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为了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撰写本文,意在和各位教师探讨如何组织、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特点和优势: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

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左右两边各坐四人,讲台对面坐两人,背对讲台不坐人),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组建后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培训。每组选组长一名:要求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行为习惯较好者,负责小组管理,收发作业等。记录员一名:要求书写快,认真负责,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发言、展示情况等。发言人一名:要求口齿伶俐,负责汇报、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同时六人之间建立“师徒结对”,一优生和一弱生结对同桌,以便组内帮扶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首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各小组拟定“小组成长目标”,即每月、每学期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发展目标,力争获得“样板小组”、“精英小组”、“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为了彰显学生个性,体现小组发展的目标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组进行命名,如“成功小组”、“快乐小组”、“雷锋小组”、“飞天小组”等。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教参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中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组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使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并进而对学习目标具体化,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在课堂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组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课前如何预习?预习情况如何在小组内汇报?小组如何向全班展示预习成果?疑难问题如何进行讨论、探究?对组内的学困生如何进行帮扶?作业如何检查(批改)?学习目标如何检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汇报?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一节课的难点知识,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但每节课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次数不能超过3次(若超过3次必然会流于形式)。每次讨论、探

究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由发言人汇报,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可进行质疑。同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个体自主学习、同桌互相交流、小组间相互展示、全班集体研讨、师生互动质疑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开展组内探究,再进行分组展示汇报,进而在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评价,评价应本着“客观、公正、多元、有效”的原则。评价的对象应是学习小组整个团队,而非组内某个成员。评价的态度应是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的,既有小组自主评价,也有小组间相互评价;既有全班集体评价,也有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全班鼓掌、可语言激励、可奖励物质奖励,还可给予微笑点头赞许。

每次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后都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评价,每节课结束时也要对本节课小组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组”。班长要对每节课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进行登记。每周老师要收集汇总各小组表现情况,根

据获得“最佳小组”的多寡,评选每周的“精英小组”、“优秀小组”、“进步小组”,另外可评选出“文明小组”、“友爱小组”、“守纪小组”等。并将评选结果在“七巧板”中进行公布表彰,以增强学生自豪感、集体荣誉感。每月评选出“月样板小组”、“月精英小组”、“月优秀小组”、“月进步小组”等。学期结束评选“学期样板小组”、“学期精英小组”、“学期优秀小组”、“学期进步小组”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究,以上仅为个人点滴认识,将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永林:《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今日中国教研》2008年第二期。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九年级:易守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受汪校长的委托,要我把我们班这两年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我深感荣幸和惶恐:荣幸的是调入十中工作的这三年,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把我任教的班级确定了课改试点班级,在试点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和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断摸索着,收获着,困惑着,成长着,也快乐着;惶恐的是,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都有限,今天的汇报可能对大家的作用不大,敬请原谅。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究的话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中,我们是按“教师——教材——学生”的程序组织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即按“学生——教师——教材”的程序来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基本做法就是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从而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与导学案之间的合作的教学形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没有开展的必要呢?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作用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两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上周一下午第七节课,是我们年级数学扶优时间,于是,我提前准备了两个看上去有点恐怖的中考题作为这次扶优的主要内容,一般,我进教室之前都不会去看这些题目怎么做,一是我对自己有信心,第二,我更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信心。进教室后,黑压压一片优生,我把资料发下去后,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审题,3分钟内找到解题的方法,学生开始做,我也开始做,但是,感觉有点晕,好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有思路吗,下面一片沉寂,于是我说,好下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开展讨论,任务布置下去,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学生要么望着我,要么又埋头思考——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而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于是,我马上说,131和125的同学可以跑动位置到一起来开展讨论,于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就慢慢聚集,教室里开始有了生气,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讨论中去,两分钟后,他们成功地获得了解题思路,于是,我问有思路的有哪些,参与讨论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我要求他们回自己的座位,再带动周围的人开展讨论,又一个2分钟过去了,我再问有多少学生有思路,教室里大约80%的学生举手,当然,也包括没有做好准备的我。。。课后,我反思,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是一个想法,我经常在办公室开玩笑,我要当5个班的班主任,也许我当不了5个班的班主任,但是,我很想下个学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我觉得利用小组合作管理的模式当班主任很轻松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骄傲地说,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实现“三赢”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为了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撰写本文,意在和各位教师探讨如何组织、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特点和优势: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 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左右两边各坐四人,讲台对面坐两人,背对讲台不坐人),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组建后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培训。每组选组长一名:要求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行为习惯较好者,负责小组管理,收发作业等。记录员一名:要求书写快,认真负责,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发言、展示情况等。发言人一名:要求口齿伶俐,负责汇报、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同时六人之间建立“师徒结对”,一优生和一弱生结对同桌,以便组内帮扶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等诸多好处。但现实中的课堂却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

