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16.14 KB
- 文档页数:6
无人直升机设计关键技术摘要: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无人机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飞机类型。
作为无人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无人直升机,因其结构紧凑、灵活的转换,盘旋,垂直起飞和降落,在低速低性能,高机动性和安全性等,形成了覆盖目标、情报、监视、战场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指示、指导和摧毁,电子干扰和对抗,灾难情况调查、气象观测、调查的土地和资源,测绘,地理信息动力巡逻和管道巡逻系统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任务产品。
然而,由于一些独特的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无人直升机的发展落后于无人机系统的另一个分支——固定翼无人机。
关键词:无人直升机;设计;关键技术;由于其结构紧凑、转场灵活、空中悬停、垂直起降、低空低速性能、机动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经形成了覆盖靶标、情报侦察、战场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指示、引导与摧毁、电子干扰与对抗、灾害灾情调查、气象探测、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测绘、电力巡线和输油管线巡线等军、民用任务领域的产品体系。
一、飞行控制与导航技术1.从飞行控制和导航技术来看,由于无人直升机作为受控对象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性、时变性等特性,是一种稳定性差、不易操纵和难以控制的飞行器。
所以目前飞行控制和导航技术是制约无人直升机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瓶颈,也是一项决定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的一项关键技术。
美军根据飞行控制与导航技术水平的高低,按照发展型谱把无人直升机的能力分类定义成十级,分别是:远程引导飞行控制能力、实时故障诊断与监控能力、飞行条件和故障的适应能力、机上航线再规划、集群配合、集群战术再规划、集群战术目标、分布式控制、集群战略目标和完全自主集群。
概括起来就是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与导航技术水平可分为四类:遥控飞行技术、自动飞行技术、自主飞行技术和智能飞行技术。
无人直升机遥控飞行需要地面人员操纵,按人工指令飞行,其中包括连续指令和离散指令控制飞行两种状态。
自动飞行需要预编程机载飞控系统,无人直升机按编定的程序指令飞行,具有自动导航功能,可按照程序设定实现自动起飞、航线飞行和着陆(舰)。
无人驾驶直升机无人驾驶直升机(简称无人直升机)具有独特的飞行性能及使用价值。
与固定翼无人飞机相比,无人直升机具有起飞着陆场地小、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使用灵活等一系列优点,在军民用的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有人直升机相比,无人直升机具有无人员伤亡、体积小、造价低等有人直升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无人直升机这些独特的飞行特点,使其在军用方面适合于在战场前沿、炮兵阵地以及驱护舰等狭小的场地上起降,它既可用于完成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称“IS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任务”,叉能够完成战损评估、通信中继和电子干扰等其它任务;在民用方面,无人直升机可使用来完成大气监测、资源勘探、交通监控、边防巡逻、电力线检测、森林防火、航拍等任务。
无人直升机最早出现于五、六年代,之后几十年中没有大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随着复合材料、动力系统、传感器、尤其是飞行控制等技术的发展,无人直升机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部门需要一种载荷在10-20 kg,可垂直起降,成本低,可在空中悬停及进行中低速飞行的飞行平台。
这种飞行平台的主要用途有,空中摄影、空中巡查输电线路、对地测绘、对地监视、实时图像传输等。
另外,这种飞行平台也应具有体积小,便于运输,便于使用维护的特点。
由于直升机较固定翼飞机而言,具有悬停等灵活、机动的飞行性能,因此大多数研究机构选用直升机作为微小型无人机的研究平台,此外,微型无人直升机还被广泛用作空中机器人研究平台。
同时源于这项技术在控制等领域的挑战性,因此微型无人直升机受到越来越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
目前美国、德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均展开了微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
其中美国主要是在DARPA、NASA、ARL 等政府机构以及洛克马丁等一些相关厂商的资助下,由众多研究机构开展微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计划。
卡耐基—梅隆大学微型无人直升机已于1998 年夏完成了NASA 资助的对加拿大北极圈的部分地区进行高精度的地图绘制的项目计划。
