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

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

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 1 -

从张爱玲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传奇生涯,并演绎出由此而孕育的传奇作品。她在日后成就一段文坛传奇,名噪一时,誉颂八方,跟她显赫的家世不无关系。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同光之交的名士张佩纶,官累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其人仪表俊伟、风流倜傥、强言善变、才学过人。常与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的文人学士们墨酒高会。或议政论事、慷慨激昂;或抨击时弊、纠弹官吏;或鉴赏金石、吟诗作赋;或围棋狎妓、风月无边。后因“马尾战事”被革职充军,感受过人生沧桑、功名浮云。张爱玲的祖母叫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生得秀丽端庄,喜吟诗作赋,出身名门望族,颇有才女之称。

而张爱玲的母亲,也出身于豪门深闺。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清秀而有才华,高雅而又新潮。她是一个受西洋文明熏陶、受四书五经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对张爱玲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张氏家庭经荣辱沉浮至张爱玲一代,已见萧条,但张廷重因富裕闲适成性,除了读闲书便是泡赌场、逛戏院,做一些捧花吟月之事,并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奶奶。后来躺在暮气沉沉的深宅大院里吸鸦片、打吗啡,过着如陈旧的下午剩茶一样昏暗的日子,慵懒而空虚,暴戾而狼藉。尽管张佩纶几乎将所有家产留给了相貌酷肖自己的儿子,但经济的富足并不能填平张廷重夫妻因文化崇尚、性格差异、志趣迥然所造成的鸿沟,最终离婚。在张爱玲十四岁时,父亲又娶新欢,于是张爱玲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重要角色——后母。

出身贵族世家的张爱玲,从小就在繁华与沉落、新奇与陈腐的矛盾中生活,耳闻目染,旧家族的一切就像一个时常重复出现的平淡而又熟悉的梦境,常常在她的脑海里重迭浮现。这种梦境在二十年后,竟由小女主人的笔,幻化成文字,感染了许多人,可见这种梦之深之熟之久。也许一个女作家的最早胚胎,正源自于这个家庭的繁华与沉落。

二、绚烂而迷离的童年

张爱玲生于一九二○年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团,有东方巴黎之称,有着畸形的繁华,吸引着各地各色的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享乐。张爱玲就降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张爱

- 2 -

玲的母亲寄希望于女儿,希望她继承家庭的书香礼仪,又能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而旧家族遗少的父亲却搞了周岁“抓阄”,来预卜未来。据说张爱玲这位一周岁就清清爽爽的大家闺秀竞抓了一个小金锭牢牢不放,这一俗举全家震骇,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张爱玲小时就有的“特立独行”的风采了。

母亲出自大家闺秀,国学底子深厚,从小就让张爱玲背诵唐诗宋词。同时,孩提时张爱玲经常与佣人欢欢实实相处,从佣人嘴里听民间故事,家里还请来了私塾先生,张爱玲似懂非懂地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四岁时母亲出洋留学去了,父亲的姨奶奶随之搬进来,春日迟迟的旧宅大院从此几日一宴,月半有戏,仿佛永远过着一个陈旧拖冗的旧历年。小爱玲好奇地打量来往宾客中的红男绿女,仔细地注目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丑,不得不感受舞台上的唱词曲腔,耳濡目染中,便觉戏台如家宅,沸沸扬扬,熙熙攘攘,不知谁是唱戏的,谁又是看戏的,可以说幼稚的心灵从小就感知着光怪陆离的气息。

八岁时,留洋归来的母亲开始教张爱玲一些从外国留学学来的知识,画图,弹钢琴之外,还要教她英文,完全是按照西方淑女加东方大家闺秀的模式来调理。张爱玲十岁正式报名上学,这时的她已经给报社投过稿。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思潮,各种版面的报刊杂志,如万壑争流,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上学后的张爱玲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虽然她正年轻,涉猎还不太全面,但那繁杂的各色报纸、期刊、画报也使张爱玲受益匪浅。张爱玲的母亲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对于新的事物历来敏感而又敢于品尝。回到上海后购买了诸如《小说月报》、《文学季刊》、《良友画报》等许多新文学杂志,也有许多诸如英国的毛姆、萧伯纳等外国作家的名著。而父亲的书屋里除《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外,更多的是诸如《醒世姻缘》等通俗的近代小说、旧体小说、章回小说、通俗小报、花边文学等等。张爱玲徜徉于纷繁的书海中,沉浸于书中熙攘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着那里面生命的热闹与凄凉,体会着生存的奇俏与冷酷。或因“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而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威威”,或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张爱玲最喜欢读《红楼梦》,每读必有新解,每解必有新意。她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 3 -

