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简史

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简史

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简史
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简史

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简史

2014-03-15 18:31:53| 分类:关节置换相关|举报|字号订阅

20世纪60年代初,John Charnley爵士开展低摩擦关节置换手术,从而开创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革命。此前他所用的类似设计采用了一种较弱的材料聚四氟乙烯,并未获得成功。虽然使用了医用级聚乙烯,似乎可以获得良好的中期结果,但仍有相当多学者对金属- 聚乙烯组合的耐久性持怀疑态度。McKee 担心聚乙烯材料的强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发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许多学者尝试其他材料替代聚乙烯,1970年,巴黎人Boutin 实施了第一例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鉴于其硬度和耐刮擦,氧化铝是一种优异的关节面材料,这在当时就如今天一样被意识到了。首例陶瓷全髋关节在髋臼侧用非骨水泥固定,而在股骨侧用骨水泥将陶瓷头固定于股骨柄。尽管氧化铝陶瓷的摩擦性能在应用伊始就备受赞誉,实践中仍存在问题。陶瓷材料非常脆,存在碎裂的可能。它们确实发生了,虽然并不常见。陶瓷头与柄锥之间的骨水泥固定是避免两者之间因匹配不精确而造成应力过高的解决方案。然而,髋臼侧固定不牢常导致松动和疼痛,虽然由于缺乏炎性颗粒,很少观察到明显的骨质缺损。臼杯早期松动的解决办法有两大流派:法国派使用骨水泥固定氧化铝臼杯,而德国的Mittelmeier 创建了一套新的系统,使用带螺纹的陶瓷臼杯,将其“拧”入髋臼。该系统同时使用压配式股骨假体,陶瓷头和股骨假体金属连接部的制造工艺也更加精确。制造工艺的改进使陶瓷头和股骨柄的匹配更佳,不必再使用骨水泥固定。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早期和中期结果改善,两大流派都获得一定程度的早期成功。与此同时,Charnley 使用的聚乙烯设计仍持续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低摩擦关节置换术固定方式和材料的改进占主导地位。多数人认为假体失败由骨水泥导致,从而产生“骨水泥病”这个术语,为了规避术中骨水泥的使用,从而推动了非骨水泥假体的发展,并出现“组配式”髋臼,将金属臼杯植入后再将聚乙烯内衬打入锁定装置。承重功能和固定功能的这一重要分离,使得两者均可获得优化,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聚乙烯髋臼假体的高失败率被广为关注,因此,1994年召开的共识会议将非骨水泥髋臼杯和骨水泥股骨假体的组合,也就是混合型全髋关节,视为标准。然而,骨溶解和假体失败仍有发生,随着适应证的扩展,更年轻和更活跃的患者开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数量和骨缺损的程度越来越引人注

意。与此同时,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术也在继续使用。法国流派的领导者是Boutin 的学生Laurent Sedel,他坚信陶瓷技术是最佳选择,并致力于改善该项技术。他与一家法国制造商Ceraver 一起工作,采用德国人开发出来的柄颈锥部设计制造技术,使得不再需要用骨水泥固定陶瓷头。他还开始使用骨水泥固定改良的钛合金柄,获得了巨大成功(见图1和图2)。但髋臼假体仍是困扰长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一体化陶瓷臼杯,无论是骨水泥固定还是非骨水泥固定,其松动率均高到令人无法接受,从而导致翻修(见图3)。Laurent 描述“这种翻修很容易”,因为溶骨较少,这仍是陶瓷关节面的优势,鼓励其使用者继续优化并寻找髋臼固定的解决方案。有些外科医生欣赏Mittelmeier 设计,这种假体在世界范围内销售,欧洲和亚洲有很多植入病例( 见图4)。1985 年,Richards 公司将该产品引入美国,但由于外科医生不熟悉螺旋式臼杯技术,操作存在难度,该假体并未获得商业成功。回顾来看,该假体的设计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螺旋式臼杯难以将假体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粗大的螺纹增加了调整假体位置的难度,再次定位或反向拧臼杯时往往会破坏髋臼,并影响固定的质量。陶瓷头颈长有限,加长头有一个巨大的陶瓷外延,呈蘑菇状。这种设计会导致撞击,增加陶瓷碎屑和臼杯应力,两者均易导致松动。股骨假体也存在问题。虽然早期股骨假体开始使用压配设计,但无微孔或其他涂层,股骨柄松动率很高。由于这些问题开始变得明显,而其他系统可获得更好的短期和中期结果,因此,三到四年后,该产品最终退出美国市场。

图1:骨水泥固定一体化陶瓷臼杯。这两名患者均为术后16 年(由Laurent Sedel 提供)。

图2:与图1 中患者使用的假体类似陶瓷臼和陶瓷头。

图3:非骨水泥固定一体化陶瓷髋臼设计

图4 :Mittelmeier 或Autophor 设计,旋入式一体化髋臼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研究证实磨损和颗粒疾病是假体松动和骨溶解的元凶,同时,几种非骨水泥股骨柄获得了非常优异的中期结果,此时的关注焦点开始集中于关节面材料。制造商发现氧化会影响聚乙烯的质量,开始在真空或惰性气体环境下消毒聚乙烯。虽然这些方法的确可以改善中长期的聚乙烯磨损,但磨损依然是个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硬对硬关节面开始再度流行。经过长时间的沉寂,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再次复兴。Bernard Weber 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创了金属对金属假体的新时代。当非骨水泥钛合金髋臼杯设计可容纳陶瓷或金属内衬,标志着现代金属对金属和陶瓷对陶瓷假体的产生。陶瓷内衬使用一整块高质量氧化铝陶瓷,通过大面积的锥度锁定于髋臼杯。而金属内衬实际上嵌于聚乙烯之中,利用标准的聚乙烯锁定装置将其锁定于非骨水泥臼杯,从而避免重新设计新的臼杯,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在此期间,陶瓷的优点开始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尽管只有少数外科医生积极尝试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术,但陶瓷头对聚乙烯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特性的改善开始获得认可和赞赏。20世纪90年代初,陶瓷对聚乙烯组合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缓慢增长,尤其是年轻的患者人群。很明显,氧化锆开始主导这一

