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

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

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
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

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

2011-01-20 02:29:42 来源: 西安日报(西安)

编者按

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体现着我们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对于西安这座文化遗产富集的城市而言,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更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前,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更好地总结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促进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协调统一,进一步推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社科院和本报日前联合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讨会”,与会国内知名专家高度赞扬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为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给力“支招”。研讨会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岳少峰主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军作总结讲话,本

报总编辑、西北大学教授李颖科作了题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西安诠释》的主旨演讲。

嘉宾档案

赵荣(省文物局局长)

王军(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刘庆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学术

委员会主任)

葛承雍(中国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郑育林(市文物局局长)

李颖科(西安日报社总编辑、西北大学教授、博导)

韩骥(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张宝通(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城市

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朱正威(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执行院长、教授)

李骊明(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克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陕西大遗址保护的探索和成效

赵荣:近年来,在国家财政部、文物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以“四个结合”为理念、以“五种模式”为实践,探索出从传统的专业性保护到社会参与保护、从单一的行业保护到各级政府保护、从被动和限制性保护到主动的、引导性保护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子。

2008年以来,陕西将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归纳为“四个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陕西在“四个结合”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运作模式:国家遗址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城市公园模式,民营建设模式。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陕西大遗址保护的做法得到了文物保护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肯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赏和拥护,也引起了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西安诠释

李颖科: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当今世界学术界和实践工作的难点。西安和全国一样,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主要存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小机构与大社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等几组矛盾和难点。针对以上矛盾和难点,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提出“政府意志+科学规划+资本运营”的保护模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遗产本体,改善了遗产周边环境,凸显出文化遗

产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遗产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理论突破。目前国际间文化遗产保护更多强调的是原真性原则,而对保护体系的理论构成关注不够。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理论突破。首先,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特性。我们运用创新模式对大明宫遗址实施保护,堪称成功案例。其次,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遵从我国传统的审美崇尚和价值取向,更多的关注遗产的整体风格、人文环境与象征意义,正确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子。西安汉杜陵遗址保护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第三,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体现出发展的时代内涵。近年来,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建设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博物馆等都充分体现了以文化遗产特性为核心的保护发展理念、文化遗产与城市产业相结合的融合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谋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遗址保护区与周边地区跨越发展的理念。纵向考察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应该承认,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从符合特性、遵从传统、正视发展三方面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理论突破。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作出重要贡献。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文化遗产特性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探索实践中,西安根据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总结出“国家公园模式”、“退耕还林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资本运作模式”和“大集团运作模式”等五种保护和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不可能照搬照用,但其从理论层面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一条共性原则,即符合文化遗产特性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遵从民族的审美崇尚和价值取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框架。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严格尊崇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注重文化遗产的整体风格、人文环境与意义传承,尤其是关注遗产的象征意义。这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东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框架。三是体现发展的时代内涵是人类文化遗址保护的主旨和目标。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在确保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紧扣发展的时代脉搏,把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优化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相

结合,着力彰显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功用,从而,明确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目标。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探索实践具有示范性意义

刘庆柱:近年来,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作了不少有益探索。尤其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实现了从百姓休闲文化产业生态建设人文与生态共同提升这四个阶段的飞跃。这是一个变迁,同时也是一个创举。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品位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出现,生态化、宜居化成为新的居住选择。在这样的背景和机遇下,大明宫遗址保护中体现出来的由国家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将生态化与大遗址相结合的诸多新探索、新理念,对于遗址保护、城市发展都将是新的闪光点。此外,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探索实践找到了我国古都性城市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切入点,对于北京、南京、洛阳、开封等历史古城大遗址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借鉴意义,对于沣渭新区、泾渭新区范围大遗址的开发保护也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探索实践,不仅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更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文化遗产保护“有为才有

位”。从遗址重要性和保护利用成果来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足以成为国家历史的平台,就是“有为才有位”的客观体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不仅是国家历史的平台,也将成为西安人文的平台,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平台。在下一步遗址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上述几个平台的意义。

