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

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林之达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面临的第三个传播困难和传播矛盾,即如何了解受传者心理并针对受传者心理进行传播,揭示我国古代传播者如何克服这第三个传播困难、化解这第三个传播矛盾的情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双龙结合?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发展新趋向#一文,分析网络人际传播的优点和局限,提出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基于多种选择性和可能性的人际传播模式,虽然在向着人与人之间更有效和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时还具有许多局限性,但是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变革,人际传播将在选择中寻到最优的模式。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河宁在其论文?组织传播符号的伦理意蕴#中提出,组织符号建构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传播中的伦理精神与组织符号中的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组织关系建构、组织说服力和组织控制诸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的论文?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指出,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效果特指新闻发布活动经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使新闻发言人所代表部门的受众(相关记者和相关公众),以及这些受众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发生预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要尽量符合传播者(政府选定的新闻发布活动者)的要求。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从传播学角度,以内部作品质量与外部社会根源等内外因两大层次,七个维度,广泛、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了穆青新闻作品强大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产生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认为,跨文化传播学要形成一个科学性、严密性的研究方向,向成为一个学科的方向发展下去,当前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理论范式、学术指向,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奠定某种起点、逻辑和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方法。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揭示了世纪之初中国大陆大众传播中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利用传播习俗,强化传播效果,其表现方式和特点体现为:注重对流行性传播现象的利用,改造性利用传播民俗,地域方言节目风行一时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诗蒂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大众文化嬗变与传媒的角色后提出,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苓把?超级女声#看作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经典文本之一,通过对来自天涯、百度等大型论坛与超级女声相关的网友评论的分析,认为超级女声实现的,正是大众文化的本质精神,即大众通过对超级女声这一电视文本的多元解读和积极创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先红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创见,其理论依据在于: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中颉的论文?徘徊在神化的民主和现实的禁锢之间???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几点冷思考#,从政治场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网络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公共空间中民众的失语等几方面揭示网络政治传播带来的民主浪潮背后,合法的专制力量隐蔽的行动意图、目的和方式。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彭逸林从手机的功能、对传统媒介的延伸、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手机作为新兴媒介的大众传播功能,认为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是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教授易剑东认为中国体育引入媒体关系营销传播具有必然性。公众对于体育事务的知情权和探究欲望、国际体育赛事大量进入中国带来新闻服务的国际标准、体育市场营销对于媒体关系的依赖、职业体育俱乐部步入正规的要求,都无一例外对于媒体关系营销传播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秦志希对于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传媒自身也发生着消费文化的变异,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了自身文化产品和市场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使传媒的运作机制得以改变,商业逻辑正在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但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龙就国内网络中若干针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进行解读与分析,发现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再现呈现出四个特点,媒体所再现出来的女大学生形象,其实是扭曲了的被看的消费符号,是社会性别权利不平等的表现。这种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女大学生相关角色的定义与认知。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教师庞明慧通过对?中国妇女报#创刊以来20年间(1984 -2003年)家庭暴力报道的内容分析,借助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公私领域分界理论的再思考,探讨了该报家庭暴力报道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燕通过三所学校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实证数据和个案访谈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化程度;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面作用;网络提供了内容自主选择权,青少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承受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陈如在全国范围内对18-30岁的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作了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电视是受访对象中学时代最常接触的媒体之一,但对受访对象的影响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强烈,调查对象最认同的电视中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是历史纪录片,最喜欢的电视剧类型是当代主旋律剧。

(作者白贵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菲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立&

学术动态 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138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

中国档案学史论

中国档案学史论 【原文出处】档案学通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xx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G7 【分类名】档案学 【复印期号】xx01 【标题】 【标题注释】本文为李财富博士论文文摘,论文全文17万字。 【作者】李财富 【作者简介】李财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2002届博士生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

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 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研究主体的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 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全套(免费)

目录 中学生全国物理竞赛章程 (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 (5) 专题一力物体的平衡 (10) 专题二直线运动 (12) 专题三牛顿运动定律 (13) 专题四曲线运动 (16) 专题五万有引力定律 (18) 专题六动量 (19) 专题七机械能 (21) 专题八振动和波 (23) 专题九热、功和物态变化 (25) 专题十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27) 专题十一电场 (29) 专题十二恒定电流 (31) 专题十三磁场………………………………………………………………………… 33 专题十四电磁感应 (35) 专题十五几何光学 (37) 专题十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 (40)

