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治时期国家与部落的土地流动--以泰雅族马武督社为例

日治时期国家与部落的土地流动--以泰雅族马武督社为例

日治時期國家與部落的土地流動--以泰雅族馬武督社為例

徐榮春*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藉由對於日治時期於馬武督社實施「高砂族所有土地臺帳」測量登記之歷史過程,探討國家的力量深入山林,表面上達成總督府照顧蕃人生活安定的政策方向,實際上,卻是為了讓日本企產家在馬武督地區從「準要置林野」中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這個土地變遷的過程,不但快速地限制了泰雅族馬武督社族人的傳統生活領域,更為台灣後來的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寫下最佳的辯解與註腳—土地是政府編配給予的,因為傳統的泰雅人並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

本文透過馬武督蕃界邊緣地區的土地資料,嘗試釐清泰雅人傳統對於土地權屬的認知,並分析國家與資本家的力量如何進入部落、剝奪族人的生活領域。筆者亟盼,藉由地方史的文獻梳理,呼籲當代政府與人類學者重新理解馬武督的土地變遷過程,從失去的土地開始、尋求種種未被說服的族群主體歷史記憶,還給當代馬武督泰雅人追求族群的和諧與正義。

關鍵字:泰雅人、馬武督、土地變遷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Mrquang群人,目前於尖石鄉錦屏國小擔任校長。

表格目錄

表1. 日治時期新竹縣咸菜硼地區隘勇線一覽表。9 表2. 馬武督及鄰近地區隘勇線推進簡表。11 表3. 馬武督地區泰雅人與漢人人口數統計表。12 表4. 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公告啟事。14表5. 舊馬武督傳統領域之當代族群土地面積權屬統計表。21 表6. 日治昭和11年,馬武督泰雅人所有土地臺帳統計表。21表7. 日治時期馬武督泰雅人Watan Maray等所有土地登記統計表。24

圖目錄

圖1. 日治時期的隘勇線推計畫圖。8 圖2. 1904至1909年馬武督及十寮一帶隘勇線前進情形。9 圖3. 1922年(大正11年)馬武督地區族群人口統計比例圖。13

一、前言

本文首先探討日本官方將馬武督1及鄰近地區隘勇線推進後佔領的「包容地」,鼓勵內地或本島資本家、甚至是零細農民爭先進入馬武督形成一股拓殖熱潮的背後,呈現一幅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的曖昧交織圖像:透過「林野豫約貸渡或賣渡」、1924年馬武督番社劃歸關西庄第25個「大字」行政區、以及「土地所有臺帳」的政策制度相繼實施,導致日人永井儀三郎、地方仕紳組成的咸菜硼興業公司、與台灣農林會社(即台北板橋林家),相繼瓜分馬武督蕃界土地的歷史過程。這和林欣宜(1999)認為南庄事件2的發生,是日本政府於明治37年(1904)決定將南庄編入普通行政區的結果,其背後或許具有某種意涵—日本官方(或可以說是日本官員)慷慨允准財團謀利的企圖3—似乎不言而喻。4

無庸置疑,馬武督社群泰雅人的土地在資本主義與國家領土化的作用下是被徹底的犧牲了。雖然,馬武督部落的泰雅人迄今並未有強烈的部落史觀發聲,要求政府與資產家歸還其傳統領域;但是,當代的馬武督泰雅人終究要面對未來實現民族自治之後的土地爭議。因此,當中華民國政府於2000年宣示與原住民合成為新伙伴關係,更於2010年3月通過原住民自治法草案之後,政府與馬武督部落的泰雅人要如何共同面對日治時期被政商協力瓜分的q’yuna m(傳統領域)之歷史過程,攸關維繫台灣公義的社會。

二、日治初期,舊馬武督番界

關西鎮在日治之前,有不少地區仍為泰雅人居住的地方:其範圍不僅是當

1馬武督人係Mrquang支群的一支,從大漢溪上游地區翻越李棟山,向尖石鄉北得拉曼山林間遷徙,散居於當代的錦屏村那羅、嘉樂村與新樂村等地,成為尖石鄉前山人數最多的社群。1其中一支族人更早向北遷徙,居住在關西鎮馬武督地區。

2南庄事件又稱為「日阿拐事件」,顧名思義是以日阿拐為首腦所領導的事件,明治三十五年(1902)七月六日包圍襲擊南庄支廳(林欣宜1999:115)。南庄事件之所以受到注意,是因為它不是一般蕃人行兇馘首案件,而是因製腦事業的原因而產生的「蕃亂」(ibid:120)。

3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以日令第二十六號公布的「台灣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第一條規定,如果沒有足以證明所有權的證據書類之山林原則,概為官有,即以「無主地國有」為原則,但實際上提得出證據書類的人數有限,在南庄事件後,又被編入普通行政政區中,意即土地可以買賣,那麼是不是有謀利財團的陰謀在內,是可以再下去追問的(林欣宜1999:121)。4雖然,林欣宜表達較不同意採取「日本政府陰謀論」的解釋角度詮釋南庄事件的爆發,而較傾向將此一事件發生的原因歸結在原住民和國家,以及依附國家力量的製腦業者雙方的觀念落差(林欣宜1999:138)。不過,筆者仍認為日本政府將蕃界的土地逐步收編為官有,不單純只是著眼於國家的機制,有很大的部份和當代的政治運作背後一樣,糾纏著複雜的官商利益。誠如藤井志津枝直言,台灣的樟腦專賣制度是保護了大財閥三井在殖民地發展成長(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頁105)。

代的錦山里馬武督以及六畜窩二個部落,5還包括清末時期指稱「舊馬武督」的

金山里、玉山里、東山里大竹坑,甚至還包含鄰近的橫山鄉南河、內灣以及馬福社地區。

馬武督社群族人祖先的遷徙過程,大約在七代(距今約200年)之前,族人們從大漢溪的上游,也就是現在的尖石鄉玉峰村,先遷徙到新樂村八五山或是水田部落居住一段時間。6部份的家族成員為了找尋豐富的獵區,又和Buay Lba’一起翻過馬武督山,經過Btuan(樹完窩),7有的即落腳至Qyulang(六畜窩),有的再往北邊的Ngahoq(馬武督)部落,也有一部份的族人直接從馬武督山的稜線、取道東北的方向到Ngahut(當代的錦仙樂園)、Tlahi’(金鳥樂園的上方)一帶開墾。

