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我爱爸爸妈妈

诗歌我爱爸爸妈妈

诗歌我爱爸爸妈妈
诗歌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爸爸妈妈

1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

2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

1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2没有父母的照顾和教导,就没有我们的成长与成才。1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

2爸爸、妈妈就多了几分忙碌。

1爸爸扶我学走路,

2妈妈教我学说话。

1为我把心操,

2总把我牵挂。

1我感谢我的爸爸

2我感谢我的妈妈。

1我爱我的爸爸,

2我爱我的妈妈。

(合)爸爸妈妈也爱我。

1爸爸的爱是遮雨的伞,

2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1爸爸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2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1、我们在爸爸妈妈的爱里茁壮成长。

2我爱我的爸爸,

1我爱我的妈妈。

(合)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诗歌鉴赏写作手法详解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表达技巧的运用。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达技巧题型就迎刃而解。 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欢迎访问美丽语文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

“捍卫历史尊严-共建美丽家园”诗歌朗诵

捍卫历史尊严,共建美丽家园 作者:冯钰涵 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我们的历史,有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盛名,文明的火炬把我们照亮, 我们的历史,有千万年古老的土地,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历史踏着车轮远去,留给我们多彩的背影和宝贵的财富。 历史唱着歌谣远去,留给我们艺术的风采和深邃的内涵。 敲响铜质的编钟,那浑厚而清亮的,是千年的左音右韵。 踏上遥远的丝路,那飞天起舞的,是大唐的繁盛,远涉重洋 追忆古老的战场,那狼烟里冲杀出的,是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融入祖国的心脏,那雄伟中耸立着的,是万里长城的刚强。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探寻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学发明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和源泉。 文物古迹,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名片,是民族和国家特色的彰显。 文物古迹,遍布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辉煌历史,是全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文物古迹,为祖国华美的衣裳,增添了中国古韵的熠熠光华!

然而,当人类无止境的贪欲战胜了理智,有一只黑色的大手悄悄伸向了沉寂的宝藏。 文化价值被肆意践踏、沦为人们谋取暴利满足私欲的工具。 有多少珍贵的瓷器变成碎片, 有多少文明的古城变成废墟, 有多少艺术的结晶,背井离乡,流向海外。 我们的文物在哭泣,我们的古迹在呐喊。 我们历史的天空失去了颜色,我们民族的瑰宝失去了尊严! 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文物保护法》颁布。 它像一把利剑,刺向倒卖者贪婪的双眼,斩断盗墓者肮脏的黑手。它为文物找到避难所,它为古迹撑起保护伞。 任何破坏古迹和文物的犯罪份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是中国人, 肩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基因,保护祖国历史记忆的重任。 我们是守护者, 要尽力保护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流芳百世。 我们是文物工作者, 需要坚守与付出,考验良知与责任,见证今朝与明天!

(完整版)2018诗歌鉴赏真题

2018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捍卫历史尊严,共建美丽家园”诗歌朗诵

捍卫历史尊严,共建美丽家园 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我们的历史,有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盛名,文明的火炬把我们照亮, 我们的历史,有千万年古老的土地,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历史踏着车轮远去,留给我们多彩的背影和宝贵的财富。 历史唱着歌谣远去,留给我们艺术的风采和深邃的内涵。 敲响铜质的编钟,那浑厚而清亮的,是千年的左音右韵。 踏上遥远的丝路,那飞天起舞的,是大唐的繁盛,远涉重洋 追忆古老的战场,那狼烟里冲杀出的,是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融入祖国的心脏,那雄伟中耸立着的,是万里长城的刚强。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探寻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学发明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和源泉。 文物古迹,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名片,是民族和国家特色的彰显。 文物古迹,遍布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辉煌历史,是全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文物古迹,为祖国华美的衣裳,增添了中国古韵的熠熠光华!

然而,当人类无止境的贪欲战胜了理智,有一只黑色的大手悄悄伸向了沉寂的宝藏。 文化价值被肆意践踏、沦为人们谋取暴利满足私欲的工具。 有多少珍贵的瓷器变成碎片, 有多少文明的古城变成废墟, 有多少艺术的结晶,背井离乡,流向海外。 我们的文物在哭泣,我们的古迹在呐喊。 我们历史的天空失去了颜色,我们民族的瑰宝失去了尊严! 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文物保护法》颁布。 它像一把利剑,刺向倒卖者贪婪的双眼,斩断盗墓者肮脏的黑手。它为文物找到避难所,它为古迹撑起保护伞。 任何破坏古迹和文物的犯罪份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是中国人, 肩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基因,保护祖国历史记忆的重任。 我们是守护者, 要尽力保护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流芳百世。 我们是文物工作者, 需要坚守与付出,考验良知与责任,见证今朝与明天!

