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规划建筑设计实践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规划建筑设计实践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规划建筑设计实践

烟台市城市规划科研中心张维功

摘要烟台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结合烟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实践,通过从总体风貌保护到单体建筑设计的10个具体案例,系统地就如何在实践中认识、把握、突出、延续烟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特色;烟台

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

下面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实践中如何认识、把握、突出、延续烟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规划设计实践

1.1 城市总体风貌保护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整体地保护烟台市的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强调保护好由“山、海、城、岛”构成的城市自然景观风貌、城市空间格局和历史发展轴线,要突出中心区的保护,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这是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和创造的基础。

实例1:烟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整个城市规划区的总体保护。总体保护体系为:一线、三区、三岛、七十八点。一线:滨海自然及人文景观线。三岛: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三区:所城——朝阳街——烟台山——广仁路、十字街——近代港口毓璜顶历史文化保护区,南部自然山林风景区,昆嵛山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林保护区。七十八点:图1 市区保护规划图

烟台市区范围内国家级、省级、市级七十八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旧城总体格局(图2)为以烟台山为节点,东西、南北呈T字型的总体框架。南北是以大海、烽火台、古城、三合塔与塔山有机结合的城市历史文脉轴线和自然山水风景轴。东西是以东、

西炮台山为两端沿海展开的海防设施及近代滨海城市风貌轴。东、西炮台山、近代港口、烽火台、防波堤、海岸路沿线的优秀近代建筑是该风貌轴的特征。

对于所城——朝阳街——烟台山形成的中心区历史文图2 中心区保护规划图化轴线,规划以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为特色,两侧建筑及空间,应按历史文化区的保护要求进行控制。为加强朝阳街至所城之间的联系,规划正阳街中心线以西60米为历史发展轴线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该区域新建建筑的布局、形态、风格、尺度应与历史街区相协调,强化具有活力的中心区商业休闲环境塑造,突出历史文化发展轴线的景观特色。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还突出“山、海、城、岛”一体的空间特征,合理组织各类景观要素,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形成整体和谐、特色鲜明的海滨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发挥南部山林绿化的优势,加强市区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完善的绿化图3 烟台旧城空间结构

系统,使山、海相连,山、海、城融为一体。同时,提出要严格保护城市重要景观点的通视走廊,保证城市重要景点、眺望点之间良好的通视效果。

1.2 历史街区保护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符合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维持街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对街区内建(构)筑物和历史环境提出维修、改善、更新与整治的措施,保持街区活力。

实例2: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图4 奇山所城鸟瞰图

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优化居住质量。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实例3:朝阳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朝阳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范围西起太平湾及海关街与广图5 奇山所城规划图东路,东至东太平街,南至北马路,北抵海岸街,总面积为17.1公顷,于2002年编制完成。朝阳街历史街区以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为主要职能。

规划目标是保护独具魅力的、反映近代商贸文化繁荣发展的特色区域和繁荣的商业街市风貌景观,成为烟台市现代城区中一处带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历史街区。朝阳街沿线为商业区,增加商业用地,保留街区内特色街道空间,沿街布置绿地、广场。

1.3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保护好景区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落及其风貌,图6 朝阳街功能结构规划图

与旅游休闲活动相结合。

实例4:芝罘岛风景名胜区规划

芝罘岛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于2001年。规划芝罘岛风景旅游度假区是以海岛风光、历史名胜为景观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体,融自然景观、风景园林、风土民情与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于一体的地区性风景旅游度假区。共分五个功能区:大疃旅游接待区、始皇文化景区、东巡祭海景区、海岛渔村风情区、海洋工业观光区,突出了以始皇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海岛主题。

2 建筑设计实践图7 芝罘岛度假区功能

结构图

2.1文物保护建筑

按照文物保护法,对文保建筑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旧如旧,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实例5:烟台山景区文物建筑修缮

烟台山记载着烟台市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历程,从明朝在烟台山上设烽火台,至近代通商口岸,直至新灯塔。尤其是山上分布的大批风格迥异的近代外国领事馆建筑群最具特色,是烟台山近代历史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规划及建筑修缮工程于2001年完成。

尊重烟台山的历史文脉,拆除对文物建筑有景观破坏作用的不协调建筑,不在山上新增建筑,积极保护、利用近代文物建筑,修复后合理安排其内部的文化、博物、服务功能,同时恢复文物建筑周围的历史景观特色,创造精品园林,形成历史文化在建筑、环境两方面完整地延续。

