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

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馈练习:用一个小练习巩固三条性质。

如果a>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2,3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0。

?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训练:

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

(1)x-1<3 (2)6x<5x-2 (3)x/3<5 (4)-4x>3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1.新知识

一个数学概念;两种数学思想;三条基本性质

2.与旧知识的联系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

五、作业的布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第3节第2课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解不等式2x-4>0

(2) 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 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习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2)y=-7;

(3)y>0;(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 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 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本节为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第一章中的一节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前面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的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在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书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 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新课标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二)教材分析

为了更好的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使用“归纳,总结,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铺垫新知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

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3-x<2x+6,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

出示例2. 此不等式相对于例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

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

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6-2x>0 2(1-3x)>3x+20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5.回顾反思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得到的收获,体会教学方法,把知识纳入系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6.课外作业知识延伸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这样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说课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这是学好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并且本课也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些概念,尝试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更好运用数学作准备。

教学重点:1、理解有关不等式组的概念。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在数轴上确定解集。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一般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由四种基本类型构成,它们的解集、数轴表示,学生很难确定,用顺口溜的方式解决问题,即:大大取大;小小取小;比小大,比大小,中间找;比小小,比大大,解不了(无解)。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

1、采用复习法查缺补漏,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习方法: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学生做题要紧扣不等式基本性质,特别是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认真检查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正确。

3、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从字面上来推断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由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人课题。

学生活动:猜想和推断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想一想:

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请大家先理解题意,搞清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从而确定用那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即把实际问转换为数学模型,从而求解。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解答,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来类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

学生活动:找出已知条件,列出所有的不等关系。互相讨论,类推概念。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互相补充解决问题。

2、做一做:

这是例题部分,但既然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每一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因此必须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才能求它们的公共部分。在这里求公共部分是重点,而求解不等式的解集在上一节已做了练习,因此没有必要把求解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全部写出来。所以出示不等式组,分析讲解注意事项即可。

(三)尝试反馈:

试一试:随堂练习解不等式组。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应用拓展:

一般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由四种基本类型确定,它们的解集、数轴表示如下表:(设a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图示口诀

x>a x>b x>b 大大取大

X

x>a

x

X

x>b 无解比小小,比大大,解不了

(五)归纳小结:

1、学生谈本节收获。

优等生谈重点学到什么知识,上进生谈体会。

2、教师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要求会解有两个一元一

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六)布置作业:

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优等生做1,2题,上进生做1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黄金分割》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金分割》,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线段的比的基础上,对比例性质的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相似图形及其性质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在此本书中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对比例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黄金分割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应用。

难点确定为:

找黄金分割点和黄金矩阵。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黄金分割的定义

2、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3、会判断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际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发展学生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黄金分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2.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是本节课深入研究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在本节课开始前,我会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及时复习。我会作如下提问: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上节课学了什么?

2、谁能说出线段的比的定义?

3、比例线段有哪些用途?

通过这些简单的提问及时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我认为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去回忆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请同学们欣赏两张张图片:那张更好看呢?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芭蕾舞表演,对学生视觉上形成美的冲击.

师:“芭蕾舞在跳法上和其他舞种有什么区别吗?”

生:“要掂起脚尖.”

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国旗上会有五角星,模特穿上高跟鞋后身材会显得更优美呢?同时,我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尺子自己画一个五角星,然后我在课件上演示,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五角星

首先让大家用刻度尺分别度量线段AC、BC的长度,然后计算、,它们的值相等吗?[生]相等.[师]所以~=0.618然后引出黄金分割的定义: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0.618.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黄金分割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我认为黄金分割定义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线段的比,二是同一线段上三条线段的比例相等。重点是让学生去找出黄金分割点,即三条线段中哪两条线段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

1、例1、如图所示是古希腊时期的巴台农神庙。如果把图中用虚线表示的矩形画成图中的ABCD,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我们惊奇地发现:

①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

②矩形ABCD的宽与长的比,即等于多少?

例2 、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图4-7

如图,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图:

(1)经过点B作BD⊥AB,使BD= AB.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若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则点C分线段AB所成的线AC、BC间须满足.下面请大家进行验证.自己有困难时可以互相交流.为了计算方便,可设AB=1.