根據部落耆老們的記憶,昔日馬武督社群的泰雅人數很多,光是年輕力壯的勇士就有5、6百人;其活動範圍也十分寬廣,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錦山里、金山里之外,甚至亦包批暗潭(湳湖與十六張庄交界處)以外的地方、還有更北邊的

東山里大竹坑一帶,也就是涵蓋彩和山以北偌大的山林。

關西富光國中進來、十六張那裡有一棟黃色的民宅,是清末時期鹹菜

甕墾戶衛壽宗的後代住的地方。那裡最早是我們泰雅人的活動範圍。

後來,客家人從關西那一帶過來開墾,我們的活動空間就愈來愈往山

裡面。日本人剛來的時候,柑樹下、十股、湳湖那一帶,我們泰雅人

會到那裡和客家人交換東西。(Taro’訪談稿)

不過,大約在清末時期,一方面因為類似瘧疾的傳染病在部落廣為流行,馬武督部落青年勇士在短短數年間,因病死亡的人數非常多;另一方面,也因為面臨Qoyau部落泰雅人的強勢崛起,8導致馬武督部落的生活空間受到諸多的侷

限。

原來住在我們部落有很多人,光是男丁就有將近500人,後來因為lbil

(類似瘧疾的傳染病)而死了很多人,只剩下100多人。像我們劉家、或

5《台灣21世紀台灣原住民部落紀錄寫真》:馬武督位於新竹縣關西鎮東北隅,迄今本地主要的住民是客家人,泰雅人不到四分之一;這些客家人都是光復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從原住民手裡掠奪的日產土地,然後再放租給漢人移民種茶,使得泰雅人在自己的故居成為少數,是台灣地區唯一被歸類為平地山胞的泰雅族部落。

6新樂水田部落Inka(雲力思)說:水田部落裡雖然有很多姓雲的族人,但是比較早來的就是我們這一個家族,我們的祖先和馬武督部落的泰雅人是親戚,大約同個時間,一起從後山遷到前山這邊來。水田部落其他姓雲的,和我們不是直系血親的關係,他們比較晚來。或許因為是tmuang(指後來、投靠)的,便我們一樣姓雲;他們其實是和煤源部落姓謝、黃,還有那羅部落姓邱、湯的,才是同一個家族。

7Buay從水田遷居住到Btuan之後,在那裡耕作、直到去世為止,他死後也埋葬在Btuan。

8Qoyau即當代桃園復興鄉高義村。

是陳家、鍾家的男人,似乎受到詛咒,不可以留在部落,只要是留在部

落似乎就不會有好的生活,所以本身是馬武督的男丁,現在已幾乎沒有

了。(馬武督部落的Tarus訪談稿)

我們馬武督部落和復興鄉Qoyau的界線,原來是有一座山和Uru’(山澗)

自然形成的稜線,那是我們泰雅人不同的社群之間最明顯的界線;但

是,他們(復興鄉)當時的頭目Tanga’ Watan很有智慧,而我們當時的

頭目Losing Tali太年輕,無法和他們談判,所以我們的界線一下子退

縮了那麼多。(馬武督部落最後一任頭目的妻子高女士訪談稿)

除了泰雅族內部的相互牽制與流行疾病之外,清軍於光緒13-15年相繼於枕

頭山、六畜崗、以及水田的鳥嘴山稜線建設砲台,並與泰雅人發生多起嚴重的衝突。9除了清軍的武力侵犯馬武督泰雅人的山林之外,光緒13年張秀欽等人合股的金廣成墾戶,藉由劉銘傳的武力保護向清廷申請進入彩田山以北、大竹坑一

帶的山林開墾,10馬武督社群部落族人勢力遂被迫侷限在彩田山以南的地區。11我的身份有一些複雜,我的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馬武督的泰雅人,

而我的太太也是馬武督的泰雅人,這樣的成長處境,讓我的個性比較

敏感。從小我是二邊(指自己這一邊的客家家族與太太那邊的泰雅家族)

的故事,我多少都有接觸,特別是泰雅這一邊大家不太敢講的,我在

客家的親友那邊或多或少有聽到、或是感受到一些;我小的時候,聽

到客家的老人家說,在清末時期,關西的客家人因為經常被泰雅人出

草,便找了不少槍枝自保,來對付泰雅人。你或許會聽到馬武督社群

的老人家說,因為傳染病,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了很多人;不過,我印

象中有老人家告訴我說,馬武督的泰雅人會一下子少了那麼多年輕力

壯的人,應該是被早期的漢人(或軍隊)屠殺了,也或許因為太多人死

9從光緒十二年爭戰到光緒十九年間,史稱「大嵙崁之役」:光緒12年春,劉銘傳命部將劉朝祐率1,500名隘勇進攻角板山社,隨即給予藥品、酒食諭令鄰近各社頭目歸順,取得暫時的和平。是年冬天,竹頭角社與角板山社又開始攻擊腦寮,劉銘傳命鄭有勤率1,100名隘勇前往討伐,隨即又給予布匹、酒食言和。光緒13年,大豹社又起事,劉銘傳再度命鄭有勤率兵勇1,000人前往鎮壓,官兵一來,原住民又請求和解。劉銘傳眼見如此戰戰合合,始終沒有了局,於是調動澎湖總兵吳宏洛,率領23營兵勇共11,500人來台,試圖一舉解決問題。光緒13年9月,吳宏洛率兵抵台北,大軍隨即開至大嵙崁,分三路進擊,吳宏洛自率中營攻打奎輝社,鄭有勤率右營攻打卡奧彎社,張安珍率左營攻打高崗社,以砲隊為前鋒,步兵隨後進軍。大軍一面推進,一面開拓隘路,將隘勇線從大嵙崁延伸,經竹頭角、奎輝社、合肳、馬武督,遠接至五指山(楊南郡2008 )。

