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

一近期建设规划

1 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步骤,是针对总体规划实施性问题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应与总体规划配合,总体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2 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规划)的关系。

1)近期建设规划:具体性,操作性,针对性;现实性,实施性。

2)远景发展规划:原则性,目标性,指导性。

3)近期建设规划应以远景规划为依据,以远景的目标为出发点,为近期建设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并为远景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3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提出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配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防灾等措施,制定适应市场机制的近期规划的实施政策。

4 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3)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保护措施。

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

根据近期建设规划的建设重点:

1)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的选址,规模和时序。

2)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时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二发展用地综合评定

1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情况和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性。)

a建设条件现状b工程准备条件c基础设施条件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从土地区位条件入手,对土地的经济属性和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

2 用地适用性评定

概念: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作用:1)为城市用地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一项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a.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b.道路公路选线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基承载力等条件。

c.经评定确定的不适宜建设区可用作公园建设。

d.基础设施的布局选址都要充分考虑土地适用性。

3)为某些专项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如防灾规划。

4)是空间管制的部分工作,作为提出禁建,限建,适建等控制要求的依据。因素: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矿藏);水文及水文地质(地面水,地下水)。

3 发展用地综合评定和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区别

1)用地适用性评定是针对用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定的。

综合评定是对用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

2)综合评定包括用地适用性评定。

3)都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4 城市发展用地选择原则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满足环保要求,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和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6)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

三人口调查与预测

1调查:

1)人口的自然变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年龄中位数,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迁移变动:人口地域分布,机械增长。

3)人口的社会变动:就业的产业结构,劳动构成,文化构成,民族构成。

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年初总人口

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年初总人口

2 预测:

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1)预测方法

劳动平衡法:根据经济发展确定新增基本人口数。很少采用。

职工带眷系数法: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递推法:当年人口数(1+n年的自然增长率+n年的机械增长率)n次方

一元回归法;城市化水平法

2)人口预测的作用

通过对人口的预测可以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确定各级各类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

确定防灾规划中各项灾害的设防标准。

作为确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依据。

作为确定城市化水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作为城镇体系中城乡统筹,乡镇布点等方面工作的依据。

3)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

往往都从增长面作预测,忽略了城市的容量和承载力,没有根据城市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四城市用地布局原则

1 总体布局原则1)立足全局,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3)点面结合,城乡协调发展。4)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好城市主要用地。5)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6)近远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1) 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

地形,地质,供水,供电,排水,防灾等。

2)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3)防止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

4)工业用地应与居住用地合理布置。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1)工业用地位于居住区下游,下风向,并有一定防护距离。

2)考虑职工通勤的便捷与交通的可达性。

3)如果是工业的附属居住区,要考虑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

4)互不干扰。

3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1)协调城市整体发展。2)以人为本,延续传统居住生活方式。

3)生态效应,结合绿化空间。4)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

5)建立和谐,健康,安全的社区,予以空间和设施的支持。

6)有利于物业开发。

4 城市绿地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等自然环境。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两种形态。

绿带适用于人口比较稳定的城市;

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主要采用线形扩展,楔形绿地。

5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原则(※)

公共设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兼容性。

公共设施的布局原则

1)确定合理的规模和服务半径。

2)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3)考虑城市景观组织要求。

4)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5)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A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中心地区

B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1)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

2)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

3)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大学毗邻,相互促进发展。

C 体育设施

1)大型体育设施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

2)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

D 医疗卫生设施

1)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2)有些小城市担负着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

6 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原则(※)

1)充分结合自然条件。2)考虑与城市布局的关系,不要割裂城市。

3)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4)考虑各交通的联运。

A铁路:

1)货站交通运输量大,仓储用地大,宜在城区外围。

2)客站宜在城区中,大城市应安排在中心区边缘,中小应尽量与城区相切。

B 港口:港口与城市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保留生活岸线。

C 公路:1)公路是城市路网的延伸,与城市道路良好衔接,过境公路不宜穿越城区。2)客运站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接近,形成换乘中心。

3)货运站宜布置在城区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

4)一些大型工厂,仓库的布置要与公路结合。

五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自己总结

六城市总体布局模式

1 集中式: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优点:1)便于完善服务设施。2)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3)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注意问题:1)应处理好近远期关系。

2)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留有发展余地,避免出现混杂和干扰现象。A网格状:1)易于建筑的布置,但易造成布局的单调。

2)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发展,但不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适合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B环形放射状:1)一般由放射形和环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

2)由于有很强的向心趋势,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易于形成城市的轴线景观系统。

4)最大的问题在于可能造成中心的拥堵和过度集中。

5)用地规整性差,不易于建筑布置,不适合小城市。北京,巴黎2 分散式:大城市应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特点:1)通常由于受到自然地形,资源,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若干片区。 2)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

3)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A组团状:1)一个城市分为若干不连续用地,通常被农田,山体分割。

2)布局因地制宜,较为灵活,易接近自然。

3)易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

4)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合理分工,加强联系。

5)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 6)组团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B带状:1)通常由于受地形限制,沿一条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2)城市交通和景观方向性强。

