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

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 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 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 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 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 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时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的第四课,是在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重点。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谁先迎来黎明一地球自转方向如。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其实就是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经度)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不同。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先决条件。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地球仪来确认,在教材中先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来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关系,然后做模拟实验,让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于代表“太阳”的观察者来说,北京在右在东,乌鲁木齐在左在西,这样的结果是和我们观察地球仪上两者的位置东 西关系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教材中安排了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先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周边景物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前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知道景物视觉上运动方向与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让

学生坐在转椅上观察周围的物体,他们可以观察到,转椅转动的方向和周围的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以上这些观察到的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接下来,让学生在知道了相对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推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地球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转椅,如何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呢?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太阳的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那么地球运动的方向就应该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了,这时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一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第三部分:时区及时差。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要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或其他大城市之间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多少小时,需先确定地区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东西方向和经度相差多少。让学生先试着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相差多少小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根据时区差来判断它们之间的时差,同时根据时区之间的东西方向来确认谁先迎来黎明。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这些现象的现实证据,那就太少了。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自觉意识强,但教师如能用模型与简单的实验来诱导学生就能有 效地完成本课的目标。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黎明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2.掌握黎明的时间和地点; 3.了解谁先迎来黎明的原因和背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谁先迎来黎明及其背景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如何描述这些景色。 2.知识讲解(15分钟) 讲师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 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小组合作(20分钟)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要求代表结合自

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并描述其特点。 4.知识拓展(10分钟) 讲师向学生介绍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 5.个人思考(10分钟) 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答案及其背景故事。 6.课堂展示(10分钟) 选取几篇优秀的短文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法: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3.个人思考法: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 1.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思考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展示环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郴州市七完小杨建辉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是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是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同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即东边早西边晚。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理解相对运动,世界时区图的认知、时差的计算等。 三、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猜测城市,引出课题 (1)出示北京、乌鲁木齐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哪两个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大家在地球仪上找找这两个城市,(先找到中国,像一只雄鸡,北京在东,在雄鸡的头部,乌鲁木齐在西,在雄鸡的后部。) 大家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课件展示中国地图,显示两个城市的位置,以及地球仪上出示两个城市的位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原创】《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三、教学准备: 给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 教师准备:课件、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字样的卡片。大地球仪。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考考大家,我国的首都在哪儿?你能在地图上找出来吗?找的真快,再考考大家,新疆在我国 的哪儿?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吗?(圈起来) 2、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在我国的东部,乌鲁木齐在我国的西部。 3、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谁先迎来黎明。

1.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地球仪,你知道地球仪可以怎样旋转吗?(讲述自西往东旋转(逆时针旋转),或者自东往西旋转(顺时针旋转))。(板书) 2.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并贴上记号,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右边(东边)) 3.知道了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做个模拟实验来找找谁会先迎来黎明,请同学们阅读活动一的要求。 4.完成活动一1-2两题 5.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六名学生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圈模拟“地球”,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代表“太阳”。请任意一个同学做北京,乌鲁木齐放谁做比较合适?为什么? 6.我们知道地球有两种自转方法,我们分别模拟一下,在自转的过程中,这两位同学看到太阳的时候就喊一声“天亮啦”好吗?做之前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观察实验现象(出示活动一3-4题) 7.模拟实验后完成活动一3-4题。 8.汇报交流。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看来,只做个模拟实验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收集证据。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生活中找一些例子来思考。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 (三)活动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1. 认识相对运动。 (1)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从什么地方落下? (2)猜一猜:地球从什么方向升起,从什么地方落下? (3)你这样猜的理由是什么呢?可以举例证明。 ①乘车:我们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其实我们车是在向前运动。景物在动吗?如果我们看到景物在向前运动,我们在向哪儿运动呢? ②体验转椅。 ③当我们随同车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 2. 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1)讲述: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的其它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他们相对运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自东向西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 (2)现在你明白了谁先迎来黎明吗? (四)活动三:认识时区和时差。 1、问题:既然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有什么办法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4、谁先迎来黎明》word教案(3)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 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重、难点】 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大头针、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北京、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 1.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2.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猜想: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谁会先迎来黎明的第一道阳光? A说说你的理由,这是为什么? B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用手电筒光代表太阳光,边演示边讲解。 3.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那么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相差几个小时呢?(查看世界时区图,小组讨论、汇报。) 二、认识“北京时间” 1.疑问:北京处于东八区,乌鲁木齐处于东六区,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去乌鲁木齐,必须调整手表中的时间。你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有麻烦? 2.在广播或在电视中,我们常常听到报时员怎样报时?

