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海南省水务厅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良好的植被覆盖,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相对较低的水土流失面积,使水土流失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大量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危害有扩大趋势,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海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2116.04km2。

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决定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海南省水务厅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编制工作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组织和实施主体,预防、治理的主要办法和重点对象。

规划着力贯彻《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生态立省总体要求,系统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措施体系,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海南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到2030年,全省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 km2。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而奠定坚持的生态基础。

规划工作经过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等阶段,于2015年底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4月,海

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通过专家审查;2016年5月,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报告通过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专家意见和相关部门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本规划成果。

目录

前言 (1)

第1章规划基础 (1)

1.1自然条件 (1)

1.2社会经济条件 (5)

1.3水土流失现状 (6)

1.4水土保持现状 (9)

第2章需求分析 (12)

2.1现状评价 (12)

2.2需求分析 (14)

第3章目标任务 (17)

3.1指导思想 (17)

3.2基本原则 (17)

3.3编制依据 (18)

3.4规划水平年 (20)

3.5规划任务 (20)

3.6规划目标 (20)

第4章总体布局 (22)

4.1总体方略 (22)

4.2区域布局 (23)

4.3重点布局 (26)

第5章预防保护 (31)

5.1范围与对象 (31)

5.2预防原则 (32)

5.4重点预防项目 (34)

第6章综合治理 (40)

6.1范围与对象 (40)

6.2措施与配置 (40)

6.3重点治理项目 (43)

第7章监测规划 (47)

7.1监测任务 (47)

7.2监测现状 (47)

7.3监测站网规划 (48)

7.4监测重点项目 (51)

第8章综合监管 (52)

8.1完善监管制度 (52)

8.2加强能力建设 (53)

8.3加强科技支撑 (54)

8.4开展信息化建设 (55)

8.5强化宣传教育 (57)

第9章实施安排与投资匡算 (58)

9.1实施安排 (58)

9.2投资匡算 (60)

9.3实施效果 (63)

第10章保障措施 (65)

10.1组织保障 (65)

10.2政策保障 (65)

10.4资金保障 (66)

附表:

附表1 海南省社会经济现状表

附表2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3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表

附表4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附表5 海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指导性指标表

附表6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表

附表7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图:

附图1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2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图

附图3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布图

附图4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图

附图5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

第1章规划基础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为琼州海峡,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约200万km2。海南岛是海南省主体陆域区域,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km2,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1.1.2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800m之间,属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m 的山峰有81座,绵延起伏,海拔超过1500m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环岛台地、阶地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地带,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是重要任务。

1.1.3地质

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海南岛主要经历了早晋宁、晚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每一期构

造运动都留下一定的构造形迹。各种方向、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组合,形成了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构成了本岛的主要构造格局。

海南岛地层(不含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约为12240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36%。其时代最早可下溯至中元古界。中元古界以来,除缺失泥盆系、侏罗系外,其它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前中生界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而中生界以来未见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

海南岛侵入岩出露面积16623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49%。分别归属于早晋宁期、华力西—印支期和燕山期3个构造岩浆旋回。按岩石类型划分,9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少量英云闪长岩、闪长岩和辉长岩。

海南岛中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970km2,约占全岛面积2.9%。大致可以划分为陆相火山盆地和陆相火山-沉积盆地。陆相火山盆地中主要岩性有英安岩、流纹岩及玄武安山岩、玄武岩等。火山-沉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往往以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夹层产于鹿母湾组(K1l)陆源碎屑岩中。新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4089km2,占全岛面积12.1%。主要岩性有橄榄霞石岩、玻基橄辉岩等超基性熔岩类以及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粗玄岩等基性岩类。

海南岛地质构造详见图1-1。

1.1.4气象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台风活动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全年无冬。全岛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600mm,东多西少,中部和东部相对湿润,西南部沿海相对干燥。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

图1-1 海南岛地质图

注:1.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4.白垩系5.三叠系6.二叠系7.石炭系8.志留系9.奥陶系10.寒武系11.寒武系-奥陶系12.震旦系13.青白口系14.长城系15.第四纪火山岩16.新近纪火山岩17.白垩纪火山岩18.白垩纪花岗岩19.侏罗纪花岗岩20.

