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三九集团的前身是1986年退伍军人赵新先创立的南方药厂。1991年总后出资1亿元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手中收购了南方制药厂成立了以三九医药、三九生化和三九发展为一体的三九集团总资产达200多亿元。此后三九集团为加快发展偏离了经营医药的主业持巨资投向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食品、酒业、金融、汽车等领域采取承债式收购了近60家企业积淀了大量的债务风险。涉足过多陌生领域且规模过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给集团带来巨大财务窟窿。截至2003年底三九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欠银行98亿元。2005年4月28日为缓和财务危机三九集团不得不将旗下上市公司三九发展卖给浙江民营企业鼎立建设集团三九生化卖给山西民营企业振兴集团。自此“三九系”这一词汇从历史中消失。

二、从内控方面揭示的问题

1、放弃主业导致管理失控

三九集团本是以经营中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但为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却贸然进入了与医药毫不相关的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食品、酒业、金融、汽车等领域。这些产业与主业没有一点联系既不能与主业发展有效衔接还分散了注意力且这些非相关领域竞争激烈风险大原有管理人员很少有相关管理经验造成管理断档和管理真空。

2、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集团董事不重视财务管理用人不当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没有落实好导

致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无法控制好集团的资金整个集团的资金使用混乱出现许多浪费与错误投向。

<1>从财务管理制度上看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财务监督体制集团资金使用混乱。集团的资金在5000万以下的赵新先从不过问至于资金流向以及资金效率更不重视。整个三九集团的资金管理是哪里需要资金不管合理与否资金就流向哪里当没有足够资金时只能就抽用别家子公司资金。2从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看采用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但是赵新先并没有通过财务监督以及其他各种监督控制制度对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监督。这直接导致了三个后果第一信息不对称。决策容易受到子公司经理的误导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第二赵新先无法控制好集团的资金第三整个集团的资金使用混乱出现许多浪费与错误投向。3、权力过于集中

从形式上看三九集团确实也建立了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其治理结构却流于形式。在整整20年时间里面赵新先在三九集团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他超越了一切制度的约束以他的意志来决策。三九集团的财务以及人事决策都由赵新先一人决定。至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制定问题三九集团也有成立了以专家为主体的战略委员会但实际上真正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也是赵新先一人。三九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决策、人事、财务决策体现的都是赵新先个人的意志。在这种决策机制下赵新先的个人决策失误直接就能够导致企业的失败。

三、问题的形成原因

1 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1)、没有正确地分析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由于国民经济的不景气酒店业的客源锐减同时租赁费用过高管理水平也未能跟上酒店的扩张速度所以只能在无钱可赚或亏损的情况下运营。1995年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发展放慢直接导致三九的房地产项目陷入困境。同时汽车市场开始降温价格逐步回落三九汽车公司的业务也转向低潮。农业公司由于扩张过快兼并的程序和手续不完备导致对被兼并企业缺乏实际控制能力导致有的企业最终退出了三九集团。地方政府和企业联手弄虚作假把企业的高额负债隐藏起来以达到被兼并的目的。

2、三九集团给人的形象是医药行业在其他领域发展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品牌稀释的风险

3、集团的有关领导对非药业行业的陌生增加了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4、国内的人口平均医药消费量较发达国家有十倍以上的差距这说明医药行业本身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花很大力气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探索不如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主业。

2)治理结构不健全长期以来赵新先在三九集团身兼四职尽管这种方式曾在企业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一人决策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让三九集团形成了高度服从的企业文化。

3)集团缺乏整体和清晰的战略目标

三九作为国有企业享受了许多政策“红包”但也承担起许多原本不属

于企业的责任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三九集团接收了一系列企业如贸易公司、被服厂、宾馆酒店后三九开始了被动式的多元扩张。三九集团除了经营药业外还有酒店、旅游、餐馆、贸易、地产、高尔夫等。过度兼并和多元化经营使得三九集团规模急剧膨胀几年内二级、三级企业扩展到几百家产业扩大到十几个有些产业与主业没有一点联系既不能与主业发展有效衔接还分散了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三九集团兼并了大量的企业后并没有强化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控制许多仅仅是挂靠的性质。一名三九集团的高层说“三九对下属企业的要求是交钱、听话、不惹事。”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赵新先没能很快改变这种机制以致后来陷入困境。

