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

确立依据:重要的生物学史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的组成部分。本届内容涉及到的实验都不能动手完成,要理解实验并得出结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

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讲授、问答、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在指导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之后,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由浅入深,获取各实验的目的、思路,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体会到生物现象的物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展示两种狗的品种,指出遗传的

概念。(PPT2)

2、引导学生回忆性状的遗传实质是

遗传物质通过染色体的传递,说明遗传物

质应具备什么特点。

3、提出问题:染色体上的两种成分

——蛋白质和DNA,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学生回顾所学

知识,思考回答相关

问题,总结遗传物质

的特点:能够控制生

物的性状、能够复

制,在亲子代之间保

持连续

寻找新旧

知识的结合

点,制造矛盾,

激发探究欲

望。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读教材,提取信息:

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

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为什么?

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

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

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

识过程吧。

分析当时认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的原因:组成DNA

的脱氧核苷酸只有

4种而组成蛋白质

的氨基酸种类有20

种,蛋白质的多样性

很容易和生物的多

样性相联系。

进一步激

发学生对遗传

物质认识的研

究,为实验的

讲解做铺垫。

DNA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I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斯的实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1、格里菲斯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具

有什么特点?PPT2:菌落

2、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

说明什么问题。PPT3 格里菲斯的实

3、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解释格

认真阅读,获取

信息。

1、总结出R型

细菌和S型细菌的

区别

叙述实验过程,

尝试解释各步

实验的现象。

(1)对照。

R型菌

S型菌

引导学生

重温科学探究

历程,亲身体

验科学研究的

思路和方法,

学习科学家严

谨的态度和合

作精神。体验

科学探索的艰

辛,学习科学

精神,养成科

学态度。

里菲斯的实验.问题:

(1)前两组实验的作用?

(2)第3组实验与哪一组形成对照?说明什么问题?

(3)第4组实验与哪一组结果相同?说明什么,如何验证?

(4)第4组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是加热杀死的S复活了吗?哪一组可以说明?

是R直接转化成S了吗?哪一组对照可以说明?

R的转化需要什么条件?(2)与第二组,说明只有活的S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与第二组,说明第四组产生了活的S型细菌,可以在尸体中分离到S型细菌。

(4) R的转化需要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提供一种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的实验

设疑: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是不是S型细菌的荚膜呢?是不是蛋白质呢?还是DNA呢?现在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将如何设计实验?又将如何检测实验的结果?

学生边讲述边投影:

对最后一组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一组与哪一组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分

析、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把S型细

菌中的各种物质分

离提纯,分别加入R

型细菌培养基中,单

独地直接地观察各

种物质的作用。

结果预测:如果

在培养基上出现粗

糙的菌落,就说明有

R型细菌产生,加入

的物质不是转化因

子。如果出现了光滑

的菌落,说明有S

型细菌,那么这种物

质就是转化因子。

最后一组与加

入DNA的一组形成

对照,单一变量是

DNA是否完整。说明

只有完整的DNA是

遗传物质。

进一步培

养学生探究问

题与设计实验

的能力及创新

意识。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II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

艾弗里的实验进行了十年,实验目的

到底是什么?他实现了吗?

为了把DNA和其他物质彻底的分离

开,最终只能把蛋白质含量降低到

0.02%,没有彻底分离提纯。所以,严格

来说他的实验并没有构成单一变量。不能

引起好奇:十年

就做一件事,为什么

呢?

心理活动:好可

惜,那怎么办?

让学生认

识到一个正确

的结论可以通

过不同的途径

获得。

认同人类

对遗传物质的

够排除蛋白质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另一个实验能够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离开,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讲述并投影:

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构特点、物质(元素)组成,培养条件。

投影其电镜下的照片,说明根据电镜照片显示的其可能的寄生和繁殖方式。

观察图片,思考:注入细菌的物质是什么?你认为哪一种物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什么?能不能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2、投影分别用不同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2)有多种同位素:14C、3H、18O、15N、32P、35S,应该用什么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何标记?