中学生全国物理竞赛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对外可以称中国物理奥林匹克,英文名为Chinese Physic Olympiad,缩写为CPhO)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的课外学科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的正式批准。竞赛的目的是促使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帮助学校开展多样化的物理课外活动,活跃学习空气;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青少年,以便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培养。第二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竞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比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所提高和扩展。 第三条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者主要是在物理学习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竞赛应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竞赛活动主要应在课余时间进行,不要搞层层选拔,不要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四条学生参加竞赛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课内外学习和个人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要为了准备参加竞赛而临时突击,不要组织“集训队”或搞“题海战术”,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体健康。学生在物理竞赛中的成绩只反映学生个人在这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不应当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五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由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竞赛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和副主任由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委任。委员的产生办法如下: 1.参加竞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推选委员1人; 2.承办本届和下届决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推选委员3人。 3.由中国物理学会根据需要聘请若干人任特邀委员。 在全国竞赛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主任和副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竞赛委员会职权。 第六条在全国竞赛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命题小组、组织委员会和竞赛办公室等工作机构。命题小组成员由全国竞赛委员会聘请专家和高等院校教师担任。组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3年工作总结 潘春旭(秘书长) 一、秘书处工作总结(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基明) 1、继续做好与中国物理学会、省科协、省民政厅、市科协、市民政局和武汉大学科协等上级主管 部门的联络和配合工作; 2、完成了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对学会的年检工作; 3、继续做好与会员单位和会员的联络和交流工作,以及会员登记工作,到目前为止有1640余人 填表登记为学会正式注册会员;与14家非理事单位建立了联络员制度; 4、完成学会《成立70周年及通讯录》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该项工作工作量大,虽然我们花了很 多时间精力,经过几次校对,但由于没有经验,仍有一些错误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5、出版学会《通讯》一期,发行1000份; 6、3月29日在湖北大学召开常务理事会1次,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推举石兢理事长为 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姚凯伦副理事长和詹明生副理事长为代表,潘春旭秘书长为中国物理学会先进工作者; 7、12月27-28日在湖北省黄冈中学召开理事会,到会理事62人,黄冈市领导到会致欢迎词;常 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勖教授和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所长、副理事长詹明生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黄冈中学汪立丰校长介绍学校发展和中学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詹明生副理事长介绍了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情况;潘春旭秘书长总结了2003年的学会工作;施磊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学会财务总监报告了学会2003年学会财务状况;确定2004年“学术年会”在江汉大学召开;讨论学会其他事项: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换理事; b) 中国物理学会发展会员说明;c) 实行会员多元制问题(是否实行高级会员、学生会员等问 题)。 8、协助和配合学会二级机构开展活动;协助理事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联合邀请10多名专家 作学术报告10多场。 9、与湖北省科技馆合作,完成“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科普展览的文字稿件的撰写和筹备工作。 10、向省市科协推荐各类先进和优秀个人3人次。完成中国科协学会部关于建立“全国性学会学科 带头人学会科技专家库”的专家征集与上报工作,我会通过中国物理学会向中国科协上报科技专家78人,学科带头人15人。 11、潘春旭秘书长和赵基明副秘书长在暑期参加了省科协举办的“全省性学会专兼职干部理论培训 班”学习。 12、本次理事会之前,已完成26个理事单位团体会费的收缴工作。根据学会章程规定,以及“学会 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决议:“理事单位或理事如果在一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学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将在第二年起自动取消其理事单位资格或理事资格”。本年度取消了汉川市一中、湖北省教研室、十偃英华外语高中等三单位的理事单位资格,同时取消了该三单位王方敏、李尚仁、郭玲三人的理事资格; 二、学术工作部工作总结(副秘书长唐超群) 自上次理事大会至今,学术工作部主要组织了物理学会的会员参加第九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和第十届武汉市优秀学术论文的申报、初评和推荐终评工作。 在组织第九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申报工作时,我们经过宣传动员,初报的论文题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柴宇学号:N20814022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部分代表理论着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知识沟;本土化,亚洲中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知识沟”假想 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中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针对以上现象,中国的传播学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闻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1、普及研究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人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和信息落后的地区。以便找到更好的对策来缩小知识鸿沟。 亚洲传播学的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