3)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应考虑发展平行交通线。

(案例:深圳,兰州)

C星状:1)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交通走廊发展而成,多个线性城市叠加。 2)受到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案例:Copenhagen)

D环状:1)是带状城市的特殊情况,一般围绕山体,湖泊等,联系较带状好。 2)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良好景观。

(案例:浙江台州)

E卫星状:1)一般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小城市,中心支配性强。

2)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多方面有密切联系。应处理好等级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交通联系等问题。

3)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均衡分布。(案例:上海,伦敦)

F多中心:1)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构。

2)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七.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作用,目的,方法。

1.作用:弄清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发展条件,找出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目的: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手段。

3.方法:现场踏勘,发表格调查,访谈和座谈,文献查阅,类比。

二.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确定依据。1.概念: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

2.依据:1)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

2)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3)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三.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

1.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2.对不同城市和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

3.有利于规划指标的定量与统计。

四.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作用。

1.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2.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控制,对用地进行指导。

3.提高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合理经济的使用土地,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4.直接体现城市内部结构。

5.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

八.城市发展

一.主导产业的特征

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地区。

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一定程度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

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

二.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2.城市主导产业结构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军事防御。。。)。

居住区规划:

一四大系统各自作用

■空间——

1 空间层次的作用及关系。

1)构筑丰富的外部空间,提高居住环境品质。

2)满足不同活动对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的要求。

关系:生活空间领域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

逐级衔接的原则,并且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

2 围合空间的作用及注意问题。◎

1)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易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2)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并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4)易于创造外部空间的层次。

注意问题:1)考虑日照,通风等技术要求。

2)合理的尺度与比例,D/H过大则缺乏稳定感,D/H过小会压抑。■道路——

1 各等级的道路的作用。

1)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联系。

2)居住小区级道路: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

3)组团级道路: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4)宅间路:入户。

2 路网建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

1)是居住区空间结构的骨架。2)实现交通功能,是功能布局的基础。

3)是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道路的分级衔接的作用。◎

1)保证交通安全,各行其道,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2)保证环境舒适,深入宅间的道路车辆少,车速低,噪声小。

3)保证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性,路网构成了居住区的骨架。

4 道路通而不畅的作用。◎

1)方便居民出行,保证良好的通达性。

2)避免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越。

3)保证环境安全舒适,“不畅”可以降低车速,行人安全,减少噪声。

4)有利于塑造丰富的空间景观,“不畅”可以带来视线的变化。■绿地——

1 绿地的作用。

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2)具有生态效益。改善小气候,防尘,防噪等。

3)构成促进交往的公共领域。4)具有经济价值。

2 公共绿地分级的作用。(自己思考一下)

3 各类型的绿地的作用。

1)公共绿地:提供人们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交流。

2)宅旁绿地:区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加强归属感与识别性。

3)专属绿地: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

4)道路绿地:优化道路景观,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设施——

1 设施分级的作用。◎

1)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内容与其服务的人口规模相适应。

2)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使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得到集约利用,避免浪费。

3)保证设施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2 各类型的设施的作用。

1)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影响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与质量。

2)市政公用设施:满足水,电,气,冷热,通信,环卫的供应。

3)停车设施。4)安全设施:保证居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5)管理设施:社区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对关系到住宅去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和住户利益事务的居民意愿,意见的征求与决策;物业管理机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6)户外场地设施:供不同年龄的人群休闲运动的场地及设施。

二四大系统设计要求

1 空间布局要求。

1)注意室外空间的营造。2)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的要求。3)形成良好的景观。

2 道路设计要求。◎

1)因地制宜,结合地形,人口用地规模。2)通而不畅。3)分级衔接。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3 绿地设计要求。

1)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2)服务半径合理。3)结合地形。

4)结合功能需要。5)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 设施布局要求。◎

1)与规划结构相适应。2)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3)形成各级生活中心。4)相关项目组合布局。

5)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布置。6)充分发挥设施的经济效益。

7)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三空间布局经济技术依据作用

1 住宅日照: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2 日照间距: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

3 住宅间距:保证住宅获得基本日照量,满足安全要求,以及户外场地的日照要求和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问题。

4 住宅朝向: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

(总之,各项都是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要求的因素,都是住宅群体空间布局中应考虑的因素。)

四技术经济指标作用△

1 用地平衡表:

1)用数量表明住宅的用地状况。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合理。

3)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千人总指标: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

3 分类指标: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

4 配建水平:反映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区人口规模的适应程度。

5 容积率:◎

1)控制着住宅区建筑的建设总量。2)容积率过高,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容积率过低,不能满足土地的经济价值要求,浪费土地资源。

6 建筑密度:◎

1)保证了一定的敞地率,绿地率。2)反映了住宅区的环境质量,保证了必须的技术经济要求,比如日照,通风等。3)控制一个合理的开发强度。

7 绿地率:控制和体现住宅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

8 公共绿地率:反映了可供居民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用地中比例。

9 人口密度,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分别从人口与用地的角度反映居住环境质量。规划设计原则

