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芝麻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

芝麻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

芝麻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
芝麻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

目次

1引言 (1)

1.1芝麻的研究现状 (1)

1.1.1 芝麻油的研究 (1)

1.1.2 芝麻粉的研究 (2)

1.1.3 芝麻中微量成分的研究 (2)

1.2 芝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2 材料与方法 (3)

2.1 原料来源 (3)

2.2 试剂与仪器装置 (4)

2.3 芝麻油及芝麻粉的制备 (4)

2.4芝麻、芝麻油及脱油芝麻粉的分析 (5)

2.4.1 芝麻的原料分析 (5)

2.4.2 芝麻油的分析 (6)

2.3.3 维生素E的测定 (8)

2.3.4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8)

2.3.5 脱油芝麻粉的测定 (9)

3 结果与讨论 (7)

3.1 芝麻原料分析 (7)

3.2 芝麻油理化特性常数分析 (7)

3.3 芝麻油脂肪酸组分分析 (8)

3.4 芝麻油Sn-2位脂肪酸分析 (9)

3.5 维生素E含量分析 (10)

3.6 芝麻粉中粗蛋白含量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芝麻(sesame),原称胡麻,是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印度、缅甸以及其他热带、亚热带国家广泛种植。在我国,芝麻种植面积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5%,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是世界最大的芝麻出口国。我国芝麻主产区为河南、湖南、湖北、安徽、东北、山东等地区。芝麻应用广泛,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分不开的,芝麻油脂、蛋白含量高,且具有维生素E、芝麻素、芝麻酚等天然氧化剂。芝麻制品包括芝麻油、糕点糖果面包等的表面调料,芝麻糊、果酱,甚至入药。

1.1 芝麻研究的现状

1.1.1 芝麻油的研究

芝麻含油约45%-58%,白芝麻的平均含油量为55.0%,黑芝麻的平均含油47.8%,其含量因品种和种植条件的不一而不同。目前芝麻油的加工工艺不同,导致芝麻油的理化性质包括色泽、黏度、折光、酸值、过氧化值、碘值、氧化稳定性等的差异,水代法制备的芝麻油(小磨香油)色泽深,香味浓;压榨法提取的油色泽钱,香味较浓;而采用浸出法提取的芝麻油,经过碱炼、脱臭等工艺处理,其香味几乎消失。芝麻油中的香气成分主要是C4-C9直链的醛及乙酰吡嗪等。近来日本改进了压榨方法,也能从压榨法取得与水代法色香味类似的芝麻油。

芝麻油的优秀品质除了它独特的香味之外,其营养价值还在于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油内油溶性成分的存在。国内外对芝麻油脂肪酸组分的分析研究也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最初脂肪酸的分离分析均采用传统方法:包括①醇铅分离法,利用饱和酸铅盐等不溶于乙醇的特性来分离鉴别饱和酸与不饱和酸。②真空蒸馏法,利用脂肪酸碳链长度及双键数目差异所导致的沸点的不同来分离脂肪酸甲酯。③根据碘值、硫氰值来计算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的多少。如今现代色谱技术逐渐占领分析方法的领导地位。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柱层析以及光谱技术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可以有效的分析、分离和鉴别脂质的有效成分。有时候,由于简单或复杂的脂质极性太大或者分子量太大而无法直接用气相色谱分析,因此将其转化成可挥发性的或非极性的衍生物是非常需要的。如将脂肪酸转化成脂肪酸甲酯进行分析。芝麻油中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亚油酸,

亚麻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组成中,含饱和脂肪酸20%,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且含量相当,约为47%左右。不饱和脂肪酸多数都对人体生理特性有维护和改善的作用。如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是抗血栓、治疗周围血管疾病、预防心肌梗死的有效成分。其油溶性成分主要指维生素E和芝麻木脂素类物质。这些成分表现出强的抗氧化能力,且在所有食用油中是最强的。

1.1.2 芝麻粉的研究

芝麻脱油后后所剩余的称为芝麻粉,属高蛋白产品。最初压榨或浸出过后的芝麻饼粕直接当作饲料喂养家畜,属于资料的不合理利用。芝麻蛋白含量高,直接制备的芝麻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芝麻粉含蛋白质约23%-26%,黑芝麻与白芝麻间在氨基酸组成上并没有很大差异。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含量低(31mg/g蛋白),但是其他氨基酸含量很高,尤其是蛋氨酸(36mg),胱氨酸(25mg),精氨酸(140mg),亮氨酸(75mg)。达到了建议的优质蛋白的水平。而且芝麻粉含有含硫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高于其他植物蛋白。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芝麻蛋白产品的利用。并通过这些数据研究如何将芝麻粉按照合适的比例添加到其他食物当中,从而加强其食品的营养价值。比如近来,人们研究芝麻蛋白添加到大豆蛋白当中,用以平衡其大豆的氨基酸组成,增强其功能特性。类似的研究还有在干酪、花生酱、面团中适量的添加,都对其食物制品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即使是芝麻蛋白自身加工而得的产品,从口感、味道、营养价值来说都优于其它产品。探究芝麻蛋白质的基本理化特性使食品能够成为水化的固态体系,赋予了食品具有黏着性、膨胀性、弹性等流变学特性为蛋白质可作为许多食品的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等提供理论依据。对它的提取和成分的研究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1.1.3 芝麻中微量成分的研究

芝麻油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的植物油且与其他植物油的性质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它含有独特的不皂化物如芝麻素(sesamin)、芝麻酚(sesamol)、芝麻林素(sesamolin)等木脂素类物质。虽然其含量只有1%左右,但这些物质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也是芝麻油具有生理保健作用的物质基础。但这些内源性抗氧化剂是芝麻油对氧化变质具有不寻常的稳定性。因此芝麻油是天然的色拉油,几乎不需要冬化,是极少数不需要精炼即可食用的植物油。芝麻素是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一种,在芝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它的生理

活性从20世纪70年就被人们广为关注。芝麻素可以影响胆固醇的代谢。芝麻素可以降低生物体内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针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反向调节,起到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作用,这项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另外,芝麻素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作用,抑制脂肪的合成,起到保护肝脏的功效。

1.2 芝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芝麻之所以能被人们沿用至今,有它独特的利用价值。

从人们的健康来说,芝麻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使得它成为妇女、老年人钟情的食物之一。功能性成分是维生素E。其中所含有的木脂素了物质是另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物质,它决定了芝麻油具备长的保质期,这也是其他使用有所不能相比的。科学家近来已经熟练掌握维生素E的提取方法,并作为一种营养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黑芝麻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领域的使用较多,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疗效,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因此,如果人们能够进一步研究黑芝麻在药用方面的原理及发挥药理的成分,就可以将芝麻通过加工生产为药用品或营养品造福大家。黑芝麻中所含的黑色素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黑芝麻洗发露,试验表明,它对毛发的改善是相当明显的。

