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临床治疗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88.39 KB
- 文档页数:16
DIC临床分析及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efibrination),消耗性凝血病(comsumptive coagulopathy),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comsumptive thrombohemorrhagic disordors)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不一,但对其主要环节有如下要点:①发病速度:可分急性或慢性;②病情程度:可自轻度至重度;③病变部位:可分局部或全身,血管内或血管外;④病理生理:可是凝血障碍和/或纤溶亢进,也可因血小板减少和/或凝血因子减少.一,病因诱发本综合征的常见疾病,据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建4组250例DIC的统计,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白血病为13.8%,产科意外13.4%,肝病7.7%,手术和创伤7.4%,恶性肿瘤6.9%,其他6.2%.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菌感染(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革兰阳性菌感染(严重肺炎球菌),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弥漫性单纯疱疹,流行性出血热)和原虫感染(恶性疟疾).2,病理产科:胎盘早剥,羊水拴塞,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妊娠中毒症,高渗盐水引产.3,儿科: 新生儿 (胎盘早剥新生儿,宫内新生儿感染),暴发性紫癜.4,,恶性肿瘤:各种转移癌(如前列腺,肺,胃,肠,胰腺,乳腺等).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白血病)5,肝病:肝硬化,急性坏死性肝炎.6,手术:术后并发症,前列腺术后,体外循环7,严重组织创伤:脑组织损伤,大创伤(不可逆休克),热卒中,广泛烧伤.8,其他: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心脏骤停,蛇咬伤.二,发病机制在这些疾病中有诱发血管内凝血的因素,而发生DIC.①促凝物质,如腺瘤的粘液素肿瘤提取物,蛇毒,损伤的脑组织,病理产科的子宫内容物术后的前列腺组织,早幼粒细胞颗粒及白细胞的白芥素Ⅰ等;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各种血管炎(急性过敏性或免疫性疾病,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如缺氧,休克).③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可促使血小板聚合;可使白细胞生成和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内毒素是诱发DIC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血管内凝血后,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①微循环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如肾皮质坏死,可见于胎盘早剥,暴发性紫癜;②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减少;③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因一旦纤维蛋白沉着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降解,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e,FDP),FDP具有抗凝作用,能使因子Ⅴ,Ⅷ失活,所以血液中出现FDP,说明纤维蛋白在血管中沉着,说明发生血管内凝血。
DIC临床治疗进展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近年来,DIC 特别是全身病理性纤维蛋白沉积的机制比较明了,并被认为是多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细胞因子在凝血和纤溶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总结近年有关文献,对有关DIC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进展一、DIC的治疗原则目前还没有指导DIC治疗的确凿依据,很多有关DIC最佳治疗还有争论。
一般认为治疗DIC的关键是治疗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根据对DIC机制认识而设计的支持治疗也是必要的,这些治疗包括血浆或血小板的替代治疗、抗凝治疗及使用生理性凝血抑制剂等。
二、血浆和血小板替代疗法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降低可增加出血危险,但不能只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血浆和血小板替代治疗。
要纠正凝血障碍可能需要大量血浆,尽管提高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浓度可以减少这种需要量,但大量补充血浆仍不可取。
因为补充的血浆中可能含有的即使是微量的活化凝血因子也可对DIC患者有害。
另外,这些提高了凝血因子浓度的血浆中只包含了有限的几种凝血因子,而在DIC中,所有凝血因子都会减少。
三、抗凝疗法实验显示,肝素至少可部分抑制全身感染等引起的DIC的凝血系统激活。
在一些没有进行对照的病案报道中,普遍认为肝素治疗有效。
但在临床对照研究中,还没有证实肝素治疗可以减少DIC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大部分DIC患者应该用肝素预防以阻止静脉血栓形成,使用低剂量肝素即可达到这种效果。
因此可以给DIC高危患者皮下或静脉注射低剂量肝素。
四、浓缩的凝血系统抑制剂因为抗凝血酶-Ⅲ是最重要的生理性凝血抑制剂,在DIC动物模型中,抗凝血酶-Ⅲ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
用浓缩的抗凝血酶-Ⅲ制剂治疗DIC也进行了相对广泛的的研究,已有数个使用抗凝血酶-Ⅲ治疗DIC的临床对照研究,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所有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其在降低DIC评分、缩短DIC的持续时间、改善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具有有益的作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相关进展【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病情。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靶向治疗策略的研究以及综合治疗方案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实现治疗策略的个体化,同时需要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领域仍然在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康复机会。
【关键词】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抗凝、抗血小板、靶向治疗、抗凝药物、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估、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定义和流行病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通常发生在全身性炎症反应、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IC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5%-50%,其中严重感染和创伤是DIC的两大常见原因。
DIC患者的死亡率也相当高,特别是对于伴有严重感染或创伤的患者,其死亡率可高达40%-70%。
DIC患者还常常伴有出血和微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DIC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失衡等多个环节。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环节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和小血管栓塞,进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器官功能损害。
对DIC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机制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治疗DIC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相信对DIC的治疗将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2 临床表现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症状:出血和血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相关进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过程,其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其病因以及临床表现情况而定。
本文将介绍DIC的治疗相关进展。
DIC的治疗过程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由于DIC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DIC,而治疗方案也因此有所不同。
目前的DIC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DIC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例如感染、严重创伤、脓毒症、恶性肿瘤等,因此治疗DIC 的同时也应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2.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DIC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消耗,同时导致纤维蛋白原的过度激活和血栓形成。
因此,治疗方案中应包括纠正这些凝血功能障碍,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出血。
临床上,最常用的处理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是使用新鲜冰冻血浆(FFP)或凝血因子复合物(PCC)。
此外,可以使用抗纤维蛋白吸附材料等技术,以清除激活的纤维蛋白原。
3. 控制出血DIC患者极易出现出血现象,对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出血严重程度进行血小板输注、使用血管收缩剂等。
4. 维持血容量和血压DIC常常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出现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因此在治疗中也需要维持血容量和血压。
一些处理手段包括输注红细胞、补充液体等。
5. 抗血栓治疗总的来说,DIC的治疗方案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采取多种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胡豫2010西安血液学大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
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
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学会(ISTH)设立了科学标准化学会(SSC),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DIC 定义、量化诊断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我国在DIC的诊断与治疗中也在不断的探索,本文将就国内外近年来在DIC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一、DIC的定义ISTH/SSC2001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其往往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产科并发症、严重输血反应和中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因此DIC的诊断与治疗也围绕于此。
同时这一定义还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②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③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ISTH/SSC将DIC分为两型:显性DIC与非显性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