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练习题及答案)

真菌(练习题及答案)

真菌(练习题及答案)
真菌(练习题及答案)

真菌(练习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A 酵母菌有细胞壁

B 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 酵母菌有液泡

D 酵母菌不含叶绿体

2.灵芝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3.久放的桔子上会长出灰绿色的斑块,这些斑块通常是( )

A 曲霉

B 青霉

C 酵母菌

D 枯草杆菌

4.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青霉

D 蘑菇

5.根瘤菌,酵母菌,和青霉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细胞核

C 都营腐生生活

D 都进行孢子生殖

6、乳酸菌、炭疽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

A、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B、腐生、自养、腐生、寄生

C、异养、自养、腐生、寄生

D、腐生、寄生、腐生、寄生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8.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9.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10.下列有关孢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是芽孢

C 是休眠体

D 个体较大

11.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12.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13.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

14.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

15.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16.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

17、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菌的共同特点是()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

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

18.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19.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20、下图所示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C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2)B和D的菌体都是由构成的。(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 。

真菌(练习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B)

A 酵母菌有细胞壁

B 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 酵母菌有液泡

D 酵母菌不含叶绿体

2.灵芝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3.久放的桔子上会长出灰绿色的斑块,这些斑块通常是( B )

A 曲霉

B 青霉

C 酵母菌

D 枯草杆菌

4.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B)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青霉

D 蘑菇

5.根瘤菌,酵母菌,和青霉的共同特征是( A)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细胞核

C 都营腐生生活

D 都进行孢子生殖

6、乳酸菌、炭疽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D)

A、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B、腐生、自养、腐生、寄生

C、异养、自养、腐生、寄生

D、腐生、寄生、腐生、寄生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8.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B )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9.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A)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10.下列有关孢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是芽孢

C 是休眠体

D 个体较大

11.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12.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B )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13.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C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

14.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D)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

15.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B)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16.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B)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

17、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菌的共同特点是(C)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

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

18.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A)

19.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20、下图所示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C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B和D的菌体都是由菌丝构成的。

(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C ]酵母菌。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复合材料概论总思考题 一.复合材料总论 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1)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2)优良特殊性能;3)可设计性;4)材料和结构的统一 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优点)是什么?——请简答6个要点 (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高温性能(3)良好的尺寸稳定性(4)良好的化学稳定性(5)良好的抗疲劳、蠕变、冲击和断裂韧性(6)良好的功能性能 3.复合材料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表述?举例说明。4种命名途径 ①根据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②(1) 强调基体: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2)强调增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 (3)基体与增强体并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俗称:玻璃钢 5.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层次分几类,各表示什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层次如何,各包括哪些内容? 3个层次 答:1、一次结构:由集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 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2、①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 ②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作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 ③结构设计:最后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6.试分析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答:①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②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对结构材料要求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性能都好。针对不同需求,出现了高性能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标志在性能上区别于一般低性能的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后又陆续出现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 ③经过60年代末期使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飞机的承力结构,今年来又逐步进入其他工业领域。

