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

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由于四人的字号中均有”灵”字,诗风极为相似。他们学习贾岛、姚合,诗风清苦冷僻,刻画太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流派。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流转江湖,相互唱和,无形中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等书。后人以集内诗味皆相似,故称之江湖诗减。江湖诗人中刘克庄、戴复古成就较为突出

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调较自由, 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诗,宋词并称。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调,故又称“北曲”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使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说话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以“小说”和“讲史”两家最重要,影响也大。

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简答或论述题

讨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史发展的贡献

1.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3.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变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eg.《望海潮》

4.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5.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eg.《定风波》《满江红》

6.柳永善于巧妙地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eg.《八声甘州》

7.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而且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eg.《鹤冲天》

《秋声赋》的审美特征及地位

1.沿袭写秋这一传统,但写的却不是秋色秋景,而是看不见,摸不着,既无形又无色的

2.铺写物象,是《秋》对赋体文学咏物传志的继承;而凭虚构象,传神写照,富于神韵,是欧阳修对赋体文字体物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3.《秋》遥承古赋设为问答的传统体制,又采用散文的手法和句式,正式确立文赋的完整形式,具有创新的审美特征。

4.《秋》正是欧阳修大力推行诗文革新运动在赋体文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司马相如将汉赋推向顶峰之后,赋的创作便形成模仿因袭的不良风气。这篇对受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则以其崭新的体式美作出了卓越的创新与变革。

试谈欧阳修词艺术多样化的特点

1.两种风格,一是深娩含蓄,一是清新疏隽

2.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于词中,在题材和格调方面较晏殊有所拓展,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创造性

3.欧词中,情词艳曲占的北例较大,他的一些情词,将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表现生活的某一片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多情女于形象。

4.欧阳修的艳曲,体现了其词创作的另一种现象, 即写离别相思.男女恋情时,比较通俗泼辣和直露

5.综观欧阳修词,既有土大夫文学“雅”的一面,反映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文学风味,写女子相思和艳情的随“俗”一面,艺术风格多样化

简述王安石罢相前后诗歌的题材与风格的不同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咏史诗写得最好,抒发政治感情。后期诗歌虽然表明诗风并没有忘却政治,有着“总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倔强风骨,但诗歌创作已发生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起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惊觉,雅丽低回。大体来说,风格较前期内敛得多,往往寓悲壮于闲淡,体现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时,在形式上也日趋精致工巧,尤以写景抒情的七绝著称于世。

苏轼的散文特征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深的纵横家习气,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 <贾谊论》,《留侯论》) ;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比史论和政论更具美文的性质(《日喻》)

2.叙事、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文。《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前赤壁赋》审美特征

1.“以文为赋”《前赤壁赋》既保留传绕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同的又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自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束埔。骈散结合,句式有长有短。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诱辟理念.

2.“情、景、理”融合。景有明月.江水、秋风:情有悲伤、欢乐,时而泛丹,和酒而歌; 时而’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而揪然发问,畅谈哲理。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行云流水,意趣横生, 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渲染箫声的幽咽哀绝:“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者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苏轼的诗特征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1政治诗——关心民生疾苦,遭责贪鄙官史,关心国家命运

《吴中田妇叹》、《落支叹》、《山村五绝》

2理趣诗——对人生的思考,对事物的卓见,饶有趣味,优美动人

《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琴诗》

3.写景抒怀遣兴诗——景色优美,气象博大,奔放流畅,表现诗人乐既旷达的情怀

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比喻,用典,对仗,想象等艺术技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游金山寺》《东坡》,《大月二十日夜渡海》《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刚柔并济的风格

苏主张诗风意收并蓄,使阳刚之公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词的特征及表现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苏文和苏诗。苏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一.苏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诗歌可以来达的题材皆可入词开豪放之风

1.用词来抒豪情写性情

词至东坡,其体始尊。至比,同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确认。《江城子》

2用词表现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定风波》(刀漠听算林打时声)(随缘任仕,旷达乐观)、《水调歌头》

3用词来歌咏自然并融入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感慨)