证明:∵AB=1,AC=x,BD= AB= ∴AD=x+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x+ )2=12+()2∴x2+x+ =1+ ∴x2=1-x∴x2=1?(1-x)∴AC2=AB ?BC

即:即点C是线段AB的一个黄金分割点,

在x2=1-x中整理,得x2+x-1=0∴x=

∵AC为线段长,只能取正∴AC= ≈0.618∴≈0.618∴黄金比约为0.618.

3.想一想活动与探究

要配制一种新农药,需要兑水稀释,兑多少才好呢?太浓太稀都不行.什么比例最合适,要通过试验来确定.如果知道稀释的倍数在1000和2000之间,那么,可以把1000和2000看作线段的两个端点,选择AB的黄金分割点C作为第一个试验点,C点的数值可以算是1000+(2000-1000)×0.618=1618.试验的结果,如果按1618倍,水兑得过多,稀释效果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试验.这次的试验点应该选AC 的黄金分割点D,D的位置是1000+(1618-1000)×0.618,约等于1382,如果D点还不理想,可以按黄金分割的方法继续试验下去.如果太浓,可以选DC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太稀,可以选AD之间的黄金分割点,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较快地找到合适的浓度数据.

这种方法叫做“黄金分割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科学试验,可以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到最佳的数据,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原材料.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遵从先易后难,先形象引入后引发思考,第一道题从直观上然学生了解黄金分割在建筑美学上的应用,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第二道例题从画法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找一条虚线段的黄金分割比,第三道题则为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准备,从其他角度说明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层层深入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什么叫黄金分割、黄金比为,黄金分割点的作法,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我发现黄金分割点很奇妙,我要学好它;在相关建筑、模型等设计中,要使物体的结构合理、美观,要尽可能地考虑使用黄金分割……)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必做题:1、(1)已知点M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B=4 ,求较短线段BM的长。

答案6 —10

2、报幕员在台上时,若站在黄金分割点处,会显得活泼而生动,已知舞台长10米,那么报幕员要至少走多远报幕。

答案15—5

选做题:1、请你设法作出一个黄金矩形

2、请大家搜集黄金分割的相关资料(如华罗庚优选法),写一篇短文《黄金分割的应用》要求资料真实、

数据明确。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黄金分割点的意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能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一览无余,认清重难点,更便于学习和掌握。

《形状相同的图形》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形状相同的图形》,这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四章第三节,我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理解它的内涵。为此我说课的程序是:

一、形状相同图形的教育价值

二、教材处理的设想

三、教学总体设计

四、教法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形状相同图形的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认识全等形的基础上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全等形与相似形联系的纽带,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本节课的教育价值,我确定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丰富实例的观察、思考,经历认识形状相同图形的过程。

2、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操作、比较、归纳以及相互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对形状相同图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的实例中学习形状相同的图形,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全等形和形状相同图形的类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相同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实例探索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对应角、对应边之间的关系。会画形状相同的图形。(二)教材处理的设想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以我是教学资源开发者的身份,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情境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亲近、贴切的实例,使学生活动的展开更为有效和深入。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总体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大多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的进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设计的特例,引发争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共同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后利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法:

本节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形状相同图形的共同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在内容的安排上选择上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

(五)教学过程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展示实现目标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回答教师的提问:屏幕上第几个“工”字是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提问:(1)我们都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字放大,屏幕上第几个“工”字是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呢?

(2)在前面我们还学过一些全等的平面图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下面哪些图形的形状是相同的。(1)四个不同的“工”字卡片

(2)正方体、足球、汽车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特例引起争论回答教师的提问:(1)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2)形状相同;长是15,宽是6 提问:

(1)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吗?

(2)如果我把图形(1)放在放大倍数是三倍的放大镜下来观察,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矩形与原图形的形状相同吗?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呢?

展示长是5宽是、2和长是15 宽是2 的两个矩形通过对特例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似多边形》,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四章相似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础上对形状相同的图形做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为学习相似多边三角形以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相似图形的基础性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相似比,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力目标

在探索相似多边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体会反例作用。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体会成功的喜悦感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二、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多媒体体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先学后练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主要突出一些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触发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如类比、归纳、反思等;四是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探究问题,开放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探索出两个相似多边形对应角,对应边的关系,分析、归纳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说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以及表示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会学习.