市场。氧化锆陶瓷具有显著的断裂韧性,材料强度更高,碎裂率更低。考虑到氧化锆陶瓷的热力学特性和相变可能性,它并不是一种用作陶瓷- 陶瓷关节的良好材料。这导致了医用级氧化铝陶瓷制造工艺的改进,包括更高的纯度(减少杂质)、热等静压( 更小的晶粒尺寸) 和“保证试验”。减少杂质可以显著降低因应力集中导致的碎裂风险;热等静压可以减小晶粒尺寸,显著增加断裂韧性,降低碎裂风险;“保证试验”是指每个成品部件都会通过一个非破坏性的超载无损测试,从而进一步改善假体出厂时的质控。

随着组配式髋臼( 图5) 和第三代陶瓷材料的应用,陶瓷对陶瓷假体可以解决磨损颗粒所导致的假体松动和骨溶解问题。虽然欧洲已经开始应用这些假体,但新设计在美国的应用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类似的假体此前从未在美国使用过,无法通过常规机制引入市场。FDA 认为该类假体与市场上已有的系统“没有可比性”,因此需要复杂的评估手续,也就是“研究性植入物豁免(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IDE)”。该过程操作复杂,费用昂贵,需要招募志愿者参加前瞻随机研究。这些研究非常重要。它们确立了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性和可靠性,并按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规定设定了上市后10 年监测数据收集和患者随访的新标准。这些不同IDE 中的几个中期结果已获发表。

图5:现代陶瓷对陶瓷髋臼杯。承重部位和固定功能分离,从而都可以进行优化

没人能预计到在此过程中从植入第一个陶瓷对陶瓷关节到FDA 批准花费了接近七年时间。事实上,Osteonics 公司的IDE 始于1996年(后被Stryker收购),但2003年才获FDA的最终批准。20世纪90年代末,陶瓷头对聚乙烯的手术需求迅速增加,占有陶瓷假体美国市场最大份额和世界市场重要份额的Desmarque 公司,改变了其氧化锆球头的烧结工艺,从标准式或“批量型”烤炉转变为隧道式

烤炉,后者是指载有未处理氧化锆股骨头的输送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烤炉。这增加了氧化锆假体的产量,但这些假体植入后碎裂率突然明显增高。与批量型烤炉技术相比,隧道式烤炉技术的明显失误冲击了整个行业。这个灾难还导致FDA 要求增加监督,并记录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最终确保陶瓷部件质量的审核验证过程费时数年。

碎裂一直是陶瓷髋关节置换的薄弱环节。陶瓷碎裂属于灾难性失败,需要马上翻修,有时会给医生和制造商带来法律纠纷。因此,在将这项有前途的技术安全地提供给患者时,减少碎裂成为重中之重。一系列改进围绕着如何确保陶瓷部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金属部件具有非常精密的制造公差。另一个重要改进是第四代陶瓷材料的研发。在氧化铝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锆、铬和锶,从而开发出氧化铝基复合材料( 见图6)。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因为其断裂韧性比十年前开发的第三代材料提高了接近一倍。

图6: 第四代陶瓷组件

2003年以来,许多公司已完成IDE程序,其陶瓷对陶瓷髋关节已获美国FDA 批准,但该技术仍属于第三类植入物。过去十年,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的应用相当频繁。阅读文献可以发现,氧化铝陶瓷低磨损且无骨溶解的特性一直没有改变。金属和陶瓷假体工程技术方面的进一步精细化,使用第四代氧化铝基复合材料设计的趋势开始增加大直径股骨头的使用,从而与金属对聚乙烯和金属对金属关节面系统中的大直径股骨头相竞争。陶瓷大直径股骨头的优势很明显,它可以增加假体的稳定性,同时降低假体碎裂的风险,因为较大的球头更不易碎裂。

在过去的十年中,陶瓷负重面使用过程中的异响广受诟病。使用初期几乎没

有出现过该类问题。随后突然出现相当多的病例报道。随后的研究并未发现异响的真正来源,但一般认为这种声音的产生是一个“系统”问题,在一种特定假体系统中发生率相当高。尽管使用第四代材料的系统异响发生率可能会下降,但仍是一种危险因素。

在我写这篇简史时,读者从阅读下面的文献会认同,陶瓷材料和假体设计都在稳步提高,由于陶瓷所产生的微粒几乎不会产生磨损和组织反应,其临床结果优异。随着一杯多衬臼杯(见图7) 的出现,以及第四代陶瓷材料最终用于股骨侧和髋臼侧,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仍是针对年轻活跃患者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图7:现代一杯多衬臼杯(A) 及其陶瓷内衬(B)。压制成型的金属环可进一步提高