三叠纪花岗岩21.二叠纪花岗岩22.长城纪花岗岩23.地质界线24.实测断裂25.推测断裂26.物探推断断裂27.断裂编号

1.1.5河流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km;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km;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处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km。

全省地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78.7亿m3,折合年径流深1108.8mm,地表水

资源开发利用率11.1%。全省总供水量45.02亿m3,其中地表水源占93.1%,地

下水源占6.7%,其他水源占0.2%。全省总用水量45.02亿立m3,其中生活用水占16.7%,工业用水占8.6%,农业用水占74.2%,生态环境补水占0.5%。

全省94.2%的监测河段、83.3%的监测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干流、主要大中型湖库及大多数中小河流的水质保持优良状态,但个别湖库和中小河流局部河段水质受到一定污染。

1.1.6土壤

海南岛土壤类型可划分为6个土纲,8个亚纲,15个土类,27个亚类,117个土属和193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壤和黄壤4个土类;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沼泽土、火山灰土、石质土、滨海沙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珊瑚沙土和石灰土等11个土类。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3.42%,是海南岛的主要土壤类型。赤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10.01%,分布于本省东部、西部的高丘、低山上。黄壤占土地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五指山脉东部、西部的中山山地。此外,占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自然土壤还有燥红土、新积土、滨海沙土、火山灰土;占土地面积1%以下的有石灰(岩)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7类。1.1.7植被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复杂,森林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在1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

珍稀树种45种。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2.0%。

1.2 社会经济条件

1.2.1社会经济

海南省辖19个县(市),203个镇(乡)。2015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910.8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5.12%,人口密度257人/km2。

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370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5.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5.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71.81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1:23.6:53.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818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9元,贫困人口47.7万人。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881.69亿元。其中,种植业完成增加值407.89亿元,占46.3%;林业完成增加值63.59亿元,占7.2%;畜牧业完成增加值141.67亿元,占16.1%;渔业完成增加值242.67亿元,占27.5%;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5.87亿元,占2.9%。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7.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1.49亿元。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355.4亿元,全年施工项目2979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163个,重点项目393个。

1.2.2土地利用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351.7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00.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35%;建设用地面积为30.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2%;未利用地面积为20.8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2%。

全省耕地面积为72.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75%。园地面积为94.3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82%;林地面积为121.2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47%;牧草地0.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6%;其它农用地11.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5%。林地面积偏小,耕地、园地等农业开发用地多,存在水土流失隐患。

全省有坡耕地24.33万hm2(364.88万亩),其中儋州、澄迈、昌江、定安、

白沙、屯昌6县(市)的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的2/3,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开发利用中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海南降雨量大,土壤理化性能易于淋溶,郁闭度较小的林地、园地也会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不能忽视。

全省未利用地中,其它草地3.08万公顷,滩涂13.28万公顷,是重要的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向应以生态功能为主,开发利用中应注意水土保持。

1.3 水土流失现状

1.3.1水土流失类型

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海南省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其次在西南部滨海平原还存在风力侵蚀,花岗岩风化严重的地区还存在着滑坡、崩塌等少量重力侵蚀。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面蚀,中低山地区域亦有浅沟侵蚀及切沟侵蚀,丘陵区存在“远看绿黝黝,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现象。

1.3.2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

根据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海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116.04km2,占海南省陆地总面积的5.97%。据2013年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遥感调查,在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为1158.5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7%;中度侵蚀面积为615.4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1%;强烈侵蚀面积为241.15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1.4%;极强烈侵蚀面积为43.87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1%;剧烈侵蚀面积为57.07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7%。各县(市、区)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分布见表1-1。

1.3.3水土流失成因

(1)降雨多、强度大、年内分配不均

海南岛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暴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具有暴雨日数多、雨强大的特点。海南岛2/3的范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实测年最大降雨量达5525mm(琼中县,1964年),各地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80~100mm,最大日降雨量200~300mm,尖峰岭曾出现过日降