1 住宅区规划的设计要求。

1)方便——设施配套,空间布局合理。2)舒适——功能适宜,绿化良好。

3)卫生——采光,通风,日照等。4)安全——防火,避震,交通、人身安全。5)美观

2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3 物质空间环境识别性考虑因素。

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型,空间格局,环境氛围。

4 场所的意义。

1)赋予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使居民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5 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

1)丰富的社区文化。2)项和的生活气息。

3)融洽的邻里关系。4)文明的社会风尚。

6 公众参与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

1)反映居民享有公平权益。2)使居民热爱关心社区。

3)使社区产生归属感,有利于建设文明社区。

7 生态考虑。◎

屋顶绿化系统;窗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贮存处理;太阳能供暖系统;分质供水系统;人车分行系统;供热,供水,排水,通风系统的生态考虑。

构成/规划结构

1 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关系。

1)住宅区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后三者。

2)后三者的规模,等级不同,边界划分方式也有所不同。

2 社区在住宅区规划的意义。

住宅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1)社区构筑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人际关系。

2)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上提供场所。

3 社区规划与住宅区规划的区别。

1)地域界定——与行政管理范围有关;以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界定。

2)工作方法——自下而上,从居民入手;自上而下,从用地入手。

3)居民参与度——参与为重点;很小或不参与。

4)工作核心——成员互动,社区意识;物质环境建设。

5)规划目标——社区健康发展;物质环境的完善。

4 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

建立一个以1)提高居住环境质量2)促进社区发展3)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均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为目标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引导准则。

空间

1 空间布局形式(群体平面组合形式)优缺点比较。

1)行列式——构图强烈,肌理强,易保障日照和通风;但布局单调。

2)围合式——空间感,院落感强,节省用地;但通风较差,适合严寒地区。3)点群式——布局自由,空间丰富,日照通风好,占地小;但用地不经济,适合较困难的地形。

4)混合式——节奏,尺度比例丰富。

2 如何使住宅区的空间富有特征性和丰富性。住宅的立面平面组合方式,公共建筑的个性特征,生活空间层次的合理衔接,户外环境的丰富,道路的线型变化以及其景观特征等等。

道路/设施

1 道路分级的依据。

1)功能上的不同。2)布局形式上的不同。3)技术要求不同。

2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形式的优点。

经济,方便,适用性强。适用于小汽车不多的地区。

3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为了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正常舒适进行,避免大量私人机动车辆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比如噪声,安全,空气污染等。

原则:步行车行独立路网系统;道路分级明确;合理设置停车位和回车场;步行路应该贯穿于整个住宅区内部,联系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

4 设施分级及服务半径确定的依据。

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

5 各种停车方式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的影响。◎

6 各类户外活动场地的设施配置与规划设计要求。

1)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分配供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的户外活动设施数量。

2)合理布置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的设施场地的位置以及与住宅之间的关系。

技术经济指标

1 划分住宅区各类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

1)住宅区总用地:

以道路为界线:城市干道以红线为边界,居住区级道路以道路中心线为边界,公路以路幅线为边界。

以用地边界为界线,以天然或人工障碍物为界线;

住宅区内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建用地应排除。

2)住宅用地:住宅前后的界线一般以日照间距为基础,住宅左右的界线一般以

消防要求为条件。

3)公建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线来划定。

4)道路用地:在住宅区界线内的所有道路的红线或路幅界线内的用地,除去宅间路和公建等专用道路。

5)公共绿地:与建筑相邻的距房屋墙角1.5米;与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相邻的距路边1米;与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相邻的算至红线。

2 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的关系。◎

区域规划——课件知识点

区域与城市

1.现代区域综合研究特征以及研究历程

特征:多系统,综合性,空间性特性

研究历程:

1) 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问题

针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通病: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城市臃肿等,提出了城乡结合,自给自足的城乡型的城镇模式,围绕大城市发展形成一系列新城镇,这些新城镇占地约6000英亩(2400公顷),其中城市用地1000英亩(400公顷),四周农村用地5000英亩(2000公顷),城乡比例为1:5。

评论: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2) 1933年《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评论: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

3)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区域的整体性

城市住区三大目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保证生活基本质量、与自然协调

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等等。

2. 区域的概念(惠特尔西)

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

3.区域的基本特征

可度量性;系统性(类型,层次,内部要素);不重复性

4.区域的类型

1)根据物质多样性的标准:自然经济区、社会经济区

2) 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划分为三类:

单一特征的区域

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

? 产生于同类过程,形成高度内在联系的区域

? 由不同类过程作用,形成较少内在联系的区域

? 仅具有松散的内在联系的区域

为研究和教学服务的一般地理区

3)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征上存在的相关性

均质区——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

枢纽区——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内部靠核向外引发交通线路,联接周围区域,商业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可以看成枢纽区

5. 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它的作用是与其影响所及的地域范围联系在一起的。

城市的职能——经济(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旅游等)、政治、文化等职能

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其中的某一项或若干项职能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发挥其中心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的城市或城镇群。

6.中心城市的含义及作用

中心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的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

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它发展条件的制约。

7.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明确城市今后应着重发展和限制的

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

应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2)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必然要涉及到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有必要先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然后在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各相关城镇的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相关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3)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应采取何种布局形态。