油脂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且含量客观。如果研究生产出芝麻调和油,只要比例适当,就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均衡的脂肪酸摄入量,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决定了任何含有芝麻油的调和油都有长的货架期,无论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对该油品持满意态度的。

对于芝麻蛋白,它丰富的氨基酸种类决定了芝麻蛋白价值。现今对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探讨分离芝麻蛋白和浓缩芝麻蛋白的运用法相,还有向其他食物中添加芝麻蛋白对其食物特性有哪些改良或改善,这些添加过后的食品其营养价值又如何?因此人们关注芝麻蛋白是有一定理由的。

总之,芝麻的开发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它对于老年人的一些疾病问题都有很好的防御和治疗功效,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弄清楚芝麻中各成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给人类生活所创造的价值,而且还有深入研究芝麻在其他食品加工的影响,力争让芝麻成为化工、食品加工业不可缺少的材料。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来源

黑芝麻:购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华润万家超市。

2.2 试剂与仪器装置

2.2.1 试剂

石油醚、乙醇(95%)、乙醚、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1mol/L);中性乙醚-95%乙醇混合液(体积比2:1)、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钾乙醇溶液(0.5mol/L)、盐酸标准溶液(0.5mol/L)、硫代硫酸纳标准溶液(0.1mol/L)、碘化钾水溶液(15%)(AR)、淀粉指示剂(1%)、三氯甲烷、冰乙酸、韦氏碘液、甲醇钠;以上均为分析纯。甲醇(色谱醇)、正己烷(色谱醇)、中性氧化铝、酚酞指示剂等。

2.2.2 仪器和装置

罗维朋比色仪 WSL-1 北京光学仪器厂

阿贝折光仪 73-0912 石家庄光学仪器厂

小型压榨机北京

真空干燥器 DZF-6065 上海申贤恒温设备厂

气相色谱仪 2010型日本岛津公司

高压液相色谱仪 LC-10型日本岛津公司

恒温水浴锅 HH-S 金坛市医疗仪器厂

型循环水真空泵 SHZ-D(Ⅲ)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BS21OS型北京塞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

粉碎机 FW80 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Rancimat 743 瑞士万通公司

索氏抽提装置,凯氏定氮装置,冷凝回流装置,比重瓶(带毛细管),薄层板,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层析柱

2.3 芝麻油及芝麻粉的制备

2.3.1芝麻油的制备

芝麻属于高含油植物,主要的制油方法包括水代法、压榨、预榨浸出法。由于所采取的制油工艺的不同,因此所得到的芝麻油的品质各有不同。本实验同时选用

两种制油方法,即:溶剂浸出法和压榨法,进而比较两种方法制得的芝麻油在性质上的差异。

2.3.1.1预榨选用小型液压机

将少量芝麻放入榨堂中,盖好盖子,通过外力作用使榨堂的体积逐渐减小,芝麻在压力作用下,细胞破裂,油脂游离出来,从小型液压机的筛状孔面流出。压榨过后的油要进行过滤。为了提高出油率,预先将芝麻粉碎成一定细度,以增大细胞破坏程度,油脂更容易从芝麻当中游离出来。

2.3.1.2浸出提取法

芝麻含油量占50%左右,方法近似于国家标准提出的索氏抽提法,原料的用量相对增加,应选用大号抽提瓶,目的在于提取芝麻油,不计算其含油量。步骤同GB/T14488.1-93,可作为参考。具体操作如下:

在称取20~50g试样,研磨成粉状后,转入大滤纸筒内。将盛有试样的滤纸筒置于大抽提筒内。注入石油醚,将冷凝器与抽提筒连接好,打开冷凝器进水管,开始加热抽提,抽提时间一般12小时以上。抽提结束后,用长柄镊子取出滤纸筒,回收溶剂,直至烧瓶中石油醚基本蒸完,取下冷凝器、抽提筒,加热除去烧瓶中残余乙醚。把烧瓶置入105℃烘箱,烘30min,即得到芝麻毛油。

2.3.2脱油芝麻粉的制备

实验将脱油后的芝麻粉自然烘干,用粉碎机粉碎,全部1mm筛,若过粗或过细则对后续实验不利。放置在干燥背光的地方,备用。

2.4 芝麻、芝麻油及脱油芝麻粉的分析

2.4.1 芝麻的原料分析

2.4.1.1 芝麻含油率的测定

芝麻含油量的分析,采用国标GB/T14488.1-1993测定。

2.4.1.2芝麻蛋白含量的测定

芝麻粗蛋白采用GB/T 14489.2-1993方法测定

2.4.1.3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芝麻中水分及挥发物的分析采用 GB 5497—85方法测定

2.4.2芝麻油分析

2.4.2.1芝麻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芝麻油的色度采用GB/T5525-198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折光指数(n20)采用GB/T5527-198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相对密度采用GB/T5526-198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黏度采用GB/T 21623-2008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酸价采用GB 5530—8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碘值采用GB 5532—8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皂化值采用GB/T5534—1995方法测定;

芝麻油的过氧化值采用GB/T 5538—1995方法测定;

芝麻中油的不皂化物采用GB 5535——85方法测定。

2.4.2.2. 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了解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有其必要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对其理化性质包括折光、黏度、碘值等起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芝麻油的改性及产品的深加工。最通用的方法是采用气相色谱法:本项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脂肪酸组成(色谱柱为毛细管柱)。其原理为:利用色谱柱中的固定液,用载气把预分析的混合物带入色谱柱,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条件下,各气体组分在载气和固定液薄膜的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随着载气地向前流动,样品各组分在气、液两相中反复进行分配,使脂肪酸各组分的移动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可将各组分分离开。然后按校正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结果。

1)分析条件

检测器:FID,

毛细管柱:SGE石英毛细管柱(100m*0.25mm) ID-BP*70

柱温:180 ℃,检测器:230℃

H2流速: 47ml/min 空气流速:400ml/min,

载气流量1ml/min

2)分析的方法

定性:根据各脂肪酸成分的保留时间

定量:按校正峰面积归一化法

2.4.2.3甲酯化的方法

由于芝麻油的酸价小于2,因此选用简易简式甲酯化法。其原理也是在碱性条件下催化油脂发生甲酯化反应。称取20mg左右油样溶于2.5ml正己烷中,再加入

1ml 0.5mol/l 甲醇钠溶液,室温下轻摇5min。然后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静置1

小时,取上层清液可用于GC分析。

2.4.2.4 芝麻油sn-2脂肪酸组成分析

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为甘三酯的组成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而Sn-2 位脂肪酸的结构分析是其研究的前提,所采用的方法为胰脂酶水解:首先柱色谱提取中性甘三酯,把游离脂肪酸、甘一酯、甘二酯以及复杂脂质去除。中性油中一般还含有甾醇酯,烃类等物质,但不影响测定结果。水解时加入缓冲溶液调节ph到7-8,并使油脂分散,加入胆酸钠或脱氧胆酸钠可增加乳化效果,并对胰酯酶有激活作用,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使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生产钙皂析出来。减少副反应发生,钙离子对酶分散起促进作用。在39℃下反应1分钟,后加入盐酸可终止反应进行。反应产物以乙醚提取并一TLC分离,取得甘一酯谱带,甲酯化后气相分析Sn-2脂肪酸组成。