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因为其用词奇特,意境新颖。她也能从章回小说中感到具体、实在、有质感的,可以触摸到的亲切。

母亲对她灌输的西式教育以及上海文坛新文学的浪漫与新奇,她又充满新鲜与好奇,她感受到另一种文明的趋势。于是,对旧文化铺排的依恋和对新文明鲜活的向往,张爱玲全面接受,汲汲而取,在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长着,享受着这一份颇为奢侈的文明。绘画、弹琴都是她每天必有的功课,她对色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对音乐、字符变得极为敏感,她像一条会变色的热带花纹鱼,游进一个有色的领域,并与这色泽相融,等游出来时,奇特地带出多种颜色来。她开始写文章时,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不惜堆砌词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

张爱玲曾在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后又考取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不能去英国,故改香港大学就读,因战乱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又重返上海家园。她读书期间接受西方文明式的教育。最初也是以英文打入文坛的,作文基调透射出一个不尽彻底的现实,一份永不会完满的情愫。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在家庭的梦魇之中。父亲逛戏院,泡赌场,养外室;母亲清丽高雅有异国气息,崇尚新文化,两人性趣迥异。张爱玲从小就和佣人相处,接触过民间下层生活,受过姨奶奶的漫骂和欺侮,受过后母的白眼和虐待,更受过父亲的毒打和囚禁,种种历炼,使年少的张爱玲日渐冷漠,性格愈来愈内向,很少与人交谈。除了书本能向她展示另一种生活,她的生活里已经不需要交流,她完全能够自问自答,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时代便承受了超常的负荷,鲜有少女的天真和纯情,她几乎是一步跨入成熟。这种缤纷迷离的童年生活,留给张爱玲以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三、摩登而梦魇的婚恋

张爱玲在女中读书时就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写成《红楼梦魇》一书,而张爱玲的婚恋既是摩登的,又是梦魇的。张爱玲的第一次婚恋,是和胡兰成相识开始的。其时,张爱玲已经名噪文坛,红极一时。张爱玲卓然不群,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注目于凡人琐事,怨偶姻缘之间,不问政治,不论战事;又集古典佳韵,现代风情

- 4 -

于一身,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她的为人也如其文。

胡兰成是有名的汉奸,在汪伪政府供职,又是风月老手,与他厮混的不是青楼之女,就是名媛贵妇。与张爱玲结识前,早已三次结婚,在男女之情上没有“城内城外”之分,就如同政治上没有家国之分一样,同时,胡兰成又是浮花浪蕊的文人,颇有些文学功底,他特别善于看准女性心思,并能因人而异的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一来二去,二十四岁的张爱玲竟与汉奸胡兰成签订婚约,结为夫妻。

张爱玲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婚后一年多的胡兰成又与女护士小周成就了一段乱世之恋,仍与和爱玲琴瑟相调。抗战胜利后,内心惴惴然、惶惶然的胡兰成在逃亡生涯中又与一乡女范秀美离乱同居,仍纠缠与张爱玲。婚后胡兰成没有给张爱玲一分钱,反倒大量挥霍张爱玲的几乎全部稿费,尤其在逃亡期间,张爱玲一次又一次汇去大笔稿费,以供这个恶魔的挥霍。张爱玲始终倾情资助,无怨无悔。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兰成只身逃亡日本,数度与女人同居,最后竟和大汉奸吴世宝之妻余爱珍在日本结婚,并开酒吧。

战乱岁月的一段短暂婚恋,加上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使张爱玲从此蒙上了一层暧昧不清的迷雾,婚姻的失败和情感的重创,使得张爱玲懒与外界交往,几乎闭门不出,时代的变化愈来愈使她感到陌生,她的创作大幅滑坡,倏地跌落下来。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恋也充满传奇色彩,时年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构建了第二个精神家园。她的第二个丈夫是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信徒,积极的亲共分子。而此时的张爱玲尽管依然不关心政治,但为了生计却写过两篇有反共倾向的长篇小说,他俩的分歧与差异是显而易见。尽管婚后的生活充满拮据、艰苦、清贫、流浪与沧桑,但两人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第二个丈夫婚后一直患病,直至中风瘫痪,都由张爱玲悉心照料。婚后十年,丈夫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的精神眷恋,剩下的只有心酸的回忆和寂寞的房子。张爱玲的两次婚恋,都充满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充盈着扑朔迷离的梦魇,带给她感情的重创和挫折,她都默默承受。