西安是世界遗产中无法淡化的文化符号

葛承雍:西安数千年文脉有着人文向心力、文明感召力和文化竞争力,这是其成为有国际化影响的大城市的坚实基础。

首先,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尊重文化遗产本身的特征。西安拥有世所罕见的整体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该尊重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避免给后来人在对于文化遗产理解上以误会。

其次,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物质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倘若只注重对遗产实体、本体、物体的保护,就无法将文化遗产的价值正确展示,即便是西安唐大明宫这样价值连城的考古遗址,在游客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景观而已。

再次,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对于文化风貌和人文理念的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祖先留存和国家财产,应该为城市人民所共享。一个文化品质较高的国际城市必然会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要有自己的做法。对于近年来保护的一些好的措施,比如“杜陵模式”和“大明宫模式”要坚持和推广。

第四,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要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作为后盾。对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法,而要制定有自己特色的古都遗产保护法规并付诸实施。

最后,未来西安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坚持自己的独有模式。在世界遗产中,西安肯定是一个无法淡化的符号,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形态是最好的切入口。

西安大遗址保护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期

韩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就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不断进行着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从过去的保护单体发展到保护群体,从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这个过程是符合历史文化发展潮流的。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西安的遗址保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

一时期,我们坚持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大方向;实践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目标,使得文物保护不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情,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新格局。以上几点可以归纳为“遗址本身保护好,周边环境治理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经济社会发展好”,足以说明,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成熟发展的快车道。

现在,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大遗址的保护已经列入了国家工程。西安大遗址的保护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到“虚心学习,慎重动作,有效宣传”。我们要学习新的政策,学习国外的保护法规,在保护的过程中能够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保护大遗址如履薄冰,要慎重动作。对于文物保护容不得犯错,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要唤起民众对于遗址保护的意识,激发起民众保护遗址的热情。对于重大项目的保护工程,应建立发言人制度,使得我们未来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载体

张宝通: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大关中定位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西安是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核心,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西安有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众多大遗址需要保护和开发。要发挥大遗址的作用,彰显华夏文明,就必须适当地再现当年的历史盛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年的历史风貌。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有载体,文化遗产就是实际的载体。西安古城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城,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好载体。因此,必须切实落实皇城复兴计划,加大对皇城保护和开发的力度。为了保护和开发好唐皇城,建议学习北京经验,将新城、碑林、莲湖三区环城路(含环城路外侧)以内的部分整合为新的皇城区,统一管理唐皇城的规划、保护和开发,把唐皇城建成抢救、保存、研究、再现、展示、弘扬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博物城,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西安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国际化大都市,担负着彰

显华夏文明,引领中华文化重新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在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城市故事的承载与延续

朱正威:城市的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定位于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和建筑群,而应理解为一个“有故事的城市”的“故事”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要解决对“城市故事”的“失忆”和“失语”。西安,尤其是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建设经验说明,文化遗产不仅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反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源泉和活力。文化遗产,通过“活化”城市故事的载体,恢复大家关于城市故事的“记忆”,也可以促进提升一个城市“讲故事”的功能,解决“失语”的问题。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不仅要注意有形的,也要注意无形的文化遗产;第二,不仅要保护古代的,也要珍惜近现代的文化遗产;第三,历史遗产中所包含的故事,既有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也需要包含警示我们和后人的教训;第四,切忌一方面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概念造假文物,一方面又在破坏其他的遗产,不要画蛇添足,不能用有形的遗产破坏无形的遗产;第五,

无论保护遗产,还是城市发展,目的都是“人”,都是让市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最后,我们的责任是保护遗产,而不是复制遗产。我们的使命是复兴,而非复制。所谓复兴,就是传承和延续城市的故事。

历史期待下一个“西安故事”