表1-1 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单位:km2

[注]:1、由于三沙市的地理位置特殊性,本次水土流失调查不包含三沙市。

雨749.2mm。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充沛且高强度的降雨成为水土流失发生的直接动力因素。

(2)土壤母质疏松

海南岛花岗岩分布区域约占全岛的50%,该区域往往母质疏松,土壤颗粒级配不均,粘结力差,极易被径流冲刷形成高强度水土流失。

(3)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快了水土流失速度

一是海南岛坡耕地多,坡耕地占全岛耕地面积的33.3%,加之群众长期以来

有顺坡耕作的习惯,坡耕地面蚀和沟蚀较为普遍。

二是单一树种的规模种植,林下覆盖差,高强度降雨下,也易形成水土流失。早期种植的桉树、马占相思等纯纸浆林砍伐后,让其自然次生,形成了稀疏残林,地表肥力差,沙化严重。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公路、铁路、工业园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以及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不可避免地破坏植被、开挖地表、取土采石,加剧水土流失。1.3.4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还加剧下游的水旱灾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破坏土地,降低土地生产力

坡耕地、园地、疏林地表土流失,或表土层变浅,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而且导致心底土层裸露,最终引起土壤退化,影响土壤生产力,进而影响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丘陵山区荒山荒坡冲沟发育,平原区冲刷引起河岸坍塌严重,蚕食地面,土地退化,植被遭受破坏,影响生态环境。

(2)泥沙淤积,影响防洪安全

水土流失夹带着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质进入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淤积库塘、河道,缩短塘库使用寿命,降低其行洪调蓄能力,加剧洪涝灾害,降低河道航运能力,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流失影响植被的生长,导致土体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土体抗蚀力差、地表松散物质多的山区,植被破坏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极易加剧山洪灾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环周边环境,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加剧面源污染,影响水质安全

径流和泥沙是面源污染的载体,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对江河湖库水质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全省地表水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全省水库水质虽普遍优于河道水质,大中型水库基本上都能达到I~Ⅲ类水体水质标准,但营养化状况不容乐观。

(4)恶化生态,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

退化、植被破坏的同时,导致河流湖泊消失或萎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甚至威胁到种群的生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再者水土流失严重地削弱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损害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 水土保持现状

1.4.1发展历程

海南省各级政府一直较为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79年下半年, 为了摸清滨海红砂土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探索其综合治理途径和措施,文昌县成立了海南岛第一个县级水土保持站,在乌土坡开始了综合治理红砂土水土流失的实践。此后,儋州县、澄迈县等地先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站。建省后,开发强度增加,环境问题突显,以及确定的生态立省的发展道路,水土保持工作更加受到各级政府重视,逐步完善法规、政策,积极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1994年,澄迈县列入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1999年以来,在儋州、文昌、澄迈、海口、昌江等市县开展了中央预算内财政资金水土保持建设项目,2013年始在革命老区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2000年7月21日,海南省水利局、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2002年9月28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9年7月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5月省第三届人大会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予以修订;2006年8月31日,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2008年11月13日,海南省水务局、省发改委、省国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完成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财政厅、发改委、水务厅、中国人民银行海口支行印发了《海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5年7月23日,海南省物价局、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水务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水土保持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日臻完善。

1.4.2取得成效

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明显加快,仅2010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5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km2,各项治理工程措施保存完好,充分发挥了保水、保土、拦沙蓄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林草植被覆盖度逐步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明显趋好。海南省的水土保持成效,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中央投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完成的水土保持投资是“十一五”的2倍以上。

同时,海南水土保持机构不断健全,海南省水务厅专设有水土保持处,负责水土保持具体事务。各县(市)水务部门均设有水资源水土保持科(股),乡镇设有水利工作站。2005年12月6日正式成立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与海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合署办公,负责承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水土流失动态预测、预报等工作。

1.4.3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

根据全国水利普查及海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海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116.04km2,占海南省国土总面积的5.97%。而从水土流失历年的变化及组成情况来看,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水土流失地区已基本得到治理,后续治理难度加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需求则日益增长,除传统的综合治理外,清洁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河湖水环境治理新任务不断涌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任务艰巨。

