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土地利用规划学B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4.居民点:也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5.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6.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7.耕地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8.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是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
11.区位论:指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2.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13.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1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67页二、简答题1.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利用规划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三、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7.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像话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系统。
五、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明确工作任务→组织工作组→收集整理资料→明确规划总体目标→供需预测和土地利用平衡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大项目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实施管理(调整,修改)六、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作用(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解释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与方向,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七、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八、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所谓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九、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他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十、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十一、预测概念、预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所谓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推测或估计规划具有未来导向性,是借助预测研究未来的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总学时(学分):63 ,其中讲授45 学时,实验18 学时,课程实习 6 天面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以及农业、畜牧、农机、水利、城镇建设等部门和土壤、气象、植物、水文、水文地质、地貌等学科,同时还涉及遥感、航测、工程测量、地图编制、计算机应用等技术。
因此,它既有属于软科学的一面,又有属于工程技术的一面,既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属于应用性综合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编制方法,使之具有应用现代技术和方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能力。
课程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难点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确定规划方案和实施,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于规划编制方法、原理和程序上。
与相关课程如《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加以区别,明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使学生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使规划符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动态平衡等新形势要求情况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应该研究的问题。
4、同时,使学生应用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GIS和RS等),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三)教学内容1、理论讲授(1)课时分配及说明各章学时分配表本课程共分三篇,内容分别为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土地利用的概念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注意土地利用分类之间的转换国标分类和规划分类的转换)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等级层次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各种农用地规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等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尹君教授编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概述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国外虽然许多国家早已开始进行土地规划,但土地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是从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开始。
十月革命使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时苏维埃国家提出了关于合理利用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对象的土地这一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规划工作。
起始阶段土地规划的重心在调整土地关系,后来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着全盘集体化和建设大型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调整到土地利用生产组织上来,土地规划的方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规划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土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工作的组织计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
1950年在国务部下设有国土局,负责全国的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1974年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管理国土工作的领导机构-国土厅,承担全国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行政的管理职能。
国土厅下设主要机构有:计划调整局,负责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土地局,管理全国的国土整治;水资源部,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地方振兴局,负责地方开发与发展。
日本国土厅是对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主体的国土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
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
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是全面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社会福利的综合性规划。
国土利用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其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与手段,如从1974年开始,着手进行国土情报数字化,即将各种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等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和坐标形式,储存于计算机磁带。
西安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编号:613 科目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不给分。
2、答题须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用铅笔、红色笔者不给分。
3、答题必须写清题号,字迹要清楚,卷面要保持整洁。
4、试题要随答题纸一起交回。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复垦
5、土地适宜性评价
6、土地生产潜力
二、简答题(60分)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15分)
2、土地利用系统的主要特征。
(10分)
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0分)
4、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
(10分)
5、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5分)
三、论述题(60分)
1、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30分)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30分)
共1 页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地的特性分析入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和基本途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基本途径: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1)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8.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9.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动态性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国家级规划1)确定对一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战略目标;2)协调国名经济各部门及省与省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制定好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二、省级规划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本省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2)协调本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级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落实国家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进行各种商品经济的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布局并确定其用地规模;逐个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提出实施省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第一篇和第二篇1.土地利用概念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
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4)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最大化。
西安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编号:613 科目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不给分。
2、答题须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用铅笔、红色笔者不给分。
3、答题必须写清题号,字迹要清楚,卷面要保持整洁。
4、试题要随答题纸一起交回。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基本农田
3、土地利用布局
4、农用地整理
5、城镇体系
6、土地承载力
二、简答题(60分)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0分)
2、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0分)
3、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15分)
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10分)
5、我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5分)
三、论述题(60分)
1、试分析区位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30分)
2、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30分)
共1 页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