COVER STORY封面文章无人直升机设计关键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清华 张呈林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无人机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种,作为无人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无人直升机,因其结构紧凑、转场灵活、空中悬停、垂直起降、低空低速性能、机动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经形成了覆盖靶标、情报侦察、战场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指示、引导与摧毁、电子干扰与对抗、灾害灾情调查、气象探测、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测绘、电力巡线和输油管线巡线等军、民用任务领域的产品体系。
线和输油管线巡线等军、民用任务领域的产品体系。
但是,由于其特有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所以相对于无人机体系中的另一个分支——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的发展则比较滞后。
无人直升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研究无人直升机,到目前已有包括美国、Key Technologies of Unmanned Helicopter Design朱清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副教授、硕导,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直升机飞行力学与控制、直升机工程。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无人机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种,作为无人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无人直升机,因其结构紧凑、转场灵活、空中悬停、垂直起降、低空低速性能、机动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经形成了覆盖靶标、情报侦察、战场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指示、引导与摧毁、电子干扰与对抗、灾害灾情调查、气象探测、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测绘、电力巡COVER STORY以色列、俄罗斯、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在研究和生产无人直升机。
根据发展途径可以分为三类:(1)无线电遥控模型直升机飞行自主化,即在遥控航模直升机基础上增加自动导航功能,该类无人直升机起飞时重量较小,有效载荷不大;(2)有人直升机无人化,即直接将有人直升机改为无人直升机,或沿用有人直升机构型研制无人直升机;(3)摆脱常规直升机构型设计,充分发挥无人飞行器不受载人条件限制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飞行性能和对不同任务的适应能力。
直升机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与设想摘要:直升机是利用生物仿生学原理制造,具有其它类型飞行器所不具备的垂直起降能力,能在空中悬停,可实现超近距离低空飞行,对结构复杂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些特点也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飞行工具。
关键词:直升机;关键技术;发展前景;设想直升机是一种通过旋转机翼提供升力、推进力、控制力,能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其飞行原理、功能、用途不同于固定翼飞机。
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悬停、前后左右飞行、近地机动能力强等典型特点,因而在军事及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升机关键技术1、高精度气动分析。
飞行中的直升机旋翼和机身持续处于高度动态气动环境中,旋翼流速跨度大,可压与不可压流动并存,前行桨叶处于跨声速区域,桨尖产生激波,后行桨叶出现气流分离与动态失速现象,并且桨叶脱体涡、尾随涡、桨尖涡等螺旋尾迹复杂,旋翼流场存在强烈的桨涡干扰现象。
因此常规气动分析和设计方法仅能定性指导研究工作,需大量试验、试飞以完善和确定产品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用于直升机空气动力学计算的CFD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网格技术出现了结构化网格、非结构化网格、笛卡尔网格、蝇网格等,并从单一网格到并行重叠网格、嵌套网格、多网格、自适应网格,甚至多个异构求解器耦合,同时在算法上,采用自由尾迹模型、涡量输运模型等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模型。
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求解精度,并降低了能量耗散。
2、地面共振/空中共振。
直升机构型能简单看作以旋翼桨毂中心连接的两个振动系统。
异常激励后导致的地面、空中共振是直升机多发事故原因之一。
直升机桨叶摆振会导致整个旋翼的重心发生变化,旋翼重心绕旋转中心的转速与旋翼转速不一致,当其转速小于旋翼转速时,形成摆振后退型振动。
当这种摆振后退型振动与机体模态耦合,存在发生地面共振可能。
而随着无铰旋翼的应用,由桨毂力矩引起的机身振动频率若接近桨叶摆振频率,则可能引起空中共振。
空中共振需考虑因素多,包括桨叶挥舞、摆振、机体运动、空气动力等因素,是复杂的直升机动力学问题。
无人作战飞机的精确打击技术智能化和自动化无人作战飞机(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UCAV)是近年来军事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一种不需要人员搭载的飞行器,无人作战飞机在军事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其精确打击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无人作战飞机的精确打击技术智能化和自动化进行阐述。