区域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收入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劳动者的报酬和财产收入

2.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原则:1)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原则

2)系统性原则: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特点;国家、地区……;产业的各种连锁效应;区域的层次。

3)适应市场需要,促进技术进步的原则

注:主导产业将随着经济、科技、区际分工的发展而变化

基本思路:

1)合理的区域分工

2)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收入弹性法: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产业发展前景好。

(收入弹性系数: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

生产率上升率法:某产业生产率提高的快慢衡量该产业能否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产销区划法:产品到达消费市场完全核算费用小于全国、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平均成本,则生产该产品的部门有可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调整区域产业组织结构(区际经济关系)

区域横向经济联合,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集团化

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服务的辅助产业(关联产业)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3.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对特定区域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内区域内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换汇

2)进口替代战略----本国制造产品(制成品)替代进口

3)出口替代战略----制成品出口换汇

4.区际要素流动(劳动力、资金、技术)

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方向大体受三个规律支配:向需求最大的方向移动;向收益最大化的方向移动;向最近的区域移动

5.协调发展的含义

通过区域内的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及资源等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和促进,达到良性循环的态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包括:区域发展功能的协调、区域发展空间的协调、区域发展支撑体系的协调、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

区域规划(重点)

1. 区域规划的发展(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参考外建史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

背景:针对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

田园城市的定义: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模式:

a.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b.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c.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各类已有的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每一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为6000英亩,其中至少有5000英亩作绿带,其余的给城市用。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这些田园城市整体上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其它田园城市之间。每个田园城市都有农业用地所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其它相应的设施,作为永久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从而达到“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

2) 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学说

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1915)

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

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3) 芒福德(1895—1990)的区域思想

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1938)《城市发展史》(1961)

a.生态学区域论: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b.城市—区域研究: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

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c.区域整体观: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考题: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芒福德说“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对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进行区域条件分析。

2. 区域规划的实践

a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解决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出现超越自身范围的问题(居住、交通、供排水、用地等)

纽约市区域规划、大伦敦地区规划

b 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大都市地区的高速度发展,边远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的劳动力、技术流向发达地区,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发展的差异

俄罗斯电气化计划(1920)美国田纳西流域规划(1933)黄河综合利用规划(1954年)

3. 大伦敦规划结合外建史

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规划,确定人口和工业的合理分布,以消除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及近郊所造成的拥挤现象。并运用田园城市的思想发展卫星城。

规划对象: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面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

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100多万人口,把他们重新安置到许多经过规划的卫星城去,而这些卫星城从一开始就能就地工作和居住。

阿尔伯克龙比认为,要在伦敦中心区改建贫民区和落后地段,使它具有足够标准的绿地,就需要有计划地安置60多万过剩人口,加上在伦敦郡以外的40万过剩人口,总共超过100万人。规划在伦敦四周设置了一条绿带,平均宽度为5英里,构成一个制止城市蔓延的有效屏障,同时也给伦敦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地带。最重要的是,这种绿带从根本上影响了对过剩人口的处理方法。如果过剩人口迁移到绿带边缘以外或者更远些,这就完全超出了当时到伦敦通勤的正常距离,势必需要建设一批在居住和工作上自我平衡的,真正符合霍华德意图的新城镇。因此,阿尔伯克龙比规划了8个完全新建的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的平均规模约5万人,建在离伦敦20—35英里的地方。其余60万人应该迁往扩建的现有小村镇,大部分距离伦敦30—50英里,有的还要远些。

考题: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

4. 卫星城与新城的关系

卫星城: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并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不同的类型,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新城: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叶,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5. 我国的区域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编制

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始于1956—1960年,其后停顿了20年。改革开放后,区域规划出现了多种类型,其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的空间规划系列。

“十一五”规划编制(2006—2010)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三个阶段(了解):

1) 从现在开始到2004年年底,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并在年底形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国务院。

2) 2005年前三个季度,做好有关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草案。这一阶段,要重点做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

3) 2005年前三季度之后,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经中央和国务院审定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专项规划原则上要在二00六年完成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由于涉及的问题更复杂,编制时间可以长一些,完成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编制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成为新五年规划编制中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

6. 区域规划的定义、基本形式

定义: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基本形式: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1) 综合规划

把规划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总体的、全局的规划。它的主要任务是论证规划区的地位及其与外区的关系,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开发的总方针、区域发展的基本轮廓,建设的主体框架,协调区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布局,确定规划实施方案,分析规划实施效益。

2) 专项规划

是按区内的产业或门类所进行的规划。某一专项规划是根据该产业或该门类在区内的功能和地位,对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进行的规划。

专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综合规划更强调其整体性、全局性,需要综合平衡。

7. 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内容(了解)

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

1) 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 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 拟订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 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 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区域规划的内容:

1) 研究地域资源的开发和宏观区域背景的发展条件,确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2) 研究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人口、社会事业等专项经济社会部门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3) 确定区域市镇、交通、能源、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体系的统一布局和配套发展

4) 进行综合平衡,提出综合性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建议

8. 国土规划相关知识

国土规划:对国土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全面规划。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国的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国土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规划地区的优势和特点,从地域总体上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地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具体任务:

1.确定本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

2.确定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明确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相互关系;

3.合理安排交通、通信、动力和水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

4.提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与对策;

类型:国土规划一般分为国土综合规划和国土专项规划。

国土综合规划是对规划地区全面进行国土开发整治的总体规划;

国土专项规划是以完成某一项国土开发利用或治理保护任务为中心内容的规划。

层次:国土规划按地域层次一般可分为四级,即:

全国的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一定地域的

内容:

1.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

2.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

3.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4.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5.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6.交通、通信、动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的安排;

7.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8.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域;

9.宏观效益估价;

10.实施措施。

国土规划中应规定国土开发整治的规划指标,如耕地保有面积、耕地灌溉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沙漠化防治面积、盐碱化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大江大河防洪标准、城市化水平等。

《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国土资源的基本状况;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

国土开发的地域总体布局;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基础产业布局;

国土整治与保护;

国土开发中几个问题的对策(耕地问题、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劳动力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和规划纲要的实施。

对国土规划的认识:

把国土仅看成是资源的总称,甚至等同于土地,而不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域空间;

可以由发展规划覆盖;

1998年国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承担国土管理的主要职能。但国土资源部现只管土地、矿产、海洋(底部)三大资源,管不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他国土资源,更管不了整个国土空间;

土地利用规划有时被简称为“国土规划”。

(需要以高层次的对各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开发建设布局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国土区域规划为依据。这种区域性的空间综合协调规划是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系列中最薄弱的环节。)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关系: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两者同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在区域层次上有相当的规划复合性,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等就将区域规划统称为国土规划,表明这两者的区别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一般来说,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的战略布局,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和长远,往往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安排,并能为国民经济长远计划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而区域规划则受到国民经济计划的影响,侧重在一个地区各项建设的空间部署,一般包括了区域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布局方案和计划时序,并可通过城市规划和专业部门发展计划得以贯彻实施。

9.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 均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在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2)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结构;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城市规划对区域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布局的具体落实,并可在落实过程中作必要的修订;

4) 城市规划的区域分析:区域规划部分内容在城市规划中的渗透。10. 目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1) 规划与立法

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

2) 比较与竞争

传统规划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多侧重静态的物质资源,忽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的流动性。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人的因素。

3) 集聚与扩散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

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

4) 刚性与弹性

传统的空间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要求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有一定的弹性,对象为划定为有选择地引导开发和重点鼓励开发地域。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划定严格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使其具有法定的刚性约束力。

5) 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6) 沟通与管治

——重视公众参与(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公众和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Governance)。

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

1.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

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后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指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

同步与平衡发展。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

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扩展。

2.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A.农业区位理论

1.代表人物: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年)

2.研究的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3.提出的问题:耕作业和畜牧业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

4.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孤立国:单中心城市(在平原上)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地区,该区气候、土壤肥力等均一致,外围只有荒原。

----“孤立国”无河川、运河,马车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中心城市是唯一的市场。

----市场(获取最高的纯收益)是农业生产的唯一动力,农民据此调整生产品种。

----运输费同运量、距离呈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市场价格、工资、资本利息不变。

5.经济指标

销售价格决定于品种、经营方式和市场的需求;

销售成本=生产成本+运费

利润(区位地租)与运距呈反比。

6.“杜能环”(由城市中心向外)

1 自由农业带——

2 林业带——

3—5 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程度逐渐降低的三个农耕地带

◎无休闲的轮作谷物带

◎带有长期休闲的多区轮作带

◎三田制农耕带

6 粗放畜牧业带

?农业区位理论为区位理论中两个重要规律——距离衰减法则、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准备。

? 吉伯斯的同心圆模式

? 阿隆索的竞租理论(Bid-Rent )

? 温哥的居住区位选择

B.工业区位理论

1、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的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2、研究目的

工业企业根据什么原则被吸引到某特定场所,从而获得最大利益。获得最大利益的场所就是最佳区位。

3、最早的研究

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龙哈德

区位三角形——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

(区位因子——最小运费点)

4、韦伯——创建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最低成本学派)

最佳区位因子:运输成本、劳动成本、集聚——最小运费点的三个指向

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只讨论经济因素,假定气候、地质、地形、民族、工人技艺相同。

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生产条件和埋藏状况不变;消费地为已知点,需求量不变;劳动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

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品种进行讨论。

运输费用与里程和载重呈正比,运输方式为火车。

6、核心思想: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企业成本和运费最低。

7、韦伯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工作过程:

◎根据运输指向,确定运费最小点。

◎根据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

◎根据集聚(集中或分散)指向,作第二次修正。

8、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对工业区位理论的发展——根据运费构成分析,提出了终点及倒运点区位论。(运输成本学派----修正了韦伯的运费与距离呈正比)

运输成本——线路运营费用,装卸费用

C.区位理论的市场学派

● 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 中心地理论《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33年)