4)内部资金调用混乱

经营范围过宽规模过大不但没有享受到范围经济的利益反而使集团管理失控资源无法优化配置经营决策无法有效实施加大了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三九集团成立不到六年间共兼并各类企业41家集团总资产也达到97亿元。然而跨产业经营必然要增设新的科层组织、子公司或分部。随着规模的扩大集团原有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相应增加企业的各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在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中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和经营决策无法畅通传递同时必然增不断扩充管理机构带来企业员工的急剧增加从增加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5)缺乏清楚的标杆指标进行财务风险控制

缺乏标杆指标是驱使三九集团走向非理性扩展的重要因素并导致公

司失去对财务风险的控制。2001年三九集团总资产达到145.48亿元净利润2.47亿元。也就是说总资产回报率仅1.67远低于同期银行利息更不用说股东回报了。三九集团严重缺乏清楚的标杆指标。我们来对比同样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的GEGE十分注意对利润标杆的控制1994年伊梅尔特还在管理塑料集团业务的时候因为利润增长率只有7差点被韦尔奇解雇——这离当时20的目标太远了。但面临行业过于饱和的现象和高居不下的原材料价格塑料集团把精力集中在高利润的特殊应用和产品开发上。他们在世界发展最快的塑料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他们也采取更明智的原材料采购方式。在艰难的2003年塑料集团仍然实现了10亿多美元的经营性现金流量。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主业与副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

一个企业的生存是靠主业产品的支撑。在任何经营模式下企业都应该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业务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盈利。因此只有立足于主业才能为其他行业奠定坚实的后盾不可“四面出击”。一个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是有限的能够支持该企业经营的产业也是有限的合理而科学的多元化经营策略应保持产业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以充分发挥原企业的主产品并节约经营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品牌、市场网络等各方面的资源。若盲目涉足与主业无关的领域以致产业之间跨度过大缺乏关联往往会造成无法发挥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而且难以降低经营风险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三九集团在生命健康产业和印刷业取得了成功而在房地产、汽车等领

域遭遇了失败证实了这点。

2重点抓好核心企业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企业现有业务有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以及这种竞争优势能否有效地延展到新的业务领域是决定新业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故企业必须首先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然后再围绕核心产品、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考虑是否采取多元化经营的策略。没有根植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又不能在外部扩张战略中培植新的核心能力最终结果可能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了。

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更应该拥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业务并以培植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有助于维持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盈利。2004年以来三九医药强化主业做回本行剥离出售非中药资产做大做强医药制造蛋糕。目前三九医药子公司家经过重组将56家公司精简到12家其中出售部分资产新增利润7000多万元。

3适度扩大规模

企业规模应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若超过适度规模就会带来较高的内部交易成本扩大企业规模应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以企业综合要素的提高和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临界规模为准则的。若不顾市场、资金、技术、资源、企业布局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经营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有“先做实再做大”的思想。否则盲目进行扩张而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跟不上新业务反而会成为企业的包袱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启示

第一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一般来说当一个社会经济逐渐步入到过剩经济以后几乎没有一个产业是不需要资金和技术、不通过核心能力的提升就能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的。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和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企业应该把核心产业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先把企业培育成产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具有技术及营销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处于“市场领导者” 地位、充分享受核心产业的规模经济利益的企业为企业向其它产业发展聚集足够的实力。另一方面当企业具备进入其它产业的条件时要按照专业化经营的要求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谋求在技术、产品和经营方面在拟进入产业内的某些特殊优势以使企业在所进入的新领域内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使其“后来居上” 很快形成该领域内的稳固地位这样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才能达到。三九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取得较好的成效与其所奉行的强化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密切相关。三九集团始终将医药业作为主营和核心业务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主营业务实现产品升级及纵向一体化的业务扩展从多个方面来强化主导产业的发展。相反如果企业主业经营状况不佳多元化就成了“逃亡” 了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新优势甚至会使原有的经营领域受到牵连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巨人” 集团在这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多元化经营应以寻求战略关联产业为主攻目标。企业多元化战

