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路接地概念

电路接地概念

电路接地概念
电路接地概念

电路接地概念

在接触电子电路图时,首先要搞清楚电路中接地的问题。

1.共用参考点

不加定语的接地有多种含义:

①电子仪器的外壳接地是接的大地,这是保护性接地,这一接地措施可以使仪器的外壳与大地等电位,从而避免了仪器因漏电使外壳带电造成的触电危险。

②电子电路图中的接地,对电路而言是一个共用参考点;对电路图的绘制而言是一种简略画法;对分析电路工作原理而言,可以方便识图。

电子电路图中的接地问题可以用如图1-10所示电路来说明,其中图1-10(a)所示电路中没有接地的符号,当开关S1接通后,电流从E的正极出发,经S1、R1流到E的负极,再通过E1的内电路到正极而成回路。

如图1-10(a)所示电路习惯上画成图1-10(b)或图1-10(c)所示形式的电路图。当采用正极性电源供电时,画成图1-10(b)所示的电路,这一电路中出现了接地符号。比较图(a)和图(b)可以看出,电池E的负极用接地符号表示,电池E的正极用+

V表示,这两个电路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显然图(b)所示电路比较简洁。

分析图1-10(b)所示电路中的电流流动时,电流从+V端流出(相当于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S1、R1到地(相当于是流入电池的负极),再通过电池E成回路。

如图1-10(c)所示电路,也有接地符号,但采用了负电源(-V)供电。电路中,-V端就是电池E的负极,接地点是E的正极,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从地端流出(即从电池E的正极流出),经S1、R1到-V端(相当于电池E的负极)。

2.接地概念小结

通过上述接地概念的介绍,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①接地点是电路中的共用参考点,这一点的电压为0V,电路中其他各点的电压高低都是以这一参考点为基准的,电路图中所标出的各点电压数据都是相对地端的大小,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修理中的电压测量。

②接地符号是一种电路连线的省略画法,接地点表示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相连,这一接地与仪器外壳接地概念不同。

③一般情况下,一张电路图中只有一种接地符号,此时所有的地端是相连的。在少量的电路图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接地符号,如图1-11所示,表示这种电路中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直流电源供电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共用参考点),这时两种接地点之间是高度绝缘的,修理中不能将这两个地线接通,在彩色电视机电路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要高度重视。

④采用正极性供电的电路图中,接地点是电源的负极,电路中所有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元器件、线路都可以用同一个接地符号来表示,这样同一个电路图中相同符号接地点之间是相通的,这一接地就是共用参考点。采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减少电路图中的连线,从而可以方便电路的分析。

⑤采用负极性供电的电路图中,接地点是电源的正极,电路中所有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元器件、线路都可以用同一个接地符号来表示,这一接地也是共用参考点。一般电路中采用正极性电源供电的情况比较多。

⑥相同接地点之间的连线称为地线。

2.正、负电源供电时的接地

一般电子电路中只采用正电源或只采用负电源供电,但在一些电路中则要同时采用正、负电源供电,而且这两种电源之间也有共用参考点,如图1-12所示的电路图可以说明双电源供电时的接地概念。

如图1-12(a)所示是原理图,这一电路中没有接地的电路符号,电路中的E1和E2是直流电源,a点是两电源的连接点,将a点接地就是图1-12(b)所示常见形式的电路图,+V表示正电源(E1的正极端),-V表示负电源(E2的负极端),图1-12(a)和图1-12(b)电路完全等效。这一电路中的接地点,对E1而言是与负极相连的,对E2而言是与正极相连的。

关于该电路中有关支路的电流回路如下:

①流过R1和RP1的电流是从E1的正极经R1和RP1流到E2的负极,再通过E1和E2的内电路成回路,见图中的电流I1。

②流过R2的电流是从E1的正极经R2流到E1的负极,再经E1的内电路成回路,见图中的电流I2,这一电流没有与E2发生关系。

③流过R3的电流是从E2的正极经R3流到E2的负极,再经E2的内电路成回路,见图中的电流I3,这一电流与E1没有关系,由E2供给。

关于双电源供电电路中的接地,说明以下几点:

①接地点仍然是电路的共用参考点,当然也是正电源和负电源的参考点。

②这种电路中,各支路中的电流回路共有三种:一是在正、负电源之间成回路,二是只与正电源构成回路,三是只与负电源构成回路。

电路接地概念

电路接地概念 在接触电子电路图时,首先要搞清楚电路中接地的问题。 1.共用参考点 不加定语的接地有多种含义: ①电子仪器的外壳接地是接的大地,这是保护性接地,这一接地措施可以使仪器的外壳与大地等电位,从而避免了仪器因漏电使外壳带电造成的触电危险。 ②电子电路图中的接地,对电路而言是一个共用参考点;对电路图的绘制而言是一种简略画法;对分析电路工作原理而言,可以方便识图。 电子电路图中的接地问题可以用如图1-10所示电路来说明,其中图1-10(a)所示电路中没有接地的符号,当开关S1接通后,电流从E的正极出发,经S1、R1流到E的负极,再通过E1的内电路到正极而成回路。 如图1-10(a)所示电路习惯上画成图1-10(b)或图1-10(c)所示形式的电路图。当采用正极性电源供电时,画成图1-10(b)所示的电路,这一电路中出现了接地符号。比较图(a)和图(b)可以看出,电池E的负极用接地符号表示,电池E的正极用+