(2)水土保持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近10年来全省水土保持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艰巨的治理任务不能匹配,地方政府财力弱,多数群众收入偏低,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同时,水土保持属于基础公益性事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之以户为基础的土地使用权,难以保持长期、有效的规模经营,治理投入大、投资收益周期长、不确性因素多,社会和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

问题日益凸显。

(3)局部人为水土流失依然突出

随着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经不懈的努力,初步实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常态化、规范化,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生产建设单位重建设轻水保,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不高,水土保持措施落实率偏低,局部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4)综合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重点工程建设需多方投入,需进一步创新综合管理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配套的制度建设,如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监测网络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监管等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基层水土保持监管机构仍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监督管理手段和设备落后,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5)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水土资源保护重视不足,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情况时有发生,全社会水土资源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需抓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典型示范和科普宣传;推进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进党校活动,切实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编制水土保持科普读物,推进水土保持进中小学课堂;主动运用新兴媒体,丰富拓展宣传载体,推出一批感染力强的视频、图片、文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精品。

第2章需求分析

2.1 现状评价

2.1.1面临的形势

新时期,海南省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问题。2015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9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得以大幅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人民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更高期盼,建设幸福家园、美丽海南,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同时,海南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等方面原因,减贫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底,全省贫困发生率为8.9%,仍有47.7万贫困人口。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南省陆地国土空间的土地资源总量小,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占有资源量低,用于可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多,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海南生态区域相对较小且相对独立,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大。这就要求对每一块土地进行精细化管理,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做细做实。

海南省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容易引发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充分发挥植被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滞洪减沙、净化水质等作用,减轻山洪、山地灾害,降低面源污染。

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当前,海南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项目仍将维持相当规模。交通、水利、能源等工程建设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海南省的城镇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不断发展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将使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并发生转变。城镇化的发展势必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向城镇周边的地区蔓延,低丘缓坡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加大,加之建省后房

地产发展迅猛,使得城镇周边地区逐渐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

2.1.2发展的机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海南省委提出了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并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的具体举措。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水土保持可以通过水土资源的有效治理与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可以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可以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可以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也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3面临的挑战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000年以来,海南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但基本得到控制的

多是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地区,后续治理难度加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需求则日益增长,除传统的综合治理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河湖水环境治理新任务不断涌现;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资源开发导致土地资源占压、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和人为水土流失不容忽视,水土保持依然任重道远。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人口呈减少趋势,劳动力成本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朝着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民收入渠道增加,水土保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边际效呈递减趋势;再次,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方式不协调,由于水土保持收益周期长、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原因,土地经营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以财政投入为主、群众承诺投劳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和建设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和建设体制亟待完善。

2.2 需求分析

(1)是构建以“一区二圈三河”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需要

中部山地生态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海南的主体生态屏障,需加强热带雨林功能建设,增强涵养水源能力。海洋生态圈,需加强保护,维持好海洋、海岛、海岸生态系统,需减轻开发强度,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沿海台地生态圈,土地开发强度大,水土流失危害大,需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荒漠化,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流域,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源。水土保持是构建海南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建设内容。

(2)是发挥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作用,保障用水安全的要求

海南独特的地理气候,使得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一,且降雨分布不均,时常造成洪涝灾害,致使部分地区用水难问题。按2014年水资源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一六年八月

前言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貌自西向东突变,山区到平原过渡带短,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貌类型,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生产活动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3.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万km2。其中“十二五”期间,我省牢牢把握水利发展新机遇,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创建生态文明工程为契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持续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推动“生态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

作用。 然而,我省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省贫困人口中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等有关部门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2 年正式启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编制完成了《河南省水土

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报告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湖北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报告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2013年12月

1 前言 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0年湖北省以鄂政发[2000]47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依法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公告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对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了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第十条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在水利部2010年启动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中需完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下一级应在上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水利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

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七大流域机构于2013年共同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办水保【2013】188号文下发了复核划分成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任务书》的安排,在本次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中复核划定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省级),作为湖北省水土保持宏观管理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布局的依据,意义重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〇一七年九月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南阳市水利局 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二〇一七年九月