霉菌毒素简介

一、疾病概述 谷物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发生霉菌毒素是谷物或饲料中霉菌生长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它们是由与各种植物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应激反应或霉菌生长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兽医遇到的大多数霉菌毒素问题涉及饲料谷物(如:玉米、小麦、高粱、棉籽)。霉菌生长需要易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由谷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通常为12~25℃;Wilson和Abramson,1992)。植物或霉菌 应激因素(如:干旱、环境温度过高、虫害、收割时的机械损伤、植物活力降低)使作物植株易受产生霉菌毒素的有毒霉菌的感染(Richard和Cole,1989;Ominski等,1994)。环境和植 虽然霉菌与霉菌毒素形成有关,但不能使用简单的肉眼观察和谷物或饲料的培养检测确定其对动物的安全性。许多产生毒素的霉菌品系可以在谷物中不产生霉菌毒素,因此孢子计数或霉菌生长程度与霉菌毒素存在之间的关联很少。相反,饲料中未检出霉菌孢子并不意味饲料中不存在霉菌毒素,因为碾磨过程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霉菌总数可能会减少以至霉菌生长不明显。然而,常见的霉菌毒素能耐受杀死霉菌的高温,所以霉菌毒素可能会持续存留于未受霉菌孢子污染的饲料中(Osweiler等,1985) 公认的两大类霉菌为田间霉菌和仓库霉菌(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Wilson和Abramson,1992)。在收割前的作物中有田间霉菌生长。镰孢霉(Fusarium spp)被认为是常见霉菌毒素的一种来源,它们生长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70%)和作物含水量(>23%)。田间霉菌经常引起胚珠死亡,种子或核仁皱缩,胚虚弱或死亡。表示这种效应程度的术语叫&34;风化&34;。由于谷物贮藏期采取防止腐败的措施,因此不存在田间霉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所以田间霉菌在收获后生长得很差,如果干燥的谷物受潮,在贮藏期田间霉菌也不会再生长,也不产生毒素(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 仓库霉菌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它们产生的几种霉菌毒素对养猪业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霉菌甚至在湿度为14%~18%和温度为10~50℃条件下也可生长并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仓库霉菌,经常在 霉菌毒素是偶尔发生的,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Pier,1981)。某些地区被认为是某些特定霉菌毒素的高发区。然而,早霜、干旱和虫害等当地条件严重地影响着霉菌毒素产生的地区性。另外,谷物和饲料产品的长途运输,以及混合和运输对谷物造成的损伤,和不适宜的贮藏等 环境和管理条件可影响霉菌毒素的产生和动物接触霉菌毒素。过筛过程可使谷物受损或破碎并出现轻质谷粒,在上述谷物中霉菌毒素浓度较高。过筛物用于饲喂农场动物或在收割季节当地出售,接触高浓度霉菌毒素的机会将会增长。 如果谷物生产者同时也喂养仔猪,在收割季节可能给母猪短期饲喂劣质谷物。贮藏于稍高于最适温度的谷物,可继续呼吸并产生水分;最终,部分粮仓可达到开放贮藏的湿度,从而促进霉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秋、春季节,由于冷、暖温度交替有利于粮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每当受霉菌污染的谷物破裂或粉碎后,其具有保护性的种衣破裂,这样的谷物易被霉菌感染。贮存于温暖、潮湿条件下(例如苗圃)的饲料,仅在数天时间内即可发霉并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中毒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易感动物接触被污染的谷物。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被认为是霉菌毒素中毒的易感因素,但文献报道的实例很少。由于大多数常见霉菌毒素代谢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的毒性与霉菌毒素原形的毒性不同,因此减少或增加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

真菌(练习题及答案)

真菌(练习题) 1、酵母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A 酵母菌有细胞壁 B 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 酵母菌有液泡 D 酵母菌不含叶绿体 2.灵芝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3.久放的桔子上会长出灰绿色的斑块,这些斑块通常是( ) A 曲霉 B 青霉 C 酵母菌 D 枯草杆菌 4.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青霉 D 蘑菇 5.根瘤菌,酵母菌,和青霉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细胞核 C 都营腐生生活 D 都进行孢子生殖 6、乳酸菌、炭疽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 A、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B、腐生、自养、腐生、寄生 C、异养、自养、腐生、寄生 D、腐生、寄生、腐生、寄生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8.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9.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10.下列有关孢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是芽孢 C 是休眠体 D 个体较大 11.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12.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13.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 14.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 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 15.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16.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 17、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菌的共同特点是()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 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答案2