4用词来驾农村风物《浣溪沙》五首

5.苏词也有传统的婉约一面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运用题序和典故

1.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eg.《水调歌头》小序

2.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eg.《江城子》孙权射虎,魏两与冯唐故事

3.本质上,苏“以诗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博,把词从音乐的阶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四、苏词风格多样性

苏词现存362首。大部分词风与传统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作品奔放家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从文学史范围来说,有两点:

苏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苏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审美范式

李清照作品前后期特征

李清照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写其悠闲生活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点绛唇》、《醉花阴》(薄雾浓云)、《一剪梅》(红藕看残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喜受,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

2.后期家破人亡受尽劫难,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求伤的生死感歌,这类词备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词境灰冷凝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来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等

陆游诗歌特点:

1.在诗歌风格上返求雄辉豪健.气努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兼熔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2.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3.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陆游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周雕琢。陆游的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永。

怎样理解辛奔疾的爱国精神是其思想的主要倾向?

1.强烈的爱国精神,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使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2.他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

3.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包括“民为国本”抑制豪强、节用宽民等。

4.他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

共同点。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辛弃疾把苏轼开拓的词体和词境,再进一步加以解放拓展。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以用它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苏东坡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则是英雄之词。辛弃疾以豪放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书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比东坡词更为激荡的天丝,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2.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eg.《念奴娇》、《水调歌头》

3.苦闷忧患和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充分表现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曲折性eg.《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及《摸鱼儿》则是对排挤嫉妒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辛辣分嘲讽和抨击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

辛弃疾把苏式开拓的词体和词境,再进-步加以解放拓展,

2.豪放与温婉兼胜

辛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其词言情深微, 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三镕3.铸自家的深准雅健的培言

辛奔疾议论纵横,善于用典。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史子语运用自如。辛词用典托古喻今,与他的比兴、家托手法有相通之处。稼轩词语句精炼警策、雄放雅丽井吸收民间语言,具有通络化,口语化特点.

略谈辛弃疾抒写爱国情怀的英性词的特点

1.同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是他以英雄自许和以英雄许人的歌唱。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2.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充满强烈的爱国理想,又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的最鲜明的特征。

3.国建功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或激越慷慨,或深沉委婉,但都体现出难以抑制的爱国激情。

略谈辛弃疚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的特点

1.疾隐院居江西前后达二十条年,创作了一些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为赋闲生活中的稼轩词别调。

2.的农村生活淳朴的乡村生活景致,形成辛词另种清新恬淡和真序朴素的词格

3.风光和自然最物的平静描绘,并不能平息作家不为世用的苦闷,难以化解英雄虚度时光、无计技国的忧愤

试述辛弃疾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1.和车弃疾是两宋词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苏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开创豪放词派;辛弃疾又继承发扬这种象放而浪漫的词风,创造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2.表现上,苏轼以豪健纵放之笔创建豪放派,扩大词的题材范围,开拓词的表现领域;辛弃疾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 慷慨壮烈,具有浪漫色彩,创造出瑰丽住奇的艺术境界。但辛词较苏词有苍凉沉郁的意味

3.内容上,苏轼用词来抒发政治抱负,塑造英雄人物,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辛弃疾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

4.意象上,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意象入词。吊古伤时,咏怀送别,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广达落拓的胸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辛词的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浓郁的主观色彩,如《永遇乐京口北固学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5.疾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辛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言情深微,又具有曲扩含蓄入妙。

白石词“清雅”的格调

1.姜夔的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2.他的恋情词着重写离别后的刻骨相思,将经过冷却的恋情雅化,写得冷艳幽深,风情独艳,有种清越绝伦的格调

3.他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绪,发抒幽愤,感慨全在虚处,无进可寻而疏宕空灵,情调感伤,无热烈语,有清空幽渺的妙趣,格调高雅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县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

1. 首先,高利贷“羊羔儿息”的经济剥削,地若流氓如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

2.但关汉卿着力表现的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现实的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而窦娥与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

3.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支于现状,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道从道德之间的冲突

窦娥的艺术形象

1.《窦娥筑》中的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带妇”的典型,,她身世悲苦,却默默忍受着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深重苦难。她安分守已,善良温顺。为了婆婆,她可以忍受皮肉之苦,蒙受不白之冤,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她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元朝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的做人标准,具有孝顺、贞节、善良等高尚道德