四、说过程

(1)温故知新

复习“形状相同的图形”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节课所学是本节课深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的进入本节学习内容.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3)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1:先让学生观察两组图形,判断他们是否相似。给出的第一组明显形状不同,而给出的第二组图形很多学生直接得出形状相同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四人一组,测量角和边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示任务,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结论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中获得,通过这一环节的测量,分析,交流,类比得出对应边,对应角概念。最终得到结论:两个六边形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同,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这里没有给出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因为学生会有疑惑:形状相同的多边形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还是只有六边形才有?

预习任务2(课本121例1)

设计意图:解决疑惑,给学生直观上的认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初步建立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归纳:经过以上三组图形的探索,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似多边形与相似比的定义。提示学生注意相似的表示方法,顺序性.

想一想:

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他们的对应角什么关系?对应边呢?

设计意图:对定义进一步理解,归纳相似多边形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认识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的性质.

议一议:(课本122页)

正方形和菱形、正方形和矩形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判定,明确判别两个多边形相似时,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利于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反馈

设计习题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一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六、课堂总结(学生畅谈收获)

你学会了什么?

布置作业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八年级北师大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知道了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巩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由一般到特殊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应用这一概念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奠基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更好的运用数学做准备。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利用其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掌握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具体情境的应用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中深入理解认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重点,渗透三角形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由于七年级时学过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相似三角的定义混在一起,学习时应强调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2、在学习过程中,对应角和对应边这个概念容易出错,作为教师应该耐心说明。在记两个三角形相

似时,跟记两个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三、教法与学法

1、采用复习法,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采用类比、直观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和相似比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表示

(二)讲授新课

1、看大、小金字塔,它们是相似三角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相似三角形.同学们能够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类似地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吗?

2、如果△ABC和△DEF相似,你能说出对应角、对应边吗?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理由:让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对定义初步理解和认识)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的特殊情况

4、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关系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都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5、课本P114页议一议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4)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本题是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直接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解。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6、讲述课本P114页引例1(目的是: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理解题意,让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它们对应边的比,可以得到草坪与其图纸上的对应边的相似比是2000:5=400:1。指导学生设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都是Xcm,学生根据实际长度:图上长度=400:1,可以得到X:3.5=400:1,结合解题过程板书解题步骤:课本P115页。

7、课本P115页例2(目的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所揭示的本质属性进行计算)

本题还需要注意提醒学生的是,已知条件中的“△ABC∽△ADE”意味着∠ABC与∠ADE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

8、课本P116页想一想,目的是渗透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对于EC:AE=DB:AD,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里需要应用比例的合比性质,教学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三)尝试反馈

课本P116页随堂练习1、2(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掌握。)

(四)归纳小结

1、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重点谈学到什么知识,存在的问题):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用其有关性质求边或求角。

2、教师小结:学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如成比例线段、平行、勾股定理等等。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 4.6 1、2(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为了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课后再布置选做题。

板书设计:

相似三角形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相似比3、例1

2、特殊的三角形是否相似4、例2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准确、恰当,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迁移,注重学生的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教学层次分明,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参与充分,是一堂优质的数学课。但由于本节课课堂容量太大,教学节奏较快,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节课的效率。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可以考虑将例题2放在第二节课讲,这样就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课件能够以动画的形式来反映相似三角形,那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找对应边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应该加大找对应边的训练.同时,数学课提倡生活化,因此可以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并进行讨论.我相信,以改进后的内容再去上这节课,肯定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此比赛,下面我就《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谈谈我对新教材几点浅薄的认识以及对教材的处理,不妥之处还望指教.《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相似形"是两个图形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一个概念,它的内容是"全等形"的推广与拓展,而"全等形"实质上"是"相似形"的一种特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相似形"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在实际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教科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第三,对本章的学习,是从更一般的角度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将为其他判定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体会了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特别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运用,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3.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三维" 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条件,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毛

3.情感态度目标: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以上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下考虑: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

4. 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两角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与应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将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寻求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突出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即准确找到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将注重例题的发展性作用,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精讲式"的教学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觉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应用拓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另外,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新课标下的精讲多练"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依然会在这节课中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例题示范,扎实基础;变式练习,形成能力;步步为营、及时反馈;应用拓展,知识升华;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知识延续,课后作业八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复习提问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定义具有双面性,既是判定又是性质;另一方面为了说明用定义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需条件太多,证明方法太过繁琐,我们就必须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的判定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由身边的事物揭示话题

