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12.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英美军队在法国海岸的诺曼底登陆

B.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C.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D.有力地配合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3.在下列战役中,美国没参加的军事行动是()

①阿拉曼战役②中途岛战役③诺曼底登陆④攻克柏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4.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最关键因素是()

A.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B.美国原子弹对日本法西斯的震慑作用

C.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打击

D.反法西斯盟国的通力合作

15.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中,不包括()

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参加了战争

C.中国都参加了战争

D.日本都是战败国

二、连线题(10分)

16.用线段将下列两侧相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

莫斯科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法西斯德国遭受的第一次惨重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三、思考题(10分)

17.请你说出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的国籍和名字。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会议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四、问题探究(共35分)

18.关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请回答以下问题:(20分)

(1)战前和战争爆发初期,为什么这个同盟未能建立?

(2)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3)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之前和之后,对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上述历史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19.围绕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和当代人类如何防止世界战争等问题,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B2.C3.B4.D5.D6.C7.D8.B9.B10.A11.A 12.D13.D14.D

15.D

二、连线题

16.

17.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这次会议主要解决因苏台德危机引起的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问题。

由于英法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决定牺牲捷的利益,换取与德国妥协。最终接受了希特勒提出的侵略要求,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并压迫捷接受了这一严重损害主权的协定。

这次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给当时紧张的欧洲局势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首先,英法在会议上的所作所为,使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软弱心里,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不久,就背弃他在会议上的承诺,实现了对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此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如同增添了左膀右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得到巨大增长。又通过兼并捷克斯洛伐克,越过山地屏障,进入了东欧大平原的边缘,为后来入侵波兰和苏联奠定了基础。最后,英法的行径,严重打击了寄希望于英法保护的巴尔干国家,在难以指望西方国家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被迫违愿地修改了对德政策,接受了德国的许多侵略要求,有的国家甚至与德国进行了合作。这使德国进一步消除了侵略的后顾之忧。

四、问题探究

18.(1)首先,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方国家一味地坚持绥靖政策,尽管法西斯国家公然侵略一些弱小国家,但是只要没有威胁到它们自身的实际利益,它们就采取明哲保身的政策。其次,英法等国根深蒂固的反苏、反社会主义政策,也使它们没有诚意与苏联进行合作,丧失了曾经出现的合作机会。另外,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并没有急于进攻实力较强的大国,还利用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美国社会的中立主义居支配地位,使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

(2)1942年,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法西斯的战火烧遍了世界主要国家,包括那些社会制度不同和那些幻想保持中立以避免卷入战争的国家。法西斯的暴行,使那些遭受侵略和将要遭受侵略的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起来打击法西斯的必要性。法西斯主义对全人类的威胁,已经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打败法西斯、收复失地、解放被奴役的人民成为各国的共同历史任务,这些因素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况,先是埃塞俄比亚,后来是中国、西班牙,再后来是波兰,最后甚至轮到了英国。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无论是在人力或

是物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反法西斯战争从此开始走上了胜利的道路。(4)从上述历史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对待一切邪恶的力量,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只有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互相信赖,互相支持,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击败邪恶势力。

19.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作用的结果。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却居前列。这些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甘心在殖民地市场和原料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不惜冒战争的风险去争得自己所需要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料产地。

一战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促成了一些新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而逐渐尖锐化,特别是那些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帝国主义国家,充满了复仇的情绪,一直伺机通过战争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一方面,促使德日等国法西斯势力掌握了政权,战争政策成为法西斯政权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危机的空前国际化,还使上述的那些矛盾都空前加剧。大危机成为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绥靖政策,也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与扩张。在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给所有国家,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带来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口达6 000多万,战争所到之处,大部分成为废墟。各国物质财富的损失总额达4万多亿美元。二战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

这次战争的巨大危害,使战后和平、友好的思想深入人心,阻止战争的发生,成为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为了避免战争,各国应当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加强各国间的友好往来,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对待经济困难,共同应对,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引发政治危机,给战争贩子提供机会。还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格局的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构成平衡与制约的国际关系,形成阻止战争的制约因素。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自学。 2.注意做到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多角度视角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 认识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形成背景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完成“我是小记者”的前置作业(左半组扮演苏联记者,右半组美国记者)(二)新课导入——时事链接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3月27日报道,目前美国人为挑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朝鲜半岛笼罩在核战争的乌云。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26日发表声明称,包括战略导弹部队、远程炮兵部队在内的所有野战炮兵部队进入“一号战斗执勤状态”——国际在线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朝鲜核危机是冷战遗留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冷战格局的形成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梳理两极格局形成背景 1 介绍政治格局概念,并呈现材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2.教师设问“探究一从丘吉尔这段话说明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阅读P118 第一子目)” 3.学生回答: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奠定战后世界