2.但她同时又具有刚强的性格。她不满婆婆的引狼入重,坚决拒绝张驴儿的非礼,面对张驴儿的逐陷威胁毫不具缩,教然决然选择见官,尤其是她蒙冤受屈被推上刑场时,她悲愤地叱天骂地,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大胆怀疑和强烈批判。她临死发下的三桩誓愿,是用生命所作的抗争。死后,她不屈的鬼魂又继续奋斗,直至沉冤昭雪,恶人受惩。

3.窦娥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所承受的一切不幸。是封建礼教、封建吏制、社会无赖等各种恶势力共同残害的牺牲品。她是元代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具有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窦娥冤》的主题思想

1.揭露封建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的罪恶与残酷。《窦娥冤》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

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一一高利贷的罪恶、泼皮的横暴,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瞄、传统道德的失落等,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

2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悲剧作品的重要主旨。窦娥坚定顽强、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3.窦娥是正义的化身,关汉卿着重突出窦娥贞节与孝顺的光辉形象。窦娥这形象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当时整个时代悲剧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受压迫妇女的精神品德,寄托着一定时代人民和作家的理想和愿望.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1.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便面临异常严发的戏剧情境。

3.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像《蝴蝶梦》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暮彪,却不小心心把他打死。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

4.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像《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谁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渔妇,和杨梧内吃酒调笑,乘机兼取了势剑金牌。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像《寞娥凭》中的张驴儿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活现出恶棍无赖的口吻。

“西厢故事”演变

1.稹《莺莺传》

2.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准海词力毛演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3.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4.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变成杂剧《西厢记》。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折。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2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情节

《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1.反封建战斗性

①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度情生活

②及对封建的门第观志,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2.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王实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

适烈冲击的表现。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1.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2.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序。

3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4.张生的性格特点: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进者;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①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②同时,作者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尊驾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

③他代表的是一种质反封建的精神,他不在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但由于时代和作者本人的局限性,张生的“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1.善于用复杂的戏剧冲突塑造形象。剧中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2.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成功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红娘的性格刻画上,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

3. 善于刻画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同时注意写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多面性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五本二十折、多角色司唱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4.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生动活泼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等,旦分正旦,倒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类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为正木或正旦一人主喝。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唱间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和背白等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南北方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选择题及小知识点

1.《珠玉词》的作者晏殊

2.柳永的词集《乐章集》

3.北宋词史上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词人是柳永

4.北宋前期词坛的基本风貌是因袭中的变化

5.周邦彦被陈廷焯、王国维称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的词人

6.在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的作家是姜夔

7.南宋渡初期的词坛上,堪称爱国词派先河的是二张、岳飞及南宋四名臣

8.姜夔纪游词的代表作是《扬州慢》

9.姜夔咏梅词代表作品《疏影》、《暗香》

10.《渭南文集》的作者是陆游

11.《淮海词》的作者是秦观

12.南宋词坛的第一大家是辛弃疾

13.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

14.被称为北曲中的压卷之作的是《西厢记》

15.元代悲剧名作有《赵氏孤儿》、《窦娥冤》

16.《汉宫秋》中具有爱国精神的女性形象是

17.代表元代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18.纪君祥的代表作是《赵氏孤儿》

19.散曲的体例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形式

20.《元曲选》的编纂作者是明代的臧晋叔

21.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22.关汉卿的现实悲剧的代表作是《窦娥冤》,他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

23.元杂剧一本一般为四折一楔子

24.元杂剧中由女主角一唱到底的剧本称为旦本

25.“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6.词史上,周密、王沂孙、张炎与蒋捷并称”宋末四大家”。

27.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牟阳老人,与吴文英并称“二窗”

28.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在欧苏、于之外开辟了古文的新境界。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书》等。

29.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等笔记小品,长短不拘,形武灵活,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散文

30.南宋初期的骈文,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

31.南宋中后期四六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利妥贴,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延忠等.