图8 景区景观游线图图9 文物建筑利用分析图

图10烟台山近代建筑图11 丹麦领事馆

2.2 历史地段建筑

历史地段建筑处在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对于需改善的一般历史建筑保护立面原貌、内部更新,对于新补建建筑,应注重与文保单位相协调,不得破坏地段历史风貌。

实例6:滨海景区建筑维修

滨海景区范围原是1861年烟台开埠后逐步建设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滨海景区规划范围北起海滨,南至二马路,西起解放路,东至虹口路。作为烟台市城建标志性工程,景区规划获教育部规划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

规划以“历史的烟台、未来的烟台、开放的烟台”为主题,使滨海景区成为烟台历史发展的印迹和城市未来发展的象征。景区规划结构以大马路为图12滨海景区总体规划

界分为南部高层商务区和北部中心海滨景区两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分为三种:整体原样保留、立面保留内部适当加固改造和立面保留内部完全拆除重建。在整个设计中贯彻整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建筑赋予新的功能,增补建筑延续原有建筑的特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个别建筑又推陈出新,在使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使其既具备时代感,又与老建筑协调共生。

实例7: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修缮和烟台美术博物馆改造

图13 整体原样修复图14 立面保留内部适当加固改造

图15增补建筑推陈出新图16增补建筑延续原有建筑的特征

公司办公楼改造图18 烟台美术博物馆原址重建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系统,如何保持其生长的有机秩序、维护其文化特征的连续性至为重要。规划建设中不仅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还对基地内建国后建设的张

裕公司办公楼和张裕大酒店不拆除,进行适当改造,使之与新建博物馆在建筑风格、色彩、

尺度上相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对1980年代建设的烟台美术博物馆进行原址重建,延续原

有文化功能,建筑设计方案与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通过这些具有教育、文化意义的建筑和

间场所的改造,保护“可触知感”的历史资源,保留城市发展中时间梯度的痕迹,唤起居民

的文化认同感,保持了海滨空间的文化联系与延续。

2.3 城市一般地段建筑

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现代功能的同时,突出传统建筑特征,延续传统文脉,并与时代精神和海滨城市特点相结合,创造扎根于本地文化、本地环境的建筑形象和城市特色。

实例8:滨海东路城市设计

滨海东路城市设计规划地段位于烟台大学至牟平区养马岛入口道路之间,总长约14.6公里。规划设计概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滨海度假区,沿缤纷多彩的海岸线集中布置宾馆、酒店、

商业、餐饮、休闲设施,是标志性的旅游地段。该地段虽远离中心区历史地段,但其建筑设

计以“可持续发展型建筑”为主题,把老城区欧式建筑作为设计元素,同时把玻璃材料的多

处使用和屋顶墙壁的绿化作为设计控制要求之一。通过这种方法把历史感和现代感融为一

体,再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延续了历史建筑特征,形成了独自的建筑形式。

图19滨海东路建筑设计方案图20 滨海东路建筑设计方案

实例9:滨海景区世茂集团高层建筑

该项目位于滨海广场西侧,东临国税局大楼,南接二马路,西临解放路,北靠大马路。

规划有四栋塔楼(三栋商务公寓,公寓底部为商业裙楼;一栋综合塔楼,内设酒店和公寓式

酒店),建筑性质为商服、酒店、办公及高级公寓,规划用地面积34706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57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7000平方米。

三栋商务公寓的层数分别为地上55层、58层、60层,高度分别为175.3米、184.3米、190.3米;综合塔楼层数为69层,高度为271.8米。图21世茂高层位置及平面布置图

所有建筑均按现代风格设计,外立面以玻璃、石材、铝板以及金属喷涂为主要饰面材料。

建筑群设计理念从烟台开埠地标建筑——航标灯塔和烽火台获取设计灵感,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设计师以抽象和凝练的建筑符号在主楼建筑中巧妙地隐喻了烟台百年灯塔的造型和光芒,构建烟台新地标,与百年烟台山遥相呼应。主楼建筑顶部不但是烟台灯塔和烽火台的抽象形状表达,其富有层次感的上升空间设计,也寓意城市节节升高。本建筑群另三座建筑设计,取材于烟台海洋文化元素,不论从整体结构造型还是外立面的材质和色彩选择,均充分借鉴了海洋、海景的基本元素,加以挖掘推敲,建筑屋顶造型似抽象极简的烽火台。整个建筑形象坚固、稳重、灵动,既体现烟台历史文脉,也展现新烟台的时尚形象。

