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第三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1.课时:10课时。

2.教学课型:理论课。

3.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了解各家(主要是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内容。

(2)首先是阅读课本;其次是阅读教育名著;再次是浏览参考资料。

4.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西周教育的特点、“六艺”教育的起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5.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教材、光碟、板书。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名家——主要讲孔墨孟荀和《中庸》、《学记》、《大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野合而生孔子。”“丘,山丘也”。

从事过低贱的职业(委吏、乘田),从事过政治活动(中都宰、

司空、司寇),但时间不长。

主要从教育(办私学)职业,直到逝泄,长达40年,学生为:

第子3000,贤者72。学生背景复杂,大多贫贱,“有教无类”,广

开学路,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六艺”,重视文化、道德、理想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固材施教,、循循善透、游历考察,示范榜样。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教育思想。

孔乙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目的看法、教育对象的看法、课程教学

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看法、教师的看法。

二、“庶富教”与“习相远”——教育作用观 (一)“庶富教”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 1.“富教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德政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习相远”的教育个体作用思想 1.人性论基础——“性相近”

性? 近?(异、同、近) (如何理解) “性习论”与“学知论” 说明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能性。 2、教育作用——“习相远” 习?远?(区别,差别)

说明存在个别差异。但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天生的(性相近),一方面更是后天形成的”(习相远);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困材施教的依据,一方面又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君子、成人”与“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大众教育观)

(一)“学优则仕”与“君子、成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1.学优则贤:贤人政治 2.贤则为仕:专家治国

成人——理想目标: 六德

士——————————————学优————————————仕

孔子从施行“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出发,主张教育应通过培养贤能之士来为社会政治服务,以实现他所谓“贤人政治”的伟大理想。他把贤能之士称作“君子”、“成人”。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成人”则应具备“六材”,明确提出了培养的人的规格问题。 所谓“三德”即“三道”,(合格标准)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所谓“六材”即:(最理想标准)

“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纹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认为,只有具有这些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做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安人”即“治人。”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观 1.与贵族精英教育相对的平民大众教育观; 2.全民性、全体性、大众化教育观;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的学生观。

有权无类: 平等 当仁不让: 民主 后生可畏: 发展

这是政治、文化、学术下移,贵族地位下降,庶民(自由民)地位上升的反映,是他广开学路教育思想的表现,适应了士阶层出现后人们要求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需要。

这种思想成为他举办私学招收生徒的指导方针,他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常要的不同类别的人材(贤才)。

问题:“性习论”与“有教无类”是什么关系? 四、“文引忠信”与“启发诱导”——课程与教学观 (一)关于教学内容即课程(“文引忠信”课程观) 1.内容:

“子以四教:文引忠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

2.课程:分科课程教学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教材P72) 3.教材: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删定序修”,为古代学校教材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1)偏重社会人事,排除宗教迷信; (2)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3)重视人伦道德教育; (4)重视系统知识学习。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观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德智统一、好学敏求、学行结合。 1.因材施教 (1)前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别。方法:a 、谈话;b 、观察;目的: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个性化) (2)因材施教的两层指意 A .因材施科——分科教学(四科) B .因材施教——问仁、言志、问考、问行 2.启发诱导 (1)基本含义 (2)基本要求

(3)具体做法:a 、由浅入深;b 、就迈取譬;c 、叩其两端;d 、由博返约 方法:谈话法、问答法

孔 子:谈—仁德—收徒—抽象到个体(实用理性) 生—师 苏格拉底:问—美德—演讲—具体到抽象(思辨理性) 师—生

区别: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3.学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rray(1)贤贤事君事父交友:谓之学(学行统一)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践第一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

对,虽多,亦奚以为?”实践目的

4.德智统一(修德讲学)(7·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6、好学慎思敏求

“三省”、“六学”、“九思”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学生是成人,所以“问、讨、习、行”等法用得多。

五、“立志力行”与“本仁约礼”——理想道德教育观

(一)“立志本仁约礼”的道德教育内容观

4、力引—“引”(外铄): 社会政治实践

5、中庸:与个性张狂

6、改过:

7、主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爱。”(述而)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 主体自觉

(三)“有知便有德”与“德为智之师”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相辅相成

“未知,焉得仁?”(公治长)

“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2.德为智之帅:“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乱德”

3.修德讲学统一:智德统一

六、“学而不厌”与“海人不倦”——教师风范与教师观 1.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代师表”?