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一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人类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传播的研究也一直持续着。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还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传播学研究者在论及传播学的源流时,一直沿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观点:传播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将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之所以在这个时代产生具有如下的时代背景 1、政治方面: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主张、树立形象、争取竞选支持。两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进行了相关的传播实践活动和深化研究也直接催化了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2、经济方面:美国是二战前后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增加,广告、调查公司大量产生,企业普遍较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支持传播研究。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 3、社会方面: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4、学科及人才基础:传统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提供了学科背景。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迫害,大陆专家学者涌入美国,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5、总之,兴起于美国有它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学科背景,而研究实践才是传播学兴起的根本。 自我开始学传播学这个学科以来,已经度过了即将五年的时间。自我知道这个学科,几乎已经是七年时间。这些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曾经问我“传播学是学什么的?”,也有很多家长、朋友以为我是学“船舶学”。至今仍然还有一些人不相信,传播学能够自然构成一门学问。这是因为,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传播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太自然。它依靠我们身上的嘴和耳朵等感官即可完成。即使过去了百万年,也只不过增加了几种简单的载体。动动嘴皮子,人人都会做。最多再写写字,这有什么需要学的呢? 大众媒介的出现,把这个局面打破了。一门学科的出现,一般既意味着,这个学科所研究的领域拥有了人类以前意想不到的价值,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又意味着,这个学科所代表的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觉的范畴,需要引入复杂的理性工具去研究。 所以,价值、影响、工具就是一个学科兴起的三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还需要补充第四个因素,那就是社会。 跟很多同学想象的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并不是中立的,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这样的问题,直接限定了一个学科的结构。因此,美国研究,带有典型的经验色彩和商业气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思考题,不妨想想,如果传播学在中国或者在苏联创立,会是什么样子呢 传播学概念

档案学会章程模板

档案学会章程

武汉市档案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中文名称为武汉市档案学会(以下简称本会), 英文译名为Wu Han Archives Institute;英文缩写为WHAI。 第二条: 本会的性质是由武汉地区档案工作者自愿结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 是党和政府联系档案工作者的纽带和助手, 是发展中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组织全体会员, 团结广大档案工作者, 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咨询活动, 促进武汉地区档案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武汉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第四条: 本团体所在地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 邮政编码: 430014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 ( 一) 组织会员开展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和档案学术理论交流, 加强学科间和学术团体间的联系与协会, 促进本学科发展。 ( 二) 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普及档案科学技术知识。 ( 三) 在会员中评选和奖励优秀档案学术研究成果; 培训、发展和推荐人才, 表彰在学会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学会工作者。 ( 四) 宣传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档案法律知识, 介绍国内外档案学研究成果及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武汉档案》, 编印档案学术论文集与有关学术研究资料; ( 五) 加强与兄弟省市档案学会的联系与学术交流, 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推进学会工作活动的开展; ( 六) 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工作及相关档案知识的咨询服务, 调动广大会员积极为领导决策和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 七) 鼓励会员为发展我市档案事业, 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广大档案工作者的意见与要求; 维护档案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 八) 举办为会员服务的活动。

(生物科技行业)第二十六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 (实验中学杯) 获 奖 名 单 北京物理学会 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 2009年11月5日

简报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是经教育部批准,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中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科竞赛。竞赛的目的是促进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学校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赛区)于9月6日举行了预赛(4100人参加)、9月19日举行复赛理论考试(398人参加)、9月27日进行复赛实验操作考试。经过预赛、复赛,评出北京赛区一等奖34名、二等奖120名、三等奖165名,优秀辅导教师奖多名。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凡荣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市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将获得下一年度全国高等学校高考保送生资格。 北京市代表队由17名选手组成,于10月31日—11月5日参加在上海市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决赛经过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评出一等奖50名、二等奖98名、三等奖132名。人大附中俞颐超、实验中学于乾、清华附中戴哲昊、人大附中生冀明、十一学校周琛同学荣获一等奖;十一学校王鹤、北京八中周叶、北京四中李新然、人大附中段嘉懿、十一学校孙伟伦、杜超同学荣获二等奖;北师大二附中王沫阳、北京四中熊泓宇、十一学校梁辰、北京四中贾弘洋、人大附中张金野、北大附中王焱同学荣获三等奖。人大附中俞颐超同学荣获决赛总成绩最佳奖(第一名)和理论成绩最佳奖(第一名)。 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成绩: 2009年5月,人大附中管紫轩、张思卓同学在第十届亚洲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均获得金牌;2009年7月,人大附中管紫轩同学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四十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金牌。 本届竞赛还得到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大力支持。在此,北京物理学会、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向支持本届物理竞赛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物理学会 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 2009年11月5日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传播学在中国20年的发展轨迹以及在这轨迹上的几个亮点,并对传播学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轨迹亮点未来走向 传播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而正式作为一门学问的“传播学”(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则完全是从国外引起的“舶来品”,其最早的引起可以追溯到50年代①,但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具规模的译介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 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20年。这是中国思想解放、经济转轨的20年。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之下,传播学在中国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完成了从起步到腾飞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引入问题,一般可分为两次。一次是50年代的早期引入,这方而的代表人物当属郑北渭、张隆栋、王中等教授,他们在教学及研究中都曾有过运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先例,复旦新闻系的一个没有刊号的杂志《世界新闻译丛》也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②。可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种引鉴刚刚露头便无疾而终,很快就中断了。再次的引入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70年代末,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一本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上介绍了传播学的一些情况;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开端,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也相继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传播学概论》(1984 年)、《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年)、《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年)等。后来许多学者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举措视作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真正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敞开胸怀,放眼看世界。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王协舟 2012-12-22 16:31:04 来源:《档案学研究》(京)2009年3期【英文标题】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hinese Archives Science 【作者简介】王协舟,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1105 【内容提要】档案学人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天然好奇心和满足于成果认同的好利心,构成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微观动力基础。档案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上位学科的整体推动与相关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共同在理论上驱动中国档案学的繁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档案职业的需要,在实践上为中国档案学提供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由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联合形成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则从制度层面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The archival researchers' nature curiosity for science and their desire for success compose of the microcosmic impetus foundation of the archival science.The archival science is driven to boom by the inner logic of the archival disciplines, the push of the upper disciplines and the open learning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environment an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cience are provided practically by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archival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hich is formed by the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provide the safeguards on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和理论创新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和理论创新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传播学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发现和提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理论创新。并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充分说明其可能性。 【关键词】本土化;批判学派;议程设置 自1978年传播学引入中国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相较于其他的学科发展,传播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这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传播学架构基本建立起来,且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传播学在我国发展至今,仍有许多问题,使得其发展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之中。 一、我国传播学发展现状 (一)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 自从1998年新闻传播学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来,国内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9年的124个增长到2013年1080个。且学科设置更为科学合理,1998年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基本专业和传播学、媒体创意两个目录外专业,到2012年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五个基本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