上海梦魇,红楼梦魇,人生梦魇

她的婚恋,像喜亦喜,像忧亦忧,有着太多太浓的体悟,有着大风大浪的澎湃。两次婚恋,风格迥异。前者浮华艳影,掏空张爱玲的芳心丽情甚至金钱,如白酒般浓烈却让人心醉;后者淡雅平淡,倾注张爱玲的心血与精力,如酽茶般苦涩却留有清香。

- 5 -

正如李煜所言:“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四、沧桑而零落的人生

张爱玲降生于官宦世家,成长于上海滩间。当时的上海,有一种腥红色的繁华,不仅是十里洋场,花花世界,也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灯红酒绿中,新生与腐朽,繁华与堕落,革命与黑幕,战争与和平,在同台并演者各自的角本。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生活在新旧间杂的家庭氛围中,有鸦片那种慵懒而沉闷的异香,有豪宅红漆家具散发出的滑爽而古朴的檀香,有中西雅俗的书籍散发出的阵阵墨香,也有母亲梳妆打扮飘洒的余香。她的童年又是不幸的,母亲几度出国留洋,父亲的暴戾与腐朽,姨奶奶的庸俗与浪荡,后母的苛刻与盘剥,上学艰辛与窘迫,世态的炎凉与纷杂,无一例外都冲刷她幼小的心灵,涤荡她娇小的灵魂,她的性格也冷漠内向,她的举止却率真任性。

上学的时候,父母离异,家庭的变故使她受到巨大的震颤。香港大学没有毕业,就因战事而被迫停学,回上海后报考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考取。从此,张爱玲告别了学生时代,进入了一鸣惊人、大有作为的写作天地。

二十三岁的张爱玲,注定要石破天惊、横空出世。这一年,她连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更衣记》等轰动文坛的传世之作。第二年,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等大量作品相继出炉。她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作家,甚至还没来得及花前月下地体验爱情,没有太多的人生沉淀与累积,就以激扬华丽的文字、以铺张飘逸的笔触、以纷至沓来的作品、以迷蒙奇幻的意象,竞使多少读者为之痴迷、为之陶醉。这的确是一段传奇。

正当走红之时,她结识并跟汉奸胡兰成结婚,从此她的人生亦如她的作品一样,进入悲剧情节。解放后,张爱玲已经繁华落尽,于五二年只身去了香港,之后辗转美国,过着漂泊难定、零落孤旅的悲酸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个丈夫离世后,张爱玲几乎是大隐于世的独行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鲜与外界接触。直到她孤寂冷清地谢世于美国的寓所,被人发现已经是七、八天以后了。她曾在一张照片上题诗:“怅惘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是她飘零海外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童年时,从不和睦的家庭中体悟出“人间无爱”;中年时,从她的爱情生活中体悟出“人生如梦”。世事沧桑,人生难料。人世的酸甜苦辣,人间的悲欢离合,

- 6 -

人生的荣辱浮沉,她都尝过了,经历过了。但无论她的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都如同一场梦魇。

五、传奇而悲凉的作品

(一)红楼情结的影响:

张爱玲自称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她确定是个神童,十四岁就写出《摩登红楼梦》,共六回,是一部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张爱玲最喜欢的最心仪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神韵极其相似。“一场红楼梦,十出西洋镜”。张爱玲将原著里人物的性格特色平移在当代时空下,又派生出许多摩登故事,让人感叹江淹梦笔生花,张爱玲是否也是神来之笔?

