌种养产业,组织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加工,市场化经营体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持续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价值链开发,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和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目的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特色种养业生产灌溉设施、道路作业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状况,加以改造、配套和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经营的需要,提升特色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建设内容

A、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针对当前我省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灌溉和生产作业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状况,生产规模偏小等现象,实施农田灌排系统和农田机械化耕作道路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水稻种植基地生产经营水平,达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农户增加收入,逐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要求。项目计划扶持80个水稻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水稻种植规模达到80万亩,投资30061.4 万元。

B、特种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我省特色养殖主要以特色水产养殖,特色肉食动物养殖为主。项目根据目前我省特色养殖在生产经营中存在饲养基础设施系统欠规范,养殖器具需改进,生产能力有待加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拟对特色养殖饲养系统等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以达到养殖生产能力增强,产品质量提升,

生产成本降低,发展潜力凸现,农户收入增加目的。项目计划对51个特种养殖基地(农—4—

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规模养殖规模达到2.4万亩,投资19311.2 万元。

C、特色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我省特色种植主要以地方特色水果,特色地道中药材和地方特色蔬菜为主。项目主要针对我省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园地生产机耕作业道路差而不全,生产劳动强度大,耕作机具落后,生产规模待加强等问题,项目拟对特色种植生产基地加强灌溉系统和园地机耕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生产基地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农户收入。项目计划对48个特色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达到25.55万亩,投资11739.3万元。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目的

主要根据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产品加工包装设施相对落后,产品仓贮物流设施有待改善的状况,项目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仓贮设备建设,使特色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仓贮物流,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价值,增加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附加值。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项目区72个优质水稻生产基地,39个特种养殖生产基地和41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的加工生产,产品包装,仓贮物流设备得到完善和提高。

(2)建设内容

A、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加工。项目通过对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农耕机具和加工仓贮能力建设,使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产品适应当前市场营销发展趋的需要。项目计划对79个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2607台套产品加工包装设备,产品贮藏库14400平方米。投资16452.0万元。

B、特色种植生产加工。项目拟对特色种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加工、包装、仓贮设备进行投入,增强特色种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达到产品增产增收的目的。项目计划对39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配置投入192辆产品运输车,建设产品烘干生产线117条,产品精加工包装生产线48条,建设19200平方米产品存贮仓库,投资1755.0 万元。

C、特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基本设备。项目通过对特色农产品养殖生产基地的产

—5—

品运输、保鲜保活设备器具购置投入,增强特色养殖产品市场营销价格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健康发展。项目计划对项目区内燃41个特色养殖基地配置240辆特色养殖产品销售运输车,240台套车载产品箱和240套保质保鲜产品器具。投资 3672.0 万元。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目的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及产品销售进行加强和支持,通过对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利用销售网点和网络平台使产品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互信关系,提升产品信誉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经营水平,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引进示范、合作社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社经营管理培训、合作社社员种养科学技术提升方面提供支持。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售网站建设达到179个,销售网点4296个,并建成179个特色农产品手机网络销售平台,使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络水平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建设内容

A、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与冷链物流建设。主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社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活、产品不优的状况,通过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技术、装备支持,打造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然后带动产业种养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支持优质稻米生产、特色种植生产、特色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生产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建设相应的冷链物流系统,提供产品储藏设施。项目拟发展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80个;特色产业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基地 51 个;特色养殖家庭农场48个,投入资金 9680.0 万元。

B、电子商务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平台,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进行物联网。拟对特色农—6—

产品生产基地中1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销售市场网络平台建设,包括产品销

售点,市场销售信息网站,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软件开发等,拟建设农产品商务平台179个,投资3920.1 万元。

C、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产品基地经营体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投资39308.4 万元。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项目监测与评价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级项目管理部们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服务,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A、国内外专家咨询服务。项目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1800人天,为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投资426 万元。

B、项目管理培训。项目拟通过涵盖所有项目市(州)、县(市、区)、执行机构进行项目管理能力培训,项目拟计划项目管理国外培训360人天,国内培训60007人天,项目投资 966.0 万元。

(2)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本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管理机构办公设备的购置,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支付、采购、报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等,项目投资 2612.2 万元。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186029.4万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工程21879.0万元,农产品价值链开发工程21879.0万元,农业发展与市场连接工程65862.9万元,项目技术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3578.2 万元,建设期利息、先征费21403.0 万元,预备费12194.6 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2.9% 和11.8%、35.4%、1.9%、11.5%、6.6%。