10仝立奉諭開墾合約字墾戶首四大股夥金廣成即張秀欽、蔡華亮…等,…於本年(1887)三月間,各股夥親造總局…,因經總局憲施恩,通詳爵憲大人鴻裁,准將所稟大竹坑界後崇壢山名曰福興庄一帶青山前後左右山場…;恐口無憑,爰將奉諭開墾意程商酌個款規條,逐一註明,仝立合約四紙壹樣,編定元、亨、利、貞次序字號,付四大股夥各執壹紙,永為存照(摘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11劉銘傳派營官鄭有勤屯兵於鳥嘴山下的馬武督溪河谷開闊地,雇用佃民為其開墾荒地得到水田36甲;後來,鄭有勤該批水田被清廷沒收,成為官田(楊南郡2008)。

傷才造成了傳染病,不願意說出來,而改口聲稱部落是得了瘧疾的傳

染病。(馬武督部落的K先生訪談稿)

當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的國家武力撤出台灣,隘勇線崩潰,泰雅人大規模反抗,泰雅人奪回被漢人侵墾之土地;到了1895年清廷撤離台灣,原本馬武督官田一帶的隘勇、墾民,紛紛離去(陳志豪2006:68)。日治初期泰雅人的勢力範圍,仍保有當代關西鎮金山里與錦山里偌大的山林。12舊馬武督社群的領域,並非僅限於當代族人居住在Ngahoq與Q’yulang二個小聚落而已,而是東、北各以牛鬥口、彩和山與漢人隘寮為界,西、南則與Qoyaw(高義部落)、Mksuzing(馬福社)、以及Slaq(水田部落)的泰雅人為鄰。13

三、隘勇線前進,14首衝馬武督蕃界

日本治台初期、蕃害頻仍;馬武督社的泰雅人與漢人互相仇視,漢人視生蕃為惡魔,認為若不將其消滅,則無法安居;15明治29年(1896)距離咸菜硼約六公里之濫湖庄總戶數五十戶中,有四十八戶被燒毀,僅剩下二戶(王學新2003:1511)。明治31年3月,蕃人因為先前被漢人殺害的事件,盤踞三十八份山腹,並試著向南湖庄開槍,似乎難以斷絕復仇之念(ibid:324)。16日本人原本仍延續清廷的政策—禁止漢人進入蕃地進行經濟產業活動;17但是,一方面因為蕃界裡的豐富山林資源,另一方面因為大嵙崁地區爆發泰雅人襲擊各處腦寮,18以及「南庄事件」蕃人的強烈反抗,促使日本台灣總督府拋

12劉瑞超2004:30,轉引李文良1996:41-43。

13詳如圖3-2 日治初期泰雅族馬武督社群傳統生活領域描繪圖。

14所謂隘勇線前進,就是因為有開發利源及壓迫兇蕃之必要,故從現在線向前推進,佔領新的地勢優良之處,而設置線路的意思。由於此新線之設置而使被包容的地區成為安全的地區,不僅得以開發拓墾、伐木、採腦等利源,而且新線更可作為壓制其前面蕃社之工具(王學新2003:20,轉引自持地六三郎1912:386)。

15轉摘自公文類纂1898:V00272/A011。

16馬武督社於清時曾遭討伐,與庄民結下仇恨,故出草目標皆針對庄民,且厭惡庄民入山製腦(王學新2003:1558)。

171895年-1902年間,理蕃政策是屬於消極性的綏撫,之後才是真正的積極治理。日治初期採取放任態度,原因之一在日方對台灣原住民的不了解與防止其數十萬台灣原民與漢民的反日結盟。俟1900年代初期,漢人反日運動漸歇之後,所謂理蕃政策即積極研擬與執行(摘自維基百科,網路資料:https://www.doczj.com/doc/0b2019269.html,/zh-tw/%E7%90%86%E8%95%83%E6%94%BF%E7%AD%96)。18明治三十三年(1900)六月,泰雅族人集體襲擊各處腦寮、蕃地事業所,日方雖組成討伐隊,然因為泰雅人強力抵抗,日方死傷慘重,不得已只好中止,僅在民庄附近設置隘勇線;同年十二月,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建議在大嵙崁地區採取「絕對的閉鎖主義」,強化蕃界的警備力量(台綜院2003:51)。

開原來的矜持,全面調整隘勇線與蕃地政策。19

明治36年(1903),日本總督府確定「北討南撫」的方針後,20各縣廳開始積極獎勵殺蕃(王學新2003:1484)。漢人隨著隘勇線的推進,殺蕃數目大增,製腦事業擴張至蕃地深處,且不再如以前一般必須支付生蕃社山工銀或和蕃費(ibid:1478)。21日本藉由隘勇線的推進,不惜以武力迫使泰雅人同意山區的資源開採,激起蕃人反抗,使警察及隘勇的傷亡慘重,每年傷亡多達五、六十人以上(ibid:1484)。

日本為有效控制大漢溪上游偌大的蕃地山林,必需先攻下標高1900公尺李棟山、使其成為掌控泰雅人部落的制高點。日方為達成此項目標,即將隘勇線從大溪與內灣一帶的淺山地帶向後方推進;因此,位於桃竹山區樞紐的馬武督社群,終究成為日方武裝路線的要衝;換言之,馬武督部落是「李棟山事件」的火藥庫,乃「兵家必爭之地」。22

19日本台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向總督府建議並獲得確立:隘勇線作為一條實體的、統一的、官方的、連續的,介於原、漢之間的警備線(原民會2004:55)。