李骊明:近年来西安逐步探索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模式,是一种承古开新、在东方文化遗产密集的大都市进行文化保护利用、城市景观改造、都市文化产业调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的建设开发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正在进行时态中的模式。

对西安模式可以作出这样几种表述和解释:其管理运作模式,是“政府意志+城市规划+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其开发策略,是“园区承载—主题开发—资本运营—产业集聚”;其运营管理,是“能打硬仗的专业团队+内外结合的专家系统+深度合作的战略伙伴+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规划景观环境以提升资源价值,调整产业结构以置换人文空间,利用经济开发以反馈文化传播,增加公共产品以保证持续发展。

西安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理念和探索的方向,要强化“向规划要财富,向策划要品牌,向体制要活力,向结构要效益”的开发经营理念,要追求城市资源与政策、城建、需求、资本的有机结合,要努力实现由战役竞争向战略竞争的转变,由速度竞争向价值尺度竞争的转变,由吸引眼球向召唤心灵的转变,由经济创收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西安应当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刘克成:西安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丝绸之路的起点,保护西安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源头。西安应当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作出了许多突出成就:全国第一个进行全面考古勘察的城市是西安;中国第一个制定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城市是西安;世界第一个采用建馆覆盖的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在西安;世界目前规模最大的遗址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在西安;世界目前最先进的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在西安;全国目前民营资本保护国家遗产最大的博物馆西安西市博物馆在西安;中国第一个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唐

大明宫在西安;中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多的城市是西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亚洲的第一个中心在西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中心在西安;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委员会亚澳中心在西安……尤其是自1994年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启动大遗址保护以来先后完成了秦始皇陵、汉阳陵、唐大明宫等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建设公园化城市新区

王建新:当前,西安与咸阳之间沣渭新区的建设即将开始。在这个区域内,有周丰镐、秦咸阳、秦阿房宫、汉长安城等大遗址的存在,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矛盾,是沣渭新区建设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沣渭新区的建设究竟选择什么方式?如果是像北京等大城市那样,城市新区的建设只是以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现有城区的不断扩张和外延,那么将导致这一区域内的大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同时,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也将随之出现。在欧洲,由于较早地注意了城市环境的优化,公园化城市比比皆是。

因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而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就在维也纳老城区的边上。而在德国首都柏林,大片的森林直接分布于城市中心。在日本古都奈良,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很早就确定了公园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大大小小的遗址公园遍布城市,城市与公园融为一体。

眼下,西咸一体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沣渭新区的建设中,公园化城市新区应该是最佳发展模式。在各大遗址公园的环境背景下,建设发展小城镇、小社区,既可以使大遗址得到妥善保护,也可以避免因高强度开发建设而激化的各类矛盾和大城市病,使这里成为西安人居环境最佳区域,并逐步形成西安城市发展的特色。

在城市发展中逐步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的认识

郑育林:西安,是一座建立在千年古迹遗址上的城市。如何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寻求古迹遗址利用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和谐互动,西安一直在探索这一历史性难题的解决之道。经过多年的实践,西安的文物工作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动力更加充足,思路更加清晰和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古迹遗址的保护史与利用史。综观半个世纪古迹遗址的保护实践,无论是在保护理念、保护方式、资金投入、参与人员,还是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居民的关系上,都经历了历史发展的“三部曲”从单体保护到遗址公园,再到遗址保护特区。这些都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才推动了古迹遗址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进步,而古迹遗址的保护成果也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遗址公园是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协调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关系。西安的唐城墙遗址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已成为良好的例证。但是,对于汉长安城这个具有着46平方公里的超大型遗址,简单地用大遗址公园的概念显然不能解决保护与利用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构想。大遗址保护特区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吸纳各方保护资金,吸引各种人才和领先技术,进行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旅游参观等方面的活动,培育新的文化传播体系,以此带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

