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必修2 第7 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时代背景

(2)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3)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活动分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2). 认识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归纳法,分析掌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动及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扩展及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教学过程:

(带着问题看视频播放。1. 什么是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首先在哪个国家发生?3. 最后扩张到哪些地区?)导入新课(利用视频播放导入)

教师讲解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板书)一、市场的呼唤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一位18世纪英国的商人,现在你想投资工业,你会首先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1.有资金2. 有工人(劳动力)3. 有技术4.有原料5.有市场6.有国家政策支持??

教师讲解:⑴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市场: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⑵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劳动力:圈地运动)

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⑷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政权: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多媒体显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背景》表教师: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最早采用机器并不是在传统工业中,而是在新兴的棉纺织工业部门,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

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开展竞争。同事棉纺织品在市场上需求大,价格便宜,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比较迫切。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珍妮机的问世。

教师:请同学们再看下列《棉纺织机器的主要发明》表,思考一个问题:同学们根据所学地理知识, 工厂利用河流里的水力作为动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2. 棉纺织机器的主要发明

学生:容易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教师:珍妮机问世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和应用冶金,采煤等行业。在这场科技发明的浪潮中,最关键,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使机器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引起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革命。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教师: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促使了交通业的便利。在这时期应用比较广泛的交通运输工具有1807年美国富尔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标志着帆船时代的结束,汽船时代的开始(播放图片)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制造的蒸汽机车“火箭”号(图片)英国早期的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图片)

过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二.解放双手的变革

1. 从工场到工厂

教师: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魅力。

学生: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探究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击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学生得出结论: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的出现。

究三:工业革命后,农业、工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示意图

学生得出结论: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探究四:(图片)

学生得出结论: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教师:新航路开辟,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连为一个统一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料和市场是动力,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各国经济实力大增,扩张殖民地都成为了主要因素。

我们通过下面这则材料可以看的出来

“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播放多媒体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联系)工业革命给我们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巨大的推动力,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城市化进程加快(2)工厂的出现(3)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4)世界市场连成一

体。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但是欧、美加速发展;亚、非、拉地区日益贫困化,同时旧制度受到冲击。东西方之间的矛盾日益的突出。出了这些第一次工业革命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说: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播放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工业还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我们通过两则材料来说说自己的感受。1.1813年-1814年间,在213000名织工中,14岁以下的童工共130000人,占一半以上。

2. 一位牧师叙述了一个他刚刚埋葬的男孩故事:那个男孩手臂里抱着一些羊毛,站着睡熟了,可是他又被揍醒了。那天他已经工作了17个小时,等到父亲把他背回家时,他已经不能吃晚饭

了。第二天早晨4点钟,他又醒了,他央求哥哥看着工厂的灯光,因为他怕迟到,随后他就死去了。

看了这两则材料,你受到怎样的震撼?(言论自由,自由讲诉自己的感受)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巩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白沙中学历史组陈翠玉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及时是失败也是成功

的借鉴。在上这一堂课里,我个人以及组里的每位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指导,感

谢他们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教学的技能与方法。

备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2 第二单元殖民扩张中的一课,在经济模块中占重量不少,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导,殖民扩张市场扩大的结果。在这一课里我对课文进行了整合,每个子目都利用了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例如一、市场的呼唤(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二、解放双手(从手工工场到工厂)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工业革命的影响)。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浏览了相关大量资料作为参考,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课堂自然。自然从容上课时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不分,语言表达以及打比方的形象生动与否都会为本课对学习教学理解起到很大作用。打比方,要与学生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把握,更加会提高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爱好。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上课时间比较紧迫,导致上课速度快,内容比较多。但是也有很大进步:

1、使学生掌握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2、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3、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

必要性。

4、情感态度的升华,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分析科技能给我们科技以及生活带来很大的社会变革,

但是对环境污染不可忽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说课讲稿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近代史,讲述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园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三课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初步学会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2课。本课主要讲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本课由“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三部分构成。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等史实,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

【中华书局版】2019秋九年级历史上册习题:第18课_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点练习

