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其中,运动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训练方法。

一、运动训练

一)训练正确的卧姿

1、适用对象:卧床的偏瘫患者。

2、目的:防治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3、方法:

1)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并放置在枕头上。

2)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头枕枕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约100度;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

3)仰卧位:

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头稍转向患侧,患侧上肢伸展,下肢稍屈曲。该体位尽量少用。

二)翻身训练

1、适用对象: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翻身有一定困难的偏瘫患者。

2、目的:提高患者的床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躯干旋转,缓解痉挛,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治并发症。

3、方法:

1)向患侧翻身训练:

患者仰卧,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压在健侧拇指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双上肢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带动身体翻向患侧;健侧下肢跨向前方,调整为患侧卧位。

2)向健侧翻身训练:

第一步同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用健侧脚钩住患侧小腿;双上肢向健侧摆动,同时伸健侧下肢,借助于惯性带动身体翻向健侧。

三)卧床期常用的训练方法

1、桥式运动又称伸髋运动

1)适用对象:偏瘫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者。

2)目的: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促进下肢正常运动,训练腰部控制能力,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3)方法:

患者仰卧、屈膝;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训练者可给予如下帮助:一只手向下压住患者的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的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

2、抱膝运动

1)适用对象:偏瘫患者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时。

2)目的:缓解下肢和躯干的伸肌痉挛,促进骨盆运动,缓解上肢的屈肌痉挛。

3)方法:

患者仰卧,双腿屈曲;双手叉握,抱住双膝;将头抬起,轻轻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训练者可帮助固定患手,以防滑脱。

3、双手叉握的自我活动

1)适用对象:偏瘫上肢活动能力差的患者(卧位、站立

位均可以做)。

2)目的:改善偏瘫上肢的感觉和知觉,防止肩胛骨后缩,减轻上肢屈肌痉挛,保护偏瘫侧的肩和手。

3)方法:

两手叉握,患侧拇指位于最上方,并稍外展;双上肢充分前伸。

在进行四肢关节的活动训练时,适用于自己不能活动肢体或者由于肌肉痉挛而限制了肢体活动的偏瘫患者。该训练的目

的是促进瘫痪肢体恢复和防止肢体僵硬。训练方法包括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和自助被动运动训练。以下介绍几个主要关节的活动方法:

1.肩关节屈曲活动:训练者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握患腕,

向前、向上抬起患侧上肢并指向天花板,保持肘关节伸直。

2.肩关节外展活动:训练者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握患腕,

将患侧上肢在水平面上向外移动,与躯干成直角即可。

3.肘关节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握住上臂,另

一手握住腕部,将肘关节由屈曲位缓慢地拉至伸展位。

4.前臂旋后活动、腕及手指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肘关节

屈曲,前臂立于床面;训练者一手握住上臂,另一手握住腕部,握住腕部的手使前臂做由内向外的旋转动作;训练者一手拇指将患者患侧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在患侧拇指根部与腕部之间;另一手将患手其余四指伸直,双手同时向手背侧压。

5.髋关节屈曲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放在膝后部,

另一手握住足跟并以前臂抵住脚掌,使足与小腿成90度角,

上抬小腿,使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

6.髋关节伸展活动:患者仰卧,训练者一手托住患侧膝关节,另一手握持足跟,两手用力,使患侧下肢向上活动,伸展髋关节,然后将患肢缓缓放下。

7.髋关节外展活动: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训练者一手托

住膝部,另一手从踝关节内侧握持足跟,两手用力,水平向外活动下肢,髋关节外展。

8.踝关节背屈活动: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训练者一手握

持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紧足跟及跟腱并以前臂抵住脚掌,向下用力拉足跟,使踝关节背屈。

坐起和坐稳的训练适用于从仰卧位坐起来有一定困难和坐不稳的偏瘫患者。该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训练使患者容易坐起来,且能坐稳,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为步行等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训练方法包括患者在帮助下坐起,让患者在床上移动,

使患侧靠近床沿,将患侧下肢放置于床沿外,膝关节屈曲(即小腿下垂),患者将健手伸到患侧,并推床而起。

在站立与行走训练中,适用于偏瘫侧下肢有一定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的患者。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能够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并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训练方法包括站起的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患腿向前迈步、在侧方和后方帮助患者行走。

在运动训练中常见问题的处理中,适用于出现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患侧手肿胀、患足下垂等问题的患者。训练的目的是使这些问题得到减轻或治愈,从而有利于整体康复训练。处理方法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恬动、床上髋、膝关节屈伸活动等。