部件的破碎强度,同时有利于术中对内衬的操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知情同意书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的髋关节患有,需要在麻 醉下进行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髋关节病变导致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包括退变性 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颈骨折等等。通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矫正畸形,通过术后适当的功能锻炼,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据国内外术后随访资料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约有90%的关节假体可有效使用20 年。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 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医生的对策: 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对策: 1) 麻醉意外:如药物过敏、损伤神经根、呼吸抑制、全麻可能引起牙齿脱落、气 胸、心肺功能抑制以致停止; 2) 心脑血管意外,多器官功能衰竭; 3) 术中发生血管或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损伤引起肢体麻木、不能活动; 4) 术中大出血,输血输液反应,引起休克; 5) 脂肪栓塞可引起心、脑、肺、肾功能衰竭; 6) 骨水泥中毒或者骨水泥心、肺、脑栓塞可引起生命危险; 7) 术中发生骨折,有时需要加用其他内固定; 8) 术中安放螺丝钉可引起盆腔内脏器官如膀胱的损伤; 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对策: 1) 术后切口渗液,延迟愈合,切口感染; 2) 术后应激性溃疡,胃出血; 3)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 4) 术后感染需要行清理术和/或假体取出、旷置以及二期再置换手术; 5) 术后关节功能不良,疼痛不缓解; 6) 术后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影响关节功能; 7) 术后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需要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 8) 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9) 术后假体松动、移位、断裂,需要将假体取出行翻修手术;10) 术后双侧下肢不等长; 11) 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与应力、骨质量、外伤等因素相关,多数需手术固定; 除上述情况外,本医疗措施尚有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或者需要提请患者及家属特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注意事项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注意事项 一、手术体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以老年人居多,常合并多脏功能的疾病或减退,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习惯体位多为侧卧位,能使手术野显露清晰,便于手术医生操作,但体位处理不当,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臂丛神经损伤,皮肤压疮等并发症,且术中无菌要求非常高,因此为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护理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手术时全部采用侧卧位,在患者骶尾部和前方耻骨联合部位用砂袋和手术床辅助固定器从前后两个方向将骨盆牢牢固定。要求在手术中不发生骨盆任何摇动,在胸侧壁、腋窝远侧放一海绵垫,以防止腋窝血管神经压迫,注意保护骨盆隆突部位的皮肤,骨隆处垫以衬垫,体位枕注意选择质地柔软的。 二、麻醉方式 1、麻醉前准备术前行肺功能包锻炼,全麻前12h禁食,硬膜外麻醉前8h禁食,清洁灌肠。 2、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L2、L3间隙穿刺,头端管,局麻药取2%盐酸利多卡因,诱导满意后监测BP、SPO2及心电情况,调整输液速度,早期输入贺斯500ml,林格氏液维持,必要时输血200ml~400ml,一般不用辅助药物。 3、全麻术前用药阿托品肌肉注射,诱导用药咪唑安定kg~ mg/kg,芬太尼4μg/kg~5μg/kg,依咪酯 mg/kg~ mg/kg,司可林100mg静脉抢注,

麻醉维持安氟醚%~1%吸入,仙林 mg/kg~ mg/kg,每30min~35min追加1次,芬太尼据麻醉深浅追加,术中芬太尼用量均增,最大量,最小量 mg,早期输入贺斯500ml,林格氏液维持。必要时输血200ml~400ml。 三、备物 1、环境准备 手术应安排在大无菌手术间进行,仔细检查术中所需物品及抢救药品,术前晚及术日晨用紫外线及空气消毒机消毒手术间。 2、患者准备 术前对患者应进行严格全面检查,特别应注意患者有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如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灶等,术前患侧皮肤清洁干净。 3、手术器械准备 除骨科基本器械外,还应准备电刀、电钻及髋关节置换的配套器械,术前1 d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10 h以上或熏箱熏蒸。人工髋关节常规备有不同类型以供手术采用。 四、手术配合过程 1、器械护士的配合 由于器械种类繁多,术中台面极易混乱,反复寻找器械费时费力,影响手术进程,术中应铺置两个无菌台,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分别放置,术中使用的器械用无菌巾遮盖,以减少空气对器械的污染。实验证明:手术进行3 h遮盖的器械菌落数为1个,不遮盖的菌落数为6个,因此实际工作中要强调对器械的遮盖。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手术切口使用手术薄膜防止皮肤细菌向创口移栖,用碘伏薄膜效果更佳。吸引头易被污染需勤更换[2] 。显露手术眼时,应主动配合及时传递器械,血是细菌的最佳培养基,因此术中应经常擦拭器械上的血迹,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 适应症 1.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创伤,酒精中毒等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 2.老年人股骨颈骨骨折不愈合或伴骨折后股骨头坏死,股骨近端或髋臼的某些肿瘤。 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疼痛严重,且继续加重者,髋关节功能重建术或固定术失败者。 4.稳定多年的化脓性髋关节炎或髋关节结核, 全髋关节置换术就是手术置换关节内核实的骨质。 分为三个部分 1、用塑料关节窝置换髋关节窝(髋臼) 2、用金属关节置换碎裂的股骨头 3、用金属杆插入股骨干来增加人工关节的稳定性 半髋置换术(股骨头置换术)是用假体置换股骨头,或髋臼术前准备 一、环境 髋关节手术无菌要求高,选择百级层流手术间,尽量一次将术中所用物品带入室中,与术间人员要限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二、器械 除常规手术器械(基础)和敷料外应准备好体位垫,腋垫切口保护膜、电刀、吸引器、电钻、摆锯、鼓锤、截骨刀、股骨头取出器、髋关节开口器、髓腔锉、假体锤、髋臼锉、股骨头打入器、髋臼定位器、髋臼打入器、置入器械与器械应提前一日做好消毒准别 多采用连续硬外麻醉(硬腰联合麻醉) 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或老年人用全麻。 侧卧位,患侧在上 手术步骤及配合 一、常规消毒铺巾 一般选择国际通行的外侧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筋膜,钝性分离臀部肌肉达髋关节,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关节囊是否切开。 酒精纱球准备,一般不用小棉球,护士应注意回收纱球,防止遗留 二、暴露手术野(常规准备3把髋臼拉钩/椎板拉钩) 三、取髋内收位即可脱位髋关节 四、截骨.并用取头器取下截出的股骨头。护士应注意给术者准备必要的眼镜等防护用品。 注意有的主任习惯,小心小纱布填塞。 五、磨臼(依次打磨至软骨下骨)做无菌纱布纱球。 六、安装髋臼试模满意后.安防相应的内外环 七、髓腔开口。 八、打通髓腔 九、扩髓 十、试膜头颈长护士应早准备冲洗枪和水 十一、安装股骨柄如为骨水泥巡回护士应协同麻醉师注意血压 十二、安防股骨球头 十三、冲洗伤口后.复位髋关节,并逐层修复组织,引流,关闭切口,小心清点纱布,清点各种台上用品