1.中性油的制备:

15g中性氧化铝中加入50ml正己烷,摇匀均匀装入色谱柱中。当柱子中的溶剂高于氧化铝固相表面1~2mm时,缓缓将溶于25ml正己烷的5g油样倒入柱子中,分离,圆底烧瓶收集中性油。

2.薄层板的制备:

用乙醇、石油醚将玻璃板上的脂质彻底清洗去除,干燥。称取30g硅胶G于碘量瓶中加入60ml蒸馏水,塞紧塞子,猛烈摇匀1min将混匀的浆状物用涂布器均匀地涂于玻璃板上,厚度为0.25mm。将涂好的薄层板放置15min后置于烘箱中(103±2℃)烘1h。烘干后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3. 胰脂酶水解

称取0.1g中性油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20mg胰脂酶和2ml缓冲溶液摇匀后,加入0.5ml胆酸钠溶液及0.2ml氯化钙溶液,摇匀后置于(40±0.5℃)恒温水浴中保温1min,取出离心管采用电子振荡器强烈震荡2min,再加入1ml乙醚及1ml盐酸溶液强烈震荡,离心分离,分层,备用。

4. 薄层色谱分离甘一酯

用针头注射器抽取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在薄层板底端1.5cm处点样;在展开槽中加入适量展开剂后,将点好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待展开至薄层板另一端1cm处取出薄层板、干燥、显色。

5. 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sn-2位甘一酯

将sn-2位甘一酯所在的谱带处用铲刀刮下,装入试管中,用正己烷将甘一酯部分萃取出来,得到的甘一酯进行甲脂化,甲脂化试样用气相色谱分析sn-2位脂肪酸组成。

2.4.3 维生素E含量的分析

试样中的维生素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分析条件如下:

LC-10型高压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

色谱柱:大连依利特NH2柱(250*4.6mm, 5μm)

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98:2 v/v)

载夜流速:1ml/min

进样量:5μl

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98nm 发射波长:325nm

取0.3-0.4g油样置于10ml容量瓶当中,并用正己烷(色谱纯)定容,摇匀后用微量进样器取20μg注入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时间约为20分钟。

定性分析:用标准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

定量分析:根据色谱图求出维生素E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以此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到其含量。

2.4.4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分析

油脂氧化酸败是一种变质现象,不饱和油脂如芝麻油受空气氧的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然后再分解成短碳链的醛、酮、酸等小分子的化合物,具有刺激性气味,俗称“哈喇味”。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的油品的感官品质,因此氧化稳定性的高低决定了油脂货架期的长短,从而决定该油脂在消费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如何。本实验采用743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测定仪测定样品活性氧,其原理为油脂样品在恒温下,向油脂中恒定速率通干燥空气,油脂中易氧化的物质被氧化成小分子易挥发的酸,

挥发的酸被空气带入盛水的电导率测量池中,在线测量测量池中的电导率,记录电导率对反应时间的氧化曲线,对曲线求二阶导数,从而测出样品的诱导时间。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样品的诱导时间,通过经验公式,可外推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诱导时间即在此温度下的使用或贮存时间。分析条件如下:

样品用量: 3g左右

温度范围: 50-220℃,步长设定1℃

加热由20℃至110℃:约45分钟

空气范围: 7-25L/h (内置隔膜空气泵)

电导范围: 0-500uS/cm

仪器尺寸: 405*353*466mm

2.4.5. 脱油芝麻粉的分析

2.5.1芝麻粉蛋白含量的测定

采用GB/T 14489.2-1993方法测定

2.5.2 芝麻粉纤维含量的测定

芝麻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约5%左右,采用重量法测定其含量。即芝麻粉碎、脱脂后,用标准浓度的硫酸溶液煮沸,分离并冲洗不溶的残渣。然后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残渣,最后分离、冲洗、干燥和称重,并扣除灰分重。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芝麻的含量分析

芝麻为高含油作物,在对其芝麻油及芝麻粉的分析之前,要对它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如含油量,水分及挥发物,粗蛋白含量等。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黑芝麻原料的成分含量测定

含量水分及可挥发成分粗脂肪粗蛋白质

4% 48.3% 23.2% 从表1可以看出黑芝麻属于高含油、高蛋白作物,其中粗脂肪含量近50%,粗蛋白含量占23.2%,总量占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人们开发利用芝麻的主要渠道就

是对芝麻油及芝麻蛋白的研究利用。其芝麻油、芝麻粉的内在成分及结构也是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3.2 芝麻油的理化特性常数分析

测定并分析油品的理化特性常数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根据不同的理化特性比较油品的质量差别,分析其组成,为油脂的利用、加工、改性提供有用的信息。本实验对芝麻油的理化常数的测定与分析请见表2。

表2 芝麻油的理化常数测定

名称压榨芝麻油浸出芝麻油

密度(26.5℃)0.9116 kg/L 0.9020 kg/L

折光率(26.5℃) 1.4737 1.4707 罗维朋比色计法(1寸槽)黄70 红4.0

酸价(mg/g) 1.64 2.18

碘值(g/100g)107.7 109.05

皂化值(mg/g)184.3 190.7

不皂化物含量(%)4% 3% 从表2中明显的看出压榨和浸出的芝麻油在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唯独在色泽方面,压榨芝麻油色浅,呈金黄色,透明度好;对于一系列的油脂化学常数来看,压榨芝麻油的品质优于浸出油,其酸价低,所含的游离脂肪酸少;皂化值与组成油脂的脂肪酸分子量成反比关系。皂化值越大,则组成油脂的脂肪酸分子量越小。芝麻油的皂化值在184-190的范围内,表明其组成中脂肪酸以十八碳为主。而且如果油脂中含游离脂肪酸越多,则油脂的皂化值越大,从表中很明显的看出,酸价略高的浸出油的皂化值要比压榨油的高一些。芝麻油的碘值在100-130的范围内,这表明芝麻油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属于半干性油。芝麻油的不皂化物含量较高,一般油脂不皂化物含量为1%-3%。不皂化物含量的多少会影响油脂皂化值的大小。

3.3 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油脂的作用和性质与脂肪酸的组成有关,为探讨其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组成。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和含量分析结果见图1、表3。

min 0.0

0.5

1.0

1.5

2.0uV(x100,000)

图1 芝麻油气相色谱图

表3 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脂肪酸

C16:0 C18:0 C18:1 C18:2 C18:3 其他 百分比 8.70 4.83 38.41 46.87 0.85 未测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芝麻油主要的脂肪酸种类包括亚油酸,占46.87%;油酸,占38.41%;棕榈酸,占8.7%;硬脂酸,占4.83%;亚麻酸,占0.85%。芝麻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当高,占到87%以上,当中尤其是亚麻酸(0.85%)和亚油酸(46.1%)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它的涉入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防治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明显作用。

