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11.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股三角位于股前区上1/3部,为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腹股沟韧带,外下界是缝匠肌,内下界是长收肌内侧缘,前壁是阔筋膜,膜后壁是髂腰肌、耻骨肌及其筋膜。内容物: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鞘及其内容(股鞘被纤维隔分为3个腔,外侧是股动脉,中间为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

12.股环femoral ring:股管上口称股环,呈卵圆形。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是股管向上通腹腔的通道,并被覆股环隔和腹膜,形成股凹。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经股环穿股管由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

13.踝管malleolar canal:由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围成的管状结构。屈肌支持带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形成四个骨纤维性管。从前向后依次容纳:(1)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2)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3)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4)足母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临床意义:踝管是小腿后区与足底的重要通道,感染时可借踝管相互蔓延。某种原因压迫踝管内容物会形成“踝管综合症”。

14.梨状肌下孔:梨状肌穿坐骨大孔与其下缘间形成梨状肌下孔。穿行结构: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8大结构。

15.股管femoral canal:股鞘内侧腔形成股管,为漏斗状的筋膜间隙,长1~1.5cm,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股管的境界:上口为股环;下端为盲端;前壁从上到下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和股鞘内侧壁,外侧壁是股静脉内侧纤的维隔。

16.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伸,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成血管鞘。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把股鞘分为3个腔,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

17.腘窝popliteal fossa:位于膝关节后方的菱形凹陷(一顶一底四壁)。腘窝上外界为股二头肌肌腱,上内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顶部为腘筋膜,底部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腘窝的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外上界有腓总神经。

18.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外侧为肌腔隙。前届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界为髂骨,内侧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临床意义: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症状。

19.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为血管腔隙。前届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为髂耻弓。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20.隐静脉裂孔saphenous hiatus: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扩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其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裂孔外缘锐利,上端位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其形状呈镰状,因此又称为镰缘。

21.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四对脑神经(IX~XII),共同形成腮腺床。

22.头皮:覆盖在颅顶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前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被合称为头皮。

23.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位于下颌支和翼内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记相通。前邻颊肌,后为腮腺。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临床意义:下牙槽神经阻塞,即注射麻醉药液于此间隙,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24.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有以下特点:(1)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称许多小叶;因此腮腺化脓形成多个散在小脓灶,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2)腮腺鞘浅层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25.翼点pterion: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到暴力击打易发生骨折,伴有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6.剑肋角xiphocostal angle:剑突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部位之一。

27.锁胸筋膜clavipetoral fascia: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为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锁胸筋膜,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28.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在壁胸膜反折处,即使深吸气,肺也不能深入其间,这些部位是胸膜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成半环形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时深度约5cm,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29.肺根root of lung: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肺门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肺根内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为VA支、自上而下左为A支V、右为支AV,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后上方有奇静脉弓(右)或主动脉弓(左)。

30.胸腺三角: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上段和下段彼此分开,形成上、下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区称胸腺区或胸腺三角,内有胸腺;下区称为心包区,内有心包和心。

31.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32.食管下三角: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份。

33.动脉导管三角triangle of ductus arteriosus: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肺左动脉围成动脉导管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动脉导管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34.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腹直肌鞘是包绕腹直肌和椎状肌的纤维组织,由三块扁肌及腱膜组成,腹壁上下血管在内行走、分支并相互吻合。鞘分前、后两层,前层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后层是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前方,因此腹直肌在此形称游离的下缘,即为弓状线。

35.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是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性裂隙,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分。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并与之平行,长约4~5cm,有两口四壁。

36.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肌腱相互融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部分人以两肌结合而非腱性融合,可称联合肌。

37.Hesselbach三角(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比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

38.Calot三角(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脏面三者围成。胆囊动脉于Calot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临床上常作为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9.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Vater壶腹):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其周围及附近有括约肌并向肠腔内突出,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借乳头小孔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40.肾筋膜renal fascia(Gerota筋膜):肾的被膜有三层,自外向内依次是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肾筋膜质较坚韧,分前后两层(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对肾有一定固定作用。由于肾筋膜下端完全开放,当肾壁肌薄弱、周围脂肪减少或有内脏下垂时,肾可以向下移动,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如果发生肾积脓或有肾周围炎时,脓液可以延肾筋膜向下蔓延。