人工髋关节置换操作流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二)各种严重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臼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3.术前抗骨质疏松治疗:参照《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5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半髋或全髋髋关节置换术。 3.手术内植物:人工髋关节假体、骨水泥。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14天。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巡回、器械护士的护理配合。结果:9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无伤口感染及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手术配合步骤及手术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是手术护理配合成功的关键。 标签: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080-01 人工髋关节手术近年来技术日臻成熟,成为目前治疗退行性、创伤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髋关节退变、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骨关节疾病最终有效方法,它通过重建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关节,解除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选择2009年8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例患者,现将手术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53~70岁,平均61岁,其中外伤股骨颈骨折8例,骨性关节炎1例。 1.2 方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入路有三种,包括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外侧入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由麻醉师选择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患侧在上卧位。笔者所在医院一般采用后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患髋,用电锯切除病变股骨头,磨锉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扩大髓腔,安装股骨柄和股骨头假体并复位,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访视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病情,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嘱禁食、禁饮,用成功病例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以积极心态接受手术。 2.1.2 环境准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无菌要求极高,手术应安排在洁净手术间进行,术前30 min应开机运行自净,温度22 ℃~25 ℃,湿度50%左右,限制参观手术人数。 2.1.3 器械与物品准备侧卧位架及体位垫、电刀、吸引器、常规骨科手术器械、供应商提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配套器械、电锯、各种型号的假体材料。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病历及腕带是否一致;各仪器性能是否良好;查对物品是否齐全,手术用无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植入的假体型号是否齐全。常规准备两套合适已灭菌的假体关节,防止由于不慎污染重新灭菌而耽误手术时间。(2)建立静脉通路,配合麻醉师麻醉,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或全麻。(3)导尿。(4)摆放体位,以选择不同切口而定。外侧或前外侧切口,患者平卧,患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工关节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某些关节疾病已越来越被重视。在骨科人体全身活动的关节均可进行人工置换,但目前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是人工髋关节置换,特别是近几1.2 置换原因 (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颈破坏、疼痛影响功能者);(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股骨头,股骨颈粉碎性骨折;(4)退行性关节炎;(5)类风湿关节炎;(6)髋关节僵直;(7)慢性髋关节脱位;(8)关节成形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护理做好各项检查,如髋部、胸部X线检查,化验常规检查,重要脏器如心、肝、肺、肾及手术耐受力检查,老年患者一定要查血糖及电解质。同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情况。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要纠正营养不良,多吃高蛋白、大量维生素饮食。 2.2 心理护理患者术前会顾虑手术效果,担忧术后能否恢复正常,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的开导,介绍我院的医疗技术和成功率,举出实例介绍一些术后功能恢复正常的或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使患者排除忧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3 预防术后感染(1)术前2~3天使用抗感染药物;(2)常规备皮,应注意全身皮肤及局部皮肤清洁,局部皮肤术前2~3天应反复多次洗刷,手术当日备皮,剃除会阴部及髋部以外15厘米范围的毛发。 2.4 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术前行留置导尿术。 2.5 常规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毫克,并备血。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搬动应平稳,应将患侧髋部整个托起,防止患侧内收、扭转,保持外展位,以防止脱位。 3.2 卧硬板床,并去枕平卧6小时。 3.3 妥善安置好各管道(氧气管、导尿管、引流管、输液管)并保持各管道之通畅。 3.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注意尿量的变化。 3.5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是否清洁,伤口引流量,同时注意引流通畅(引流袋固定在低于床旁30~45厘米以上),根据引流量的情况第4天可拔管。 3.6 体位患肢保持外展30度的中立位,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大腿间放软枕,以保持有效牵引和髋关节功能位。 3.7 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感觉运动情况。若患肢血运障碍,感觉功能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8 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术后1日可做深呼吸,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术后2~3日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指导患者运动足趾,做屈伸活动,术后第3~6日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和器械和步行训练。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加强髋部活动度的练习,如在做髋关节外展的同时做屈曲和伸展活动,增加练习强度和活动时间,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2周可坐起,4周可扶拐下地活动,但不可负重及远距离走动,髋部摆动不可过大。 4 术后并发症的预治 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有:便秘,肺部感染,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静脉栓塞,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有:褥疮,伤口感染,关节松动,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陷等并发症。在这些并发症中应特别注意防止褥疮和肺部、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纠正营养不良,注意饮食调配,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指导呼吸功能锻炼,鼓励咳嗽、咳痰、吸氧,必要时进行超声雾化。导尿时注意无菌操作,选择硅胶气囊导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每天更换引流袋,翻身时注意尿液逆流,会阴部每日2次用0.2%碘伏抹洗;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许应早拔除尿管。 5 出院指导 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需防止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下陷等并发症,为确保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特作如下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和康复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和康复指导 [ 10-11-08 09:31:00 ] 作者:任西宁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09全年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所实施的护理措施。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执行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及康复时间,减少患者不适,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指导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5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在39—94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0例,股骨颈骨折39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老慢支、糖尿病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疾病43例,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28例,全髋关节置换24例,单侧置换47例,双侧置换5例。住院时间最短10天,最长50天,平均21天。 2 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此类病人大多疼痛、活动受限,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老年人住院后容易考虑的问题太多,诸如经济问题、治疗效果问题、家庭支持问题等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研究表明:应急状态的延续会破坏人的生化保护机制,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1]。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等,同时,配合主治医师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大多数病人对手术能否成功怀有疑虑,针对这种心理状态,我们要特别注重心理护理,通过与病人交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原理及安全性,并且介绍手术成功者来“现身说法”,从而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愉快的接受治疗[2]。 2.1.2 饮食护理患者年龄较大,脏器功能减退,加之卧床后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功能,病人常有纳差、便秘等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的重要内容,因此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鼓励多饮水,防止患者因担心大小便不方便而自主的减少进食现象的发生。 2.1.3 皮牵引的护理股骨颈骨折病人常规行患肢皮牵引术。皮牵引术可以改善髋关节周围组织挛缩,松弛肌肉,有利于手术中操作和髋关节的稳定。牵引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情况,维持牵引的正常状态。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不可随意增减。牵引病人应做好交接班,加强骶尾部及牵引肢体的皮肤护理。 2.1.4 术前常规准备完成术前常规化验、检查,严格备皮、备血、皮试等。对于吸烟的患者应要求其戒烟,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同时,还应指导患者抬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运动。另外,还应指导患者学会进行扩胸运动、深呼吸及咳痰,以增加肺活量,预防