3.4 Sn-2位脂肪酸分析

对芝麻油甘三酯的分布的分析当中,Sn-2位脂肪酸的分析是必要的。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脂肪酸在Sn-1,3位和Sn-2位的分布是独立的,相互没有关系;分布于Sn-1,3位及Sn-2位脂肪酸在该位置的分布是随机的。因为Sn-1,3位脂肪酸在Sn-1及Sn-3位上随机分布,所以Sn-1位与Sn-3位的脂肪酸是相同的。气相色谱分析Sn-2位脂肪酸组成结果见色谱图2。采用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即可计算出甘三脂中Sn-1位、Sn-2位及Sn-3位脂肪酸的组成,组成结果见表4和表

5。甘三脂组成成分见表6。

0.00.5

1.0

1.5

2.0uV(x100,000)

图2 Sn-2位脂肪酸气相色谱图

表4 芝麻油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Sn-2

16:0 18:0 18:1 18:2 18:3 含量(%) 1.18 0.56 46.91 50.91 0.27

表4表明芝麻油Sn-2位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占到90以上,分布较为集中。通过Sn-2位脂肪酸的分析,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就可以算出芝麻油Sn-1、Sn-2、Sn-3位脂肪酸的分布情况,公式为:%sn-1,3位=

[3×全样脂肪酸含量-sn 2-2位脂肪酸含量,具体见表5:

表5 芝麻油立体专一分布(%)

位置

16:0 18:0 18:1 18:2 18;3 Sn-1

12.46 6.97 34.16 44.85 1.14 Sn-2

1.18 0.56 46.91 50.91 0.27 Sn-3 12.46 6.97 34.16 44.85 1.14

从芝麻油立体专一分布明显看出,棕榈酸、硬脂酸及亚麻酸在sn-2位上的分布很少,几乎都集中在sn-1,3位上,且含量不高。油酸、亚油酸在sn-1、sn-2、sn-3位分布的比例都在30%-50%,继而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分析芝麻油中甘三酯的组成,共有27种不同的甘三酯组分,考虑到有些甘三酯的含量不是很高,下表主要列出含量可观的几种甘三酯,见下表:

表6 芝麻油中甘三酯组成分析

名称

%POO %PLO %OOL %0LL %OOO %LLL 含量(%) 2.00 2.17 7.80 7.19 5.47 10.24 运用公式:%Sn-XYZ=[(X 酸在sn-1,3位的摩尔分数)(Y 酸在sn-2位的摩尔分数)(Z 酸在sn-1,3位的摩尔百分含量)]×10-4计算芝麻油主要的甘三酯种类,从表5结果显示可以看出芝麻油中以油酸和亚油酸为脂肪酸的甘三酯的比率很大,%OOL 占7.8%、%OLL 占7.19%、%LLL 占10.24%、%OOO 占5.47%,这些甘三酯在油脂中的总量达到30%。

3.5 维生素E 含量分析

维生素E 是防止油脂氧化酸败的天然的抗氧化剂,通过测定芝麻油中维生素E 含量,可以推测芝麻油抗氧化能力。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即用正己烷溶解油脂试样后,采用硅胶色谱著作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醚为流动相,在恒流条件下洗脱试样中各生育酚,分离出的生育酚用荧光监测器检测。由外标法根据峰面积计算样品中各生育酚的含量。其高效液相色谱土见图3、4、5,分析结果见表7。

V o l t s

图3 维生素E 标样高效液相图谱

V o l t s

图4. 压榨芝麻油维生素E 高效液相图谱

V o l t s

图5. 浸出芝麻油维生素E 高效液相图谱

表7 芝麻油维生素E 含量

名称

压榨芝麻油(mg/100g ) 浸出芝麻油(mg/100g ) α-含量

69.38 24.04 β-含量

未检测出 未检测出 γ-含量

未检测出 6.85 δ-含量

未检测出 未检测出 总量(mg/100g ) 69.38 30.88

维生素E 是生育酚的混合物,生育酚不但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功能。在通常条件下,α-生育酚活性最强,β-生育酚和γ-生育酚不及α-生育酚的一半效能,δ-生育酚几乎没有活性;而抗氧化能力次序是: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由上表可知:芝麻油中生育酚主要为α-生育酚,因此生理活性比较强。

3.6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分析

芝麻油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这种特性与其所含有的成分如维生素E 及芝麻素关系密切。原理:为油脂样品在恒温下,向油脂中恒定速率通干燥空气,油脂中易氧化的物质被氧化成小分子易挥发的酸,挥发的酸被空气带入盛水的电导率测量池中,在线测量测量池中的电导率,记录电导率对反应时间的氧化曲线,对曲线求二阶导数,从而测出样品的诱

导时间。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样品的诱导时间,通过经验公式,可外推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诱导时间即在此温度下的使用或贮存时间。

分析条件如下:

Rancimat 743油脂氧化稳定测定仪瑞士万通公司样品用量: 3g左右

加热由室温至110℃:约45分钟

空气范围: 7-25L/h (内置隔膜空气泵)

电导范围: 0-500uS/cm

图4 芝麻油氧化稳定性Rancimat分析图

图4显示了电导率对反应时间的氧化曲线,对曲线求二阶导数,从而测出样品的诱导时间。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样品的诱导时间,通过经验公式,可外推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诱导时间即在此温度下的使用或贮存时间。样品的诱导时间为9.62小时。

结论

1、本实验测得芝麻含油率在50%左右,属于高含油料。由黑芝麻压榨制取的芝麻油为金黄色液体,较浸出制得的芝麻油酸价低,抗氧化能力强,脂肪含量高,营养丰富,油品质好,含特殊香味。芝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46.1%和0。07%。造化值180左右,说明芝麻油的分子量较小、不饱和度高。折光率为1.4737,与一般常见植物油相比较高,说明组成芝麻油的脂肪酸碳数较大、双键较多。

2、芝麻油中富含维生素E,达83.91mg/100g。维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阻止生物膜及细胞中多不饱和酸的氧化,防止过氧化物的产生,由此得知芝麻油抗氧化能力较强。

3、由芝麻油脂肪酸分布及Sn-2位脂肪酸分布的表明: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软脂酸仅占3.33%,而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的硬脂酸,芝麻油中含量较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是46.1%和0.07%,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为25:1,由此得出,芝麻油在食用方面品质好,营养丰富。

4、芝麻粕中蛋白质含量在34.7%左右。

由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表明,芝麻的组成、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油脂、蛋白资源。芝麻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致谢

参考文献

[1]李桂华. 油料油脂检验与分析[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李桂华. 我国承德地区苦杏仁组成成分的分析研究[J]. 粮油加工,2007(11);65-68