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研究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五、研究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作者: 郭秀环来源:本站原创更新:2015-03-10 15:37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

当务之急。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课堂生态我申报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详细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以实验教师为骨干,针对试验班级学情,在教学理论、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每个实验阶段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对课题的新认识。通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 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组合作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实践的研究” 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自主建构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尽管如此,在许多农村学校,合作学习还是处于半荒芜状态,亟待开发和利用。纵观我校当前的数学课堂现状,单一式、机械式、封闭式数学教学模式仍占主体地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乐观,数学成绩极不理想。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当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中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我们开展“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实践”的研究,旨在让学生把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趣,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同时,摸索出一条切合我校实情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让学生即使有一千个厌学理由都回归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目标: (一)理论依据 (1)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的两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竞争日趋激烈、以人际交往为载体的信息交往频率显著加快,两者以令人惊讶的紧密联系相伴相随。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并不是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就可以取胜,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精神在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会合作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一样,理应成为新世纪人的基本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另外,自主合作学习理论发轫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的推广实践,其间经历百余年,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灵动新课堂。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其他素质的专题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合作探究、交流、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2.研究建立“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读后感 方香华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书,为教师运用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作为教师的我获益良多。 这本书对于正在课堂中探索的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书中,它详细的介绍了在合作性学习中,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分配,怎样性格特长的人适合在同一小组学习,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确定与年级层次相适应的角色,有限空间的利用,如何使小组成员之间达成积极依赖的关系。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教师在合作性学习的作用。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真实例子进行说明和讲解,让人更强的感受到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学前的决策作用 确定教学和社交技巧的目标。每节课都要包括理论教学、人际交流和小团队技巧的目标。决定小组规模。学习小组的规模应该比较小,两个或三个学生一组,最多四人一组。确定小组成员,通常情况下应该使每个小组中成员的差异最大化。分配角色。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互相交流。布置教室和准备材料。 二、解释任务和合作结构的作用 解释教学任务。解释任务、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他们所应遵照的程序。解释成功的标准。应该按照一个参考的标准考察学生的工作。构建积极的依赖关系。学生必须详细理解他们是“同舟共济”。他们总是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并且用庆祝、奖励、资源、角色和互相依赖的身份等方法来增强目标的依赖关系。构建小组间的合作。各小组间互相检查和帮助,以将合作的影响拓展到整个班级。确定个人的责任。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感。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随机口头测试、个人测验或让某个成员担任理解检验者的角色,从而确保个人的责任。说明预期的行为。在小组中,教师对所期望的行为解释越清楚,学生就越可能做出那些行为。 三、监督和干预的作用 安排面对面的促进式交流。以确保学生能以促进彼此成功的面对面的方式授课。监督学生的行为。当学生工作的时候,教师要四处走动,观察他们是否理解了任务和材料,并及时做出反馈和援助。表扬能较好运用小团队技巧的学生。收集有关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的观察资料。干预并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和团队工作的效率。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工作任务时提供任务援助,并在学生协同工作有困难时提供帮助。结束课程。总结课程要点,或复习重要事实,以提高学生的学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 ⑴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主要任务:①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合作学习的中期报告。 ⑵问题研讨阶段。 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积极,发言有序,讨论热烈,甚至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主体地位大大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他们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合作的时间,紧张而有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他们的思想不断融合,感情不断融洽,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初步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合作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如:学会收集、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等。