2.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或理想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一)志向远大,孜孜以求——理想信念 志者安之,明友信之,少者怀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二)忠诚博爱,无怨无悔

“忠焉,能毋诲乎?爱之,能勿劳乎?” 孔子爱生的表现: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诲人不倦,无私奉献——“职业道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耳。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五)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教师知识观与学习观)

“敏求”、“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无知之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吾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 什么是“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好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知识即美德

颜回“好学”: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六)平等民主,教学相长

1.平等发展的学生观

(1)有教无类,吾未尝无诲焉。(平等)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发展)

2.民主的教学观

“当仁,不让于师。”(民主)

“各言其志。”(民主)

3.教学相长的教学观

“起予者,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回也,非助予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七)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第二节墨子的教育思想

(2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孔子死后才出生,手工业者、科技家、宋国大夫,从事教育,不脱离实践,学派:显学?绝学?

文化观——法夏不法周

社会观——节俭、薄葬、兼爱、交利(平均)

政治观——尚同、专制

宗教观——天命、神、赏罚

这些都影响到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教育作用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社会改良

有道者劝以教人:教什么?教义—知义—兼爱

(二)关于教育的个体作用

“染丝说”—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染丝说”与“性相近”的区别。哪个更科学?

三、教育目标与对象思想

(一)目标士

兼士与别士

别士:偏爱

兼士:兼爱

兼士的规格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献身精神

综合型人才:道德文化智慧技能(?为身之所恶以

知识能力成人之所急。?)(经说上)创造型人才:述而且作与孔不同(述而不作)

(二)教育对象

1.农与工肆之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2.匹夫徒步之士:

3.上说王公大人:

“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庄子,天下)比孔子“有教无类”更广泛

“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

反映了“兼爱”“尚同”的社会理想和人人都接受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四、教学思想

(一)教育内容思想

1.政治与道德教育——厚乎德行

教育目标规格的要求

兼爱(仁)、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鬼神。

2.文史知识教育和名辩教育——辩乎言谈

教育目标规格和社会政治实际的要求:“辩”

“诵先王之道,通至人之言,习六艺之论,学百国春秋,名辩学(逻辑学)

3.科技教育——博乎道术

道术:手工业者谋身之本“各从事其所能”

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能力、技能。

1.因材施教,量力所至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深起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2.强说强为,不叩必鸣:主体主动原则

强力:《中教通》P303,

“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3.述作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述”是基础,“述”即“诵”、“通”、“习”,“作”是提高、发展”,“益多”。4.行为学本,合其志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信身而从事”

“合其志功而观焉”、动机与效果

“行”及“从事”;“动则事”。

第三节孟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课时)

一、生平(-372—-289)及其教育实践活动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私淑孔子: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理想志向

乐教英才,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民贵君轻,个性自由。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有,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亚圣”。 稷下先生、卿、上大夫。

批判法家的耕战,主张非攻;“仁政” 民本、自由(自我) (群体)、(个体)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一)仁政学论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1.仁政—人论为基 孝悌为本

?老吾老及人之老,

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幼吾幼及人之幼?

②“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死亡。”

2.教育——明人论——实现社会改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

通过教育,申明孝悌之义:“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谁来“谨教”,谁来“申义”?

3.教师:知识分子——教师——为仁义者。 (二)性善论与教育的个体作用

1.性善论

(1)人具有“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2)善 端: 仁 义 礼 智

本性向善————可能性 (3)良知良能——“生知”

2.教育——扩充、 寻求————现实性 (发展)(找回) 善端 保存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丢失 恶 寻求 善 三、教育目标及其规格

(一)教育目标及其理想人格

尧 舜:“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理想目标及其人格 大丈夫: ——一般目标及其规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士穷不失义,大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自由)

● “浩然之气”、“舍生取义”——为真理、正义而献身! ●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尽心上) 道智技知 德慧能识