[3]李桂华. 优良的粮饲兼用作物油莎成分的分析研究[J]. 郑州粮院学报,1996,17(3);26-29

[4] 李桂华. 花椒种子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J]. 郑州粮院学

报,1994,15(4):32-35

[5] 谢劲松. 油脂工业检验手册[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9

[6] Paquot C 著.黎顺兰译,吴伯涛校.油脂及其衍生物标准分析方法[M].西安:粮食部陕西油脂科学研究所全国油脂科技情报中心站,1981

[7] 唐传核、孟岳成. 芝麻油的成分及特有的生理活性功能.[J] 西部粮油

技,1994,24:18-20

[8] 戴洪平、王兴国、金青哲. HPLC法测定芝麻油中活性成分——芝麻素[J]. 中国粮油学报,2004,19:80-82

[9] 唐传核、彭志英. 芝麻木酚素"芝麻素"研究概况[J]. 粮食与油

脂,2000,6:37-20

[10]李凤霞、刘洪泉、陈守江. 芝麻蛋白功能性质的研究[J]. 粮油加

工,2007,01:52-56

[11]武国君、李玉等. 中国和韩国产芝麻的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05,5:6-8

[12]李思义. 芝麻成分与保健[J]. 甘肃农业. 2006-6(103)

[13]李秀凉. 芝麻油生产方法比较[J]. 中国调味品. 2005.2:23-34

[14]武文洁、王万森等. 芝麻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性能研究[J]. 食品科

技.2004.3:64-64-66

[15]谢玉国、田将等. 超声波辅助碱液提取芝麻饼粕蛋白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程技术.2007.8:83-86.

主成分分析法

一、概述 在处理信息时,当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两个变量反映此课题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例如,高校科研状况评价中的立项课题数与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等之间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获奖学金次数等之间也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变量之间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的个数,但这必然又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主成分分析正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几个综合指标,通常综合指标(主成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成分个数远远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 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之后,因子将可以替代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这将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主成分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并不是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主成分之间应该互不相关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因子参与数据建模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信息重叠、多重共线性等给分析应用带来的诸多问题。

主成分具有命名解释性 总之,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数学上对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P(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来代替原来指标。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 ,由数学知识可知,每一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 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 F2)=0,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

(完整word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练习题

2018年“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专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A.C、H、O、N B.C、H、O C.C、H、O、P D.C、H、O、N、P 2.科学家在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认为当时确定细胞膜存在的依据最可能是() A.动物细胞有明确的边界B.植物细胞有明显的固定形态C.细胞能够分裂D.物质进出细胞受到控制3.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蛋白质、糖类B.糖脂、糖蛋白C.脂质、蛋白质、无机盐D.磷脂、蛋白质、核酸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是因为()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和众多的细胞器 D.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5.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 A.磷脂含量B.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C.糖的种类D.水含量 6.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多种功能。如图的模型主要表明了细胞膜的何种功能()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D.促进物质的运输 7.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B.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 C.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D.环境中一切有害的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8.细胞之间依靠细胞膜进行信息交流,下列具体事例与之不符的是() A.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B.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C.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传递信息D.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9.将红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红细胞的状态变化是()A.不能判断 B.正常状态 C.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10.“在原始海洋中,生命起源过程至关重要的阶段是膜的出现。”这一提法的重要依据是() A.细胞膜是细胞的结构组成部分B.细胞膜上有许多功能蛋白 C.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使其成为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11.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临床上检测癌症病人的相应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GPT)超过正常指标B.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指标超过正常值 C.血糖(GLU)超标D.胆固醇(CHOL)超标 12.动物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的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A.脂质不同B.磷脂不同C.蛋白质不同D.水不同 13.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院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哪项功能()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B.细胞膜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14.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了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控制物质进出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D.控制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5.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则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所利用的是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A.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功能B.吸收功能C.控制物质进出功能D.免疫功能 1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 B.细胞壁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D.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1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B.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C.将细胞内合成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分泌到细胞外D.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会相互接触,进行信息交流19.多细胞生物体内实现各个细胞间的功能协调依赖于() ①细胞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②细胞壁的支持作用③细胞内的物质合成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A.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在SPSS中的操作

一、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概念: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思路:一个研究对象,往往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利用原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数变量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应的信息,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原理:假定有n 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 个变量,构成一个n ×p 阶的数据矩阵, 记原变量指标为x 1,x 2,…,x p ,设它们降维处理后的综合指标,即新变量为 z 1,z 2,z 3,… ,z m (m ≤p),则 系数l ij 的确定原则: ①z i 与z j (i ≠j ;i ,j=1,2,…,m )相互无关; ②z 1是x 1,x 2,…,x 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是与z 1不相关的x 1,x 2,…,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z m 是与z 1,z 2,……,z m -1都不相关的x 1,x 2,…x P ,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新变量指标z 1,z 2,…,z m 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 1,x 2,…,x P 的第1,第2,…,第m 主成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的实质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 j (j=1,2 ,…, p )在诸主成分z i (i=1,2,…,m )上的荷载 l ij ( i=1,2,…,m ; j=1,2 ,…,p )。 ??????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2 1 2222111211 ?? ??? ? ?+++=+++=+++=p mp m m m p p p p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22112222121212121111............