略的实施中能否建立有效的战略关联是决定多元化成败的核心因素之一。与原有业务领域战略关联程度的高低是企业确定多元化方向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企业应该首先选择那些与其主营业务和已经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关联密切容易获得关联优势的领域作为多元化的主要进入目标。其原因在于与关联程度低的领域相比进入高关联度的领域更容易依托在主营业务领域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建立优势地位。只有关联的程度很高新单元与老单元之间才能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在此基础上某一方面的优势才能顺利地转移到另一个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或优势的扩张。如果企业放弃低成本高收益的战略领域而进入与主业和核心竞争力关联程度低、成本高且经营风险大的领域其战略决策的理性程度就值得怀疑了。三九集团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有两条主要经验:一是三九集团将多元化经营建立在成功的专业化经营基础之上二是支持发展相关产品使新进入的产业领域与企业现有的产业领域在技术上、市场上相关并保证企业进入新产业之后在技术上、营销上、经济实力等方面建立竞争优势。相比之下巨人集团在多元化经营的产业选择上却忽视了业务的关联性盲目进入与电脑业毫不相关的房地产业和生物制药业最终导致拥有亿万家产的巨人集团的破产。

第三应把握好多元化经营的时机。多元化经营的时机要综合考虑拟进入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这两个因素在两者间寻找最佳切入点。一般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企业能够把握产业变化的趋势顺应寻找最佳切入点。一般而言伴随

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企业能够把握产业变化的趋势顺应产业演变的规律抢先进入新兴产业则企业的前景将是美好的。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应选择在产品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前期进入该产业因为此时市场吸引力最大譬如足够的规模高的投资回报率低的进入障碍较为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但是即使某个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特征也具有结构吸引力企业能否进入该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还需将产业机会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如果该产业机会不能推动企业完成整体目标分散企业的精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则企业就不得不放弃多元化经营。如果产业机会符合公司的目标企业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介入该产业所必须的技术、资源和竞争力。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能力无法在市场上创造某种形式的优势地位就不应贸然而入。巨人集团走向衰落就与其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多元化经营时机的选择失当有关。巨人集团向房地产业扩展仅仅是房地产热浪潮中的追随者其在房地产业中毫无优势可言一旦行业不景气必然遭受重大损失。第四选择好多元化经营的途径。多元化经营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通过投资新建实现和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实现。投资新建的方式往往周期长、成本高风险亦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将为企业之间的并购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并购不仅使企业能在短期内进入新的产业而且可得到并购企业多种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对于企业成功地实现跨产业经营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并购形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应作为首选途

径只有在并购无望的情况下再考虑采用投资新建的实现方式。巨人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通过投资新建方式实现的其最终的失败与其多元化途径选择的失当不无关系。三九集团则充分利用并购优势其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的。如三九集团第二支柱产业———大食品产业就是在1996 年三九集团兼并石家庄啤酒厂、哈尔滨龙滨酒厂、河南杜康酒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三九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三九集团的前身是1986年退伍军人赵新先创立的南方药厂。1991年总后出资1亿元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手中收购了南方制药厂成立了以三九医药、三九生化和三九发展为一体的三九集团总资产达200多亿元。此后三九集团为加快发展偏离了经营医药的主业持巨资投向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食品、酒业、金融、汽车等领域采取承债式收购了近60家企业积淀了大量的债务风险。涉足过多陌生领域且规模过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给集团带来巨大财务窟窿。截至2003年底三九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欠银行98亿元。2005年4月28日为缓和财务危机三九集团不得不将旗下上市公司三九发展卖给浙江民营企业鼎立建设集团三九生化卖给山西民营企业振兴集团。自此“三九系”这一词汇从历史中消失。 二、从内控方面揭示的问题 1、放弃主业导致管理失控 三九集团本是以经营中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但为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却贸然进入了与医药毫不相关的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食品、酒业、金融、汽车等领域。这些产业与主业没有一点联系既不能与主业发展有效衔接还分散了注意力且这些非相关领域竞争激烈风险大原有管理人员很少有相关管理经验造成管理断档和管理真空。 2、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集团董事不重视财务管理用人不当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没有落实好导