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中,指导病人取平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将大腿肌肉绷紧,做时可将手放置在大腿上,感到大腿肌肉绷紧鼓起就达到目的。绷紧肌肉5秒,再放松2秒。每次5~15分钟,每日3次。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在踝关节屈伸恬动训练中,平卧,伸直下肢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动作,背伸时一定要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做跖屈,跖屈也要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复进行,背伸5秒,跖屈5秒,每次5~15分钟,每日3次。

在床上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中,平卧,患肢自然乎放在床面上。足跟不离床面,屈髋屈膝收缩下肢,再伸直膝关节。缓慢、匀速反复进行,逐渐增加屈髋屈膝角度。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与头部控制能力就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得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与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她活动。 (1)卧位时得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得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得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得方向用手指用力得按压脊柱两侧得背部肌肉,帮助她抬头、如果患儿就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她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得力量要小得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得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得过程中,患儿得头完全后仰或就是双下肢出现僵硬得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得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得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

鼓励患儿保持抬头得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得增强,后仰得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得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就是在患儿获得较好得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得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得玩具,在其面前吸引她得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得腿来帮助她。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得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她得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就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得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得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得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与前后摇晃,训练她得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与抗外力干扰平衡得能力。 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得控制头部时,应开始这项训练。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肢体残疾.偏瘫的康复训练

肢体残疾.偏瘫的康复训练 铅山社区惠民康复中心康复知识汇 一、偏瘫的定义: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二、偏瘫发生的原因: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6.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7.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8.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9.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10.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11.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瘫,脑血管病是引起偏瘫最常见的原因。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内感染、脑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均可出现偏瘫。 三、偏瘫的康复方法 运动治疗:它是中风偏瘫最重要的康复方法。主要解决患名肌肉乏人,不能坐、站立、步行答问题。 物理治疗:采用电疗、超声波、激光等手段,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 作业治疗: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修饰等。 言语和吞咽治疗:如果中风患者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动需要言语和吞晒治疗。 心理治疗:中风患者抑郁成焦虑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疗很重要。 针灸推拿治疗:可有助于神经纪织的再生,改苹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等。 四、偏瘫的康复评定 1、基本概念:康复评定是对患者功能状况和潜在的能力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的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评定方法:交谈观察检测填表。 3、评定内容感觉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协调性基本生活能力步行能力。 4、评定分期初期评定(入院),中期评定(一个月左右),末期评定(三个月左右)。 感觉分类:1、浅感觉:皮肤粘膜的感觉;2、深感觉: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感觉;3、复合觉:时剔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

残疾人康复训练

残疾人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视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二、听力语言:听觉语言能力训练、语言矫治、双语训练、手语指导等。 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四、智力:运动能力训练、感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 五、精神:社会适应训练、作业训练、娱(体)疗等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一、视力残疾的有关概念 1.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康复基本知识 2.视力残疾的分级(此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类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 盲一级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度二级≥0.02~<0.05;或视野半径<10度低视力三级≥0.05~<0.1 四级≥0.1~<0.3 二、什么是定向与行走 1.定向:是指个人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 2.行走:是个人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肢体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3.定向通常与行走密切相关 因为定向的主要目的即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所以,定向也为行走服务;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得再精确个体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行走也通常是定向的目的之一,二者相辅相成。 4.定向行走目的 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基本做到在室内、学校、常用公共交通设施等环境中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 三、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必要性 行走的基础是定向。而对视力残疾人而言,独立行走对促进个体的发展意义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还具有特别的意义: 1.心理方面:促进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促进其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拓展个体活动范围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形成个体的自尊与自信心。 2.身体方面:促进其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育、发展,强化身体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社会化方面:为其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个人的社会学习,丰富其的社会阅历,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其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日常生活技能方面:促进并改进个人的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5.此外,定向行走对视力残疾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意义重大:只有自己能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奉献于社会。