前言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市域面积约2.41万km2;三面环山,北依伏牛山,东边是绵延起伏的桐柏山,中南部平坦开阔,以河流为骨架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的马蹄形盆地,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约1/3,呈半环阶梯状分布,类型多样,姿态万千。南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气候,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貌类型,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生产活动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截止2015年底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800km2,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市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201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全面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并对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规定。2012年11 月党的十八大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别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看看下面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坪山河又名新寮水、石头河,是淡水河的一条支流。它起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梅沙尖,一直向东流经坪山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在惠阳区的下土湖纳入淡水河,是一条跨越三个地区的跨境河流。坪山河天然河道全长39km,整个流域汇水面积。 坪山河两岸地势平缓,阶地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约为18~29m,河床高程约15~20m。坪山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坪山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受季风影响,雨量主要分布在 3月下旬~10月中旬,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项目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和冲积土,以赤红壤为主。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沿线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工程沿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轻微,其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 工程概况.坪山河治理范围起于大亚湾与深圳交界处的上洋村,终于惠阳与大亚湾交界处新规划的龙海一路桥。河道整治长度,新建堤防长度。本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水闸建筑物工程级别均按3

级设计。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和治涝两部分,防洪部分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中河道整治,堤防建设;治涝部分包括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水涵管16条;拆除重建翻板闸2座。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8个月,估算总投资为万元。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工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区划,将本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营造区以及临时施工道路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包括堤防建设区和水闸建设区两个二级分区。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本工程占地类型中园地、林地、荒草地属于水土保持设施,因此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面积为。 弃渣量。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工程量统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可知本工程需取土万m3、弃土弃渣万m3。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经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在措施布设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分区治理原则;⑵互补性原则;⑶“五定”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目录 目录 (1)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2) 规划编制说明 (2) 规划提纲 (2) 1规划概要 (2) 2基本情况 (4) 3规划原则与目标 (6) 4水土保持分区 (7)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 (8) 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 (9) 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 (10) 8科技示范推广 (12) 9投资估算 (13) 10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14) 11近期、远期实施意见 (15) 12组织管理 (16)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规划编制说明 1.适用范围:大、中流域水保编制,省、地、县级水土保持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区域性规划 2.编制重点: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调查研究 3.规划期:省级10-30年,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 近期水平年(重点),远期水平年;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4.规划编制的任务: ○1.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 ○2.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 ○3.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 ○4.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 ○5.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 ○6.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 ○7.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 ○8.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规划提纲 1.规划概要 2.基本情况 3.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 4.水土保持分区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规划可单独列为一章) 6.治理措施规划(综合治理规划) 7.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支持) 8.投资估算 9.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10.近期、远期实施意见(进度安排) 11.组织管理 1规划概要 综述规划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投资、进度、经济条件

