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本段具体介绍了“核舟”的船尾部分。请用简练的词语写出舟尾刻有哪些物品。

2.从舟尾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此时小船没有划行,而是在水上任其漂浮?(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3.雕刻家这样画两舟子的动作、神情,用意是什么?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表现一个舟子懒惰,一个舟子勤快。

B.表现一个舟子悠闲自在,一个舟子神情专注。

C.表现自己雕刻得生动细致,形象逼真,雕刻技艺高超。

D.演染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与船头三人的神情相呼应。

参考答案:

1.船浆、蒲葵扇、炉、壶

2.舟尾横卧一楫。

《核舟记》课内阅读训练二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空格处应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

(1)高可二黍许 (2)雕栏相望焉

(3)神情与苏黄不属 (4)诎右臂支船

3.翻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选文是如何突出这一主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5苏黄二人与佛印的神态有什么不同?

6试分析这两段选文在作者写作意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左右相对类似同“屈”弯曲

3.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4. 用核舟窗户上刻是苏轼的诗句“山高月小,水落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来暗示的

5.如有所语矫首昂视

6.都表现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1. 读一读,回答问题。 静悄悄的夜,有小小的虫在合奏。 星星和月儿喜欢听,都跑出来了。 找出整体认读音节。 2.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选出合适的拼音和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______ 抖动______ 好像______ 飞跑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______、______、______ 越来越近(ABAC):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__而__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______的景象。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_____,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_____。从第一段话中的“__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只填序号) ①所看到的景象。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景象和所听到的声音。 3. 读一读,回答问题。 慢慢蹦,轻轻跳,小兔进屋静悄悄,为啥呀? 花猫姐姐上夜班,让她好好睡午觉。 因为花猫姐姐在______,所以小兔进屋______。(写拼音)

(完整版)历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核舟记》附答案

历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核舟记》(附 答案)(5) 历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核舟记》(附答案)(5)文章来自: 2007年太原市初中学业考试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 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 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 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译文: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答: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 答案: 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类似,像②弯曲③善于,擅长④早晨(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内阅读理解精选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内阅读理解精选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绝句 迟日江山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写的。 3.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前两句分别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清新秀美。(填序号)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5.这首诗的后两句通过燕子衔泥翩飞的_________描写和鸳鸯相偎而眠的________描写,表 现出春天的和谐宜人。 A.静态 B.动态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宋代诗人________根据名僧惠崇的画作《________________》而写。 3.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刻画,再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江图。 4.这首诗中,有一句是诗人由时节所联想到的。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________________。绿阴不减来时路, 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 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写的。 3.诗人在去“三衢”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的词语“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 5.“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游玩的路线是先___________,后又改为__________。 A.走山路 B.走水路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2)贻(3)箬篷 (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 (7)天启壬戌(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 (5)篆章:(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 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 1.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掉棉袄,()出家门,()向田野,去()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春天来了!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3. 为什么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 2古诗两首。 1.下面的诗句分别描写了四个季节的景象,请用直线把它们连起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夏 映日荷花别样红秋 北风吹雁雪纷纷冬 2.读诗意写诗句。 (1)野火是不能把原野上的小草烧尽的,因为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2)一个小孩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3.<<草>>的作者是朝诗人。 3笋芽儿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是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 1.辨别这是谁发的声音。 沙沙沙,沙沙沙雷公公 轰隆隆,轰隆隆小燕子 叽叽喳喳春雨姑娘

2.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请用“”标出来。 3.想一想,写一写。 笋芽儿钻出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她说:“。” 柳树摇着长辫子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说:“。” 4.小鹿的玫瑰花 1.选择合适的内容填空。 玫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小鹿只能()的躺在床上养病。 花骨朵()长大了。 2.鹿弟弟认为玫瑰花白栽了是因为: 后来小鹿弟弟又认为玫瑰花没有白栽是因为:() A:小鹿弟弟看到了玫瑰花。 B:美丽的玫瑰花给森林中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 5泉水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山上有一座。”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像一面。”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喝饱了,你们能结出。”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泉水都流过什么地方? 3. 杜鹃花镜子 果子歌声 4.仿写。 泉水看到,泉水说: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题13篇(带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课内阅读理解练习题(带答案)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 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2.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寒 山:生:坐: 红于: 3. 古诗后两句的意思 是: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A. 初秋。B. 深秋。(二)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 人。2.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白银盘:青螺: 3. “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像。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才能保持光亮。4. 古诗后两句的意思 是: 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1. 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2. 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 了,为学校增添了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 得,读得,读得;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3. 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 物。 4. 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 三、阅读《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完整版)《核舟记》同步练习题答案