资金来源: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5000万美元(美元与人民币兑换汇率按1∶6.2计算,折合人民币 9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 50% 国内配套 93029.4 万元,

占总投资的50% ,主要为国内项目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

—7—

1.4 项目建设期

项目拟自2018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23年6月30日结束。

1.5 项目执行机构

根据项目性质和工作基础,项目执行单位为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和长沙县、湘潭县、华容县、赫山区、涟源县、桃源县、冷水滩区、靖州县、隆回县、衡山县、龙山县、泸溪县12个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1.1 项目建设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随着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使得农民在社会分层中成为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全面发展进步的瓶颈。“从当前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享受当代发展成果的过程来说,农村无疑要发展。目前几亿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吃饱穿暖,而是如何切实增加收入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因此,扫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的障碍,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如何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14日,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和湖南省财政厅联合下达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特别是粮食“十一连增”,且连续4年超11000亿斤,提前近10年完成了国务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目标;农民收入“十一连快”,且增幅连续5年跑赢GDP和城镇居民收入

增幅,不仅1998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近12年快速扩大的趋势得以阻断,而且—8—

创造了1984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一次连续3年(1995、1996、1997)以上

缩小的历史。成绩令人欣喜,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极为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从农民收入看,在家庭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临极大挑战;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当今,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全世界已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产业在不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一些企业以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突出代表实现快速崛起,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当前,在产业融合理念的先导性作用下,“互联网+”、“创客”、“众筹”等新概念迭出,其背后如影随形的无不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产业形态和巨大而活跃的产业发展空间。具体到第一产业而言,近年来我国农业虽然在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上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产业融合度不够,不仅在生产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食用油加工领域,以打通全产业链作为最大经营之道的新加坡食用油加工企业益海嘉里,进军我国后已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小包

装食用油市场40%左右的份额,大豆压榨能力占国内产能之首,并且在国内调和油市

—9—

场价格上发挥着风向标作用,掌控着很大的话语权。在畜产品加工领域同样存在类似

问题。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农村为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文件,要求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我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突出贡献,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2015年12月

24日湖南省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农业委员会联合下达了《关—10—

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5〕62号文件,明确提出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综合园区为支撑,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增收中获得收益,而且要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初步确定10县(市)为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并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正是基于国家的政策和湖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我省“十三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经反复研究提出来的,与国家、行业和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长期发展规划是完全一致的。

2.2 项目创新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以本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综合园区为支撑,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增收中获得收益,而且要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这是近期中央提出的农村发展的新理念。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本项目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农村为依托,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突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推动农业相关产业联动聚集、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产、加、销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技术路线是创新的。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本项目在省政府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的基础上,再申请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注

重结果导向,项目本身有清晰完整的结果指标体系;贷款资金与国内预算资金结合使用,既注重项目单位管理能力建设,又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国际金融组织资金使用得当及国际金融组织相关政策落实。这种融资方式和管理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2.3.1 项目预期效果

本项目实施后,全省将建成有80个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优质水稻种植规模8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52万吨,特色养殖基地48个,每年将提供特色水产肉食2.64万吨,特色种植基地51个,每年将提供地方特色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 25.5万吨,项目区农村增加经济效益子24.05 亿多元。同时为市场提供了品种多样,质量优异的农产品,为调整人们的膳食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2 项目示范作用

一是通过项目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工程建设,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项目农户收得到增加,使周围非项目区的地方政府和农民直接感受到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从事适应市场需要特色农产品种养业生产活动。

二是为项目所在市(州)县提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提供示范样板,从而大大推进项目所在地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的进程。

三是通过项目建设后,可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进程,为全国大范围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方向。我