V表示,这两个电路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显然图(b)所示电路比较简洁。 分析图1-10(b)所示电路中的电流流动时,电流从+V端流出(相当于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S1、R1到地(相当于是流入电池的负极),再通过电池E成回路。 如图1-10(c)所示电路,也有接地符号,但采用了负电源(-V)供电。电路中,-V端就是电池E的负极,接地点是E的正极,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从地端流出(即从电池E的正极流出),经S1、R1到-V端(相当于电池E的负极)。 2.接地概念小结 通过上述接地概念的介绍,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①接地点是电路中的共用参考点,这一点的电压为0V,电路中其他各点的电压高低都是以这一参考点为基准的,电路图中所标出的各点电压数据都是相对地端的大小,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修理中的电压测量。 ②接地符号是一种电路连线的省略画法,接地点表示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相连,这一接地与仪器外壳接地概念不同。 ③一般情况下,一张电路图中只有一种接地符号,此时所有的地端是相连的。在少量的电路图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接地符号,如图1-11所示,表示这种电路中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直流电源供电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共用参考点),这时两种接地点之间是高度绝缘的,修理中不能将这两个地线接通,在彩色电视机电路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要高度重视。

接地电阻测量原理与方法

接地电阻测量原理与方 法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接地电阻测量原理 梁子斌 对从事地电学工作,对接地电阻的概念并不陌生,然并非能完全理解。这里想跟大家聊聊其概念和测量原理。 1.接地电阻概念,接地装置在输变电工程中是个特殊的项目,属隐蔽工程。对新安装的接地装置,它包括埋入地中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或称接地体,以及连接接地体与电气设备接地部分的接地线。为了确保其是否符合设计或规程要求必须经过检验才能正式投入运行。接地电阻就是当有电流由接地体流入土壤中将呈现有电阻,这就是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本质是由土壤产生的电阻,是接地装置泄放电流时表现出来的电阻。由 高斯定理知道,在全空间中,一半径为R的导体球其接地电阻为ρ地= ρ 4πR ,如在地 表无限半空间中其接地电阻大一倍ρ地= ρ 2πR ,埋在地下某深度中,则在两者之间, 对均匀介质,也可以解析得到。还有不同形状的接地体,圆盘形、棍形,环形等都有公式可以计算。 其等效电路如下图:其中U为接地体对大地零电位参考点的电位差,I为流过接地体的电流U/I即为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量原理 看视很简单,通过电压的电流的测量就可以得到电阻值,可实际上并不容易。试想想,在工作现场去哪能找到大地零电位的参考点那?哎呀,有思路了,我们可以临时做一个啊,再做一个接地,可这临时的接地电阻值也不知道,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个电阻之和,一个方程,两个位知数!好办,再加一个辅助接地电极,这样我们两两进

行测量,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接地电阻,简单解方程就可以啦!呵呵,还不明白呀,看下面示意图。 我们分别将RR1,RR2,R1R2做环路供电,电压和电流我们都会测的,测得后容易得到R+R1,R+R2,R1+R2,更不用说现在都有万用表了,真接可以测出的,多大的阻值,万用表都能测得,别担心。接地电阻也和收音机里的电阻一样,道理没什么不同。好了,写方程吧。 { R+R1=r1R+R1=r2R1+R2=r12 这里r们就是我们万用表的读数R是我们要测的接地电阻,R1,R2是两个辅助电极的接地电阻,这方程找个中学生解一下,是R=(r1+r2-r12)/2吧?他一定是中学生了。 你也看一下R1和R2吧,看看吧,我保证比一定R大的多,小了?工程一定不合格! 你还没问我:两个辅助电极就可以吗那为什么多数接地电阻测量仪要三个辅助电极那其实呀,四个的也有那。从前面说明你应知道了,两两电极组合就多一个方程,三个辅助电极加上被测电极共四个,便有C42个组合,6个方程,未知数是4个,用最小二乘法,那结果不是好得多了?布辅助电极不怕烦,你用十个,结果会更好,一定不会错。 多说一句,如果没有布设辅助电极的场地,你只好使用电磁感应方式的接地电阻测量仪了,而且还不用断开系统接地,直接测量。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们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2)在问题情境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三章操作系统中的第二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和严谨,也缺乏兴趣。建议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查阅教材来学习,老师做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①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查找,通过直观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加深他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出今天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通过上网查找答案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1.小明的计算机因为中了病毒系统文件被删除,不能正常启动了,我们怎么帮助他呢?2.新买的计算机能直接用吗? 3.操作系统是属于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 4.苹果牌的笔记本电脑大家试着操作一下看用得惯吗? 5.比尔?盖茨的生平简介。 6.目前有哪些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老师布置任务,小组间同学互相商量并总结。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五、教学资源 网络、极域电子教室系统、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地和接地的概念

