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中的行政法学二

转型中的行政法学二

转型中的行政法学二

三、本体论篇

九十年代中国的行政法学,与八十年代相比,在本体研究上取得的最大成就可以说是行政法规范理论进一步完备。这一成就,与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并称为九十年代行政法学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两项进展。择其要者,九十年代行政法规范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行政法律关系理论、行政组织和行政主体理论、行政行为理论、行政程序理论和行政监督与救济理论等。

第一,从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法律是以人们之间的权利(力)关系为基础的,行政法律关系也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基础。应该说,行政法律关系理论和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中国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围绕着行政法律关系理论展开的,至少从平衡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如此。行政法律关系实际上是行政权与公民权关系在行政法中的体现,对公民权和行政权关系的定位,也就决定了对行政法的定位,从而其构成了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传统行政法将行政权与公民权界定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行政法就是调整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和作为被管理者的臣民之间的法律规范。”这也就决定了行政管理法律关系是其行政法所调整的主要内容,如果不是全部内容的话。而对行政权抱深刻怀疑态度,秉持个人主义传统的理论,则强调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因而其所认为的行政法就是“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完全不予考虑。这两种认识,都没有正确区分行政法律关系与监督行政法律关系,过于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了另外一方,不符合行政法学的基本架构。在全面考察行政权与公民权关系的基础上,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在提出并且系统论证监督

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将行政法界定为“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一变化的轨迹也和中国法制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关。八十年代初期,行政法处于草创阶段,除了已有微薄的积淀之外,学术界主要是从苏联等国寻求智识资源,遵循极端功能主义的进路,强调行政法的管理作用,这也是与其时代背景相一致的。因此,此时行政法学偏重于对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认知,这种认识也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行政法性质与特征认识的局限性。《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行政监察条例》以及《国家赔偿法》颁布以后,监督行政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术界在吸收了功能主义某些进路的基础上,将行政法所调整对象界定为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并且进而挑战传统法学上所认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反思行政权的优越地位和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理论。

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发展,对于修正传统行政法的定义,重新科学地界定行政法的概念,构建完整一致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行政法价值与功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包括平衡论者在内,也认为在当下重点应该放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认识的角度,我们可以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亦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行政法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从行政组织理论到行政主体理论

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至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基本上是围绕行政机关展开的,由此形成了“行政机关”研究范式。由于当时人们的主要关注点是改革与完善行政组织,所以,该范式的主要内容也就偏重于行政机关的性质、类型、体系、结构、编制、工作原则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具体的管理制度等。该范式在早期的行政制度

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脱胎于行政管理学的这一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逐渐暴露,作为一个概念分析工具式微,逐渐被“行政主体”范式取代。

行政主体范式突破了行政机关范式将公共行政视为国家独占职能的理论模式,为行政授权、行政委托、行政机关与内部机构、派出机构和公务员之间法律关系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资格和法律责任的归属等问题。行政主体范式在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将近十年,最近已受到了比较强烈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行政主体这一术语是从国外进口的,所以其中大部分来也是来自比较法视角的批判,试图对行政主体范式进行重新建构,并且对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审视。有学者将对行政主体范式的批评和挑战归纳总结,认为真正构成挑战的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行政诉讼诉讼被告资格的确认问题,一是关于实体行政权和行政责任的归属问题。前者主要是由于行政主体理论与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联系过于紧密,在最高人民法院扩大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努力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丧失独立性之虞。至于后者,则关涉行政主体和行政责任的实际承担主体之逻辑上的矛盾。就行政主体范式建构意义上来说,目前较为流行的意见是师法国外,以中央和地方分权以及公务分权为基础,构建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三类行政主体。由于这一理论的实现,尚有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的进一步厘定,有赖于地方自治的培育与发展,因此,此等制度之实现非一朝一夕之功,有学者则从目前现有的本土资源出发,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权分离的状况,提出将行政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和经过特别授权的公务组织,而将前述模式的实现期之于未来。就目前来说,行政主体范式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抽象的反思和建构的水平,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展开。

在对行政主体范式进行反思和重构的同时,是行政组织法研究的逐步复兴。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行政主体范式形成以后,行政组织法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甚至遭到了有意识的排斥。从内容上来说,行政组织法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狭义的行政组织法,第二是

行政编制法,第三是公务员法,第四是公物法。八十年代早期对行政组织法的研究,往往是从管理学、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囿于事实性的描述。九十年代行政组织法研究的复兴,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行政主体范式的不足,许多内容并非该范式所能涵括;因此这一时期强调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而在研究内容上又以公务员法为重点。二是行政组织立法的需要,历次机构改革难以摆脱膨胀-精简-再膨胀循环怪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行政组织立法的滞后;因此这一时期研究和推动行政组织立法,强调公共行政组织法治化。三是在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分化、中央与地方分权以及公务分权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因而这一时期强调通过行政组织法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厘定中央与地方权限,而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对非政府行政组织的研究。