手把手教你做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康复训练

教你做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康复训练 2010-07-13 17:36:59来源:久久健康网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是患者成为健康人的第一步,恢复时间仍然是术后病人的一次挑战。为了更好地帮助髋关节病人进行术后恢复,我们特别向专家咨询了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恢复炼操。按照图片中所介绍的进行锻炼,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只要坚持不懈,就可尽快恢复髋关节的自由性。 术后早期平卧锻炼 早期锻炼对促进患肢血运,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下肢关节功能恢复,也非常关键。当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后,就可以进行如下锻炼: 做锻炼时,患者应仰卧,下肢分开。 足部动作:逐步屈伸足踝部,可每5分钟或10分钟做一个疗程,可术后马上做。

踝旋转动作:活动踝部先向另一足转,再相反外转,每日数次,每次5下。 下面3到4个动作每天3-4次,每次10下(图1-3): 图1:贴床屈膝:把足贴在床面上,滑动屈膝,把后跟向臀部靠,可反复做,但下肢不可内旋。

图2:收缩臀力:收紧臀部肌肉,维持从1数到5,再放松。 图3:外展动作:把下肢滑向外侧,越远越好,再收回。 收缩大腿前方肌肉:用伸直下肢的方法,收缩大腿肌肉,每次维持5到10秒钟,在10分钟内做10次,一直做到略感觉到疲劳为止。

直腿高举动作:收缩大腿肌肉,知道您的下肢在床上完全伸直在收缩肌肉的情况下,从床下把下肢抬高几厘米,维持到5-10秒钟,重复做,直到略感到疲劳为止。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一、康复前要注意的问题: 手术医师如果发现假体位置不够满意,某一方向存在脱位倾向,要通知康复师,并且要向患者讲明。 二、住院期间康复 (一) 术后早期康复程序 1. 术后搬运患者时,双膝之间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10~20度,防止搬运时脱位。 2. 术后当天晚上,患肢下加垫,将患侧髋膝关节置于稍屈曲、外展位。或者继续双膝之间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患肢也可穿矫形防外旋鞋,但要防止压伤。 3. 术后第一天,撤除下肢软垫,伸直患肢防止髋屈曲畸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热点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07作者单位: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通信作者:张先龙 Email :2324173807@qq.com ·专家笔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现状与热点 王俏杰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殠 殠 殠 殠 张先龙 王俏杰,骨科主治医师。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工作,长期从事骨科临床诊疗工作。近5年专注于髋膝关节人工关节外科相关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5年发表相关SCI 收录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目录收录文章3篇。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出现了一些备受关注的 热点问题。在髋关节负重界面方面,高交联聚乙烯材料的改进使得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成为具有表现优异的负重面组合, 陶瓷对陶瓷界面的碎裂风险随着新型复合陶瓷的出现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为年轻患者负重界面的优选方案。金属对金属界面因存在不良软组织反应等潜在风险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金属锥部腐蚀这一问题更是成为近期瞩目的焦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快速通道关节外科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再次赢得重视, 但必须看到不可避免的学习曲线问题和微创技术本身可能存在的技术上的风险。在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感染的及时正确诊断和感染的积极预防上, 多种新的诊断方法和具有抗菌或抑菌作用的新材料正被尝试用于感染的诊断和预防。各种高度多孔金属材料的临床应用改变了以往对于严重骨缺损的重建方法,为髋关节翻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Current state and hot topics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ng Qiaojie ,Zhang Xianlo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Shanghai Sixth People ’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Xianlong ,Email :2324173807@qq.com 【Abstrac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different area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recent years ,with some hot topics atracting extensive attention.With respect to bearing surface ,the improved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 (HXLP )has made the combination of ceramic -on -HXPL an attractive option of bearing surface.The introduction of delta ceramic has decreased the risk of component fracture significantly ,which made ceramic -on -ceramic the preferred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关节疾患终未治疗的有效方法。它能有效的恢复关节的功能,解除髋部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9例,为保证手术效果促进病人的康复,采取了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病人中,男9例,女10例,年龄46岁~70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0例,髋臼发育不良2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采取髋

关节后外侧入路,暴露病变的骨组织,切除病变部位,置入人工髋关节,留置引流管,缝合软组织。 2 结果 本组病人14 d~26 d出院,出院时切口均愈合拆线,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病人对治疗护理满意,手术效果好。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同时又怕手术效果不理想,术后发生并发症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我们热情接待病人并与之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不良心理反应采取疏导帮助,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3.1.2 饮食护理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行各项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原有