细胞壁成分测定

一、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冷藏保鲜技术及自溶机理研究 (巩晋龙2013福建农林大 学) 细胞壁物质成分(蛋白质、可溶性糖、几丁质、纤维素)的测定 (1) 细胞壁乙醇不容物(AIS)的制备:参照Ziva no vic S et al. 等[144]方法并做一些 修改:取混匀后的样品组织200 g于95%的乙醇溶液中浸提10 min,然后煮沸5 min,放置于室温下沉淀过夜,过滤,残渣用78%乙醇进行洗涤,过滤后60 C真空干燥过夜,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干样经粉碎后过筛,即得乙醇不容物(AIS)。 (2) 细胞壁物质成分的测定: 乙醇不容物(AIS)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照考马斯亮蓝染色法[117],以标准牛血清蛋白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AIS,加蒸馏水,浸提10 min , 12000 x g离心 20 min,吸取1.0 mL 上清液于10 mL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吸取 1.0 mL 样品提取液, 放入具塞试管中,加入 5.0 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充分混合,放置 2 min后在波长 595 nm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算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117]以标准蔗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AIS于20 mL具塞试管中,加入10 mL蒸馏水,薄膜封口,沸水中煮沸提取30 min,冷却、过滤,将残渣回收到试管中,加10 mL蒸馏水,重复沸水浴提 取10 min,过滤,洗涤,将滤液一并转入50 mL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吸取 1.0mL提取 液于具塞试管中,加入 1.0 mL蒸馏水,1.0 mL0.09 g/mL苯酚溶液,摇匀,再加入 5.0 mL 的浓硫酸,充分振荡后在室温下反应30 min,在波长485 nm 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 3次,计算可溶性糖的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几丁质的测定方法参照傅海舰等[145],以标准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精确称取25 mg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 5 mL 2 mol/L 盐酸溶液 溶胀,混匀后,冰水浴中加入15 mL浓硫酸,沸水中煮沸30 min,冷却至室温,去离子水 定容至刻度。吸取水解液 1 mL与10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 1.0 mL 2%间苯二酚水溶液、 7.5 mL 75%浓硫酸溶液,混匀,沸水浴加热30 min,凉水冲至室温,定容,以空白作对照, 在500 nm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算几丁质含量。 乙醇不容物(AIS)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宁正祥等[146]以标准葡萄糖溶液制作 标准曲线。精确称取0.5 gAIS与烧瓶内,加入120 mL2%盐酸溶液,回流煮沸 3 h,抽滤,用热水洗涤2~3次,抽干,再用乙醇和乙醚洗涤1次,低温烘干。用20 mL80%硫酸溶液 将其转移到锥形瓶内,摇匀,放置 2 h,加入300 mL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加热 5 h,冷 却,过滤至500 mL容量瓶并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取0.5 mL样品提取液加入25 mL具 塞刻度试管中,加 1.5 mL蒸馏水、0.5 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 5.0 mL浓硫酸,充分振 荡,沸水浴加热1 min ,冷却至室温,在630 nm 处比色测定其吸光度,重复3次,计 算纤维素含量。 二、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姜天甲2010浙大) 1细胞壁乙醇不溶物(alcohol-i nsoluble residue,AIR) 的提取 乙醇不溶物(AIS)的制备参照Zivanovicetal.(2000) 等的方法。细胞壁各组分抽提参照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份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成分一、目的与要求 油脂是食品加工中重要的原料和辅料,也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必需脂肪酸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取自食品用油,即食用油脂。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脂肪酸组分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些相关标准(如:GB/T17377)规定应用的检测方法。 甲酯化是分析动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的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也是常用的标准方法(GB/T 17376-1998)。 本实验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测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学习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分析技术。 二、原理 本实验甲酯化方法采用国标--GB/T 17376-1998,甘油酯皂化后,释出的脂肪酸在三氟化硼存在下进行酯化,萃取得到脂肪酸甲酯用于气象色谱分析。 样品中的脂肪酸(甘油酯)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北京普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气相色谱仪:GC---7800主机,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2.恒温水浴锅 3.移液管 4.胶头滴管 5.小圆底烧瓶 6.冷凝管 7. 样品瓶

(二)试剂:.石油醚、乙醚、氢氧化钾、甲醇均为AR级。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预处理 酯化测定: 取0.2g油样于10ml容量瓶中,家5.0ml 4:3石油醚—乙醚,使其溶解,在加4.0ml 0.5mol/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振摇1分钟,放置8min后加水1.0ml,静止20min使之分层,取上层液注入色谱仪,保留时间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测定: (1)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32mm(内径)×30m,内膜厚度0.5um。 ②程序升温:150℃保持3min,5℃/min升温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 ③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氢气:40mL/min,空气:450mL/min,分流比30﹕1。 ④柱前压:25kpa (2)色谱分析 自动进样,吸取0.4-1μL试样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利用标准图谱确定每个色谱峰的性质(定性),利用软件自带的自动积分方法计算各脂肪酸组分的百分含量。 五、鉴别 1.测定常见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的构成比并查阅有关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的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大部分有相同之处,但是主要脂肪酸的含量是不相同的。根据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即可鉴别油品种类。 2.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通常用硫酸—甲醇法,和AOAC-IUPAC 标准法,我们采用了氢氧化钾-甲醇法,经试验3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常用食用油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

食用植物油脂肪酸营养成分对比表 人们对脂肪酸的研究中发现,有的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有的不含双键,人们把含双键的脂肪酸叫不饱和脂肪酸,把不含双键的叫饱和脂肪酸。大多数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阿甘油、葵花子油含量较多,而动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很低。奶油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亦低,但含有维生素A、

D,溶点低,易于消化,小儿可以食用。脂肪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但有的不饱和脂肪人体可以合成,有不能合成。 各类碳链长短脂肪酸名称: C6酸己酸 C8酸辛酸 C10酸癸酸 C12酸月桂酸 C14酸肉豆蔻酸 C16酸棕榈酸 C18酸硬脂酸 C20酸花生酸 C22酸山嵛酸 C24酸木质素酸 C26酸蜡酸 C28酸褐煤酸 C30酸蜜蜡酸 ω-3脂肪酸 1970年前后,科学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格陵兰岛(位于北冰洋)的爱斯基摩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要比丹麦本土上的居

民少很多。之后分析爱斯基摩人日常饮食发现他们以鱼类食物为主,因天气寒冷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按医学常识来说,常吃动物性食物,而少吃蔬菜、水果的人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而事实是爱基斯摩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人都很难找到。 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一现象与一种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简称ω-3脂肪酸,看起来怪怪的名字)的物质有关。如果把对心血管有害的胆固醇及毒素称为“血管里的垃圾”,那么ω-3脂肪酸就是血管里的“清道夫”,帮助清除对心血管有害的物质,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哪些食物富含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只能依靠膳食补给,科学补充膳食脂肪酸对人体健康至为关键。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富含ω-3脂肪酸?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食用呢? 坚果: 坚果中富含ω-3脂肪酸量最高的一个品种是亚麻籽。亚麻籽可以用来制作糕点或小吃;亚麻籽粉可以用来做面包、花卷、发糕、拌粥、拌面、拌酸奶、做煎饼、打豆浆等,亚麻籽粉容易氧化,应做到随做随吃。紧随亚麻籽之后富含ω-3脂肪酸的坚果是核桃和松子。糖尿病患者每天吃两个核桃,一小把松子对健康大有裨益。

主成分分析分析法

第四节 主成分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在我们进行地理系统分析时,多变量问题 是经常会遇到的。 变量太多, 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 而且在许多 实际问题中, 多个变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 因此,我们就会很自然地 想到,能否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 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 息?事实上, 这种想法是可以实现的, 本节拟介绍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综合处 理这种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来看, 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假定有 n 个地理样本, 每个样本共有 p 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 n ×p 阶的地理数据矩阵: 如何从这么多变量的数据中抓住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呢?要解决这一问 题,自然要在 p 维空间中加以考察,这是比较麻烦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 要进行降维处理, 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 而且使 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 同时它们之 间又是彼此独立的。那么,这些综合指标(即新变量 ) 应如何选取呢?显然,其 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取原来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 适当调整组合系数, 使新的变量 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 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 x 1, 为 x 1,x 2,?, zm (m ≤p ) 。则 x 2 ,?, x p ,它们的综合指标——新变量指标