业,看出专业设计更加贴近实用需求。 (二)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据统计,传播学论文发表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的数量相当于1998年的3倍之多。 (三)网络传播仍然受捧,研究体现一定深度 近年来,网络传播一直是人们话题,微博、微信的研究也一直不曾间断,研究深度逐渐展现出来,不在单单停留在概念解读、基本特性等基础层面的讨论上,而是形成了几个研究范畴,例如:微博舆论微博与灾难预警及处理研究政务微博方面,而这正是社会现实在学术研究中的折射。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困境 (一)难以实现的本土化 传播学的“本土化”一直是热门话题。自1978年的中国第一次传播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兼中心主任余也鲁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我们除了可以在中国的泥土上学习与实验这些(西方传播)理论外,以中国人的智慧,应该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寻到许多传播学的理论与实际,用来充实“光大今天传学的领域”。传播学的本土化,或者传播学的中国化,一直是研究的热门命题。 虽然传播学本土化这个话题已经翻来覆去的谈了近三十余年,然而,如今就传播学本土化成果看来,停留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发展与创新

传播学在中国引进、发展与创新 ——以中国大陆出版的传播学专著、译著为据 张健康 摘要本文以《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为依据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发展的介绍引进、探索发展、评价创新的三个阶段,对传播学专著核心作者的功绩进行了总结。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思考,提出中国传播学的倾向性、学理性等优点,而存在视野狭窄、过多的重复性与较强的依赖性、重定性轻定量的缺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本土化、分支化、定量化、融合化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 作者简介:张健康,男,1973年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讲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杭州 310015) 专著、译著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表述,是一个学科研究领域中取得进展和成就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变化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所以本文拟以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辑录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①为依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思考,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的发展情况,从历史过程和现存态势中揭示中国传播学的研究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提出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是在清除十年文革对新闻传播学的极“左”思想影响的干扰和破坏的背景下开始的,并在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播学理论进行理性的考察和审视中显示出其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大陆最早的译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于1981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然后是到了1983年,这一年有两本传播书籍——《传播学(简介)》和《传播媒介的垄断》出版。其中《传播学(简介)》是这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论文集,而《传播媒介的垄断》是由林珊等译的美国的传播学著作。这两本传播学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对1982年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的访华、1982年冬我国大陆第一次传播学会议召开的积极回应。到1986年为止,传播学著作的出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且多为译著。这段时间有两本重要的译著要提:一本是陈亮等人翻译的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1984),另一本是陈韵昭翻译的赛弗林、坦卡德侧重工具性、方法性的专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1985)。这两本译著看来虽然不无值得推敲之处,但作为大陆出版的第一批传播学权威译著,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其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1986年,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传播学真正从介绍走向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中国大陆的传播学者,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汇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批传播学专著。1986年居延安编写的《信息·沟通·传播》出版,此书内容几乎涵盖了传播学大部分研究命题,是一本很好的普及性传播学读物。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由邵培仁、戴元光、龚炜合著出版。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涉及传播学产生与确立、传播原理、传播结构与模式、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传播技巧、媒介理论、效果理论、研究方法等西方传播学的几乎全部理论问题,资料丰富翔实,“填补了国内传播学著作和教材空白”,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对于以往的以译为主,《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书虽然现在回过头去看在某些地方略显稚嫩,但却十分强烈地显露出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们的深邃的思索的灵动,其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认