(3)保温、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什么?

(4)离心之后细菌的位置在哪里?子代噬菌体的位置在哪里?

(5)对沉淀、上清、和子代的放射性测试结果怎样?得出什么结论?

回忆病毒的特

点,认识噬菌体

分析:DNA进入

细菌,蛋白质没有进

入细菌,两者彻底分

离开了。DNA能够在

亲子代之间保持连

续,是噬菌体的遗传

物质。

思考并尝试回

答:(1)化学成分

只有两种,在自然的

生理过程中把DNA

和蛋白质彻底分开。

(2)32P和35S

分别DNA和蛋白质

的特有元素,能把两

种物质完全区分开。

(3)保温让噬

菌体吸附在细菌表

面,注入遗传物质,

离心是使噬菌体外

壳与细菌分离。

(4)离心之后

细菌的位置在沉淀,

子代噬菌体的位置

在细菌中,随细菌沉

淀在底部。

(5)标记蛋白

质的一组,放射性主

要出现在上清,说明

蛋白质外壳主要在

上清,子代中没有检

测到放射性,说明子

代不含有亲代的蛋

白质。标记DNA的一

组,放射性主要出现

在沉淀,说明亲代

DNA出现在沉淀中,

认识是不断深

化、不断完善

的过程;

认同科学

的发展离不开

技术的支持。

并且子代噬菌体中也检测到了亲代的DNA

。综合两组,在噬菌体亲子代之间连续的物质是DNA ,因此DNA 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选讲——设疑:DNA 是生物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投影演示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

结果,思考: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投影并讲述:大量科学研究证明: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例如:

T2噬菌体。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例如:SARS 、HIV 、烟草花叶病毒等。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观看幻灯片,回答: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总结上述探究活动,得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进一步明确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内容,点出重点。

回顾本课内容,查漏补缺。 加深理解、巩固、深

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是(D ) A .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B .证明了RNA 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证明具体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 肺炎双球菌中的S 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 A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B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C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DNA ,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D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3.将有关过程正确排序。 ③②①⑤④

①标记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35S和32P标记细菌

④放射性检测⑤离心分离

4. 科学家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

解体后15N (C)

A.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

B.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DNA中

C.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D.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中

5. 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七、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中学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基本得到了落实。通过对本节2个经典实验的学习,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了生物科学发展的史实。由于本节实验内容较为抽象,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

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 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伴性遗传详细教(学)案

《伴性遗传》详细教案

学习 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多细胞生物而 言,它们的发育起点是什么? 受精卵。那同是受精卵,为什 么会产生雄性个体和雌性个 体呢?性别决定 (二)授课部分 1、伴性遗传的概念(让学生 看PPT) 2.性别决定 大家都知道人的染色体一共 有多少条呢?对 46条,其中 常染色体44条,另外两条是 性染色体,这种决定类型是 XY型。鸡是ZO型、蝗虫是 XO型、蜜蜂雌蜂是二倍体雄 蜂是单倍体 3、红绿色盲症的自我检测 翻开书本33页,认真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叫一个学生 起来回答人的决定类型 叫学生回答自己看到的 数字 设下悬念,引起学 生好奇心。通过两 个疑问导入,引起 学生的疑问,激发 学生的兴趣,既向 学生提出今天要 学习的容,又利用 高中学生的好奇 心理引起他们对 新课的关注。 由于之前是学习 过的容,这样可以 检测学生的掌握 情况 体现学生为主体 的新概念教学