非政府行政组织的兴起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的改革趋向是分不开的,也是行政机关范式向行政主体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变,是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重新定位为基础的。就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基本上被国家吸收,形成了一元化的框架。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简政放权,“掌舵”但不“划桨”,逐步从经济和社会领域退却,市民社会培育和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了二元化的框架。公域和私域构成了整个社会结构谱系的两极,不过,两极之间的界限并非是一清二楚的,而且在很多情形下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法学而言,与这种社会结构相对应的是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许多非政府性的中间组织承担着在公域和私域之间进行沟通的作用,不同的是由于在这一谱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在性质上有所偏重,这些非政府性中间组织中相当一部分担负着某种公共行政职能,或者本身就是为了某种公共行政职能的实施而专门设立的。这一变化反映在行政法学研究中,除了继续关注传统行政组织-也就是行政机关之外,学术界对上述组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诸如公立高等学校、行业组织、社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某些独立监管机构等进行了研究。

当然,这些研究只能算是初步的,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还权于私域,散权于社会,政府有时会将传统上属于政府核心职能的一部分权力,在追求效率或者其他价值的考虑下,交付给私人组织行使;另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行政组织,引入某些私人组织的活动原则和方法,引入“企业家”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对公与私的划分构成了进一步的挑战,以及如何对私人组织进行制约,如何对公共组织进行激励,这些新的组织方式和行政过程将具有什么样的行政法意义,都需要进一步加以关注。

第三,从强制到非强制、从单一到多元的行政行为理论

行政行为理论所涉内容非常庞杂,因而出于研究上的便利分为行政行为概述和分述两个方面,前者研究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而后者则展开对各种具体制度的研究。本文的概括亦如是。九十年代行政行为的研究,相比八十年代而言更为丰富。这一时期对行政行为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府行政手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别是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为的提出和发展,对传统的行政行为概念和特征、行政行为的分类等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更为细致完备,不仅传统的诸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的研究更为深入,诸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为的研究也相当充实。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和具体实践密切结合,推动和促进抽象的理论思辩向具体的制度建构发展。尽管如此,目前对行政行为理论研究还是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研究内容主要师法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斧凿痕迹明显,中国问题意识尚显不足;二是对已经制度化的某些领域,研究方式限于制度的描摹和注释,缺少实证分析和进一步的挖掘。

行政行为一般理论研究

行政行为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行为的构成、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几个方面。

就行政行为的界定而言,目前争议颇多,由于划分标准很不统一,学者们所持之观点从最广义的行政作用到最狭义的行政处分皆有,并由此带来行政作用、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等概念的混乱。从正面界定的困难,使学者们转而诉诸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从主体要素、职权要素、法律要素和目标要素等角度予以界说。与行政行为的界定有密切关联的是行政行为的特征,一般来说,学术界将其归纳为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等五个特征。正如上文所说,近来行政行为的新发展已对这些特征构成了挑战,如行政合同行为或者说双方行政行为对单方意志性的突破,行政行为无效理论对效力先定性的挑战,行政指导行为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非强制行政行为对行政行为强制性的冲击。

行政行为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便利而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行为进行的划分,对于进一步认识行政行为的特征,分析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及确立不同行政行为的救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行政法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分类可以说是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等。而随着行政手段的多样化,诸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行为的兴起,也带了新的分类方式,诸如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强制行政行为”和“非强制行政行为”,这也为认识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行为认知模式。不过,各种行政行为的分类似乎都不是绝对的,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在九十年代行政法学研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在八十年代学术界借鉴法国行政法理论确立了这一分类后,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将“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化,从而“抽象和具体”的分类直接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勾连,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标准。然而,抽象与具体之分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模糊之处,有时候也成为法院拒绝受理相应案件的藉口,而学术界亦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检讨。在此情形

下,实务界一方面承认这一分类,另一方面取消了原来给出的标准,将其判断留给法院和法官进行裁量。

就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区分了行政行为的成立、生效和合法要件,而此前对三者的区分不是很明确。现在学术界对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主要包括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和形式合法等方面。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研究,是九十年代行政法学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一些学者引介德国、日本等行政法学研究的理论,提出了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四力”理论。另外,亦有学者对行政行为效力理论提出质疑,主要表现为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和无效行政行为对公定力的挑战以及行政行为的实质确定力。围绕行政行为的效力,学术界还进一步讨论了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并且不再限于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结合具体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进行分析。不过,从总体上来说,关于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各种效力变化的含义、原因以及简单后果,理论探究性较强,未能有力地指导实践。

行政行为具体制度研究

行政行为具体制度的研究,本文拟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考察。

第一,关于行政立法的研究。这里所说的“行政立法”,采用通说,是指有关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首先是关于行政立法的含义、特征以及分类的讨论。第一,在我国行政法学发展早期,曾就行政立法的含义进行过讨论,并且认为广义上的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法的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一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管理职能的法律、法规的活动,现在一般将立法机关的制定行政法的行为排除在外。第二个是“行政立法”这一术语本身是否科学,有人认为从权力分工的角度来看,这一术语本身就