诗歌鉴赏习题-鉴赏诗歌形象及答案详细解析

20200204鉴赏诗歌形象 一、诗歌鉴赏(共5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是出于天性,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理想。 B.三、四两句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由此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C.下阙中的一个“慵”字,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D.全词清隽婉丽,自然流畅,富于想象,夸张大胆,抒情强烈结构上前后呼应,章法严谨。 2. 从“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中,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①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诗人不慕权贵,不愿在朝为官。②才华横溢。“诗万卷”,显示了诗人出众的才华。③行为疏放。“洒千觞”,诗人纵酒豪饮,从不把侯王放在眼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由此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理解错误,三、四句意思是,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意思是,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据此分条概括诗人形象即可。 【点睛】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3.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菊不会作骚人的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 B.野菊生于野外无人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 C.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 D.在诗人的笔下,野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 4. 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3. C 4. 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其内心的高洁。

数学诗的欣赏与创作

讲稿 数学诗的欣赏与创作 王方汉 (2018年3月13日,建平中学) 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虞涛、张少波、王海平三位浦东新区的名师,在上海建平中学这里,举办数学教师培训基地活动,组织在座的各位老师购我的拙著《大罕数学诗文》,并由我谈谈“数学诗的欣赏与创作”。 十一年前,2007年,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初等数学学术交流会上,我朗读过一首诗,受到大家的欢迎。如下: 《我的向量》(p7) 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坐标系,你就在我心空飞翔。 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 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 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风雨苍茫, 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 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 溶进了我的身体,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此诗被许多老师引入数学课堂,由学生齐声朗读,这些是一些老师亲自或用文字告诉我的。后来被广州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必修4《学习与评价》的教材,作为章头诗歌在向量一章的前面所引用。2009年被《全国文艺家作品邀请赛》选中展出。 下面分几个小专题讲数学诗的欣赏与创作。 基本的线索是:什么是数学诗→哪些不是数学诗→什么是好的数学诗→怎样写数学诗。 §1什么是数学诗 数学诗是诗歌的一个品种,它是数学与诗歌联姻的产物,属于边缘品种。真正的诗人不看好它,数学家不看好它,就是像我这样的既不是诗人又不是数学家的人喜欢它、玩它。 数学诗,它首先是诗。什么是诗呢?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韵律、的文学体裁。它擅长于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什么是数学诗呢?因为数学诗是诗,所以它具备诗歌的基本特征。其次,它有别于一般的诗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诗人的灵感除来自于日常生活外一定还有来自数学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数学诗歌的意象化,一定有数学的具象(例如数学概念、变换、感悟)作为载体; 第三,数学诗更能发掘数学本身存有的美感,在发掘和体现的过程中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从而是具有感染力的,绝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 显然,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写数学诗的,也并不是所有数学家都会写数学诗的。 数学诗说到底是诗,它用的是形象思维。它长于抒情和叙事,短于讲理,尤其是短于讲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美丽的家园_故事

美丽的家园 我是一棵又高又瘦的樟树,天天过着悠闲的日子,清晨时,许多爷爷奶奶带他们的孙子、孙女到山上来看我,每当听见孩子玩游戏时发出的天真笑声,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 下午时分,大家准备返家时,我只能默默的和他们告别,看着他们越走越远,我的心情也随之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低落,虽然偶尔小鸟儿会留下来陪着我,但怎么也比不上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爽朗笑声,虽然我不能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但在我心深处,仍是深深的盼望着他们可以再多留会、再多陪陪我。 我悠闲的生活不知羡煞了多少人,但他们不了解我的生活圈有多小,只能等着人们到我树荫下乘凉时,才能听听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只能静静的等待着小鸟儿飞累了,到我的身上栖息之时,才能倾听它们美妙婉转的歌声,就这样,就这样一辈子的等待。 直到有一年,山上因为过度开发,暴雨来临之时,土石整片滑落,林子的同伴们都连带遭殃,土石流冲向我之际,心里除了紧张,就是害怕了,我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人世,不免有些感伤,一想到自己再也听不到、看不到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错过了人世间最美最真的景像…真的好难过、好难过…其实大家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在哭泣,我们想不透,为什么我们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何以还要被砍掉呢?我们被砍掉后,山区陆续发生了不下数次的土石流,无情的掩盖过一栋又一栋的建筑物,拆散了一户又一户的美满家庭,这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人类对于自己的所做所为才开始悔不当初,这都要怪人类不懂得好好珍惜我们,才造成了今天的后果,真是自作自受啊! 希望人类因为这次土石流的侵袭而有所警惕、得到教训,了解我们的重要性,一同来维护我们,和我们一起重建美丽的家园!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整理版]诗歌的欣赏与写作

