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日报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

陕西日报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

陕西日报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
陕西日报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

陕西日报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

今天的陕西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文章说,春节期间,万家团圆,我省两地却发生了殴打医务人员的事情。反思近年来各地频发的殴打医生、老师事件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文化心态的失衡。

先生,是十分尊敬的称呼。在我国的传统中,普遍被称为先生的职业只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医生。这反映了我们的先祖对知识的尊重和在保障民族健康繁衍生息方面的智慧。

但不知何时,尊敬“先生”的风气日渐淡漠。不少人将交学费读书、花钱看病简单地看成一般消费行为,忽视这两类职业和劳动的特殊性,按照等价交换的思维处理相关问题,从内心深处逐渐淡忘了尊师重傅的传统,出现问题往往置道德与法律不顾,动不动兴师问罪甚至拳脚相向。必须从民族健康发展的高度认识殴打老师、医生事件的严重性。一方面要对打人者依法严惩不贷,另一方面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爱护教师、医生的良好风气。

毋庸讳言,教师、医务工作者中也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和违纪违法者,对这些人决不能姑息,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教育和医疗行业。

文章说,媒体应多宣传优秀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传播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广大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和患者,赢得全社会的爱戴。

请尊重和爱护“先生”!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爱护他们就是爱护我们的文明与健康。

新闻评论复习资料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1:传播内容不同。新闻报道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评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2:传播目的的不同。新闻报道是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新闻评论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3: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新闻评论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与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的必要叙述和记录。4:传播要求不同。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为基本条件;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5个w 俱全,注重实效性和适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二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时务报》政论 第一份政论报刊王韬《循环日报》第一份报刊文集《弢园文录外编》时务文体是一种政论文体新闻评论成熟期:1978年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建国前的新闻评论特点:1: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增强;2: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3: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白话文) 建国后的新闻评论特点:1:1978年以前,邓拓《燕山夜话》马南邨《三家村札记》:2:1978年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善中越关系的根本办法》:3:新闻发展趋势:融合化个性化开放性专业化4:三次评论高潮:1.维新时期《时务报》2:20世纪30 40年代大公报社论3:90年代至今 三新闻评论的结构与原则 新闻评论的逻辑方式:1 .归纳式 2 .演绎式 3 .递进 4. 并列 5 .比较 评论的结构:1.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引论本论结论 四新闻评论选题与立意 新闻评论选题:1 .选题来源:国家政策新闻报道受众提供专门策划2 .选题分类:(1)按照作为选题对象的新闻事实发生的有无规律性划分,可分为常规性和突发性。(2).按照评论的内容设计的具体领域不同,分为政治. 经济.文化.体育等 新闻评论的立意:1 准确性:立论要符合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能够解释事物的本质,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准确性是新闻评论的前提。2 .新颖性:见解新颖,论点新颖,给读者以思想启迪,给实际工作以思想启示。 3 .有深度: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尽可能对事物的变化与运动有规律性的认识。 4 .预见性: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或一个初入端倪的事物中,透出现象见本质,或预测事物进程。 5 .建设性:对于某些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从揭露问题入手,认识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五新闻评论论证 基本方式:1、立论:(1)例证(2)分析(3)引证(4)反证(5)比较(6)喻证 2、驳论:(1)驳论题(2)驳论据(3)驳论证 六评论语言 新闻评论语言的基本特征:1、符号: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