金属材料学思考题答案2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1.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为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前者熔点高、硬度高、稳定性好,后者硬度低、熔点低、稳定性差。 2.何为回火稳定性、回火脆性、热硬性?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有哪些影响? 答: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回火脆性:在200-350℃之间和450-650℃之间回火,冲击吸收能量不但没有升高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热硬性: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①Ni、Mn影响很小,②碳化物形成元素阻止马氏体分解,提高回火稳定性,产生二次硬化,抑制C和合金元素扩散。③Si比较特殊:小于300℃时强烈延缓马氏体分解, 3.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 答:凡是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下方移动,如Mn、Ni等; 凡是封闭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均使S、E点向左上方移动,如Cr、Si、Mo等? E点左移:出现莱氏体组织的含碳量降低,这样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不足2%时就可以出现共晶莱氏体。S点左移:钢中含碳量小于0.77%时,就会变为过共析钢而析出二次渗碳体。 4.根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从淬透性、回火稳定性、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韧性和回火脆性等方面比较下列钢号的性能:40Cr、40CrNi、40CrMn、40CrNiMo。 1)淬透性:40CrNiMo 〉40CrMn 〉 40CrNi 〉 40Cr 2)回火稳定性:40CrNiMo 〉40CrNi 〉 40CrMn 〉 40Cr 3)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40CrMn 〉 40Cr 〉 40CrNi 〉 40CrNiMo 4)韧性:40CrNiMo 〉40CrNi 〉40Cr〉40CrMn (Mn少量时细化组织) 5)回火脆性: 40CrMn 〉40CrNi> 40Cr 〉40CrNiMo 5.怎样理解“合金钢与碳钢的强度性能差异,主要不在于合金元素本身的强化作用,而在于合金元素对钢相变过程的影响。并且合金元素的良好作用,只有在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从强化机理和相变过程来分析(不是单一的合金元素作用) 合金元素除了通过强化铁素体,从而提高退火态钢的强度外,还通过合金化降低共析点,相对提高珠光体的数量使其强度提高。其次合金元素还使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C曲线右移,在相同冷却条件下使铁素体和碳化物的分散度增加,从而提高强度。 然而,尽管合金元素可以改善退火态钢的性能但效果远没有淬火回火后的性能改变大。 除钴外,所有合金元素均提高钢的淬透性,可以使较大尺寸的零件淬火后沿整个截面得到均匀的马氏体组织。大多数合金元素都有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Mn除外),从而细化晶粒,使淬火后的马氏体组织均匀细小。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一)分类 曲霉(Aspergillus)种类很多,达900余种,其中大多数曲霉只发现了无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念珠菌目、念珠菌科、曲霉菌属,少数菌种具有有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子囊菌门、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常见的曲霉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 毛霉主要是毛霉科,毛霉科中的根霉属(Rhizopus)、梨头霉属(Absidia)、毛霉属(Mucor)、根毛霉属(Rhizomucor)是常引起毛霉病的菌,其中以根霉属最为常见,尤其是少根根霉(Rhizopus arrizusFisher1892)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Went et prinsen Geerlings1895)两种最多见。 镰刀菌属(Fusarium)又称镰孢霉属,目前属内含有20多个种,常见引起人类感染的镰刀菌主要有茄病镰刀菌(F. solan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层生镰刀菌(F. p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等。 (二)临床意义 曲霉是条件致病菌,到目前为止,20~30种可导致人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正常人体对曲霉有极强免疫力,只有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才能致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尤其是AIDS等可诱发曲霉病。此外,现已有动物试验证明曲霉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有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可能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发生有关。 毛霉可致毛霉病,本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的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血病、长期应用化疗、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最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眼眶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毛霉病。此外还可发生于肺部、胃肠道、皮肤等处。由于毛霉病发病急、进展快,疾病的诊断常在病死后尸检才明确。 镰刀菌生态适应性强,属于兼寄生或腐生生活。镰刀菌可引起眼内炎、角膜炎、溃疡、甲真菌病、皮肤感染、脓皮病、关节炎、肺炎部感染、心内膜炎、脑脓肿和真菌血症等。

真菌(知识点及答案)