一、精确打击技术的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精确打击技术在无人作战飞机上得到了显著的智能化发展。
首先,无人作战飞机的传感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其能够准确感知周围环境,包括敌人的位置、航线、战术等信息。
其次,配备了高精度导航系统和目标识别系统,使得无人作战飞机能够准确锁定目标并实施打击。
再者,搭载了高性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使得其能够自主规划飞行路径,并通过模拟与训练提高作战策略的准确性和智能化程度。
二、无人作战飞机的自动化打击技术自动化打击技术是无人作战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大幅提高作战效率和打击精度。
首先,固定目标的打击自动化实现了无人作战飞机对目标的自动定位和打击,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提高了作战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其次,移动目标的打击自动化克服了移动目标的高速、机动性等特点,通过实时目标跟踪和机动控制,能够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准确打击。
再者,自动化的打击决策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战场信息和情报,模拟分析并做出最优的打击方案,提高了作战效果。
三、无人作战飞机的应用前景无人作战飞机的精确打击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其在未来的战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无人作战飞机可以在高危险和复杂环境中执行战斗任务,保护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提高作战效果。
其次,无人作战飞机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适用于从事反恐、反海盗等特种作战任务。
再者,无人作战飞机的集成化应用,可以与其他战斗平台进行协同作战,形成无缝连接的作战网络,提高整体作战力量。
综上所述,无人作战飞机的精确打击技术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军事科技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中交通工具,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因此,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目前航空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就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算法和自主决策系统三个方面。
传感器是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搭载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直升机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这些传感器的种类包括高精度GPS系统、激光雷达、红外相机等。
比如,GPS系统可以提供直升机在空中的准确定位,激光雷达可以帮助直升机识别和避开飞行路线上的障碍物,红外相机可以帮助直升机探测到远距离的目标物。
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性能。
控制算法是指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用来处理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并实施各项指令的方法。
控制算法在保证直升机不发生意外或碰撞的同时,还需要满足航行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
通过对大量的飞行数据进行训练,使得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做出更加智能的决策。
自主决策系统是直升机无人驾驶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只是提供了无人驾驶的基本条件,而自主决策系统则是根据当前的飞行状态和任务要求,制定全局规划方案。
例如,当直升机遇到紧急情况时,自主决策系统可以快速响应并执行紧急避险措施。
同时,自主决策系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随时监控和干预直升机的行动。
除了研究现状,直升机无人驾驶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直升机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应用于高风险和复杂的环境中,如救援任务、交通监控和物资运输等。
通过无人驾驶技术,直升机能够在无人迹地带执行任务,降低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
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和难点技术分析无人直升机是一种机上无人驾驶的飞行器。
在导航方面,无人直升机使用自适应扩展卡尔曼算法(EKF),把IMU、地磁传感器、GPS、气压高度计和地形匹配高度计等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这样在恶劣条件下,如高震动和单一传感器数据不真实等情况下,也可得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数据,以此来保证控制命令的准确性。
在控制方面,无人直升机多使用了自适应鲁棒控制。