41.胃床stomach bed: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42.McBurney点(麦氏点):阑尾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也可以用左右髂前上棘的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Lanz点(兰氏点)。

43.听诊三角:听诊三角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是听诊背部呼吸音最清晰的部位。

44.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腰下三角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背阔肌下缘围成,意义: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可形成腰疝,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区会有压痛。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Alcock管即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壁上,闭孔内肌的表面闭孔筋膜上的一个管状的矢状裂隙、由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形成的裂隙.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三者围成;为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Camper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浅层,为富含脂肪组织的脂肪层,与邻近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 Heister瓣为近胆囊颈侧的胆囊管内面的螺旋状黏膜皱襞,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流入与流出.当此瓣因炎症而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可致胆囊积液.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Mcburney点即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pelvic diaphragm即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上、下筋膜构成,有肛管通过. perineum即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Scarpa 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深层,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在前正中线附于腹白线,向下在腹股沟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阔筋膜,在两侧耻骨结节之间向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 鼻烟窝位于腕外侧和伸肌支持带的远侧,当伸、展拇指时,在桡骨茎突后下方呈一远侧的三角形凹陷. 臂前骨筋膜鞘臂前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的骨筋膜鞘,内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以及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 边缘动脉由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而成,由此发出直动脉,布于结肠壁. 肠系膜根肠系膜根:为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齿状韧带软脊膜增厚并在脊髓两侧向外突,形成的三角形结构称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齿状线是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耻骨梳韧带为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构成股环的后界. 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是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沿骶正中嵴向下的孔. 骶角骶角是骶骨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第二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间、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反转韧带为腹股沟管皮下环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过精索深面与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返转附着于白线的部分.肺根为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表面包以胸膜. 肺韧带为肺根下方脏胸膜和纵隔胸膜相互移行部分的双层胸膜结构.它上连肺根,下达肺下缘,呈冠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为沿腹直肌外缘的弧形线. 腹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或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脐上宽、脐下窄(约1~2cm),坚韧而血管少,有血管、神经穿过的小孔或裂隙.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即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外侧脚、内侧脚和脚间纤维等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以一横指(1.5cm)处形成的卵圆形开口. 腹股沟管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 腹股沟镰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结合所形成的结构,若两者以肌性结合则称联合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内侧1/3的构成. 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内侧的凹陷.其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为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而成的结构,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 腹股沟外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外侧的凹陷.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斜疝.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

解剖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 1、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 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3、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 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 骨盆界线的组成。 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 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

与脊柱之间围成的孔称为主动脉裂孔,其内有降主动脉 和胸导管通过。 8、M 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 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10、Calot三角(胆囊三角):有胆囊管、肝总 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 动脉的标志。 1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的胸 膜隐窝,左右各一,整体成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 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于此。 12、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 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肾蒂。 1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 的夹角称为肾区,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 击痛。 14、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 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X一XII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生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林巴结等。 2. 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 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pteryoid venous plexus 位于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丛的形成。并收纳相应区域的静脉血,翼静脉丛汇合成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经过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位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5.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6.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al space 是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与咬 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互交通。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7. 舌下间隙:subli ngual space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8. 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9. 帽状腱膜下间隙:为一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此隙范围较大,向前可至眶上缘;向后达上项线;两侧达上颞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腱膜下隙出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