其实,张爱玲飘零的一生,都充满了红楼情结,对《红楼梦》有着狂热的迷恋。十来岁时,就能手捧《红楼梦》,熟读背诵;十几岁写《摩登红楼梦》,完全是“红楼笔法”,孤旅美国几十年,更是通读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红楼梦》是她的创作源泉,也润泽着她的人生。也许是《红楼梦》那盛极而衰的情调与她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也许是豪门望族的衰败与陈腐映照了她的人生际遇,她曾前后花费十年时间考据完成《红楼梦魇》一书,并对此有两句很好的概括: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可见《红楼梦》对张爱玲的人生,尤其是文学创作都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红楼梦》遣词的神灵与铺排,色彩的堆砌与艳异,人物形象的鲜活与悲悯,就连修辞的绝妙与精当,都能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找出影子。

(二)原罪意识的表现

张爱玲的笔下,突出地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群像。她写的是芸芸众生中最广大的负荷者,并在常见的俗事中现出人生悲凉的深刻意义。笔下男女主角的情爱悲剧以及苍凉身世,确实显露出带有民族文化的心理深层中普遍的国民意识,即女性的“原罪意识”。她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活画出一群生活在长长黑夜中的女奴形象。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女性凄惨、悲凉命运的写生。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与批判,则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

- 7 -

《传奇》前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些普遍人,多半是普通的女性,在外表上,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都有惊人一致的一颗女奴的魂灵。

《金锁记》是女性直接受宗法封建势力迫害的典型。曹七巧是黄金的受害者,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因为金钱,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正常人的生活,被迫守着一个活如僵尸的丈夫。而当她以青春、爱情和人生的代价赢得黄金后,她却被枷锁压得扭曲了人性;她把过去所遭受的一切,全部变本加厉地报复在子女身上,破坏儿子的婚姻,折散女儿的姻缘,充满被黄金异化了的女性偏狭阴暗的报复心理。当曹七巧得知自己的情人季泽也要算计她的钱时,疯狂地撕打季泽,原来,情欲也是可以用来作为手段骗取金钱的,七巧便毅然丢弃了她苦熬多年的情欲而保住了那点金钱。

于是,在她的生活圈里,情人被自己赶跑,亲戚不敢上门,她只有变本加厉地折磨自己的亲生儿女。当复仇成功,女儿替生母还了一生的情债之后,曹七巧满足了吗?作者写道: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他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携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曹七巧的一生是女性生涯中最苍凉的一生,既是被害的女奴,又是迫害女奴的奴隶主,扮演了双重角色。张爱玲通过七巧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揭露了几千年历史积压在女性身上经济桎梏的沉重。

《倾城之恋》又是女性在婚嫁上自觉受封建意识奴役的典型。白流苏西式教养的外壳里依然裹着封建遗少的灵魂。她的婚姻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经济靠山。所以她与范柳原之间锱铢必较的虚伪恋爱依旧是一场恶梦。

再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学生薇龙,出演的是女性为了爱情而将自身毁灭的一个悲剧。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都自愿甘居于男人的脚下,血泪斑斑,情感错乱,有的只是一份错位的、失落的、不纯洁的病态情欢。这种生活在心狱中的女性

- 8 -

心态,则是最原始的“原罪意识”,是男性精神阴影控制下的女奴心态。她笔下的女性都有悲情感、苍凉感。这层悲凉底色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悲凉。张爱玲的身世和童年家庭的影响,对其性格与思想影响很深,张爱玲家族的失落感,家庭的失落感以及社会的失落感,构成独特而悲凉的审视视角,所以她笔下写出了一个充满孤寂、凄凉、破败、无奈的现存生态。

(三)不合时宜的作品

张爱玲的传世作品与奇世姻缘,都是在上海沦陷时期横空出世的,她的创作高峰只有两年,精品只有几部。但她都在这有限的时间和作品中,开放出烂灿奇异的花。这朵花,开放得如此恣肆、美丽、生动,泼刺刺的饶有特色,愈加衬托出开放后的无比苍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张爱玲显赫而没落的家庭,童年时期特殊而悲情的遭遇,以及上海畸形的繁华与发展,加上她冷漠自闭的性格,她的世界里没有政治,不关心历史的变迁。张爱玲正是夤缘时会,换了任何一个时代、环境,都不能成就这朵奇特的别致的奇葩。从政治倾向上看张爱玲,在密切结合着时代风云的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归不了队,也入不了流。柯灵先生曾给她算这:“五四”时代的文学主流是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流是阶级斗争;抗战时期主流是抗战文学,她都入不了流,排不进队。扳着手指算算,偌大文坛,哪个阶级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是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让她大显身手,肆意实现对文学的狂喜享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张爱玲只属于沦陷时期的上海,时间也仅仅是那几年,恰如废墟上怒放着一簇罂粟花。这是张爱玲的幸运,也许是她的不幸,很难就清楚的。

事实也证明如此,三十二岁的张爱玲飘洋远渡,在以后漫长的四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写出一部成就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作品,最终江郎才尽。她的创作与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一种传奇吧!