致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无法控制好集团的资金整个集团的资金使用混乱出现许多浪费与错误投向。 <1>从财务管理制度上看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财务监督体制集团资金使用混乱。集团的资金在5000万以下的赵新先从不过问至于资金流向以及资金效率更不重视。整个三九集团的资金管理是哪里需要资金不管合理与否资金就流向哪里当没有足够资金时只能就抽用别家子公司资金。2从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看采用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但是赵新先并没有通过财务监督以及其他各种监督控制制度对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监督。这直接导致了三个后果第一信息不对称。决策容易受到子公司经理的误导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第二赵新先无法控制好集团的资金第三整个集团的资金使用混乱出现许多浪费与错误投向。3、权力过于集中 从形式上看三九集团确实也建立了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其治理结构却流于形式。在整整20年时间里面赵新先在三九集团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他超越了一切制度的约束以他的意志来决策。三九集团的财务以及人事决策都由赵新先一人决定。至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制定问题三九集团也有成立了以专家为主体的战略委员会但实际上真正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也是赵新先一人。三九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决策、人事、财务决策体现的都是赵新先个人的意志。在这种决策机制下赵新先的个人决策失误直接就能够导致企业的失败。 三、问题的形成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概要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 --巨人集团的兴衰 一、公司背景 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1989年8月,史玉柱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巨人集团破产。 二、老“巨人”的衰弱----内部控制的紊乱 (一内部环境 巨人集团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史玉柱手下的几位副总都没有股份,在集团讨论重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无权干预史玉柱的错误决策。因此,在巨人集团的高层没有一种权力制约,巨人集团实行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另一方面,权利都集中在史玉柱一人手中,因此,监事会实质上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部的管理变 得浮躁而混乱。同时,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最终酿成了资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五要素分析

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案例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集团因内部管理混乱,2003年底陷入资不抵债境地,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出现严重的信用和债务危机。2004年7月国务院批准对三九集团实施债务重组。 涉案领导被判刑 深圳市罗湖区法院近日对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三九企业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赵新先等四人滥用职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滥用职权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赵新先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判处陈达成、荣龙章、张欣戎有期徒刑一年零七个月至一年零六个月。 用人需“疑”: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从三九集团的上级单位到赵新先本人,在用人的时候都强调“用人不疑”,很少对他们所用的人进行一定的监督与控制。这是三九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