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它作—12—

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迎来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势头,2016年省财政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择了10个县市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投入资金1亿元,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健康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湖南是我国水稻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业大省,大多数农民及种植专业户以种植水稻、特种养殖和特种种植为主。近年来,由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产品加工设备落后,产品贮存设施不完善,市场销渠道欠畅通,造成市场上湖南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不高的现况,对湖南乃至整个南方种养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遭受严重挫折,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效益下降,种养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民反映强烈。本项目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项目区当地农民传统的种养习惯和迫切愿望。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湖南拥有雄厚的农业技术人才优势,现有农业科研机构66个,农业大专院校23所,农业科研教学人员5000多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766个,农业科技人员25000多人。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我省已获得了较成熟的水稻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农产品技术,如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特色肉食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果、蔬菜、中药材丰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等技术,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现正以每年百万亩的速度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效果。另外,几十年来,我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利用外资,造就了一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项目实施的技术人才力量有保证,完全能够满足本项目实施的技术需要。

我省现有农业从业劳动力2877.6万人,按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0.2公顷计算,可剩余劳动力921万人,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难度较大。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13—

展,必须做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文章。为此,明确支持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的方向,注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复杂性强,跨界融合的主导特征显著,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现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不适应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难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需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目前我省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理念相对淡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分工协作力度不够,特色农产品优势互补性没有得到发挥,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特色农产品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消费导向力度欠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市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创新是先导。新世纪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占农产品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当前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迅速分化,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小众化或特色化的土特农产品消费日益受到中高收入消费者的青睐。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市场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其产品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并带动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消费需求扩张;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也在迅速凸显。目前我省特色农产品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力度相对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的成效。

(3)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二三产业作为与农业融合的对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不

仅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还在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丰富农业—14—

农村发展的内涵,增加农村就业增收机会,为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引

导适宜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带动城乡协同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涉农工业和服务业快速融合,深刻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3.4.1项目建设名称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3.4.2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为导向,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加强为基础,以农产品价值链条开发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为支撑,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动项目区内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和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水平,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4.3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县(市、区)选择标准

(1)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较高;

(2)政府同意由地方财政统借统还,并且财政还贷信用好,项目配套能力强;

(3)湖南现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4)优质水稻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发展较集中地区优先考虑;

(5)适当照顾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与类型,重点考虑水稻种植、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发展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集中发展地区和部分少

数民族贫困地区,初步选定长沙县、湘潭县、华容县、赫山区、涟源县、桃源县、冷

—15—

水滩区、靖州县、隆回县、衡山县、龙山县和泸溪县12个县(市、区)项目区。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结果规划贷款与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结合起来,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选择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在每个试点项目县内选择具有发展潜力、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形成特色品牌种养产业,组织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加工,市场化经营体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持续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价值链开发,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和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目的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特色种养业生产灌溉设施、道路作业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状况,加以改造、配套和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经营的需要,提升特色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建设内容

A、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针对当前我省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灌溉和生产作业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状况,生产规模偏小等现象,实施农田灌排系统和农田机械化耕作道路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水稻种植基地生产经营水平,达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农户增加收入,逐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要求。项目计划扶持80个水稻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水稻种植规模达到80万亩,投资30061.4 万元。

B、特种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我省特色养殖主要以特色水产养殖,特色肉食动物养殖为主。项目根据目前我省特色养殖在生产经营中存在饲养基础设施系统欠规范,养殖器具需改进,生产能力有待加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拟对特色养殖饲养系统等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以达到养殖生产能力增强,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发展潜力凸现,农户收入增加目的。项目计划对51个特种养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规模养殖规模达到2.4万亩,投资11739.3 万

元。

—16—

C、特色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我省特色种植主要以地方特色水果,特色地道

中药材和地方特色蔬菜为主。项目主要针对我省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园地生产机耕作业道路差而不全,生产劳动强度大,耕作机具落后,生产规模待加强等问题,项目拟对特色种植生产基地加强灌溉系统和园地机耕作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生产基地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农户收入。项目计划对48个特色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达到25.55万亩,投资19311.2 万元。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结果规划贷款与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结合起来,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选择产业融合的合适路径。在每个试点项目县内选择具有发展潜力、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形成特色品牌种养产业,组织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加工,市场化经营体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持续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和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目的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及产品销售进行加强和支持,通过对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利用销售网点和网络平台使产品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互信关系,提升产品信誉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经营水平,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引进示范、合作社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社经营管理培训、合作社社员种养科学技术提升方面提供支持。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售网站建设达到179个,销售网点4296个,并建成179个特色农产品手机网络销售平台,使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络水平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建设内容

A、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与冷链物流建设。主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社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活、产品不优的状况,通过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技术、装备支持,打造新型