32.南宋编刊散文选集的风气很盛,重要的有《宋文鉴》和《文章正宗》

33.文天祥的集杜诗《指南录》诗集

34.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35.金代词坛第一人.元好问

36.小说话本以婚态、公案为主题

37.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老祖《倩女离魂》《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称“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1)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可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一起构成了我 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3)全国人大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 它负责,受它监督。 (4)全国人大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部 分人大职权。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产生方式有直接选举(县级以下:包括县)和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不包括县)两种。每届任期5年 4.人民代表的职责 (1)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 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3)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4)民主集中制 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 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不是自 己直接去办,而是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去贯彻执行。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5)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比一比,再组词。(读一读) 州(神州)湾(台湾)峡(峡谷)族(民族)炒(炒菜)城(长城)洲(亚洲)弯(弯曲)狭(狭小)旅(旅游)妙(奇妙)诚(诚实)见(看见)币(钱币)财(财产)烧(烧火)岛(海岛)团(团圆)贝(贝壳)巾(毛巾)材(木材)烤(烤肉)鸟(小鸟)困(困难)贴(贴画)转(转圈)甲(甲骨文)饭(吃饭)抄(抄写) 站(站岗)传(传说)由(由于)板(木板)炒(炒菜) 二、多音字(读一读) bēn(奔跑)zhá(油炸)piāo(漂流)ké(贝壳) 奔炸漂壳 bèn (投奔)zhà(炸弹)piào(漂亮)qiào(地壳) dāng(当然)zhòng(重量)zhuǎn(转弯)shān(扇风) 当重转扇 dàng(上当)chóng(重新)zhuàn(转动)shàn(扇子) fā(发现)xīng(兴旺) 发兴 fà(理发)xìng(高兴) 三、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背一背,写一写) 削(削苹果)赔(赔钱) 悄(悄悄)陪(陪伴) 肖霄(云霄)咅培(培土)梢(树梢)部(部落) 宵(元宵)倍(倍数) 四、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读一读) 火:烤、烧、炒、灯、灿、烂 灬:煎、蒸、煮、点、热、焦 我的发现:“火”和“灬”字旁的字都跟火有关。

心:怒、悲、忘、感、恋、想 忄:情、惊、慌、怕、忙、慢 我的发现:“心”和“忄”字旁的字都跟心情有关。 刀:分、剪、切 刂:别、剑、刮、刺、创、刻 我的发现:“刀”和“刂”字旁的字都跟刀有关。 贝:财、赔、购、贫 我发现:“贝”字旁的字跟钱财有关系。 钅:钢、铜、铁、锅 “钅”字旁的字跟金属有关系。 王:珠、珍 “王”字旁的字跟珠宝、玉石有关。 五、补充词语:(背一背,写一写) 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油(腻腻)软(绵绵)脆(生生)硬(邦邦) 六、近义词:(背一背,写一写) 珍贵——宝贵张开——打开情谊——友谊 七、反义词:(背一背,写一写) 欢笑——悲伤团圆——分离热闹——冷清保护——破坏 八、填入合适的动词。(背一背,写一写) (贴)窗花(放)鞭炮(赛)龙舟(会)鹊桥(吃)月饼(戴)饰品 九、日积月累。(默写)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 戌狗亥猪 十、词语听写。(读一读,听写) 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岛海峡民族奋发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转眼团员热闹动物贝壳甲骨文张开样子 可以钱币钱财有关比如美食红烧茄子烤鸭羊肉蛋炒饭

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元

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xx,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一、书会才人作家: 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2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3长句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 王和卿其散曲趣味不高,选材粗俗,表现了市民意识和文化庸俗的一面。写的较好的是〔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用语夸张,构 思奇特,极具滑稽诙谐之趣。 二、平民及xx作家: 他们既悲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消解痛苦:因而多叹世归隐之作。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 白朴其散曲多叹世归隐之作,此外有男女恋情与写景咏物之作。 前者多质朴本色、直白通俗之趣;后者富于文采,有清丽淡雅之美。 马致远其散曲表现了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著名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在表面的放逸潇洒之下仍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感情。在艺术上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成就很高:1其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