例谈申论最佳的六种标题形式

例谈申论最佳的六种标题形式 “题好文一半,画龙需点睛”。 好的申论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考官眼前一亮,博得阅卷人的青睐。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如何写出一个好标题呢? 1「对仗式标题」 这类标题使用率最高,也最好用,成为考生乐此不疲使用标题的模式。要注意的是最好在对仗中内容上写出新意。对仗式标题的特点是结构对仗、词性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相互联系的两个词组或短句工整、成对地排列。以光明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为例,《摇落的是樱花丢弃的是文明》这一标题用对仗的动宾词组搭配,既说明了具体事件,又亮出了文章观点,是一个文风简洁、语言规整、主题鲜明的好标题。借用这种“动词+的是+名词”的标题模式,可以派生出许多标题。 比如: 对当前大数据杀熟、某社交巨头用户信息泄露等热点事件,可起这样一个标题—— “打开的是‘后门’,走失的是信任” 前半句介绍事件、说明重点,后半句简要评论、点明文眼,既直白明快,又有层层深入之感。 再如: 《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提升境界》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2「递进式标题」 递进关系是指能够表示在意义上进一层关系的,且有一定逻辑的词语。词与词之间必须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表示递进的关联词有:更,进而,走向、不仅……还……等。比如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从____走向____”,这两个词之间有递进的关系,大家可作为固定模板去记。在写作中可以替换为:从“会花钱”走向“花好钱”,从“今天”走向“未来”等。 再如: 《从感动到行动》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要“开门”,更要“进门”》 《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3「比喻式标题」

第1-3章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学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学科、定义、学习的意义 ※新闻评论与新闻评论学的不同 社会——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学 (一)就新闻评论这一学科而言,在中国大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这个观点以新闻评论专著的出版为界定标准: 上海报人程仲友1947年9月出版《新闻评论学》 台湾报人林大椿1978年7月出版《新闻评论学》 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1985年12月出版《新闻评论教程》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新闻评论教学专著。 (二)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的定义: 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学科。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与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它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新闻评论学的目的是探索新闻评论的运用规律,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指导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 注意:这一观点直接点明了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显著区别是立场的鲜明性。这一点东、西方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共产党)的喉舌。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评论,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当然,有的评论或者更多的评论并不直接论述政治问题和政治事件,但也尽量要求从政治思想的高度思考问题。 扬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所下的定义: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宽泛,它是有关于新闻评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主张。 丁法章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定义为: 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新闻评论学与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实践性。 学习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第一,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新闻的类型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无论如何分类,新闻评论都是独立存在的。 二分法:叙述类与评论类 三分法: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文艺作品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填空 1毛泽东批判电影《武训传》是诬蔑(中国革命)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 2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在建国之初首开了混淆(文艺问题与政治问题)用(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代替(文艺批评的恶劣先例)。 3胡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4小陈一家英雄性格的核心是(对革命的赤胆忠心)。 5黄新英雄形象核心:(对党和组织的无限忠诚)。 6《红旗谱》最突出思想成就是(成功塑造三代农民英雄形象)。 7朱老忠作为第二代农民英雄特有的思想性格(学会了做人必要地等待和忍耐,并积极寻找新的斗争方法和道路) 8《红旗谱》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9《三里湾》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民族化大众化风格) 10中国当代诗歌选择的是一条(民歌加古典)的发展道路。 ※11中国当代诗歌核心观念是(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相结合)这样一种泛政治化。 ※12中国当代诗歌主要诗歌体式一是(强调对生活的再现,纪实的诗)二是(直接呼应政治运动的政治抒情诗)。 ※13中国当代诗歌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为(赞歌)(颂歌)和(战歌)。 14中国当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突出特点是(用“大我”的共性代替“小我”的个性)。 15郭小川诗歌创作除早期尝试以外主要经历了(爆发期)(探索期)(成熟期)以及后期几 个主要阶段。 16郭小川诗歌创作道路的突出特点(战士诗人的自觉意识和定位)。 17长诗《放声歌唱》主题就是(歌颂祖国建设新貌)歌颂(领导着建设的党和领袖)。 18杨朔散文通常一边(描写景物)一边(刻画人物),并将二者巧妙联系起来,从而创造 出所谓诗得意境。 19刘白羽散文给人的整体审美印象是(宛如进军的号角,高亢嘹亮,但有时不免显得刺耳)。20杨朔散文给人的总体审美印象(犹如一个精巧的手工艺品,玲珑剔透,但失之匠气)。 21《茶馆》最突出的外部表现特征是(空前的时间跨度与人物含量) 22归来诗歌第一个特点的作品;艾青的《在浪尖上》、《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穆旦的《演 出》公刘的《伤口》赵恺的《我爱》流沙河的《故园九咏》、邵燕祥《记忆》胡昭《山恋》。 23.解放区的文学传统是(战争文化)规范下的文学创作。 24.《青春之歌》对于当代文学史的最大贡献是(以细腻的笔法塑造了多种类型的知识分子 形象,特别是较为成功的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 25.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论 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过去长期使用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 26.社论根据第四次文代会精神,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针)确立下来。 △27.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自此,全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 论。