20當時參與規劃的首腦人物持地六三郎言:生蕃因種族之不同,而在化熟進化之程度上難免有遲速優劣之分。故必須依照其狀況,採取不同的駕馭方法,且除非先示以威壓,否則綏撫無效。…故訂定如下方針:對於進化尚屬劣等之剽悍獰之北蕃,主要採用威壓,對於已達到頗化熟程度之南蕃,主要施以撫育。對於北蕃,則採取如下策略:將以往僅設於最必要之處的防蕃機關—隘勇線,加以聯絡及延長,施以包圍策略,使其無法對民庄出草馘首。每當有拓殖之時要時,就逐漸前進隘勇線,以此壓迫北蕃並令其窘縮。可以說日本的理蕃政策至此完全改變(持地六三郎1912:380-381;摘自王學新2003:1650)。

21馬武督社的泰雅人也向漢人收取「山貢金」,約定其進入部落伐採樟樹需繳交鹽、布、豚、火藥等類之報酬與期限(林欣怡,1999:21;轉引自〈馬武督社的開放〉,《台灣新報》明治31年1月16日,第402號)。

22如圖1.日治時期的隘勇線推進計畫圖,即得知馬武督社群位於桃園、新竹隘勇線的要衝地,況且馬武督社經常與同為尖石鄉前山、後山Mrquang支群部落結盟,相互支援。

馬武督社位於桃竹

地區隘勇線要衝

圖1.日治時期的隘勇線推計畫圖。

資料來源:藤井志津枝,1997:216;轉引自台綜院,2004:57。

日本官方初期在桃竹山區的隘勇線前進行動,包括明治三十九年(1969)整修

比來隘勇線、五指山方面隘勇線、彩和山及三十八份山方面隘勇線和獅頭山隘勇線、十八兒隘勇線前進,明治四十年(1907)擴展馬福社附近隘勇線,明治四十二年擴張內灣及上坪二隘勇線,逐步自淺山向深山地區推進(林一宏、王惠君

2007:89)。23

各廳下創設隘勇線,以新竹為最先,曩當新竹縣時,櫻井知事就接

近蕃界之內灣、上坪、大坪、南庄等四處,設置警察分署。…至三

十三年,始附隘勇名稱,遂行擴張,即自桃園廳界獅子頭山一名兩

耳桶起手,至三十五年聯結到南庄管內八卦力,始告完成。24

23根據施雅軒(2003)的研究指出,日治時期的新竹隘勇線共有三條支線,分別為:第一條路線:鹹菜棚十寮-十股-赤柯坪-南河-中城-馬福社,配置30名隘勇。第二條路線:馬福社南方-內灣-上坪-南庄-大東河,配置120名隘勇。第三條路線:南庄內山柏色窩-中和亭-風尾-鱸鰻窟-大湳-八卦力-小東勢-獅里興,配置80名隘勇。

24臺灣日日新報社,<新竹隘勇線狀況>,《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08/29/02版;轉載自鄭安晞(2011)。

表1. 日治時期新竹縣咸菜硼地區及隘勇線一覽表。

資料來源:伊能嘉矩1918:237-238,轉引自王學新2006:1477。

圖2. 1904至1909年馬武督及十寮一帶隘勇線前進情形。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5354冊3號;轉引自陳志豪2006:73。

明治37年(1904) 7月起,日方為了壓制馬武督一帶的番社,傾全力將隘勇線開始往山區推進,同時新竹廳也著手擴張Mksuzing馬福社的隘勇線,此舉引發了尖石、大嵙崁地區各社群的反擊(陳志豪2006: 71-72)。同年,日軍部隊往鐺把山前進,39年前進彩和山及三十八份山方面,而與馬武督社起衝突(王學新2003:1672)。明治40年(1907)五月,日方派出1900人的部隊在枕頭山與泰雅人激戰,日軍警從早川警部以下有170名戰死;同年,日方隘勇線向新竹廳馬武督

社前進,與馬武督社激戰,日方損失慘重(台綜院2003:66)。

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報導:

由於馬武督地區天然森林茂密,當大砲攻打時,原住民就躲進射程之

外的森林裡,以致於效果不佳。明治38年(1905)3月,日警在無計

可施之下,異想天開的用「空襲」的辦法,用白色的大型空飄氣球,

縛綁鞭炮,趁夜施放於馬武督地區上空,讓馬武督地區的原住民驚嚇

萬分。果然,受到驚嚇的馬武督社人,向後方逃往現在的馬武督探索

森林躲藏,日警才順利的推進(楊南郡 2009:49)。

明治42年(1909)七月,新竹廳前進內灣及上坪兩隘勇線,頻遭Klapay與

Mrquang泰雅人之抵抗,大小戰鬥幾乎不絕,遂要求苗栗廳支援,並令桃園廳興建自馬武督溪,經六畜山、帽盒山而連接新竹廳方面的隘勇線,以壓制馬武督蕃、

上坪前山蕃(王學新2003:1676)。

日本人剛來的時候,我們部落的人只要起火燒飯,日本的大砲就會轟向

馬武督山、六曲崗那裡,害得我們馬武督部落還有水田部落的泰雅人不

能安心生活。後來,有一次水田部落的頭目Set Nomin帶領二邊部落的

青年,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把日本人的大砲和他們的士兵殺光。我

小的時候,我的父親還告訴我,馬武督山那一帶,還有很多日本人士兵

的屍骨、和砲彈的碎片。(六曲窩的Amuy女士訪談稿)

1910年5月起,日本軍警分別從宜蘭、桃園、新竹三面進攻;25由於宜蘭方面之前進行動戰況不利,新竹廳樹杞林之隘勇線,自6月15日起,從內灣溪及六畜山(馬武督)二方面,向鳥嘴山(新樂村)南方前進,前進隊沿途屢受Mrqaung

前山部落攻擊,死傷無數(台綜院2003:66-68)。

日本軍隊從前山馬武督、水田、拉號、那羅部落那一帶,進入到我們

後山玉峰這裡;我們泰雅人不分Mrquang、Gogan還是Mknazi的,26都

紛紛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到李棟山這裡一起對抗日本人的部隊。當

時,我的父親Batu Temu和其他的小孩一樣,不斷在部落與李棟山之

間來回,幫忙大人準備吃的東西或是做竹箭,也要背一些彈藥給在李

棟山的大人。日本人的大砲還有槍都很厲害,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攻上

去;要好幾個晚上不睡覺,躲在他們日本人的大砲附近,等到他們沒

有注意的時候,把他們的大砲從堡壘上推到山谷。(Suyan Batu訪談稿)