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 一.内部环境——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作为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的赵新先及其他领导人却滥用职权致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和一年零七个月至一年零六个月不等。领导人的不正直不合格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环境。 集团因内部管理混乱,2003年底陷入资不抵债境地,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出现严重的信用和债务危机。企业的信用问题也使得内部环境不够良好。 二.风险评估----重要环节 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任何项目的投资都存在风险,而三九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明显缺少风险评估的环节,或者说做不够好。 三.控制活动----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由此可见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相当混乱,使得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运行体制。 四.信息与沟通----重要条件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案例解析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案例 一、资金内部控制 (一)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对于未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审计人员对于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开公司。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 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 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 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导致风险加大。 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 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虑和重视。 (二)杰克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 杰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始建于1978年。1998年转制为杰克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经过多年的不间断改造、完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生产5大系列28个品种120多种规格的低压和高压、低速和高速、异步和同步电动机。公司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2002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年创产值2 8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30%以上具有初、中级技术资格,配备管理人员118人,专职检验人员86人,建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该公司出纳员李敏,给人印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热情、工作中积极肯干,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她都主动去做,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而事实上,李敏在其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先后利用22张现金支票编造各种理由提取现金98.96万元,均未记入现金日记账,构成贪污罪。 其具体手段如下: 1)隐匿3笔结汇收入和7笔会计开好的收汇转账单(记账联),共计10笔销售收入98.96万元,将其提现的金额与其隐匿的收入相抵,使32笔收支业务均未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 2)由于公司财务印鉴和行政印鉴合并,统一由行政人员保管,李敏利用行政人员疏于监督开具现金支票; 3)伪造银行对账单,将提现的整数金额改成带尾数的金额,并将提现的银行代码“11”改成托收的代码“88”。杰克公司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曾经发现有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当时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李敏之所以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作案22次,贪污巨款98.9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缺乏一套相互牵制的、有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1.总则 为规范和加强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 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1 定义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参与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1.2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2.1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1.2.2保障公司资产安全; 1.2.3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1.2.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1.2.5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1.3 应遵循的原则: 1.3.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1.3.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1.3.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1.3.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1.3.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1.4 内部控制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1.4.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4.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1.4.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1.4.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1.4.5监督检查。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有力保障。控制环境的情况决定了整个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态度与基调,同时也自上而下地影响了整个机构的内部控制意识,公司须根据国家 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 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 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监管部门的参与等内容 2.1 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1)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

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流程管理规范

XXXX部明控制 流程管理规页脚

二〇一九年页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流程管理机构与职责 (5) 第三章流程的设计和修订 (7) 第四章流程的审批和发布 (12) 第五章流程运行、监督与评估优化 (13) 第六章附则 (15) 页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以下简称“XXXX”)流程建设工作,加强XXXX流程管理,保证XXXX流程制定、执行、评估与修改的标准化,特制定本流程管理规。 第二条本规涉及的专业术语定义如下: (一)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流程架构是指对公司全部流程分类和分级的结构化反映,是流程管理体系的基础。 (三)流程设计是指以流程基本要素为起点,设计业务工作程序和确定相关规,并通过绘制流程图以实现业务管理规化、标准化的过程。 第三条XXXX的流程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流程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均有权和有责任对流程运行过程提出建议; (二)实用性原则。从XXXX运营实际出发制定流程,认真调查研究,确保流程的可执行; (三)关联性原则。从XXXX全局出发制定流程,避免流程间相互冲突; (四)持续优化原则。流程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随着XXXX不断的发展,流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页脚

第四条本规适用于XXXX本部及控股公司各类流程的管理。 第二章流程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是XXXX的流程决策机构。 第六条董事会是XXXX流程体系设计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公司流程体系再造方案的审批。 第七条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流程管理决策机构,在流程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为: (一)审核、审批年度流程建设计划; (二)审核、审批XXXX的一级流程文件; (三)审核、审批相应权限围的其他流程文件; (四)审核、审批公司流程建设的其它重大事项。 第八条XXXXXXX是流程归口管理部门,其职责如下: (一)负责建立和完善XXXX流程管理机制; (二)负责组织XXXX总体流程架构的设计、优化; (三)编制下达XXXX流程制定、修订、废止计划; 页脚

