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苏省出口的影响与经济效应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苏省出口的影响与经济效应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苏省出口的影响与经济效应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苏省出口的影响与经济效应分析

目前,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指向的主要目标是三大类商品及其生产制造过程,即机电类的机械设备、电子电器装置、家用电器等;轻纺类的纺织、服装、陶瓷、玩具等;农业产品类的各种农副产品、水产品和食品等,而这些商品是我国、也是江苏省的主要出口产品。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是我国也是江苏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它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和正在严重影响江苏省乃至我国的出口贸易。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苏省主要产品出口的影响(一)机电产品江苏省机电类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占江苏省出口量的比重已超过50%。主要产品是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运输工具;彩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电子电气仪器设备;电动工具;IT产品等等。影响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尾气排放、电磁兼容、绿色环保、包装材料以及再生利用和废弃回收等方面。尾气排放标准欧盟早就规定了机动车辆的强制性尾气排放标准,主要是针对排放物的烟度和颗粒度,包括硫化物限量指标,并对不同类型的车辆规定了不同等级要求。其中城市使用的轿车、客车标准最高,我们的轿车、客车很难进入其市场。对于乡村使用的拖拉机来说,欧盟规定的是欧Ⅱ标准。去年欧盟和美国联合宣布:截止2019年底,仍然达不到尾气排放欧Ⅱ标准的进口轮式拖拉机,从2019年起,每年只给予200台进口额度;还提出中国轮式拖拉机底盘安装接口的匹配性问题,要求采用日本柴油机与轮式拖拉机底盘的安装尺寸,才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并规定从2019年起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国外产品将不得输往欧美。这些规定极大地影响了江苏省常州、盐城、无锡等地区轮式拖拉机和柴油机的出口。若不按其要求做出改进,则有可能完全丧失欧美市场。如果其它地区国家仿效,对江苏省此类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大。电磁兼容电磁兼容主要是指机电设备、家用电器工作时的电磁波对环境干扰、健康影响和自身抗干扰的能力,要求机电设备中的各类开关、中继元器件及线路设计科学、合理,一般要求集成度高、屏蔽性能强、脉冲低波形好。目前江苏省出口机电类产品为应对国外电磁兼容指标和可靠性要求,多数采用进口发达国家的开关电路、继电器、集成块等元器件。这些元器件价格高,在出口机电产品的总值中占有相当比例,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实际出口创汇能力。即便是目前江苏省出口正劲的手