在(2)式中,系数l ij 由下列原则来决定: (1)z1 2与z j(i ≠j ;i ,j=1 ,2,?,m)相互无关; (2)z 1是x1,x2,?,x 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 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m是与z1,z2,??z m-1 都不相关的x1,x2,?,x 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这样决定的新变量指标z1,z2,?,zm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1,x2,?,x p 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其中,z1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z2,z3,?,z m的方差依次递减。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常挑选前几个最大的主成分,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数目,又抓住了主要矛盾,简化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找主成分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 j(j=1 ,2,?,p)在诸主成分z i (i=1 ,2,?,m)上的载荷l ij (i=1 ,2,?,m;j=1 ,2,?,p),从数学上容易知道,它们分别是x1,x2,?,x p的相关矩阵的m个较大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第二节主成分分析的解法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通过上述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的介绍,我们可以把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归纳如下:在公式(3)中,r ij (i ,j=1 ,2,?,p)为原来变量x i与x j的相关系数,其计 算公式为 因为R是实对称矩阵(即r ij =r ji ),所以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 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GZSW010

1.最能代表细胞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所以组成元素除了C.H.O.外还有P。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蛋白质、糖类 B.糖脂、糖蛋白 C.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D.磷脂、蛋白质、核酸 答案:A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1)膜脂(2)膜蛋白(3)膜糖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答案:B 解析: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4.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淀粉和纤维素B.纤维素和果胶C.磷脂和糖蛋白D.蛋白质和磷脂 答案:C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一般磷脂含量最多,起支架作用;蛋白质含量次之,与膜的功能密切相关;糖蛋白含量很少,分布于细胞的外表面,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成分是() 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 答案:C 解析: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构成的,能与双缩脲和斐林试剂起显色反应。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6.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A.花粉B.红细胞C.胰岛A细胞D.流感病毒 答案:A 解析:A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C项是动物细胞,D项是病毒,都没有细胞壁。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主成分分析法概念及例题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又称:主分量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法 [编辑] 什么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在统计学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它是一个线性变换。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称为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这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这也不是一定的,要视具体应用而定。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 同样,在科普效果评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科普效果是很难具体量化的。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采用打分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故综合指标的选取是个重点和难点。如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因为评估所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根据这一点,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科普效果某一要素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拟合。这样,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又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就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的科普效果评估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上述想法可进一步概述为:设某科普效果评估要素涉及个指标,这指标构成的维随机向量为。对作正交变换,令,其中为正交阵,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的各分量在某个评估要素中的作用容易解释,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削除对这一要素影响微弱的部分,通过对主分量的重点分析,达到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的各分量是原始变量线性组合,不同的分量表示原始变量之间不同的影响关系。由于这些基本关系很可能与特定的作用过程相联系,主成分分析使我们能从错综复杂的科普评估要素的众多指标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以便有效地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科普效果评估分析,使我们在研究科普效果评估问题中,可能得到深层次的一些启发,把科普效果评估研究引向深入。 例如,在对科普产品开发和利用这一要素的评估中,涉及科普创作人数百万人、科普作品发行量百万人、科普产业化(科普示范基地数百万人)等多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最后确定个或个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科普产品利用和开发的综合指标,变量数减少,并达到一定的可信度,就容易进行科普效果的评估。 [编辑]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这在代数上表现为将原随机向量的协方差阵变换成对角形阵,在几何上表现为将原坐标系变换成新的正交坐标系,使之指向样本点散布最开的p 个正交方向,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把低维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

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1.油脂 (1)天然高级脂肪酸 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绝大多数是含碳原子数较多,且为偶数碳原子的直链羧酸,约有50多种。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见表4-1。 表4-1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 天然存在的高级脂肪酸具有如下的共性: ①绝大多数为含有偶数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碳原子数目在十几到二十几个。 ②绝大多数多烯脂肪酸为非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之间由一个亚甲基隔开;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多为顺式构型。 ③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碳数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双键越多熔点越低。例如,十八碳的硬脂酸69 ℃,油酸13 ℃,花生四烯酸-50 ℃。 ④十六碳和十八碳的脂肪酸在油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人体中最普遍存在的饱和脂肪酸为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 (2)油脂的皂化值及碘值 1 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中三羧酸甘油酯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脂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皂化值是衡量油脂质量的指标之一。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油脂,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可用碘值来定量衡量。100 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与油脂不饱和程度成正比,碘值越大,油脂中所含的双键数越多,不饱和度也越大。由于碘与碳碳双键加成的速度很慢,所以常用氯化碘或溴化碘的冰醋酸溶液作试剂。有些油脂可作为药物,如蓖麻油用作缓泻剂,鱼肝油用作滋补剂。 表4-2几种常见油脂中的脂肪酸的含量(%)和皂化值及碘 值 (3)食用油的变质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我们都知道油脂和含油较多的食品(例如香肠、腊肉、糕点等)放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辣、带涩、带苦的不良的味道,有些油脂还有一种特殊的臭味。这种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变质,产生难闻的气味的现象,称为酸败。发生了油脂酸败的食物不仅吃起来难于下咽,而且还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食用酸败了的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 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油脂的酸败 是因为在空气中的氧、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成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继续分解或氧化生成有臭味的低级醛、酮和羧酸等。光、热或潮气可加速油脂的酸败。为防止油脂的酸败,必须将油脂保存在低温、避光的密闭容器中。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少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一般在油脂中加入0.02%的维生素E,就可以抑制其氧化反应的进行。 油脂的酸败程度可用酸值来表示。油脂酸败有游离的脂肪酸产生,它的含量可以用KOH中和来测定,中和1 g油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称为酸值。酸值越小,油脂越新鲜;一般来说,酸值超过6的油脂不宜食用。 (4)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类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重要成分之一,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①供给和贮存热能。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释放出约38 kJ的热量,比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供热量大一倍多。脂肪贮存占有空间小,能量却比较大,所以贮存脂肪是储备能量的一种方式。人类从食物中获得的脂肪,一部分贮存在体内,当人体的能量消耗多于摄入时,就动用贮存的脂肪来补充热

主成分分析法概念及例题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又称:主分量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法 [编辑] 什么就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在统计学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就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它就是一个线性变换。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称为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这就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就是,这也不就是一定的,要视具体应用而定。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与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就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就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 同样,在科普效果评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科普效果就是很难具体量化的。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采用打分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故综合指标的选取就是个重点与难点。如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法正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因为评估所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根据这一点,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科普效果某一要素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拟合。这样,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又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就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的科普效果评估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上述想法可进一步概述为:设某科普效果评估要素涉及个指标,这指标构成的维随机向量为。对作正交变换,令,其中为正交阵,的各分量就是不相关的,使得的各分量在某个评估要素中的作用容易解释,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削除对这一要素影响微弱的部分,通过对主分量的重点分析,达到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的各分量就是原始变量线性组合,不同的分量表示原始变量之间不同的影响关系。由于这些基本关系很可能与特定的作用过程相联系,主成分分析使我们能从错综复杂的科普评估要素的众多指标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以便有效地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科普效果评估分析,使我们在研究科普效果评估问题中,可能得到深层次的一些启发,把科普效果评估研究引向深入。 例如,在对科普产品开发与利用这一要素的评估中,涉及科普创作人数百万人、科普作品发行量百万人、科普产业化(科普示范基地数百万人)等多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最后确定个或个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科普产品利用与开发的综合指标,变量数减少,并达到一定的可信度,就容易进行科普效果的评估。 [编辑]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这在代数上表现为将原随机向量的协方差阵变换成对角形阵,在几何上表现为将原坐标系变换成新的正交坐标系,使之指向样本点散布最开的p 个正交方向,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把低维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