内控经典案例系列

内控案例专栏系列一:促销活动中的舞弊防范与内部控制 一、案例简介:促销存漏洞,一人独得200个特等奖 据媒体报道,重庆某知名电器连锁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在一年多时间里创下了一个“中大奖”的纪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他一人先后狂中200个特等奖,独得奖金79万多元。 然而,王某之所以能疯狂中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在自家公司开展的有奖促销活动中欺上瞒下,假冒顾客名义领奖。该公司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刮刮卡刮奖促销”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直返现金4999元的特等奖。奇怪的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公司30多家门店接待了成千上万名顾客,也有人中过奖金额度比较低的奖,却没有一名顾客刮中过特等奖,200个特等奖就此“不翼而飞”。一方面,顾客对特等奖迟迟难现充满疑惑,另一方面,该公司却一直在为并不存在的特等奖“埋单”──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几名顾客中了特等奖的资料传来,相关材料也很完备,公司便一直按规定给予了报销。 直到2008年12月,公司在一次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特等奖领奖人购物发票上的姓名和领奖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不一致,奖金有被侵占的嫌疑。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因有重大嫌疑,经公司监察部询问,他向公司总经理承认了自己冒领奖金的事实。 按照常理,要独揽这些特等奖,王某起码要通过三道关卡:一是要在众多奖券中,准确摸清楚哪些能中奖;二是要设法防止这些“特殊奖券”被投放到各个分店,以免流入顾客手中;三是向财务部门冒领奖金时,必须提供中奖人的购物凭证和身份证明,并成功通过上级的审核。 巧合的是,这些关卡看似难以逾越,实际上的“把关权”却都掌握在王某手中。这才导致他私吞大奖如探囊取物。记者采访获悉,这批“刮刮卡”的奖券是由河北省一家印刷厂统一印制的,王某恰恰负责联系印刷厂。他以“方便分配奖券”的名义,要求印刷厂把特等奖券和其他奖券分开,就此成功地把特殊奖券“挑”了出来。他再利用自己投放奖券的权力,把特等奖券全部扣留,一个也没有投放到分店。 按照规定,分店的中奖顾客信息和报销费用也必须经过王某审核。政法机关办案人员介绍,王某收集了一大批顾客的购物发票复印件,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弄来了一些身份证复印件,以“他人代领”的名义,炮制了一批“中奖材料”,分批向公司财务部冒领奖金,连连得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王某作为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之所以能轻易地侵吞奖金,关键在于他一手握着奖券的发放权,另一手握着领奖的审核权,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监督自己”。重庆国美电器公司下属30多家分店尽管有众多员工,对于特等奖“难产”也未必没有疑问,但由于难以监督上级,只能任由王某“疯狂领奖”,直至东窗事发。

《大型集团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汇编》

《大型集团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汇 编》 大型集团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汇编目录 第1章企业内部控制——资金 1、1 资金管理风险与关键环节控制 1、1、1 资金管理风险 1、1、2 资金管理关键环节控制 1、2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1、2、1 资金管理岗位设置 1、2、2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 1、2、3 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 1、3 现金和银行存款控制 1、3、1 现金收支控制流程 1、3、2 现金清查处理流程 1、3、3 备用金支付控制流程 1、3、4 现金管理控制制度 1、3、5 银行存款控制流程 1、3、6 银行存款控制制度 1、4 票据和印章管理 1、4、1 票据管理规范

1、4、2 印章管理制度 第2章企业内部控制——采购 2、1 采购管理风险与关键环节控制2、1、1 采购管理风险 2、1、2 采购管理关键环节控制2、2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2、2、1 采购管理岗位设置 2、2、2 采购授权审批制度 2、3 请购与审批控制 2、3、1 采购计划编制流程 2、3、2 采购申请审批流程 2、3、3 采购申请审批制度 2、3、4 采购预算管理制度 2、4 采购与验收控制 2、4、1 采购询价比价流程 2、4、2 供应商选择流程 2、4、3 供应商评定流程 2、4、4 购货合同签订流程 2、4、5 采购验收控制流程 2、4、6 采购控制制度 2、4、7 验收管理制度 2、5 付款控制

2、5、1 付款审批流程 2、5、2 退货管理流程 2、5、3 付款控制制度 2、5、4退货管理制度 2、5、5 应付账款管理制度 第3章企业内部控制——存货3、1 存货管理风险与关键环节3、1、1 存货管理风险 3、1、2 存货管理关键环节控制3、2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3、2、1存货管理岗位设置 3、2、2 存货授权审批制度 3、3 验收与保管控制 3、3、1 存货采购管理流程 3、3、2 存货采购控制制度 3、4 验收与保管控制 3、4、1 外购存货验收流程 3、4、2 自制存货验收流程 3、4、3 存货储存管理制度 3、4、4 仓库调拨管理规定 3、5 领用与发出控制 3、5、1 材料领用工作流程