(二)“英才”——教育对象观:把什么人培养成为上面的那种人? (三)理想人格培养 1.持志养气 持:坚持、保持、维持——坚定理想 养:修养、培养、培植 2.磨炼意志 疢疾——疢(chen ):热病。 3.养心寡欲 不追求物质享受,澹泊物欲 4.严格要求 反求诸已。 四、教学思想

(一)主动性——主动学习

自得: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内求法——对铄法 (二)引发诱导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如跃: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三)循予渐进

“源泉混混,不合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离娄下)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达到一钉程度、阶段)

(四)博学深思

1.博学而详说之 交物——威性经验 2.深思:深造——深思 内求即思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五)因材施教 教者五:针对五种人采取不同教法。 (六)教学艺术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自然教育)

善言善道:“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

教学内容:人伦(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教 材:读、书、礼、春秋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1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551—-479 孔 72岁

战国未年赵国人 -372—-289 孟 83岁

-313—-238 穆 75岁

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卿、列大夫,思想集大成者

(仁礼结合)

仁 仁 政:子思→孟子 发挥孔子“仁” 礼 德法结合:子夏→荀子 隆礼:发展孔子“礼”思想

隆:推崇、崇尚

荀子体现出了合的倾向和努力,具有超前性,到汉董仲舒才实现。 齐、赵、奏、楚

德 礼 法 刑。 二、关于教育作用思想

(一)礼法思想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1.礼法思想 “群”—社会性—礼法

①“群”即群体、社会 人类存在的社会

②“礼法”则是人类制定出来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准则。

有礼法,社会则一而治宁,无礼法则裂而乱。

“礼法”就是“群居(社会)合一(统一)之道“。

2.教育——“为之,人也。”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

既治四海平。”(赋)

(二)性恶论与教育的个性作用 1.性恶论 与孟子相对 性:①“目辨白黑美丑,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荣辱)以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②“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性恶,“人性恶端”论)

(任其发展)

2、教育作用 提升地位:“贱而贵,贫而富”

代性起伪:“愚而智,恶而善。” 化性:改变身心

①伪: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着,谓之‘伪’。”

善——朴美之,资利之:“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②化性起伪:

化:改变;起:确立。

A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本)生于人之性也。”(积善而化性)

B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礼义生,礼义生而制法度。”

C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性不知礼义,固思虑而求知之。” A B .涂之人经过教育学习,可以认识和把握理

C .能否成为禹,关键在于肯不肯学习

可以为—— 能为 (主观努力)

(必然) (或然)

D .环境条件:善假于物

三、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

(一)目标:

第一层次:禹—为仁更法正

第二层次:圣人—终乎为圣人

第三层次:成人—全人

国宝 具体目标:土—“始乎为士”:贤能之士 大儒 国器 即儒者 雅儒 国用 伪儒 国妖

(二)规格:

“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全面、充分[发展]),谓主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积文学(知识),正身行(道德),能属于礼义(能力)。”p139 能力: 思维能力

实际才能

(三)实现途径 1.学2.积3.错4.渐。

注 错 习 俗 吸 磨练 练习 习惯

入 雕琢 实践 习染 “外铄法”:荀子非常重视读书,孟子不太注重读书,而主张“内求”。 四、关于课程教学的思想 (一)课程内容知识

1、仁、义、礼、法等方面 重礼、隆礼

2、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

重《礼》:“学至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二)关于学习过程与方法

1.过程:

闻—见———知———行: 外——内——外

接受 观 兼陈中衡 接受 内化 迁移、外用

教育 察 虚、专、静

心 一 宁

入手耳眼 著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重学” 重行

积渐 明了

2.方法、态度

善学:不能是“一入一出”的口耳之学。

①方法:接受法、观察法、积累法、实行法、分析综合法; ②态度:虚心、专一、清静、持恒、色从、礼恭 学积 实行、启发、循序渐进、专一持恒

(三)教学方法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习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政仕)

1.尊严威信而令人敬畏

2.丰富的阅历,崇高的信仰 德高望重 3.讲课有条理、逻辑清楚,循序渐进 能力

4.精通激言大义,深奥道理,善于表达思想,有独到见解,“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5.启发引导

