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

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三、论述题

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有: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

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第1章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

答: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的绕它运动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2.日地距离

答: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距离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这个位置则称远日点。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此数字被确定为一个天文单位。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3.恒星日

答:恒星日是指某一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简单的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4.太阳日

答: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

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5.近日点

答: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距离约为14710×104km,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6.远日点

答: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距离约为15210×104km,此时的位置称为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7.恒星年

答:恒星年是指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d6h9min9.5s。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

8.黄赤交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