机,国外正在研究新的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SAR)限量标准,预计将来其出口道路也不尽坦途。绿色环保目前国外已相继禁止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使用氟里昂制冷剂,并逐步禁止R22型含氯制冷剂,而我国目前不少企业仍然在生产、出口此类空调、冰箱。欧盟已经宣布,对于低于100KW的小型空调,将从明年起实施绿色环保标准,即不允许进口采用R22制冷剂的空调器,只允许采用R407C 和R410A两种制冷剂。对于此前已进口的非绿色环保型家用空调器的维修保养将于2019年停止进行。土耳其已于2019年1月正式对外宣布禁止使用氟里昂的机电产品进口,导致我国数万台空调被堵截在该国海关。去年江苏省某企业出口土耳其的2批冷水机因使用氟里昂作制冷剂而遭退货。包装材料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对进口机电设备的内部衬垫和外包装有严格规定,禁止使用发泡塑料作为产品防护,禁止使用未熏蒸处理的木质包装。规定必须采用可回收再利用或可降解的材料衬垫、包装,我国、江苏省曾经发生多起因此类原因而造成的退货或退运,由此蒙受很大损失。再生利用欧盟将废旧汽车义务回收制度扩大到电气电子信息产品、信息通讯器材及电动玩具等几乎所有家电产品领域。欧盟规定,自2019年1月起,只有达到按产品分类规定的再回收利用率指标的家电产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同时还规定到2019年,钠、水银、镉等有毒元素将禁止在家电生产中使用。其中,对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大型家用电器规定再生率必须达到80%、再使用率必须达到75%;吸尘器、电熨斗、电动工具等小型家用电器再生率必须达到60%,再使用率达到50%;电脑、打印机、电话机等IT通讯设备再生率必须达到76%,再使用率必须达到65%;收音机、电视机音响等消费型家电再生率必须达到60%,再使用率必须达到50%;日光灯、白炽灯、其它照明设备再使用率必须达到80%等。这些产品都是江苏省出口的主要机电产品。欧盟上述规定不仅会导致生产上述产品企业2019年以后的销售及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而且其提前效应可能使此类产品在相关规定生效之前的销售也受到影响。目前欧盟成员国家电生产和经营企业对此亦表示关注和担忧。(二)纺织品和服装纺织品和服装在江苏省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例,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而这些经济体对纺织品和服装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最高,换言之,它们设置的技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经济活动正以高新技术为动力推动着一场世界性新的产业革命并极大地推进着产业结构发展的进程当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其中克拉克在《经济发展条件》年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将发生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继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罗默年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我国“十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处理的首要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之一的江苏省其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正逐步地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以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从初加工工业向高加工工业演进主导产业先由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转换从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少向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建立完善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些转变都标志着江苏省产业结构正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如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对资源能源过度依赖城乡二元结构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问题严重苏南苏北区域差异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旧存在有的问题还处于日益加剧的状况。江苏省如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省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正确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嘲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早在世纪年代就着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他的《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投入产出技术应用于以下几个专门问题①美国对外贸易②地区经济平衡和裁军③环境污染问题④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目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中运用得最普通的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研究的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并得到他称之为的“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初步讨论了国际相互依赖的若干机制。嘲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即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影响很深第一章绪论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将研究领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以江苏为实证分析 班级: 国贸11401 序号: 9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编写人: 黄韬 二零壹陆年六月 I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状态。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 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 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1]。但由于地理、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显著,这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省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以GDP为测度,从投资和地理等方面探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投资 GDP 前言(为什么) 关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让区域间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尽力去缩小差异,避免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以保证区域间的居民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则是必要的。找到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仍然保持各区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同时,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感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放经济,充分调动生产力,例如:若从MPC(边际消费倾向)角度分析,MPC往往随着收入的递增而递减,这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趋近于平衡(体现在居民间收入更平衡,可用基尼系数衡量),则该地区的消费支出越大,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则对于该地区的总收入或者说总产出将达到倍增效果。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重视地区发展时,不能单一以总量指标来一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均衡的地区,发展的后力更足。同时,这也就是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研究区域简介 江苏,简称“”,省会,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三角北翼,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南贯北。公元1667年因东西分置而建省。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2%,人均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江苏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达87995元人民币[1],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水平。二.现状 ①整体区域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华东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成员,依托十分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国省域经济的标杆。从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贸易与经济效应研究_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分析

财贸研究 2010.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贸易与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分析 林龙辉1 向洪金2 冯宗宪1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2.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通过将出口退税政策变量纳入局部均衡COM P 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如何影响进出口行业的产出、贸易、收益等经济指标,并利用中国纺织服装品对美国出口贸易的有关数据,实证模拟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中美两国纺织业的生产、贸易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价格将大约下降0.93%,而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量将增加2.86%左右,全行业收入大约增加1.83%;而美国纺织行业的产出减少1.9%,全行业收入减少2.2%。 关键词:出口退税;COMPAS模型;贸易效应;产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033-09 一、引言 出口退税(export tax rebates)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企业,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或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贸易政策。实施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属于WTO/GTAA所允许的促进出口措施。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贸易刺激政策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我国从1985年开始正式实施出口退税政策。长期以来,出口退税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出口创汇 ,但是近年来,随着关税、配额等传统贸易政策的使用受到限制,为W TO有关协议所许可的出口退税政策因其较大的灵活性、时效性,近年来成为我国使用最频繁的贸易政策之一。出口退税政策目标也由单纯的刺激出口转变为控制贸易平衡、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收益(裴长洪,2008)。出口退税政策到底是如何影响进口国行业的产出、贸易流量等经济活动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与预测出口退税 收稿日期:2009 10 20 作者简介:林龙辉(1971 ),男,福建厦门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 向洪金(1976 ),男,湖南怀化人,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后。 冯宗宪(1954 ),男,浙江宁波人,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主任,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173012)和西安交通大学 985工程 二期项目(07200701)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拟定的 补贴和反补贴守则 规定,禁止成员国向非农业领域的企业直接提供生产性补贴,但不超过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所征收的间接税部分的退税不属于出口补贴。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自实施以来长期受经济发展状况及各级财政的影响,出口退税率及退税分担机制是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中。调整后还存在出口退税分担机制的不足、出口退税覆盖范围比较狭窄、出口退税政策缺乏统一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或正在影响着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使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分析 1.引言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长期以来,出口退税对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于1985年正式实施,至今的二十多年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能力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经过多次调整。虽然每次调整都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认,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仍然存在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2.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多次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改善与调整,结合目前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发现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政策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和连贯性,出口退税新政调整幅度过大,退税分担机制存在不足,覆盖范围比较狭窄,政策缺乏统一性等问题。 2.1 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过频、过大 2.1.1出口退税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和连贯性 就近几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来看,2004年1月1日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2005年重新确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出口退税比例,并先后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多项皮革类原材料的出口退税,并下调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6年9月15日又一次大范围地调整了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提高了高科技产品及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退税率。2007年7月1日再一次大幅度地调整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虽然每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都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有所改善,但在短期内如此频繁的变动也说明我国对出口退税政