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

王军:在今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特别是结合西安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一些观点很重要,或许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另外,大家还就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第一,文化是西安的金字招牌,文化建设是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文化是西安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一直在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路径。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及思路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尤其是对于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或人文西安的定位认识越来越清醒坚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人文西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比如我们提出“三个梳理”,即重新梳理文脉,重新梳理山河,重新梳理民心,而文化遗产保护就是我们重新梳理文脉的一个重要举措;提出“三大城市品牌”,着力打造西安的历史文化、科技创新、

绿色生态“三大城市品牌”,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打造历史文化品牌的具体要求。

第二,坚定不移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促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正如许多专家提到的一样,文化品位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追求的至高境界。西安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仅要看经济发展,更要看文化价值和文化含量。西安独特而又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根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城市形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当下的城市建设来说,发挥西安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付出一系列的努力:比如在精神层面,要逐渐恢复民族自信心的胸襟和气魄;在文化形态层面,要争取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在物质载体层面,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传承可贵的历史文化,保护好代表精神寄托的历史记忆,从而建设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西安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矛盾的一系列问题,但是近几年来,在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索和不断的改革实践,西安逐步找到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路子。回顾总结这几年来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的关系。面对新一轮城市发展高潮的来临,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总结经验,以向历史负责、向城市负责、向人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的重要性,把保护文化遗产与扩展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尤其是提高民生质量紧密结合起来,让外在的遗产保护真正走进居民的心灵世界,让静态的遗产真正成为感性具体的生活样态,让历史的遗产真正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唯有如此,才能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在科学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传承延续,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

记者李晓莉实习生张乐采写整理记者王晓林摄影

作者:李晓莉张乐采写王晓林(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

城市与文化遗产

智慧树知到《城市与文化遗产》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所说的中国“十大古都”是指: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和成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即西北期和东南期。2、谭其骧先生认为,中国都城诜址可分为两个历史分期, B:错 正确答案错 3、隋唐时期,西安地区水资源丰富,号称“八水长安 正确答案:对 4、朱把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就是就当时全局攻治势力约对比而言,主要矛盾为北方草原蒙古势力与明朝的 B:错 正确答案:对 5、一般来说,“六大古都"聊指: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和杭州 A:对 正确答案:对 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B:错 正确答案对 7、本课认为,若论“大古都"则只有三个,即()A:西安、北京和南京 B:西安、北京和洛旧C:西安、洛阳和开封

D:西安、北京和开封 正确答案:西安、北京和洛阳 8、设计“瓮城三层、屈曲开”,有意造成“三山不显、五门不对"的形势的古都是:() A B:开 C北比京 D 正确答案;开封 9、“钟山龙蛹,石头虎踞指的是:()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正确答案:南京 10、拥有“四塞以为固”、“金城干里”军事地理形势的古都是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成都 正确答案:西安 11、根据谭其骧先生的说法,都城的选址基本上有四个条 A:政治条件

B:军事条件 C:经济条件 D:地理位置条件或日交通运输条件 E:文化条件 正确答案:政治条件,军事条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条件或日交通运输条件 12、大运河沿线的古都有:()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E:南京 F:杭州 正确答案:北京,洛阳,开封,杭州 第二 1、早期的成阳城规模不大,随着城市的扩展,扩大的成阳城的规划布局完全因地制宜,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方正规 A:对B:错 正确答案对 安城内1/2的面积。2、汉长安城内,单长乐宫和未央宫这两个宫殿群就占了长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汉朝人俗称长安城为“斗城”。