25宜蘭方面三千大軍,新竹方面一千二百餘名大軍,桃園方面以一千三百餘人出擊(台綜院2003:67)。

26Mrquang群,指日治初期居住在尖石鄉玉峰村、新樂村及嘉樂村仙河、錦屏村那羅部落的泰雅人;Mknazi群,指日治初期住在尖石鄉秀巒村、義興村及錦屏村比麟部落、與梅花村部份的部落的泰雅人;Gogan群,指的是桃園縣復興鄉後山巴陵、爺亨、三光等部落的泰雅人。

1911年八月,新竹廳前進隊長家永率領警察隘勇等2282名,開始向李棟山方面進軍,其間雙方激戰無數次,那羅、太田山、八五山一帶槍聲齊起,雙方的人馬死傷十分慘重;1913年,日本動員了3385人,終於占領了李棟山,在馬美山及太田山等地設置砲台壓迫泰雅人(台綜院2003:69-71)。27自1897年起,馬武督與其他部落族人在新竹一帶的山林裡與日方優勢的槍砲纏鬥,但到了1910年以後,已為日警所建立的隘勇線所包圍;28馬武督社的頭目Yukan Temu繳出了4支槍與93發子彈,不再向日警發動武裝攻擊(陳志豪2004:72)。29

表2. 日治時期馬武督及鄰近地區隘勇線推進簡表

資料來源:轉載鄭安晞2011:188,引自北野民夫編,《臺灣二》(現代史資料22),頁406-410;田原委人子,<隘勇線小誌>,《蕃界》(三),頁144-148。

27諸多耆老表示,日本人會為了表現軍威,經常會對泰雅部落有生火冒煙的地方發射大砲,影響部落的生活作習與安全,導致泰雅人對日本人十分反感。

28馬武督與鄰近泰雅族部落隘勇線推進情形,如表2。

29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二)》,<大嵙崁線外前山蕃一部/歸順>、<蕃人內地觀光(第四回)>,頁53,331-336。

四、政商協力,瓜分馬武督蕃地

綜觀諸多泰雅部落因為遭到現代化軍警武力的侵襲,相繼受到日本天皇的

殖民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但是,要像馬武督社群一樣,在日治初期漢人即能夠大舉遷入,其人數甚至比部落原來的泰雅人還要多的情形,在整體泰雅族群的

部落中並不多見。30

客家人他們最先都是來製造樟腦的,後來又有了煤礦、和紅磚的開

採;當時,馬武督公學校的學生,31光是平地人就有四百多位。我

們泰雅人的小孩子並沒有和他們客家人的學生一起上課,我們在蕃

童教育所(就是派出所)這裡和警察學習寫日本字和算術,我們只有

三十幾位學生而已。(Ngahoq聚落的Tarus訪談稿)

表3. 馬武督地區泰雅人與漢人人口數統計表。

30請參閱表3.不同時期之馬武督地區族群人口數統計表、圖3. 1922年馬武督地區族群人口統計比例圖。

31馬武督公學校即是現今的錦山國小。

資料來源:

(1)日治大正21年(1922)資料,摘自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台灣日

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網路資料:

https://www.doczj.com/doc/0b2019269.html,.tw/record.php?DataId=S0033351&Access_Num=60192

(2)民國50年(1961)、及民國99年(2010)之資料,摘自新竹縣關西鎮戶政事務所,2010年。

圖3. 1922年(大正11年)馬武督地區族群人口統計比例圖。

劉瑞超(2006)指出,大量漢人得以進入馬武督地區定居的因素,日本人推動「農耕民化」的政策—「係因為原漢生計層面的互動、或是泰雅人接觸主流社會教化的經驗,進而發展出鄰舍關係的社會互動網路」,是其背後的重要推手(劉瑞超 2006 : 66);然而,筆者對於劉瑞超的說法,感到十分疑惑,因為,日本「農耕民化」的政策同樣也在其他多數的泰雅部落推動,但多數卻未與馬武督一樣,於日治初期即有大量客家人進駐的情形發生。

2009年4月,當筆者走訪馬武督部落時,無意間在竹縣59號道路、通往

10.35%

89.08%

0.57%

Qyulang部落的一棟民宅前的百碎磚牆上,瞥見一幅泛黃的公告(如表4);這幅公

告的內容適時地讓筆者心中的疑惑,32有了一個新的途徑尋求妥適的解答:表4. 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公告啟事。

《錦山辦公室公告》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敬上:

1.親愛的承租人,為節省大家時間,往後將固定於每年十月

寄發「租金繳納通知書及郵局劃撥單」,請各位承租人逕

行前往郵局劃撥即可。

2.若不方便劃撥或未收到租金繳納通知書者,請來電向承辦

人員約定繳納時間。

3.由於職員變動,錦山地區業務將由承辦人陳昭文負責辦

理,承租人若欲繳納租金或有其他租賃疑問,請逕向其辦

理,若不在辦公室內,懇請電(行動)0932…或請電02…,

若因此造成不便,敬請海涵,謝謝!

資料來源:本公告啟事,抄錄自林公熊徵學田錦山辦公室之公告

(2009年4月)

上述這幀公告,係「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33提醒馬武督地區承租土地的的客家人(或漢人)要記得繳交每年的租金。筆者十分驚訝,在原住民地區的客家人竟然要繳交承租土地的租金?34他們為什麼要繳給林公熊徵學田?該「學田」

又是什麼單位?是馬武督泰雅人的組織、抑或是政府的機構?