理性的思考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从我们经常使用的几何工具——两把三角尺,度数相同的三角尺具有相似的特征进行提问,这样安排是想用身边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感觉本能,既创设情境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三角尺先从直观上认可相似,再从理论上证明,规范的证明为直觉的猜想搭建了科学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此过程顺势引导,我们的猜想只是建立在两角对应相等上,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适用,对一般三角形呢提出猜想,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路.为学生今后研究问题提供方向.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以同桌为小组,制作三角形.

1.设计理念:设计画三角形这一活动,并且不统一角度,而是采用两人一组规定两个内角度数,这样安排可以避免巧合性,全班30个小组画的三角形各不相同,但只要同桌规定的两个内角相等就可得到相似的三角形,这样研究的结论更具一般性,更有说服力.不过活动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毕竟验证过程误差大小不一,部分学生会得出相悖的结论,而且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验证同桌画出的三角形相似.

2.活动目的: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3.当活动进行到火候适当的时候,学生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的表述在同学和老师的规范下总结成数学规范语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此过程既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又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教师就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略加解释——由于知识所限,不能进行逻辑推理证明.

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先给学生时间,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还有部分学生必须加以引导,才能解决,格式的规范也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小试身手,初步运用

(1)判断题:

①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②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③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④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⑤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在刚学完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安排这个练习,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初步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以练代讲.

(四)例题示范,扎实基础

例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AB,AC,BC边上的点,

且DE‖BC,DF‖AC.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教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学生总结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完善格式.

安排例题的作用旨在规范解题格式和运用新知的格式,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适当点拨,为了体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利用精讲的科学观帮助学生完成其可完成的学习过程.

(五)变式练习,形成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训练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本例通过基本图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要抓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并且结合图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六)应用拓展,知识升华

完成课本67页习题1,66页练习2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旨在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判定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精讲多练的目的是更多的体现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只有练习安排的有层次性和渐进性,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训练.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新课标下,我们需要对精讲多练赋予新的内涵,第一线的教师应该科学学习,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趋于完善.

练习的变式是希望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也是安排的一个反补练习,如果学生掌握的好,应该处理变式题目会非常顺利,如果掌握不好,此练习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反补性.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师生总结与归纳.

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一节课的重点不应该只在课程设计的讲练中,课堂的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完善与补充,学生的小结不仅仅要有知识的系统小结,还应该有思想方法交流,另外数学语言固有的精炼和美丽也应在学生的表述下得以训练.

(八)知识延续,课后作业

知识的掌握是反复吸收逐渐内化的,作业的层次性和反补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后续,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设的作业需满足不

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所以会因一节课的教学情况有所改变.

基于以上原因我安排了第一项作业是习题2,3,4,让学生巩固今天的新知.其中2题利用两角对应相等证明两三角形相似,第3题在复杂图形中找相似三角形,进一步强化相似的判定,第3题先判定相似再求线段的长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项作业是预习下一课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另外,为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我安排了练习册配套练习.

(九)整体认知,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浓缩在黑板,知识的系统,规范的格式全然在板书,所以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框架,因此板书要简单醒目,易于记忆,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分三部分,最左侧是知识内容,中间是例题

的规范格式,右侧则安排练习.

(十)教学整理,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也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程序化,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同步成长是我要体现的价值.

课程的设计只是一场演出的剧本,真正的课堂不应该是排练的节目,有太多不可预设的情况发生,所以真正的教师能够娴熟的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补,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测量旗杆的高度

说课人:黄花初中杜万义

一.设计理念

1、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遵循三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充分设想学生在探究测量原理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给予详细的解答。

2、在探究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知识,得出结论;分层次设置问题,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3、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二、说教材

《测量旗杆的高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第七节。

内容是继《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复习与应用。它将生活中一些物体高度无法直接测量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解决。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渗透着数学识模和建模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让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测量原理及计算方法,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原理的理解和方法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性质测量旗杆的高度;了解近似数在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探索、实际测量和计算,归纳、总结出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懂得数学来源于实际并用之于实际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勇于探索精神。