初2013级八年级上语文周考二答案 《核舟记》同步练习题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2分,每空0.5分) ①明有奇巧 ..(奇妙精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寸之木,为.(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没有)不因.(顺着、就着)势.(形状)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形,各具情态。尝贻.(赠)余核舟一,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原来是)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高 可.(大约)二黍许.(上下)。中轩敞 .. ..(高起而宽敞)者为.(是)舱,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作状)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石青 ..(用石青,名作状)糁.(涂抹)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作动)而多髯.(胡须)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他们的)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极、很)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卧.(平放)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的样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眼睛)端.(正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 1、《给予树》一文中“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这里可以看出()。 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沉默不语,这是因为 ()。 妈妈看到金基亚买了一些棒棒糖,感到很( )和(),后来听了金基亚的讲述后,感到很()。 课文赞扬了金基亚的()()()()的品质。 2、《好汉查理》一文主要是通过()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查理是一个()()()的孩子。杰西是一个()()的孩子。 3、《一次成功试验》中试验的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有()。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句话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声》一文中英子开始是一个() ( ) ( ) ( ) 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 ),( ),( ) 的孩子。本课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要(),()懂得要(),也要()。 课文中的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体现大家对英子的 ()。第二次除了对英资的( ) ,还有( ) 。 4《狮子和鹿》这个故事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陶罐和铁罐()、()、()的描写来表现铁罐()()和陶罐的()()()。“奚落”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提并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睦相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的顺序记叙。从这件事中感悟到 ()的道理。 7、《矛和盾的集合》中矛的作用是(),盾的作用()。二者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说()。 8、《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是围绕()的特点来写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侧着脑袋”,写出了小鹿的()。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核舟记》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本段具体介绍了“核舟”的船尾部分。请用简练的词语写出舟尾刻有哪些物品。 2.从舟尾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此时小船没有划行,而是在水上任其漂浮?(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3.雕刻家这样画两舟子的动作、神情,用意是什么?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表现一个舟子懒惰,一个舟子勤快。 B.表现一个舟子悠闲自在,一个舟子神情专注。 C.表现自己雕刻得生动细致,形象逼真,雕刻技艺高超。 D.演染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与船头三人的神情相呼应。 参考答案: 1.船浆、蒲葵扇、炉、壶 2.舟尾横卧一楫。 《核舟记》课内阅读训练二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空格处应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

(1)高可二黍许 (2)雕栏相望焉 (3)神情与苏黄不属 (4)诎右臂支船 3.翻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选文是如何突出这一主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5苏黄二人与佛印的神态有什么不同? 6试分析这两段选文在作者写作意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左右相对类似同“屈”弯曲 3.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4. 用核舟窗户上刻是苏轼的诗句“山高月小,水落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来暗示的 5.如有所语矫首昂视 6.都表现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附加答案

专题四部编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读《古诗三首》,回答问题。 (一)四时田园杂兴(二)稚子弄冰 ()出耘田 ..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稚子 ..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童孙未解供 ..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敲成玉()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三)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耘田:_____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___ 傍:__________ 阴:__________ 稚子:_________________ 陂:__________ 寒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腔:__________ 3.解释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首诗塑造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村晚》描写了小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三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二、阅读《祖父的园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②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习题大全(带答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习题大全(带答案) 阅读《小蝌蚪找妈妈》片段,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1.这段话一共有_______句。 2.选择题 (1)小蝌蚪的妈妈是()。 A.青蛙 B.朱莉娅·罗伯茨 C.还珠格格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它们()的精神。 A.有爱心 B.合作精神 C.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3)小蝌蚪的妈妈唱歌的声音是()。 A.呱呱呱 B.哈哈哈 C.嘻嘻嘻 (4)小蝌蚪妈妈的肚皮像()一样白。 A.地豆 B.雪 C.天空 3.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动物按照小蝌蚪找妈妈的先后次序排列起来。 大鱼鸭子乌龟大白鹅 4.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从文中哪一句中能够看出来?用______线画下来。 参考答案 一、1.解析:数一数就知道。答案:两

