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

统的科学。

2、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

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

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3、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4、孤立系统: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5、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6、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7、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8、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

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

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9、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

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

方式或秩序。

11、自然系统的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12、演化: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

13、进化:具有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

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4、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

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15、不可逆过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16、序: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

17、有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

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等。

18、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系统变化的无规则性

19、有序度: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

定的秩序,即有序度。

20、对称: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21、破缺: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

22、突现:指由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对自然系统的演化而言,

即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23、自组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2、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3、人的内在尺度: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

4、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5、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6、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7、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8、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9、再生性资源: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10、非再生性资源: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

11、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公平: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1、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

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2、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3、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4、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5、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6、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

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7、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对人与社

会的作用和意义。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8、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9、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

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

文化的核心。

10、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

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11、科学精神: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

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1、科学认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

2、选题: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3、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4、常规问题: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难题,这种疑难的解决将使已知的理论更加充实、完善

和系统化

5、反常问题:在科学课明时期提出的、已有理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6、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

7、科学认识: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8、在科学研究中把现实的对象叫做原型,而把原型的相似替代物叫做模型

9、模拟实验:运用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

10、实物模型:以自然界原有的,或人工制造的材料,应用模拟方法设计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分为物理

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和功能模型等

11、思想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揭示出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必然联系,发挥想象力在思想中构思出与对象相似

的模型

12、理论模型:是一种思想模型,是在一定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想象、类比等

复杂的思维加工而得到的,它们采取的是概念、判断、符号、图表、公式、方程等表现形式。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

1、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2、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

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这个体系称为公理系统

3、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过程

4、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

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5、归纳方法: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6、概括: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7、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

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8、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

细想模型方法。

9、灵感: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

10、直觉: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相容性: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2、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3、理论的实验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堆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

4、对应规则:使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之间相互对应起来的操作

5、检验蕴含

6、如果检验蕴含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的那个检验蕴含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

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

7、判决性检验: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含,通过相应

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含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

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1、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2、科学共同体: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相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

式方法的总和

2、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3、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要素

4、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

5、自然技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6、社会技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

运用。

7、人类自身的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的技术

8、实验技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的条件

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术或方法的集合。

9、专业技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

10、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

11、生产技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

12、机械技术:指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

态和自然界形状的技术。

13、物理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建立人工物理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质

的技术。

14、化学技术:指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建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成分与结构

的技术。

15、生物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

16、物质材料技术: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形状并制成特定性能材料的

技术。

17、动力能源技术:指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动力的技术

18、信息通讯技术:对文字、语言、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与变换,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控制与调

节的技术。

19、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0、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1、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2、劳动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

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3、资本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耗费物化劳动或需要资金投入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4、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

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

25、技术体系: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26、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1、基础研究:对物质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它的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2、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3、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

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4、基础科学: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

5、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

6、工程技术: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者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

7、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

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8、技术方法: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

9、预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来计算或预报未来的某些事件或情况。技术预测是科学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技术的变迁规律

10、技术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11、工程设计: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根据预定项目的需要以及环境限制条件,创制技术开发的

构思图纸和说明书的有目的的活动

12、工业设计:对象是工业社会中一切人造物以及人的作用面和感知面

13、环境设计: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规划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和未来

14、技术试验:在技术开发和设计、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和提高技术成果的功能效用和技术经济水平,

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条件、变革对象,从而对技术对象进行分析和考察的实践活动

和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1、技术价值: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2、技术的自然价值: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

出来的价值

3、技术的社会价值: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4、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5、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6、技术的文化价值:技术在与文化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7、技术的生态价值: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属性与社

会属性所显现出来的价值

8、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

遵守的道德和准则

9、技术伦理: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

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

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1、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2、技术发明: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3、技术改造: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

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4、渐进技术创新:在引进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5、基本技术创新:在自己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6、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入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7、产品创新:指创造出的新技术产品

8、工艺创新: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9、资本节约型创新:

10、劳动节约型创新:

11、中性技术创新:

12、技术创新的过程: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

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

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

13、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4、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重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15、首创型市场创新:

16、改创型市场创新:

17、仿创型市场创新: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2、价值观念:是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

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3、行为规范: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4、组织系统: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

5、物质支撑: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可以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两大类

6、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

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7、社会分层:

8、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础

9、科学的体制目标: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

10、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11、普遍注意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12、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13、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

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1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

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2、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

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

果。

3、国家创新系统:

4、带头学科: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5、国家创新系统:通过研究与发展促进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1、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2、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3、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

4、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

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5、发展模式: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

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

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6、国家竞争力: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一个有竞争力的环境是由本地化和全球化、

吸引力和渗透力、资源与工艺过程、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四对基本力量塑造的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1、信息化过程: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中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

中心转变的过程

2、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

3、生态工业:以无生命的物为对象,生产过程虽然与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但必须考虑它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影响

4、生态信息业:以信息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界完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必须考虑它对生态环境的影

5、生态服务业:

6、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基本内容如下: (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 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

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感觉 摘要:本文章描述了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后的感受。首先,我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从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内涵,意义;最后反思了科学技术成功背后所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文章最后呼吁我们当代新生的研究力量,应努力学习好自然辩证法,从而更好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正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虽然总体授课学时还不足10个,可在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我的确受益匪浅。对于一门经典课程而言,只有两大节的授课学时,实在太短太短,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不失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十分珍惜这两次上课机会,当然,也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刘老师这两节课的授课讲解。课后,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内心触动颇深,以下便是我学完这门课程的感觉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科学和技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科学,是知识形态,是认识自然;技术,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一体化将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实给人类带来

自然辩证法题目集锦及其答案范文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P1 P3 2.阐述自然辨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P4 3.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过程。P8 4.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P11 1.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19 P23 2.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P19 3.宗教神学自然观是怎样描绘自然界的?为什么说它的出现在自然观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P24 4.为什么说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革命中诞生?论述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倒退的历史必然性P26 P28 5.试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它的基础思想是什么?P31 P32 6.为什么说物理学革命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出了丰富和发展?P32 P34 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P39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的无限可行性?P42 3.如何理解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特征?P43P44P45 4.非生命界有哪些物质层次?它们有何基本特征?P47P50P52 5.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P53 1.宇宙,恒星和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P56P57P58P59 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P60P62 3.为什么非生命界的运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P63P64 4.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突变和渐变的关系如何?P63P64 5.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什么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P68 6.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其关系?P70 7.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以及有序与无序及其关系P72 8.什么是守恒原理?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何在?P74P76 9.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矛盾有哪些?如何理解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81P83 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P84 3.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P87P92P97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P99P101 5.怎样才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P102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P106 7.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我国深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P109 1.如何理解科学的含义?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现代科学的分类如何?P113P114P116P117 2.阐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P119 3.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P125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性?P127 5.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1.科研课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遵守哪些重要的原则?如何评价科研选题》?必要时如何转化课题?P138P139P142 2.科学研究的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类型和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146P151 3.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哪些重要原则?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对于感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有何意义?P147P154 4.什么是科学机遇?它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捕捉科学机遇?P157P159 5.科学研究的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P160-P171 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向理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7.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何特征和功能?构建科学理论有哪些方法?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P174P175P177P178 8.结合做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科学方法论(或某一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P189 2.什么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不同?P193P194 1.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科学性怎么样? P183 2.系统观饱含了哪些基本概念?它有何显著特征? P183P185 3.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和功能?P186P187 1.如何理解技术的含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其分类怎么样?P200p202 P204 2.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常见模式有哪些?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怎么样?P208 P210 3.什么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何特点/P 212 P214 P216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