工程项目简介范例

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况 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是指由公伯峡水库引水,黄河南北两岸各建一条干渠及支斗渠等田间配套工程组成,主要解决该地区黄河河谷两岸灌溉及人畜饮水问题,该工程是我省“十五”计划重点水利工程。 项目区位于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公伯峡水电站下游的两岸阶地上,隶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两个少数民族县。该地区降水量为,蒸发量,沟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气候干旱,素有“干循化”之称。项目区现有人口万人,万头(只)牲畜,其中万人贫困,人畜饮水困难。项目区由于缺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条件艰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兴建该工程,不仅是该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的前提,也是黄河河谷两岸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改善的希望所在。 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投资、效益 该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是北干渠长,设计流量为s;南干总长,设计流量为s;支渠66条, km。 工程建设总投资为35499万元,工期为3年。 工程建成后,控制灌溉面积为万亩,其中黄河北岸万亩,南岸为万亩。工程无复杂的技术问题,技术上可行的。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善撒拉族、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能使万人脱贫致富,促进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可使黄河两岸绿树成荫,清水环绕,生态环境秀美。 三、前期工作情况 我省对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非常重视,为了提高设计质量,节省前期投资,我省于2001年5月采用向省内外招投标形式来开展该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这也是我省第一次采用向省内外公开招投标形式来开展前期工作。该工程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由甘肃省水利设计院中标,2001年10月份完成。 2009年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简介 作者:佚名来源:水电局办公室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15日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1.1 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川中褶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区内包括有龙凤场向斜、中心镇背斜、钱塘镇向斜和大石桥背斜及合川向斜;它们以龙女寺背斜为核心,呈半环状的构造形迹。 项目区大地构造区域属四川中台坳,亦称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沙溪庙组面积最大,主要由紫红、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黄灰、灰棕色中至细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中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中大型斜层理发育。遂宁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小流域,岩性单一,以棕红色厚泥岩为主,剥蚀风化深,以保水保肥力差的红石骨子为主要成土方式,土壤粘、廋、干旱、缺有机质。 北部地貌为台地、中部地貌为高丘、南部地貌为丘陵。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从未进行过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及耕地坡度组成情况见下表: 表1-1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注: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项目区的气候,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春有连阴雨,夏常有伏旱,秋多绵雨, 冬少寒潮。 表1-4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气温: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8℃,一年之中1月最低,日均温度为7.2℃,8月最高,多年日平均温度为28.3℃。历年极端温度,1961年1月17日最低为-3.7℃,1972年8月27日最高为41.4℃。 日照:项目区地处亚热带低纬度、日照资源本应丰富,但是,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交汇影响,造成秋、冬、春三季天空云层多且低厚,雾日持续时间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9h。 降水:项目区降水季节性、地区性差异明显、夜间降雨多于白天。液态水多,固态水(雪、冰雹)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mm,其中1968年最高,为1428mm;1961年最低,为828mm。 6-8月为暴雨最多时期,最早暴雨5月即可出现,由于降雨不均,暴雨多,强度大,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有。项目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历时一般为一天左右,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相应。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09mm,3-6h最大降雨量为72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35mm,3-6h 最大降雨量为86mm。 项目区属涪江、嘉陵江水系。 涪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53 kg/m3;输沙率为665 kg/s,最大为2930 kg/s;输沙量为2112万t/a,最大为9240万t/a;浸蚀模数为731.1t/km2,最大为3130t/km2。 嘉陵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9 kg/m3,最大为5.24 kg/m3;输沙率为5356kg/s,最大为11800 kg/s;输沙量为16910万t/a,最大为37400万t/a;浸蚀模数为1077.4t/km2,最大为2368t/km2。 1.2 自然资源 项目区主要成土类型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只有峨眉小流域是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 灰棕色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为上下沙溪庙组的紫色砂泥岩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层深厚,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保肥供肥性好,是项目区水稻生产和水旱轮作的主要基地,自然植被为柏树、桉树、竹类、青杠、马尾松、马桑等。 灰棕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各向斜轴部及两翼的丘陵坡地,光热资源丰富,是旱粮作物和多种经营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成土母质为棕紫、灰棕紫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砂岩,母质风化度不深,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胶体品质好,保水保肥力强,宜种性广。自然植被有柏树、青杠、桉树、马尾松、泡桐、香樟、竹类等;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胡豆、豌豆和其它各种杂粮;经济作物有辣椒、地瓜、南瓜、白菜等;经济林有广柑、梨、桑树等。 红棕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系侏罗系遂宁组,主要岩石为红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钙质或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粉砂岩。本土属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易滞水遭受湿害,且酸碱度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锌的有效性低,水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海南省水务厅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良好的植被覆盖,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相对较低的水土流失面积,使水土流失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大量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危害有扩大趋势,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海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2116.04km2。 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决定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海南省水务厅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编制工作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组织和实施主体,预防、治理的主要办法和重点对象。 规划着力贯彻《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生态立省总体要求,系统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措施体系,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海南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到2030年,全省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 km2。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而奠定坚持的生态基础。 规划工作经过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等阶段,于2015年底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4月,海