真菌(知识点) 一、真菌: 1、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 2、熟记酵母菌结构: (1)酵母菌是()。 (2)酵母菌细胞结构包括(),并且()。 3、显微镜下酵母菌中被()染成()的是()。 4、真菌细胞结构包括()。 5、常见的真菌有()。 6、酵母菌的细胞跟()细胞的结构相似,只是()。 7、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 8、真菌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 9、病毒结构特点()。 10、细菌细胞结构特点()。 11、真菌细胞结构特点()。 12、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13、动物细胞结构特点()。 14、酵母菌营()生活,酵母菌在()条件下,均能()。 15、()等霉菌依靠()吸收有机物等营()生活。 16、霉菌只能在()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17、大部分真菌主要依靠产生()进行繁殖。 18、蘑菇细胞里不含(),依靠菌丝吸收土壤中的(),营()生活。 19、蘑菇用()繁殖后代。 20、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什么?()。 21、将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弹一下,观察到的褐色物质是()。 22、多数真菌对人类是()。 23、酿酒、造醋等酿造业离不开()。 24、有的真菌可以产生(),如()。 二、典例: 1、在蒸馒头时,为了使其喧软多空,应加入什么?原理是什么?()。

2、、老师将两个刚刚制作好的永久装片和两张写有“球形细菌”和“酵母菌”的标签交给你,请你借助电子显微镜正确地将标签贴好,你的依据是() A 叶绿体的有无 B 细胞核是否成形 C 细胞核的大小 D 细胞壁的有无 3、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 大肠杆菌 B 蘑菇 C 噬菌体 D 放线菌 4、酵母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A 酵母菌有细胞壁B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 酵母菌有液泡 D 酵母菌不含叶绿体 5.灵芝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6.久放的桔子上会长出灰绿色的斑块,这些斑块通常是( ) A 曲霉 B 青霉 C 酵母菌 D 枯草杆菌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青霉 D 蘑菇 8.根瘤菌,酵母菌,和青霉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细胞核 C 都营腐生生活 D 都进行孢子生殖 9、乳酸菌、炭疽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 A、寄生、腐生、寄生、腐生 B、腐生、自养、腐生、寄生 C、异养、自养、腐生、寄生 D、腐生、寄生、腐生、寄生 10.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11.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12.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13.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传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热学》复习题 一、判断题 1.稳态导热没有初始条件。() 2.面积为A的平壁导热热阻是面积为1的平壁导热热阻的A倍。() 3.复合平壁各种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当做一维导热问题来处理() 4.肋片应该加在换热系数较小的那一端。() 5.当管道外径大于临界绝缘直径时,覆盖保温层才起到减少热损失的作用。() 6.所谓集总参数法就是忽略物体的内部热阻的近视处理方法。() 7.影响温度波衰减的主要因素有物体的热扩散系数,波动周期和深度。() 8.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9. 傅里叶定律既适用于稳态导热过程,也适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 10.相同的流动和换热壁面条件下,导热系数较大的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就较小。() 11、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普遍规律的数学描写,它对任意形状物体内部和边界都适用。( ) 12、给出了边界面上的绝热条件相当于给出了第二类边界条件。 ( ) 13、温度不高于350℃,导热系数不小于0.12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 ) 14、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比顺流的传热平均温差大。 ( ) 15、接触面的粗糙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 ( ) 16、非稳态导热温度对时间导数的向前差分叫做隐式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 ( ) 17、边界层理论中,主流区沿着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速度梯度零。 ( ) 18、无限大平壁冷却时,若Bi→∞,则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 ) 19、加速凝结液的排出有利于增强凝结换热。 ( ) 20、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 二、填空题 1.流体横向冲刷n排外径为d的管束时,定性尺寸是。 2.热扩散率(导温系数)是材料指标,大小等于。 3.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形空腔,空腔表面对外界的辐射角系数为。 4.某表面的辐射特性,除了与方向无关外,还与波长无关,表面叫做表面。 5.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是ε,面积是A,则表面的辐射表面热阻是。 6.影响膜状冷凝换热的热阻主要是。