图22 灯塔及烽火台形态演变图图23 高层区北立面图图

实例10:文化广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该项目用地东至胜利路、西至西南河路、南至西关南街、北至南大街。项目整体建筑分为三组,从东向西依次为博物馆、大剧院、群众艺术馆和京剧院,青少年宫和书城,为烟台城市文化中心。总用地面积7.6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25556平方米。

图24 建筑造型体现历史文脉图25 北立面总体效果图

扎根于烟台的自然、历史、文化特征,以“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独特的环境为切入点,京剧院、大剧院和青少年宫呈石块状形态各异地放在砂岩上,分别寓意历史之石、现代之石、未来之石在此凝聚,演绎出“山海仙境、开放烟台”的主题。此外,建筑设计结合仙境烟台自然景观海市蜃楼和平流雾特色,分别将博物馆、大剧院(包括京剧院)和青少年宫三块建筑体量以水平向舒展而曲折飘板相连接,形成“长平流雾、烟绕云台”的空间效果。

26 文化广场总平面图图27 夜景效果图

3 结语

城市风貌特色具有历史积淀、形态延续演进的特点。烟台做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海滨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应从市域及胶东半岛的层面,从半岛城市群一体化的角度进行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整合、利用,纳入统一整体框架,突出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在建筑实践中应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指导下,坚持现代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兼容并存,挖掘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极大提高烟台的城市品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

张维功,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烟台市城市规划科研中心主任。

通信地址:烟台市莱山区府后路12号烟台市城市规划科研中心,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133********,6891700 传真:6891701

E-mail:ytzwg@https://www.doczj.com/doc/0b760351.html,

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或美学趣味在大中城市中蔓延开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艳斗奇的色彩,将许多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引起许多城市决策者的注意,并进入操作程序。本文中,笔者拟结合对欧洲一些城市色彩的实地观察,从美学角度,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意义及应用原则做些初步探讨,算是对上述亡羊补牢举措的一种支持吧!

什么是城市色彩

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包括土路)、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同样黄色建筑,是临海而建,还是背山而立,是独立存在,还是夹缝中插建,其色彩效果是大不同的。

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但根据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失范的现状,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与自然色的协调问题。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

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陈爱和:《给城市着上健康美丽的色彩》《人民日报》2002、04、05)。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美国归来,感叹大上海变土了。许多人不解。其实,正像城里人看乡下人穿红袄绿裤是“土”一样,我们被涂上五颜六色、色彩混乱地一塌糊涂的城市,怎能说不是一种“土”呢?因此,正如一位美国建设师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

其四、城市色彩也是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建筑规划失范。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座到处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譬如,从北京西站步行到长安街,扑面而来的巨无霸建筑,挟带着各类怪异色彩并肩而立,压迫着的人们视觉,甚至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这种因建筑规划失控而产生的后遗症,显然不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但从换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今天我们已难以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现有建筑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某种统一性。心理学试验测定,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因此,从城市色彩角度寻找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改变某些可能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所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的。这也是我所谓亡羊补牢的意思所在。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那么,如何规划设计城市的色彩呢?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色彩就是五颜六色,就是红黄蓝绿紫,城市色彩,就是用各种“最美”的颜色装饰建筑、装扮城市。实际上,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譬如绿色,作为植物生命的体现,它永远是城市中最美的色彩,无论建筑物色彩怎样混乱,只要被绿色植被遮掩,就会化丑为美。但如果整座城市被涂上绿色,却可能使人产生阴森、恐怖的联想,这是色彩心理学规律使然。譬如大红大绿是色彩运用中的大忌,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却是美的图画。再譬如,“五色令人目盲”,色彩杂乱容易产生视觉污染;但如果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同样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正像绘画中色彩运用没有一定之规一样,城市色彩运用也没有刻板章法。这里,我只能阐述几条基本原则:

1、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类美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青岛新修的滨海步行道,用黄褐色原木架构,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又使其溶于海滨景色之中,便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青岛香港路和东海路人行道上,保留了许多天然礁石,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青岛老城在规划时,所有通向海的道路都敞开着,既向自然借景,又将海的色彩融入城市,而东部新区,许多通海的道路被堵死了,城市便缺少了一块最美的色彩,这是令人遗憾的。