对风的切变、任务负载的突然变化等干扰有很强的鲁棒性,增加了飞控指令的有效性,以此来保证飞行的安全。
对机械磨损、任务负载、重心等变化有很强的自适应性,保证了飞行的精度和安全。
无人直升机可以进行速度控制也可以进行姿态控制,尤其姿态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恶劣条件下的飞行安全。
在电子平台方面,无人直升机使用在嵌入式领域广泛应用的的ARM硬件平台,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可以满足需要。
无人直升机可以实现自主起飞、自主降落、自主任务飞行和地形匹配飞行等功能,完全替代驾驶员飞行使其发展方向。
当然无人直升机也具有天生的缺点。
首先就是直升机的低飞行速度,气动、动力学和声学等各方面因素使常规直升机的飞行速度难以超越固定翼飞机,飞行速度低严重限制了直升机的使用和发展;二是无人直升机保护措施不如固定翼直升机,后者出现险情可开伞保护,即伞降回收:而前者一旦出现重大故障,损失基本无法换回,因为它有旋翼,无法实现伞降回收。
三是由于直升机本身结构的特点,使得无人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问题较复杂,无人直升机操纵通道多、耦合较强,是一种稳定性差、控制难的飞行器,其操纵和飞行控制要比有人驾驶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更困难;此外,无人直升机一般尺寸都较小,发动机功率也不大,因此速度和升限较低(一般速度﹤300km/h,升限﹤5000m),有效载荷较小,若用于军事,容易被对方定位,且应用范围有所限制。
2无人直升机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技术分析2.1直升机平台技术有人直升机已经有几十年的技术基础,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动力学建模问题、飞行控制问题等都与平台设计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从无人直升机系统研究的角度来看,平台技术仍然不可低估,只有将直升机平台设计与用户用途及使用环境、飞行控制、自主起降等紧密结合,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无人直升机系统,例如无人直升机的高抗风能力不仅需要先进的飞行控制算法,而且与平台本身的旋翼设计密切相关。
技术论坛TECHNOLOGY FORUM中国航班CHINA FLIGHTS35无人直升机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张学舟 王恩泽|陆军航空兵学院摘要:目前来说,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研发新一代无人直升机,就以往来说,无人机都是固定机翼,无论是在实战,还是科学调研中,这种固定翼无人机都曾取得不小的成就,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但是这种固定翼无人机却无法媲美无人直升机。
无人直升机具有起飞、着陆占用面积小,可垂直升降、空中悬停、空中巡逻、快速转变航向等优势,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武装、在交通执法监察、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也大有作为。
无人直升机除延续了传统的直升机优点外,最重要的是无人操控,实现精准驾驶。
无人驾驶节约了成本,保证了飞行员的安全,能执行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任务。
关键词:无人直升机;技术发展;无人驾驶在一定程度上无人直升机是人工智能的再发展,实现无人直升机驾驶技术,需要建立在很高的智能水准上,在进行除了进行事先的任务安排之外,工作人员不再需要再进行多余的操作。
无人直升机通过安装无人驾驶软件系统,就能够实现自动操作,完成有人驾驶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驾驶直升机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一些恶劣环境,人体的生理极限无法正常驾驶直升机,这时候都可以运用无人直升机驾驶技术,从高强度的科研任务,不夸张的说,在未来无人直升机驾驶技术可满足未来战争实现零伤亡的要求。
1无人直升机令人震撼的新技术1.1受限范围小,适应性强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无人直升机在动力学等技术尖点要求更高,性能更优越。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垂直升降,不受场地的限制,适应地理环境强,战争性性能强。
在极其狭小的地方进行垂直起降,具有良好的超低空和贴地飞行能力,无论近距离探测还是远距离跟踪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飞行能力出发,综合战斗素质高无人直升机为实现高难度空中作业。
例如空中悬停,垂直打击,在这两点固定翼无人机无法与之相比。
另外无人直升机在其速度控制方面做到精准明确。
在飞行过程中无人机可快、可慢、可空中悬停。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解析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在汽车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汽车的看法,也对交通安全、能源消耗和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开始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用于军用飞机的自动驾驶。
然而,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有限,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逐渐取得了一些突破。
1997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开发出了一辆能够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的汽车。