中心地理论

1、假设条件

地域是一个均一的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人工障碍等的影响

地域上的经济活动可在各个方向上移动

居民及购买力是连续、划一的分布

消费者根据最短距离原则在空间上活动2、服务半径和市场区

3、市场的等级序列和网点的门槛人口

等级高的市场(城市)功能全,数量少

等级低的市场(城市)功能少,数量多

高等级的市场(城市)的功能覆盖了低等级的市场(城市)的功能。

4、市场网络的三种基本类型

市场原则:从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适用于联系方便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内部。

交通原则:按主、次中心之间最短距离而定出的中心体系,适用于有重要交通线通过或新开发地区。

行政原则:一个主中心能控制周围六个亚中心,每个亚中心又可控制六个次中心。这是行政管理要求的结果。适用于自给自足的地区。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者乌尔曼将克里斯塔勒的理论引入美国,被成功地用于城镇聚落的分布、城市零售商业的区位等。

考题: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网络特征。

区位理论及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3. 空间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在现代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只有采取规模集聚的区域空间结构形式,才能有效地组织高效率的社会化大产生和满足现代化、社会化的城市生活要求。

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 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理论

a.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

b.城市区位级差地租理论

2) 空间吸聚理论

集聚体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空间吸聚包括:资金、人才、原材料、劳动力等,其

中以劳动力的空间吸聚现象最为突出。

以人口城市化理论为代表

推拉力理论:

推力:发展中国家农村破产,大量人口推入城市,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子

拉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将人口拉向城市,拉因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卜贡杰模型:在推拉因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控制性次系统和城市控制性次系统,社会文化调节技能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农村家庭组织结构,家庭观念,财产继承

城市控制性次系统:进城居住与就业的难易程度,对外来人口的态度

社会文化调节技能:进城人口的适应过程,城市的适应过程(提供住房,就业岗位),农村的适应过程(针对失去劳动力进行调整)

3) 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早期的研究:城市规模的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 1913年(德国学者):城市按人口规模呈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有规律的序列分布法则

? 1939年(美国学者),首位城市法则——一个国家(区域)的首位城市(即规模最大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首位度:S=P1/(P2+P3+P4)

4)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图)

a.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表现为城镇规模小,相互间联系较为松散,多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b.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

基本经济部门在空间集聚发展,促使若干特定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核。同时,技术革新的较快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出现,并依托大力开发的区域交通网络,将周边和外围地区的资源和潜力更多地吸聚到经济循环中来,并分配给原有的中心和形成新的中心,从而形成极核城市发展较快的非均衡城市体系。

c.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

生产的高度发达使极核城市的反集聚效益开始出现,交通信息手段的日益进步为城市的扩散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在区位级差地租的内在作用下,出现了由经济活动极核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趋势。由此,区域经济活动过密过疏的问题将日趋缓和,并有可能出现一批后来居上的新产业极核城市,多为中后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

d.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地区间的阻隔和差异已逐渐消失并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各地区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高水平的、动态的均衡发展之中,多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5.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理论的中心思想

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理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的建立,形成有利的区位,方便人口的流动,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作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6.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网络开发是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度组合。

7.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异理论

a.原材料出口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由边境地区向内地推进,呈现以输出港为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各城市分布多取决于原材料资源区的分布,城市网络主要为等级传递型,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与外界的联系频繁,经济专门化程度很高。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地区。

b.工业专门化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呈群状集聚体,形成交通便捷的区域网络。其发展的动力是追求集聚优势,工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经济专门化程度很强,区内协作联系明显重于与区外联系,城市规模分布无固定模式,城市发展次序取决于市场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c.外缘带商业推进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发达地区逐步向次发达地区推进,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外缘地带渗透的梯度特征。其发展的动力是发达的核心地区向外缘地带的投资,由于城镇多作为地域的服务中心,因此商业是城镇的主要职能,城镇经济专门化程度较低,城市间联系表现为以核心区城市占支配地位的资金和劳力的流动,在区域城市规模分布上往往呈现出强烈的首位城市型特征。

d.社会变动模式

这种模式最为普遍,其直接动力是技术和劳力持续的更新和迁徙,间接和内在源泉是整个社会的经常变动和演进。城市间联系密切而多样,经济专门化程度亦因时因势而异,城市分布格局亦变化迅速,是一种内源式的区域发展模式。

考题: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8. 空间扩散方式

1) 周边式扩散——从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是一种最简单和最自然的方式。

2) 等级式扩散——从中心点跳过相邻地区,而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或次级中心点的区域扩散,反映出同级城市由于属性相近,扩散和交流也更容易实现的基本特征,信息、创新的扩散往往表现为此类方式。

3) 点轴式扩散——由中心点沿交通干道串珠状向外延伸,多形成若干扩散轴线或产业密集轴带,反映出交通干道往往是产业经济向外扩散的基本传递手段,也是一种非常常见和相当有效的扩散类型。

4) 跳跃式扩散——中心点的扩散向指定地点的非常规的跳跃式集中,往往是满足某些资源指向性产业群布局或产业协作的特定要求。

5) 发展极式扩散——多在扩散影响较小、辐射作用较弱的地区,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兴起而带动的扩散,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空间不均衡性。

6) 反磁力式扩散——多在中心点的外围选择若干地点,通过一定的空间差异政策人为地诱导中心点的扩散,主要是为了抵消中心点吸聚力过强而可能产生的反集聚效益。

9. 区域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效应(扩散效应分析)