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而我们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往往从脚底到头顶,到处都是争奇斗艳的色彩:脚下是艳丽的红地砖,头上是飘动的彩旗;商店外墙,则是大幅商品招贴画;人行道旁,还矗立着灯箱广告;行走其间,人的色彩、人的美,几乎被淹没了。这只能令人感叹,我们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法兰克福的旧城在二战中被严重破坏,现存某些古建筑周边便注意这种协调,譬如用米黄色做外墙涂料,形成一个色彩小环境。据说,北京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譬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来:居住区不应出现广告,便是实施城区功能色彩区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理,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

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总之,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青岛老城的色彩便是典范。所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其中只有“红瓦”是人工色,其余全是自然色。这些自然色并非青岛独有,而是所有沿海城市共同拥有的自然财富。为什么青岛却能将这些自然色“贪为己有”呢?就在于青岛旧城的规划中,巧妙地借用、利用了青岛的自然色,实现了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在没有或缺少自然色的大城市或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的话,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然后,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建筑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空间,给建筑细部(窗户、门庭、招牌等)以渲染变化的机会。特别是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应用统一色彩,使之溶于城市色彩整体构成中;体量小但结构雷同的建筑群落(譬如公寓建筑),则应通过对凉台、门窗色彩的变化设计,使整组建筑产生视觉的生动感、节奏感或韵律感。城市中的新建筑,必须照应周边建筑已形成的色彩环境,如果原有建筑色彩非常不和谐,则应使用能中和色彩冲突或形成过度色的建筑色彩,而绝不能标新立异,再别出新彩,乱上添乱。但无论城市色彩主调如何,硬化地面都必须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石砖的色彩,避免大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使城市色彩结构失重,破坏色彩的和谐统一。

当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应反对的倾向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目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必须反对、制止如下三种倾向:

1、反对城市色彩商业性倾向

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地置放到城市建筑的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挂上花花绿绿广告,将整个城市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怪艳无序。特别是商店门头简陋的灯箱广告,形状不一、怪色突起,既

破坏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了严重的噪色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印象,使行人浮躁莫名,神晕目眩。因此,应立法逐步限制广告色彩,商店门头应提倡艺术招牌为主,取代灯箱店招。

2、反对城市色彩话语霸权倾向

由于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都在争夺色彩的话语霸权。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所属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们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而是从显势露贵心理出发,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色彩来装饰建筑外表。于是,一些金色玻璃幕墙建筑会昂然屹立在灰调建筑群中;一些绿色琉璃瓦装饰建筑,也跻身在银色高楼之中。更有的房地产商,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地屹立在城市中心。由于这些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们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别严重,必须尽早立法加以干预。

3、反对城市色彩追赶时髦倾向

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专门研究、倡导及规划,我认为,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城建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或权势动机,仅仅是为追赶新潮或做模仿秀,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的。新并不就是美,经济强势不等于文化发达。建筑有时代性,但盲目追随仿效的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却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同样,建筑乃至整个城市色彩的时髦倾向,也是违反城市色彩美学及文化本性的。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最早最多去的地区和国家是香港、日本和美国,这些地区和国家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建筑及色彩便被视为楷模,就像到处仿造高架桥一样(欧洲城市几乎都是由隧道解决交通问题的),我们城市的色彩也步入了误区,并经过国内城市相互仿学,便形成了种种时髦倾向。

地面乱铺彩砖是典型一例。它便似乎是从日本(在日本城市我见过红地砖)学来由大连兴起然后在国内蔓延开来的。我两次去欧洲,都十分留意,没发现有城市人行道或广场是铺彩色地砖的(他们的人行道和广场,要么保持几百年历史的蘑菇石,要么是最简单的水泥地砖)。彩色人行道,不仅破坏了城市色彩的和谐,而且,因保洁困难很快变成大花脸,又脏又丑,恰恰给城市脸上抹了黑。玻璃幕墙又是一例。玻璃幕墙可能造成光污染,这已是共识,但它所造成的色污染相对说来更严重。由于质料本身造成色调、色度的差别,它难与传统建筑色彩协调。因此,巴黎的老城区见不到一座玻璃幕墙建筑,这是它们城市色彩得以延续的客观基础。而我们的玻璃幕墙建筑,可插建到任何区域,而一座这样的建筑,就可能将整条街的色彩给破坏掉了。无论北京还是上海的传统商业街,色其彩之所以“没救”,玻璃幕墙是致命的因素。

白磁面砖则是中国特色的建材。它作为南方暴发户文化代表,很快普及全国成为时髦,确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夏日阳光下,白色刺目,萧瑟冬天里,白色寒心,从不给人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以与其它城市色彩协调,所造成的创伤又永远不能恢复——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特点是永远不会变“旧”,甚至无法通过立体绿色遮掩其丑陋色彩。因此,这种白色污染到哪里,传统城市风貌就被破坏到那里。所幸,目前的这种白色时髦潮已成为过去,但新的装修材料、新的建筑色彩时髦可能正在形成。只有当每个城市