(整理)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

新疆市水土保持建设规划工作大纲 1.总则 1.1 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市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属于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县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已严重的制约着市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善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全县的经济发展,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防止土壤侵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的基础。 2. 风沙危害及土地沙化,已对市的“灌溉农业,荒漠绿洲”构成严重的威胁。据当地资料,市北部荒漠植被区,串珠状沙堆多分布于农田边缘,高度一般3—5米。 3.风蚀结果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减退,危及农业生产。尤其是市北部风蚀严重,造成土壤表土层的流失,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降低,耕作土壤板结,微生物活动受阻,农作物生长期间,水肥供应失调。根据1996年市土地详查资料,水土流失造成耕地中低产田达57.2万亩,土地肥力普遍降低。 4.水蚀、风蚀结果切割、蚕食、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

资源。淤积库区,影响水利工程寿命。暴雨或洪汛期间,径流汇集于侵蚀沟或河川,致使侵蚀沟发育,河川向两岸的侵蚀扩张,使原有平坦的土地支离破碎,使大量耕地遭到蚕食。防旱抗旱修建的池塘、水库以及灌溉渠道,经常被泥沙淤积,降低了工程效益,缩短了寿命,甚至完全失效。据资料,市1996年洪水受灾面积达几多亩,冲毁水利工程、农田、房屋损失近亿元,渠道淤沙近万方。 5.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河床淤高威胁公路、铁路及桥梁的安全。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强水利建设,合理配置、节约、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加强各级防护林建设,种草植树,增加地面覆盖率,促进全市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使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1.2规划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doc

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方案技术导则 (试行)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2016年5月

前言 本导则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SL387-2007)、《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 8-201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 1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充分研究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以指导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本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 ——相关单位责任 ——各设计阶段任务和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附录 本导则主持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本导则起草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水土保持勘测规划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总负责人:张秦岭 本导则主要起草参与人: 宋晓强、李占斌、王埃平、李鹏、刘铁辉、刘莹、彭晓刚、高海东、雷方、刘琦、阎岁胜、时鹏、程圣东、张乃畅、张振师 本导则参与工作人员:梁本岐、任春贤、尤亚楠、高健、任冰、王安娜、宫烁

1 总则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法律法规,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 “蓄、连、净、排、用”,“拦、盖、填、控、复”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减轻城市内涝及管网阻塞,降低城市扬尘和雾霾,治理城市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依据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和城市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经验,融合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行政辖区内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十堰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十堰市“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6月4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体战略,提升十堰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机遇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抢前争先、提档进位、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十二五”全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及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等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了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带来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这五年,是十堰建市四十年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市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的瓶颈得到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指标实现了翻番增长。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30亿元左右,“十一五”年均增长12.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以上,是“十五”末的1. 9倍;全市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和21%,分别是“十五”末的2.08倍和2.6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以上,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倍多。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我国2009年度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十堰在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和宜昌市,位居第三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坚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以“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坚持整车、零部件生产一起上,生产和流通、城区工业和县域工业两手抓,全市工业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整车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以上,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接近1000家,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30.9%提高到2009年的52.7%;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00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111.9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 3:1;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是“十五”末的2.43倍;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4:48.3:40.3调整为2009年的12.1:46.2:41.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上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科学、有效、合理化的制定和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并且长期正确的去运用,可以促进水土资源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是在现阶段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问题也在 不断的出现,比如说:设计思想落后,技术参数不正确,设计的时间不充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急需有效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1.1保护和预防 针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在其保护的方向以及保护的方法 上面做规划,这些重要区域主要有: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域、饮用水的保护区域、湿地保护区等。这些重点保护区保护的方向是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维护。 1.2综合性的防治 根据水土流失的相关特点、治理的要求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对那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做出综合性的防治。这些区域主要有:小流域的防治、坡面的防治、果园地的防治、农耕地的防治、居住环境的防治等。 1.3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采用一些监管方案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化的统筹和规划。内容主要是: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机构,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设立等。 1.4水土保持的定期监测 具体的内容有: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监测职责和监测要求,去规划监测点的布置;在监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综合提高监测的水平和制度的保障能力;对重点的防护区域以及一些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要提出监测管理的目标和监测的要求,同时还要制定出监测的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2.1水土规划设计的方法不先进 水土保持的相关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并且目标多样化的技术体系。可是,目前在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当中,设计的目标比较单一,而且技术方法也不先进,同时还没有进行比较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情况制约着水土保持治理目标的实现。 2.2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不先进 在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对资料的采集基本上是通过对实地的调查,相关人员的谈话以及查看当地的统计资料来获得。这些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因为土地相关部门提供的那些资料并不是很全面,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想采集到更加准确的资料,需要应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比如可以使用导航定位测量仪。 2.3规划设计的参数不是很准确