肢体残疾者的康复运动指导

肢体残疾者的康复运动指导 肢体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肢体功能受损的状况。这类状况严 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和身体功能,因此康复运动成为帮助残疾者 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肢体残疾者康复运 动的指导原则和一些适宜的锻炼方法。 一、康复运动的指导原则 1. 个体化:康复运动指导应根据患者残疾类型和程度制定个体化的 运动计划。不同残疾者存在差异,因此康复运动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 特点进行调整。 2. 渐进性:康复运动应从低强度、低风险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难 度和强度。患者需提前和康复医师沟通,制定合适的康复运动计划, 以达到逐步提升肢体功能和避免运动损伤的目的。 3. 多样性:康复运动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如物理治疗、 康复训练、功能训练等,以全面恢复肢体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可以刺激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加关节灵活性。 4. 安全性:康复运动的指导应强调安全性,避免运动过度和意外伤害。康复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监控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并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5. 持续性:康复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坚持进行康复锻炼,以保持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医师和患者间的密切合作,对于 康复运动的持续性非常重要。

二、适宜的锻炼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肢体残疾者康复运动中的重要环节。物理 治疗师通过各种手法,如按摩、热敷、理疗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减 轻肌肉僵硬和疼痛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2.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重复和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促 进肌肉控制和动作协调的训练。例如,在肢体肌肉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使用辅助器具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以提高患者的平衡和行动能力。 3. 瑜伽和普拉提:瑜伽和普拉提是一些低强度、高效果的锻炼方式,适合肢体残疾者进行运动康复。这些练习可增强肌肉、提高柔韧性和 平衡感,同时还有助于调节呼吸、改善心理状态。 4. 游泳:游泳是一种对肢体残疾者非常友好的锻炼方式。在水中, 水的浮力能够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降低关节压力。同时,水中的水 力阻力可以增加肌肉力量的练习效果。 5. 轮椅篮球和残奥会项目:轮椅篮球和其他残奥会项目是激励肢体 残疾者积极参与运动康复的重要途径。这些项目不仅能提高运动技能,还能增加社交和团队合作的机会,有助于患者建立自信心和展现自我 价值。 三、总结 肢体残疾者的康复运动指导具有个体化、渐进性、多样性、安全性 和持续性的原则。物理治疗、功能训练、瑜伽和普拉提、游泳以及参 与轮椅篮球和残奥会项目等锻炼方式,都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康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第一篇: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针对肢体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运动能力的训练。首先,头部控制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在卧位时,可以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或者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来帮助他抬头。在坐位时,可以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其次,翻身活动训练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可以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从而达到翻身的训练效果。坐位平衡训练则需要训练患儿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可以让其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或者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爬行训练则需要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最后,站立训练是在患儿掌握了以上技能后进行的训练,需要逐步增加患儿站立的时间和稳定性。 操作研究是指对外界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最简单的触摸、抓握等单一操作开始,逐渐发展到

更复杂的操作,例如敲、拿出等。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玩具都可以被用来帮助儿童研究,例如搭积木、投环、击鼓等。最初,可以使用帮助的手法,逐渐让儿童能够对事物做出相应合适的操作。 阶段2的训练是针对儿童的基本理解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研究事物的匹配、选择能力,并且能够听懂事物的名称和要求。在训练中,通过模仿让儿童了解身边日常用品(例如帽、杯、电话等)的用途。训练应该与家庭指导一起进行,让儿童能够在训练室、家庭和幼儿园等不同场所中进行操作。 阶段3的训练是针对儿童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为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研究手势符号和言语符号的理解和表达。手势符号可以作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在训练中,可以通过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和表示事物的手势符号的训练来培养儿童对手势符号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利用玩具娃娃训练事物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儿童研究选择。在训练中,训练者会在玩具娃娃身上放置三种可穿戴的物品,例如帽子、鞋和手套。然后,训练者会拍打玩具娃娃的头部,

残疾人康复训练

残疾人康复训练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残疾人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视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二、听力语言:听觉语言能力训练、语言矫治、双语训练、手语指导等。 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四、智力:运动能力训练、感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 五、精神:社会适应训练、作业训练、娱(体)疗等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一、视力残疾的有关概念 1.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康复基本知识 2.视力残疾的分级(此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类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 盲一级无光感~<;或视野半径<5度二级≥~<;或视野半径<10度 低视力三级≥~<四级≥~< 二、什么是定向与行走