内控失败案例整理

TCL收购的汤姆逊彩电,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个企业连年亏损,原因是资产评估不到位,最后宣布并购失败。TCL-汤姆逊并购成TCL负担——不可忽略的“专利市场有效期”。 2004年,并购刚刚完成时,李东生曾公开在媒体上阐释此次并购的收益,他说:“公司合并后,仍将会沿用双方的原有品牌,在亚洲及新兴市场以推广TCL品牌为主,在欧洲市场以汤姆逊品牌为主,在北美以汤姆逊原有的RCA品牌为主。同时,并购后的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可以利用汤姆逊已有的34000余项彩电专利;1000多名员工的研发队伍,通过其全球六大研发中心,合理分配资源,从而提升核心技术的积累。”然而,这个说法会让局内人颇为疑虑,因为汤姆逊的名头虽然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类生产商,但专利许可却是其四个主要业务方向之一,一个经营专利许可的企业,怎么会把诸多专利拱手送人? 这个问题,在2006年8月公布TCL2006年上半年年报的时候就明白了。TCL指出:“集团在欧洲遭遇滑铁卢主要由欧洲彩电市场环境的剧变导致。2005年下半年开始,以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电视开始大幅取代传统CRT电视,而TCL集团在平板电视方面的核心技术甚少。”也就是说,在TCL并购过来可以利用的34000余项彩电专利中,符合市场需求趋势,拥有使用生命力的专利技术并不多。 三鹿 三鹿集团制定了积极扩张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确保配方奶粉、力争功能性食品和酸牛奶产销量全国第一,液态奶及乳饮料保持前三

位。但在全球性原奶危机的背景下,奶源短缺和竞争激烈是近年来奶业发展的突出特征。1998-2006年,我国奶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原奶供应能力出现巨大缺口,没有足够的优质奶源,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应放缓。三鹿集团盲目冒进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巨人集团(投资多元化过于急,风险控制失效。筹资未申请银行贷款)1997年底1998年初,史玉柱创立的巨人集团跨行业经营,进入房地产业。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巨人大厦,想借助房地产火爆的买方市场大赚一笔,不想国家出台紧缩银根政策,想靠贷款维持建设的路子被堵,私人间借款面临到期,自有资金已全部投入基础建设,巨人集团资金链断裂,巨人大厦地上建筑不见踪影。 董事会被架空: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一个人说了算。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起着制约管理层专权,提高公司决策水平,强化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而董事会无法发挥其作用,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决策人或主管手中,那么会导致决策失衡,难以控制其风险,从而导致管理当局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失误而拖垮整个公司。 1994年8月,史玉柱提出老“巨人”的总目标是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秉承多元化发展的思路,老“巨人”跳出电脑产业,在全国兴起的房地产热和生物保健品热的刺激下,将生物工程和房地产列为新的产业支柱。史玉柱本希望通过新的扩张激发出新的创业激情,利用巨人的品牌优势快速攫取超额利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4396535.html,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20期 【摘要】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公司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风 险防控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对如何加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集团公司;风险防控 每一个组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为了有效识别风险并对其影响的可能性进行准确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企业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大多数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了,但是这种重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仅止步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好像只要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就已经实现了内部控制。而制度的建立往往又照搬照抄,或者委托第三方,制定一套看起来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挂在墙上,完全不符合本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同时也不采取切实举措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最终还会抱怨,认为内部控制也不管什么用,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还照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或形同虚设 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或形同虚设的问题,内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关键人员大权独揽,集体决策制度流于形式;内部机构设计不切实际,责权分配不明晰、合理,职能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缺失或交叉,或者有些虽设置合理但员工并不了解,不清楚本企业架构及责权分配情况,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走向破产的境地。 2.发展战略不清晰或不明确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但是很多企业的战略不清晰、不明确,或者根本就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没有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或因主观原因致使战略频繁变动,让大家无所适从,最终发展战略变成一纸空文。 3.风险意识淡薄,忽视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会计城 | 2015年11月11日来源 : 互联网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大纲