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树立了城市文化自信,这种时髦才会被鄙弃,那时,我们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和保护才真正有希望。

刍议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复制链接]

摘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或美学趣味在大中城市中蔓延开来。本文在分析色彩所具有的物理、视觉、心理、文化、经济五大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和设计原则,城市色彩的设计应坚持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地方特色三个原则。

关键词:城市色彩;色彩效应;构成元素;设计原则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类,包括建筑、道路、标牌、广告、服饰、绿地、河流等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它们触及人们的活动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并非单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从而避免在城市景观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应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爱穿浅淡色的服装,感觉凉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偏爱穿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同样,对于装有全空调的楼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选用浅淡色调,具有节能省电的功效。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外隔热的一种主要色调。还有墙面的色彩若选择不当,墙面温度高,使外墙产生伸缩变形应力,有时会使外墙面粉刷脱落,而影响美观。另外,不同色彩对光的反射系数也不同,黄、白色等反射系数最高,浅蓝、淡绿等浅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数最小,因此建筑外墙上采用高反射系数的色彩可以增加环境的亮度。

(二)视觉美感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经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2].如果物体的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在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的金银花圈图样,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色彩幻想空间。又如我国汉唐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饰的色彩变幻无穷,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视觉冲击。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膨胀与收缩、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联想与象征、感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蓝色使人沉静;色彩缤纷的花卉使人愉悦,这都是人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强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人们对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却显得轻盈。色彩的活泼与忧郁感,通常是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中心的明亮纯色使人

感到快乐,而看到蓝色和蓝绿这些冷的暗浊色时就变得抑郁,这也是在阴雨的天气人们往往情绪低落的原因。色彩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热情、喜庆;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理想;蓝色代表沉静、理性等,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种多样,在选择色彩时是不能忽视这种效应。

(四)经济效应色彩中还蕴涵着经济效应,成功的色彩选择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结果。从物理性能上说,合理的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物质消耗,降低城市的运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行为决策,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所以色彩环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广州市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规划得恰当,因而形成亮丽的风景,也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

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北京城红墙黄瓦的故宫建筑群掩隐在浓绿的树林中,并由素雅的、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衬托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构成北京城的特色;海滨城市青岛则由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绿树蓝天、碧海白浪构成了海滨味极浓的城市风貌;苏州粉墙黛瓦、石板路和石桥朴素的本色、苍绿的古树、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景致;广州的建筑以轻盈疏透的白色、淡黄色为主色调,衬以紫红的紫荆花、鲜红的木棉花等艳丽的花色,构成一种岭南花城的风韵。大体而言,北方城市的色彩明艳,南方城市的色彩淡雅。每个城市都要学会利用历史文化留下的城市特色,珍视这些独特的色彩特质,来构造有个性的城市。

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居环境。

关于襄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探讨

2007-06-25 13:33

1986年襄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襄樊正式列入全国44座大城市。把襄樊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现代化的大城市如何体现出襄樊具有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呢?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紧紧扣住襄樊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定性主题,走自己的路,走适合襄樊市情的发展路,在经济、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商贸、城建、生态环境等领域上,建设一批具有襄樊特色、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知名度、影响力的工程项目,是当前开展形象工程和城市建设中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大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粗浅见解,并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襄樊名城建设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的市政建设、城区建设有了飞速发展和进步,其中,襄城北街、昭明台和城区58家泥巴路的改造等一大批“名城工程”的相继完成,使古城襄樊的面貌大为改观,初步展示了古城风貌风采。但是,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甲类城市,从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趋势上来看,我市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未真正树立起强烈的、自觉的、紧迫的保护名城、建设名城、开发名城的共识;二是在指导思想上,城市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明确,跨世纪的发展目标还不够具体;三是整体发展规模措施、统揽全局的设计布置、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策略,还不够详实;四是城市建设中的定性、定位、定型问题,还不够严肃。由此,使我市的名城建设呈现出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布局杂乱,式样单调,与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极不相符。如街道,该宽的没有宽,该直的没有直;楼房,该高的没有高,该“洋”的没有“洋”;楼群,该集中的没有集中,该分散的没有分散;古迹,该修的没有修,不该修的又大兴土木;景点,该美化的没有美化,不该美化的又浓抹重涂。这种缺乏主题思想性、鲜明特色性的城建方式,使古城襄樊失去了她应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本色,有的占据了地域空间,有的铸成了历史遗憾。如今建成的樊城区