[整理版]诗歌的欣赏与写作 诗歌的欣赏与写作 一、诗歌使人高贵和高雅,也使人变得聪慧,:诗歌之于人生的意义 我向来认为,写一写诗,或者吟读吟读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或者说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当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名叫叶秀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羡慕、佩服、敬重、也有点忌妒那些会做诗、能吟诗、能体会诗的人”(《中国诗学?序》)。他这番话,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很认真地说出来的,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学问修养的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诗歌之于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这意义是很多的,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两点,其一,诗歌使人高贵和高雅。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兴”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怨”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不学诗,无以言。”会做诗、会吟诗、会品诗,是人的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它可以滋润、提高和升华人的精神气质,使人变得高雅脱俗,因而说的话就不庸俗、不卑劣、不低级趣味。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诗云: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另有姐妹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梅一段香。)

确实,诗歌能使人消除俗气,给人带来高雅的趣味。梁武帝萧衍曾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士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离开了诗书,一个人的趣味定然会变得低下。所以朱光潜先生指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诗歌可以化去生活的平淡,使生活变得富有高雅趣味,增添几分快乐。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修养的人,往往喜欢追求一种诗性的生活。所谓诗性的生活,离不开诗;而生活一旦与诗发生了关联,往往就有了灵性,有了浪漫,有了趣味。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以古典诗歌最为光辉灿烂,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的古诗和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光辉灿烂的诗国文明。而绵延始终的则是士大夫的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我的朋友、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海鸥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学习古典诗词,就是“要承传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其价值倾向,无疑应该是否定低级而弘扬高级,否定丑恶而颂扬美好,否定卑劣而礼赞高尚;否定庸俗而倡导高 雅。”(《传承高贵——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之一》,载《粤海风》1999年第10期)这一席话,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其二,诗歌使人巧慧。 这句话是英国十六、七世纪时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大家知道,培根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在一篇叫做《论学问》的文章中曾经这么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学问变化气质。”巧慧,即灵巧聪慧。诗歌可以使我们变得灵巧聪慧,培根这一说法,极有见地。我认为,这里所谓“巧慧”,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指较高的“情感智商”。情感智商简称“情商”(EQ),它是人格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表现为自尊、自觉、自信的意识、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富有同情心,等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费志咸童诗《风》的赏析与创作

童诗《风》的赏析与创作 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费志咸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赏诗,感悟儿童诗歌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的特点。 2.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风,写一首关于风的 小诗。 3.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诗歌。 教学难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风,写一首关于风的小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谁来读一读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打一自然现象) 猜一猜,是什么(风) 2.同学们,见过风吗那你是怎么知道身边有风的 指名说。(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二.童诗赏析 赏析第一首:叶圣陶的童诗《风》