几种新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特性

几种新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特性 中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油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大豆、葵花籽的产量也名列前茅。但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植物油消费量,国内油料生产的植物油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油料和植物油,由此可见,要想满足人们对食用油脂日益增长的需求,光靠大宗油料的生产是不够的。我国油料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大宗油料外,其它木本油料、草本油料和野生油料的种类也非常之多,而这些油料大部分都未开发应用。因此,根据我国油料资源丰富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油源,从而对人们油脂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重要影响。 1.松籽油松籽油是从松籽中提取的油脂,它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且理化指标好,营养性能佳,具有滋补功能,是一种尚待开发利用且极具潜力的新型油脂。松籽在我国有丰富的资源,全国各地基本都有,但以东北、西南地区最为丰富且大多数尚未利用。 油松籽油脂肪酸种类较多,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仅为1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7%,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近22%,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5%。松籽含壳67.15%,含仁32. 85%,全籽含油22.96%,提取的松籽油色泽浅而清亮,脂肪酸组成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含量为28.81%、亚油酸含量为46.13%、松油酸含量为13.23%。松籽油中甘三酯含量为97.64%,甘二酷含量为1.37%,甘一酷含量为0.49%,甘油含量为0.1%。[10]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具有益智、软化血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强视力等。[2] 同时,松籽油有松籽的独特香味,可望成为高价值的保健食用油资源。 2.元宝枫油元宝枫油是从元宝枫树的种仁中提取的一种食用油脂。元宝枫是械树科械属落叶乔木。元宝枫是我国的特有树种,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是绿化观赏、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并且在食品、医药力一面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在陕西、河北,民间早有食用元宝枫种仁的习惯,其味道与花生仁相似。元宝枫的种仁结实量大,含油量高。[3] 元宝枫油属于半干性油,其理化特性与大豆油、花生油、核桃仁油相似,可作为食用油使用。元宝枫油在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以上,是制备营养保健油的优原料。医学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血清胆固醇作用,进而减少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等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元宝枫油中亚油酸含量较高,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它与平滑朋的收缩、脂类代谢中酶的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脉搏与血压的调节、类固醇激素的生理功能,前列腺素的合成及其他的生命机能有关。此外亚油酸还具有营养脑细胞、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为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元宝枫油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疗功效。

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2)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液态镶嵌模型。 2、体会技术对科学的推动,科学探究的艰辛。 教学重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知道细胞都是很小的,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回忆一下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能否看清楚细胞膜的结构?由于显微镜的限制,在1855年以前人们对细胞膜都不是太清楚,直到1855年瑞典科学家奈利通过实验感知了细胞膜。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鸡蛋,我们用鸡蛋来模拟一个动物细胞,体会奈利的实验。请你用食指轻轻触摸蛋黄的表面,能看到表面出现了什么吗?同时感觉到阻力没有?再用铅笔尖刺破鸡蛋,阻力还存在吗?表明在鸡蛋的表面存在什么?(膜)这就相当于细胞的什么?那么细胞膜的结构究竟包含哪些成分?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二、新课 讨论一、小组讨论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资料一: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可能含_______________。 资料二科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化学中溶质溶剂有相似相溶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三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用丙酮从人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的结论是: 。 讨论二、科学家通过用红细胞等动物细胞作为研究材料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知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质(磷脂最丰富)大约占50%,蛋白质大约占40%,糖类大约占2%—10%。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主成分分析方法 我们进行系统分析评估或医学上因子分析等时,多变量问题是经常会遇到的。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而且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多个变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因此,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可以实现的,本节拟介绍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综合处理这种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第一节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 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 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p 阶的数据矩阵: 11121212221 2 .....................p p n n np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1)

如何从这么多变量的数据中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自然要在p 维空间中加以考察,这是比较麻烦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那么,这些综合指标(即新变量)应如何选取呢显然,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取原来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适当调整组合系数,使新的变量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 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p x x x ,,21Λ,它们的综合指标——新变量指标为Λ21,z z ,m z (m≤p)。则 )2.........(..........22112222121212121111??? ?? ? ?+++=+++=+++=p mp m m m p p p p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x l x l x l z ΛΛ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 在(2)式中,系数l ij 由下列原则来决定: (1)z i 与z j (i≠j ;i ,j=1,2,…,m)相互无关; (2)z 1是x 1,x 2,…,x 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是与z 1不相关的x 1,x 2,…,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m 是与z 1,z 2,……z m-1都不相关的x 1,x 2,…,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知识点 高中化学细胞壁的功能学习方法。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壁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并承受着内部原生质体由于液泡吸水而产生的膨压,从而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高中生物细胞壁的功能学习方法一 1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细胞壁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并承受着内部原生质体由于液泡吸水而产生的膨压,从而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这不仅有保护原生质体的作用,而且维持了器官与植株的固有形态.另外,壁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因为细胞要扩大和伸长的前提是要使细胞壁松弛和不可逆伸展.2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细胞壁允许离子多糖等小分子和低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而将大分子或微生物等阻于其外.因此,细胞壁参与了物质运输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损失(次生壁表面的蜡质等)植物水势调节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细胞壁上纹孔或胞间连丝的大小受细胞生理年龄和代谢活动强弱的影响,故细胞壁对细胞间物质的运输具有调节作用.另外,细胞壁也是化学信号(激素生长调节剂等)物理信号(电波压力等)传递的介质与通路.3防御与抗性细胞壁中一些寡糖片段能诱导植保素(phytoalexin)的形成,它们还对其它生理过程有调节作用,这种具有调节活性的寡糖片断称为寡糖素(oligosaccharin).将一种庚葡萄糖苷寡糖素施加于大豆细胞时,会使负责合成抑制霉菌生长的抗菌素的基因活化而产生抗菌素.多种寡糖素的功能复杂多样,如有的作为蛋白酶抑制剂诱导因子,在植物抵抗病虫害中起作用;有的寡糖素可使植物产生过敏性死亡,使得病原物不能进一步扩散;还有的寡糖素参与调控植物的形态建成.细胞壁中的伸展蛋白除了作为结构成分外,还有防病抗逆的功能.如黄瓜抗性品种感染一种霉菌后,其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比敏感品种增加得快.4其他功能细胞壁中的酶类广泛参与细胞壁高分子的合成转移水解细胞外物质输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