这是无人驾驶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首次成功应用。
200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组织了一项名为“达尔梅赛尔挑战赛”的竞赛,要求参赛车辆能够在没有人类驾驶员的情况下完成一段复杂的城市道路驾驶任务。
这项竞赛刺激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吸引了全球众多研究团队的参与。
从那以后,无人驾驶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进行研发,并相继推出了各种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无人驾驶技术也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并在一些城市进行了测试和试点应用。
二、关键技术解析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无人驾驶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各种传感器的集成和数据融合,车辆可以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道路状况、障碍物、交通标志和信号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是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
2. 地图和定位技术无人驾驶车辆需要精确的地图和准确的定位信息来进行导航和路径规划。
同时,准确的定位技术能够帮助车辆实时感知自身位置,和其他车辆进行协同驾驶。
GPS、惯性导航系统和视觉里程计等技术都是实现准确定位的关键。
3. 决策和控制技术无人驾驶车辆需要具备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周围环境和交通状况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
无人航空器实现高空飞行的关键技术无人航空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UAV)是指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远程操控,并在预设的任务规划下飞行的飞行器。
无人航空器的应用范围广泛,其中高空飞行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无人航空器实现高空飞行的关键技术。
一、动力系统无人航空器的动力系统是实现高空飞行的关键之一。
目前,无人航空器的动力系统主要分为内燃机动力和电动机动力两种。
内燃机动力是传统的动力方案,其优点是功率密度高,能够带动较大尺寸的飞行器进行高空飞行。
但是,内燃机动力系统存在噪音大、污染环境等问题。
电动机动力则更加环保,噪音低,但功率密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高空飞行的性能。
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电动机的功率密度和续航能力。
二、导航与控制系统无人航空器在高空飞行过程中需要准确的导航和控制系统。
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两部分。
GNSS可以实现无线电遥控和实时的位置定位,INS则能够通过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等参数实现飞行器姿态和速度的测量。
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舵机、陀螺仪和飞行控制器等,用于控制无人航空器的姿态和飞行轨迹。
如今,通过先进的算法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航和控制系统正在变得更加精确和可靠。
三、通信系统在实现高空飞行的过程中,无人航空器需要与地面站进行实时的数据通信。
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电频谱、天线系统和数据链等。
无线电频谱的选择对无人航空器的通信距离和带宽有着重要影响。
而天线系统则能够实现无人航空器与地面站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
数据链是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用于传输指令和控制信号。
无人航空器的高空飞行需要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来实现数据交互与远程控制。
四、材料与结构无人航空器的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其高空飞行性能。
材料应具备轻量化、高强度和耐高温性等特点,以降低其自重并提高飞行稳定性。
常用的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等,而新型的纳米材料和3D打印技术也为无人航空器的材料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第22卷 第1期 2004年3月飞 行 力 学FL IGH T D YNAM I CSV o l.22 N o .1M ar .2004 收稿日期:2003204201;修订日期:2003211201作者简介:彭延辉(197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旋翼空气动力学、气动噪声的研究;徐国华(19632),男,江西临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旋翼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噪声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220853(2004)0120001205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彭延辉,徐国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介绍了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系统组成和技术特点,重点讨论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发展无人驾驶直升机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无人驾驶直升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 