1.有人将刚才你们感受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出示叶圣陶的《风》,谁来读一读 2.你从诗的哪里感受到风来了指名说。 3.原来,把我们说的话连起来,稍作整理,就可以成为一首童诗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写诗难吗(不难) 4.我们来仿照叶圣陶爷爷的这首诗口头创作一段,好吗 学生思考,口头创作。 5.一起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感受一下风虽然看不见,其实却离我们很近。 赏析第二首:谢武彰的童诗《风》 1.有一天,这风跑呀跑呀,跑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它会怎么做呢读了诗人谢武彰的《风》,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出示谢武彰的《风》,指名读一读。 2.喜欢“诗人”笔下的“风”吗为什么(诗中的风像一个小孩子,是那么调皮可爱) 3.诗中哪些句子让你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 4.风真够调皮捣蛋的,可你觉得作者讨厌它吗(不讨厌,喜欢) 5.你能读出风的调皮可爱、作者的喜欢出来吗指名读。 赏析第三首:童诗《风》 1.这位诗人的想象就更丰富了,出示第三首描写“风”的诗。 指名读。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二) 落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难。 2.初步了解写诗要有新奇的想象。 3.合作试写以落叶为材料的小诗。 教学准备:诗歌几首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从哪里看出是秋天呢? (引出落叶板书落叶) 你们去观察过叶子是怎么飘落的吗? 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去捡拾落叶,回到教室再观察落叶,再说话。 学生回答时,挑选好答案写在黑板上。 (估计:一片一片、摇摇摆摆、打着圈儿、荡秋千) 引导连成一小诗: 落叶: 秋天 树叶落了 一片一片 摇摇摆摆 打着圈儿 荡着秋千 秋天 树叶落了 一片一片 赏析比较 1、出示两首小诗 茶叶我不小心碰了一下茶杯/茶叶就象一条条/惊动的小鱼/在水中上下游动/慢慢地水稳了/小鱼又静静地躺在水底 苹果苹果是太阳的孩子/它是爱红脸的小胖子/苹果是一个小火炉/把美好燃烧/苹果在树枝上是一只鸟/它把一句话藏在肚子里/那就是甜蜜 反复诵读这两首小诗,分析这两首小诗的新奇比喻。 茶叶——小鱼苹果——太阳的孩子、爱红脸的小胖子、小火炉、一只鸟 比较前面写的《落叶》和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一首好的诗里往往要有新奇大胆的比喻。 2.试着给落叶进行大胆夸张的比喻。(随即板书) 4.挑选一个或几个新奇的比喻在小组的合作下写成一首小诗。 5.挑选写得好的几首小诗给同学们诵读。 6.帮助修改几首小诗。 课后小结:学生对新奇的比喻接受得很慢,想象不够大胆,而且没有什么逻辑。在比喻,拟人写法上还须细致辅导。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二)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拟人手法,什么是比喻手法。 2.初步了解什么是联想,联想的常见种类。 3.欣赏《萤火虫》、《山》,在诵读中做拟人联想,产生新奇想象。 4.以《小河的水》、《风》、《山》为题,产生新奇想象,仿写一首或几首小诗。教学准备:诗几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写的第一首诗《落叶》写得很认真,可惜缺少想象力,大 多是根据老师提供的例子模仿写下来的,没有自己独特的新奇的想象。想象力也是能靠不断的练习培养的,今天,让我们发挥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脑筋激荡起来吧!同学们觉得想象有困难吗?怎么样才能打开思路呢? 其实,想象也是要不断训练才能越来越出色的,而且还要讲究方法。按一定的逻辑打开思路。下面就来学学一些打开自己思路的方法。 二、讲解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比喻。什么是联想。 相似联想:比如由树→伞,由天空→海洋,由鸟→飞机 接近联想:由黃昏→老年,由绳子→蛇,牡丹→中国。 对比联想:神仙→鬼怪,白天→夜晚,春天→冬天。 三、以《萤火虫》《山》为例,引导进行拟人化写作练习。 出现:白天时,你躲起来充电,晚上才提灯泡出来玩。 你是星星的妹妹吗?那么,月亮是不是你妈妈? 元宵节沒到,你等不及了,提着灯笼四处游玩。 同学们,你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写的是什么吗?你觉得哪句最感兴趣,为什么?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儿?(拟人化想象) 四、欣赏五首小诗。 山 1 山要找鸟儿玩/鸟儿拒绝他/ 山要找风而聊天 /风而溜走了 /只留下 /山愣愣的站在那里 山2 山静静的站着/云在他的头上玩捉迷藏/ 远山过来和他拉拉手/风儿为他唱唱歌/他虽静/但是 不寂寞 山 3 山/是一个不会长大的孩子/山/是一个爱穿绿衣裳的姑娘/ 山/ 是我向往的地方 山4 白天想找太阳玩/晚上想邀月亮游戏/ 却长不高/ 只好白天看太阳/ 晚上看月亮 山5 山 /一年到头/ 都穿着绿衣服 /静静地站在那里 /任风吹,任与打/他都不怕 读完了这些诗,你也能把山当人,模仿着写一首吗?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