是一个悖论,是不合理的。第三,行政机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是否属于行政立法。一般认为,抽象行政行为包含了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但是,如果说法的本质是一种行为规则,许多其他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是人们根据这一分类所赋予其不同的等级效力而已。无论是在做出这一分类之时还是今天,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和控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是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对于认识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以及控制作用并不大。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反思。第四,行政立法的性质是职权立法还是授权立法。这也直接关系到行政立法的分类。对于行政机关立法权力是依照职权固有的,还是根据授权获得的认识不同,就形成了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之争。职权立法说认为,行政主体源于宪法和组织法的立法权,是行政权固有的组成部分,运用这种职权进行的立法是职权立法,只有根据单行法的授权以及特别授权决定所进行的立法才是授权立法。因此行政立法可以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授权立法又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前者是根据单行法律、法规进行的授权立法,后者是根据专门的授权决议进行的授权立法。授权立法说认为,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都是来源于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授予,所有的行政立法都是授权立法,依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进行立法的活动是一般授权立法,而依据特定法律、法规以及特别授权决议进行的立法则是特别授权立法。从法理上讲,行政立法是职权立法还是授权立法,将导致不同的立法规则和宪法约束,尽管学术界目前存在上述争议,但是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一点。

其次,随着行政立法效力等级、规范冲突、立法技术等理论的初步形成,行政立法的程序规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且逐渐加强对行政立法公开、参与制度的研究,引介国外关于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方面的规定。目前,国际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行政相对方更多地参与行政立法,这就需要在程序中设立一系列的机制,保障相对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或代表,这些机制包括行政机关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协商、讨论机制,专家、学者参与立法的机制等。这也是与公民参与的大趋向是一致的。另外,此时期行政立法研究对立法规划、起草、协商、

审查、备案、公布等具体立法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推动了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化,先后出台了《立法法》(2000年)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02年)、《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02年)。

此外,此阶段行政立法还初步涉及了中央和地方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对行政立法的影响以及司法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等问题。

第二,关于行政执法的研究。行政执法行为的研究,表现为从单一到多元,从强制到非强制的发展趋向。传统行政法学研究,比较关注警察行政、秩序行政下的行政执法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等,而九十年代行政法学,除了继续关注警察行政手段,其研究更加细致成熟之外,还关注福利行政、给付行政下一些新的行政手段,如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等。这一时期还有两类行政执法行为受到了特别关注,一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所以行政许可、行政规划等宏观调控性行为备受关注;二是非强制行政行为,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也引起了行政法学界极大的兴趣。

受学术研究的强势推动,许多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出台或者提上了议事日程。如《行政处罚法》(1996年)、《政府采购法》(2002年)、《行政许可法》(2003年),而《行政强执法》、《行政收费法》等也提上了立法日程。

由于行政执法行为形式多样,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还是存在较多的空白与不足。就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行政执法行为的研究仅对其概念、性质、作用、程序和监督等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制度描述明显强于学理分析。此外,研究方式和研究进路从总体上说还比较陈旧,视野比较狭窄。例如行政许可本身与政府管制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联系密切,因而应当从更广阔的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尽管行政法学界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对政府管制的关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领域研究比较多、比较成熟的还是经济学界,

而法学领域比较有创见的高水平的研究还寥寥可数。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还很薄弱。

第三,关于行政司法的研究。学界对行政司法行为研究较多的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特别是行政复议的研究,为《行政复议条例》的制定(1990年)、修订(1994年)和《行政复议法》(1999年)的出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学界也围绕行政复议条例以及行政复议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开讨论,为推动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行政复议理论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立法展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行政复议的性质、复议范围、复议管辖、复议组织、复议程序等。就行政复议的性质而言,主要有“行政说”、“司法说”和“行政司法说”三种观点。关于复议范围,包括了行政复议的权利保护范围和对行政活动方式的监督范围。《行政复议法》吸收学术讨论的部分成果,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各类合法权益都纳入了保护的范围,并且进一步将监督范围扩大到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就复议管辖而言,则提高了行政复议管辖的级别和当事人自由选择管辖机关的程度。关于行政复议程序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是否应司法化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讨论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关系以及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问题。

关于行政裁决的讨论,主要是围绕行政裁决的性质以及行政裁决的程序和司法审查展开。就各国法律发展的趋势来看,一般行政裁决都要接受司法审查。行政裁决司法审查所派生的一个问题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关系或者说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

第四,从实体到实体程序并重:行政程序研究的兴起

无论是中国法学理论还是法律实践,传统上都是将实体置于程序之前,或者仅仅将程序当作实现实体的手段,忽视程序自身的独立价值。甚至将行政程序视为管理行政相对方的手段,

行政程序规范可以赋予行政权力等。随着行政法治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行政程序的价值,不仅开始研究程序性行政行为,把行政行为当作一个动态的不断连续的过程,而且开始探讨行政程序法治化的可能以及必要性,其取得的一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就是1996年《行政处罚法》的通过。如今,学术界主要围绕行政程序法治化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行政程序问题是九十年代,尤其是中后期,行政法研究的一个亮点。

行政程序的兴起,受多种因素的推动。简举数项,一是行政民主化、公民参与,实行行政公开,以看得见的方式行使正义;二是在行为过程中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三是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听取相对人的意见;四是决策合理化之需要。学界根据对行政程序的价值定位,比较借鉴美、德、日、澳等多国经验,具体探考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以及各项制度要求,如听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陈述和申辩、调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时效制度、案卷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基本上把行政程序界定为行政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行政程序在总体上是行政机关的义务性规范,为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提供博弈的制度框架。这一性质和价值定位认识的转变,为确立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科学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当此时期,学界研究的重点乃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立法模式、程序性权利、行政程序违法的后果以及司法审查等。学者们基本认同程序正义的观念,区分了行政程序的一般原则和行政法的一般原则,把效率和公正作为行政程序法不可偏废的价值内涵,为行政程序的立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学者们还从实体法上规定和保护的某种状态的实现过程来理解程序性权利,对程序性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使相对人能够自主地为权利的实现进行斗争,而不完全将行政权力的理性化行使寄托于行政官员的自我节制上。对于行政程序违法的种类、形式和相应的司法审查,学术界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在具体制度上,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以听证制度为核心的行政程序制度设计,并围绕听证制度的原则、价值和