新闻评论写作自考记忆要点

新闻评论写作识记要点100 1.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主要任务:通过评说阐明评论者意见、观点、主张,表明立场和态度。 2.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类信息:一是事实信息,二是意见信息。前者的载体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后者的载体是新闻评论,“说事实的话”。 3.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时新性、针对性、倾向性、思辨性、广泛性。 4.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是针对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及时表达的观点和见解,表现形式各异的文本(文体、体裁、节目形态等)是其载体,不同介质的新闻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网络和新媒体等)是其传播渠道,广泛地传播新的意见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是其主要任务和根本宗旨。 5.不同类别新闻评论:时政类评论、经济类评论、法制类评论、军事类评论、体育类评论、娱乐类评论。 6.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和社会作用:发言表态,阐明基本立场观点;表达诉求,反映公众意见与呼声;解惑释疑,增进理解,维护社会稳定;针砭时弊,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激浊扬清,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7.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他和恩格斯一起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列宁的政论文章经常发表在《真理报》上。 8.普利策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了“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李普曼是美国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政论家,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担任《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

9.“社论版对页”和“言论/社论版”这两种模式,长期引领报纸评论的国际潮流。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开始兴盛,如“脱口秀”(talkingshow)。 10.唐朝就有的“邸报”,始终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原因是:首先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媒介,只是一种“官文书”。传教士主办的中文外报,最先出现新闻评论的萌芽——早期的中文报刊评论。 11.鸦片战争前最有影响的一份中文外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冲破了“言不论政”的藩篱。外国主编长期聘用中国文人做“记室”,自己口授文章,由“秉笔华士”记录大意。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是中国报刊评论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循环日报》以政论着称,王韬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12.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是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被称为“时务文体”(梁主办的《时务报》)。梁启超创办《时报》,使得“时评”开始出现和风行,时评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报刊评论的主流由政论向新闻评论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13.1913年“癸丑报灾”,无数报刊被查封,许多报人惨遭杀害;1914年,袁世凯公布钳制舆论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8年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4.四大着名副刊有北京的《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蔡和森主编《向导》,恽代英、萧楚女主编《中国青年》。毛泽东创办国民党中央刊物《政治周报》,瞿秋白主办《热血日报》。

新闻评论word整理版

新闻评论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 各类媒体急需新闻评论人才。 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世界处于动荡之中。新闻媒介在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之中,对瞬息万变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问题,要亮明自己的旗帜,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评论,失去自己的个性,新闻媒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欧美早期报纸,大都以“时报”、“邮报”、“电信报”命名,这些报纸以记载新闻为主,并无评论。 评论出现于报章,据台湾出版的《新闻论》(钱震著)一书中说:英国人狄福首先把新闻与评论“印在一个出版品中,这个出版品,就是他于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评论报’”。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时,着眼点不是新闻,而是利用报刊的论说去呼吁变法维新。因而中国报刊有一个“以政论为本位”向“以新闻为本位”的发展过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4年在香港发行的《循环日报》,主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 之后,维新派政论家梁启超,以主编《时务报》闻名遐尔。他的政论呼风唤雨,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当时的报馆和电台,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的很。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确实战胜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舆论工具。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样一篇新闻评论,敲响了开场锣鼓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民主政治,继续解放思想。 广东提出,解放思想,首先从解放表达开始。 人人都有信息知情权,更有言论表达权。 新闻评论员是思想最活跃、最有真知灼见的人。 当今社会,飞速变化,错综复杂。面对扑朔迷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情况,更需要了解有关的看法和见解,以便由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关系着媒介的生死存亡。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评论 众说纷纭,“旗帜”共识。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既是论说文中的新闻体裁,又是新闻体裁中的论说文、政论文。是两栖文体。 ●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不仅是一种文体,而且是多符号的表现形式: ●报刊评论运用文字符号, ●广播评论运用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的声音符号, ●电视评论运用声音和图象的配合符号。