霉菌和酵母菌介绍及检测方法

霉菌和酵母菌介绍及检测方法 一、霉菌和酵母菌介绍: 霉菌和酵母菌及其检验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某些霉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霉菌加工干酪和肉,使其味道鲜美;还可利用霉菌和酵母酿酒、制酱;食品、化学、医药等工业都少不了霉菌和酵母。但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二、检验方法: 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与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步骤为:将样品制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释液,选择3个合适的稀释度,吸取1mL于平皿,倾注培养基后,培养观察,计数。对霉菌的计数,还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的方法。 具体检测标准参见: GB4789.1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三、说明: 1.样品的处理。为了准确测定霉菌和酵母数,真实反映被检食品的卫生质量,首先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对大的固体食品样品,要用灭菌刀或镊子从不同部位采取试验材料,再混合磨碎。如样品不太大,最好把全部样品放到灭菌均质器杯内搅拌2min。液体或半固体样品可用迅速颠倒容器25次来混匀。 2.样品的稀释:为了减少榈稀释倍数的误差,在连续递增稀释时,每一稀释度应更换一根吸管。在稀释过程中,为了使霉菌的孢子充分散开,需用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 3.培养基的选择:在霉菌和酵母计数中,主要使用以下几种选择性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霉菌和酵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用PDA作平板计数时,必项加入抗菌素以抑制细菌。 孟加拉红(虎红)培养基:该培养基中的孟加拉红和抗菌素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孟加拉红还可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在菌落背面由孟加拉红产生的红色有助于霉菌和酵母菌落的计数。 高盐察氏培养基:粮食和食品中常见的曲霉和青霉在该培养基上分离效果良好,它具有抑制细菌和减缓生长速度快的毛霉科菌种的作用。 4.倾注培养。每个样品应选择3个适宜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倾注2个平皿。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45℃,立即倾注并旋转混匀,先向一个方向旋转,再转向相反方向,充分混合均匀。培养基凝固后,把平皿翻过来放温箱培养。大多数霉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因此培养温度25~28℃。培养3d后开始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共培养5d观察记录结果。 5.菌落计数及报告:选取菌落数10~15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

第一章第六节细菌与真菌的繁殖习题+答案

细菌和真菌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 案栏内): 1.下列生物中,为单细胞生物且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霉菌 B.酵母菌 C.细菌 D.病毒 2.下列属于枯草杆菌、酵母菌、青霉的共同特点的是() A.都能够形成芽孢 B.都具有细胞核 C.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D.都进行孢子生殖 3.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李阳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真菌() A.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多细胞构成4.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5.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6.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7.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A.制作培养基 B.消毒 C.接种D.培养 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 B.细菌细胞不同于洋葱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细菌依靠芽孢进行繁殖 D.将食品放在冰箱中可防止腐败变质,原因是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

9.分析下列环境中,活细菌数目相对较多 是() A.用香皂洗过的双手 B.夏季茂密的树林中 C.火车站侯车室中 D.充满高温高压水蒸气的高压锅内 10.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制作配方不正确的是() A. 牛肉汁与琼脂混合 B. 牛奶与琼脂混合 C. 土壤浸出液与琼脂混合 D. 蒸馏水与琼脂混合 11.橘子腐烂后,出现一些青绿色的霉斑,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一些扫帚状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A.曲霉 B.青霉 C.酵母菌 D.毛霉 12.大量细菌可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 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D.细菌都冻死了 13.下列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采用发酵技术的是() A.啤酒 B.橙汁 C.酸奶 D.面包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习题答案

1弹性比功: 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 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xx效应: 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 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 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 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 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 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

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 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 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 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 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 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 答: 主要决定于原子本性和晶格类型。合金化、热处理、冷塑性变形等能够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形态和晶粒大小,但是不改变金属原子的本性和晶格类型。组织虽然改变了,原子的本性和晶格类型未发生改变,故弹性模量对组织不敏感。 1、试述退火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屈服现象在拉伸力-伸长曲线图上的区别?为什么?