地和接地的概念 1.地 (1)电气地大地是一个电阻非常低、电容量非常大的物体,拥有吸收无限电荷的能力,而且在吸收大量电荷后仍能保持电位不变,因此适合作为电气系统中的参考电位体。这种“地”是“电气地”,并不等干“地理地”,但却包含在“地理地”之中。“电气地”的范围随着大地结构的组成和大地与带电体接触的情况而定。 (2)地电位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接触的一个或一组导电体称为接地极,通常采用圆钢或角钢,也可采用铜棒或铜板。图1示出圆钢接地极。当流入地中的电流I通过接地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时,由于这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越小,越远的地方越大,所以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电阻越大,而在距接地极越远的地方电阻越小。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碰地处20m 以外的地方,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经很大,实际已没有什么电阻存在,不再有什么电压降。换句话说,该处的电位已近于零。这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若接地极不是单根而为多根组成时,屏蔽系数增大,上述20m 的距离可能会增大。图1中的流散区是指电流通过接地极向大地流散时产生明显电

位梯度的土壤范围。地电位是指流散区以外的土壤区域。在接地极分布很密的地方,很难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 (3)逻辑地电子设备中各级电路电流的传输、信息转换要求有一个参考的电位,这个电位还可防止外界电磁场信号的侵入,常称这个电位为“逻辑地”。这个“地”不一定是“地理地”,可能是电子设备的金属机壳、底座、印刷电路板上的地线或建筑物内的总接地端子、接地干线等;逻辑地可与大地接触,也可不接触,而“电气地”必须与大地接触。 2.接地 将电力系统或电气装置的某一部分经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极称为“接地”。“电气装置”是一定空间中若干相互连接的电气设备的组合。“电气设备”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用电的任何设备,例如电机、变压器、电器、测量仪表、保护装置、布线材料等。电力系统中接地的一点一般是中性点,也可能是相线上某一点。电气装置的接地部分则为外露导电部分。“外露导电部分”为电气装置中能被触及的导电部分,它在正常时不带电,但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带电,一般指金属外壳。有时为了安全保护的需要,将装置外导电部分与接地线相连进行接地。“装置外导电部分”也可称为外部导电部分,不属于电气装置,一般是水、暖、煤气、空调的金属管道以及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外部导电部分可能引入电位,一般是地电位。接地线是连接到接地极的导线。接地装置是接地极

电路中接地符号解读

“1”弱电电路地,“2”三条向下递减的水平线代表模拟地或者强电电路地,“3”中空的三角形通常表示数字接地,但是也常被用作参考接地,“4”代表大地或机箱的接地。没有权威的根据,只是平常电路中好像都是这样用的。 1.不清楚 2.Power Ground 3.Signal Ground 4.Earth 对接地符号的使用并没有严格地规定;尤其当他们被提及或在文件中出现时特别会混淆。常用的接地符号为,三条向下递减的水平线,这样让人直觉就知道是代表地面的意思。 一条水平线加上三条向下延伸的斜线代表大地或机箱的接地。三条向下递减的水平线代表模拟地或者电路地。中空的三角形通常表示数字接地,但是也常被用作参考接地。一个符号或是数字摆在三角形中间的话,可能用来表示与其他参考点共地。 注意:这些接地点之间的电位不一定相等。接地指的是待测电势(电压)的参考点。不同的接地间将有电压差,当设备相连并进行测量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大地就是将地面本身当作参考点。 电力线接地是安全装置;不流经正常路径的电流将透过一条替代的路径接入地面。在(现代)住宅中与电力线相连的将是绿色或者裸露的铜线。电流一般不会流经这个导线;它仅仅是为了安全目的而设置。由于它确实直接与地面连接,同时平常也不会导通,设备中的许多部分将连接这条导线以作为信号的参考点。然而,如果在电力线某个地方的配线错误,那么这个接地就会成为带电的导体了。 零线是电力公司在供电时电力返回的路径,他就是住宅供电线缆上的白色电缆。电力输送完整的回路便是沿着黑色电缆输出,然后经由白色电缆返回。黑色电缆的110 VAC电压值指的就是参考白色电缆而得。(美国标准) 机箱地(chassis ground)指的是一些用来封装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机箱可以选择性接地,由机箱是否连接到电力线中绿色地线来决定。如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因故障短路,机箱可以将电流导入地面而不会使接触它的人触电。也可以将信号负端连接到机箱上,以机箱为参考电位。很多设备允许使用者选择是否将信号以机箱地为参考进行链接。 National Instruments 数据采集(DAQ)设备根据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接地点:模拟输入地( AIGND )、模拟输出地( AOGND )和数字地( DGND )。他们全都连接到板卡本身的同一参考点,但是他们在板卡上有不同的电路层,可以减少噪声和串扰。数字地特别容易混入噪声,因为数字信号中含有高频成分。 另外在使用National Instruments模拟输入DAQ设备以无参考单端(NRSE)模式进行量测时,很容易因为AISENSE这一个接点感到困惑。其实 AISENSE 的设计是用来做为所有单端模拟输入频道的共同参考点。然而,它并不是接地点;它是浮地的,与AIGND,AOGND,和DGND不同。