第18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管理】 知识点1珍妮机的发明 蒸汽机改进:1782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成了大工业普遍适用的动力机——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火车发明:1814年,英国煤矿工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改进后不仅能运货,也能载客,极大地便利了物资和人员的流动。 铁路发展:火车出现后,英国掀起了兴办铁路交通事业的高潮。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已经建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铁路网。 知识点3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 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前半期,工业革命传播到法国、德国、美国等国。1870年后,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运动。 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18世纪晚期,现代工厂制度在英国出现,到19世纪中叶,在西欧、北美,大机器工厂基本取代了手工工场。②工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大众消费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人口快速增长。这一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③工业革命促进了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工业革命后,社会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益明显和尖锐。 【基础过关】 知识点1珍妮机的发明 1.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C) A.交通运输业 B.冶金采矿业 C.棉纺织业 D.电话通信业 2.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个图片中事物的发明(B) 知识点2蒸汽机和铁路交通的发展 3.将人类从手工工场时代推进到“蒸汽时代”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人物是(D)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牛顿 D.瓦特 4.乔治·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乔治·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B)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

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最全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Tongbingjie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章的中心环节。 (过渡句)在明确了本课的重要地位后,接下来就要确立教学目标了。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将紧密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发明创造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过渡句)在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之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清楚工业革命到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学情 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四、说过程 根据逻辑顺序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或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将围绕这四个模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 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胆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变革呢?学生会回答是工业革命,教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革命?这是一种解题导入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了心理铺垫。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出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巨变

高中历史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1)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中历史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 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嘉兴高一检测)“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中“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是指推动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海外市场的扩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表现,而不是条件。 答案:A 2.(2014·太原高一检测)“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 A.动力问题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D.劳动力问题 解析: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 答案:A 3.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这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 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有人认为:……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篇《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

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第13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2课时)

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2课时) 学习目标 1.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开始的标志、动力交通方面的重大发明、特点及影响。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对科学和生产发展的作用。 3、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对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互动展示(阅读教材并在在教材上标注并记忆以下内容) 【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64页引言部分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首先在国开始。 2.阅读教材64页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政治前提:(2)必备条件:雄厚的;充足的;丰富的;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3)直接原因:手工工场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4)理论基础:国科学家的 3. 阅读教材65页回答工业革命的过程: (1)最早发明的机器及应用部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发明了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首先应用在部门,然后带动冶金采矿、交通运输的发展。(2)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从向的飞跃。(3)主要标志:1785年,国机械师改良,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大机器生产中的。 (4)蒸汽机发明应用之后带来了什么影响? 4.阅读教材66页回的:蒸汽机应用之后在交通工具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1)1814年国人发明 (2)1807年国人发明 【合作探究】 1.举例说明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为什么说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矛盾和挑战? 三、知识梳理: 直接原因 前提 理论基础 时间:首发国家首先应用的部门 参与国家英法德美俄日 第一次科技革命标志性发明 过程:蒸汽动力首先应用于棉纺织业;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 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工具革新,汽船火车出现 主要发明 实质: 新型的工业部门: 影响: 【知识链接】 1.对生产力的影响:推动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2.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3.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加进了对世界的侵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就思想和旧制度。 4.工业革命的特点: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 5.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政治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想西方 学习科学技术。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 6、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时我国处于什么时期?为何措施机遇?错失了什么机遇? 答:(1)工业革命时我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 (2)原因:受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3)措失了18世纪前后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 7.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1)工厂的建立、机器的轰鸣,使人类告别农耕时代,城市开始大规模兴起;(2)纺织机的发明,使廉价漂亮耐用的纺织品进入了普通家庭,从而深刻改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章的中心环节。 (过渡句)在明确了本课的重要地位后,接下来就要确立教学目标了。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将紧密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学情 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发明创造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过渡句)在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之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清楚工业革命到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四、说过程 根据逻辑顺序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或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将围绕这四个模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 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胆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变革呢?学生会回答是工业革命,教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革命?这是一种解题导入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了心理铺垫。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出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巨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学生: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教师:织布速度的提高使得纱线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进纺纱技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新发明是什么? 学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教师: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教师: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 思考:想一想当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状况,假如珍妮机在当时的中国发明,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这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以前人们在进行生产时采用的主要动力是水力、风力、人力等,这些动力都存在明显缺陷,如风力,它不稳定,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有、有时没有。这种状况终于在200多年前被一个叫瓦特的人改变了,原因是他改良了蒸汽机。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教师:投影出示瓦特与他改进的蒸汽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述瓦特与改进蒸汽机的故事。 (学生可自由发挥,重在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师: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有何价值? 学生: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厂的发展。 教师: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教师:瓦特改进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您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承第五课《开辟新航路》和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结果;下启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在本单元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共有三大子目,子目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子目二:从工场到工厂;子目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教材中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成果及其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是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其逻辑思路。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一(3)班的学生。我将从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这三方面对该班学生进行分析。 在知识层次方面,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为广州示范性高中,同学们的知识水平较高。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在初中有一定的涉及,同学们在初中时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自主掌握部分基础知识。 从认知水平来看,高一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工业化对我们的影响,对工业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想问题仍比较的片面,对工业化以及工业革命的看法可能不够客观,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性格特点方面,本班同学思想较为开放与活跃,课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 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进。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李玉才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李玉才审稿人阎明刚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七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归纳法,分析掌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动问题; 通过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扩展及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等。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内容。处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界60年代开始到1840年结束,标志性发明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带领人们进入“蒸汽时代”,此后,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有重要意义。2、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 (2)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3)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学习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推进作用。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说学情 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2、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通过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采用复习式导入。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1 中华书局版1