的农业经营主体,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然后带

—17—

动产业种养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支持优质稻米生产、特色种植生产、特色养

殖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生产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建设相应的冷链物流系统,提供产品储藏设施。项目拟发展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80个;特色产业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基地 51 个;特色养殖家庭农场48个,投入资金 9680.0 万元。

B、电子商务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平台,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进行物联网。拟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中1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销售市场网络平台建设,包括产品销售点,市场销售信息网站,手机微信销售平台软件开发等,拟建电子商务平台179个,投资3920.1 万元。

C、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产品基地经营体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投资39308.4 万元。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目的

主要根据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产品加工包装设施相对落后,产品仓贮物流设施有待改善的状况,拟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仓贮设备建设,使特色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仓贮物流,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价值,增加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副加值。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项目区72个优质水稻生产基地,39个特种养殖生产基地和41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的加工生产,产品包装,仓贮物流设备得到完善和提高

(2)建设内容

A、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加工。项目通过对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农耕机具和加工仓贮能力建设,使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产品适应当前市场营销发展趋的需要。项目计划对79个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2607台套产品加工包装设备,产品贮

藏库14400平方米。投资16452.0万元。

—18—

B、特色种植生产加工。项目拟对特色种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加工、包装、仓

贮设备进行投入,增强特色种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达到产品增产增收的目的。项目计划对39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配置投入192辆产品运输车,建设产品烘干生产线117条,产品精加工包装生产线48条,建设19200平方米产品存贮仓库,投资1755.0 万元。

C、特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基本设备。项目通过对特色农产品养殖生产基地的产品运输、保鲜保活设备器具购置投入,增强特色养殖产品市场营销价格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健康发展。项目计划对项目区内燃41个特色养殖基地配置240辆特色养殖产品销售运输车,240台套车载产品箱和240套保质保鲜产品器具。投资 3672.0 万元。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目的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及产品销售进行加强和支持,通过对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利用销售网点和网络平台使产品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互信关系,提升产品信誉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经营水平,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引进示范、合作社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社经营管理培训、合作社社员种养科学技术提升方面提供支持。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售网站建设达到179个,销售网点4296个,并建成179个特色农产品手机网络销售平台,使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网络水平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建设内容

A、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与冷链物流建设。主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社管理水平不高、机制不活、产品不优的状况,通过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技术、装备支持,打造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然后带动产业种养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支持优质稻米生产、特色种植生产、特色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生产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

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建设相应的冷链物流系统,提供产品储藏设施。项目拟建设发展

—19—

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80个;特色产业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基地 51个;特色养

殖家庭农场48个,投入资金 9680.0 万元。

B、电子商务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平台,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进行物联网。拟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中1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销售市场网络平台建设,包括产品销售点,市场销售信息网站,手机微信销售平台软件开发等,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179个,投资3920.1 万元。

C、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产品基地经营体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投资39308.4 万元。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项目技术服务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级项目管理部们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服务,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A、国内外专家咨询服务。项目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1800人天,为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投资426 万元。

B、项目管理培训。项目拟通过涵盖所有项目市(州)、县(市、区)、执行机构进行项目管理能力培训,项目拟计划项目管理国外培训360人天,国内培训60007人天,项目投资 966.0 万元。

(2)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本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管理机构办公设备的购置,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支付、采购、报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等,项目投资 2612.2 万元。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本项目针对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为主题,采取整体推进的方

式进行分类综合提升建设,其农村产业化发展工程主要采用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包—20—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84号)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以下简称“返乡人员”)到农牧区创业创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农牧区经济,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牧业农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催生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新动能。通过发挥市(州)、县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把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鼓励和扶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促进创业创新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同时

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重点领域 (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提升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农牧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 (二)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围绕牛羊肉、冷水鱼、油菜、果蔬、青稞、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在农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加工业领域创业创新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对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在农资配送、耕地(草原)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服务、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农牧业信息咨询等领域,创新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牧区绿化美化、农牧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农牧业服务性产品,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近日,组织农牧业、经信、科技、商务等部门对全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下一步发展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情况。X.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以养带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情况: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情况。按照全市提出的“稳定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饲养量X万头(只),牲畜存栏X万头(只)同比增长X%;其中羊饲养量X万只,羊存栏X万只,同比下降X%,能繁母羊存栏X 万只,出栏肉羊X万只;生猪存栏X万头,同比增长X%;大畜存栏X万头,同比增长X%,总体上小畜稳定发展,大畜明显增加。 X、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动全旗粮经饲协调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X万亩,比上年减少X万亩。其中:粮食面积X万亩。主要农作物小麦播种X万亩,比上年减少X万亩;玉米播种X万亩,比上年减少X万亩。经济作物播种X万亩,比上年增加X万亩,其中:油料面积X