(三)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形成了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 (四)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了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意识,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本研修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校本研修使教师们更加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所有参研教师能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二)所有参研教师对“课标”、“教材”了然于胸,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比较自如地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处理。 (三)所有参研教师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们都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累了,学生也变得爱学、乐学、会学了。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之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一、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有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探究性、创造性。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初中学生一般介于11~15岁之间,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但由于学生个人文化程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程序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共享团队学习资源。我们引导和协助学生组建较为完整的原则性分组策略:优势互补,即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有时在学科上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性别搭配;学困生分散;身高视力因素等。我们尽可能使每个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趋于平衡,使组间竞争态势呈良性发展。优生在团体中置于导学的位置,学困生置于优生、中等生、教师三者的协助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勇于赶超的学习热情,在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同时,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自信不断求进。小组成员以四人较为合适,分为:首席发言人、二、三、四号好发言人。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何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则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问题提出之后,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之中。课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襄阳市新华路小学:王艳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通过教学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形似,而神不似 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仅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在执教“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练习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小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摆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摆出一个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三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小老师的角色,待优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等生中获得信息,待优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收获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 (三)学生间的合作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强势的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其它同学摆,其它同学据理力争。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才造成上述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现象,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一、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组建互动小组。 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给以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教师要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灵活。 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本单元内容自编、自演短剧,或编简短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词汇句式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深加工,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互动时就可以避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_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_裴娣娜_百.

#教学改革园地#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裴娣娜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北京100875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发展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该文就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形式及类型、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08(200002-0001-06[中图分类号]G424.24 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发展性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认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承认教学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并作为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这就是: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0三种角色的选择中,使学

生在/竞争、合作0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师生在主动与受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点已不下数十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0、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0、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0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0等[1]。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阐释,而且将/合作0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合[收稿日期]2000-01-14 作学习个别要素、一般特征研究多,对其理论基础作系统、深入研究得少;o对各国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国内外教育教学条件差异以及实施条件研究不足;?对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交往、社会性因素怎样参与认识过程,在认识总体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 为了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问题:1理论基础考察合作交往与学生发展;o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合作的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合作交往的形式及类型分析;?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其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与合作小组构成的方式;?集体、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沛城镇王楼小学刘学翠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用频率较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 践者们大多缺乏对这一学习形式的深刻认识,大多数操作过程都基于教师自身的经验水平, 有的则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无法正常发挥其有效性,从而也搁置了学生的发展。 许多教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之一,是体现优势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这一学习 形式。教师们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当前只知其表,不详其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使学生潜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为全面贯彻教育主管部门有关 意见,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市 课堂教学实际,在全市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小 组合作的有效性,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的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于美国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 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 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小学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且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 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是重视合作学习的。 “小组合作”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以“课堂”为 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目前国内实 施“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学校大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中,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探索出 适合自己的教改新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 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些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形式上合作,但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小组学习的环境里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合作学习的途径,帮助学习者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取信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们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研究”,旨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

口,来加强实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特色是为所有学生,特别是为潜能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相互发展,开拓思路,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识,注重人际关系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该课题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表现意识、贡献意识等。凸显了每个学生的地位,增强他们对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效率,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要超前学习,要课堂中展示,而这些任务要完成的好就得靠小组合作。 三、课题界定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方晓义和周宗奎等人认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别人结合在一起,以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情感。”还有的国外研究者认为:“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自主的、探究的、互助性的,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责任和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小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 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