人民路、前进路、本应建现代化气息、商业气息很浓的街道,但却建成了机关式、工厂式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楼房,有的没有向街的门面店铺,只有向街的铁门窗户;有的只有高墙护拦,却没有群众活动空间,以致于现在相当多的单位,为发展商业经济,不得不扒墙拆窗,重修商业门面,形成了目前不论不类的街道景观。又如长虹路,本应建成一条规模较大、风格较新,能代表襄樊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大道。但现在已形成的格局却不尽人意。且不说街道的宽度几经变动,造成了数以万计的资财浪费,无法挽回,单说目前的建筑式样、风格和布局就很不合理,从街道中央向两边看,绝大部分是职工宿舍楼式的箱式建筑。再则,就襄樊市区整个楼房建筑讲,有很多单位的高大主体楼房建成后,为了眼前的利益,又在楼房主体外边盖起了一排小房子,对此,群众形象的比喻说:“这好象人穿了一件笔挺的长裤子,在裤子外面又穿了件花短裤,既多余又难看”。

出现上述建筑式样与格局,辩证的讲,主要主观原因的影响。如思想认识问题、指导思想问题、设计规划问题、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力财力问题等。作为跨世纪的襄樊人,找出以往城建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苛求前人或查找前人的缺点错误,目的在于,认真总结过去,以利于襄樊明天的进步和发展。

二、建设襄樊名城的构想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把古城襄樊推向了时代的前位、发展和变革的前位。如何把握住这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设出多姿多采的襄樊?笔者有以下建议与构思。

(一)确立历史定位,明确正确的城建指导思想。什么是历史定位?如前文所述,襄樊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改革开放的甲类城市,这就是特定历史、特定环境、特定机遇下的历史定位,或叫作定性。襄樊既不同于沿海城市深圳、香港、上海、大连,又不同于北京、南京、洛阳、开封,她是一座没有建立过帝王故都的古城。明确这一基本事实后,襄樊的名城建设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开展形象工程建设中,保护修复历史古城,充实扩展历史古城,丰富美化历史古城。在此基础上建设新城,完善新城。建筑风格式样力求做到古中有新,新中有古,整体布局协调,景观景点交相辉映,新区新颖别致,老区古朴典雅,充分展示襄樊个性特色。

(二)坚持“四统”“三先”原则,搞好“四个结合”。城建工作是项巨大工程、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上,一要建成符合国家给予的定性、定位;二要建成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格局;三是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的规模。在措施保证上,必须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安排,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施工。然后,对每个城区、每条街道、每栋临街大型楼群、每座景观景点等,先提出建筑规模效益,先提出建筑式样风格让专家学者论证,先拿出建筑模型倾听广大群众意见。每项工程,在取得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认可的前提下方可投入施工。“四个结合”是:对已经破坏的、不复存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有历史与现实价值的文物古迹,要通过借鉴、参考历史资料等途径,进行恢复、重复。在恢复重建中,尽量与老城的改造扩建相结合,尽量维护其历史风貌本色。对现存的古建筑、古遗址,要维修、翻新和扩展。在维修翻新中,尽量将旧材料、旧工艺与新材料、新工艺相结合,既不失原有古典本色,又坚固、

美观、大方。对历史上的民间传说、人文曲故、社会贤达、有利于增加襄樊古文化特色氛围的,应根据市情、民情给予重建。在重建中与新城新区的拓展相结合,一则可使新建城区有历史文化景点。二则可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达到新中有古、古中有新。对新区、新楼和景观景点建筑,尽量将新建筑与古建筑有机结合,在建筑材料和装饰上,尽量使用一些如秦砖汉瓦之类的材料。既可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格,又可体现东方民族风格,达到古中有“详”、“洋”中有古。