教学过程6.总结红绿色盲(伴X隐性遗 传)的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 遗传,隔代遗传 7.其他常见的伴性遗传病: (1)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 X显性遗传)利用红绿色盲的 一样方法,总结它的遗传特 点。 (2)果蝇的红眼白眼(伴X 显性遗传);血友病(伴X隐 性遗传) 学生在书本上划下红绿 色盲遗传的特点并记住 学生观察、讨论并且总 结。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连续遗传 看书本第36页 并将知识点划出来 为后面总 结伴性遗传的特 点做铺垫。 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了解更多的常 见伴性遗传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 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顺口溜: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 看女性。女病父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 看男性。子病母正,非伴性 学生呼应,跟着老师 一起练习顺口溜 用顺口溜来加深 新知识的印象。培 养学生分析归纳 的能力,落实本节 课的能力目标。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伊通一中艾威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主要婚配方式 2、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设法解决: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符九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福清龙西中学高中生物教师陈向炎 一、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及其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学习,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在学习了这节内容后,既复习基因分离规律也总结出伴性遗传特点。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并且本节内容如血友病形成原因等可为后面内容“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教材处理 (1 的判断。 (2 1 ①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 ②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信息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主体参与意识和行为,得到自我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5、教学难点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提问,导入新课。思考: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 人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 22对相同的常染色体和1对不同的性染色体(XX和XY)。 过渡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思考:1 分析: 1、 2、 ① ② XBXB ③ ④ ⑤ ⑥ XbXb 三掌握规律,学会运用 总结伴X隐性遗传病遗传规律 对同学们分析的不同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点评和讲解。 提问: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情况,请总结一下色盲这种伴X隐性遗传病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如致病基因传递有何特点? 与性别联系体现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父亲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母亲的致病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4.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⒈理解性别决定的方法。 ⒉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品德要求: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⒈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⒉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推理、归纳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同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

后代性别由哪个亲本决定?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性别决定 XY型:人类、大多数动物 ⒈概念及其分类雌雄异体的植物 ZW型:鸟类、蛾蝶类 ⒉观察图片,比较男、女染色体的不同 男性性染色体:XY女性性染色体:XX ⒊用遗传图谱分析后代性别 卵细胞只有1种,含X 精子有2种,含X或Y 因此,后代性别由父亲提供的精子类型决定。 (四)伴性遗传 ⒈概念及病例 ⒉以色盲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以图片解释“隐性”、“伴X”)填表: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A广东人口普查数据?②实例分析,归纳特点: 结论:患病男性多于女性 B2种杂交方式,分析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以后只能给女儿 结论:呈现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C分析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母病子必病 D分析色盲女性的双亲情况(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女病父必病 (五)课堂小结 1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以人为例,女性:XX 男性:XY 2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1)男>女 (2)交叉遗传 (3)母病子必病 (4)女病父必病 (六)巩固练习 ⒈人的性别是在?时决定的。 (A)形成生殖细胞?(B)形成受精卵 (C)胎儿发育?(D)胎儿出生 ⒉在色盲患者的家系调查中,下列说法中正确吗?(A)患者大多数是男性 (B)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子女都正常(C)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外孙可能患病(D)患者的祖父一定是色盲患者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2、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 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进行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由学生先对系谱图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自己总结判断的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并即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并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在学习果蝇眼色遗传后在开展的新课,应该说学生学起来难度有所降低。在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上,以探究性学习方法展开,通过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到系谱图的分析,最后自我总结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上,由学生自学到教师的教学,再加以练习巩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点拨与讲解,教学效果良好。 2、本节课开始的学生提问还有待加强,课后要强调学生多看书,多质疑,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性,更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2)优质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

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 (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 ①方式一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

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 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遗传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 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 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执教者: 学时安排:两学时授课班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图及XY型性别决定。 2、学会书写和分析性别决定图解。 3、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并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4、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2、总结人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三)情感目标 1、认同道尔顿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知道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XY型性别决定方式,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并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三、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看书、课件、讨论和书写性别决定图解来认识XY型性别决定。 2、教师规范书写、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共同总结,循序渐进的进行重点落实。 3、精选例题、讲清思路,课件图片辅助讲解,重在难点突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3min) 上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 提问1:图片中的公鸡和母鸡有哪些差别呢? (体形、羽毛色泽、鸡冠形状等) 提问2:它们是同时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而且雄性个体在某些遗传性状上还表现得不同? (染色体类型不同等等)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能够解决以上的这些问题。 【二】课程讲述 (一)、性别决定(15~17min)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第37页,看一下书上下方的这两幅图, 《展示幻灯片:人的染色体分组图》 提问1: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学生活动一: 观看、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二:看图、思考、回