城市形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形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城市形象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寻求城市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大连市西岗区的调研分析,从历史街区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商业业态以及西岗区整体形象等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这对历史特色街区的振兴、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城区特色形象的传播、以及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一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俄罗斯风情街;市集;西岗区;大连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对提高城市形象的作用日益增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印象里总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但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大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大连是一个殖民文化的城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物质薄弱,虽然高楼大厦迭起,表面上看来日益繁荣,但是掩饰不住历史文化的空虚,甚至我们开始怀念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对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在全国各界引起了关注,因此对历史街区文化的营造就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 大连市西岗区位于大连市中心,是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大连的行政中心。通过不断的调研,发现西岗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街道格局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活动、不同宗教聚居的特点、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形象的聚焦点,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我们要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改善、强化和发扬。 西岗区有一条特别有特色的街区——俄罗斯风情街,这条街的建筑可追溯到1898年,2000年大连市政府为展现历史原貌,再现异国风情,决定在对街区进行了修缮和重建,街区原有建筑皆保持原貌,新建筑也一律按照俄罗斯风格建设。翻修后的俄罗斯风情街全长430米,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20栋俄式、欧式建筑组成,绿化率达34%,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它保留了38栋距今已百年历史的原远东白俄罗斯时的建筑,整个街区都是俄罗斯的洋葱头式的尖顶建筑、欧洲风格的小亭子、沙俄时期贵族马车的形状的商厅、街边伫立的铁艺路灯……无论是一个世纪前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还是大连市政府后来陆续兴建的新建筑,都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世纪欧式风格的气息。俄罗斯风情街以欧式风格建筑为主,经营俄罗斯餐厅、夜总会、酒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店等,漫步街中,使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充分感受到古典欧洲的浪漫情怀。 但是,随着大连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其他旅游景区的不断建成,俄罗斯风情街的吸引力降低,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通过调研了解了它现存状况和各项功能的缺失后,对充分开发它的现有特色的产品的潜质,整合产品组合,完善整个街区的功能性服务;适度发挥基本功能,提高接待能力,重点突出俄罗斯风情和俄罗

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6544946.html, 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建议 作者:周双鹤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留存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借鉴各地成功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可谓大势所趋。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建议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老建筑对街道和街区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种必需,人们离不开他们提供的方便和亲近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的正是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历近三十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被后世尊为“字圣”、“字学宗师”。许慎文化园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规划建设而成。全园在形式上是一组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内容上以展示汉字文化为主,以儒家文化为补充,集经典文化教育、励志进取教育、崇文尚贤教育于一体。 一、许慎文化园概述 许慎文化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园区资源同时,也要做到充分的保护园区文物。许慎著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在汉字、汉文化、文物古籍的宣传、实践、保护、利用上,许慎文化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学术科研 许慎文化园每五年一届(2015年后每三年一届)的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从许学、经 学、说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各位专家学者提交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并编印成册,促进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切磋,也增强了许学爱好者坚持做学问的信心。 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书籍的收藏、研究。许慎文化园资料中心是园区的心脏,现藏书万余册,同时立足于建成全国最大的许学资料研究中心,以满足广大许学爱好者的科研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兼利用的作用。 2.场馆及库房

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

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 作者:伍江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1年第3期 城市是人造的一个东西,所以她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我们讲城市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人在城市建造过程中,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文明在这里沉淀下来的痕迹,就像自然界一样,各种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城市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文明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形成了一个灿烂的文明。现在讲城市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旅游,不是为了城市漂亮,而是我们人类文明不断积淀过程的延续。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在自己断送自己的文明。下面分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是城市文化生态整体性特征。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健康的话,那么它其中有自身的相互依存的平衡规律,各种组成部分的平衡一旦被打破,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体。我们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很多人会认为我们是历史的一个保守主义者,其实维护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存,本身就是让我们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就像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几十年里经过多次的新陈代谢,一旦这个关系没有了,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城市作为生命体不是不能发展,而是不可以离开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体是有一个完整的特征的。 第二是多样性特征。物种多样性是我们的美丽所在,城市的多样性同样是人类城市文明的灿烂光辉所在。随着人智慧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活当中有一个美好的追求,这个追求我们称之为现代性,这个现代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审美趋向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文明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追求现在生活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于以前的历史的继承。 第三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性特征。人类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类文化的连续性是人类自身充满生命力的标志。人类无法承受文化中断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对生活稳定性的乞求远远大于对不稳定性的乞求,碰到文化不稳定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类面临最大邪恶的时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生活的空间应该小心地延续,在历史上不论是自然原因还是历史原因造成人类文化中断,都是人类历史悲剧的所在。 第四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道德观。今天人类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我们自身的道德水平有什么进步的话,这个进步就是从人类社会的层面上升到了自然宇宙的层面。今天的和谐,要考虑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怎么相处,还要考虑如何把资源留给后几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不是人定胜天的关系,而是天人合一的关系。所以,今天人类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正面临着挑战。 第五是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进化性。城市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其最大的特征是历史的延续,同时还有对新的创造力的要求。我们一直提出城市的进化能够是两面的,你很难想象一座没有能力去延续历史的城市是一个创新的城市,我们现在经常讲城市创新跟城市继承的矛盾,这是不存在的。我们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不是会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就不一定。怎么让城市提供给我们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想人类是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说明:伍江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闽南师范大学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黄红林 学号:1203030126 系别:政法系 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 年级:12级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 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2)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2)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3)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3) 四、结论 (4) 五、致谢 (4)