三、说学情预测

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挑战,但部分学生合作意识缺乏、动手能力差。为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学习愿望,本节课选取适当的时间,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小组合作展开主要以“自学—分组讨论—引导发现—实践探究—归纳拓展—应用”的模式进行。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实践和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测量高度的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2、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伴随着一组生动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出示目标,阅读自学;

2、学习三种常见的方法:

①比例法②标杆法③镜子法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气候特点,科学地选择测量方法;

1,P高效课堂73小组交流四题

在实际探究中,学生可能提出其他合理化的测量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

2、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给予详细的指导。

通过学生讨论和探究,加深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1.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2.实际操作方案中有什么该注重

(五)巩固训练应用拓展

1.完成当堂演练

2.归纳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西铺陈国宝

一、说教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中的内容。以前学生对比、比例、比例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比、比例的意义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比例、比例尺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

﹙2﹚比的意义

﹙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观察等方法,从而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原图比较只是大小变化,形状没变。

学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件出示主题图。

2. 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1.练习九第1题

做完后,让生说一说为什么B和C不是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2.完成5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四﹚解释与应用

1.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所有学生均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取公因式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提取公因式法》,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

学习因式分解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化简、解方程、恒等变形等学习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B: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取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C: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又要培养大家合作交流意识。

二、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介绍了最基本的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应用公式法.本章的设计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类比、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变形关系,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分解因式的作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方程与多项式的恒等变形作准备,虽然内容简单,课时也较少,但是,分解因式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的思考并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一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也是人们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

本着初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迅速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学生分析:

1、初二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较敏感,并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如何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四、说教法

教法分析: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

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对这一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学习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教法分析:有这样一句话--“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每个式子含字母的因式有哪些?

XY XZ XW XY的因式有X, Y : XZ的因式有X, Z XW的因式有X, W

由此可以看出,XY XZ XW有公共的因式X

得出几个多项式的公共的因式称为它们的公因式。

二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解因式中提取公因式法的具体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一般形式,如:ma+mb+mc=m(a+b+c).这里的字母a、b、c、m可以是一个系数不为1的、多字母的、幂指数大于1的单项式.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关键在于观察、发现多项式的公因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

(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

(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4.初学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最好先在各项中将公因式分解出来,如果这项就是公因式,也要将它写成乘1的形式,这样可以防范错误,即漏项的错误发生.

5.公因式相差符号的,如(x-y)与(y-x)要先统一公因式,同时要防止出现符号问题

四.板书设计:本节课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节约了板书抄题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讨论交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生活中的数据、可能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通过数系的拓展形成“有理数”的概念。由于负数的引入,自然地将有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提升为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方程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为后面无理数的发现及实数系统的建立埋下伏笔。 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学习以平面几何为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从对三维空间实物的观察开始,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背景经验,在实物、几何体、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表示与转换中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水平,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积累数学经验,感受到学习平面图形的必要性和简单图形的基础性,体会基本图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现实生活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在《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突出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突出合情推理的作用。 《生活中的数据》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理解数据的处理及其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在《可能性》一章中,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试验体会随机现象中隐含着规律性,初步形成随机观念。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不难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形成有理数概念的合理性。数轴的建立给出了有理数的一种直观解释和表示形式,可以作为工具配合现实情境加深对有理数运算意义的理解。绝对值概念将有理数与非负数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便于对正负数运算的规则作出清晰的表述,它的几何意义是有理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有理数的运算,特别是乘、除法的规定,不属于因果性的解释,而是希望“正数的性质负数也有,……这是在因袭数性”(付种孙,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教材中作了细致的处理,反映了认识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运算的训练还采用了游戏的方式(24点,并注意在后继学习中不断巩固与强化。 (2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中,学习几何对象不是从几何学的逻辑起点开始,而是顺应数学历史的 进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从现实世界实物的考察开始,舍弃次要因素,分解出简单几何体或基本图形,在分解与整合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不是提前学习立体几何,而是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化”。在第四章中,自然地陆续引入几何概念,通过操作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并采用符号语言进行表示。教材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再现由直观动作思维到直观表象思维的过程,为进一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的发展作好必要的准备。 (3统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说教能解决的,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需要收集数据,需要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 2、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 0≥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2 a (a ≥0) ==a a 2 -a (a <0)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全套]复习资料全