万亩,比上年增加X万亩。优质牧草面积X万亩,比上年减少X万亩。药材类X万亩,果树类X万亩。总体上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特别是果树和药材呈显著增长态势。 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情况。X、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技术。在使用种植新技术方面有: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向日葵“X推X防”综合配套技术完成X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向日葵套种葫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完成X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X万亩;盐碱地“改排提增”综合改良技术完成X万亩;控肥增效技术完成X万亩;春小麦麦后复种小秋作物栽培技术已落实X万亩。完成全旗盐碱地摸底调查工作,全旗共有盐碱地X亩,其中轻度盐碱地X亩,中度盐碱地X亩,重度盐碱地X亩,全部标注在了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图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在丰富特色农业品种上,今年又种植黑枸杞X多亩,油用牡丹X亩,板蓝根X亩,甜叶菊X多亩,牛夕、黄芪、树莓、桑葚等X亩。在X村,建成以X为技术依托的“百品园”。园区核心区面积为X亩,主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1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e54.3?e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坚持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突出抓好“1+3+10”产业园区建设,以东柳机电轻纺园为龙头,同步推进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持续推进“345”产业培育计划,优化升级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麻纺鞋服等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大力支持骨干型、科技型及小微企业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县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3 实施“1345”战略,活跃三产业 以实施服务业“1345”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商贸示范乡镇及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步推进城市商圈发展,积极打造餐饮、娱乐、服装、文化体育等地方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大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升。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工程,60%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

一二三产业融合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结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梨树县经济开发区霍家店经济园区内,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电子商务、果蔬食品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公司总共有两个场区,其中:加工厂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绿色生态产业园区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245平方米,总资产6620万元,固定资产4285万元,年销售收入5667万元,税金150万元,税后利润451万元。企业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QS认证,年加工速冻蔬菜、净菜、保鲜菜能力20000吨,其中:主营产品加工能力7200吨。 公司为了增强带动能力,先后成立了华利电子商务中心、华利食品研发中心、华利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金正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梨树创业孵化基地等六个独立实体。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健全,现有职工13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6人,种植类和食品类技术员35人。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截止目前,基地发展社员1326户,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52个村,带动社员果蔬种植面积3000亩,年销售果蔬2万吨。带动基地社员增收达2万元以上。

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产品有速冻豆角、粘玉米,保鲜蔬菜、净菜等10余个品种。产品主要供应国内超市和连锁店。近两年,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呈显著上升态势。企业注册商标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为。。。。。。。。。。。省级龙头企业、。。。。省。。。。示范单位。 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物流、农村广大用户为平台,推进农产品业绿色增效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目的主导产业。以生产基地、加工为主体,创建生态型企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以种植基地带动种植业,以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冷链服务业,有效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产业: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县X个乡镇XX个村布局种植产业,自建规模种植基地XX个,带动基地XX多个,主要开展粮食、蔬菜种植。截至目前。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种植基地XXXXX亩,基地着力构建粮蔬兼顾、循环发展的新型种植结构,二产业: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机器(农产品加工),年可生产XXX,加工XXXX。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始终坚

贫困山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建议

贫困山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与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视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方向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境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理清符合当地实情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走具有山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一、模式 竹山县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仅有少量丘岗、盆地点缀其间。发源于华中屋脊神农架、自南至北纵贯全县的堵河,是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北岸最大的支流,还是规划中“引江(长江)济汉(汉江)”的过水通道,因而竹山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孕育了竹山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同时也被赋予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清水进京”这一特殊使命。近年来,竹山县坚

持以国家大局为重,依托绿水青山、女娲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建设为主的绿色能源、以生态高香型茶叶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松石开采加工为主的绿色矿业,走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美化和“文明农户”评选等工作,建设富有竹山庸巴建筑风格,环境宜居、乡风和谐、文明富裕的山区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始终是困扰竹山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借助已有的条件与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二三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实现共同致富目标,根据竹山不同地域与环境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探索选择以下四种模式 1.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竹山县在特色产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建成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山野菜、干鲜果和畜禽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茶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种茶基地已遍布全县各乡镇,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但生产与加工、销售分离,导致从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