(四)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的作品极富表现力,薰染力,这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张爱玲独特的女性艺术视角,绘画和弹琴的基础,都渗透进她的艺术表现手法。童年的张爱玲,听母亲讲述英国是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明丽的,她脑海中认为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磁砖,沾着生发油的香,而英格兰却像蓝天下的小红房子,满目都

- 9 -

是色彩中的意象。张爱玲喜欢使人产生联想的颜色,如大红、柠檬黄、宝石蓝、葱绿,都给她以喜洋洋的实在的质感,并喜欢色彩厚重的油画,把颜色堆上去,高凸起来,于是油画变成了浮雕。

她能从气味中悟出许多实感,雾,她说有轻微霉气;灰尘,有被雨打过后的实感;就连汽油,她也能嗅出其中的异香。这种独特的女性触觉,使她的作品更富有质感和艳异韵味,如《封锁》中的一句:

“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着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色彩和气味都异常浓烈。再如《倾城之恋》中对萨黑荑妮公主的描写:“那印度女人,这一次显然是西式装束,依旧带着深厚的东方色彩。玄色轻纱氅底下,她穿着金鱼黄紧身上衣,盖住了手,只露出晶亮的指甲……她的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古典型的直鼻子,只是太尖、太薄一点。粉红的厚重的小嘴唇,仿佛肿着似的”这种浓厚的,带有剌激的,有撩拨性诱惑力的色彩语言把人物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意韵。

月亮,是张爱玲笔下出现最频繁的意象,也是她寄意托义的信物。她把月亮的圆白、光泽、亮丽,带杀气的蓝光,全部融进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她《倾城之恋》中: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钧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这里的月亮像镜子,是冷面旁观者,它清醒地读着乱世男女的苟营私心。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

“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地,早有一撇月影儿。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窝。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这里月亮的意象更加迷蒙可恐,如同半神半妖的使者,专来诱惑纯情少女。接下来的月光是充满杀机的,像一个四面埋伏的陷阱,专候落入陷阱的猎物。

“当天晚上,果然有月亮。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亮走。月亮还在中天,他就从薇龙的阳台上,攀着树枝桠,爬到对边的山岩上。丛林中潮气未收,又湿又热,虫类唧唧地叫着,再加上蛙声阁阁,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

- 10 -

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

再如《金锁记》里月亮的描写: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代表一种萧杀,苍凉,甚至狰狞,她对月亮的灰色透视,如同她对人生的灰色理解一样,是彻骨的、独特的、深刻的、绝无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这位一生与阴森、湿冷的月亮有不解之缘的女才子,竟在1995年9月8日中秋节走进另一个天国。

张爱玲《传奇》中奇特的想象和无止限的比喻,可以说光怪陆离又铺天盖地,无论是人物描写,情节变化,还是人物对话,她都信手拈来,如《金锁记》写姜季泽的走姿:

“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薇龙看见姑妈家里的花:

“宝蓝磁盘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张爱玲的比喻,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又有讽刺的意象,在《传奇》里可以说比比皆是,确如珠玉满盘,美不胜收,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有无尽的回味。

总之,张爱玲的《传奇》是说不尽的,没有人不为它的奇特的思想、奇特的艺术所惊叹,它的出现恰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理喻的“传奇”,虽经岁月流逝,也褪不去它自身的光彩,永久保持着那一份高古而豁达,清奇而又繁缛,含蓄而又飘逸的魅力。

参考文献:

于青著《张爱玲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张爱玲著《传奇》,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4年

张爱玲著《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 11 -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 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 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 1 -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篇一】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这本《流言》中字里行间展露出张爱玲的率真、自然,很随性的感觉。写的都是世俗生活,邻里之间,但却包含着她对人性,人生的思考。她津津乐道于饮食和生活。用最直白最亲近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

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豪言壮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张爱玲经典散文天才梦》读后感