我們家在關西地區種茶、製茶很久了,我的祖父大約在100年前來到

六曲窩這裡開墾植茶、開設茶工廠,家裡的經濟情況曾經因為外銷紅

茶風光一陣子;但茶工廠後來因為經營不善而關閉了。我們家和住在

馬武督部落的其他客家人一樣,土地大多是向農林公司承租的,每年

都還要租金,我們社區曾經組織起來向他們爭取將土地賣給我們,但

是都沒有辦法解決。35 (馬武督地區的客家人L訪談稿)

32筆者心中的疑惑係指:為什麼只有馬武督部落在日治初期,就被許多的客家人進駐,這種情景在尖石、五峰等泰雅族部落,在當時是幾乎不曾發生的。

33林公熊徵學田,被居住在馬武督地區的住民稱為「農林公司」。其係由台北板橋林本源家族的林熊徵擔任顧問的「台灣農林株式會社」,在馬武督成立了分公司,1920年後即投入馬武督一帶的茶葉、礦產的經營(陳志豪2006:145-149)。

34通常,外來的客家人向原住民承租土地的面積不會太大,主要種植蔬菜、生薑或是水果,而且都是私下進行的,不需要大費周張製作公告。

35金山里、錦山里的客家人於10多年前即成立自救會,向農林公司爭取土地權。

日本台灣總督府領台初期,對於「蕃地」的經營原本還是存在著特殊的政

治考量,未立即開放蕃地山林(李文良2001:113-116)。但是,明治36年持地六三郎提出的蕃地製腦事業整合的拓殖方針,36使得台灣蕃地山林政策開始有了明顯的轉變。同年,警察本署長大島久滿次在警務會議上揭示「總督府對蕃之方針」:蕃地殖產事業之特許權應盡可能避免給予小事業家,而選擇資產豐富的大

事業家較為有利;森林原野之經營,也是如此(ibid:130)。

明治三十年(1897),五指山撫墾署長主事米山俊信云:本署將來要實

施之事項之一為放領官林,盡量使本島人製腦對業者與內地人合作,

以振興製腦事業。若內地人深入蕃地,探知此等非法腦寮之製造計畫

時,則使其通報撫墾署,不但可防止非法腦寮於未設之際,對撫育亦

有極大利益。…本署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盡可能使有實力且實在之內地

人與本島人合作創業,盡量給與充分保護(王學新 2008:167-169)。

明治40年2月<台灣樟樹造林獎勵規則>、以及明治43年11月<台灣官有森林原野特別處分令>,讓以植林為目的而申請利用官有林野者,得以預約且以無償的方式取得官有土地的賣渡許可,而其結果是,讓內地資產家進入台灣蕃地有了法令上的依據與利益動機(ibid:129-137)。37

馬武督一帶的山林,即在日本政府的授意下,優先讓日本內地的資本家永井儀三郎等人,於明治44年(1911)6月向台灣總督府在赤柯山申請無償貸付造林六百甲步,招募客家佃農開山造林;38後來,赤柯山因為玉山石礦、亞洲水泥、

36台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於事件調查後,於1902年12月提出「關於蕃政問題意見書」。

該意見書為日本制定所謂「理蕃政策」提出明確的方針,也就是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原住民事務上,要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最優先的前提,並在該政策上要較其他對台政策上,更徹底地運用帝國主義的高壓殖民地統治。持地六三郎在其意見書的引言當中,表明他對此政策的基本立場說:「這裡只談蕃地問題,因為在日本帝國主權的眼中,只見蕃地而不見蕃人。蕃地問題,必須從經濟上的觀點好好地解決,而其經營必須要有財政上的方針。大概國家的各種問題,最後沒有不歸結到經濟上的財政問題。至於殖民地的經營,更特別需求從經濟上、財政上的觀點,來解決各種問題(摘自維基百科,網路資料:

https://www.doczj.com/doc/0b2019269.html,/zh-tw/%E7%90%86%E8%95%83%E6%94%BF%E7%AD%96)。」

37明治四十年二月代理警察本署大津麟平奉命視察北部蕃界後,向總督建議:「前進地的開墾應盡可能放寬手續,使其儘速著手開墾。桃園廳大嵙崁方面前進線內之開墾為三井取得…蕃地之開墾以像三井這樣的大資本家來負責,進步較為快速(《理蕃誌稿》第一卷,頁512;摘自李文良2001:131)。

38

台灣水泥競相開採石灰岩礦,竟形成一處80餘戶的獨立客家村落迄今。39

因為日本總督府對於蕃地林野政策的改變,漢人製腦的勢力得以在馬武督一帶的山林再度恢復生機、蓬勃發展。40自1900年代起,咸菜硼地區羅碧玉、謝金蘭、林清文、陳興源、周源寶等漢人社會的地方菁英,莫不積極向日本政府爭取申請馬武督的拓墾或開採權(陳志豪2006:172-193)。大正8年(1919),咸菜甕街長謝金蘭率先進入六曲窩開採炭礦,此後進山採礦的日籍及台籍業者如雨後

春筍般出現(劉瑞超2004:33)。

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904年在鹹菜甕接受街長謝金蘭與客家

住民歡迎時,即十分清楚地表達日本政府的政策與政權進入山地的

宣告:「蕃界目前雖然在封鎖中,但是,不久就要開放,開放後的治

安,大家要協助官憲維護。」(楊南郡 2008:4)

這裡(金山里)的客家人比日本警察要稍早一些時間進來,他們來這

裡主要是tmutu’ knus(砍伐樟樹) ru tmaq oba’(並且製造樟腦油),為

了工作的需要,他們都只是蓋臨時的工寮。但是,當日本警察來了

以後,要我們泰雅人往裡面退,連當時頭目Batu watan的房子原本

在現在的金山里派出所這邊,都被要求遷到更裡面的地方。(金山里

的泰雅人Taro訪談稿)