接地的参考知识

Q1:为什么要接地? Answer:接地技术的引入最初是为了防止电力或电子等设备遭雷击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目的是把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通过避雷针引入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同时,接地也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当某种原因引起的相线(如电线绝缘不良,线路老化等)和设备外壳碰触时,设备的外壳就会有危险电压产生,由此生成的故障电流就会流经PE线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作用。随着电子通信和其它数字领域的发展,在接地系统中只考虑防雷和安全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比如在通信系统中,大量设备之间信号的互连要求各设备都要有一个基准‘地’作为信号的参考地。而且随着电子设备的复杂化,信号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接地设计中,信号之间的互扰等电磁兼容问题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否则,接地不当就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近,高速信号的信号回流技术中也引入了“地”的概念。 Q2:接地的定义 Answer: 在现代接地概念中、对于线路工程师来说,该术语的含义通常是‘线路电压的参考点’;对于系统设计师来说,它常常是机柜或机架;对电气工程师来说,它是绿色安全地线或接到大地的意思。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接地是电流返回其源的低阻抗通道”。注意要求是“低阻抗”和“通路”。 Q3:常见的接地符号 Answer: PE,PGND,FG-保护地或机壳;BGND或DC-RETURN-直流-48V(+24V)电源(电池)回流;GND-工作地;DGND-数字地;AGND-模拟地;LGND-防雷保护地 Q4:合适的接地方式 Answer: 接地有多种方式,有单点接地,多点接地以及混合类型的接地。而单点接地又分为串联单点接地和并联单点接地。一般来说,单点接地用于简单电路,不同功能模块之间接地区分,以及低频 (f<1MHz)电子线路。当设计高频(f>10MHz)电路时就要采用多点接地了或者多层板(完整的地平面层)。 Q5:信号回流和跨分割的介绍 Answer:对于一个电子信号来说,它需要寻找一条最低阻抗的电流回流到地的途径,所以如何处理这个信号回流就变得非常的关键。第一,根据公式可以知道,辐射强度是和回路面积成正比的,就是说回流需要走的路径越长,形成的环就越大,它对外辐射的干扰也越大,所以,PCB 布板的时候要尽可能减小电源回路和信号回路面积。第二,对于一个高速信号来说,提供有好的信号回流可以保证它的信号质量,这是因为PCB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一般是以地层(或电源层)为参考来计算的,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2021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2021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2021版) 1.接地电阻的概念 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连接的一个或一组导体,叫接地极。通过接地极与大地相连接,称接地。接地,按用途分,有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防触电接地,工作接地,零线的重复接地,还有逻辑接地。 工频电流或冲击电流从接地极向周围大地流散时,土壤呈现的电阻称为接地电阻。 通过接地极流入大地的电流作半球形散开,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远,电阻越小,20M以外的地方,已无电阻的存在。也就无电压降了。20M以外的地方,电位等于零,我们称为电气上的零电位,也称地电位。在接地体分布密集的地方很难找到电气上的地。 电子设备中各级电路中,有一个参考电位,这个电位称为逻辑地。它可以是电子设备的机壳、底座、印刷电路版的地线,建筑物

内总接地端子,接地干线。逻辑地,可以与大地相连接,也可以不连接。 逻辑地没有接地电阻的概念。 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极的对地电位与通过接地极的接地短路电流的比。所谓接地电阻是表征工频电流或冲击电流通过接地极向周围大地流散的能力。接地电阻愈小,流散愈快。接地电阻不能用从接地极到大地某点的电阻来表达,因此,不能用欧姆表测量接地电阻。 可以认为,接地电阻虽然具有直流电阻相同的量纲,但实际上是土壤电阻率ρ与电容的比率乘以介电系数ε,因此,确切的说,接地电阻应称为接地阻抗。同时,由于接地电阻R含有电容C这一分量。因此,测量时,不能使用直流电源。也不宜使用功率表法来测量,用功率法的指示值只反映电阻分量。而且一般功率表法的误差与功率因数COSΦ有关。随着COSΦ的降低,误差较大。接地电阻的阻抗角一般都是在Φ=COS-1(0.5-0.7)之间,因此,不宜使用功率表法来测量,因误差较大。由此可见,接地电阻与一般导体的电

接地与接地电阻的概念

https://www.doczj.com/doc/013393881.html,/400 接地与接地电阻的概念 接地的概念 接地为防止触电或保护设备的安全,把电力电讯等设备的金属底盘或外壳接上地线;利用大地作电流回路接地线。。在电力系统中,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接地的功用除了将一些无用的电流或是噪声干扰导入大地外,最大功用为保护使用者不被电击,以 UPS 而言,有些 UPS 会将零线与地线间的电压标示出来,确保产品不会造成对人体的电击伤害。 接地的作用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有两个:保护人员和设备不受损害叫保护接地;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叫工作接地。这里的分类是指接地工程设计施工中考虑的各种要求,并不表示每种“地”都需要独立开来。相反,除了有地电信号抗干扰、设备本身专门要求等特殊原因之外,我们提倡尽量采用联合接地的方案。 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是受到雷电袭击(直击、感应或线路引入)时,为防止造成损害的接地系统。常有信号(弱电)防雷地和电源(强电)防雷地之分,区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要求接地电阻不同,而且在工程实践中信号防雷地常附在信号独立地上,和电源防雷地分开建设。 接地电阻的概念 接地电阻,除了具有传统打辅助地极测接地电阻的功能外,还具备了无辅助地极测量的独特功能,改变了测试接地电阻传统的测量原理和手段:采用双钳口非接触测量技术无需打辅助地极,也无需将接地体与负载隔离,实现了在线测量。在单点接地系统、干扰性强等条件下,可以采用打辅助地极的测量方式进行测量。