完善我国的听证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对于推动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价格听证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行政程序应当法制化,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此期研究的内容也为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贡献良多。由于行政程序法被视为行政法领域的基本法典,因而学界对其研究尤费心思时日。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的关系,分散立法还是统一立法,效率模式、公正模式还是效率公正兼顾模式,行政程序法的基本架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如此浩大工程,学术界更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其他早发国家,在行政程序立法方面的经验、教训,移译其典章、制度,以资中国立法借鉴之需。

行政程序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目前来说一般还是在总体上进行一般性的讨论,不太注重对现有的行政程序规则和办事规则进行研究,在方法上,应注意避免简单照搬国外现有的制度,以免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水土不服,并且要展开实证分析。在观念上,则应防止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在上文已经说过,且现在已经基本上为学界否弃,另一个则是片面强调行政程序的独立价值,甚至将其作为行政法的全部内容。在内容上,政务公开和公民参与的具体制度建构以及具体运行效果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五,行政救济理论89的丰富和完善

中国行政法学初起步时,偏重行政管理,因此在内容上,相对方权利的保障和救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行政法学将研究范式从管理转向控权,强调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功能,双线型研究进路的确立,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和控制,对行政相对方的保障和救济占据了行政法学研究内容的半壁江山,行政救济理论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此期行政救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在救济的实现与完善的大思路下,围绕行政救济制度的建构与修正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推动了行政法制建设的发展,为《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

后又围绕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具体实施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行政法学界做出上述良多努力,对于行政法治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政诉讼理论作为行政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较早,但是其理论及观念的深入是随着行政诉讼实践的深入发展而相与进行的。八十年代行政诉讼理论的论证为《行政诉讼法》的最终通过起到了重要作用。《行政诉讼法》的通过在我国行政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从工具主义时代转向法治主义时代。进入九十年代,行政诉讼实施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此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例如具体行政行为的认定,受案范围,原告资格,法律适用-主要是“参照规章”,证明责任,裁判形式,诉讼的社会效果,审判体制改革等。学界的研究,又推动了行政诉讼审判实践的发展,其成果被有限度地采纳。

权利受到侵犯之后,应当进行补救,否则名惠而实不至。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对相对人合法权益进行补救也是行政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就行政法而言,主要的补救手段有两个,一是行政赔偿,二是行政补偿。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后来的一些法律,如《民法通则》和《行政诉讼法》也规定了也有这一方面内容的规定。这些内容的确立,是民主法治进步和相对方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在中国行政法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其应有的地位。但是,这些规定主要是原则性的,过于抽象,对于补救的范围、补救的程序、补救的标准等没有明确,因而操作性不够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前期,学术界围绕行政赔偿的含义、理论基础、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赔偿范围、赔偿主体、赔偿程序以及进行的比较研究,为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出台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家赔偿法》将行政赔偿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纳入,但却没有提及行政补偿。《国家赔偿法》出台之后,在实践中暴露出赔偿范围太窄-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损害赔偿;标准太低-实行抚慰性赔偿标准,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

接损失,没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程序存在不足-赔偿的前置程序往往成为拖延和拒绝的借口等问题。因此,此间又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检讨。

与违法行为给行政相对方造成损害相比,学界原来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关注较少,研究也比较薄弱。行政补偿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宪法上,因此,倘若置于宪法的背景下,以权利视角入手,将大大丰富现有的内容。但就目前来说,行政补偿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将其置于与行政赔偿的对比中进行叙述。此外,就是要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制度,规范补偿的程序。由于宪法对行政补偿语焉不详,目前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有关内容仅散见于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中,学术界对补偿的研究,主要是检讨现有的补偿程序、标准进行,忧虑法律规定的具体落实,特别是结合行政征用制度进行之,而尤以土地征用补偿案件为多。

四、小结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变期。而与政治理论有密切勾连的公法学主要分支之一的行政法学,也呈现出强烈的转型特点,并且保持了与时俱进的态势。行政法的全部问题都是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的。在这一关系中,可以构建行政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和公民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两个理想类型,本文中所说的转型,也就是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从强调行政权的绝对优位向行政权与公民权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是与九十年代市场化、民主法治化以及国际化的三大趋势相生相随的。无论是从认识论、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意义上来看,九十年代的行政法学研究都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状态。而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智识资源,为中国的行政立法、法治观念的转变殊多贡献。

文章中枚举转型时期行政法学发展的数点,只是择其要者,而且必然挂一漏万。除此以外,其他如行政相对方、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责任等理论亦是此间行政法学发展比较突出的内容,在其他地方或有提及,而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亦非力所能及。