雖然1900年以後,日益增多的漢人庶民爭相前進馬武督;但是,日本官方仍是優先將馬武督蕃地山林,貸(賣)渡予日本資產家永井儀三郎、「協力者」林

39赤柯山海拔454m,因該山峰上分佈為數不少的赤柯樹而得名,日治之前原為泰雅族盤踞之地。日治大正3年(1914年)永井儀三郎向日本政府租借;昭和6年(1931年),關西羅家向永井購得山林茶園600餘甲。目前,赤柯山有「台泥礦區」,其土地面積118公頃所有權屬林務局;另外有「玉山石礦」與「亞泥」二家私人企業,其公司的所有權比較複雜,但大部份的土地屬於關西羅家所有。(摘自網路資料:http:/https://www.doczj.com/doc/0b2019269.html,/groups/gropu04.aspx?stationID=1658&wildID=1342) 40根據戶政單位之記載及當地報導人所言,本地居民遷入馬武督地區的時間約集中在大正中期(1920s)以後,最早在大正5年(1916)便有遷徙紀錄。大正4年,日人在馬武督成立施藥所及蕃產品交易所,大正7年成立馬武督蕃人授產機關,此乃以開墾事業家崛小太郎所捐贈的七甲水田為基礎(劉瑞超2004:33)。

徵熊以及由客家商賈為主合股的關西興業株式會社等資產家瓜分開墾。41根據昭和12年「新竹州要覽」記載:新竹州清理出的林野地面積有

293,656甲,其中歸公者即有286,399甲,私有者僅7,257甲而已。

此處(指關西鎮東山里大竹坑)為馬武督番界區,大約在昭和年間(12

年5月22日)多數保存登記予「關西興業株式會社」所有,其中有

『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者,即為林本源後世以林熊徵興學助學

之名,置田供祭祀及師生薪俸以資助貧士之用;而「關西興業株式

會社」,即以造林、土地開墾買賣及製糖為主要業務日資企業體。42

以咸菜硼地區的客家人合資共同成立的興業合股公司來說,於明治年間即

已向日本台灣總督府提出申請「無償貸付」,亟盼能夠在馬武督社泰雅人的蕃地—赤柯山、竹頭、大竹坑等地區進行樟樹造林;該公司申請的土地面積竟多達數百甲、甚至千甲以上。43後來,日本政府藉由一系列的土地調查與林野調查,針對馬武督山林地區的所有權進行釐清;經過清查後,日本當局便將馬武督一帶交

由「咸菜硼興業公司」進行樟樹造林與土地開墾(陳志豪2006:172)。44牛鬥口一進來,也就是現在的統一健康世界那裡的旱田和山坡地,

早期也還是泰雅人部落的土地,後來日本人來了以後卻變成興業公

司的茶廠。(馬武督地區的客家人L訪談稿)

《台灣日日新報》(大正8年)指稱「關西興業公司」的現況:明治

41年蒙當局拂下蕃地馬武督社一帶數千甲,開墾及植林成績頗順,

41

台灣總督府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1937):保安林編入豫定地:新竹郡關西庄馬武及□蕃地竹頭(鳳山溪流域),土砂扞止林。見達面積一一○陌。民有許可地。編入理由。石牛山之南面(台灣農林株式會社所有)及□三十八份山之東南(關西興業株式會社之許可地)二位□極□□、險峻□□□斷崖□□(摘自《台灣總督府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138。)。

42曾麗紋,石門—佛佗世界,初啟世界;摘自網路資料:http://

https://www.doczj.com/doc/0b2019269.html,.tw/publication/magazine/m-2all/05.htm

43明治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附指令第二七六九號,摘自台灣總督府檔案3579冊、第7件第5

44到了1910年時,興業公司推派謝金蘭與郭壽三出面向總督府承墾馬武督一帶的官有原野地約145甲(陳志豪2006:141)。

現今所植樟樹,發育甚旺,數年約可從事製腦。其他所開茶園,亦

頗有注目價值。此次擬增資壹萬圓兼辦製茶,業已準備中,此外又

于馬武督設出張所,以圖拓展事業。45

就以日本總督府於大正12年咸菜硼興業合股公司之御請書,記載日本官方逕行予以分期批准二二八甲土地的事實,46即可以一窺當時客家仕紳們前撲後繼、希望能夠在蕃界裡拓展事業47。除了政策制度設計之外,日本官員多次在咸菜硼興業公司樓房酒酣耳熱的光景,反映出當時的日本官員,表面上透過蕃地林野調查與開發的名目進行蕃地造林,但是卻掩飾不了其暗地裡循私謀利予少數的

財團的意圖。

1901年起,德永在支廳長任內,曾多次在當地招宴許多的地方菁英,

包括參與咸菜硼興業公司的職員,以及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地方菁

英。如1918年1月初,他在咸菜硼公司樓上招宴了180多個人,席

間他與地方菁英互動熱絡,更有一名菁英當場作詩表達他們對於德

永的的好感(陳志豪 200:137-138)。

綜觀1910-1920年之間,日本總督府鑒於資本家可促進蕃地開發,對於臺灣資本家即採取包容攏絡的政策,以隨意契約之法將大面積官有土地交付予特定申

45摘自《漢文版台灣日日新報》,六七六二號,大正八年四月十五日,五版。

46

47客家人陳耀樞、謝金蘭、林榮芳、羅碧玉等122人組織之咸菜硼合股公司(咸菜硼興業合股公司委任狀,見台灣總督府2049冊、第8件第22-32張),早已於明治41年即提出後請書,向日本政府申請座落新竹州新竹郡關西庄管內蕃地馬武督、獅頭山、獅頭、赤柯山、檔杷山、馬溪、控馬、荒武山、彩和山、三十八分山、竹頭、竹坑等地開墾造林未果,於大正11年又再行提出申請—明治四十四年七月二十日附指令第二七六九○□以□御許可:相成候樟樹造林地地:對□樟樹造林成式地在□□□業金權附與願□未成功地□在□□□返地願□提出□□□同時:該地對□更□豫約賣渡願提出□□□要□□□為□左記命令之通□遵守□□□(摘自台灣總督府檔案第3579冊、第6件第32張)。

