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样本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样本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样本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样本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样本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项痹病中重度椎间盘突出,尤其急性期,手法治疗困难;项痹病手法治疗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手法技巧各不相同,疗效差异较为明显。

2、小针刀、针灸治疗存在不同医师手法和选穴的不同,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项痹病患者通过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颈肩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项痹病眩晕或者手指麻木的患者,通过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项痹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订如下解决措施与思路:

1、对于项痹病中重度椎间盘突出,尤其急性期,手法治疗困难的,首先予以针灸和药物减轻神经根椎间盘周围软组织水月中,3-5天后再手法治疗。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小针刀、针灸治疗统一规范化。在动员医师学习好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走出适合我科的小针刀、针灸治疗选穴标准和手法。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 静滴脱水药,服用非當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物理治疗仪器,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和中药封包治疗,龙氏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纠正颈椎曲度,实现眩晕、指麻症状的改善。

三、疗效评价

(一)刚介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

0-1分,疗效指数>90%或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 <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 参加正

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 , < 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30%

四、总结、优化、评价

20年及20年我科制走了项痹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对2014年项痹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年来共收集238例项痹病病例,均为发作期住院病人。随机分成20年方案组和20年方案组。20年方案组118例,年龄36?77岁,平均50. 31 ±1.28岁。病程2 天~12年,平均5. 56±1. 13年。20年方案组120例,年龄31-75岁,平均47. 46±1.53岁;病程3天~15年,平均6. 23±1.55 年。

1.2治疗方法

20年案组118例,严格按照20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0年方案组120例,严格按照20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4疗效评走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硏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5月制定。具体见《项痹病诊疗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O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 05)。

2结果

采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年方案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 05 )。

3讨论

由于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发现项痹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年度我们引入了针刀治疗,对于部分项痹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痛点,通过针灸、手法及贴敷膏药等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刀治疗无疑发挥出自己的专长,深入病灶,松解粘连,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从应用的效果来看,十分满意。

本年度对于之前的冯氏、林氏、龙氏手法及针灸处方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总结,并指导临床医师在日常应用中不断熟练,规

范化他们的诊疗行为。

通过对本年度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

出:

1、男性多发、中年为主,病程较长仍是不变的基本特点。

2、两组人员的西医病因分类中混合型仍处于首位,神经根型

项痹病仍居单病因首位。中医证型分布中两组患者证型最高的是

寒湿痹阻型。

3、治疗方式上,进一步对冯氏、林氏、龙氏手法和针灸

的规范,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治疗上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整复错缝为原则。针灸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同时针灸对项痹病患者肩部痉挛的肌肉能起到放松的作用。

临床中我们通过使用绝骨穴治疗项痹病,配合梅花针在治疗

〃颈项强直〃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绝骨穴的选取应遵照髓会之贵,髓藏于骨,髓以养骨的原则。在针灸治疗项痹病的时选取风池穴,是治疗的关键。在患者风池穴下方有椎动脉通过,针灸风池穴对患者椎动脉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使血供增加,血流加快,使患者头颈部营养及代谢得到改善。

而按摩治疗方法对患者项痹病有消散瘀血,解除患者颈

肩部肌肉痉李,对疼痫也有缓解作用,因此针灸加理疔对各种类型的项痹病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中应该列入主要治疗方法。

牵引治疗能够使患者局部血流加快,有效的改善患者颈椎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

4、从治疗结果来看,20年方案组治疗效果均较20年方案组有所提升。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劳力过度,或因病人体虚以致营卫气血不足,正气亏虚。如居处潮湿阴冷,冒雨涉水,或劳后当风取冷,或汗后冷水淋浴等,内虚湿邪由体表侵入,流走于关节、经络、肌肉之间,与气血相搏结,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痹证,甚至导致关节变形,丧失劳动能力。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沉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装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装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09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大关节)(5分)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ACPA(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抗瓜氨酸化的蛋白抗体)阴性(0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和ESR异常(1分) D:症状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二)症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

项痹病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2015版) 开远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4)并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35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 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 )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2010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西医病名ICD-10 编码为M50.302 。 (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 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 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4) 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5) 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6) 混合型:同时存在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及体征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 周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

膝痹病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2014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炎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等。 影像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 可清晰显示膝关节半月板疾患及关节软组织改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及血沉()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 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中老年患者(≥40岁) (4)晨僵≤3分钟 (5)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4)+

(5)条或(1)+(3)+(4)+(5)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及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有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者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优选.)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 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 (一)痹痛型 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颈痛牵掣上臂,项强难以回顾,发病急骤,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三)肝阳挟痰型 多见于年过五旬之人,颈臂酸痛重着,伸展不利,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甚至猝倒,常有烦躁易怒,面红潮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及定义 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

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推拿治疗 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 (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

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

2015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讲解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膈俞 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 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讲解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 案讲解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能够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

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 项痹诊疗方案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膝痹病诊疗方案(最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 膝痹病特色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膝痹病 西医病名:膝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膝痹病诊断标准: 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 b.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c.晨僵<30min; d.年龄≥38岁; e.膝检查示骨性肥大。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c,d或a,b,e或a,d,e 存在。 2. 临床及放射学标准 a.前月大多数日子有膝痛; b.X线示关节边缘有骨赘;

c.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 d.年龄≥40岁; e.晨僵<30min; f.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骨性关节炎存在如a,b或a,c,e,f或a,d,e,f 存在。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 风寒阻络型: 主证:膝关节疼痛,红肿积液 次证:活动受限,痛势阵作,遇风、寒、湿后症状加重,舌质偏红,或舌胖质淡,苔薄腻或薄白,脉浮或紧。 (2) 瘀血阻滞型: 主证:膝关节疼痛,疼痛固定 次证:活动不利,麻木不仁,拒按,舌质红或有瘀点,苔薄或薄白,脉涩或弦。 (3) 肝肾不足型: 主证:膝关节疼痛,胫软膝酸 次证:活动不利,动作牵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4)湿热蕴结 主证:膝关节疼痛,发热肿胀 次证:关节活动不能,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