**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大纲

目录 一、总则..............................................9-1-1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9-1-1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9-1-2 四、内部控制的体系......................................9-1-4 五、内部控制的流程和职责分配............................9-1-5 六、内部控制的内容......................................9-1-8 第一节投资管理业务的控制 .............................9-1-8 第二节登记注册业务的控制 ............ 9-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基金销售业务的控制 ............................9-1-10 第四节信息披露与交流的控制 ..........................9-1-11 第五节电子信息系统管理的控制 ........................9-1-12 第六节公司财务系统的控制 ............................9-1-12 第七节监察稽核业务的控制 ............................9-1-12 第八节公司行政与人事管理的控制 ......................9-1-13 七、内部控制的方法.....................................9-1-13 八、附则.............................................9-1-14

三九案例((终稿)

从企业计划和战略管理看三九的落幕 作者:群侠

目录 一、案例回顾 (3) (一)上世纪90年代中到2000年的大举收购扩张 (3) (二)2000年-2002年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 (3) (三)2002年-2004年渠道扩张的惨败 (3) 二、三九集团二十年成败原因分析 (4) (一)“三九”的成功 (4) 1.产品卓越,核心竞争力明显 (4) (1)品牌营销打造“金漆招牌” (4) (2)技术领先创造规模效益 (4) (3)产品相关多元化发展实现竞争合力 (4) 2.管理体制适应市场并充满活力 (5) 3.国营背景助力企业发展 (5) (二)“三九”的失败 (5) 1.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缺乏有效性 (6) 2. “种草”式发展损害了核心竞争力 (6) 3.其他管理原因 (6) 三、“三九”事件的教训 (7) (一)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来制定战略计划 (7) (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8) (三)合理的多元化投资 (9) (四)其他 (10)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回顾 2007年2月,深圳市检察院以“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对原“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等四人进行了指控。在这之前的2005年,赵新先就已在北京被拘,随即押送深圳,失去了自由。 赵新先的落马,昭示着“三九”这一个20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医药帝国一个时代的终结。从创立之初,深圳城郊笔架山上一个仅有6名工人和8个聘用工人的小小南方药厂,发展成为一个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国内知名度最高、盈利性最好的中药企业,“三九”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之后,“三九集团”经历了三次大张旗鼓的战略扩张:(一)上世纪90年代中到2000年的大举收购扩张 利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契机,“三九”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兼并潮,用4-5年的时间,出手并购了140多家地方企业,其国有企业背景,让“三九”的并购一路绿灯,此时的“三九”总资产猛增到186亿元,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和房地产八大行业。 (二)2000年-2002年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 此时的“三九”提出了“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营,网络信息和金融租赁两大产业为支柱”的战略思路,2000年4月,“三九医药”在深交所上市,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九”强势控股了三家上市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上仅次于德隆的大鳄。但缺乏整合和深耕的企业战略,混乱的资本运作、缺乏监控的财务制度,导致“三九”在资本市场严重碰壁,到2002年底,三九企业集团的经营净利润只有2271.3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债务总额为191亿元,资产回报率仅为0.1%。。 (三)2002年-2004年渠道扩张的惨败 这一阶段“三九”提出了专业化的“三化战略”,即“中药现代化、中医专业化、健康服务化”,开始了另一场以“渠道为王”大型扩张。但此次大跃进式的冒进扩张,彻底冲断了“三九”的资金链,一时无两的产业大鳄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巨额的财务危机,将三九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从一个产值近100亿元的企业到负债累累,最终在国资委的介入下勉强寻求战略重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