新闻评论复习提纲

1.选择10*2‘2。名词解释3*5‘3。简答2*5‘ 4.分析题3*5‘ A 分析一篇评论开头结尾的特点 B 分析一篇评论的论证方法5、编者按写作1*10‘6、短评写作1*10‘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传媒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等阐明自己观点、立场与看法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是政治倾向性很强的新闻作品,通常反映新闻传媒或者作者个人所代表的国家、政党、社会集团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它被认为是新闻传媒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中重要的体裁有社论、政治评论专栏和来论(读者、听众、观众的来信、来电等)。 新闻评论的要素:新闻评论是论说文的派生体裁,它的要素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要素。这就是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 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它明确地表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对同一事物或问题,因为立场、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看法,我们应该容许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碰撞。 论据:所谓论据,就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即摆事实、讲道理。 1.事实性论据:就是用事实作为根据、证据。它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 2.理论性论据: A.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真理、科学的理论 B.国家的法律、法令 C.历代名人的权威性言论 D.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普世的价值观 E.古今中外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等。 论证: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论证的任务,就是使论据能够突出地说明论点,帮助读者理解论点的意义,相信论点的正确。 五、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 在新闻评论里,论点是灵魂,起统率全文的作用;论据是血肉,它证明论点的正确;论证是骨骼,它是联结论点与论据的桥梁和纽带。 标题的功能: (一)评论标题的功能 1.体现中心论点 新闻事件:福州25名青年长跪闹市募捐救同学。 评论标题:《生命是最大的尊严》;《呼吁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2.规定论题的范围 新闻事件:去年9月,一句“有人体炸弹”的谣言,导致伊拉克底格里斯河的大桥上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大家纷纷逃生,桥上布满了逃难者和死难者的拖鞋。 新闻标题:《从伊拉克踩踏事件看我国公共安全隐患》 3.表明作者的倾向 标题举例:《贫困生不能剥夺用手机的权利》; 《封堵学校是违法行为》;