处不可触按,身热口干,舌苔黄,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针灸治疗(本法适用于早、中、晚期患者) 取穴: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阿是穴、鹤顶。 肝肾亏损者:加三阴交、太溪、肾俞、肝俞;瘀血阻滞者,加血海、膝阳关;寒湿痹阻者,加梁丘,足三里。湿热蕴结,加丰隆,大椎 ①针刺治疗法:毫针刺,每次取5-7穴,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 ②隔物灸法:肝肾亏损者用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60%酒精调和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饼状,中间以针刺10个小孔,放在应灸腧穴上,上面再放自制艾柱(重2克)施灸,轻症3壮,中症5壮,重症7壮,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3天,最多不超过2疗程;瘀血阻滞者用隔三七饼灸,寒湿痹阻者用隔姜灸,方法同隔附子饼灸。隔姜灸拟用姜片代替,姜片以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10个小孔,放在应灸之腧穴上,方法同上。

53.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2011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拟定。 (1)有消渴病病史。 (2)肢端发凉,麻木,疼痛。 (3)皮肤紫绀或苍白,毛发脱落,感觉多变。 (4)间歇性跛行。 (5)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2015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4]拟定。 (1)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2)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缺血的临床表现。 (3)ABI检查:ABI≤0.90 可诊断为下肢缺血。 (4)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 (5)下肢血管CTA、MRA或DSA:提示管腔狭窄等。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 1.阴虚血瘀证:肢端麻木或灼痛或肌肉挛痛等,或现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边有瘀斑,苔薄白干或少苔,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端麻木、乏力、疼痛,肌肉萎软无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晦暗,活动易劳累,自汗,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苔白,脉沉弱无力。 3.阳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入夜痛甚,肢端皮肤紫绀或苍白,间歇性跛行,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腰腿酸软,畏恶风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4.阴阳两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紫绀或苍白或毛发脱落、灼痛、蚁行等,间歇性跛行。神疲体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四逆,阳痿,或伴肢体浮肿,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而涩。 5.热毒血瘀证:肢端麻木、灼痛,足部发红,局部肤温可有增高,口干渴喜凉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气重,汗出畏热,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阴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玉泉丸加减。白芍、甘草、生地黄、当归、水蛭、麦门冬、黄芪、茯苓、乌梅、天花粉、葛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药、川芎、当归尾、地龙、水蛭、人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并痰湿重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若兼气滞明显者,可加柴胡、枳实、姜黄、三棱、莪术等。 3.阳虚血瘀证 治法:温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赤芍、当归、桂枝、细辛、川芎、地龙、全蝎、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上证若合寒凝重者,可加乌头、吴茱萸、鹿角胶等。 4.阴阳两虚血瘀证 治法:滋阴补阳,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三七、水蛭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顾步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石斛、当归、银花、牛膝、菊花、紫花地丁、桃仁、制大黄、桂枝、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 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能够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

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骨关节炎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分类标准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由于发病部位、症状、体征的不同,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分为: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膝骨关节炎分类标准、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1)骨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和Lawrence法分5级)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骨关节炎功能分级 Ⅰ级:可作各种活动。 Ⅱ级:中度受限,虽有1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Ⅲ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 二、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 关节肿痛较甚时,根据《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可酌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 运动康复 参考《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康复治疗应个体化,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变部位及程度选择慢走、水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抬腿训练股四头肌、静蹲训练等合适的康复方法。 中医医疗技术

1.中药离子导入: 以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为处方,用50°左右白酒浸泡45天制成中药药液,将药液均匀涂抹于纱布衬垫,然后将纱布衬垫置于病变关节,经直流电感应电疗机离子导入治疗患处,1次/日,14天一疗程。 2.针法:根据病情选取最舒适的体位,辨证循经取穴或局部取血海、犊鼻、肾俞等10~20穴,随证施法,留针30分钟,1次/日,14天一疗程。 3.灸法: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体位,选取血海、犊鼻、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5~15分钟,每日一次,14天一疗程。 4.药罐: 用3~5个火罐拔患处,每次留罐10~15min,1次/日,14天一疗程。 5.中药穴位贴敷: 以白芥子、延胡索等药物为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关元、中脘等5~6个穴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药贴于相应穴位,1~2h后取下,1次/日,14天一疗程。 6.针刀治疗:选取病变关节周围压痛点为治疗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择长短、大小相适应的针刀快速进入皮下,先做纵行剥离,再做横向摆动,术毕取刀后,用纱布压迫止血后输液贴覆盖术口48小时。5~7天一次,2次为一疗程。 7.推拿治疗:选择合适体位,先采用轻柔的?、按、拿、一指禅推等手法治疗以舒经通络;然后使用旋转复位扳法、斜扳法、拔伸松动等手法理筋整复;再局部选穴使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手法治疗;最后根据病变部位使用拿法或拍法或擦法等不同的结束手法。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8.膏方治疗:骨关节炎常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易复发加重,对活动期病情控制后进入缓解期的骨关节炎患者,可采用补益肝肾、益气温阳的膏方作为后续治疗,增强患者体质,控制病情复发。 9.穴位注射治疗:以当归注射液或鹿瓜多肽注射液等药物,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双足三里等2个穴位进行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4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骨关节炎相关疗效判定标准,结合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拟定。 (一)评价标准 西医疗效评估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