实验六 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六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描述真菌菌落特征。 2、掌握制作水压片观察真菌的方法。 3、区分丝状真菌的军体特征及其形态特点。 二、实验原理 毛霉和根霉都属于真菌的结合菌门。菌落生长迅速,表面呈棉花样,初为白色,以后变灰至褐灰色。菌丝单细胞无横隔,有分支,多核。毛霉无假根;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死。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上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囊,孢囊成熟破裂后,露出囊轴,囊轴基部与孢囊梗连接处称为囊托。毛霉无囊托,根霉的假根上方产生孢囊梗。孢囊孢子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常为异宗配合。这些结构均可通过水压片进行观察。 很多青霉、曲霉及镰刀菌尚未发现它们的有性生殖阶段,称为半知菌。这三种菌的无性生殖阶段均有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和分生孢子着生方式。青霉菌落多为灰绿色,菌落质地绒状、絮状、绳状或束状,成熟后表面呈粉末状。青霉菌丝可直接分化为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具有对称或不对称的扫帚状分枝,其上着生几轮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或卵状的绿色分生孢子。曲霉菌落呈绒毛状或絮状,表面有同心圆形的轮状带。分生孢子梗长在厚壁的足细胞上,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椭圆形或棍棒状顶囊。其表面着生一层或两层小梗,下层为柱状初生小梗,上层为瓶装次生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分生孢子。镰刀菌菌落呈绒毛状,多为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菌丝分隔有分枝。具有两种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其顶端有链状或假头状着生的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其顶端着生镰刀状大型分生孢子多隔,单生或丛生。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毛霉(Mucor sp.)“+”“-”型菌株、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 曲霉(Aspergillus sp.)、镰刀菌(Fusarium sp.) 2、浮载剂:乳酸酚溶液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远程药学专升本药物化学平时作业(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参考答案 、写出下列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名称、结构类型及其临床用途 1磺胺甲恶唑 3诺氟沙星 ^rx^CONHNH ? 「¥ 吡啶类 抗结核病药物 5盐酸乙胺丁醇 CH 2OH CH 2OH CH 3CH 2CHNHCH 2CH 2NHCHCH 2CH 3 2 HCl 6咪康唑 喹啉羧酸类 抗菌药 姓名 ---------- 学号 ----------------- 成绩 ------- 磺胺类 抗菌作用 H 3C0 NH 2 嘧啶类 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 合成类抗结核病药物 H 3C0

Cl 7氟康唑 N 1N N H Cl Cl OH COOH 咪唑类抗真菌药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 N NH- \ N 磺胺嘧啶磺胺类抗菌药 环丙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写出下列药物的结构通式 1磺胺类抗菌药 R 三、 名词解释: 1.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 类药 物。 2 ?抗结核药:是指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结核 病的 化合物,分抗生素类与合成类,如异烟肼。 四、 选择题: 1、 磺胺类药物从作用机理而言,与叶酸合成中的哪个物质结构类似 (C ) A ?对羟基苯甲酸 B.对羟基苯甲酸钠 C.对氨基苯甲酸 D 、对氨基水杨酸 2、 以下哪个不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C ) A ?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西诺沙星 D 、左氟沙星 3、 诺氟沙星的母核称为:(D ) A 、萘啶 B.吡啶并嘧啶 C.噌啉 D.喹啉 4、 以下哪个叙述不符合异烟肼 (C ) A 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有毒杂质游离肼 B 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 C 可以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呈紫色 D 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 5、 以下属于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是 (D ) A 克霉唑 B 酮康唑 C 两性霉素B D 氟康唑 6 以下哪个是深部抗真菌的首选药物 (C ) A 磺胺嘧啶 B 酮康唑 C 氟康唑 D 硫康唑 F O CH 3 COOH 左氟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R 2NH SO 2NH — R i COOH N 2喹诺酮类抗菌药 O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带答案)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 1.简述求解导热问题的各种方法和傅立叶定律的适用条件。 答:导热问题的分类及求解方法: 按照不同的导热现象和类型,有不同的求解方法。求解导热问题,主要应用于工程之中,一般以方便,实用为原则,能简化尽量简化。 直接求解导热微分方程是很复杂的,按考虑系统的空间维数分,有0维,1维,2维和3维导热问题。一般维数越低,求解越简单。常见把高维问题转化为低维问题求解。有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比稳态导热多一个时间维,求解难度增加。有时在稳态解的基础上分析非稳态稳态,称之为准静态解,可有效地降低求解难度。根据研究对象的几何形状,又可建立不同坐标系,分平壁,球,柱,管等问题,以适应不同的对象。 不论如何,求解导热微分方程主要依靠三大方法: 甲.理论法 乙.试验法 丙.综合理论和试验法 理论法:借助数学、逻辑等手段,根据物理规律,找出答案。它又分: 分析法;以数学分析为基础,通过符号和数值运算,得到结果。方法有: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L a p l a c e变换,F o u r i e r变换),热源函数法,G r e e n函数法,变分法,积分方程法等等,数理方程中有介绍。 近似分析法:积分方程法,相似分析法,变分法等。 分析法的优点是理论严谨,结论可靠,省钱省力,结论通用性好,便于分析和应用。缺点是可求解的对象不多,大部分要求几何形状规则,边界条件简单,线性问题。有的解结构复杂,应用有难度,对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 数值法:是当前发展的主流,发展了大量的商业软件。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直接模拟法,离散化法,蒙特卡罗法,格子气法等,大大扩展了导热微分方程的实用范围,不受形状等限制,省钱省力,在依靠计算机条件下,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范围不断提高,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能求解部分非线性问题。缺点是结果可靠性差,对使用人员要求高,有的结果不直观,所求结果通用性差。 比拟法:有热电模拟,光模拟等 试验法:在许多情况下,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不能完美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试验。试验的可靠性高,结果直观,问题的针对性强,可以发掘理论没有涉及的新规律。可以起到检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的作用。理论越是高度发展,试验法的作用就越强。理论永远代替不了试验。但试验耗时费力,绝大多数要求较高的财力和投入,在理论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应尽量用理论方法。试验法也有各种类型:如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比拟性试验等等。 综合法:用理论指导试验,以试验促进理论,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浙大提出计算机辅助试验法(C A T)就是其中之一。 傅立叶定律的适用条件:它可适用于稳态、非稳态,变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多维空间,连续光滑介质,气、液、固三相的导热问题。 2.定性地分析固体导热系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什么是直肋的最佳形状与已知形状后的最佳尺寸? 答:什么叫做“好”?给定传热量下要求具有最小体积或最小质量或给定