3.结合地图介绍: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左右),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东西距离相差5200千米,跨经度达62度,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属东五区到东九区的5个时区。如果每个地方都用自己所在时区的区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我国规定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为我国的统一时间,称“北京时间”,以避免区时不同带来的麻烦。 三、世界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响起 1.出示世界地图: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北京、巴黎、纽约这三个城市。 2.讨论: A一天中,北京和巴黎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B一天中,纽约和巴黎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3.简单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并指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 讨论: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4.讨论: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在同一时刻响起吗?为什么? 四、课外拓展 找找有关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搞清楚“北京、纽约的日出”问题。

六年级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

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说明: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说明: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五年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五年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嘉兴市秀洲区印通小学岳建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相对运动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2.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越东边迎来黎明的时间越早。 3.了解时区图,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地球自转解释太阳等天体的相对运动现象。. 2.根据太阳、星星等视觉上的运动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通过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之后,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证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少数同学可能已有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课外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熟悉了太阳等天体的东升西落,对于相对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体验,比如坐车时感觉车外的景物在往后退。 2.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模拟地球运动的实验能力。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类比的能力。对于地球的运动,学生对这一内容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初步能根据时区图计算时差。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聚焦问题 1.确定北京、乌鲁木齐相对位置。 我们祖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吗?找到说说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哪个方向? 教师小结: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聚焦问题。那这两个不同位置的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谁先迎来黎明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假设太阳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另一边,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和什么有关?你能用这两个材料研究一下吗? 出示模拟实验的要求:(1)用手电筒、地球仪分别模拟太阳、地球。(2)研究什么情况下北京先迎来黎明?什么情况下,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交流,教师介绍自西向东(如果从北极上空看的就是逆时针)、自东向西(顺时针)。 3.教师小结:自转方向不同,这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到底是怎样呢? 三、自主探究,集体研讨,认识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小组自主探究 为了弄清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这个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一些熟悉的现象进行研讨。 一起看一看研讨的要求: (1)按顺序研讨各个问题,可以在研讨过程中,采用讨论、画图或是模拟实验等方法。 (2)使用擅长的方式记录。为方便交流,记录时字体大一些。 研讨问题: ①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汽车实际运动方向怎样? 如果汽车往后退,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②我们怎么确认汽车实际运动方向?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新版) 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分析】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师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运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处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一样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3、学生交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师生一起确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要知道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2)要知道地球是如何让自转的 5、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确定两城市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大方向〕)

(有的同学认为是北京先迎来黎明,有的同学认为是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到底是谁先迎来黎明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从实验中找找证据吧。)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 (1)学生自学P79“模拟实验”,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分别用什么模拟什么? (2)师: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用什么模拟什么?(出示课件) (3)大家(同学们手拉手面朝外围成的圆圈)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转动和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转动分别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4)自西向动转两圈,自东向西转两圈。 (5)把观察到的填在科学记录单上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为了帮助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联系生活实际,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2、通过生活现象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参考教案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预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试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对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依据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假如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假如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四周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四周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联想:假如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引言: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有关地球与天空的知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出和日落的原理。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半透明球体、书本或其他小物件作为地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太阳和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入本节 课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 太阳是什么? - 地球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形状? - 太阳和地球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2. 概念引入(1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包括: - 太阳是一个恒星,是地球的热源。 - 地球是一个行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旋转。 3. 实践活动(30分钟)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半透明球体,并提供一只手电筒。学生们将手电筒放 在球体的一侧,使其成为“太阳”。请学生模拟地球的运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观察球体上是否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互相讨论。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为什么地球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一样? -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受什么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观点展开讨论。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天体的东升西落事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尊重事实、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字样的卡片、汇报单、