https://www.doczj.com/doc/013393881.html,/400接地电阻就是电流由接地装置流入大地再经大地流向另一接地体或向远处扩散所遇到 的电阻,它包括接地线和接地体本身的电阻、接地体与大地的电阻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两接 地体之间大地的电阻或接地体到无限大远处的大地电阻。 对测量仪表的要求 (1)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有时在野外进行,因此,测量仪表应坚固可靠,机内自带 电源,重量轻、体积小,并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大于20dB以上的抗干扰能力,能防止土壤中的杂散电流或电磁感应的干扰。 (3)仪表应具有大于500kW的输入阻抗,以便减少因辅助极棒探针和土壤间接触电 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4)仪表内测量信号的频率应在25Hz~1kHz之间,测量信号频率太低和太高易产 生极化影响,或测试极棒引线间感应作用的增加,使引线间电感或电容的作用,造成较大的 测量误差,即布极误差。 (5)在耗电量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测试电流,较大的测试电流有利于提高仪 表的抗干扰性能。 (6)仪表应操作简单,读数最好是数字显示,以减少读数误差。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本章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 1、计算机四大系统资源的管理机制: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和文件四大资源的管理。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进程 (1)、进程是指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或基本单位。 (2)、进程是动态的,它由操作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某个条件不足而被暂时“阻塞”,当条件满足时又被“唤醒”并继续执行,直到任务完成而“撤销”。因此,进程有生命期,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动态地转换。 (3)、进程的并发特征是指一个进程能和其它进程并行执行,但各进程在逻辑上又相对独立,同时各进程的执行速度是不可预知的、异步的。因此,系统必须为进程提供同步机构,以确保进程能协调操作和共享资源。 (4)、一个进程至少要对应一个或多个程序。不同的进程可以调用同一个程序,但该程序必须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上执行。 (5)、程序和进程的关系在于: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是静态的。程序的执行过程才是进程。 3、线程: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进程的并发性,引入了线程(Thread)的概念。简单地说,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此时线程成为处理器调度的基本单位。 4、页式存储: 页式存储基本原理是预先把内存物理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比如每块为1k字节,并编上号码,同时把要运行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与“块”大小相同的“页”,也编上号码。

当把程序调入内存时,恰好把程序的某一“页”装入内存某一“块”,而且可以见缝插针地将若干连续的页装入分散的不连续的块中。由于页和块大小相等,所以除了最后一页可能小于块之外,其余都很合适,这样每一个内存碎片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块”的大小。 页式虚拟存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成块。在一个进程运行前,不必将其所有页装入内存,而只需先装入当前要运行的若干页。 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所需要的程序页不在内存时,便请求系统分配存储块,然后将所需页从外存调入,并在页表中登录新调入的页号与对应的块号。这一调度过程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自动实现的,用户无须干预。 5、虚拟存储: 当所运行进程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而内存空间又有限时,存储管理提供虚拟存储的功能,将内存和大容量外存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虚拟内存(VM:Virtual Memory),从而大大地扩展程序可运行空间。 虚拟存储的概念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逻辑存储空间角度看,程序的大小不定,经过编译连接后的目标程序地址多是从零地址开始的一维连续或二维段页式地址。这是一种虚拟地址或逻辑地址,它们都不是程序运行时的真正物理地址。我们把程序逻辑地址的全体所对应的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简称虚存。虚存地址空间大小有可能会超过实际物理内存空间。 从程序设计者角度看,虚拟存储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参与当前运行的部分程序可以暂存在外存中,一旦需要及时调入内存,而已经在内存中的部分程序目前可能不再使用,可以保存到外存。这样程序设计者不必忧虑内存是否够用,因为有巨大容量的外存可供使用。虚拟存储管理的工作就是及时恰当地调入调出当前程序,为进程提供“透明”的存储空间。 6、段式存储管理: 段式存储把其地址空间在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段(segment),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等,这时用户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可以看成二维空间,其中一维是段号,另一维是段内从0开始的地址。利用连续可变分区或可重定位分区管理方式,为每一个段分配一个连续分区,而各段之间可以不连续。“段”成为程序的逻辑单位,它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规定的,其长度随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电路设计中如何接地来抑制干扰