金属材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 Mn, Ni, Co, C, N, Cu;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 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 x 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硬度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 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γ-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 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 能在γ-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1)扩大γ相区:使A3降低,A4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开启γ相区:Mn, Ni, Co 与γ-Fe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等。如Fe-C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升高,A4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请补充)。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请补充)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下降;如:(请补充)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用铝制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被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2、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 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 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第二章: 1、扩展表面中的导热问题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只要扩展表面细长,就可按一维问题处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条件:(1)材料的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沿肋高方向的横截面积均各自为常数(2)肋片温度在垂直纸面方向(即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因此可取一个截面(即单位长度)来分析(3)表面上的换热热阻远远大于肋片中的导热热阻,因而在任一截面上肋片温度可认为是均匀的(4)肋片顶端可视为绝热。并不是扩展表面细长就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必须满足上述四个假设才可视为一维问题。 2、肋片高度增加引起两种效果: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因而有人认为随着肋片高度的增加会出现一个临界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后,肋片导热热流量会下降,试分析该观点的正确性。 答:的确肋片高度增加会导致肋效率下降及散热表面积增加,但是总的导热量是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部分的效率有所减低,所以我们要选择经济的肋片高度。 第三章: 1、由导热微分方程可知,非稳态导热只与热扩散率有关,而与导热系数无关。你认为对吗?答:错,方程的边界条件有可能与λ有关,只有当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和边界条件为第一边界条件时才与λ无关。 2、对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能否将表面的对流换热量转换成控制方程中的内热源产生的热量? 答:不能,二维问题存在边界微元和内边界微元,内边界微元不一定与边界换热,所以不存在源项。 第四章: 1、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稳态无内热源导热物体的温度分布与物体的导热系数是否有关?为什么? 答:无关,因为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边界为第一边界条件均与λ无关。 2、非稳态导热采用显式格式计算时会出现不稳定性,试述不稳定性的物理含义。如何防止这种不稳定性? 答:物理意义:显示格式计算温度时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出现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