光明日报最新时评

光明网9月最新时评文5篇,多读多记写作有话说! 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2、起诉讹人者,了断个人恩怨也是捍卫公道人心 3、抑郁症不是猥亵丑行的挡箭牌 4、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5、批评滴滴、自如,不是为了回到黑车、黑中介时代 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阅读提示】中国游客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文化和旅游部高度关注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光明网评论员:中国游客曾先生及父母赴瑞典旅游,却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和驻瑞典使馆高度关注在瑞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已就此事向瑞方提出严正交涉。而瑞典当地警方回复称,此案的调查工作已交由检方负责。 围绕此事的舆论争议相当激烈,它很大程度源于前后的信源变化。以曾先生为第一视角的初始版本提到,曾先生及父母凌晨抵达当地预定酒店,未到入住时间,请求旅店让他们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被拒,被要求“立刻滚出去”。警方前来执法,曾先生说明父母身体情况并出示服用的药品,依然被“拖出酒店,扔在地上”,并被带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 这个最初的版本,隐去了冲突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游客外国无故受辱、被歧视的信息模型,也引发了很多对瑞典警方的批评。 不过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舆论出现了一定的“反转”。比如下午入住是当地的惯例,大堂区属于酒店空间,有权拒绝曾先生一家三口的请求,并要求离开;“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也存在夸大,实际离市中心五六公里,不是荒郊野岭,而是世界文化遗产,附近的教堂也接待收容。而流出来的现场执法视频中,两位瑞典警察将家属抬出酒店,但未见有殴打。除了呼天抢地的喊叫外,曾先生在一段视频中,还存在故意摔倒的嫌疑。 新曝光的细节,让一些支持者转而批评当事人。不过目前整个事件的细节依旧不算清晰,流出的视频只是片段,曾先生和酒店如何交涉也是未知。但论情论理,曾先生父母年迈、身体有疾,哪怕举止过激,警方完全可以提供更人道的安置措施,努力平息事态,而非激化矛盾。后续的反转,固然能分担瑞典警方的部分责任,但受到批评依旧不算太冤。 这两年国人出国游变得普遍,在海外发生纠纷的案例也变多了。出现摩擦往往是对国外的规则和文化缺少尊重所致,比如公共场所吵闹喧哗,违反规定拍照、饮食等。这些行为在国内一些场合可能会被默许,但放到海外,未必会被纵容。而且,置身海外非但不会让国人被区别优待,负面行为举止还可能被放大。此次网友倒戈,也颇有倾泻这种不满的因素在其中。 所谓入乡随俗,就是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基本的预判。从这点上来看,当事人违背酒店意愿逗留,在视频中还吵闹叫嚷,属于过度维权。而且事后刻意隐瞒甚至刻意夸大部分信息,以此来换取网友的支持,此等逻辑其实是裹挟舆论。如果真心想诉诸公义,寻求妥善解决,那就应该完整呈现信息。所以本次风波也提醒广大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特别是在规则意识强、执法刚性不留情面的地方,更得有规则意识。 这里要重申一点,公民海外遇到纠纷,国家不是遮羞布,也不会不讲是非,一味偏袒护犊。但是具体到这起事件,对权力寄予更高的要求,也应该是基本的评判逻辑。鉴于此,瑞典警方仍然应该为处置不人性承担责任。目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官网已经发声,要求瑞典警方对事件进行彻查,及时回应当事中国公民提出的严惩、道歉、赔偿等

7.《光明日报》社历任社长、总编辑

《光明日报》社历任社长、总编辑 ※光明日报社(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副部级) 历史沿革: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创刊,是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1953年1月,《光明日报》改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主办。1957年6月,反右开始不久,《光明日报》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1966年6月,《光明日报》改属《红旗》杂志社领导。文革期间,先后由军管组和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担负社长工作,临时工作小组负责人担任总编辑职责。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1994年8月,明确规定《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副部级单位新闻机构。 历任光明日报社社长 历任光明日报社社长 章伯钧 第一任 1949.06-1957.11 54-62岁 武昌高等师范、德国柏林大学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创始人 之一 1895.11.17-1969.05.17 享年74岁 安徽枞阳人 杨明轩 第二任 1957.11-1967.08 66-76岁 北平高等师范学院 1942年加入民盟1891.06.13-1967.08.22 享年76岁 陕西户县人 王化南 第三任 军管会主任 1968.10-1969.10 少将 原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处 长 刘同新 第四任 军管会主任1968.10-1975.05

莫艾 第五任 临时小组组长、《光明日报》 负责人 1973.08-1976.10 56-59岁 上海政法学院肄业 1947年入党 1917-2006 享年89岁 江苏泰兴人 刘西尧 第六任 临时小组组长、《光明日报》负 责人 1976.10-1977.01 60-61岁 少将 国立武汉大学 1937年入党 1936年参加革命 1916.4-2013.8.24 享年97岁 湖南长沙人 现为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 长 范戈 第七任 临时小组组长、《光明日报》 负责人 1977.01-1982.11 59-64岁 1936年入党 1918-2006.08.03 享年88岁 山西夏县人 历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