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可能怎样转呢?谁来演示一下。 2、师板书:自西向东(逆时针)、自东向西(顺时针) 3、猜测: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那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么?为什么? 4、以我国为例;我国的首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这两座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模拟实验 1、首先要知道什么?(地理位置) 2、请大家对照屏幕找出这两座城市,并贴上标记。 3、观察一下,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板书:东、西) 4、谁先迎来黎明呢?与什么有关?(师演示:手电筒、地球仪) 5、实验验证: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请大家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要求。 (2)汇报交流: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4)汇报交流,板书结论。 三、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章节课名第四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转动。 3.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理解相对运动。 2.根据观察到的天体运动方向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重难点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1.教师上课 教学环节页码内容 1.情景导入 1.1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1.2 这是巴西世界杯1/8的赛程安排,我们要看这两场 比赛的话,就必须等到凌晨,这得多困啊?特别是德国 队和阿尔及利亚队要在凌晨4点踢球,他们不困吗?

这节课后,大家应该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1.3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首都北京和新疆的乌鲁木齐,你认为谁先迎 来黎明呢? 2.探索新知 1.4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地图,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 位置,想一想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1.5 我们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 的西边。

1.6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观察图片并 思考: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这个模拟实验的? 1.7 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发现一个同学做太阳,其他同 学手牵手围成一个圈代表地球,而贴有“北京”纸片的 同学站在贴有“乌鲁木齐”纸片的同学的右边,他们同 时自东向西(即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自西向东(即 逆时针方向)转动,谁先见到当太阳就说明哪个位置先 迎来黎明。 1.8 想一想 如果北京先迎来黎明,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如果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怎 样的呢? 1.9 如果北京先迎来黎明,说明地球自西向东(即逆时 针方向)转动。 如果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则说明地球自东向西(即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P29~30)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预设:不能,证据不足。) 2.过渡:是的,目前证据不足。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向后运动。)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预设: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预设: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3.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索与研讨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 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1: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主持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主持人: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东边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早于西边地区,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拓展: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大家课后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学生通过再次做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虽然实验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本课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在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中,由于该实验需要较大的空间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学习准备: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学习过程: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学生一起说)。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仪上用红色五角星做了标记,另一个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我用蓝色五角星做了标记,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这两个城市。提问:这两个城市,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哪边?预设:东边,课件出示:东。继续提问:那乌鲁木齐在北京的哪边呢?预设:西边。课件出示:西。质疑:那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迎来黎明呢?大家想一想,板书:谁先迎来。 二、模拟实验 1、谈话: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迎来黎明呢?请学生回答。预设:北京。板书:北京。 2、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判断北京先迎来黎明有什么依据?预设:①北京在东面,先看到太阳。②太阳东升西落,北京在乌鲁木齐东面就先迎来黎明。③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 3、继续追问:这是你的观点,谁有不同的想法?请另一名学生回答。预设:乌鲁木齐。板书:乌鲁木齐。 4、追问: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学生说理由。 5、引导:北京和乌鲁木齐究竟谁会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相同时间北京的和乌鲁木齐的景色照片。 6、提问:从这两张照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北京先迎来黎明。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是北京先迎来黎明?预设:同样是早上7点,乌鲁木齐的天还很黑。 7、质疑引导:从照片上看很有可能是北京先迎来黎明,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预设:模拟实验。追问:怎么模拟呢?学生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