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日本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借鉴意义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高度和创新价值又能落地生根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 怎样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如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也

可以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层的联系,只要没有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一个有农业的村庄,同时有个砖瓦厂和日用品小商店,谈不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家庭农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涉农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这里的农村包括县城和小城镇。(3)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等。(4)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

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方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申报工作的通知》(XXX农通[XXX]24号)文件精神,经筛选决定XXX县XXX街道作为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其中XXX街道花红村作为项目核心示范区,镇辖其余村为辐射带动区。试点严格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原则,坚持以高山生态茶、精品水果为产业发展为基础,以“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公司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以“园区+公司+村集体+农民”利益联结为纽带,不断创新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探索并构建“园区+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旅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因地制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1.基本情况 1.1XXX县XXX街道的基本情况 XXX办事处地处XXX县县城东北部,东与XXX镇毗邻,东南、南邻XXX镇,西接XXX街道办事处、北接XXX街道办事处。境内为喀斯特地貌,地势呈东高西低倾斜,辖区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3亩(水田1979亩,旱地3436亩),林地面积21.1 公顷,森林复盖率43.5%。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102个村(居)民组。总户数为13456户,

人口总数:53294人,农业人口:31862人,非农业人口:21432人,流动人口1485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0人。城镇化率40.2 %。居住着汉、穿青人、蔡家、白、仡佬、布依、彝、水、回、苗、蒙古等十多种民族。 办事处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电力设施完善,水利设施日趋齐备。城区内名胜古迹星落棋布,街道整洁,明清风格的古街古朴典雅,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适宜于发展旅游业。城乡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年度公用设施维护建设总投资为10.188万元,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19个,办事处管辖学校4所,有教师92人,学生2920人。自来水普及率为58%,城市道路硬化率为96%,城市公共汽车数量为10辆。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海拔1319米。年平均温度15°C,年降雨量158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且气候温和,自然生态优越,蔬菜病虫害较少发生且容易防治。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三废”污染少,土壤和浇灌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潜力。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养殖业等,名特产品:天麻,竹荪,砂锅等。

一二三产业融合 助推转型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转型发展 粮油集团 (2015年3月) ****粮油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下辖**实业、**食品科技、**生态农业、**种业、**臵业等38个经济实体,公司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额12亿多元,现有员工1300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油贸易、商业地产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科、工、贸、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近来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基地联动、产业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产业,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一)稳步拓展“一核两圈”基地。公司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县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核”即有机稻生产核心区。以**线生态农业走廊为中心线,在现有5000亩有机稻基地基础上,实施倍增计划,3年内创建了10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两圈”即优质稻原料保障圈和补给圈。实施订单农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形成了100万亩的优质稻原

料保障圈。进一步拓展县外资源,将“订单农业”面积扩展到**、**、**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涵盖周边县(市)的200万亩优质稻原料补给圈,共建成300万亩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在“两圈”范围内创建2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组建65个镇级优质粮油种植协会,带动64 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人平增收300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2013年,**集团在**镇**、**村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创新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在有机稻种植区建成“稻鸭共育”示范基地2500亩,“稻鱼、稻鳖”示范基地200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600亩,实行以稻为主,稻鸭、稻鱼、稻鳖、稻虾共生,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公司将在10万亩有机稻种植示范区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通过基地联结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三)推广再生稻种植新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等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是**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再生稻以其投入少、产量高、米质好的优势倍受消费者的亲睐。**集团顺势而为,建立了万亩再生稻种植基地,为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建了湖**再生稻院士工作站,推广再生稻栽培新技术模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3月16日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集团举办了**院士学术交流座谈会、报告会,培训农

