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管癌手术过程

食管癌手术过程

食管癌手术过程
食管癌手术过程

手术配合

器械准备:胸科包,常用胸科器械,胸科辅料,普通辅料,衣服,套碗,吻合器,闭合器,荷包钳,荷包线,高频电刀(长刀头),吸引器,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薄膜,灯罩,11#刀片,23#刀片,1#丝线,4#丝线,7#丝线,明胶海绵,止血纱布

麻醉方式:全麻+气管插管

体位:侧卧位+平卧位

巡回护士配合

1核对病人信息,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气管插管

2首先平卧位,腹部下放置厚度适宜的软枕,有利于暴露视野,术后变换体位,常使患者左侧卧位90°,胸下放置厚度适宜的软枕,有利于暴露视野,右臂悬吊,防止右手臂受压

3下侧下肢伸直,上侧下肢屈曲90°,有利于固定和放松腹部,两腿之间放置软垫,保护膝部隆突

4约束固定髋部

5调试电刀,无影灯

6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医师工作

洗手护士配合:

1手术开始前30分钟整理手术台,器械台,与巡回护士点清器械、纱布、缝针等

2递有齿镊和圆头切片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肋间肌,递中弯血管钳止血或电凝止血,4号线结扎止血

3开胸器打开胸腔,湿手探查胸腔食管肿瘤的位置,探查完毕,递2块纱垫于肋缘两侧,递撑开器撑开肋缘

4递长镊、精细组织剪(或电刀)剪开纵膈胸膜,4#线结扎

5递血管钳,精细组织剪,花生米游离食管,使用4#线结扎,然后递直角钳,纱条牵引食管,游离完毕,如果食管下端肿瘤,采用右侧卧位单切口时,需要打开膈肌,应递2把直弯血管钳提起膈肌,切开膈肌,大圆针7#线缝吊膈肌

6分离胃大网膜、胃、脾、肝胃韧带,结扎胃左动脉及分支,7#线先结扎两端,再近端用小圆针4#线缝扎7切开胃吸尽胃内容物,巡回护士将胃管向外拔,用两把库克钳夹住食管和为贲门,刀或剪刀切断,胃残端用碘伏消毒,食管近端用大圆针双7#线缝扎

8制作管状胃,选好位置,4#线离断并结扎胃部血管,

切割闭合器制作管状胃,切割处的肌层用食管针1#线间断加固,并粘膜包埋,用4#线留置标记线,及牵引线

9把食管提至胸腔,游离食管完毕后,库克钳夹住上端食管,切断食管,胃残端用碘伏消毒,取肿瘤标本放入标本袋

10在食管近端封闭处的上方用荷包钳夹住,荷包线穿过荷包钳缝合食管,组织剪修剪食管,递3把无损伤组织钳夹住食管粘膜,将蘑菇头送入,收紧荷包线打结

11把管状胃提至胸腔,通过之前留置的两根牵引线切开食管,碘伏消毒,放入吻合器并从对侧小切口穿出,与颈部食管的蘑菇头连接吻合,吻合后1#线缝合食管切口

12可吸收线缝合包埋胃、食管吻合处,如打开膈肌,需用7#线缝合膈肌

13放置胸腔引流管,清点器械纱布等

14关闭胸腔,覆盖纱布,连接胸腔引流瓶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按照外科的原则作彻底切除术,并在术后积极进行一系列巩固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①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EMR):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道癌,通过内镜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通常建议在EMR术后每隔6-12个月进行内镜检查和碘液染色是必要的。 ②食管早期表浅癌的内镜激光治疗:对于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试验组结果显示内镜激光治疗5年存活率为97%,自然病程5年存活率为67%。 ③早期食道癌的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光动力治疗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包括四种,即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中医治疗。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应结合使用,由于食道癌中期多未发生远端转移,治疗方法受限较少,但鉴于化疗效果有限,首先考虑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食道癌中期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22%。 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DDP和BL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超过30%。食道癌中期进行放疗,5年生存率仅10%,要提高放疗疗效,须服用某些中医药物或抗癌增敏剂。 中期食道癌手术及放化疗后应用中医调理,可杀灭残余肿瘤细胞,增加放化疗效果,减轻副作用,对促进患者机体恢复和防止转移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晚期食道癌治疗 晚期食道癌患者通常体质比较虚弱,而且体重较轻,不可以再进行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运用中药治疗食道癌,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是晚期食道癌治疗比较理想的选择,同时,患者心态对于保证晚期食道癌治疗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中医无毒抗癌治疗技术广泛运用于食管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提高预后,更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在食管癌高发区对40岁~69岁年龄段人群进行普查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行之有效的途径。内镜检查辅以食管粘膜碘染色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的最佳方法。内镜超声检查(EUS)、微型超声探头检查(MPS)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引活检(FNAB)提高了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效果十分满意。ep-mm2癌无淋巴结转移,通过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或氩离子束凝固术等治疗可使食管上皮原位癌和绝大多数粘膜内癌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策略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食管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国内、外较广泛地应用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常用的方法有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甲苯胺蓝染色法和甲苯胺蓝一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操作方便省时,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中较普遍的应用,常用1.2%~1.5%碘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于指示内镜活检部位、提高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显示多点病灶和设定内镜治疗癌灶的范围很有帮助。 3、内镜检查对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的判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我国把早期食管癌分成上皮内癌(ep癌)、粘膜内癌(mm癌)和粘膜下癌(sm癌)三类。日本进一步把mm癌和sm癌细分为三个亚型。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ep癌无