至于转型中的行政法学,将转成什么“型”,不同的研究进路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正如在文中已经指出的那样,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或许就是在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清理、整合现有行政法学的内容,构建统一完备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上承历史,又下启未来,才能进一步标明行政法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行政法学第2次作业

作业名称行政法学第(2)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7-11-8 13:26:43至2017-11-8 13:26:48 学员姓名学员成绩86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86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行政赔偿中,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为赔偿义务机关 ?A、撤销的机关 ?B、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关 ?C、没有赔偿义务机关 ?D、撤销的机关和继续行使职权的机关共同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下列哪一行为不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A、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放文物出口许可凭证 ?B、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给某企业营业执照 ?C、县政府发放证书,确认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D、国家商标局对商标申请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明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0 题号:3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1、错 ?2、对 学员答案:2 说明: 本题得分:3 题号:4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当事人必须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在听证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与当事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 ?1、错 ?2、对 学员答案:2 说明: 本题得分:3 题号:5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其人身采取强制拘留的行政强制执行措施。 ?1、错 ?2、对

川大《行政法学》第一次作业答

《行政法学》第一次作业答 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4年05月26日 08点4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9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现代行政的特点决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具有高度技术性和____,以圆满完成 日益复杂的行政事务。() ( A ) A.专业性 B.社会性 C.服务性 D.灵活性 2.下列各项,属于行政法的特殊渊源的是() ( D ) A.宪法 B.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C.法律 D.法律解释 3.下列机关不是对行政立法监督的主要主体的是() ( D ) A.权力机关 B.上级行政机关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4.行政法领域的行政,是指国家与公共事务的行政,通常称为() ( B ) A.执行事务 B.公共行政 C.形式意义上的行政 D.机关意义上的行政 5.下列不属于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判断公务员的要素是()

( C ) A.依法履行公职 B.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C.拥有法定权力 D.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6.从整体上讲,行政行为的哪种特征决定了其无偿性?() ( A ) A.公共服务性 B.从属法律性 C.栽量性 D.单方意志性 7.在税收征管领域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管理领域,行政行为的哪一特点非常明 显?() ( B ) A.公共服务性 B.强制性 C.形式的多样性 D.效力先定性 8.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可分为() ( B ) A.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B.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C.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栽量行政行为 D.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9.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章,规章适用于所有符合规章要求的某一类人或某一 类事,是抽象行政行为哪一特征的表现?() ( A ) A.对象的普遍性 B.效力的普遍性 C.效力的持续性 D.准立法性 10._______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 ( D ) A.行政先行处置权

郑大远程教育《行政法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30分) 1.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是授权的一种形式,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的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 2.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国家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并且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该相对人履行该义务,或者由国家机关本身或第三人直接履行或代为履行该义务,然后向义务人征收费用的法律制度。 3.相对方参与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一般是通过以下四方面得以贯彻和实现的:(1)表明身份程序。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通过一定方式向行政相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包括配有明显标志或出示证件。(2)行政相对方有了解行政行为内容并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3)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行政相对方有对可能影响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发表意见的权利。(4)行政相对方享有知识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 4.行政补偿: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 5.行政裁定:诉讼期间,人民法院针对行政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判,称为行政裁定。行政裁定是与行政判决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的裁判形式。 二、简答题(30分) 1. 行政权与行政权限的关系。 答:行政权,是依照法律规定,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对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界限。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而行政权限是法律规定的一个范围界限。 2.试述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的种类。 答:(1)维持判决: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 (2)撤销判决:①主要证据不足;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③违反法定程序;④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限期履行判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4)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5)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①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④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

行政法学作业一答案

《行政法学》作业一 一、填空题 1.行政权是由国家的宪法、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2.根据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不同,可以将行政主体划分为职权性行政管理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3.行政法规要经过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 4.行政行为按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 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机关作出有关涉及处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行政相对人享有知情权、申辩全、听证权和要求回避权。 6.申请人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由最先收到复议申请书行政机关管辖。 7.行政复议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作出决定以及行政复议的履行。 8. 行政滥用职权是在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范围之内的行为。 9. 程序违法主要有两大类表现形式:方式违法和步骤违法。 10. 在我国,确认行政违法的机关包括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其中司法审判机关的确认具有最高、最后的效力,但只限于针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判机关只限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进行确认;行政机关的确认效力最低但运用最广泛。 二、单项选择题 1.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 a )。 A、确定力 B、拘束力 C、公定力 D、执行力2.行政主体向违反行政法规定的相对方收取排污费、滞纳金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 c )。 A、行政征购 B、行政处罚 C、行政征收 D、行政征用 3.行政征收是以相对人有行政法上的( b )为前提的。 A、给付义务 B、缴纳义务 C、履行义务 D、不作为义务 4.《海关法》规定,对走私罪嫌疑人,经关长批准可以扣留移送司法机关,扣留时间不超过( c )。 A、48小时 B、36小时 C、24小时 D、72小时5.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 a )签署。 A、总理 B、主管部长 C、秘书长 D、国务院法制局局长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题库 2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22.国家行政机关,又叫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 23.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24.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25.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指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2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2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23.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4.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25.行政程序是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的表现形式,具体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2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 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组织。23.比例原则,是指政府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而且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 24.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2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2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2.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3.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 24.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是指依据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国家机关。 2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1.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 1