請人的行政制度,積極納入其邊區統治的一環;日本官方更設立造林低利貸款、補貼與獎勵金等制度,補助各州廳於其轄內各郡庄、大字成立造林或森林組合(洪廣冀2004:90-123)。48當時,咸菜硼在政商和諧的氛圍下,讓內地與為數眾多的在地資本家投注大量的資本與人力進入馬武督蕃界邊緣地區,諸如赤柯山、大竹坑等屬當代金山里一帶山林田野,在短短的20年間、即被數千名為資本家拓殖產業賣命的客家農工湧入,壓縮了舊馬武督族人原有的生活空間。

五、《土地所有臺帳》—部落土地流失、雪上加霜

馬武督泰雅人的土地流失情形,到了1924年、馬武督被劃入關西庄大字第25區之後的土地登記制度,對部落族人更像是雪上加霜。1928年,特別將〈台灣森林計畫事規程〉中的官有林野區分調查所劃定出來的準要存置林野,特稱為「高砂族保留地」(顏愛靜、楊國樞2004:209)。總督府藉由劃設高砂族保留地,表面上安撫原住民族因傳統活動、生息領域被侵奪之不滿,但是在考量其經濟利益的前提下,仍不免透過解編保留地之方式來達其扶植企業家開發山地利源的目標(ibid :214)。49

透過日本總督府警務部理蕃課製作之《高砂族所有土地臺帳》50資料統計得知,51日本政府自昭和4年(1929)起,52即率先將新竹廳馬武督蕃地合計262.4325甲的土地,放領給馬武督與六畜窩二個部落的泰雅人,表面上、是讓馬武督部落的族人在所有的泰雅族群中,最先「享有」屬於個人土地「權利」的社群;53但

48受惠者多為拓殖時期以造林名義提出申請的資本家,至於持有面積零細的地緣人民,要獲取該項補助的途徑,僅能以成立造林或森林組合的名義,向各地方主管機關或警察派出所提出請。491935臺中州警務部理蕃課出版《立體農業》一書,即致力於蕃人移住與授產;理蕃部門關注山地開發理論,希望以蕃人為主,以達成蕃人經濟的自給自足。但是,企業家關注的焦點是蕃地,希望總督府釋出土地,至於蕃人如何維生,並非企業家關心的焦點(李文良2001:270-271)。50警務部理蕃課,《高砂族所有土地臺帳》,昭和11年(1936)。摘自新竹縣文化局。

51馬武督高砂族所有土地臺帳統計表,如表5。

52根據警務部理蕃課於昭和11年(1936)彙編之《高砂族所有土地臺帳》資料顯示,山林的保存登記日期係日治昭和4年(1929) 4月18日,田地的所有權移轉登記日期係日治6年(1931) 3月9日。

53馬武督部落的族人房舍,在數十年前即擁有「建地」的土地權狀。水田部落的Suyal Batu表示,日本時代尖石鄉根本還沒有所謂的山地保留地,所有土地都是日本政府的國有地;尖石鄉的山地保留地約莫到了民國6、70年代才開始放領給部落的泰雅人,最早也是只有一紙簡單的租約而已。根據顏愛靜(2004)的研究指出,國民政府於民國47-55年間進行為期九年的保留地測量、調查工作;迄民國55年1月5日修正發布【台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時,特明定地籍測量完竣地區,原住民對其使用之保留地中,農地於登記耕作權後繼續耕作滿10年時,無償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建築用地於登記地上權後繼續無償使用,於農地無償移轉時一併無償

是,筆者認為其背後有著更多的邊區統治與資本利益的考量。筆者以為,日本官

方於昭和4年的測量登記行動,對於馬武督泰雅人與土地空間的關係,有三項極為重要的變化:

第一,日本政府的測量對象與範圍,係針對部落族人傳統認知上,屬於個人或家族管理的耕地與山林;其他範圍更大的山林、原來屬於馬武督社群部落的公共傳統領域空間,並未在這次施行測量。當時,日本官方至部落逕自測量,並未清楚地告知族人測量的目的與測量的範圍,僅讓族人告知其居住的房舍週圍、以及平日經常耕作土地範圍進行施測、並逐一造冊登記;該次測量登記的結果,根本就把部落族人的q’yunam摒除在外,幾乎每位族人登記之土地面積,僅依據其當時正在耕作的qmayeh、或是新耕地atu’大小測量,54所以大部份的族人登記

的土地面積僅僅2、3 分而已,有的甚至更少、或是根本沒有登記。

日本人來了以後,很喜歡叫我們登記;不論外出要到哪裡,一定要登

記,還要帶交換證。部落的土地也是一樣,要我們跟著政府的官員測

量登記。所以,在日本時代,我們馬武督的泰雅人就有納稅,因為那

時候我們就有屬於個人的土地權狀。(Tar o’訪談稿)

1930年代、日本官方率先在馬武督進行的測量登記,相較於1900年代隘勇線推進的武裝暴力,無異是為了日本政府宣告掠奪蕃地成為國有化的政策,作一項「合法性」的舖陳—泰雅人的土地僅限於居住的房舍與平常耕作的土地qmayeh,其他偌大屬於部落家族傳統獵場、與採集林木的空間領域qyunam,自此歸於日本國臺灣總督府所有。55日本官方於馬武督社實施土地臺帳測量登記的結果,除了直接限縮了馬武督部落族人的生活空間,也影響日後臺灣政府對於國有林地的見解,扭曲了泰雅人傳統對於土地權屬與管理的認知。

移轉;因保留地總登記於59年底才開辦,故最快也需在70年底才能取得保留地所有權(顏愛靜2004:258-259)。吾人將馬武督與尖石鄉泰雅人部落的保留地登記時間作比較,馬武督較早了23年多。

54qyunam是族人傳統採集林木、狩獵的生活領域,有的是指部落或是社群的公共空間,有的是指家族私有的空間。qmayeh是指已經耕種農作物的土地,屬於家族或是個人管理的空間。atu’原來是指一塊耕地的上方,也用來指稱自己的耕地的範圍。

55如表5,舊馬武督傳統領域之當代族群土地面積權屬統計表;表6,昭和11年馬武督泰雅人所有土地臺帳統計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