食管癌简短宣传资料

食道癌(食管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内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其中又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湖北为高发区,安康又为陕西高发区之一。 男性多于女性,以40岁以上者居多。 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如泡菜、熏肉等)、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食管癌早期症状: 咽下梗噎感最多见。 胸骨后和剑突下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 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 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 胸骨后闷胀不适和喛气等症状。 食管癌中晚期症状: 典型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另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呕吐: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其他症状有声音嘶哑;呃逆;气急和咳嗽;颈交感神经麻痹;侵蚀主动脉则

可产生致命性大呕血。 食管癌早期没有明显身体表现(体征)。晚期可出现脱水、消瘦、贫血、或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可在锁骨上下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腹部包块。还可出现黄疸、腹水及胸腔积液等。食道癌的几种常规诊断方法: 1.胃镜(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食道癌最常用、最直观、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以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浸润程度,并且可以取肿瘤组织活检,能达到确定诊断。(下图为食管癌胃镜下表现) 2. 食道X线钡餐造影:除极早期食管癌不易显示外,大多数食管癌病人可以通过钡餐发现食管癌的征像。 (下图为食管癌钡餐造影下表现)

3. 胸部CT、MRI检查。 4.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食管癌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早中期可达到治愈,部分晚期病人应选择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等,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要点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 新乡)》要点 食管癌(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7位(6.3/100000),死亡率居第6位(5.5/100000)。食管癌的发病率及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可达世界平均水平2倍(12.2/100000),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13.9/100000)和死亡率(12.7/100000)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始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 一、筛查人群 【推荐1】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

于5年时终止筛查。(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推荐2】对于符合筛查年龄人群,推荐合并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为筛查目标人群:(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二、筛查目标 【推荐3】推荐将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作为主要筛查目标。(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三、筛查流程 【推荐4】对于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对于筛查目标人群推荐每5年1次内镜普查。对于其他地区,推荐对目标人群进行食管癌风险分层初筛,对高危个体每5年进行1次内镜筛查。(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推荐5】以群体普查与机会性筛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食管癌筛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 筛查与精查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