2.(1)解析:文中最终出现的就是小蝌蚪的妈妈。答案:A (2)解析: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到小蝌蚪的精神。答案:C (3)解析:从文中找一找,小蝌蚪的妈妈是怎样叫的就知道了。答案:A (4)解析:从文中找到那句话,就知道答案。答案:B 3.解析:读全文,按照课文中的顺序找一找就知道答案了。 答案:鸭子大鱼乌龟大白鹅 4.解析:读全文找一找他们每天做什么事就知道了答案了。答案:他们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阅读《我是什么》,回答问题。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气汽)。(生升)到天空,我又 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漂)浮。有时(候后)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 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 冬天,我又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子里(),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很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协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很多坏事,淹没(méimò)庄稼, 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完整版)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核舟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轩敞( ) 多髯( ) 衣褶( ) 弥勒( ) 倚之( ) 一楫( ) 椎髻( ) 篆章( ) 壬戌(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因: 象: (2)尝贻余核舟一贻: (3)箬篷覆之之: (4)雕栏相望焉焉: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 不属: (6)其船背稍夷夷: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盈: 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 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 (2)诎右臂支船通 (3)左手倚一衡木通 6.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天窗(节选)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1.用“”画出孩子们看到了什么,用“”画出孩子们想象到了什么。 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①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 电一瞥。 ②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闪电从空中划过。 3.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厉地扫荡世界呢?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情景。 4.“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在你无奈、不快乐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请你写一写。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1.根据选文内容填一填,画一画 (1)《猫》的作者是。本册我们还学过他的《》。(2)请用“”画出选段的中心句。选文分别是从猫在时、时以及时和时的表现来体现它的古怪的。(3)“小梅花”指的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2.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写下来。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作者为什么能把猫写得栩栩如生?至少从两个角度写一写。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贻.()有奇 ..()衣褶.() 诎.()楫.()壬戌 ..()虞.山()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罔不 ...核舟一()..因.势象.形( ) 2.尝贻余 3.高可.二黍许 .. ( ) 4.其.两膝相比.者() 5.佛印绝类 ..( ) ..弥勒(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珠可历历 ..,其色墨.( ) ..数也( ) 8.钩画了了 9.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东坡() 2.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 _________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4.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参考答案 一、 wǎng yí yòujī zhé qū jí rénxū yú 二、1.无不顺着雕刻 2.曾经赠我 3.大约黄米上下 4.他们的靠近 5.极像 6.不相类似 7.分明可数的样子 8.清楚明白黑 9.竟然满 10.长而窄 三、1.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弯曲3.通横4.通拣挑选 四、1.雕刻是 2.表示并列、表示转折3.大约可以4.句尾语气词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6.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7.嘻,技亦灵怪矣哉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六、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3.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他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4.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旱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juéjiáo)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平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jué jiáo),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1.“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X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卩部。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或读音。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4.读读画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要系(xìjì)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shāmò()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hánɡxínɡ)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1.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划上“”。2.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把划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4.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的原因是:我将带上铃铛的原因看作是人忍不住寂寞 5.就骆驼上系铃铛这个问题,你同意谁的看法?理由是什么? 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因为作者将这个原因分析得很美,所以我同意作者的看法 三、阅读《童年的发现》选段(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8《核舟记》练习卷及答案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 ...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贻余 ...,各具情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 ..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东坡..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 ..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 神情 ...也。..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 舟尾横卧 ..一楫.。楫左右舟子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 ....,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 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 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 .....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一书,其编者是清朝的张潮。 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 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核舟记》是一篇写物说明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雕刻精巧的特点,由衷赞叹了雕刻家高超(精湛)的技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理解训练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春节(节选一)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氛围。 2.人们的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 3.“万不得已”“必定”说明了什么? 4.你是怎么理解“守岁”一词的? 5.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习俗? 北京的春节(节选二)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 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 ē ji 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 ù pū) 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 àn c 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各形各色( ABAC)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用“ _________ ”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6.“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7.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______________ 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为的是突出 8.给选文取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完整版)核舟记测试题_附答案

核舟记 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 ...核舟一(赠) ...势象.形(顺着) 3.尝贻余..人(奇妙精巧) 2.罔不因 4.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语气 5.高可.二黍许 ..(上下) 6.启.窗而观(打开 ) 7.箬篷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8.雕栏相望.焉(正对着 ) 9.水波不兴.(起)..覆之 10.石青 ..而多髯.者(胡须) 12.如有所语.(说话)..糁.之(用石青)(涂抹) 11.中峨冠 13.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14.佛印绝类 ..弥勒(极像 ) 15.矫.首昂视(举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数(分明可数的样子) 18.居右者椎髻 ..仰面 ..(不相类似 ) 17.珠可历历 19.视.端容.寂(.视线)(神色) 20.若.听茶声然.(好象…的样子) 21.其船背稍夷.(平 ) 22.钩画了了 ..者为之(长而窄).. (.清楚明白 ) 23.长曾.不盈.寸(竟然)(满) 24.修狭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3. 左手倚一衡木(通横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是) ③奇: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修饰) 为人五;为窗八(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 ⑦可: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 四、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咿,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5.课文第二段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6. 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C)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7. 课文第二段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从中间到旁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船头(或舟首),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着力描述人物的情态(外貌,神情,动作) 核舟记·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