国际经济学习题

各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国际经济学 2、重商主义 二、问答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重商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亚当·斯密是怎样进行反驳的? 3、试述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概念 1、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 3、机会成本 4、贸易条件 5、要素禀赋 6、劳动密集型产品 7、资本密集型产品 8、技术密集型产品 二、问答 1、试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2、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在李嘉图模型中分工的格局是怎样的?为什么?如果机会成本递增,情况又是怎样的? 3、试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 1、结合要素禀赋理论,谈谈该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概念 1、规模经济 2、产业内贸易 3、代表性需求 二、问答 1、什么是外部规模经济?它的来源是什么? 2、试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概念 1、边际物质产品与边际价值产品 2、专门生产要素与共同生产要素 二、问答

1、贸易条件变动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2、试述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划图说明 1、为什么国际贸易有利于进口品的消费者而不利于进口竞争品的生产者? 第五章动态国际贸易理论 一、概念: 1、悲惨的增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问答 1、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简要说明。 2、何为悲惨的增长?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悲惨的增长? 三、划图说明 1、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2、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四、论述 1、结合恩格尔定律,谈谈你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2、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谈谈你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的认识。第六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经济效应 一、问答 1、试述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对外贸易乘数论的主要内容。 二、划图说明 1、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2、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3、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第七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与国际贸易体系 一、问答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有哪些?实践中有哪些实例? 2、世界贸易组织对关贸总协定的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二、划图说明 1、划图说明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向效应,并说明关税同盟建立的条件。 第八章外汇、外汇业务与汇率理论 一、概念: 1、外汇 2、汇率 3、汇率制度 4、即期外汇业务 5、远期外汇业务 6、套利业务 7、一价定律 二、问答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浅谈出口退税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浅谈出口退税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和持续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为外贸增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海关统计,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45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左右。其中出口2,32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随着外贸出口的增长,出口退税2002年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一种收入退付行为。根据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对报关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退税不是中央财政的额外支出,而是国家兑现出口货物零税率优惠政策的一种方式。 一、出口退税与征税的关系 按照国际惯例,出口退税是将出口货物在国内各个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相当于我国的流转税)退付给出口企业。我国现行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现行退税政策只退增值税和消费税 .......,不退同属流转税的营业税。出口退税中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是出口货物在各个生产环节按照征税规定向税务机关缴纳的税款,出口后再退还给出口企业。因此说,出口退税不是中央财政额外拿出一部分资金退给企业,而是国家兑现出口货物零税率优惠政策的一种方式。 同时,由于目前征税率为17%、13%,由于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而是转入成本,因此增值税实际负担率大于名义税率,退税率为17%、15%、13%、5%。这使得出口企业以含税成本与外国企业不平等竞争,影响了我国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加上因退税指标不足、退税不及时造成多支付的资金利息(如抵押贷款制度)相当于在退税率偏低基础上又降低了出口退税率。 另外,在出口货源的组织、运输、仓储、及服务经营过程中耗用的物品的进项税并未退付给出口企业。由于出口货物所含流转税并未全部退还给出口企业,因此出口退税非但不是中央财政的额外支出,相反,由于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从而带动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按各国在实践中引入的“用进口征税收入保证出口退税支出”的观点和要求进出口 ... 税收自求财力平衡 ........的管理办法,通过对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以同等税负在国内市场参与竞争,可使国家征收到相应的税收收入,不但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又能起到保持财政收入的双重作用,在财力分配上实现部分以进养出的良性循环。因此,外贸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客观上要求进出口贸易要保持基本平衡。进口付汇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创汇,进口税收是出口带来的,如果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经营各环节缴纳的流转税不能全部用于退税,起码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2.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4.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D) A.递增 B.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 D.不变 5.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6.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B)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7.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C)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8.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B)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9.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设在(B) A.日内瓦 B.纽约 C.布鲁塞尔 D.乌拉圭 10.在国际卡特尔订价中,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卡特尔订价水平就(B) A.越低 B.越高 C.不变 D.不确定 11.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D) A.双边套汇 B.多边套汇 C.套利 D.套期保值 12.下述几种货币中,哪一种是实行联合浮动的货币(D) A.英镑 B.日元 C.美元 D.人民币 13.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D) A.