绿维文旅:新化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方案

绿维文旅:新化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方案 关键词:绿维文旅新化县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申报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属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集中区,境内农田、森林、山地、水文、矿产等资源丰富,古迹、宗教等景点众多,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绿维文旅对新化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进行了创建规划与申报等综合服务。 新化县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规划范围为新化县全县区域,涵盖全县1个经济开发区、8个镇、2个乡、102个村,总面积1 642.28千米2,总人口50.4万人。核心区为新化县经济开发区天子山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化文旅(上市)小镇的一期工程],拓展区为10个乡镇的农副产品加工园(田园综合体的一期工程),普及区为102个行政村的休闲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一期工程),另建设一个农业农村智慧平台。先导区采用PPP模式,总投资20亿元。 (一)先导区项目建设思路 先导区具有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洞庭湖流域和全域旅游等资源特色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集中区等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依据“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综合考虑本县“菜篮子”工程保障需求、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扶贫攻坚产业兜底需求和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统筹政策、资

金、项目和龙头企业资源,按照“三化一体”(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体系)和“三区(园区、农区、镇或城区)互动”的要求,以耕地质量不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全利用等农业绿色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光伏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第一产业,以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中央厨房等农产品初、深加工业为基础,发展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第二产业,以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环保环卫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为基础,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及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县资本市场扶贫政策进行选择性招商、引资、引智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由“外地迁入拟上市龙头企业+本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贫困户”组成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型经营主体采取PPP模式(农业绿色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为可行性缺口补贴型使用者付费类型,种养加产业设施为使用者付费类型)投资20亿元,将新化县整体打造成贫困地区基于农业绿色开发机制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先导区项目建设方案 在县城郊经开区管辖的农村,投资3.8亿元建立1个先导区核心示范区(以绿色农业为特色,重点实现农副产品精加工和产品展销、各优势产业间融合,以农旅、农林、农文、农教、农体、农信等一二三产业高级融合为特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所在的1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投资5亿元建立10个先导区拓展示范园(分别以红茶、豆制品、水酒、生猪、黄精、特色稻、稻田鱼、油茶、高山蔬菜、枣子等资源为特色,重点实现农副产品初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交易,以一二三产中级融合为特点);在国家批准的102个旅游扶贫工程行政村,投资10.2亿元建立102个先导区普及示范基地(以新化县确立的10大类规模特色种植、规模生态生猪养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6) 1.1 项目名称 (6)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6)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6)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8)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9)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0)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11) 1.4 项目建设期 (12) 1.5 项目执行机构 (12)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2) 2.1.1 项目建设背景 (12)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13)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15) —1—

2.2 项目创新 (17)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7)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7)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7)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8)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8)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8)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9)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9)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9)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9)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20)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20)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22) 3.4.1项目建设名称 (22) 3.4.2项目建设目标 (23) 3.4.3项目建设地点 (23) —2—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24)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24)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27)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29)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30)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31)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31) 3.4.8产品方案 (34) 3.4.9建设期限 (34) 3.4.10技术保障措施 (34)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41) 4.1 投资估算 (41) 4.1.1基本建设投资 (41)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41) 4.1.3流动资金估算 (42) 4.2 国内配套资金 (45)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46) —3—

一二三产业融合总结

精心整理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结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梨树县经济开发区霍家店经济园区内,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电子商务、果蔬食品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15质术职称“公司+社员亩,年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产品有速冻豆角、粘玉米,保鲜蔬菜、净菜等10余个品种。产品主要供应国内超市和连锁店。近两年,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呈显着上升态势。企业注册商标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为。。。。。。。。。。。省级龙头企业、。。。。省。。。。示范单位。 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物流、农村广大用户为平台,推进农产品业绿色增效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目的主导产业。以生产基地、加工为主体,创建生态型企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年可生产 X辆, 链配送发往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城市。 三、下一步实施计划及存在的问题 (一)下一步实施计划 1、“稻鸭共养”、“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区推广实施“稻鸭共养”、“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

模式,生态循环养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设施建设、防疫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制定。 2、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定点销售的产业建设:“稻鸭共养”、“鱼鸭混养”、“猪-粪-沼-草-鱼”等多种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合的模式。家禽无害化处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购置。病死家禽及粪便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设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加工设施,购置无害化处理设备和有机肥加工设备等。 3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标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1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54.3‥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現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介绍