人体解剖重点名词解释.简答

关节:间接连接又称关节,其特点是骨与骨之间借膜性互相连接,其间有腔隙及滑液,有较大的活动性。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紧密窄隙,内含有少量滑液。 椎间盘: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肋弓:第8~10对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是依次连于上一个肋软骨,形成一对肋弓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的凸向前方的横行隆起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等。 咽峡:由左、右腭舌弓(或腭帆后缘和两对腭弓)与舌根共同围成的通道。 皮下环: Treitz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一条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固定于腹后壁的十二指肠悬韧带,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此点为麦氏点。 齿状线: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的一锯齿状环行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 肝门:肝中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以及神经和淋巴管通过的横沟。 弹性圆锥:又称环甲膜,为圆锥形弹性纤维膜,其下缘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张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 声带:喉腔中前庭襞和声韧带、声带肌三者合称声带。 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是膜间部;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是软骨间部。是喉结核好发部位。 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临床上通常把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合称为下呼吸道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之处 肺根: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被结缔组织包绕所形成的结构, 称肺根。纵膈: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为肾门。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部位。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睾提肌:来自腹内斜肉和腹横肌,呈伴状排列,可以反射性的上提睾丸。 精索:是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管延至睾丸的上端。主要成分是输精管、睾丸动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X一XII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生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林巴结等。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翼静脉丛:pteryoid venous plexus位于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丛的形成。并收纳相应区域的静脉血,翼静脉丛汇合成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经过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位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5.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6.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al space是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互交通。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7.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8.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 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 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 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 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 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 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 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 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 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 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24.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2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版)

局解参考资料 面神经五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1】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2】鞘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许多间隔,分隔成许多小叶。 【3】临床特点:腮腺脓肿不易透过浅层,而易向 深层穿透形成咽旁脓肿。 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相邻共同形成腮腺床。 层次结构 (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前组(内外侧两组) 内:滑车上A/V、滑车上N 外:眶上A/V、眶上N 外侧组:耳前组颞浅A 、颞浅V 、耳颞N 外侧组:耳后组耳后A、耳后V 、枕小N 后组:枕A 、枕V 、枕大N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意义: 1.神经分布重叠,局部麻醉时应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2.头皮单纯切开时应作放射状切口 3.取皮瓣时其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神经主干,利于皮瓣成活和保留感觉功能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特点: 1.范围较广(眶上缘→上项线),移动性较大 2.结构疏松,头皮撕脱伤多发生在此 3.此层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4.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 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海绵窦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相邻,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翼点:是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颈部 1.浅层(封套筋膜) 上下:附于头颈、胸交界后:附于项韧带、C7棘突 前:前正中延续,紧贴于舌骨。两侧: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形成肌鞘。 2.中层(气管前筋膜)分二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中层向前下部覆盖气管,即气管前筋膜;后上方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颊咽筋膜。 3 深层/椎前层(椎前筋膜) 4.颈动脉鞘 颈筋膜在颈部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A、颈内A、颈内V、迷走N等形成的筋膜鞘 5颈筋膜间隙(1)胸骨上间隙(2)气管前间隙(3)咽后间隙(4)椎前间隙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总汇(名解_大题_案例分析)(免费)