电路设计中如何接地来抑制干扰 一、在电子电路中,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相关干扰源、线路传播路径、板上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类似于传染病的预防)1干扰源的抑制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 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二、按干扰的传播路径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类。 所谓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线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高频干扰噪声和有用信号的频带不同,可以通过在导线上增加滤波器的方法切断高频干扰噪声的传播,有时也可加隔离光耦来解决。电源噪声的危害最大,要特别注意处理。所谓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空间辐射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干扰源与敏感器件的距离,用地线把它们隔离和在敏感器件上加蔽罩。 截止干扰传播路径的措施: (1)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 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2)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3)注意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4)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5)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 (6)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7)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增强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是指从敏感器件这边考虑尽量减少对干扰噪声的拾取,以及从不正常状态尽快恢复的方法。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性能的常用措施如下: (1)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2)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除减小压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声。 (3)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其它IC的闲置端在不改变系统逻辑的情况下接地或接电源。 (4)对单片机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IMP813,X25043,X25045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5)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6)IC器件尽量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少用IC座。 为了达到很好的抗干扰,于是我们常看到PCB板上有地分割的布线方式。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都一定要进行地平面分割。因为这样分割是为了降低噪声的干扰。 在数字电路中一般的频率会比模拟电路中的频率要高,而且它们本身的信号会跟地平面形成一个回流(因为在信号传输中,铜线与铜线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感和分布电容),如果我们把地线混合在一起,那么这个回流就会在数字和模拟电路中相互串扰。而我们分开就是让它们只在自己本身内部形成一个回流。它们之间只用一个零欧电阻或是磁珠连接起来就是因为原来它们就是同一个物理意义的地,现在布线把它们分开了,最后还应该把它们连接起来。 分析它们是属于数字部分还是模拟部分,这个问题常常是我们在具体画PCB时得考滤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要判断一个元件是属于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关键是看与它相关的主要芯片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比如:电源它可能给模拟电路供电,那它就是模拟部分的,如果它是给单片机或是数据类芯片供电,那它就是数字的。当它们是同一个电源时就需要用一个桥的方法把一个电源从另一个部分引过来。最典形的就是D/A了,它应该是一个一半是数字,一半是模拟的芯片。我认为如果能把数字输入处理好后,剩下的就可以画到模拟部分去了。

“地”和“接地”的概念

转载:“地”和“接地”的概念 1.地 (1)电气地大地是一个电阻非常低、电容量非常大的物体,拥有吸收无限电荷的能力,而且在吸收大量电荷后仍能保持电位不变,因此适合作为电气系统中的参考电位体。这种“地”是“电气地”,并不等干“地理地”,但却包含在“地理地”之中。“电气地”的范围随着大地结构的组成和大地与带电体接触的情况而定。 (2)地电位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接触的一个或一组导电体称为接地极,通常采用圆钢或角钢,也可采用铜棒或铜板。图 1示出圆钢接地极。当流入地中的电流I通过接地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时,由于这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越小,越远的地方越大,所以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电阻越大,而在距接地极越远的地方电阻越小。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碰地处 20m 以外的地方,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经很大,实际已没有什么电阻存在,不再有什么电压降。换句话说,该处的电位已近于零。这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若接地极不是单根而为多根组成时,屏蔽系数增大,上述 20m 的距离可能会增大。图 1中的流散区是指电流通过接地极向大地流散时产生明显电位梯度的土壤范围。地电位是指流散区以外的土壤区域。在接地极分布很密的地方,很难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 (3)逻辑地电子设备中各级电路电流的传输、信息转换要求有一个参考的电位,这个电位还可防止外界电磁场信号的侵入,常称这个电位为“逻辑地”。这个“地”不一定是“地理地”,可能是电子设备的金属机壳、底座、印刷电路板上的地线或建筑物内的总接地端子、接地干线等;逻辑地可与大地接触,也可不接触,而“电气地”必须与大地接触。 2.接地 将电力系统或电气装置的某一部分经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极称为“接地”。“电气装置”是一定空间中若干相互连接的电气设备的组合。“电气设备”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用电的任何设备,例如电机、变压器、电器、测量仪表、保护装置、布线材料等。电力系统中接地的一点一般是中性点,也可能是相线上某一点。电气装置的接地部分则为外露导电部分。“外露导电部分”为电气装置中能被触及的导电部分,它在正常时不带电,但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带电,一般指金属外壳。有时为了安全保护的需要,将装置外导电部分与接地线相连进行接地。“装置外导电部分”也可称为外部导电部分,不属于电气装置,一般是水、暖、煤气、空调的金属管道以及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外部导电部分可能引入电位,一般是地电位。接地线是连接到接地极的导线。接地装置是接地极与接地线的总

变电站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及典型案例分析(扫描版)

变电站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及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 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在电力系统故障中占有很大比例.本文通过对某地区工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处理方法,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阐述,为现场运行人员正确判断和分析事故原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判断;分析 我国电压等级在110kV 及其以上的系统均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在电力系统故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造成单相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如雷击、瓷瓶闪落、导线断线引起接地、导线对树枝放电、山火等。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分为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两种,对于架空线路一般配有重合闸,正常情况下如果是瞬时性故障,则重合闸会启动重合成功;如果是永久性故障将会出现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再次跳闸而不再重合。 为帮助运行人员正确判断和分析大电流接地系统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本案例选取了某地区一典型的220kV线路单相瞬时接地故障,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说明,此案例分析以FHS变电站为主。 本案例分析的知识点: (1)大电流接地系统与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概念。 (2)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的判断与分析。 (3)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 (4)保护动作信号分析。 (5)单相重合闸分析。 (6)单相重合闸动作时限选择分析。 (7)录波图信息分析。 (8)微机打印报告信息分析。 一、大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概念 在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三种: (1)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110kV及以上电网的中性点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包括经小阻抗接地的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大,所以这种系统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当某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不能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得多,所以这种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大电流接地系统与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划分标准是依据系统的零序电抗X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X0/X1。 我国规定:凡是X0/X1≤4~5的系统属于大接地电流系统,X0/X1>4~5的系统则属于小接地电流系统。事故涉及的线路及保护配置图事故涉及的线路和保护配置如图2-1所示,两变电站之间为双回线,线路长度为66.76km。