伴性遗传教案

《伴性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练习绘制遗传图解。 2.分析遗传图解,总结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过程

因还是隐性基因 写出男性和女性控 制色觉的基因型, 并根据女性患者和 男性患者的基因型 探究男患者多于女 患者的原因。 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合作探究完成,小 组展示探究成果 总结伴X显性遗传 的特点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 正常 (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 写出以上基因型形成的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②亲代:女性正常×男性色盲 ③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④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⑤亲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实物投影学生的遗传图解并给与评价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红绿色盲遗传的遗传规律 (1)如果③是②的延续,从下面系谱图分析红绿色 盲基因的传递途径,你能发现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吗? (2)从④和⑤中分析女性患者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 路,并分析女性患者双亲和子女的表现型。 (3)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教师适当评价 介绍展示抗VD佝偻病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在表 格里面写出男女可能的基因型(用D、d表示),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患正常患者 染色体上的隐 性致病基因控 制的。 强调性染色体 上基因型的写 法 强调遗传图解 书写的规范性 分析遗传图解 得出红绿色盲 遗传的遗传规 律 得出伴X显性 遗传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性别决定: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男性:XY 女性:XX (学生完成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解)二、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伴Y遗传

伴性遗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伴性遗传教案

一、课题:《伴性遗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 (2)比较基因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伴性遗传的特殊性,阐明伴性遗传的特点(3)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及图形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2)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三、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教材示意图 五、教学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六、教学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伴性遗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于是我采用学生阅读讨论、结合教师举例以及讲解示意图进行教学,最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深刻的印象。另外,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2.学法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然后在知识障碍上:对于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学幻灯片、教材示意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单让学生回顾前面性别决定方式,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属于XY型。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P39“色盲症的发现”一段,简单了解色盲症的发现过程。 讲述:调查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7%,女性为0.5% 提问: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到的内容,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伴性遗传的概念 讲述:人们对遗传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有些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引导:红绿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伴性遗传病,红绿色盲的遗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白化病的遗传有着明显的不同,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同一夫妻的儿子有患病的,有正常的。这种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 幻灯片演示:XY染色体的比较示意图 讲述: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这种基因。因此,红绿色盲基因是

伴性遗传教学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知识要点 一、伴性遗传 1、概念: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V D佝偻病,果蝇眼色的遗传。 思考: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和性别有关吗?不是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病 1、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 X染色体(该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隐性) 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这种基因。因此红绿色盲基因随着X染色体遗传传递。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例题1】在研究甲、乙、丙三只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发现其基因组成是:甲为EFf,乙为EeFF,丙为eFf。 ⑴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 F、f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 E、e 。 ⑵雄性个体为甲、丙。 ⑶写出甲、乙、丙三只果蝇的基因型:甲: Ff X E Y ;乙: FFX E X e;丙: FfX e Y 。【例题2】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男孩,这个男孩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Y,这是由于该对夫妇中的一方在形成配子时出现罕见的性染色体不 分离现象所致,此现象可能发生在 D A.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 B.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 C.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 D.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 【例题3】某男性色盲基因,当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着丝点刚分开时,该细胞可能存在 C A.两条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一条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1(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伴性遗传》(第1 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说明了什么? 2、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哪里? 3、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从这三个问题中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 播放一个视频引入红绿色盲观察红绿色盲的检查图,识图,提问谁首次提出色盲导入P34 页书中的色盲家系图,思考以下的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找出依据。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 染色体上?为什么? 3、红绿色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从那些亲子代可以判 定? 2、依据上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婚配方式共几种婚配方式是? 3、以男性色盲×女性正常遗传图解为例讲解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引导学生总结男性正常×女性正常子代的性状表现。 4、让4 个学生爬黑完成其它四个遗传图解: ①女性正常×男性色盲②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③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下面的学生完成导学案后小组讨论色盲症遗传特点: 给予学生分析的每个特点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亦是加深。 探究二:其它遗传病的研究:

1、让学生阅读教材 P36,屏幕展示抗 VD 的家系图,让学生总结其特点: 2、展示外耳道多毛症的图片及家系图让同学总结特点: 3:鸡性别决定方式是怎样的?与人类和果蝇正好相反,请大家用学过的知识完成导学案 三、总结伴性遗传的规律: 四、练习 1、下列四个遗传系谱图中,肯定不是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是: A B C D

2、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色觉都正常。判断色盲基因来自 A 祖父 B 祖母 C、外祖父D 外祖母 五、能力提升 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生下3 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画出该家庭的遗传系谱图

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优质课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 2课时。 三、学情分析 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学生具备了性染色体的知识且获得了性别比例的数据,理解性染色体的教学内容也就容易多了。 2、通过学生活动,分析遗传科学家探索伴性遗传的历程 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热情,自然而然就会主动的积极的要求去学习,并且加深对科学的探索过程和实验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伴性遗传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分析资料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利用伴性遗传规律解释人类遗传病概率(练习,解题) 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 情感目标: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精神的教育 渗透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学过程]: (一)记忆改变学习活动:复习2.2记忆节节清内容 (二)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幻灯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 1、学生活动:情景剧《道尔顿的礼物》 2、填写色觉基因型 女性男性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3、填图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P36) (1) 红绿色盲基因的特点: ①色盲基因是只位于______(X、Y)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显、隐)性基因; ②男性只要在______(X、Y)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患病。 (2)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①色盲患者中_____(男、女)性多于_____(男、女)性:女性只有_________才表现为色盲, X B X 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②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一般是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_________。当然, 也有可能是女性携带者或女性患者通过她的儿子传给孙女。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女性色盲患者,其父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其儿子肯定________(患、 不患)色盲。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患者基因型:患病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病男性__________。 遗传特点:①______(X、Y)染色体上______(显、隐)性致病基因,②女性的发病率 ________(高于、低于)男性,③具有世代连续性;④男性患者的_________(父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教案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高二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通过对人的染色体分组图和性别决定图解的介绍,得出XY型性别决定方式。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不是难点。 详细介绍了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基因型和表现型、婚配图解及其主要特点,体现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教学中要重点落实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重点落实让学生理解色盲遗传的规律,对其它伴性遗传方式的分析和理解要进行难点突破。 在第六章中,该节内容若只研究XY染色体的遗传,属于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若同时研究XY染色体与另外一对常染色体的遗传,则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综合常染色体分析实际问题时,教学中应进行难点突破。 本节内容与细胞分裂、受精作用、生殖发育等其它章节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2、学情分析及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已经会认识染色体结构,就能看懂染色体分组图,并分析出男女之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进而理解人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书写性别决定图解,就能掌握性别决定这部分重点知识。 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隐性)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性别决定图解的书写和分析,就能看懂红绿色盲症的婚配图解,并通过书写6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其特点,就能总结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介绍,启疑看书,规范书写,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循序渐进的进行重点落实。 学生能理解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就能分析其他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启疑,让学生课后先书写、先分析,第二课时再归纳总结。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本身就是学生的难点,具体应用于解决伴性遗传问题时,对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如果再融入遗传系谱图综合分析,就成了高中生物学中最难的内容之一了。所以,教学中应遵循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分离定律的应用,再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最后才是遗传系谱图的综合应用;还要通过精选例题、讲清思路、重在过手和检测反馈来进行难点突破。(第二课时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