摘要 人类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历历在目,无不让人心痛惋惜。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精神都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从基础做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华彩。关键词:文化遗产;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创新 前言 新浪网报道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故居被拆一事,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住户全部搬走才行。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议不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难道一切都得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一切旧事物?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它集中地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文化生态、政策环境、行业自身等多方面问题。1而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与保护力度的薄弱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譬如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走过数百年,而今却面临拆除的危险。虽然在报道后政府部门有效地将之保护起来,但这件事无疑是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梁林故居,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吞噬了。,到了2005年,北京的名人故居,全市308处,有189户暂未 1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新华社北京2月8日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副院长(415100)潘能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任务目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探索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学院内涵发展方向 对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但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党委、院委就此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过多次的讨论,最终统一了如下认识: 1.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坚持质量优先。教育质量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数量的递增。我们注重每年招生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多,每年招生2500人左右,有效避免了学生过于拥挤的现象。 2.在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上,坚持软件促硬件。办学既要重视硬件,更要看重软件。学院硬件的提升离不开资金,但软件(如管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的提升不仅是靠资金,更是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了抓软件不放松,使学院避免了过多负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3.在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上,坚持无形变有形。办学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学院教职工团队的精神和作风。团队的高素质和凝聚力是无形资源。这种无形资源能创造出有形的财富。通过多年努力,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比较稳定、素质较高的教职工队伍。 4.在机遇与挑战的关系上,坚持直面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的主动进取精神,使我院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2100亩),为建设成为一所规范的高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根本,夯实内涵发展基础 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些好的发展思路,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近两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是“二个六”。 一是教师“六过关”。①学历过关,每位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青年骨干教师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②教师资格证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教师资格证;③普通话过关,每位教师必须获得“二乙”普通话等级证书;④教师上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课要过关;⑤教师说自己所教的专业课要过关;⑥教师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的一技之长要过关。 二是实施“六个一”工程。 1、一批教授进课堂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摘要: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 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 展的辨证关系, 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 入发展的观点, 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保护; 发展观 1 前言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 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 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同样, 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 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 , 既没有历史可言, 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 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 而每一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回答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1000美元,到那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写入政治报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邓小平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国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pjtime资讯组智慧城市的背景与定义一、背景胡锦涛主席于2003年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要求建立“城市信息平台”。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随后,科技部于2010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布局,立项对“智慧城市”开展研究。2013年,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相关政策。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明确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指导原则、支持政策等。同年年9月,财政部发布会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智慧城市的定义智慧城市的特征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市民、智慧的管理、智慧的流动、智慧的环境和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形成城市智慧的整体。从社会学角度,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以社会经济繁荣为目标,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以民生幸福为考核标准,解决人与自然的