①反对A .不问而告谓之傲 急躁 未可言而言

B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繁琐

C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隐藏

D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瞎眼) 对牛弹琴

②礼恭、辞顺、色从、道正。

六、关于教师的思想

(一)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治之本—国家兴旺—贵师重傅 明确提出传播礼义法政的主体 (二)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速通—师法 学习的捷径,省时省力

服从—师法 专制、反对背叛师道、言必称师,教必称师 (三)教师的条件

素质 道德、知识、能力 (不问而告谓之傲); 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第五节 战国后期的教痛论著及其教育思想

为什么说:“战国未年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P87 1.百家争鸣繁荣;2.实践经验丰富;3.专门教育论著出现。

一、《大学》—“大学之道”:大学教学论

(一)三纲领——教育目的

大学教育的

德 孟子:“明人伦”—————这是个体:基础

目与任务 亲 民 培养新人—时代的要求: 这是社会:提高

止于至善 善的人生和教育的教育境界和追求

真善美:儒家的理想是善而非美。

孔子曰:?(舜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周武王乐)《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三、二十五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目的与政治、伦理目的的统一。 (二)八条目

为学的过程、程序与步骤

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外 铄 内乐 外用

学 思 时习 躬行

求知 为人 安身 立命 (荀子) (孟子)

教育过程 伦理过程 政治过程

教育过程:大教育观

二、《中庸》:大学教育哲学

(一)道德性而道向学——教育目的 关于教学目的与任务的两个方面 尊德行:内发自身,从内在心性出发。 道问学:外铄他求,向外接受性求学。

(二)学问思辨行与弗措——教学过程与态度

学 问 思

辩 行

外 内 外

字 思 行

(苟子) (孔子)

三、《学记》:大学教育学——内容全面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论)

1、社会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统治(管理)人才培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俗—德治:精神文明建设

2、个体作用:

人不学,不知道.(A )道 (B )官其始 官道,仕道——学而优则仕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高等教育制度与管理论) 1.学制与学年 2.视学与考试

重教重学、敬业、严格管理—奴隶教育的痕迹 (三)教学思想—“大学之法”

1.《学记》对不良教学现象的揭露与疗治分析 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喻)

2.教学原则与要求 ①预:预防为主 ②时:及时施教 孔子:“时习”

苟子:“可” ③孙(循):循序渐进

正:学不躐等、敬孙,不陵节而施 反: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 ④摩:相互观摩,切磨讨论

⑤长善救失:知心

⑥启发诱导:喻教

⑦藏息相辅:学习结合、复习、温故、时习

⑧动机激发:志—辩态:“别其心意所趣向”

先志:

继志:

志于学、志于本、务本

⑨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A.首先是指教师本人;亦教亦学,边教边学,教学互促

B.其次指师生双方:互动互促,共同成长。

3.教学方法与艺术

①方法:

讲解法: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博喻、开而弗达

问答法:善问、善答问、善待问

练习法:学操缦学博依学杂服

音乐器材现实事物服饰礼节

②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学的方法技巧达到相当娴塾的状态和境界。“善”

善教、善喻、转喻、罕譬

善学、善问(待问、答问)

(四)教师思想

1.尊师重道

重教育重教师,“师严道尊”

慎重择师

2.教师类型

①记问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之师”。

“今之教育,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以悖,其求之以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具难而不知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②善喻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知识:博喻、罕譬:“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方法:掌握方法技能——比物丑类、罕、善、长善故失

教学情形:喻

③知识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知兴废然后可以为人师。”

“知心莫同与知其美恶。”

(五)《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

1.大学教育目的确定

2.大学教育学制确立

3.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4.大学视学与考试制度

5、大学教师管理

①教师选择

②教师地位

③教师资格

思考题:

1.孔子“有教无类”的现代意义

2.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3.孔子教育目标及高规格思想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启发

4.孔子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启发诱导

6.因材施教

7.学习孔子的教师思想与实践的感想

8.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与当代大学改革

9.墨子“兼士”的目标与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

10.墨子教育思想与当前科教兴国

11.墨子“述作结合”思想当代人才培养

12.比较孟荀人性论及其教育作用思想

13.比较孟荀教学思想的异同

14.孟子理想人格培养思想及其对当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人格教育的启示15.荀子的教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6.《学记》教学思想体系

17.《学记》教师思想的现实价值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中国建筑史期末作业题目(及答案)

期末作业 一.填空-每空2分(23×2=46分) 1. 今北京中山公园地位置,在明清北京城中是祭祀土谷之神地地位置(如下图),这个位置符合《考工记》所载王城规划中“__ __ __ __”地原则. __.