疾病,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达到或接近正常。入院后给予饮食指导,根据个人饮食习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增强其抵抗力,以提高病人的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3.1.3 运动 术前适应性训练并教病人术后功能锻炼方法,术前行股四头肌,小腿及足部锻炼。使用拐杖行走及床上大小便,并向病人详细讲解各种术后功能锻炼的要领,使病人领会并掌握。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的监护 术后密切观察病例人神志、瞳孔、BP、R、P的变化,对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进行心电监护,麻醉未清醒的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易发生组织灌注量不足,应及时测量血压,还要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液≥60 ml/h[1]。 3.2.2 引流管的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体位架固定。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行右侧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长约12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切开阔筋膜,显露大粗隆,于大粗隆后方钝性分离臀大肌与臀中肌间隙,保护坐骨神经,牵开臀中肌,显露外旋肌群,于转子间窝处切断外旋肌群(梨状肌、上孑肌、闭孔内肌及下孑肌),用紫线标记。沿股骨骨膜剥离显露小转子,同时暴露髋关节关节囊,切开后侧关节囊,用紫线标记。屈曲内旋髋关节暴露股骨头,使股骨头脱位。见股骨头塌陷、变形,失去正常形态。清除股骨颈基底部纤维组织,在小粗隆上1.5cm处垂直于股骨颈用电锯截除股骨头及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板状拉钩显露髋臼。切除髋臼缘增生骨质,松解关节周围纤维组织。切除髋臼内软组织。依次用44mm-54mm髋臼锉保持外翻45°前倾15°磨削髋臼,达髋臼真臼底,并见软骨下骨广泛渗血,彻底止血冲洗干净髋臼,以髋臼试模测试髋臼大小、方向良好。于外翻45°前倾15°方向打入非骨水泥型56mm(LINK公司人工髋关节)髋臼假体,两枚螺丝钉固定牢固。打入高分子聚乙稀内衬。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周章武 清理梨状窝内软组织,于靠近大粗隆根部之股骨颈横断面中点处,依次以直径8-12mm髓腔锉扩大髓腔,然后以2A之股骨柄试模扩大髓腔,按装直径2A股骨假体试模及标准股骨头假体,复位后松紧度满意,取出试模。按装2A股骨非

骨水泥型假体和直径40mm金属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活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不受限,内旋达45度(并向后推动膝关节,不能造成关节脱位),活动满意。放置自体血回收负压引流管。在大粗隆上用克氏针钻两个小孔分别穿入紫线系牢。清点纱布、器械无缺。缝合阔筋膜、皮下、皮肤。无菌敷料包扎切口。 手术顺利,出血约1000ml,麻醉满意,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本次手术器械及人工髋关节假体由LINK公司提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由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组成。过去二者均用金属,实践证明并发症多,现已不用。目前国内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髋臼,低强度模量金属制成的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的类型和设计较多,主要是股骨头的直径和与骨固定的髋臼面的设计。较厚的髋臼,直径相对小的人工股骨头组成的全髋,头臼磨擦力小,人工臼稳定,局部反应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除有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并发症外,尚有人工髋臼的松动,脱位及负重区的超高分子聚乙烯面磨损后引发的局部反应。 [适应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一. 术前护理同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术后护理 1. 心电监护于床头,低流量上氧,2L/分。 2(卧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瞳孔、伤口敷料处有无渗血、四肢温度及感觉以及各种引流管的量、色。如导尿管、伤口引流管等。 4(饮食:按麻醉方式禁饮禁食。早期宜补脾益气类流质。如:薏米桂圆粥、莲子羹等。忌辛辣油腻类食物。后期饮食宜补肝益肾、强筋壮骨类。如:鸡肉、鱼肉、排骨、韭菜、黑木耳、骨头汤类。 5(疼痛与不适的护理: 1). 患者在术后最初24至48小时内遵医嘱使用镇痛类药物。如镇痛泵、强痛定。 2). 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消除患肢因肿胀而致的疼痛。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38.5,遵医嘱物体降温或应用药物降温。 4). 密切观察伤口处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 6( 各种导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向家属及病人讲明注意事项,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护士也随时观察引流管情况。严密观察引流液性质、量并做好护理记录。导尿管每2小时开放一次,引流袋置于耻骨联合下,每日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功能锻炼 1)术后当天移置病床时应小心抬臀,托住髋部,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并在患肢穿上“丁字鞋”维持中立外展位。

2)术后1d摇高床头,不超过30度,取平卧位。开始做踝关节的主动曲伸运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鼓励其反复练习。按摩下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术后2-3天除重复术后第一天的肌肉练习外,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及运动力量. 4).术后1周除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卧位可做有限的髋关节屈曲,幅度小于60 度及髋关节外展活动,幅度小于45度,3周后,患者开始使用助步器。如拐杖。 8.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防压疮 a.置患者卧于气垫床上。 b.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改良大便器。 c.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修剪好指甲。 2). 防肺部感 染 a.给患者翻身时注意给患者做到防寒保暖。叩击背部,并指导其深呼吸,鼓励有效咳嗽,将痰排出。 b.必要时雾化吸入,或遵医嘱使用消炎化痰药物。 3)防泌尿系统感染:鼓励其多饮水,每天饮水2500ml左右。留置导尿管者行会 阴护理每日2次。 4). 防深静脉栓塞 a.术后麻醉消失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活动及患肢足背的屈伸练习。 b.遵医嘱使用抗血栓形成的药物,如:红花、血栓通。 9.出院指导 1)按时服用出院带药. 2) 加强营养,忌烟酒。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注意事项

人工髋关节臵换术注意事项 一、手术体位 人工髋关节臵换术以老年人居多,常合并多脏功能的疾病或减退,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人工髋关节臵换术中的习惯体位多为侧卧位,能使手术野显露清晰,便于手术医生操作,但体位处理不当,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臂丛神经损伤,皮肤压疮等并发症,且术中无菌要求非常高,因此为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护理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手术时全部采用侧卧位,在患者骶尾部和前方耻骨联合部位用砂袋和手术床辅助固定器从前后两个方向将骨盆牢牢固定。要求在手术中不发生骨盆任何摇动,在胸侧壁、腋窝远侧放一海绵垫,以防止腋窝血管神经压迫,注意保护骨盆隆突部位的皮肤,骨隆处垫以衬垫,体位枕注意选择质地柔软的。 二、麻醉方式 1、麻醉前准备术前行肺功能包锻炼,全麻前12h禁食,硬膜外麻醉前8h禁食,清洁灌肠。 2、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L2、L3间隙穿刺,头端管4.5cm,局麻药取2%盐酸利多卡因,诱导满意后监测BP、SPO2及心电情况,调整输液速度,早期输入贺斯500ml,林格氏液维持,必要时输血200ml~400ml,一般不用辅助药物。 3、全麻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诱导用药咪唑安定0.1mg/kg~0.15 mg/kg,芬太尼4μg/kg~5μg/kg,依咪酯0.2 mg/kg~0.3 mg/kg,司可林100mg静脉抢注,麻醉维持安氟醚0.5%~1%吸入,仙林0.03 mg/kg~0.05 mg/kg,每30min~35min