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 发明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理解: 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学情分析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物质产品极其丰富,工厂多如牛毛,各种知样的机器应接不暇的时代,他们对工业产品、工厂建立和机器生产并不陌生。学生认知工业商品、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较快,为了拉近学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感知和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此课内容时可携带一件毛线衣,一双皮鞋和一小袋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到课堂上,分别让学生描述它们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过程,进行直观形象对此后,引导他们思考机器生产的好处,从而突破他们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理性思维的障碍。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工业生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科技是社会生产力的认识,突破学习理性知识的困难。 另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瓦特、哈格里夫斯、凯伊、史蒂芬孙、富尔顿等一大批发明家,而这些发明家发明相应产品的过程中充满传奇、曲折和艰辛的故事,可以作为学生认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素材。初中学生对这些当时作为平凡人的发明家的故事较

高中历史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6每课一练新人教版必修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难点突破】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突破】(1)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产品的原料也要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运输条件,使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重庆卷,21)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全国I卷,20)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3.以下对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A.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B.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C.被推广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 D.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4.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有①可乘火车、轮船旅行②电报、电话已成为通讯工具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④大气、河流污染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提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著作是 A.《资本论》 B.《君主论》 C.《共产党宣言》 D.《国富论》 6.在欧洲大陆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法国 C.德国 D.俄国7.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目的是 A.掠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B.争取鸦片贸易合法化 C.把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广到中国 D.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8.以下各项,属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是 A.B.工商业城市C.手工工场D.资产阶级 9.“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这些资产阶级被轻蔑地称为“爆发户”,这样的描述反映了 A.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社会财富巨增 B.启蒙思想的传播,挑战了封建等级观念 C.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提高 D.贵族生活日益腐朽 10.下列哪些发明使棉纺织业有可能在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 ①珍妮纺纱机②水力纺纱机③骡机④水力织布机⑤瓦特研制出改良的蒸汽机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1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发明者主要来自于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刘晓艳 一、说教材 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作用非常重要。纵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文明扩展;横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全球化进一步扩展。所以学好本课能起到三点作用:一是使学生建立全球史观;二是增进理解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是能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1课时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含义、背景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授课过程主要分课前、课中和课后,着力点主要在课前的师生准备上。首先教师研读大 纲确定使力点,采用比较中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差距的方法使学生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任务,精心指导预习;第三,制定几种预案,以确保对 课堂生成性问题有效掌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并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总思路是以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线,学生展示、质疑和释疑为中心,比较法贯穿始终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弱,涉猎的知识有限而又自信心不足的学情,本次公开课仅在基础知识层面展开合作探究,但能力要求却不低:使学生学会如何搜集、整合资料,

提炼有效信息;如何动手制作并播放课件;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比较法找出 知识比较点。 四、说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播放《大国崛起》之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剪辑。 提问:从这段视频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此导入新课。 2.学生展示环节:大概在10——15分钟内,给2或3个小组展示他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师视实际给 以及时点评。 3.建构知识体系: 其一,运用比较法,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具体知识结构: 一、含义 二、背景 (一)前提 (二)条件 三、成就 (一)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三)石油、化学工业建立 (四)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的进步 其二,围绕课堂生成的重点、难点,师生互动质疑释疑,完成教学任务。 预设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预设难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作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创设情境:在1911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他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当他达到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地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地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和化肥及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让我们穿过时空去看一看英国商人查尔斯先生的生活,请同学们判断哪些行为可能是真实的?哪些不可能?为什么?比一比哪个同学发现多?以此来抓住重点,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合作探究2: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美两国社会状况 学生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阐述中美两国的差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