保护接地规范标准

保护接地标准细则 一、保护接地概念: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在绝缘损坏时有可能带电。漏电危及人身安全,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称为保护接地。 二、保护接地要求: 电压在36V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钢丝)、铅皮或屏蔽护套等必须有保护接地。 接地网上任一保护接地点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2Ω。 三、保护接地标准: 1、主接地: (1)、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包括电缆的铠装、铅皮、接地芯线)和局部接地装置,应与主接地极连成1个接地网。 主接地极应在主、副水仓中各埋设1块。主接地极应用耐腐蚀的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得小于0.75㎡、厚度不小于5mm。 在钻孔中敷设的电缆不能与主接地极连接时,应单独形成以分区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值不得超过2Ω。 (2)、连接主接地极的接地母线及变电所的辅助接地母线,应采用断面不小于50mm2的裸铜线、断面不小于100mm2的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断面不小于100mm2的镀锌扁钢。 2、局部接地: 在下列地点应装设局部接地极: (1)、每个采区变电所(包括移动变电站和移动变压器)。 (2)、每个装有电气设备的硐室和单独装设的高压电气设备。 (3)、每个低压配电点或装有3台以上电气设备的地点。 (4)、无低压配电点的采煤工作面的机巷、回风巷、集中运输巷(胶带运输巷)以及由变电所单独供电的掘进工作面,至少要分别装设一个局部接地极。 (5)、连接动力铠装电缆的每个接线盒以及高压电缆连接装置。 要求: 埋设在巷道水沟或潮湿地方的局部接地极,可采用面积不小于0.6m2、厚度不小于3mm的钢板。埋设在其它地点的局部接地极,可采用镀锌铁管。铁管直径不得小于35mm,长度不得小于1.5m。管子上至少要钻2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透眼,铁管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于15o),并必须埋设于潮湿的地方。如果埋设有困难时,可用两根长度不得小于0.75m、直径不得小22mm的镀锌铁管。每根管子上至少要钻10个直径不小于5mn的透眼,两根铁管均垂直于地面(偏差不大15o),并必须理设于潮湿的地方,两管之间相距5m 以上。如系干燥的接地坑,铁管周围应用砂子、木炭和食盐混合物或长效降阻剂填满;砂子和食盐的比例,按体积比约6 : l。 采区配电点及其它机电硐室的辅助接地母线,应采取断面不小于25 mm2的裸铜线、断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 mm、断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扁钢。 四、固定电气设备的接地方法: (1)、变压器的接地,应将高、低压侧的铠装电缆的钢带、铅皮用连接导线分别接到变压器外壳上的专供接地的螺钉上;如用橡套电缆时,将电缆的接地芯线接到进出线装置的内接地端子上,然后将变压器外壳的接地螺钉用连接导线接到接地母线(或辅助接地母线)上,如图 5 所示。

接地电阻降阻方法

接地电阻降阻方法(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 引言 变电站接地网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变电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其接地电阻、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是变电站接地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衡量接地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鉴定接地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参数。然而,有些变电站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建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导致这些变电站的接地电阻、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的设计计算值偏高,无法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短路容量的增加,由于接地不良引起的事故扩大问题屡有发生,因此接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如何合理确定接地装置的设计方案,降低接地电阻,这是变电站电气设计施工的重点之一。 2 变电站接地网电阻偏高的原因 变电站接地网电阻偏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客观条件方面 一是土壤电阻率偏高。特别是山区,由于土壤电阻率偏高,对系统接地电阻影响较大;二是土壤干燥。干旱地区、沙卵石土层等相当干燥,而大地导电基本是靠离子导电,干燥的土壤电阻率偏高。 2.2勘探设计方面 在地处山区复杂地形地段的变电站,由于士壤不均匀,土壤电阻率变化较大,这就需要对每处地网进行认真的勘探、测量。根据地形、地势、地质情况,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接地装置。如果不根据每处地网的地形、地势情况合理设计接地装置并计算其接地电阻,而是套用一些现成的图纸或典型设计,那么就从设计上就留下了先天性不足,造成地网接地电阻偏高。 2.3施工方面