行政法学平时作业

1、简述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分为三类: 1)行政主体内部的行政组织关系; 2)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 3)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2、简述行政法的效力等级? 由于行政法在形式上不是一部统一的法典,其效力层级也就必然反映出多 样性和差异性。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上述行政法渊源的效力层级是不同的。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什么是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行为作出后,相对人因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信任予 以遵守从而形成了信赖利益。在违法原因可归责于行政主体的情况下,应首先 着眼于相对人的权利。若确实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 也必须给予受益人合理补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政府自身的违法责任。 4、行政法律关系有何特征? 从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来分析,行政法律关系一般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几方 面的特征。 1)形成上的单方意志性 2)性质上的多样性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即管理者) 4)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地位的不对等性;(管理与被管理) 5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5、什么是行政主体? 所谓行政主体,一般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表现为行政管理活 动),并对自己的行为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我国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 和被授权组织两大类. 理解: 第一、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1.行政 2.行政处理权 3.羁束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 5.行政诉讼 6.行政法 7.行政处罚权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 10.行政赔偿 11.行政主体 12.行政强制权 13.行政行为的效力 14.行政处罚 15.行政复议 16.行政拘留 1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8.行政法学19.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20.听证制度 21.所谓“行政权” 22.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23.行政立法 24.行政强制 25.所谓“行政关系” 26.国家公务员 27.行政规性文件 28.行政事实行为 29.行政强制执行 30.行政法基本原则 31.国家公职关系 32.行政处理 33.即时强制 34.行政合同 35.行政效率原则 36.行政行为 37.行政相对人 38.行政确认 39.代执行 40.不单方接触 41.抽象行政行为 42.行政奖励 43.维持判决 44.行政指导 45.行政机关 46.具体行政行 47.行政程序 48.执行罚 49.行政许可 50.行政裁决 51.行为补偿 52.行政监察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对其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仅对行为目的、行为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1.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法学作业四答案

《行政法学》作业四 一、填空题 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行政违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履行;二是被动履行,即由其他有权机关作出一项决定强制其履行。前者称履行责任,后者称追究责任。 3.依据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4.行政行为的生效则主要有即时生效、送达生效和附条件生效。 5.行政立法指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 和行政规章。 6.行政复议决定包括决定维持、决定被申请人补正、决定限期履行 决定撤销和变更。 7.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政复议机关应予撤销。 8.对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活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行政相对人有控告,检举,揭发的权利。 9.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0.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六种。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家行政机关最基本的特征是( A )。 A、执行性和从属法律性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 D、强调行政管理的效率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属于国务院的( B )。 A、职能部门 B、直属机构 C、办事机构 D、归口管理机构 3.我国各自治区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 B )。 A、区长负责制 B、主席负责制 C、政府委员会负责制 D、政府委员会负责制 4.正在赶赴火场的消防队、消防车、消防器材和装备需要铁路运输或轮渡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行政主体享有( C )。 A、行政特权 B、行政受益权

C、获得社会协助权 D、先行处置权 5.公安派出所属于( C )。 A、一般权限的行政机关 B、首长制的行政机关 C、派出机构 D、综合管理机关 6.下列行政行为中,( C )是双方行政行为。 A、行政处罚 B、颁发许可证 C、行政委托 D、行政复议 7.某税务局的下列何项行为属于行政行为( A )。 A、征收税款的行为 B、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 C、租用办公用房的行为 D、分配内部车辆的行为 8.下列何项属于国务院的职能机构( B ) A、中国建设银行 B、审计署 C、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D、国家语言文工作委员会 9. 下列情形中属于行政不当的是( C ) A、超越职权 B、行政失职 C、畸轻畸重 D、主要证据不足 10.以下哪一项不是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 D )。 A、不可诉性 B、准立法性 C、行政性 D、执行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安机关可以对下列哪些物品实行扣留或扣押( ABC )。 A、无证照车辆 B、带上列车的易燃易爆物品 C、非法转移、隐藏的财物 D、民事诉讼标的物 2.行政合同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ABC )。 A、承包合同 B、转让合同 C、委托合同 D、人事聘用合同 3.根据具体行政行为是基于行政主体职责与职权,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 AB )。 A、职责行为 B、职权行为 C、原本行为 D、实质行为 4.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发生顺序过程及其用途,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 BCD )。 A、变化行为 B、补救性行为 C、保障性行为 D、本源性行为 5.以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效果的状况,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分为( AD )。 A、单效行为 B、形式意义的行为 C、积极的作为 D、复议行为 6.建设用地许可证属于( BD )。

大学《行政法学(专)》试题库及答案

下列哪项不能反映戴雪的思想? 收藏 A. 所有人要平等地服从法律 B. 个人的权利不是来源于宪法 C. 主张设立行政法院 D. 非依法定程序不能判决公民有罪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下列非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 收藏 A. 国务院部门 B. 省人大 C. 省政府 D. 较大的市政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以下对合法行政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是约束和评价行政机关裁量活动合法性的基本原则 B. 合法行政原则就是行政活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C. 是行政活动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 D. 它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基础。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哪项属于按行政权力所针对的对象划分的行政即时强制种类?收藏 A. 对人身的强制 B. 警察法上的即时强制 C. 卫生法上的即时强制

D. 财税法上的即时强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社会组织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行政权的行为,视为() 收藏 A. 该行政机关的行为 B. 既是社会组织的行为,又是该行政机关的行为 C. 该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的共同行为 D. 该社会组织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制定()。 收藏 A. 部门性法律 B. 部门性法规 C. 部门性条例 D. 行政规章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须出于正当动机,符合正当目的,这一要求体现了行政行为的哪种特性()。 收藏 A. 强制性 B. 正当性 C. 平衡性 D. 情理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以下对行政许可的界定,不正确的是() 收藏 A.