1.定向:是指个人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 2.行走:是个人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肢体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3.定向通常与行走密切相关 因为定向的主要目的即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所以,定向也为行走服务;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得再精确个体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行走也通常是定向的目的之一,二者相辅相成。 4.定向行走目的 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基本做到在室内、学校、常用公共交通设施等环境中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 三、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必要性 行走的基础是定向。而对视力残疾人而言,独立行走对促进个体的发展意义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还具有特别的意义: 1.心理方面:促进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促进其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拓展个体活动范围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形成个体的自尊与自信心。 2.身体方面:促进其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育、发展,强化身体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 篇一: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 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 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康复组进行6-7周训练,训练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具体如下: (1)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腿部肌肉,做床上肢体伸展运动,一日2~3次,每次10分钟。 (2)利用主被动康复机及骑马训练器进行患侧下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3)利用平衡板与肋木或平行杠配合使用,用于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时间视患者的忍耐力而定。 (4)利用复式墙拉力器或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或滑轮吊环训练器进行患侧上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5)利用阶梯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或进行户外行走,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脑卒中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还可做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

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脑梗塞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篇二:偏瘫后遗症康复训练计划 专家了解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各部位功能尚未专一化,一般约到6岁后,神经系统各位功能才发育分化完善。这些为脑功能康复潜在基础。 儿脑瘫医治黄金时机是出生后6个月。儿童脑瘫应早发现早医治,如果能在6个月内早发现,早期医治,大部分脑损伤儿经过综合性康复医治后,均能达到正常化或基本正常化。脑性瘫痪目前已经成为继儿童麻痹之后,引起小孩肢体残疾主要疾病之一。 患者脑瘫治疗最佳时期是什么?一般来讲,6个月是发现脑瘫关键月龄。如果发现小孩身体存在异常姿势,如左右手不对称运动,手总是握拳,不会抓东西等时,家长应带小孩到专业医院检测,一旦发现有脑瘫早期表现,请务必尽早进行康复医治。 ①生3个月以内婴儿常常出现惊厥或异常啼哭,并伴有吞咽困难 ②婴儿在3个月大时仍无站立表现,也不会抬头; ③婴儿出生4个月以后,双手仍呈握拳状,无法自主张开,或者能张开但看到眼前有活动物体时却不会用手去抓; ④婴儿四肢活动不灵活,肌肉松软,穿衣服时其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或清洗臀部时,婴儿下肢不易外展; ⑤婴儿双脚着地时,下肢呈伸展交叉状,或者仅足尖着地,犹如芭蕾舞演员。 婴儿一旦出现了上述5种症状中任何一种,家长就应想到婴儿有患脑瘫可能,并应尽快送孩子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如果此时宝宝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那么,孩子到6个月大时,其脑瘫症状就会清楚地显露出来。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康复科作业疗法

康复科作业疗法 【目的】 (一)治疗后可以返回工作岗位。 (二)返回其他场所,从事一些合适的轻便工作或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 (三)返回家庭。这是所有患者的最低要求,也是老年人和小儿患者的最主要的目的,使他们能够生活自理,并愉快地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适应症】 (一)肢体残疾人,包括疾病及外伤致残者。 (二)某些疾病致残者,包括遗传及各系统疾病经过治疗到恢复期以后的康复者。(三)老年病患者。 (四)精神疾病患者。 【禁忌症】 (一)病情或残情尚未稳定。 (二)神志不清和极不配合者。 (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又无指导者。 【方法】 (一)日常生活动作(ADD训练:每次60分钟,每日1~2次,可在家中进行。1、床上活动: (1)体位变换: ①躺卧~坐起。 ②向左、向右翻身。 ③仰卧〜俯卧。 (2)体位移动: ①向上、向下移动。 ②向左、向右移动。 2、轮椅活动(下肢残疾者): (1)床〜轮椅。 (2)轮椅〜厕座。 (3)轮椅〜浴室。

(4)学会推动和驾驶轮椅。 3、自理活动: (1)洗漱及大小便的处理。 (2)穿脱衣服、鞋袜。 (3)餐前准备、进餐、餐后处理。 4、应用活动: (1)阅读书报、签名。 (2)开关电灯、电视、空调。 (3)开门、锁门。 (4)接听电话。 (5)使用钱币。 5、行走活动: (1)室内行走。 (2)室外行走。 (3)使用手杖、拐杖、假肢行走。 (4)上下楼梯。 (5)上下汽车。 6、家务活动: (1)开关煤气。 (2)烹饪、购物。 (3)照顾老人或抚育小孩。 (二)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 1、简单作业训练: (1)搬运:可搬动小凳、椅子、桌子、沙发、床等。 (2)排列:将各种家具、书报、衣物排列整齐,并不断变化排列方式。 (3)保管:将各种物品清点、登记、存放、取出。 2、工艺制作活动:可从事写字、绘画、泥塑、木刻、石刻、剪裁、缝纫、编织等。主要选择与今后就业有关的项目。 3、职业性劳动训练:选择与正式工作相似的工种,从模仿到当助手,到直接操作。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PT 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是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一、运动训练 (一)训练正确(de)卧姿 1、适用对象:卧床(de)偏瘫患者. 2、目(de):防治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3、方法:(1)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 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并放置在枕头上.(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枕枕头; 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约100度;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3)仰卧位 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头稍转向患侧,患侧上肢伸展,下肢稍屈曲;该体位尽量少用.(二)翻身训练 1、适用对象: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翻身有一定困难(de)偏瘫患者. 2、目(de):①提高患者(de)床上生活自理能力;②训练躯干旋转,缓解 痉挛;③改善患侧肢体(de)运动功能;④防治并发症.3、方法: (1)向患侧翻身训练 患者仰卧,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压在健侧拇指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