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我的认知和幸福感提升。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物联化和互联化的方式动态感知、分析和整合城市方方面面的数据,使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在城市的经济、交通、通信、教育、环境、能源、安全、管理、服务、文化、医疗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运作模式,极大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城市整体环境,促进人和城市之间和谐沟通交互的新型城市形态。换句话说,智慧城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健全、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通畅、广泛、安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规范、科学的信息利用,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城市成为和谐社会的中枢。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1.概念模型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市民、政府和企业(包括组织)是智慧城市的服务主体,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中服务主体所涉及的活动包括文化、健康、教育、政务、建筑、金融、交通、资源、购物、旅游、环境、生活、环保和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如图2所示。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各种城市活动的智慧性。对城市而言,所谓智慧,就是能够高速、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和完成城市服务主体所涉及的各种活动。或者说,智慧城市系统应该使城市服务主体能够及时得到所需的高质量服务。在各种城市活动中,政府、企业、市民三者

2019知到智慧树城市与文化遗产单元测试答案完整版

单就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截止到2018年,就有134个之多,这个数字还在时而增加。 手工业分工和运输条件是城市产生的两个技术性前提。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在河北,石家庄取代保定,在河南,郑州取代开封,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选择在哪里建都,首先要考虑的是()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 ),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等。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政治重点在西南。 汉长安城体现了“取法于天,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在所有的大古都中,()的条件最优,因此,它作为首都的时间也最长。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与欧洲的罗马城东西并峙。 十六国中的(),北朝的西魏、北周以及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的最初二年,都曾先后以长安为首都,总共127年。 盘龙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汉市区最早的一个城。 “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指的是? ()曾在武汉驻军八年,这里是他北伐的基地。 ()来江夏,写下了著名的《鹦鹉赋》。他去世以后,墓就在鹦鹉洲上,鹦鹉洲也是因此得名。 武昌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有()。

钟山号称南京群山之首。 元锻,是中国传统提花丝织锦缎,因其图案绚丽、纹饰华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最早的南京,是作为()出现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的是()佛寺盛况。 西晋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三都即()。 隋朝开凿大运河,福州是大运河的南端终点。 北宋时期,杭州的商税位于全国第一。 杭州的别名叫()。 元末,()集团对杭州的重建,为明清时期杭州城的规模奠定了基础。 杭州四大名塔有()。 目前在洛阳出土的空首布达5000枚以上;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东汉灵台可以说是国家天文台。张衡即在灵台太史令任内,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秦王赢政曾把洛阳一带封给一位文信侯,文信侯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复,这个城就被称为()。 史称“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的城市是()。 五代前期,洛阳曾做过()的首都。 开封建称时名曰“启封”,取开拓封疆之意。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 2017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会议讲话稿: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质量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得办学质量、效益与规模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只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明天的;不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今天的。 二是精细发展。将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小事做成精品,细节做到极致,服务变成精神。 三是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牢牢树立“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将每所学校都办成富有个性和独特化的师生的精神家园,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创新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没有止境的,而且需要每个学校因校制宜、独辟蹊径、有所创造,需要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不断地改革、超越和创新,把学校整体水平持续推向一个新境界。

学校内涵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才的途径和机遇,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追求状元变为追求群星灿烂,从追求一流考生变为追求一流学生,通过发展带学生身心的良好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xx中学的前世今生都要求我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是:学校要全神贯注抓质量,全心全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创特色,把xx办成立足xx本土有民意、有民心、有民众的学校;把xx办成影响教育圈内有名声、有名誉、有名望的学校,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路径是:打造名校。具体表现为:更新理念是前提,发展教师是关键,提高质量是核心,养成教育是基石,精细管理是策略。 二、新学期工作要求 (一)让办学思想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灯塔。“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就xx中学而言,一是选择xx,成就精彩,做最好自己。凡是走进xx中学的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好,为其以后的成长奠基,使其能够成就未的事业。这是承诺,这是自我加压,这是科学的学生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只有不同,没有不好。用希望的眼光看待学生:潜能生、希望生、可能生、变化生。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