侧面是曲面 底面是圆面圆柱,:?? ?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侧面是曲面 底面是圆面圆锥,:?? ?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 ?? ? ?有理数?????)3,2,1:()3,2,1:( 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 ? ??----)8.4,3.2,31,21:( 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 如正分数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 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 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 2 )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最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知识体系D-1 第一章数式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1、数:实数、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科学记数、近似数、有效数字、平方根、立方根、实数的混合运算 2、整式:列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非负的三种情况(绝对值、平方、平方根)、整式的混合运算 3、分式:分式的意义、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 4、幂:同底数幂的乘除、幂的乘方、积的乘方、零指数幂、负数指数幂、大小比较 5、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意义、二次根式的的性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6、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 1、一元一次方程:等量关系、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 2、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整体消元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4、分式方程:解题步骤(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分组分解)、增根、验根 5、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第三章函数 1、函数:变量关系、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画函数图像 2、一次函数:一般形式、正比例函数、待定系数法、图像和性质、平移 3、二次函数:一般形式、常见表达式、顶点坐标及其意义、图像与性质、平移 4、反比例函数:一般形式、图像与性质、k的意义 5、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等角代换法、参数法、构造法 第四章平面与空间几何 1、几何基础:点、线、面、体、角、展开图、欧拉公式、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三视图、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尺规作图、几何证明 2、三角形:四线、边角关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倍长中线法、截长补短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与等比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中点四边形 4、圆: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内切圆与外接圆、垂径定理、与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 5、多边形等:与圆关系、对称性、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圆锥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多边形对角线与内外角和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 1、数据的收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普查、抽样调查、频数、频率、条形扇形与折线统计图 2、数据的分析: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3、概率:概率定义、树形图、列表法、频率估计概率、游戏公平、模拟试验 第六章压轴题总结 1.压轴题型主要包括:几何证明题、动态图形题、函数综合题。 2.压轴题的问题包括:图形判定、位置关系、点存在、边角面积的数值和关系的解答和求证。 3.解决压轴题需要:①充分联系运用已学的数学性质定理。②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推导、数形、转化、比较、整体、分类、方程、函数、倒推、构造]。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全集(共140页)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一课时介绍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初二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 平方,即2 22c b a =+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2c b a =+,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a ,b , c ,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9,12,15)(7,24,25)(9,40,41)…… 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即当a 为奇数且a <b 时,如果b+c=a2那么a,b,c 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 >1)都可构成一组 勾股数分别是:2n,n2-1,n2+1 如:(6,8,10)(8,15,17)(10,24,26)…… 4、常见题型应用: (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3)判定三角形形状: a2 +b2>c2锐角~,a2 +b2=c2直角~,a2 +b2<c2钝角~ 判定直角三角形a..找最长边;b.比较长边的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c.确定形状 (4)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 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为 10。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解:设两直角边为3x ,4x ,由题意知: ∴x=2,则3x=6,4x=8,故两直角边为6,8。 中考突破 (1)中考典题 例. 如图(1)所示,一个梯子AB 长2.5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 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得 得BD=0.5米,求梯子顶端A 下落了多少米? 思维入门指导:梯子顶端A 下落的距离为AE ,即求AE 的长。已知AB 和BC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C ,只要求出EC 即可。 解:在Rt △ACB 中,AC2=AB2-BC2=2.52-1.52=4, ∴AC=2 ∵BD=0.5,∴CD=2 ∴EC=1.5 答:梯子顶端下滑了0.5米。 点拨:要考虑梯子的长度不变。 例5.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12m ,CD=9m ,∠ADC=90°,AB=39m ,BC=36m ,求这块地的面积。 思维入门指导:求面积时一般要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若连结BD ,似乎不 解:连结AC ,在Rt △ADC 中, 在△ABC 中,AB2=1521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 点拨:此题综合地应用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 第二章 实数 基本知识回顾 1.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得要领,连结,求出即可。AC S S ABC ACD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背景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就是在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它注重创设情境和探究发现,注重联系实际应用和创新,注重学生兴趣和实际操作,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贯穿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认真研究、领会,悉心钻研新教材,及时转变角色,真正融入到新课程中去,发现与旧的版本及其他出版社的教材相比,有其自己可取的地方,当然教材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地修饰和完善。 新教材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以下简称《教材》),和其他初中数学教材