是一种要式行为 B. 是一种经依法审查的行为 C. 是一种授益性行为 D. 是主动行使职权的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对工商局所作的罚款决定不服提起诉讼,法院经申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据此人民法院应怎样处理?A 收藏 A. 判决确认合法 B. 裁定不予受理 C. 裁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D. 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关于行政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收藏 A. 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 B.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机关 C. 行政主体主要是组织,也包括个人 D. 任何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就是行为主体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属于《立法法》规定的“较大的市”的有()。 收藏 A. 区域中心城市 B. 各省的省会城市 C. 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D.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1.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2.行政强制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1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 14.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未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5.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拘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6.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1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18.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 19.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己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0.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 21.所谓“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

《行政法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7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拘束的行为,其生效规则是( ) ( D ) A.附条件生效 B.告知生效 C..受领生效 D..即时生效 2.某县政府规定,县政府关于强制拆迁争议的裁决为最终裁决,被拆迁人不 得对之 提起行政诉讼。该县政府的决定是( ) ( B ) A.有效行政行为 B.无效行政行为 C.可撤销的行政行为 D.可废止的行政行为 3.我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指( ) ( C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 ) ( C ) A.记过 B.撤职 C.开除 D..劳动教养 5.根据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为( ) ( C )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

6.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是( ) ( D ) A.行政公署 B.街道办事处 C.区公所 D.工商所 7.同行政违法与行政不当的划分相联系的行政行为分类是( ) ( B ) A.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B.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C..行政立法行为与行政执法行为 D..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8.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是行政行为的 ( ) ( A ) A.确定力 B.拘束力 C.公定力 D.执行力 9.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将行政法规范划分为实体行政法和( ) ( D ) A.专门行政法 B.一般行政法 C. 特殊行政法 D..程序行政法 10.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 ) ( D ) 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民主党派 D..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1.下列各组织中,不享有行政立法权的是( ) ( D )

行政法学实践第一次作业

你的得分:97.0 完成日期:2015年06月25日12点25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5年09月2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4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关于行政法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 A.行政法可以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文件的数量多、内容繁杂 C.行政法中的程序法与实体法分别独立成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D.行政法如一般法律规范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行政指导的主体是: ( B ) A.国家权力机关 B.行政主体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3.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基本特征的是: ( A ) A.特殊性 B.强制性 C.单方意志性 D.效力先定性 4.行政合理性原则根源于: ( C ) A.经济权力 B.司法权 C.行政自由裁量权 D.立法权 5.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 C ) A.四项基本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为人民服务原则 6.下列规范性文件中不属于行政法一般渊源的是: ( D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和规章 D.党的政策 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行政机关特征的是: ( B )

A.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B.具有充分的合议 C.相应的优益性 D.稳定组织与人员编制 8.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指: ( C ) A.监督行政关系 B.普通行政关系 C.行政法律关系 D.特殊行政关系 9.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谁签署: ( A ) A.总理 B.主管部长 C.国家主席 D.国务院法制办主任 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的一般任用方式的是: ( B ) A.选任 B.借调 C.聘任 D.调任 11.以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行政作为可以划分为: ( B ) A.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B.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2.行政主体依职权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一定义务,应属于: ( A ) A.单方行政行为 B.双方行政行为 C.依申请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 13.下列选项不属于行政行为特征的是: ( B ) A.从属法律性 B.无拘束性 C.单方意志性 D.强制性 14.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不包括下列哪项时间: ( D ) A.告知之时 B.受领之时

行政法学之名词解释

行政法学之名词解释 1.具体行政行为 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该行为的内容与结果将直接影响该特定对象的权益。 2.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象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3.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指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4.行政复议第三人 是指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行政复议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确认判决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经过对行政案件的审理,所做出的确认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或XX的判决。

6.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7.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另一方当事人。 8.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又称行政物质帮助,它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等规定赋予一定的物质权益,如金钱,或实物或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10.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指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和全能。 11.行政征收

最新《行政法学实践》第二次作业答案

1 《行政法学实践》第二次作业答案 2 你的得分: 100.0 3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7日 10点15分 4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45.0分。在每6 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 1.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的四个方面是:A 8 A.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9 10 B.公定力、先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11 C.确定力、拘束力、先定力和拟行力 12 D.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即定力 13 2.依行政主体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A 14 A.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15 16 B.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7 C.执行性行政立法和创制性行政立法 18 D.全国人大立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 19 3.行政许可的前提是:A 20 A.法律的一般禁止 21