推荐文章(书籍梗概)来源:张爱玲经典散文 推荐文章(书籍梗概):《天才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不是我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云巧”,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心得感悟: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天才梦》所讲述的是张爱玲被人们视为天才。她三岁时会背诗,七岁时就写过一篇小说,九岁时就决定了自己以后要当音乐家,毋庸置疑,她是个天才。可是十六岁时,她的母亲研究了一下她,她除了天才素质外一无所有。她没有生活能力,而且不会适应环境。在学习上她是个天才,但在生活中她是个废物。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即使他有一技之长,但如果他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会,这一个长处也是没有用的。就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学校里她得到自由发展,自信心日益坚强,可当她被母亲研究一番之后,发现她什么都不会,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去医院的路坐车接连走了三个月,可任然不认识那条路。她不会适应环境,像她这样,即使文采飞扬,却只是一个废物。天才不是塑造而成的,专一发展一方面并不是这个社会中所需要的能力。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有一技之长,因此从小就对孩子呵护有加,细微到生活起居,即使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一样不放心。爱孩子可以,可是过分的溺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反而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网上报道有各种各样的事例,各种天才,只因无自理能力而在这个社会中无法生存。 张爱玲从小被视为天才,可当她母亲发现她什么都不会,给她两年时间去学习适应环境时,她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两年的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这足以证明只有一技之长天才的她不过是一个废物。一个不会生活,只会学习的人有什么用呢?以后也是出不了大成就的,最终只会丑相败露成为别人的笑料。如果张爱玲先学会生活,然后去学习,或许她的天才梦就可以实现了。一个人光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先学会生活,学习能力是后天可以补救的,学会生活,懂得如何生存,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文章中写道“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这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世界的平凡、琐屑以及她的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91033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题目传奇——张爱玲人物传记 学生姓名海楠 学号201209113014 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所属学院文学院 任课教师刘洪妹 教师所属学院文学院 成绩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她在地毯上躺下来,闭上眼,觉得自己好像整个人躺在海面上,那漂浮的云里写着她的寒香冷艳,而温柔的浪托着她的冰清玉洁。她累了,要睡着了。天光在她脸上移动,而姑姑公寓的电梯咕咚一响,她骤然惊醒,睁着眼,谁来了?她没换好衣服,要躲起来。她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躲进母亲那一口大箱子,藏在里面。一声温柔的呼唤飘来,是母亲的声音:“小瑛!”看到母亲盈盈的笑脸,她在这一刻觉得自己忽然变得好小、好小,还是那个八岁时捧着《红楼梦》痴读、等待母亲回国的小瑛,她对着半空里轻轻说:妈妈,我来了。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尸体在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被发现,她死得相当安静,仿佛只是睡着了。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太阳灯还开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修剪得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她身穿赭红色旗袍——她平生最爱的旗袍,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下垫着一张蓝色的毯子。她合上了眼,神态安详,只是出奇地瘦。她走了,走得平静,有尊严..... 张爱玲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虽然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凄凉的方式凋零,三十年前的苍凉已经随风而逝,可是,传奇未完。 张爱玲的传奇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谱写,似乎她的降生就是为了给这烦闷的世界增添一抹神秘与期待。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但在张爱玲诞生的时候,她的大家庭故事已经像《红楼梦》一样演到了最后一回。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详见《私语》)。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却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地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张爱玲被父亲关在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答疑

爱玲的《传奇》与“爱玲热”答疑 问:关于爱玲的生平主要应掌握什么? 答:可以重点掌握以下6个方面: (1)关于她的家庭。她生于,原名英。祖父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鸿章之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3岁时随父母生活在天津,并开始爬在母亲床上跟着母亲背诵唐诗。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后因姨太太打父亲,被族人赶走。 (2)关于她的少年时代。她1926年(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名为《快乐村》。1927年(7岁)随家回到,不久,母亲回国。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她自己曾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后来,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爱玲”。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1931年(11岁)秋,入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1934年(14岁)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1937年(17岁)夏天毕业,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留要求,遭拒绝,后母借此冲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不久弟弟也跟着逃出,被母亲劝回。1938年(18岁)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 (3)关于她的初露头角。1939年(19岁)秋,改入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1942年(22岁),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后报考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4)关于她的一鸣惊人。1943年(23岁,与禺10年前“一鸣惊人”时同岁),开始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大量发表小说和散文。1943-1944年,是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1944年5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一) 自从品读的张爱玲的《天才梦》我才知道自己真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天才梦。是的,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在很小的时候,不管是任何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多姿多彩的,或许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把梦想定义为信念,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孩童时期只是出自一时的冲动,将梦想给色彩化了,但如今已经过渡到青年时期,我们或许能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梦想,而不只是将其单单看作一个信念,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动力而去以行动努力。 对于张爱玲的天才梦,我的确感到她是一个天才,才三岁就能背诵唐诗吟唱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岁就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就能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聊斋志异》读完。在她的童年里有母亲的亲身牵引生活。后来张爱玲果真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一个天才女作家,而且她又是唯美的。在她的晚年的生活里是红雕木与绿紫藤陪伴度过的。她又是孤独的,但是我知道每一位天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容易向人倾诉,所以在很多时候总看到天才在繁华喧嚣的人群中孤独的背影。天才总有一种宿命,而且这又是注定了的。所以天才又是