比较而言,既删减了许多繁难偏旧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非常注重学生通过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套教材在编排体系,情景创设,例题设计,习题选配等方面的优点: 一、螺旋式编排: 本教材体系在难度方面,螺旋式编排,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学习内容等。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得到锻炼,意志力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不断发展,科学精神逐渐形成.新教材中有些内容呈螺旋状安排,它有利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如统计内容分散安排在各阶段课本中,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0)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0)0 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1、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丰富的图形世界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圆柱:两个底面是等圆。圆锥:像锥子,底面是圆。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体。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体。棱柱:底面是多边形,上下底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侧面如长方形。球:圆的,可以滚动。 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面。(线有直线曲线,面有平面曲面之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柱体:圆柱和棱柱。椎体:圆锥和棱锥(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三角形)。 圆柱:由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三角形旋转而成;球:是由圆旋转而成。 展开与折叠 棱柱的棱:棱柱中任何两面的交线;侧棱: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性质:①侧棱的上下底面都相同,侧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②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③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n棱柱有2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2n个顶点,3n个侧棱。欧拉公式:v+f-e=2.(v表示多面体的顶点数,f表示面数,e表示棱数)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截面。截面是平

面图形。 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1)多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一些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点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多边形是由线段组成的,既没有曲线也没有弧。 圆和扇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一个圆可以把平面分为3个部分,即圆内、圆上、圆外。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点的半径组成的图形叫扇形。圆可以分成若干个扇形。 有理数及其运算 负数的产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数。整数和分数都是有理数。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相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这两个数就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和为0。 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表示为︱a︱。 有理数的加法: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

(完整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 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 2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 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 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课本P21习题7.3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请你判断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一会儿,小明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我长高了!我比对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2.接触平移现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根据上述一些现象,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3.辨一辨、议一议: 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①在荡秋千的小朋友; ②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钟摆的摆动;

④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合作: 例1如图,4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3cm.你能通过平移△ABC得到其他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方向,并说出平 移的距离. 活动探究: 把图中的三角形ABC(可记为△ABC)向右平移6个格子,画出所 得的△A′B′C′. 度量△ABC与△A′B′C′的边、角的大小,你发现什么了呢? 你认为图形平移具有什么特征呢? 例2将A图案剪成若干小块,再分别平移后能够得到B、C、D中的()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三、展示: 在所示的方格纸上,将线段AB向左平移4格.得到线段A′B′,再将线段A′B′向上平移3格,得到线段A″B″,连接对应点的线 段AA′与BB′,A′A″与B′B″,AA″与BB″. 在连接对应点的线段AA′与BB′,A′A″与B′B″,AA″与BB″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议一议: (1)下图中的四边形A′B′C′D′是怎样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 到的; (2)线段AA′、BB′、CC′、DD′之间有什么关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中完整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圆柱 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按名称分) 锥圆锥 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8、多边形: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 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 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弧:圆上A 、B 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或 整数 有理数 分数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 4、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6、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 (1)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 b b a +=+ 加法结合律 )()(c b a c b a ++=++ 乘法交换律 ba ab = 乘法结合律 )()(bc a c ab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c ab c b a +=+)(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5、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知识点(供参考)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 ×211应写成2 3a ; (2)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a 与b 的平方差是: a 2-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 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 n-1、n 、n+1 ; 4.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 (4)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 5.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北师版初中数学重难点分析