22 B.法律的普遍允许 23 C.法律的不干预 24 D.法律的绝对禁止 25 4.下列属于行政机关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的许可的是:D 26 A.开业经营许可证 27 B.生产许可证 28 C.汽车驾驶证 29 D.会计师证 30 31 5.下列属于行政强制执行中的间接强制措施的是:D 32 A.查封、扣押 33 B.强制检疫 34 C.冻结、划拨 35 D.执行罚 36 37 6.《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不可设定行政许可的是:A 38 A.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等特定活动 39 40 B.市场竞争可以平衡的领域 41 C.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 42 D.生态环境保护 43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许可特征的是:D 44 A.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45 B.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

行政法学作业二答案

《行政法学》作业二 一、填空题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的法律转化形式,行政职权只属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并不拥有行政职权。 3.国务院具有制定行政法规的职权。 4.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行为相比较,主要有单方强制性和无偿性等特征。 5.行政行为合法的一般要件包括职权合法、意思表示正确、真实、依据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 6.对某县一区公所所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向县政府申请复议。对某省一行政公署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向省政府申请复议。 7.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8. 行政不当只发生在行政主体的合理裁量行为中,它侵害了行政关系的合理性。 9. 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与行政责任的关系不同。其中行政违法必然会引起行政法律责任,行政不当与行政法律责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0. 行政不当的法律救济可以分为权力机关的救济和行政机关的救济,其中,权力机关的救济的效力最高。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 d )。 A、不可诉性 B、准立法性 C、行政性 D、执行性2.《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属于( a )。 A、无条件放弃的许可证 B、有条件放弃的许可证 C、无需生效的行政行为 D、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3.对森林采伐许可证赋予当事人的采伐权( d )。 A、不得抛弃 B、可予转让 C、可予继承 D、可予抛弃 4.在行政复议中,第三人享有与( a )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行政复议参加人 D、行政复议代理人 5.在行政复议中,作为依据而在行政诉讼中作为参照的行政管理法规是( c)。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学作业一

《行政法学》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题 1.行政权是由国家的宪法、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2.根据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不同,可以将行政主体划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3.行政法规要经过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 4.行政行为按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 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机关作出有关涉及处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行政相对人享有知情权、申辩权、听证权和要求回避权。 6.申请人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由 最先收到复议申请书行政机关管辖。 7.行政复议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作出决定以及行政复议的履行。 8. 行政滥用职权是在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范围之内的行为。 9. 程序违法主要有两大类表现形式:方式违法和步骤违法。 10. 在我国,确认行政违法的机关包括权力机关、司法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其中司法审判机关的确认具有最高、最后的效力,但只限于针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权力机关只限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进行确认;司法审判机关的确认效力最低但运用最广泛。 二、单项选择题 1.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A )。 A、确定力 B、拘束力 C、公定力 D、执行力2.行政主体向违反行政法规定的相对方收取排污费、滞纳金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 C )。 A、行政征购 B、行政处罚 C、行政征收 D、行政征用 3.行政征收是以相对人有行政法上的( B )为前提的。 A、给付义务 B、缴纳义务 C、履行义务 D、不作为义务 4.《海关法》规定,对走私罪嫌疑人,经关长批准可以扣留移送司法机关,扣留时间不超过( C )。 A、48小时 B、36小时 C、24小时 D、72小时5.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 A )签署。

行政法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在相应变化。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14、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负责制。 17、委员会制: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委员会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会负责制。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是指政府纵向分为基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20、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1、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2、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法律行为。

2016年最新@南大行政法学第二次作业汇总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某市公安分局的警察刘某,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孙某违法使用警械,造成孙某残疾,孙某欲提起行政赔偿,则赔偿义务主体是(B )B、警察刘某所在的某市公安分局 具有执行内容的行政行为,如果相对人不履行,行政主体可依法自身强制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是指行政行为的(C )C、执行力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B )B、赔偿 行政赔偿诉讼,(D)调解。D、可以适用 卫生行政机关对患有流行性传染病的人采取强制隔离治疗的行为属于(A )A、行政强制 根据行政主体受法律约束的程度可以将行政行为划分为(A )A、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A )A、违法原则 行政许可是一种(C )C、依申请的行为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2、对 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当事人必须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在听证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与当事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2、对 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其人身采取强制拘留的行政强制执行措施。1、错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主持人应是中立者,具独立地位.对根据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内容的不同,行政强制执行可以划分为间接强制执行和直接强制执行、错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当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时可以停止执行。2、对 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当事人只能向其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1、错 在听证过程中,如果当事人死亡,则听证活动继续进行已经毫无意义,应当终结听证。1、错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仅适用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违法情节轻微、处罚较清的案件2、对 相对于司法行为而言,行政行为是一种事前行为,司法行为是一种事后行为2、对 对共同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申请的复议,分别由它们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1、错 行政诉讼期间,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停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1、错 行政诉讼不中止执行的决定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例外。2、对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同质性1、错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可以依法签订协议2、对 听证程序与简易程序、一般程序不同,并不是完整的行政处罚程序2、对 由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一项原则。2、对 申诉的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1、错 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主动产生的,有时不需要相对人提起1、错 行政救济起因于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受到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1、错 行政主体在为某些行政行为时,可以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2、对 在所有的行政案件中,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1、错 行政机关可以主动提起行政救济,纠正违法或不当行为1、错 行政赔偿责任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所致1、错 行政立法的机构是行政主体,而不是权力机关2、对 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在内容上均具有中立性1、错 行政主体是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唯一主体1、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