8. 唐代彩画在额栏上施红白相间地色块,称为“ 9. 现存最早地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地__ __ 10. 《营造法式》中提到地北宋初年,由建筑工匠自己编写地建筑手册叫做《__》,据传它地作者是著名地木匠__ __. 11. 北宋地皇家园林有很高地开放性,例如《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地画作中均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10×3=30分) 1. 下列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中(均为单檐),屋脊数最多地是______. A庑殿顶 B悬山顶 C硬山顶 D歇山顶 2. 下列哪个最不属于中国古代院落格局地特点:(_____) A利于轴线组织 B利于私密性 C利于造型 D利于多种功能 E利于与自然交流 3. 云冈石窟地特点是_________. A保留大量完好地建筑形象 B保存大量地壁画 C保留大量地大佛造像 D保留大量地中心塔柱式石窟 4. 西汉长安城中,占城市面积最大地功能是:(_____) A祭祀 B宫殿 C官署 D住宅 5. 唐长安大明宫地主殿是:(_____) A乾元殿 B含元殿 C麟德殿 D太极殿 6. 城市中第一次取消坊墙,沿街开店地现象是在:(_____) A北魏洛阳 B隋唐长安 C北宋东京 D金中都 7. 下图哪一个是佛光寺东大殿地正立面图?(_____)

A1 B2 C3 D4 8. 下列剖面图哪一个是独乐寺观音阁?(_____)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

十项金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在学习中,我不懂的问题就敢大胆问,不怕丢脸,不怕困难,直到问题解决。 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中,我会隔一段时间,回来看看自己所学的内容。重新复习一遍,巩固巩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不懂装懂,这样有点欺骗人的感觉,不喜欢这样。 涤除玄览: 我觉得我能做到像《老子》中“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学习时平心静气,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自然就会获得智慧、进步和成功。 虚壹而静: 荀况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学习中,我能接受与储存来自外界的知识,也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 盈科而进: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很庆幸,我的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来的,没有一步登天的想法,始终是兢兢业业地学习。 强勉努力: 《汉书·董仲舒传》: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学习需要坚定的意志,应该努力,肯于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成功。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学习中,我能做到,专心看书,做题。我知道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 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能做到:一、读书按一定的次序,没有颠倒;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读书时,扎扎实实大号基础,没有囫囵吞枣,不急于求成。

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在平时学习中,我能根据情况,结合具体的事物,来帮助自己的学习,使自己能有更好的学习效率。 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烧这样或那样一些的过错,即使是大圣人,也难以避免。学习中,我有错就改,不坚持那个错误的观点,认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错了,改正了,才能做出最好的自己。 五条“御”律 闻之疑始: 道家是一个十分善于怀疑的学派,在他们眼里可以说无事不可以怀疑,即使是自己编写的书,还是要对已有的知识本身提出疑问,甚至对事情的根本提出疑问。在学习中,我缺少怀疑,没有把问题往深处想,有种蜻蜓点水样子。 深造自得: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学习中,我没有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达到精深的境地。只求懂,不求甚解。 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也要精于思考。但是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做不到,就像朱熹说的“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学贵适用: 黄宗羲提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明确认为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只要学问与事功相结合,学用一致,方是真儒。但是,现实中,这点真的很难做到,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心里就不想着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教学上。