键 词:无人飞行器;直升机;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V 27511 文献标识码:A引言 无人驾驶直升机(以下称无人直升机)是指由无线电地面遥控飞行或 和自主控制飞行的可垂直起降(V TOL )不载人飞行器,在构造形式上属于旋翼飞行器,在功能上属于垂直起降飞行器。
近十几年来,随着复合材料、动力系统、传感器、尤其是飞行控制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无人直升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人直升机具有独特的飞行性能及使用价值。
与有人直升机相比,无人直升机由于无人员伤亡、体积小、造价低、战场生存力强等特点,在许多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无人直升机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朝任意方向飞行,其起飞着陆场地小,不必配备象固定翼无人机那样复杂、大体积的发射回收系统。
在军用方面,无人直升机既能执行各种非杀伤性任务,又能执行各种软硬杀伤性任务,包括侦察、监视、目标截获、诱饵、攻击、通信中继等。
在民用方面,无人直升机在大气监测、交通监控、资源勘探、电力线路检测、森林防火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无人直升机在未来战争和民用中的作用,发展无人直升机已成为旋翼飞行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无人直升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作一概述。
1 无人直升机系统组成和技术特点111 系统组成无人直升机系统大体上由直升机本体、控制与导航系统、综合无线电系统和任务载荷设备等组成[1]。
直升机本体包括旋翼、尾桨、机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等。
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地面控制站、机载姿态传感器、飞控计算机、定位与导航设备、飞行监控及显示系统等。
这一部分是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关键部分,也是较难实现的部分。
综合无线电系统包括无线电传输与通讯设备等,由机载数据终端、地面数据终端、天线、天线控制设备等组成。
任务载荷设备包括光电、红外和雷达侦察设备以及电子对抗设备、通信中继设备等。
112 技术特点(1)由于直升机本身结构的特点,使得无人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问题较复杂。
无人直升机操纵通道多、耦合较强,是一种稳定性差、控制难的飞行器,其操纵和飞行控制要比有人驾驶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更困难。
(2)无人直升机与有人直升机相比,一般可缩小尺寸、减轻载荷。
其研制周期较短、研制费用较低。
(3)无人直升机无驾驶舱和载人条件限制,可省去座舱、座椅、环控系统等与飞行员和乘员相关的设施,其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可更为自由,其机动性能可超过有人驾驶直升机,由于尺寸缩小,其隐形性能也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由于无需考虑飞行员生理需求,其续航时间可大大超过有人驾驶直升机。
(4)无人直升机由于尺寸不大,其总体布局和结构设计要求有较强的抗风扰动能力和姿态稳定能力,尤其是对于舰载无人直升机[2]。
2 无人直升机的技术发展无人直升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逐步改进与提高的过程。
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无人直升机,1960年Q H250A反潜遥控直升机试飞成功。
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无人直升机的性能和功能与军方的使用要求有很大差距。
80年代后,许多发达国家加快了无人直升机研制的步伐,到目前国外已有许多国家在研究和生产无人直升机,包括美国、以色列、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日本等。
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迄今只有少数无人直升机正式装备部队或投入实际应用[3,4]。
211 不同形式无人直升机的发展迄今,国外已发展了多种无人直升机,其结构形式各异。
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常规单旋翼式;二是共轴双旋翼式;三是非常规双旋翼式或其它形式。
2.1.1 常规单旋翼式有人直升机中,单旋翼带尾桨式约占直升机总数的85%以上,其它形式包括双旋翼纵列式、共轴式等。
前者使用尾桨平衡反扭矩,采用流线体机身,这种直升机的技术发展相对成熟。
无人直升机采用常规单旋翼式,主要优点是可利用已成熟的有人机技术。
目前,国外发展的典型常规单旋翼式无人直升机有以下几种:(1)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M odel379F ire Scou t”该机是为美国海军研制的下一代垂直起降战术无人机(V TU AV),在Schw eizer333型单旋翼有人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图1)。