追加1次,芬太尼据麻醉深浅追加,术中芬太尼用量均增0.55mg,最大量0.9mg,最小量0.3 mg,早期输入贺斯500ml,林格氏液维持。必要时输血200ml~400ml。 三、备物 1、环境准备 手术应安排在大无菌手术间进行,仔细检查术中所需物品及抢救药品,术前晚及术日晨用紫外线及空气消毒机消毒手术间。 2、患者准备 术前对患者应进行严格全面检查,特别应注意患者有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如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灶等,术前患侧皮肤清洁干净。 3、手术器械准备 除骨科基本器械外,还应准备电刀、电钻及髋关节臵换的配套器械,术前1 d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10 h 以上或熏箱熏蒸。人工髋关节常规备有不同类型以供手术采用。 四、手术配合过程 1、器械护士的配合 1.1 由于器械种类繁多,术中台面极易混乱,反复寻找器械费时费力,影响手术进程,术中应铺臵两个无菌台,常规器械与特殊器械分别放臵,术中使用的器械用无菌巾遮盖,以减少空气对器械的污染。实验证明:手术进行3 h遮盖的器械菌落数为1个,不遮盖的菌落数为6个,因此实际工作中要强调对器械的遮盖。 1.2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手术切口使用手术薄膜防止皮肤细菌向创口移栖,用碘伏薄膜效果更佳。吸引头易被污染需勤更换[2] 。显露手术眼时,应主动配合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参考资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版,《骨科关键技术》, 入路 1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 2常规消毒(注意消毒背部、下腹部、会阴部、远端到膝下)铺无菌巾单,包扎小腿。 3作长约15cm直外侧切口,切口从大转子近端5cm至大转子远端10cm 4切开皮下组织,显露深筋膜。 5纵行切开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近似四方形,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于前上棘至尾骨尖之间的深部结构,肌纤维向外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6用电刀部分松解臀大肌股骨止点,便于股骨前移,尽量避开股深动脉的小交通支。 7 轻度内旋髋关节,显露梨状肌(梨状肌起自于骨盆,肌纤维发自第2、3、4骶椎椎体前面,向外集中穿坐骨大孔进入臀部,而是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及联合肌腱在股骨附着处切断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8 在股骨颈下后方后髋关节囊与股方肌(起自骶骨前面,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大转子间嵴。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之间放入S形拉钩,向下拉开股方肌纤维暴露后关节囊。 9 T形切开后关节囊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10 屈膝内收内旋髋关节使之脱位。 11 将腿保持在内旋位(足部指向天花板),从股骨后方(现在指向上方)剥离关节囊和软组织直至暴露小转子。 12 摆锯在小转子上1.5cm处截断股骨颈,取头器取出股骨头。 13 在髋臼周围放置拉钩,在前方放置一个髋臼拉钩来向前平移股骨,在上方钉入一枚骨圆针固定外展块,在后方插入宽的Hohman拉钩进入坐骨结节。髋臼显露困难时松解臀大肌、股直肌翻折头(必要时可先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 髋臼准备 14 从髋臼边缘去除髋臼上唇的残余,当去除靠近髋臼横韧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的下方的纤维脂肪时,注意避开闭孔动脉的升支。 15 髋臼挫准备髋臼,通常从40mm或者比股骨头直径小两号的髋臼挫开始,逐渐增大,挫到髋臼顶和壁周围的松质骨出血。术中注意保持外展40度前倾20度。 16 根据髋臼试模确定髋臼外杯,用螺钉在髋臼后上象限固定外杯。 17 放入聚乙烯髋臼内杯。 股骨准备: 18 将髋部维持在屈曲 19 逐渐扩髓腔 20 打入股骨假体试模,有阻力时两近一退 21 圆凿去除股骨颈骨残余。 22 放入股骨假体,安放不同规格股骨头试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髋关节屈曲90度位、屈曲内收内旋位、伸直位、外展外旋位)。 23 取出假体试模安放股骨头假体,再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关闭切口 22 用大量抗生素溶液冲洗切口。 23 放入引流管,自大腿前外侧单独穿出。 24 将后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固定在股骨大转子远侧的预钻洞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最稳定的关节之一,数典型的球臼关节。它由股骨头、宽臼和股骨颈形成关节,下方与股骨相连,颈干交界处内外侧有大小转子。与膝关节相比,髋关节有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活动性。 人工髋关节模拟人体正常髋关节分为:1 股骨头假体(包括球、颈、柄)2 髋臼假体 人工髋关节可保持关节的稳定,解除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好可以调整双下肢长度,手术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手术。 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心理状态 2.评估病人饮食和睡眠情况 3.评估病人患侧肢体皮肤,有无疖、痈、脚癣、静脉曲张等。 4.评估病人原发疾病及术前用药情况 5.评估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出血、伤口渗液、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 护理常规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病例,并讲解手术前后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发放髋关节宣传手册,给与健康指导,消除思想顾虑,减轻 其心理负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膳食,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便于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糖尿病病人应严格限制饮食,控制血糖水平。 (3)术前指导:A向病人讲解术前抽取自体血预存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一般400毫 升)及抽血后及时补充补血食品和营养。 B训练病人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并讲解其的目的。 C指导病人练习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防止肌肉萎 缩,保持肌力。 D教会病人深呼吸及正确的咳痰方法。 (4)皮肤准备:术前检查患肢情况,如有疖、痈、脚癣、静脉曲张、灰指甲等,应 嘱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局部后用2.5%碘酒涂抹三次并告知上级医 师。 (5)术前准备术前白天备皮,术前晚及术日晨用0.75%碘酒消毒手术区域,并用无 菌布包裹。术前晚8点灌肠,并与术前晚10点至术日晨禁食水,术 日晨留置尿管。术日晨协助患者更衣,如有活动性假牙应摘掉,等 待手术。 (6)术前用药术前一天应用抗生素防止术后感染,术前晚给于抗血栓药物速避林 腹壁皮下注射,防止静脉血栓。 近期有近期有激素使用史者,应于术前一天静脉点滴氢化考的松 50mg,维持患者常规口服激素用量。 (7)术前应用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的病人,应于术前2周停药,改用其它对血小板影响较小的药物。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参考资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版,《骨科关键技术》, 入路 1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 2常规消毒(注意消毒背部、下腹部、会阴部、远端到膝下)铺无菌巾单,包扎小腿。 3作长约15cm直外侧切口,切口从大转子近端5cm至大转子远端10cm 4切开皮下组织,显露深筋膜。 5纵行切开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近似四方形,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于前上棘至尾骨尖之间的深部结构,肌纤维向外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6用电刀部分松解臀大肌股骨止点,便于股骨前移,尽量避开股深动脉的小交通支。 7 轻度内旋髋关节,显露梨状肌(梨状肌起自于骨盆,肌纤维发自第2、3、4骶椎椎体前面,向外集中穿坐骨大孔进入臀部,而是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及联合肌腱在股骨附着处切断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8 在股骨颈下后方后髋关节囊与股方肌(起自骶骨前面,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大转子间嵴。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之间放入S形拉钩,向下拉开股方肌纤维暴露后关节囊。 9 T形切开后关节囊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10 屈膝内收内旋髋关节使之脱位。 11 将腿保持在内旋位(足部指向天花板),从股骨后方(现在指向上方)剥离关节囊和软组织直至暴露小转子。 12 摆锯在小转子上1.5cm处截断股骨颈,取头器取出股骨头。 13 在髋臼周围放置拉钩,在前方放置一个髋臼拉钩来向前平移股骨,在上方钉入一枚骨圆针固定外展块,在后方插入宽的Hohman拉钩进入坐骨结节。髋臼显露困难时松解臀大肌、股直肌翻折头(必要时可先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 髋臼准备 14 从髋臼边缘去除髋臼上唇的残余,当去除靠近髋臼横韧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的下方的纤维脂肪时,注意避开闭孔动脉的升支。 15 髋臼挫准备髋臼,通常从40mm或者比股骨头直径小两号的髋臼挫开始,逐渐增大,挫到髋臼顶和壁周围的松质骨出血。术中注意保持外展40度前倾20度。 16 根据髋臼试模确定髋臼外杯,用螺钉在髋臼后上象限固定外杯。 17 放入聚乙烯髋臼内杯。 股骨准备: 18 将髋部维持在屈曲 19 逐渐扩髓腔 20 打入股骨假体试模,有阻力时两近一退 21 圆凿去除股骨颈骨残余。 22 放入股骨假体,安放不同规格股骨头试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髋关节屈曲90度位、屈曲内收内旋位、伸直位、外展外旋位)。 23 取出假体试模安放股骨头假体,再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关闭切口 22 用大量抗生素溶液冲洗切口。 23 放入引流管,自大腿前外侧单独穿出。 24 将后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固定在股骨大转子远侧的预钻洞内。 只供学习与交流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简介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简介 一、人工髋关节置换包括那两种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即股骨头、髋臼均行置换)。 二、哪些情况适宜做髋关节置换手术? (1)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如果疼痛明显、功能障碍、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均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2)50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骨折明显移位,特别是老年病人新鲜股骨颈头下骨折,现已倾向于做全髋关节置换。 (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髋关节炎。此类患者多为较年轻的患者,因不能忍受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给工作、学习、生活、婚姻带来的不便,也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 (5)累及髋关节的某些骨肿瘤。 (6)各种原因造成的髋关节强直。 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发生哪些问题?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问题是所置换的金属假体松动、关节感染、人工股骨头脱位及股骨骨折等。金属假体松动的原因主要有金属本身质地的因素、手术操作的因素等。松动常常发生在术后5年以后。 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要注意哪些问题? 术后早期主要是防止感染,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包括排痰、勤漱口。其次是根据