小学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差异 初中三年的学习将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中式的基本运算,掌握一些基本运算方法、基本运算技巧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从知识结构上看,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小学已学知识基础之上,是小学知识的开拓和扩展,初中数学内容有着两大体系:代数、几何;四大块:代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以及几何初步认识,这些知识点在小学或多或少都有过简单的渗透,因此对步入初中后的学习并不陌生。 小学: 知识:简单的、直观的,单纯研究算术数,着重数的运算 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用较多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索,练习机会多,对教师依赖性较强。 初中: 知识:抽象性、严密性,内容更加丰富、抽象,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记忆、理解应用、推理归纳的要求更高。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课堂没有多少复习时间,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小升初的准备:知识的衔接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即非负有理数→初步认识负数→有理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2、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即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初中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3、认识学习数量关系。从认识常见数量关系开始,经过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作为过渡,进入中学后开始较系统地逐步学习函数。用算术方法与方程解应用题是两种思维方法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一应用题教学时,应该把体验方程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面对复杂的逆解题,能自觉利用方程简化思维过程。 4、空间图形:小学数学教材中,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占了很大篇幅,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属于实验几何,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去学到一些几何知识。中学讲授时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又要强调说明不能满足于实验,而必须从理论上给予严格论证。 因此,要注重预习,指导自学;学会复习,温故知新;重视数学的思考;积极渗透数学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图示法、归纳法、对应法、转化法、化归法、分类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来的,如消元法、代入法、函数法、集合法等。)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 2 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是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所学习的科目,主要学习实数、代数式、统计初步、直线形、方程(组)、不等式(组)、相似形、函数及其图象、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内容。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平移 教学目标: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课本P21习题7.3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请你判断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一会儿,小明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我长高了!我比对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2.接触平移现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你还能举出生

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根据上述一些现象,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3.辨一辨、议一议: 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 ① 在荡秋千的小朋友;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合作: 例1 如图,4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3cm.你能通过平移△ABC得到其他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方向,并说出平移的距离.活动探究: 把图中的三角形ABC(可记为△ABC)向右平移6个格子,画出所得的 △ABC. 度量△ABC与△ABC的边、角的大小,你发现什么了呢? 你认为图形平移具有什么特征呢? 例2 将A图案剪成若干小块,再分别平移后能够得到B、C、D中的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三、展示: 在所示的方格纸上,将线段AB向左平移4格.得到线段AB,再将线段AB向上平移3格,得到线段AB,连接对应点的线段AA与BB,AA与BB,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一节认识百万分之一 山东大学附中郑廷伟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一节认识百万分之一 山东大学附中郑廷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百万分之一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想象、推测,体验小数的意义,能够认识、理解、体会小数信息的含义。 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与态度: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小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较小”的数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计算机、纳米、生物等科学技术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计算、比较、推测、想象等多种活动,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感受生活中较小的“数据”,体会它们的具体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今后更好的“用数学”打下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较大”的数进行了感受,并学习了它们的科学记数法表示,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生活中的数据,对科学记数法起到扩充和完善的作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从事各种数学活动。如:通过计算、测量等体验百万分之一,探究科学记数法的运用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与人合作,试图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抽象数字形象化。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课中不论是活动设计,还是练习的选择都源于生活和科学知识,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已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开通了校园网。学生部分为高校教师子女,部分来自于附近企事业单位,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之间已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认识了“一百万”等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多用来描述看不到的微观物体,学生缺少直观感受。而此阶段的学生思维主要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丰富的图形世界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圆柱:两个底面是等圆。圆锥:像锥子,底面是圆。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体。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体。棱柱:底面是多边形,上下底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侧面如长方形。球:圆的,可以滚动。 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面。(线有直线曲线,面有平面曲面之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柱体:圆柱和棱柱。椎体:圆锥和棱锥(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三角形)。 圆柱:由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三角形旋转而成;球:是由圆旋转而成。 展开与折叠 棱柱的棱:棱柱中任何两面的交线;侧棱: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性质:①侧棱的上下底面都相同,侧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②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③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n棱柱有2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2n个顶点,3n个侧棱。欧拉公式:v+f-e=2.(v表示多面体的顶点数,f表示面数,e表示棱数)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截面。截面是平面图形。 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1)多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一些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点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多边形是由线段组成的,既没有曲线也没有弧。 圆和扇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一个圆可以把平面分为3个部分,即圆内、圆上、圆外。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点的半径组成的图形叫扇形。圆可以分成若干个扇形。 有理数及其运算 负数的产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数。整数和分数都是有理数。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相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这两个数就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和为0。 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表示为︱a ︱。 有理数的加法: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加法。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加法口诀:两数相加很重要,计算处处要用到;学好法则是关键,关键是要看符号;法则分为同异号,同号异号要分好;同号相加分正负,符号不变取同号;正取正来负取负,相加计算错不了;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小心确定好;绝对大小定正负,互为相反和为零。有理数的减法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除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