它既可自主飞行也可遥控飞行,在空中可巡航6h,活动范围可达20317km。
它的旋翼直径为8138m,其最大起飞重量1156kg,最大有效载荷91kg,最大飞行速度为232 km h。
这种无人机2003年起投入使用,将取代美海军服役多年的“P i oneer”固定翼无人机。
图1 M odel379无人直升机 (2)美国SA I C公司的“V igilan te496”该无人直升机(图2)是在U ltraspo rt496商用直升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大量采用成品件,于1997年开始研制。
它既可作为无人机自主控制飞行和遥控飞行,又可有人驾驶。
该机旋翼由两片桨叶构成,直径710m,最大起飞总重492kg,可携带有效载荷83kg,也可携带更多的燃油以使它的续航时间长达16h,最大平飞速度为250km h。
图2 V igilan te496无人直升机 (3)奥地利Sch iebel T echno logy公司的“Cam2 cop ter”Com cop ter(图3)是一种小型可遥控和完全自主飞行的无人直升机,已正式投入使用。
该机最大起飞重量66kg,可携带燃油和有效载荷25kg,飞行速度90km h,续航时间6h。
旋翼采用两片桨叶,直径为3102m。
该机最初采用滑撬式起落架,1998年发展为标准型,改用轮式起落架。
图3 Com cop ter无人直升机2飞 行 力 学第22卷 (4)日本Yam aha M o to r 公司的“RM A X ”RM A X (图4)是一种小型农用无人直升机,是该公司R 250无人机的改进型。
该机装载其它有效载荷也可用来完成空中监视和巡逻等任务。
主要设计参数:旋翼直径31115m ,最大起飞重量88kg ,有效载荷30kg ,飞行速度20km h ,续航时间1h 。
迄今,RM A X 和R 250是世界上销售最多的两种无人直升机。
图4 RM A X 无人直升机2.1.2 共轴双旋翼式在共轴双旋翼式无人直升机中,两旋翼上下共轴布置,反向旋转以平衡反扭矩,其主要优点是省去了尾桨及其传动系统,结构紧凑,尤其适合于舰船和狭窄场地起降。
国外发展的共轴双旋翼式无人直升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采用流线体机身的形式;二是采用轴对称非流线体机身的形式。
目前,国外典型的共轴双旋翼式无人直升机有以下几种:(1)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的“Ka 237”Ka 237(图5)是一种民用无人直升机,可自主飞行和遥控飞行。
该机采用典型的共轴式双旋翼设计、流线体机身,其旋翼直径418m ,最大起飞重量250kg ,可携带有效载荷50kg 。
该机最大巡航速度110km h ,续航时间45m in 。
卡莫夫设计局还研制了Ka 2137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与Ka 237不同的是其机身采用球形,以使结构更紧凑,并采用了更大的旋翼直径。
图5 Ka 237无人直升机 (2)加拿大庞巴迪尔公司的“CL 2327”CL 2327(图6)是一种先进的多用途无人直升机,是该公司CL 2227无人机的改进型,都采用双旋翼结构,花生型机体外形,由上部动力组件、中部旋翼组件和下部有效载荷组件组成。
与CL 2227不同的是,CL 2327增大了旋翼直径,改进了传动系统并加大了载荷舱。
该机旋翼直径4m ,最大起飞重量350kg ,最大有效载荷100kg ,最大平飞速度157km h ,续航时间6125h 。
该公司还初步研制了CL 2427战术无人机,主要变化是其机体上下组件由半球型改为流线型,且上组件增加了垂尾。
图6 CL 2327无人直升机2.1.3 非常规双旋翼式在国外发展的无人直升机中,除主流的单旋翼常规式、共轴双旋翼式外,还出现了非常规的双旋翼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涵道风扇式和倾转旋翼式。
(1)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Cyp her ”Cyp her (图7)是一种多用途任务平台,其机体呈圆环型,两副各4片桨叶的旋翼共轴置于涵道中,具有尺寸小、结构紧凑的优点。
它的涵道具有多重功能,可产生一部分升力。
其旋翼直径112m ,最大起飞重量113kg ,最大有效载荷23kg ,续航速度121km h ,续航时间3h 。
在Cyp her 的基础上,西科斯基公司又研制了Cyp her 型,主要不同点是在环型机身上增加了一副机翼,可在前飞时为旋翼卸载,同时在尾部增加了推进涵道风扇,用于产生推力以增加航程和航时[5]。
图7 Cypher 无人直升机 (2)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的“Eagle 2Eye ”3 第1期彭延辉等.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Eagle 2Eye ”(图8)是一种主要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可倾转旋翼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当其旋翼轴从垂直状态转到水平状态时,其飞行状态由直升机模式过渡到飞机模式。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发动机及其旋翼可以倾转,可实现垂直或短距起飞和垂直着陆,具有直升机的主要特征。
倾转旋翼无人机结合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优点,它比传统直升机具有更宽的飞行包线,可实行较长航程的空中侦察和较长时间的空中定位以传送实时影像数据。
其飞行方式为预编程序控制飞行,性能参数如下:旋翼直径215m ,最大起飞重量1020kg ,最大飞行速度296km h ,最大续航时间为6h 。
图8 Eagle 2Eye 无人直升机212 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控制方式而论,无人直升机的发展经历了系留式飞行、视距内遥控飞行、超视距自主控制飞行三个阶段[6]。
系留式是无人直升机发展初期出现的一种形式,例如,德国的“百眼巨人” 型就是这种系留式。
这类无人机的特点是采取绳索将无人直升机与地面相连,所需燃油或电力通过油管、电缆直接从地面供应,因而滞空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