中国档案学核心期刊影响力分析

中国档案学核心期刊影响力分析 ——以2000-2009年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 苏君华 2012-11-23 14:40:46 来源:《档案学通讯》(京)2010年5期 【英文标题】Impact Analysis of the Key Journals of Chinese Archives Science: Taki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00~2009 as the Object 【作者简介】苏君华,女,1979,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7级博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信息服务,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教材二部,南昌市330031 【内容提要】分析了十种档案学核心期刊2000-2009年间载文的总体情况、高频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各期刊论文附加资料、期刊自身评价指标及刊载基金成果数量,提出了档案学核心期刊未来发展方向及应该加强的领域。 Analyz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apers(2000-2009), highly cited papers, reprinted by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rue, th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f paper, evaluation and the number of paper sponsored by funds, this article advanced some proposals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core periodicals of archival science. 【关键词】档案学期刊/影响力/影响因子Periodicals of archival science/Influence/Impact factor 期刊所刊载论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期刊影响力的大小,而论文质量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衡量与评估。加菲尔德博士于1955年提出通过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1],并把引证分析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有效手段[2],即可以通过分析论文成果被同行所引用或被相关期刊转摘或全文转载来评估其价值的大小,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再辅以其他的相关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将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版、2004版、2008年版)三个版本都认定的十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为对象,通过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及相关资料为数据来源进行分析,以此来评价中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情况。 1 刊载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浙江省物理学会关于举办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浙江省物理学会关于举办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的通知 2014-04-09 22:43:48.0 发布人:管理员 各市物理学会: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关于2014年举办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通知”的要求和我省的具体情况,兹将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1.报名:2014年4月8日—5月15日。为了加强保密工作,今年仍是全国统一印卷,请各市务必在5月20日前上报参赛人数,以免耽误订卷。 2.预赛时间定于2014年9月6日上午9:00至12:00进行,共3小时。 3.复赛理论笔试时间定于2014年9月20日上午9:00至12:00进行,共3小时;考场设在浙大玉泉校区。复赛实验考试初定9月26日下午14:00~17:00报到,地点为浙大紫金港校区东区第4教学大楼121室;9月27日上午8:00开始实验考试,地点为浙大紫金港校区物理实验中心。 (若遇国庆假日调整,复赛实验日期将作相应变化)。 4.决赛定于2014年11月1日至11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由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浙江省物理学会、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联合承办并组成决赛组织委员会进行筹备。 二、试卷信息 预赛只有笔试,由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满分为200分,由各市物理学会组织赛事和阅卷评分。复赛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复赛理论题由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满分

为160分,由省竞委会组织赛事和评分;实验考试根据《关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由省竞委会命题、组织赛事和评分,满分为4 0分。 三、名额分配 1.复赛理论考试正式名额650名,机动名额不超过250名。各市参赛人数的正式名额仍然按以往的方法确定。在第3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有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的学校奖励机动名额1名,若有3人以上获奖则奖励机动名额可增加至3—5名。请各市在预赛后,处理好同分数问题,严格根据分配名额数和成绩排名确定复赛学生名单。按全国竞委会要求,我省参加复赛实验人数约100人。 2.我省今年参加全国决赛代表的名额将在接到全国竞委会正式文件后确定。按惯例,我省的正式名额2-4名;奖励和机动名额若干名,并按照全国竞委会规程增补。 四、收费办法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全国高中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浙江赛区的函》(浙教计〔2004〕135号)文件,《中国科协办公厅文件(科协办发青字(2005)15号)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第30条的规定,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文件(2 009)02号,本届竞赛每人报名费20元,其中交省竞委会7元(含购买试卷费2元)。请各市在9月20日上午参加复试时上交报名费。 五、奖项设置 1.第3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赛区获奖的总人数为参加复赛人数的90%左右,一等奖的名额以全国竞委会名额分配的正式文件为准。赛区集体优胜奖根据各参赛学校理论复赛前5名的总成绩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