1美国大事年表

美国大事年表 一、独立战争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潘恩《常识》发表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独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 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建立邦联制国家 1786年美国发生“谢司起义”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麦迪逊)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它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 1791年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权利法案”生效 1799年华盛顿去世 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807年富尔敦发明蒸汽轮船 1825年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 1828年民主党正式组成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53年“黑船事件”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 1854年共和党成立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56-1860年美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天津条约》 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 1861年林肯为总统 二、美国内战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碳丝灯泡(爱迪生) 三、殖民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胜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出现爵士乐,并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1900-1901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升入天空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4-1919美国与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一战 1917-1918年美国参加一战 1919-1922年美国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0世纪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大事年表 1879 德奥首先缔结“同盟协约”具有明显“反俄”性质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 英法签订协约 1907 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 “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和俄达成秘密协议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1914.7.28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9 西线德——英法马恩河会战,实施施里芬计划,第一次大规模战役1914.8 东线俄——德奥东普鲁士战役减轻西线压力东线也转入持久 1915 西线德奥——俄 1916.2-12 西线德——法凡尔登战役企图消耗法主力,迫使法投降首次使用飞机、毒气战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2 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6.5底德——英日德兰海战企图打破英海上封锁,英仍控制海权 1916.6-11 西线英法——德索姆河战役减轻凡尔登压力,英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 1917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1918.3 苏俄同协约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10 德基尔港水兵起义 1918.11.9 德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9.1.18 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1919.4.28 国联盟约通过,被列入对德、奥、匈、保合约之中 1919.6.28《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1919.9 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 1919.11 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 1920.6 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 1920.8 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 1920 国联成立 1921.11 美英日法《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 1922.2 美英日法意《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 1922.2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及其《附约》 1922.2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详细版)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本单元叙述了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产生、兴起的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反映——文艺复兴。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 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0年葡萄牙占领巴西(1822年巴西获得独立)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53年入居澳门,鸦片战争后窃据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美洲兴起。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建立海上霸权 16世纪英国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 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佛吉尼亚 1638年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内战结束,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777年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美国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二战大事年表

二战大事年表(1922——1945) 1922年,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1928年,张学良“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实力和影响受到很大削弱。军部确立武力占中国东北方针。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出现暴跌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此后不到三个月日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标志亚洲战场策源地形成。 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欧洲大战策源地形成。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军队兵分三路大举进军埃塞俄比亚。 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阻止新的战争的爆发。 1935年,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制定了“中立方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并于西班牙内战期间修改中立法法案。 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德意武装干涉,战争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6—1937年期间,在对外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1938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1939年,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1939年,德国吞并斯洛伐克的野心得逞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波兰,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1939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强大的兵力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随后,英、法队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近一个月后,波兰沦陷。 1940年4月,德国又突袭丹麦,向北欧发动进攻。很快,丹麦不战而亡. 1940年5月10日,德国打破“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起进攻。1940年6月,挪威被德军占领。 1940年6月10日,一直在局外观战的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向法国进攻。不久,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投降,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 1940年,德国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遭拒绝后,发动以空战为主的“不列颠战役”,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1年3月,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年5月,德意又把战火烧至东南欧和北非,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争扩大。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首军舰上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941年9月底—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二战后国际力量发展重大变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川)07界升学总复习(一)----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二战大事年表

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1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1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 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1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1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1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1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二战大事年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3、1940年法国投降。 4、1940年英国不列颠空战中国百团大战 5、1941年6月德突袭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二战最大规模) 7、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团结) 8、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9、1943年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 10、1944年6月6日~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11、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调)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课后辅导练习十八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 格局课后辅导练习十八 第1题【单选题】 初中三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陈东同学确定了下列研究题目,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欧洲联盟的形成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下面关于冷战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 ②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③在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冷战政策的推行,美苏争霸,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下面最有可能是其演说内容的是( ) A、“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原料、金属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发展生产 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B、“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 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方位本土。我们将在海洋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 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D、“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D、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答案】: 【解析】: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 列宁时期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注1)爆发,之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托洛斯基)指挥的红军通过内战击败了白军和众多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正式成立。斯大林时期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残酷和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

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1938年,英法采用“绥靖政策”为了将“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炮制了慕尼黑阴谋。1939年4月中旬,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①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②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③缔 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实际上给希特勒指出一条向苏联进攻的道路,企图“祸水东引”。1939年冬,苏联因领土纠纷入侵芬兰,迫使芬兰割让部分领土,史称苏芬战争。当法西斯德国1941年入侵苏联后,芬兰加入了轴心国集团。 1939年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时,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望透顶,因此于8月23日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领土,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并入苏联。 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