(三)填补历史断层,保持一脉相承。襄樊自东周列国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襄樊一直是州、郡、路、道、府的治所,曾是各个时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文物古迹荟萃的地方。如此说来,襄樊在各个时代都曾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烩炙人口的人文故事。但保存的实物并不多,有的只能从历史资料上看到,有的留下了历史空缺断层。今天,如何能从直观上、实物上、古建筑上看到襄樊2800年历史真实性、连续性?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大课题。襄樊既然宣称有2800年的历史文化,可否在全国众多名城中独树一帜,多一些开拓与创新,在填补历史断层上作一大胆尝试,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上作一个反映,一则对研究襄樊历史有好处;二则填补了历史断层,保持了一脉相承;三则对目前的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搞活地方经济建设有好处。据此,可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恢复建造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填补历史断层,保持一脉相承。襄樊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依据是:襄樊在西周时属樊国,战国时为楚国要邑,三国时置郡,后历代多为州、郡、府治。襄阳城墙始建于汉,自唐至清多次整修,现基本完好,樊城保存有两座城门和部分城墙。文物古迹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祠、杜甫墓等。古樊城的建筑大部分是会馆、祠、阁、寺庙、庵、观、宫、堂和殿等。宗祠有樊侯祠、郑公祠、三贤祠、文昌祠;寺庙庵堂主要有人皇寺、回龙寺、华严寺、城隍庙、关帝庙、晏公庙、杨泗庙、秦山庙、白鹿庙、施官庙、老官庙、王显庙、财神庙、占吉庙、药王庙、三义庙、马王庙;火星观、水星阁、火土阁、七圣宫、三宫殿、四官殿、祖师殿、跨鹤楼、四而佛、老君堂、水星台及十方院等;会馆有河南会馆、韩城会馆、抚州馆、小黄州馆、黄州馆、湖南馆、武昌馆、川主宫、汉阳书院、江西馆和揪子馆等;城门主要有迎汉门、朝圣门、定中门、鹿角门、迎旭门等九门,每座城门前均有一座跨城河之桥,最有名的是鹿角门的钟履桥和定中门前的永安桥。上述这些代表各个朝代的古建筑物,目前尚存的古迹只有宋代书画家米芾的米公祠、镇火灾的水星台、戏楼子的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抚州会馆和城防设施的定中门、鹿角门。这些古建筑符号是襄樊传统建筑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最富有襄樊名城个性特色。今天,我们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有价值的有历史记载,又不存在的建筑物和城市设施妥加建造,不仅使古城风姿再现,为古城增辉,而且为推进我市对历史文化研究和发展地方经济,注入新生力量。

二是应重视对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扩大地方旅游文化和名城特色内容。如鲜为人知的宋代书画家襄阳米芾生在樊城,他的书法被评为“风墙阵马,沿着痛快”,而他在樊城祖居之地只有一个偏僻之处且不成气候的米公祠;地道的襄阳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其家乡襄樊还没有一块立锥之地;因写《枫桥夜泊》诗而名垂大江南北的唐代襄阳诗人张继,襄阳人还不知他是谁,在襄阳更无方瓦寸

土。如此绝好的人文历史资料,我们为何不修建一些纪念性怡园亭阁和景点雕塑呢?如为这些历史文人安排一席之地,则襄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文化特色不就锦上添花了吗?其地方特色不又增加一成?没有建造这些人文景点是襄樊人的遗憾。合理建造这些人文景点,来襄樊的人不去一游,恐怕更会遗憾终生。

二是建设好的历史文化景观一条路。比如现在的襄城至隆中大道。襄城离隆中30华里,隆中是我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又是中外游客来樊必去的景点,可否把这条路按历史发展进程,在路的两边分段、分顺序、分层次的建上民国、清朝、明朝、宋朝,直至汉代的建筑楼群,形成长达30华里的历史文化长廊、古建筑长廊和景观景点长廊,使中外游人走在这条路上,既能直观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又能看到中国古典建筑特色;既能学习到中国的民族文化,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建造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其意义在襄城北街之上,更能在全国独领风骚。

(四)装点美化景点,扩大旅游景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将物与景、史与景、人文典故与景融为一体。将大布局与大景观,小布局与小景点融为一体,编织出一幅色彩斑澜的城市画卷,无论是襄樊人或外地人,身处其中,能领略到名城就是名城,处处有景观、处处有景点,能看到物中有画、画中有景、有诗、有史、有情、有人文典故,使襄樊独具有名城色彩。

1、合理布局,安排景点。按照现代化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目前无能力建设的项目,应保留规划空间,待以后逐步发展。