对于不同地区变电站的接地来说,精心设计重要,但严格施工更重要。因为对于地形复杂,特别是位于山岩区的变电站,接地地网水平接地沟槽的开挖和垂直接地极的打入都十分困难,而接地工程又属于隐蔽工程,如施工过程中不能实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和必要的监理,就可能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不按图施工。尤其是在施工困难的山区,屡有发生水平接地体敷设长度不够,少打垂直接地极等;二是接地体埋深不够。山区、岩石地区,由于开挖困难,接地体的埋深往往不够,由于埋深不够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三是回填土的问题,有关规范要求用细土回填,并分层夯实,在实际施工时往往很难做到,尤其是在岩石地段施工时,由于取土不便,往往采用开挖出的碎石及建筑垃圾回填,这样还会加快接地体的腐蚀速度;四是采用木炭或食盐降阻,这是最普遍的做法。采用木炭或食盐降阻,会在短期内收到降阻效果,但这是不稳定的。因为这些降阻剂会随雨水而流失,并加速接地体的腐蚀,缩短接地装置的使用寿命。 2.4运行方面 有些接地装置在建成初期是合格的,但经一定的运行周期后,接地电阻就会变大,除了前面介绍的由于施工时留下的隐患外,以下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一是由于接地体的腐蚀,使接地体与周围土壤的接触电阻变大,特别足在山区酸性土壤中,接地体的腐蚀速度相当快,会造成一部分接地体脱离接地装置;二是在接地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部分因锈蚀而使电阻变大或形成开路:三是接地引下线接地极受外力破坏时误损坏等。 3 接地电阻降阻方法 为了达到降低接地网接地电阻之目的,首先需要从理论上研究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由公式(1)可以看出,降低接地电阻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增大接地体几何尺寸,以增大接地体的电容;二是改善地质电学性质,减小地的电阻率和介电系数。 接地网是在接地系统的基础,由接地环(网)、接地极(体)和引下线组成,以往常有种误解,把接地环作为接地的主体,很少使用接地体,在接地要求不高或地质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接地环也能够起到接地的作用,但是通常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行的,接

操作系统复习笔记

第一章 1.软件的层次:硬件(裸机)→OS(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应用程序。 2.虚拟机的概念:通过软件扩充计算机的功能,使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 3.操作系统的功能: (1)操作系统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接口。 ①操作系统不但本身具有优良的的图形用户界面,而且与用户界面生成环境一体化,可为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自动生成图形用户界面。 ②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环境一体化,可按用户要求建立、生成、运行和维护应用程序。 ③与数据库系统一体化。 ④与通讯功能网络管理一体化。 (2)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器管理③输入输出设备管理④信息管理) 4.操作系统的特性:(1)并行性(2)共享性 5.操作系统的分类: (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 (3)实时操作系统 (4)Windows NT 课后习题 1.6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的含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1)管理系统资源;(2)使用户能安全方便地共享系统资源,操作系统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调度;(3)提供输入输出的便利,简化用户的输入输出工作;(4)规定用户的接口,以及发现并处理各种错误的发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提供更友好的接口和服务。 1.7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答:(1)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是指“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他资源”。 (2)由于通道技术的出现,CPU可以把直接控制输入输出的工作转给通道。起因:为使CPU在等待一个作业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能运行其他作业,我们在主存中同时存放多道作业。当一个在CPU上运行的作业要求传输数据时,CPU就转去执行其他作业的程序。 目的: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CPU利用率 1.10 为何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什么特性? 答:为了能够提供用户和程序之间有交互作用的系统,所以才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课后习题 2.3 什么叫特权指令?为什么要把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答:特权指令是指在指令系统中那些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的指令,这些特权指令

电路板接地概念

1.电路图上和电路板上的GND(Ground)代表地线或0线.GND就是公共端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地,但这个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是出于应用而假设的一个地,对于电源来说,它就是一个电源的负极。它与大地是不同的。有时候需要将它与大地连接,有时候也不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https://www.doczj.com/doc/013393881.html,B上的:VCC是电源接入;GND为接地;DP、DM是差分信号;PORT-、PORT+是数据负、正信号。 GND VDD: 电源电压(单极器件);电源电压(4000系列数字电路);漏极电压(场效应管) VCC:电源电压(双极器件);电源电压(74系列数字电路); VSS:地或电源负极 VEE:负电压供电;场效应管的源极(S) VPP:编程/擦除电压。 (1)电气地大地是一个电阻非常低、电容量非常大的物体,拥有吸收无限电荷的能力,而且在吸收大量电荷后仍能保持电位不变,因此适合作为电气系统中的参考电位体。这种“地”是“电气地”,并不等干“地理地”,但却包含在“地理地”之中。“电气地”的范围随着大地结构的组成和大地与带电体接触的情况而定。 (2)地电位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接触的一个或一组导电体称为接地极,通常采用圆钢或角钢,也可采用铜棒或铜板。图 1示出圆钢接地极。当流入地中的电流I通过接地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时,由于这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越小,越远的地方越大,所以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电阻越大,而在距接地极越远的地方电阻越小。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碰地处 20m 以外的地方,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经很大,实际已没有什么电阻存在,不再有什么电压降。换句话说,该处的电位已近于零。这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若接地极不是单根而为多根组成时,屏蔽系数增大,上述 20m 的距离可能会增大。图 1中的流散区是指电流通过接地极向大地流散时产生明显电位梯度的土壤范围。地电位是指流散区以外的土壤区域。在接地极分布很密的地方,很难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 (3)逻辑地电子设备中各级电路电流的传输、信息转换要求有一个参考的电位,这个电位还可防止外界电磁场信号的侵入,常称这个电位为“逻辑地”。这个“地”不一定是“地理地”,可能是电子设备的金属机壳、底座、印刷电路板上的地线或建筑物内的总接地端子、接地干线等;逻辑地可与大地接触,也可不接触,而“电气地”必须与大地接触。 .接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