1) 回流效应:外围区域经济增长吸引了本区域的资金、劳力和原材料,削弱本区域的发展机会,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2) 扩散效应: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区域产品及原料市场增加,技术改良加快,就业机会扩大,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利的影响。

?通过政策,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散效应

10.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发展之间的倒“U”型相关关系

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的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聚集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通过有效地组织产业部门间及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1. 增长极核理论

经济空间并不是平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

▲增长极理论的内在机制

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为生产要素(即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造成周围地区因人才、物力、财力的减少而降低发展的速度,同时包括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带来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从发达地区向外扩散,而又流向落后地区,从而促进外围地区发展,即扩散效应。

考题: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结合后面附的城市规划新编制办法看,很多地方有所改变)

1. 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

概念: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含义:

1) 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

2) 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中心地理论)

3) 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

4) 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

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

5) 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

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

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

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2. 城镇体系规划目标

城镇体系的规划目标与城镇体系所在区域的发展总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区域综合发展的一般总目标是借助于投资形式及其位置分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

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福利。城镇体系是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镇体系规划应从区域发展目标出发,建构一个产生最大综合效益的城镇体系结构(含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网络结构),为实现区域发展总目标服务。

3. 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 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

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

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

2) 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考过)

(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

(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

(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

(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

(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

(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

(i)城镇科技实力;

(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4.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演进

? 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空间扩散理论;

? 中心地理论;

? 增长极理论;

? 点轴发展理论;

? 核心—边缘理论等。

5. 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 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

?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

? 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 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 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考过)

不同地域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考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只有1999——2004年的有答案,答案为《城市规划原理》的页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20分) 1、城市规划区 2、邻里单元 3、城市规模 4、土地级差 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 1、可持续发展 2、分区规划 3、商务中心 4、货物流通中心 5、城市居住用地 6、邻里单位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曰照间距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 2、城市公共开发 3、城市居住区 4、曰照间距系数 二、简述题 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 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1-5题3分,第6题5分) 1、绿地率 2、城市规划区 3、城市公共开发 4、逆城市化 5、配建水平

【真题】同济城市规划原理真题汇总1994-2014考研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真题汇总(2014-1994)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201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 简答10*9 1.奥斯曼巴黎改建的内容及影响。 2.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3.计算容积率。一块25ha用地,其中A地块8ha,容积率---;B地块5ja,容积率---;C 地块10ha,容积率---。算总用地建筑密度。 4.低碳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体现。 5.多层与高层住宅区的停车布置与组织方式。 6.以某一城市为例,说明经济地理位置的特点,列举两个因素可以改变城市发展。 7.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某一资源在城市规划中的配置与利用。 8.简述城乡基础教育设施规划的大致程序。 9.城市总体布局如何考虑气候因素。 10.水网城市规划布局考虑的要点。 论述3*20 1.居住区规划如何体现城市文脉和特征。 2.就农村与城镇发展的区别,简述农村规划的特征。 3.就以人为本的理念,谈谈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市政2*5+2*10 1.什么是避难场所,其有效性体现了哪几个特点。 2.总体规划中给水量的有哪些方法。 3.污水处理分几级,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点。 4.什么是分布式能源,有什么特征,什么优点。 实践分析题 北方石油风景小镇,涉及到所有市政问题,安全问题,找问题,画处修改方案,计算水、电量;分析安全隐患等。 道交 名词解释10*2 等时线、换乘系数、港口作业区、非基于家的出行··················· 填空题14*1 向心交通是由------------------------------------------------造成的。 交通流两个要素,一是---------------------------,二是---------------------------- ·················· 选择10*2 特殊大桥,桥孔跨度的大小(单孔、多孔) 生活用物流园区服务半径 ··················· 简答2*13 1.就客运周转量的概念角度,分析城市规划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2.从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的角度,考虑如何缩短公交时耗? 论述1*20 图示自行车交通在市中心交通中的优势,分析我国市中心自行车交通量为什么少,对应的策略是什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同济大学03-04城市规划原理1试卷+答案

同济大学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 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日照间距 绿地率 容积率 服务半径 户室比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三、计算题(25分)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请计算: 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 一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 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 住宅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 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平方米/人) 居住区用地 其中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2.5米 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 居住区级:<=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2019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