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患者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而治疗的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其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诊治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05-02 1.前言 早期食管癌指的是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发生的一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指的是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恶化危险。早期食管癌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为内镜检查偶然发现,且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2.1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 CLE是一种传统电子内镜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组合构成的检查技术,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适当放大图像,进而实现消化管黏膜组织的显微实时成像,并对其进行类似组织病理学的诊断。食管黏膜细胞发生瘤变后,其CLE图像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管径粗细不等、毛细血管形态迂曲及细胞排列不规则[1-3]。 2.2 电子染色方法 电子染色指的是利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高异常粘膜与正常粘膜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对粘膜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I-Scan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4-6]。 2.3 内镜普通光观察 早期食管癌患者大部分能够经普通光检查得以确诊,其粘膜改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纹理变化,即正常的食管黏膜较为光滑,黏膜下存在清晰的血管纹理。第二,形态变化,即食管黏膜出现结节、糜烂和粗糙等变化,或是同时发生几种变化。第三,颜色变化,即出现白色或是红色的片状部位,粘膜可见白斑或是粗糙等改变,且边界隆起或是界限不清晰[7-9]。 3.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3.1 射频消融(RFA) RFA属于一种新型的消融导管发射电磁波治疗技术,能够直接向病灶粘膜部位传递电磁波的热能,进而在热效应的影响下,使得病灶粘膜组织出现凝固型或是变性坏死等表现,最终达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治疗的作用,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对食管全周的病变以及多发病灶组织进行全面的治疗,进而弥补其他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10-12]。 3.2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 ESD治疗技术主要包括使用电刀完整剥离病变、黏膜下注射、病变黏膜标记三个基本程序,临床可选的电刀类型包括海博刀、三角刀、HOOK刀、尖端绝缘电刀(IT刀)、针状电刀等。ESD切除早期食管癌禁忌证为内镜分型Ⅲ型,癌变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https://www.doczj.com/doc/014708530.html,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 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则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其组织学定义为: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细胞核扩大,多形性和染色过深),细胞正常极性消失,异 常组织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南,建议不再使用“异型增生”这一术语,现在使用“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替代。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两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主张将食管鳞状上皮内不典型增生分为三型: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不超 过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不超过上皮全层的下2/3, 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为重度不典型增生。LGIN 包括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HGIN 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为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的过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轻、中度不典型增 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1] 。 二、内镜下常用切除技术 1.EMR :EMR 是一种用来切除消化道浅层(黏膜层和黏 膜下)无蒂或平坦型肿瘤的内镜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 功能,主要用于切除<2cm 的病灶或者对更大病灶进行分片切除。常见的辅助技术包括:注射、透明帽和套扎。操作前,对病灶边界进行表面标记。注射辅助EMR ,又称为“盐水辅助”息肉切除术,常用于治疗结肠大块平坦型息肉。EMR 进一步分为“注射-切除”法(经单通道内镜使用电凝圈 套)和“注射-抬举-切除”法(双通道:抓钳抬高病灶,另一通道进入圈套)。此外,尚有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 ,EMBM ),其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圈套器完成,可连续切除多次,无需预先黏膜下注射;以及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各技术原则基本相同,多是先进行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病灶。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EMBM 法。 透明帽EMR 操作步骤:按常规内镜检查进行准备,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明确病变距离和位置。在已确定病变部位周围1~2mm 外进行电凝标记,分别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下组织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切除黏膜,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内镜退出。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再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染色后观察是否有残留。若残留较多,按上述步骤再次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若仅有少量残留,可应用APC 治疗。切除后,除术前有反酸病史,术后均无需服用制酸剂。术后应用抗生素3d ,禁食3d ,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工作。黏膜切除术后创面的愈合:黏膜切除直径小于3cm 者,2周后溃疡表面全部由鳞状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形成疤痕;直径大于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全文) 一、引言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治疗即可根治,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5年生存率可超过95%。因此,在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为指导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工作和规范食管癌临床诊疗实践,卫生部和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治疗专业委员会先后颁布了相关技术方案及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早期食管癌筛查和内镜诊治的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本共识意见。 二、定义和术语 1.食管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癌前疾病指与食管癌相关并有一定癌变率的良性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良性狭窄等。癌前病变指已证实与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是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的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相关异型增生则是腺癌的癌前病变。

2.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国内学者多偏向使用三级分类标准,建议病理报告中同时列出两种分级的诊断结论。异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为同义词,处理原则相同。 3.Barrett食管: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肠上皮化生。 4.表浅型食管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T1a和T1b 期)。 5.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 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 6.食管癌病理组织学分型: 常见病理组织学类型为鳞癌和腺癌,鳞癌包括基底细胞样鳞癌、疣状癌、梭形细胞鳞癌等;其他少见类型包括神经内分泌癌、腺鳞癌、涎腺型癌。鳞癌和腺癌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7.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 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8.水平和(或)垂直切缘阳性:

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专家笔谈?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张志庸 一、早期食管癌解剖定义 早期食管癌包括食管原位癌、最早浸润癌和早期浸润癌三种类型。原位癌系癌细胞位于食管黏膜上皮层内,多局限于食管上皮腺导管基底膜以内。最早浸润癌又称为黏膜内癌,系少数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呈条索状或雨滴状侵入黏膜固有膜内,或虽累及固有膜但是未穿透黏膜肌层,此型浸润范围小,肉眼难辨。早期浸润癌又称黏膜下癌,癌细胞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累及食管肌层,此型病变范围较广,浸润癌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二、食管癌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 对于食管癌是如何发生的,既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诱发因素方面,例如亚硝胺类化合物,饮食习惯和营养失衡,饮酒和吸烟,生物因素(真菌、病毒)以及食管原有疾病等。但食管癌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长期过程,它的发生除了受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之外,更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相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分子的改变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有相应关系。与食管癌相关的基因有两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食管内有不正常表达和扩增,有些与癌的生物学和临床行为有关,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唱erbB2基因、CyclinD1和HER唱1等。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过度生长、繁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此类基因缺失或变异,使其功能丧失,导致肿瘤形成。目前所知的与食管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有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P16基因、P14基因和P53基因。 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对食管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已基本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观点认为,在原位癌和促癌因素长期作用下,食管黏膜上皮经历了一系列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食管黏膜上皮基底细胞单纯性增生,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单纯性增生指食管鳞状上皮的厚度超过正常,但细胞本身无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时鳞状细胞的 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 Email:zhangzhiyong1941@yahoo.com.c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