×××××有限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基本情况 ××××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从事畜禽水产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冷链物流及观光休闲等业务。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35万头、家禽1200万羽,饲料10万吨,产品销往各城市冷链市场。拥有屠宰生产线2条、饲料生产线1条、万吨冷库1座,流转土地3000亩,水面20000亩。自建猪场2个,家禽养殖基地6个年存栏生猪1000头,年存栏家禽200万羽。企业注册商标3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平台,推进畜禽业绿色增效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以家禽养殖加工为的主导产业。以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为主体,创建生态型企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屠宰加工基地带动养殖业,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冷链服务业,有效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产业:××××在全县6个乡镇20个村布局种养殖产业,自建规模种养基地15个,带动基地200多个,主要开展家禽、生猪、水产养殖和粮食、饲草种植。截止目前,××××流转种植基地3000亩,养殖水面20000亩。基地着力构建粮饲兼顾、农牧渔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种养加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形成“鱼鸭混养”、“稻鸭共生”、“猪-粪-沼-草-鱼”等多种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合的模式。 二产业:××××是××××县唯一一家定点屠宰场,拥有半自动机械化屠宰3条,年可屠宰生猪35万头,家禽1200万羽,加工肉制品5000吨,以及拥有年加工10万吨畜禽饲料厂1个。××××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建立了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三产:××××建有1个万吨级冷冻冷藏库,拥有冷链配送6辆,每日配送冷鲜肉42000公斤,覆盖××××县22个乡镇。畜禽冻品冷链配送发往南京、合肥、武汉、南昌、哈尔滨等全国各城市。××××基地还开展休闲观光,主要经营船上农家乐、休闲垂钓、荷塘观光等业务。 三、下一步实施计划及存在的问题 (一)下一步实施计划 1、“稻鸭共养”、“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区推广实施“稻鸭共生”、“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养殖的关键

澄江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澄江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作者:王红梅陶跃梅缪丽春 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7期 王红梅1,陶跃梅2,缪丽春3 (1.澄江市农广校,云南澄江 652500;2.澄江市农经站,云南澄江 652500;3.澄江市 能源站,云南澄江 652500)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澄江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推动农 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澄江市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 得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澄 江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一、取得成效 现代农业庄园发展迅速,打造了玉溪庄园、悦莲庄园等14个精品农业庄园和马房村田园综合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有农业龙头企业17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5个。乡村旅游和高端民宿客栈发展迅速,有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19家,广龙国家级特色小镇、寒武纪省级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有效激活了农村市场。农产 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5333.33 hm2,“澄江藕粉”“抗浪鱼”等商标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澄江市 农林牧渔总产值19.37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236元,在云南省排名第六。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全国农村产业融 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二、存在问题 (一)抚仙湖保护与农业生产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然是抚仙湖最主要的污染源。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沿湖居民对土地 依赖度高,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大,广大农民发展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径流区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薄弱环节,两污治理战线长、投入大, 抚仙湖保持 I 类水质形势严峻,环境刚性约束强,项目落地难。 (二)一产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不高 土地规模化经营比例低,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比例仅为 27%,小农生产模式制约产业 融合发展。蓝莓、荷藕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趋势放缓,未能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缺少农产 品精加工企业,产业价值链短,农产品附加价值低。现代农庄、田园综合体对农业发展、农民 增收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多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农村综合服务点等农村物流、金融、 科技服务流于形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指标受限程度大。 (三)抚仙湖等旅游资源与乡村未形成合力发展 抚仙湖与周边帽天山、梁王山、乡村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开发,各旅游点间未形成旅游环线,旅游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转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创意农业、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发展意识不够。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项目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项目 XX的乡村有丰富的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资源,可利用以上资源建立数个田园综合体,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发展生猪、羊、牛、兔、鱼等养殖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综合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并对以上的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将农村的民间艺人集中在田园综合体中,把XX的民间艺术和民歌借助田园综合体的平台,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推XX的文旅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的目标。 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城乡差距较大,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通过城乡互动,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拉动农村的经济、弥合乡村的文化。田园综合体打造了城乡互动的平台,架构了城市与农村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市民与和农民沟通的距离。满足了城市人呼吸农村新鲜空气、欣赏农村田园风光、享用农村特色美食、购买农村有机果菜、体验乡村美宿等的需求,达到了“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增乐”的目的。 一、XX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XX的田园综合体包括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体系,由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综合服务区组成。 1、农业景观区 农业景观区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是吸引人气、提升田园综合体效益的关键所在。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发特色园圃等农事景观,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并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静荡的湖水、生态的湿地、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发展观山、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体验活动。使城乡居民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