寂寞的。 同张爱玲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害怕独处黑暗中;害怕自己出去;害怕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害怕蜘蛛;害怕蟑螂;害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小时候的我在做着自己天才梦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只是要做为一个天才我们必须要有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个天才需要必备很多社会能力。但是我总感觉在现实的社会我就像一个“废物”,在职业物质的面前我已经[疲惫,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我等于一个“废人”,我有着与天才一般的唯美性格,喜欢清净的环境,喜欢独处的空间。所以我少了一份大众化的精神。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在大众面前显得有些呆板,甚至还有些茫然,但在心灵却是清醒的,从不迷失过,因为有一个天才梦一直在牵引着我的前进方向。 在现代这样的社会,我宁愿成为一个天才,尽管天才不是那么容易当,但我会为之努力,我们人人都拒绝天才一词,拒绝成为一名天才,也害怕做这样的梦想,但我想自己会是一名天才,因为我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尽管我的生命里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做为一名天才这是必要要走过的路,所以在我每次在心里默默地哭过之后都会再重新站起来。看过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已经知道的事物,之前我也为自己是否要选择音乐或美术或文学而迷茫过,但如今我的目标已经明确。生活总是在寻寻觅觅,所以我的天才梦也在执着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我却更愿意成为虱子,去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张爱玲简介及所有文学作品(小说)汇总

作者简介: 她是谁,她就是张爱玲,一个写出传奇,自己也成为传奇的传奇女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传奇人生。 她曾经在中国没有名气,那不是因为她的作品不好,而是因为她时运不好,她错嫁了个汗奸,引起了一片骂名,理所当然,在上个世纪的部分又红又专的年代里,她是不敢被提起的。 但是金子总是是闪光,而时间与历史如大浪淘沙,事过境迁,还是给张爱玲在中国文学的前几把交椅上留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我也是没有理由地喜欢张爱玲,因为我正好住在上海,恰好对上海的历史充满兴趣,而她恰好用优美的文字对当时做了记录,捧书,在张的文字营造的语境中,我仿佛回到了40年代,回到了那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而她,就如同是我隔壁的那个女子,那个高贵而典雅的女子。 目录 ├─1、全五卷 第1卷 │第2卷 │第3卷 │第4卷 │第5卷 │ ├─2、长篇 连环套 │小艾 │怨女 十八春 │ ├─3、散文 红楼梦魇 │张爱玲语录 │经典散文

银宫就学记 │卷首玉照”及其他│爱 │必也正名乎 │表姨细姨及其他│存稿 │打人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姑姑语录 │关于《笑声泪痕》│借银灯 │烬余录 │论写作 │气短情长及其他│诗与胡说 │双声 │说胡萝卜 │私语 │谈吃与画饼充饥│谈画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谈女人 │谈跳舞 │谈音乐 │天才梦 │童言无忌 │忘不了的画 │我看苏青 │写什么 │炎樱语录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夜营的喇叭 │忆胡适之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有女同车 │雨伞下 │造人 │丈人的心 │中国的曰夜 │中国人的宗教

│自己的文章 │走!走到楼上去 │惘然记 │都市的人生 文章寸心 纷繁家事 女性风景 炎凉世态 艺苑一瞥 序跋及其它 《续集》自序 │《传奇》再版的话 │《多少恨》前言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 │《红楼梦魇》自序 │《太太万岁》题记 │《张爱玲小说集》自序 │《张看》自序 │《惘然记》序 │[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 │读书报告四则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 ├─4、中短篇 霸王别姬 │不幸的她 │沉香屑第二炉香 │沉香屑第一炉香 │创世纪 │等 │多少恨 │封锁 │桂花蒸阿小悲秋 │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 │花凋 │金锁记 │琉璃瓦 │留情 │年青的时候 │倾城之恋 │色。戒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张爱玲传》内容简介】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张爱玲传》读后感篇一】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