水土保持规划

绪论 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水土流类型区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 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划类型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水土保持规划的步骤: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平衡模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即稳定的、自控的和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

湖北省水土流失治理的问题和措施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题目:湖北省水土流失治理的问题和措施学生姓名:陈英鹏 学号:201132020128 班级: 土建资环11-1班 指导教师:王晓燕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一湖北省水土流失现状以及30年来治理的成果回顾··2 1 水土流失基本情况··2 2 30年治理成果··3 二造成湖北省水土流失现状的因素分析··3 1 自然因素··3 2 人为因素··4 三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4 四未来水土保持治理防护工作的开展方向··5 五建议··6

摘要 湖北省水系发达,被誉为千湖之省,但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目前存在着治理任务繁重、投入严重不足、认识不到位、监督执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树立先进的水保理念;重视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收入水平;针对问题,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和政策措施;强化领导,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社会办水保的格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国策意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关键词:湖北省水土流失分流域治理

一湖北省水土流失现状以及30年来治理的成果回顾 1 .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湖北省总面积18.59 万km2,共有水土流失面积 6.0843 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7%,年均土壤侵蚀量高达 2.1亿t,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形特征为三面环山、山地众多,中间地平,略向南敞开,地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湖北省处于长江中游,西部地势偏高,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之间,如果遇到降雨时间长、暴雨多、强度大的情况,鄂西地区很容易发生山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所以自然环境决定了鄂西的水土流失要相对严重些。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讲义

绪论 第一节关于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二节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 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第四节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

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总结报告

湖北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报告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2013年12月

1 前言 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0年湖北省以鄂政发[2000]47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依法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公告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对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了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第十条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在水利部2010年启动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中需完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下一级应在上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水利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七大流域机构于2013年共同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

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办水保【2013】188号文下发了复核划分成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任务书》的安排,在本次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中复核划定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省级),作为湖北省水土保持宏观管理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布局的依据,意义重大。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综合说明 1、工程概况 2、编写依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GB/T15773-2008);(2)《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3)《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999)(4)现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 (5)施工图纸。

第二章施工总体规划 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及详细研读设计文件、图纸,利用我单位人员、设备及丰富的施工经验等诸多优势,拟对本工程施工作以下规划: 一、机构设置 本工程承建中,我单位将实行项目法施工,由单位技术主管任项目经理,负责本工程的施工。项目部对工期、质量、成本等综合经济效益进行高效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并配备先进的机具设备。以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项工作。项目部组织机构见附图1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1、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项目经理:代表单位负责本工程合同责任的全面履行,实施对本项目的全面管理,负责项目的行政、技术、财务和施工等各项管理工作,为本项目的管理核心。 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施工管理工作,为工程施工的主要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负责所有技术与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部共设五个部门,各部门职责如下: ●技术科:负责项目部的施工技术、计划与方案;工程施工管理 测量、统计与计量;图纸设计、竣工资料的整理、技术资料的保管。 ●质检科: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测、验收、试验与控制。 ●施工科:负责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

机构设置框图 ●安全科: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监督及工地治安工作。 ●财务、后勤科:负责项目的财务管理,包括工作款单编制、报送;所需材料、配件的采构与供应;机电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项目部的后勤行政管理,包括接待、医务、炊事、营地管理等。 2、人员组成 项目的管理人员包括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将由我单位人员组成。大部分技工、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0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暴雨频发的气候特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密集分布的人口以及生产建设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我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省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下阶段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

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 年7月正式启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本规划涉及全省境内的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市(县)。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分析了我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划定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拟定我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为全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