我是免费 1腮腺床(parotic bed):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 2、翼丛(pterygoid plexus):是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在翼内,外肌与颞肌 之间。 3腋鞘(axillary sheath):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周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腋鞘,亦称为颈腋管,向上与颈部椎前筋膜相延续。 4、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 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5、胆囊三角(Calot triangle)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6、尿生殖膈: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和会阴横深膈,尿道括约肌共同构成,其前份形成会阴横韧带。 7、会阴中心腱:亦称会阴体,它由尿生殖膈后缘正中央与肛门括约肌前段结合而成,为上续直肠膀胱隔下缘的膜性结构。有会阴诸肌附着于其浅面,共同对盆底起支撑作用。 8、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为肱骨外科颈,孔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通过,和前方的旋肱前动脉相互吻合。 9、腋鞘(axillary sheath):腋腔内除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外,主要还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和腋淋巴结群。腋腔内神经血管干都被筋膜包裹在一起,称腋鞘。 10、腕管:屈肌支持带与深面的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腕管里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分别被屈肌总腱鞘或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或桡侧囊包绕。正中神经由两者之间进入手掌。 11、股鞘(Femoral sheath): 是腹部筋膜延伸到股部形成的漏斗形筋膜鞘。包裹股动脉股静脉上端腹股沟深淋巴结。上宽下窄。前壁由腹部筋膜延伸。后壁为髂筋膜。股鞘长3~4厘米;被两个纵隔分为外中内三格。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股静脉;内侧格形成股管。 12、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后壁(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内容(神经动脉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等结构)收肌管(缝匠肌下管):前壁(缝匠肌肌腱膜)外侧(股内侧肌)后壁(长收肌及大收肌)上口界(股三角尖)下口(内收肌腱裂口)内容(股动脉、股静脉、隐神经、股神经内侧肌肌支、膝降动脉) 13、踝管(Malleolar canal): 屈肌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共同形成踝管内容由前到后(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姆长屈肌腱) 14、脊肋角:是指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肾位于该角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15、硬膜外隙: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间隙,其内有脂肪,椎内静脉丛,脊神经根等,临床上附于枕骨斜坡,有防止齿突后移,保护脊髓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海绵窦: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 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颈动脉三角: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 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 1 ?翼点(pterion )额骨、顶骨、颞鳞和蝶骨大翼四骨连结的骨缝呈“H”形,此部位称为翼点,此部骨质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 过。 2、蝶鞍( sella turcica )位于颅中中间部蝶骨体上方, 蝶鞍中间的凹窝为垂体窝. 3、翼腭窝( pterygopalatine fossa )为不规则的窄隙,后方为翼突,前方为上颌骨体, 内侧为垂直板,下部移行为翼腭管, 借腭大孔、腭小孔开口于硬腭,经蝶腭孔于鼻腔相通,经圆孔向后通颅中窝,借翼突根的翼管向后大到达颅底的破裂孔,经眶下裂通眼眶经翼上颌裂通颞 下窝。 4前囟、(anterior fontenelle )位于矢状缝前端的呈菱形的由结缔组织膜充填的结构为前囟,前囟在出生后1~2岁闭合。 5 角膜( cornea )眼球外膜的前1/ 6 ,无色透明,曲度较大,由弹性。角膜内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故有异物或病变时,疼痛明显。 6、巩膜静脉窦( sinus venosus sclerae )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成环状的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中回纳于血管的途径。 7、虹膜( iris )为血管膜的最前部的圆盘状的薄膜,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二者借瞳孔相互交通。 8、视网膜( retina )在血管膜内面,由两层构成。外层时单层细胞的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组成的神经层,其内外两层易分离,临床上称视网膜脱离。 9、黄斑(macula lutea )位于视神经盘颞側月3.5mm处,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 10、视神经盘( optic disc )视网膜视部前份较薄,后部较厚,在其内面的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隆起,盘的边缘略突,中央凹陷有视网膜中动、静脉穿过,其中央处无感光细胞称盲点。 11、晶状体( lens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前方,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 12 .鼓室:venous sinus of sclera位于颞骨岩部中的不规则间隙,由岩部、鳞部和鼓部围成。鼓室的6个壁:(1)上壁:鼓室盖,为一 骨薄板,分隔在鼓室与颅中窝间。中耳感染可经此处侵入颅内。(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颈静脉窝的一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 起始部。(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前壁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有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 开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中耳炎易由此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小房引起乳突炎。(5)外侧壁:主要由鼓膜形成, 又称鼓膜壁。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由于该部缺少纤维组织,常可因炎症而致此部出现穿孔。(6)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有内耳的外侧 壁形成,前庭窗的后上方有行隆起,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处骨质薄,甚至缺如,因此中耳炎可能波及面神经。 13. 咽鼓管:auditory tube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外1/3 为骨部,内2/3 为软骨部。(小儿的鼻部炎症易循此管入鼓室,咽鼓管咽口平时关闭,当吞咽,哈欠时腭帆张肌使其张开,空气进入鼓室) 14. 乳突窦:mastoid antrum 有称鼓窦,为鼓室后上方较大的含气腔,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内侧与面神经管水平部后端及外半规管相邻,外侧即为外耳道上三角的深面。 15. 耳蜗:cochlea 位于前庭前部,底向后方为蜗底。头向前外方为蜗顶,对鼓膜张肌半管。 16. 螺旋器:spiral organ or corti 's organ 位于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由感觉细胞、各种支持细胞,神经纤维和盖膜组成。 17. 灰质:gra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细胞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 18. 白质: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 因髓鞘含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19.皮质:cortex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 20. 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21. 神经节:ganglion 在周围部,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加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为内脏运动神经节。 