中国教育史作业

中国教育史作业 第一次 1、孔子的人性观是性善论。(错) 2、生活教育论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错) 3、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教育存在。(错) 4、《学记》是孟子的作品(错) 论述题: 1、试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避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该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在唐朝。唐王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宋代科举比唐代从规模到制度都有了进—步发展,这是由于宋初诸帝看到了科举取士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有重要作用。宋代统治者,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重视科举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控制思想,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科举盛行对教育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学校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学者只为追逐名利,希图侥幸登上仕途,因而其读书目的既非振兴国家,对于学业也不求甚解,官学虽设而有名无实,科举之所取,多数并无真才实学。表现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 元代科举仿行宋制。明初之于科举虽很重视,但取仕并非仅赖此一途。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 2、试析《学记》的教学思想。 答:《学记》是《礼记》中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村民”、“化民成俗”,《学记》两段精炼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既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阐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拟订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的理想的学制系统,又以大学为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还记录了古代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学记》中还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如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等;《学记》对于教学工作中违反教学原则,不讲究教学方法以及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充满着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近两千年前的中国能有如此全面、严整的教育学专著,许多论点和例证,今人读之,仍为之叹服。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吸取营养,为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改进教育工作服务。 3、试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如下几部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应该独立;“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 4、试析墨子的教育思想。 答:1、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反对命定论比孔子还要彻底。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否。“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贵,不强必贱”。他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有染丝之说。2、关于教育的内容的主张。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5、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二、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军事史期末作业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军事史的意义及作用 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军事课程的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利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可见,军事课不仅是大学生履行义务的—种形式和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安宁的世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任重道远。所以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开展军事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

中国教育史试题库

1、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2、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4.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5.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 和“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 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6、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7、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9、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10、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11、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13、“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1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5、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著作是《颜氏家训》。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1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2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1、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16秋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洋务派开设了以培养制造和驾驶等技术人才为主的学堂,代表性的是()。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水师学堂 C. 福建船政学堂 D. 天津武备学堂 正确答案: 2. 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A. 万木草堂 B. 湖南时务学堂 C. 北洋西学堂 D. 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 3.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A. 子夏 B. 子贡 C. 子路 D. 子游 正确答案: 4. ( )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张之洞 正确答案: 5. 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A. 《论衡》 B. 《颜氏家训》 C. 《白虎通义》 D. 《对贤良策》 正确答案: 6. 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 国子学 B. 宫邸学 C. 四门学 D. 鸿都门学 正确答案: 7. “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 魏晋南北朝 B. 唐朝 C. 隋朝 D. 宋朝 正确答案: 8. 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A. 《千字文》 B. 《史籀篇》 C. 《三字经》 D. 《急就篇》 正确答案: 9. 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A. 礼 B. 序 C. 书 D. 射 正确答案: 10. ()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蔡元培 正确答案: 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以下属于北宋发起的兴学运动的是()。 A. “文翁兴学” B. “庆历兴学” C. “熙宁兴学”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授课地点——院内 一、选择题 1.古代教育起源于 B 。 A.与人类同步产生 B.生产劳动 C.生产关系 2.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 A 。 A.科学技术教育 B.政治道德教育 C.生产劳动教育 3.“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和《春秋》外,还有 B 。A.《中庸》 B.《易》 C.《论语》 4.《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施教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因材施教 5.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是 A 。 A.“性三品” B.“性本恶” C.“性本善” 6.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语学堂,当时也叫“方言教育”。在1862年创设了 B 。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天津水师学堂 7.张之洞的教育代表作是 A 。 A.《劝学篇》 B.《大同书》C.《师说》 8.癸卯学制于 B 公布实行。 A.1903年 B.1904年 C.1905年 9.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代表作是 B 。 A.《颜氏家训》 B.《新教育大纲》 C.《家庭教育》 1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 C 改革北京大学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 1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 B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1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的是 B 原则。 A.长善救失 B.教学相长 C.启发诱导 13.唐代采取了 A 的文教政策。 A.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中体西用 14.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A 。 A.《师说》 B.《春秋繁露》 C.《劝学篇》 15.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是 B 。 A.中国教育会 B.中华教育会 C.全国教育联合会 16.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 B 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A.1861年 B.1862年 C.1864年 17.时务学堂的主持人是 C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18.《大同书》的作者是 A 。 A.康有为 B.张之洞 C.梁启超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中国教育史》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 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1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隐恶扬善。“不怨于,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都是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飞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13、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等。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指中人这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