2、重视城市雕塑,展示大城市古文化名城风采。城市雕塑,是城市规模、特色和整体形象的象征。一栋好的楼房建筑或一尊好的雕塑,是画、是诗,是固定的音符,可以对整个城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无限增辉的作用。法国巴黎,之所以成为世界名城,除了她的文化、科技、经济发达外,更得名于她的凯旋门、埃非尔铁塔和卢浮宫建筑与雕塑。襄樊目前的雕塑状况是:刚刚起步,规模小,档次较低,放置不当和塑不达意。总的印象是:已有的雕塑与城市规模不相符,与城市内涵不相符,与周围景观景点不相符。如米公饭店周围雕塑,除一尊具有史实外,其余粗制滥造,不仅没有起到增色作用,反而影响了市容。又如襄城公园门前的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个群雕,不仅体积较小,放的不是地方,而且艺术品味不高。如果将这一群雕放在二桥南桥头的街心花园既是刘备马跃檀溪真正发生的地方,又是直指隆中风景区的必经之路,又是我市交通中枢。如果在这里放一尊高大的、逼真的、艺术品位高的刘备马跃檀溪群雕,襄樊将大放异彩。

3、重视城市装饰,展现时代风采。目前,随着我市形象工程、亮化工程的开展,整个城区装饰行业,装饰工程勃然兴起,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在不惜重金大搞特搞亮化工程、装饰工程,其费用远远超过主体楼房建筑资金,面对如此普遍、如此高昂的亮化装饰工程,可否也将其列入名城建设之内。其好处有二:一是各行业为了自身经营利益,愿意投资搞亮化和装饰,城建部门可借助各行业的积极性,推进城建工作的发展;二是加强统一安排管理,让亮化装饰工程紧紧围绕名城建设,体现名城特色。目前我市的装饰建筑存在的问题是:现代型多、具有名城特色型少;几何方块型多,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型少,抽象型多,艺术型少。在原材料使用上,玻璃制品,现代材料多、民族型、古典型材料少,如此装饰结

果,势必偏离襄樊名城建设基调。如何搞好襄樊的装饰工程,有两点意见供参考。一是对投资大、涉及面广、影响全市整体形象的装饰工程,要有统一规划、基调、思路和要求;二是坚持“抓大放小”原则。抓大、就是对大型建筑、大单位门面、涉及全市整体形象的景观景点,要有不同要求、目标、定性、定位,以突出名城特色。放小,就是小单位小门面的装饰,可以参照一街一景自行建设。

(五)搞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有机结合,使古城旧貌换新颜。现代化大城市要求襄樊这座具有2800年古城进行旧城改造,如何做到现代化新型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结合?在我市的旧城改造中却存在着:“见缝插针”、成片综合开发和“拣肥的吃”等问题,传统与创新这一矛盾的出现,打乱了城市的传统格局和规划布局,使人担忧城市的传统格局将会消失,襄樊将何以来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和内涵?现就我市沿江大道改造、市场建设、小区建设和商务中心建设,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体现古城特色。对旧城区实行重点保护、合理改造的原则,注重保持古城的建筑风格和整个布局。对襄阳、樊城古城墙、古城门、古桥梁、古代房屋建筑等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维持原貌,结合襄城北街仿古一条街建筑风格和特色,对樊城前街、后街进行改造,体现我市“南城北市”的地方特色,兴建既具有现代化滨江城市风貌,又具有古典建筑造型、历史文化品味较高的商业中心城市。

二是体现商品流通城市特色。专业街的专业市场是古樊城的一大传统特色。铁匠街、牲畜交易市场、皮坊街、磁器街、机坊街、炮铺街、以屠宰为主的教门街、以小手工业为主的陈老巷、大、小井台,以编织竹器为主的蔑匠道子等专业街和专业市场,在当时经济建设、商品流通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将市场体系建设贯穿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始终,以增强城市的商品流通功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体现风景旅游城市特色。襄樊的旅游资源以其集自然景观、古历史遗址、人文景观、宗教名胜于一体而独具特色。樊城北郊3公里处的邓城遗址是3000 多年前的邓国都城,襄城西13公里处的隆中山,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地,著名的《三国演义》小说有32回故事均发生在襄阳,其中著名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史事更是举世瞩目,家喻户晓。襄阳古城墙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维修、扩建,至今仍保持完好,护城河是全国水面最宽,常年水位最高的城河,以古城墙为背景的环城,更显得荡绿叠翠,古朴雄伟,姿色诱人。等等,围绕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在旧城改造中,大力开展我市旅游资源,使风景名胜区建设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交相辉映。为此,在渔梁州建设襄樊的“楚文化城”,在隆中建设“三国文化村”、“三国文化步行街”、在米公祠与夫人城对岸建设“仿古市场”等一批旅游景观景点,是恢复这些传统型景点、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扩大景区容量开明之举、进步之举,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