22. 神经纤维束:tracts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 23. 神经:nerve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24.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 是脊髓颈部的膨大部位,位于C4~T1 之间,它的出现与上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上肢。 25. 腰骶膨大( lumbosacral englargement )是脊髓腰骶部的膨大部位,位于L2-S3 之间,它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发出纤维到达下肢。0 26.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腰骶膨大是脊髓全场的两个梭形膨大之一。自第2腰节至第 3 骶节。该处膨大的出现与下肢的形成有关,该处的神经细胞数目较多,发出神经纤维到达下肢。 27. 脊髓圆锥( medullary cone ):是指脊髓下端迅速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自此处向下则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28. 马尾( cauda equine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 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在脊髓圆锥的下方包绕于终丝周围犹如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头部 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 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 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 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汇总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1.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内侧区倒置的三角形间隙,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侧缘围成。其内有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通过。 2. 股鞘 (femoral sheath :在股三角内, 可见自腹横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 包绕股动脉, 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即为骨鞘。 3. 股管(femoral canal :骨鞘在矢状面上被筋膜分成三份,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为股管。 4. 股环(femoral ring :股管的上口即为股环,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5. 肌腔隙 (lacuna musculorum :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 内侧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6. 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 :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 (陷窝韧带 ,外界为髂耻弓。其内有骨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7. 收肌管(adductor canal :又称 Hunter 管,位于股中 1/3段前内侧,外侧壁为股内侧肌, 内侧壁为大收肌,前壁是缝匠肌以及股收肌板,下口为大收肌腱裂孔, 其内有隐神经、股血管通过。 8. 腕管(carpal canal :由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的骨筋膜鞘。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拇长屈肌腱共 9条肌腱、正中神经、桡侧囊、尺侧囊通过。 9. 尺侧腕管 (ulnarcarpal canal :腕横韧带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 与腕掌侧韧带远侧份围成,内有尺神经和尺血管通过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三者围成;为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Camper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浅层,为富含脂肪组织的脂肪层,与邻近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Mcburney点即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perineum即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臂前骨筋膜鞘臂前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的骨筋膜鞘,内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以及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 齿状线是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耻骨梳韧带为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构成股环的后界. 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是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沿骶正中嵴向下的孔. 骶角骶角是骶骨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第二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间、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即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外侧脚、内侧脚和脚间纤维等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以一横指(1.5cm)处形成的卵圆形开口. 腹股沟管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 腹股沟镰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结合所形成的结构,若两者以肌性结合则称联合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内侧1/3的构成. 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内侧的凹陷.其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为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而成的结构,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其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器官结构以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腹膜间位器官即三面为腹膜所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膀胱腹膜内位器官几乎完全均被腹膜包绕的腹盆腔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胰尾和脾等. 腹膜鞘突为睾丸下降过程中,壁腹膜形成囊状突起,随睾丸一起至阴囊.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的远侧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闭锁形成鞘突剩件(鞘韧带). 腹膜外位器官仅前面为腹膜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的大部分、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等. 腹直肌鞘由三层阔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在弓状线以上分为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在弓状线以下,三层腱膜均参于腹直肌鞘前层的组成,缺乏鞘后层. 肝蒂肝蒂:为出入肝门各结构的总称,包括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 肝门位于肝脏面“H”形沟的横沟处,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胰壶腹由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成的管道,汇合处略膨大,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又称Vater壶腹, 弓状线即腹直肌鞘后层的弓状游离下缘,约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或脐下4~5cm处. 肱二头肌腱膜在肘窝处向上外止于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肘部深筋膜,其深面有肱血管、正中神经通过. 肱骨肌管又名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及肱深血管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