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直接投资 D.特别提款权变动 14.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小国所面临的供给弹性是(D) A.零 B.小于需求弹性 C.大于需求弹性 D.无穷大 15.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C) A.固定汇率制 B.浮动汇率制 C.钉住汇率制 D.联合浮动制 16.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最早出现金融动荡的国家是(B) A.印度尼西业 B.泰国 C.日本 D.韩国 17.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常会使劳动力流出国(D) A.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B.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C.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D.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18.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C) A.富国与穷国之间 B.类似的高手入国家之间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苏北比苏南慢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3人文环境在现代经济中,基于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主导城市与区域形象的窗口和标志。深厚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城市与区域的魅力所在,成为吸纳投资的磁力源。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果分析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果分析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而且还有持续走高的趋势。面对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以及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切实扭转国内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避免国外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制裁口实,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政策的调整刻不容缓。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1985年开始推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鼓励出口、多赚取外汇为目的,随着当时的“双缺口”转为“双顺差”,这种鼓励出口的税收政策其弊端也来越明显。 作为应对贸易收支失衡的最新举措,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通知》规定,对进出口税则第25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煤炭,天然气,石蜡,沥青,硅,砷,石料材,有色金属及废料等金属陶瓷;25种农药及中间体,部分成品革,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细山羊毛、木炭、枕木、软木制品、部分木材初级制品等,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同时,将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将陶瓷、

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将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将纺织品、家俱、塑料、打火机、个别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将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 与之相反,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也由5%或11%提高到13%。 《通知》明确,将以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二、新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此次调整是有降有升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而另一方面提高了装备工业、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退税。更为主要的是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使商品出口的价值必然大于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发达国家又对我国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进口需求加以限制,决定了我国的进口不会巨额增长。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贸易顺差不会大幅减少,但这次调整其积极意义是无容质疑的。 第一,有利于减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国际经济学(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复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建议在学习本章时,尽量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的一些方法。 二、复习范围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3.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4.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复习思考题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为什么要学习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一、复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相互需求理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学习本章时,应联系国际贸易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本章的理解。 二、复习范围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一: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二:标准贸易模型 第四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三:要素禀赋模型 三、复习思考题 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2.H-O理论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昂惕夫之谜?它对比较优势原理和H-O定理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复习重点

本章重点是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复习范围 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第四节重叠需求理论 三、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规模经济?它如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 2.比较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与重叠需求理论的异同。 3.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一、复习重点 本章重点是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如“雁式模式”、“贫困的增长”理论等。 二、复习范围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动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作用 三、复习思考题 1.“贫困的增长”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简述恩格尔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什么是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什么是生产要素不同比例增长? 4.什么是“雁形模式”? 第五章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复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对这部分的理解必须有较好的国际贸易实践知识,特别是对有关各类贸易摩擦的理解。 二、复习范围 第一节关税壁垒 第二节非关税壁垒 第三节出口鼓励政策 三、复习思考题 1.分析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 13.5%。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