双上肢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带动身体翻向患侧;健侧下肢跨向前方,调整为患侧卧位.(2)向健侧翻身训练第一步同上; 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用健侧脚钩住患侧小腿; 双上肢向健侧摆动,同时伸健侧下肢,借助于惯性带动身体翻向健侧.(三)卧床期常用(de)训练方法1、桥式运动又称伸髋运动 (1)适用对象:偏瘫肢体有一定(de)活动能力者. (2)目(de):①缓解躯干及下肢(de)痉挛;②促进下肢正常运动;③训练腰部控制能力;④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3)方法:患者仰卧、屈膝; 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 训练者可给予如下帮助:一只手向下压住患者(de)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de)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2、抱膝运动 (1)适用对象:偏瘫患者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时. (2)目(de):①缓解下肢和躯干(de)伸肌痉挛;②促进骨盆运动;③缓解上肢(de)屈肌痉挛.(3)方法: 患者仰卧,双腿屈曲;双手叉握,抱住双膝; 将头抬起,轻轻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训练者可帮助固定患手,以防滑脱.3、双手叉握(de)自我活动 (1)适用对象:偏瘫上肢活动能力差(de)患者(卧位、站立位均可以做).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Share clas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 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 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 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 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 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 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

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的控制头部时;应开始这项训练..其方法是: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如果患儿不能向前挪动下肢爬行;则可通过抬高其髋部来帮助他..除了向前爬还应该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有下肢痉挛的患儿;还可制作一简单的爬行车;让其俯卧于上练习爬行.. 5、站立训练 站立位训练刚开始时;以双手扶住患儿的髋部;让其双脚分开;以便有较大的支撑面而使患儿站立..可侧向轻推患儿;使其学会重心的左右转移;也可前后轻推患儿锻炼他的站位平衡能力;随着患儿站位平衡能力的改善;可将双手移至患儿的肩部来给予支持或是仅让其抓住一绳索或带子来给予支持.. 6、转移

肢体残疾康复指导

肢体残疾康复指导 肢体残疾康复指导一、肢体残疾康复的概念肢体残疾是人体因肢体残缺,或因外伤、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躯干麻痹,肢体畸形,导致人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是山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系统所致的残疾。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脑血管意外(偏瘫)、脊髓损伤(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周围神经损伤、颅脑损伤。骨关节肌肉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 截肢、断指再植术后、腰腿痛、颈椎病、手外伤、骨关节炎、骨折及骨关节术后、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萎缩。二、肢体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一)矫治手术,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椎损伤等引起的肢体残疾可通过矫治手术来恢复肢体部分功能。其手术的方法有:足踝部瘫痪畸形矫治手术、膝部瘫痪畸形矫治手术、骯部瘫痪畸形矫治手术、麻痹性脊椎畸形矫治手术、下肢长度均衡矫治手术、上肢瘫痪矫治手术(二)装配假肢、矫形器和辅助用具。因外伤、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迫不得已而截去部分肢体,以致造成肢残的,靠装配假肢和矫形器来辅助功能。(三)康复治疗。对肢体残疾者进行包括体育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营养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疗法。(四)康复训练。肢体残疾者(包括进行矫治手术后或装配假肢矫形器)必须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和改善功能。训练内容有: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三、肢体残疾常用康复方法(一)运动疗法运动疗法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患者本身主动地按照“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H的。运动疗法主要应用于:1、关节可动范围的维持。2、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3、恢复肌力的训练。4、增强耐力的训练。5、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二)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某种特定作业课题,以诊断、评价、治疗身体或精神障碍,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功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