医生的建议决定坐起及下地的时间。出院后要注意积极锻炼下肢的功能。循序渐进的锻炼下肢的肌力。 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出院的病人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医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出院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坐位:术后第一个月内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髋关节水肿,亦可用冷敷及抬高患肢来改善,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部,不宜坐过低的椅子、沙发,不要交叉腿和踝,前弯身不要超过90度,坐时身体向后靠腿向前伸。(2)入厕: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厕,或在辅助下身体后倾患腿前伸入厕,注意保持膝关节高于髋部。(3)取物:术后2周内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不要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物品,吃饭时宜把饭碗放在面前。(4)乘车:臀部位置向前坐,身体向后靠,腿尽量前伸。(5)淋浴:伤口愈合后,辅持可靠可进行淋浴,因站着淋浴有一定的危险,故可坐一个高凳子,喷头为可移动的手持喷头,并准备一个带长柄的沐浴海绵以便能触到下肢和足。(6)穿脱鞋袜:请别人帮忙或使用鞋拔子,选择不系带的松紧鞋、宽松裤,行后外侧切口者可内侧提鞋,行前内侧切口者可外侧提鞋。(7)完全康复后可进行的体育活动:散步、园艺、骑车、保龄球、兵乓球、游泳、跳舞,并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进行对新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雪、滑水、网球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