古代文学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3、朝代的不平衡 4、地域的不平衡 其次,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的互动作用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二、先秦文学的轨迹: 1、先秦文学创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先秦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3、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特别是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山水诗及其发展: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后世山水诗歌的选本,一般都将这首诗作为开篇之作。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在推进山水诗的发展中,南朝齐诗人谢脁,起到了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唐以前的山水诗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山水作为诗歌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到山水描写中多少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到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第一首山水诗的产生,再到对山水穷貌尽形的刻意描摹,到景色和情致的初步交融。经过这一千余年的孕育,到了唐代,山水诗才步入了全面繁荣的崭新天地。 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三、秦汉文学概况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实行了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字音 1.易读错的字 篆.(zhuàn)匈.(xiōng)诣(yì)隶(lì)域(yù)蜀(shǔ)枇(pí) 刊(kān)祀(sì)蜷(quán)甥(sheng)供(gōng)模(mó)籍(j í)皋陶 ..(gāo yáo) 2.易混的多音字 yìng(应声) kàn(看见) dōu(都是) jué(咀嚼)应看都嚼 yīng(应该) kān(看守) dū(首都) jiáo(嚼碎) 知识二:词语听写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蕴含涌现古往今来笑而不答力所能及源远流长威名远扬举世闻名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古往今来遨游应声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蕴含涌现威名远扬举世闻名笑而不答力所能及 知识点三:词语精讲 1.近义词 强盛——强大侮辱——欺侮吩咐——嘱咐欺骗——哄骗规矩——规则 纯洁——纯净凝视——注视招待——款待迎接——欢迎浓厚——深厚 乘机——趁机聪惠——聪明温柔——温情猛烈——强烈 2.反义词 聪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无意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3.量词 一(张)长桌一(截)蜡烛一(阵)敲门声一(盏)油灯 一(级)楼梯一(场)虚惊一(束)百合花

4.词语搭配 (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仔细)地研究(创造)文字 (奠定)基础(治疗)创伤(查阅)书籍(搜集)资料 (古老)的文字 (漫长)的演变过程 (独特)的艺术 (著名)的书法家 5.词语拓展(描写书法的词语) 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铁画银钩方刚圆柔 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6.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知识点四:汉字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商周、春秋、战国金文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战国隶书竹简、帛魏晋楷书东汉末年行草帛、纸。 知识点五:课文理解 1.《字谜七则》中根据字的形状、拆字解意和会意等方法猜字谜。 2.《有趣的谐音》中有六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3.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表示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4.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5.甲骨文一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我国文化领域中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甲骨学)”。 6.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有:一是(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二是(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三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7.《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知识点六:单元知识链接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魏晋南北朝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

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 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 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 (1)《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三国志》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本单元重点课文《十六千年的回忆》《为人民服务》 一、字词积累1、读读写写 书籍 (shū jí)、含糊(hán hu)、尖锐 (jiān ruì)、抽屉(chōu tì)、恐怖 (kǒng bù)、粗暴(cū bào)、魔鬼(mó guǐ)、肥胖(féi pàng)、苦刑(kǔ xíng)、残暴(cán bào)fěi tú、jū liú、wō tóu、bō xuē、xīng wàng、jiě jiù、āi sī、luàn péng péng、匪徒拘留窝头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chuī shì yuán)、精兵简政(jīng bīng jiǎn zhèng)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轻于鸿毛2、读读记记zhàn dì、tū jī、xiàn rù、chōng jǐng、zǔ jī、diǎn rán、xìng mìng、jiāo jí、shěn yuè战地突击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审阅chén shè、jí qí、zhuàn yǐ、gé bì、sī suǒ、rè téng téng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3、多音字 4、近义词复习 粗暴─粗野严峻─严厉残暴─残忍恐怖─恐惧憧憬─向往 压迫─压制兴旺─旺盛解救─拯救采用─采纳哀思─哀痛 陈设─摆设震天动地─惊天动地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5、反义词复习 含糊─清楚粗暴─温和严峻─和气残暴─仁慈幼稚─成熟 恐怖─安宁短暂─漫长暴露─隐蔽沉寂─喧闹压迫─反抗 兴旺─萧条采用─拒绝震天动地─无声无息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千钧一发—稳如泰山 6、成语解释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汉字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的作用。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 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导读:【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很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 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 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