张爱玲的散文读后感(6篇)

张爱玲的散文读后感第一篇: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爱玲对爱情的怀疑。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读后感尘埃中小花

读后感尘埃中小花 她,于千万人之中脱俗着,于千万年之中寂寞着。如一朵尘埃里的小花,没落里透着惊艳。 终于看完了张爱玲传。一本破损封面的小绿皮书,封面的一侧印着张爱玲侧面的一小张黑白照片。本以为这本传记会和大多数传记一样,充满着记事的年表和苍白的对事件发生的白描,但是现在看来,这也算是我所读过的传记里较佳的。 很早以前就读过张爱玲的文集。但读下去,不得要领,想来也是因为被繁琐的对话,故事情节所吓退,并未读完读全。后来才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旧式小说的影子,比如《红楼梦》和《海上花》。才渐渐觉得,有时候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活动和穿着的描写真真的和红楼梦有一些相似,尽管红楼梦也是我觉得繁琐看了一半又舍弃的名小说。就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说,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说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张爱玲幼年从贵族到落魄的生活状态也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这就是她读红楼梦如此亲切的原因之一。张爱玲对于服装色彩的独到见解,也使她对人物出场的描写细致不亚于红楼梦的篇幅细腻。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成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但对我们而言,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应该提到的。

首先是书读得早,读得多,读得专。这也要归功于她的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她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让她背唐诗,佣人也常常给她讲“三国”。 《张爱玲传》是一本详细描绘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出生背景。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是出生在门第甚 为高贵的家庭中的长孙女。关于她那显赫的家世,她在历史上曾 经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就曾引起过一些 人的议论,然而,曾经显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们后裔的价值。 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们的家谱。 本书还介绍了她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 给张爱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层迷雾。第二段婚姻她与美国著名戏剧 家赖雅。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依然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张爱玲走过了人生最繁华的路段,也经受了人生最苍凉的景象。 这种人身的巨变使她在70年代已经停止了写作。 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身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 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中升华。她给后人 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 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 还影响着世人。张爱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几本书,从字里行间 里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读了本书后我更了解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让我更清晰的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你如一朵开在云端的花,高傲的散发着淡淡的芬芳,高贵地灿烂绽放!你的一生,是脱俗的传奇,张爱玲的《传奇》阅读之后,有何感想?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是啊,她自己也坦言,这辈子没为钱发过愁。正面来看,出身贵族血统,姑姑和母亲都留洋于法国和英国,这些,都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才敢追求的“新女性”生活。 然后呢,他父亲作为一个生活糜烂的落寞乡绅,抽x烟,逛窑子,再后来,她的母亲与她父亲离婚,分别过着各自的生活。父亲后来迎娶了一个妓x,因放荡不羁后被赶出家门,最后,娶了一个一样的烟鬼回家。后母,跟书中的一样,挑拨,侮辱,虐待。幸而母亲回国,她也有机会得到西式的教育。母亲由于独自生活,经济上也不太宽裕,让她选“要么嫁人,把该用来读书的钱用来穿衣打扮,不然,就花钱读书,将来做个自立的女人。”年仅16的她懂得了,要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大概首先得忘记自己是女人。她本名张瑛,入学时母亲嫌她的名字太土,故改名为,张爱玲。 若提及张爱玲,不得不提到她生命中与胡兰成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起码在张爱玲心中是刻骨铭心的。 初见 是曹植与洛水女神的相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 她,已作出决定。 爱,是砰然心碎。 爱,是命。 也许她是对的,爱情本不该计较值不值,即便眼前的是个文化汉奸,即便他已有家室,即便你已经听闻他风流不羁的闲言碎语。很多人不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见得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段出自张爱玲文中的一段话,本是出自胡兰成之口,我宁愿相信,他是确确实实爱过她的。 定情 姑姑尊重她的决定,新婚之时,张爱玲提笔写道: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接上写道: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她眼中的爱情,和大多数女生所期待的一样。“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她喜欢的词语来说,这分爱情,该是苍凉的。曾几何时,他们也曾花前月下,也正因如此,回首之时格外悲怆。 爱,是命。 诀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