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初试总分窦寅10247961341870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93 刘晓韵102479000001299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54唐苇102479521118211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28于叶10247900000130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23 陈薪10247900000132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72邓弘1024794202 15749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69 傅韵同102479000001305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296 李乐卉10247900000129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40 李子豪102479321108842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89 刘雨晗10247937011402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24 刘子健10247900000 130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31 罗圣钊10247900000 131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83 南晶娜1024791108063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60 裴祖璇10247900000129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298 万山霖102479501417592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79 王宣儒10247900000132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67 王哲明1024795106 1774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72伍静1024794202 1575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83 肖宏伟1024796134 1870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79 薛智捷10247932140936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17 张雪琛102479515118092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28 张卓异102479420 11570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278 朱敏吉102479000001295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272 胡琪曼10247900000132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06 秦楷洲10247900000130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44王航102479420 11570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68 王军力102479420115705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68 张相双10247937021427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79祝鹤10247900000 129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300城市规划351 江卉卿10247900000159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271 孙若彤10247941011490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65 董一磊10247915040743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25 王健涵1024790000016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09 俞佳炜10247932110879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85章睛10247933011098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55 罗玉婷102479330110982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80陈奕1024793702 1424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78 冯蜻捷10247932110879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68王婷10247953041826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19左莹10247921150775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75 味诗韵10247900000 172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293 董超尘1024792207081 1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294方商10247900000 1681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56 孙佳俊10247942011570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50王威102479410515044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56 王威然10247932110881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50周宽10247900000 1276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38 付润馨1024791154064 11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67曹冬102479510617739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85100 建筑学354

同济大学城规原理试题

2008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7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6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简答: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城市土地区位对于土地用途的影响。 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4、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同济城市城市规划历年考研真题

同济1994——2005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同济1994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20分)1、城市规划区2、邻里单元3、城市规模4、土地级差 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同济1995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1、可持续发展2、分区规划3、商务中心4、货物流通中心5、城市居住用地6、邻里单位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同济1996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日照间距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 同济1997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 2、城市公共开发 3、城市居住区 4、日照间距系数 二、简述题 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 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同济大学景观学近十年考研真题汇总教学内容

同济大学344&605历年真题 1998年 1.1: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界关于“园林学”,目前仍在使用的教材是:1.2:景观园林设计元素包括 1.3:绿化覆盖率的计算公式 1.4:在景观园林(户外空间),人类活动有哪三种类型? 1.5:景观视域单元分为哪四个基本层次? 2.1:从甲方开始提出设想开始,一个完整的景观园林建设过程包括哪些内容?几个阶段? 2.2:景观园林工程包括哪些工种?其中风景园林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 2.3:在景观园林施工中,中国江南地区,种植施工一般以何时(月份)为宜?首选?次之? 2.4:目前中国景观园林施工硬质铺底材料中常用的有哪些主要材料?以哪些材料最为耐久?哪些材料最为昂贵? 3.1:植物分类题 麦冬夹竹桃木麻黄蚊母银杏香樟悬铃木络石珊瑚合欢天鹅绒泡桐 木香 先锋树种?行道树?绿篱?地被?色叶树?污染保护? 4.1:景观园林行为组织与场所划分 列出人们公共场所的活动行为以及基本要求。据此,在下图给出的场所范围内,划分用法上满足各类需求的空间范围及相互关系。 5.1:从学科专业角度,试论述“风景园林”与“LA”的异同。 5.2:从国际LA专业实践核心工作,扼要简述LA与建筑学,城市规划行业实践异同。

2000年 1.1:在英语中LA的翻译 1.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的计算公式 1.3: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4个) 1.5:季相(名词解释) 1.6: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理解,狭义的景观是指: 2.1:现代风景园林及景观环境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区别在于? 2.2: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包括? 2.3:竣工图的作用? 2.4:屋顶绿化的工程条件? 2.5:种植设计需考虑的自然因素?种植设计需考虑的景观因素? 3.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涉及哪些理论学说? 3.2:试就艺术修养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作用,阐述你得观点看法? 2001年 1.1:景观与风景两词的涵义与异同? 1.2:LA一词的含义? 1.3:城市公共绿地包括? 1.4:植物生境(名词解释) 2.1: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区别以及其各自对应的出图分为哪几个阶段? 2.2:在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性景观规划设计一系列图纸中,哪几个方面的图纸必不可少? 2.3: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4:风景旅游城市具备哪些基本特点? 3.1:试从行政管理,规划设计,所属学科方面,阐述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三者各自的侧重,特征,以及三者的异同点? 2003年 1.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1.2:人类在景观中三种基本活动是 1.3:近景,中景,远景的距离分别是 1.4: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是 2.1: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区别? 2.2:一般项目的操作过程? 2.3:简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绿视率? 2.4:谈谈你对空间,领域,场所的认识? 2.5:简述LA学科的特点? 2.6:谈谈你对中国目前实行景观设计师注册制度的问题的看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和答案

作者认为历年来规划原理成绩普遍偏低,答案的“准确”、“精简”性的不足因此对题目做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解答,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但由于水平有限,一些题认为没能找到准确答案,便没有作答,还有些可能答的不好,请指正! 参考书目:城规原理第三版(白皮)――三(正文中代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黑皮)――注、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蓝皮)――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紫蓝皮)――赵。 2004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 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11. Jonathan Barnett,1974,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 12. William H. Whyte,1980/2001,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Places,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3. Spiro Kostof,1991,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2,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14. F.S. Chapin, Jr 和E.J. 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5. Barry Cullingworth and Vincent Nadin,2002,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13th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Ⅱ(提升) 1. L.S. Bourne编,1982,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蔡禾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 Scott Campbell和Susan Faninstein编,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4. Susan Faninstein 和Scott Campbell编,1996,Readings in Urban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5. Michael Dear,2000,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科等译,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William N. Dunn,1994,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2nd ed.),谢明等译,2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